为什么汉景帝能平定七国之乱而明建文帝却被燕王成功夺位?
从实力上看,汉朝叛乱的七国实力要远在朱棣之上,但汉景帝可以成功,建文帝却让出了皇位。其中的原因要从平叛的核心班子、刘濞和朱棣的军事才能、战争的战略抉择几个方面做对比分析。
一、平叛的核心班子吴楚七国之乱发生后,汉景帝立刻任命条侯周亚夫为大将军,全权负责平叛的总指挥。周亚夫虽然是官二代,但他的军事才能早在汉文帝时期就崭露头角,汉文帝临终前就交代汉文帝,遇大事可以找周亚夫。
周亚夫上任后,迅速找到了解决战争的关键点:拖住七国,用时间换空间,在拖延过程中等待机遇,一击而成。
战争的进展一切如周亚夫所料,吴楚七国被阻挡在睢阳城外,进退不得。然后他迅速解决掉实力较弱的东路齐地四国,严重地打击了叛军的士气。后来周亚夫找准叛军软肋,切断粮草供应,造成叛军人心恐慌及内部分裂,最终完成大反攻,一战定胜负。
建文帝就缺少周亚夫这样的军事家,或者说有这样的人没受到重用。建文帝首先启用了老将耿炳文,结果真定失守,接着又任用了纨绔子弟李景隆。事实证明,正是李景隆的无能和懦弱,导致整个战局的溃败。建文帝自己识人不明,朝中的左膀右臂齐泰、黄子澄也是腐儒一对,形势判断不清,同样也不识人。
二、刘濞和朱棣的军事才能差异作为叛乱方的最高军事统帅,两人的差距是天地之别。刘濞虽然跟随高祖参加过一些战斗,但毕竟不是独挡一方的将军。从战争的过程来看,刘濞不但没有显示出出色的才能,还昏招迭出,将军们提出好的建议,他也不能辨识和接受,纯粹一个庸才。
朱棣则不一样,他是跟蒙古人打了二十年仗的“练把式”,连凶悍的蒙古骑兵都不是他的对手。朱棣也是极少数能亲自提刀上马杀敌的皇帝之一,沙场杀戮就是他的看家本领,并深入骨髓。
如果让周亚夫对付朱棣,也许真够朱棣喝一壶,可有意思的是,七国之乱是汉景帝的战神周亚夫对付面瓜刘濞,靖难之役是建文帝的面瓜李景隆对付战神朱棣,胜负高下立马分晓。
三、战争的战略抉择周亚夫在战争开始前,就定下了一个以梁国为诱饵,死死拖住叛军,在拖延中寻找反击机会。但这个战略意图还是被人看出来了,刘濞的一个参谋就告诉刘濞,死攻睢阳就中了周亚夫的计,应该直接跳过睢阳,直奔长安,打破周亚夫的战略部署。但刘濞觉得一个睢阳城都拿不下,太丢面子,不予采纳。
朱棣在进军金陵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的大军被盛雍、平安死死拖在徐州。但眼光独到的朱棣没有长期纠缠于徐州城的得失,他抛弃徐州,直接挥兵南下,仅用了一个多月就攻克了南京城。南京城一破,江山易主,再结实的徐州城也失去了意义。
应该说七国之乱时期,汉景帝面临的困难要比建文帝大很多,不但有内乱,还面临着匈奴的威胁,但失败的却是建文帝。这就再一次验证了一件事: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为什么汉景帝能平定七国之乱而明建文帝却被燕王成功夺位?
建文帝在削藩的时候,所面临的情况,和汉景帝在削藩的时候,所面临的情况是差不多的。而且建文帝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汉景帝削藩的经验,他可以吸取。可为什么,汉景帝削藩成功了,建文帝却反而失败了呢?
(建文帝剧照)
一、建文帝削藩的理由,没有汉景帝削藩的理由充分。汉景帝之所以要削藩。一是汉朝初年就有削藩的惯例。刘邦削夺了众多的异姓王,接着,吕后又削夺了刘邦的那些儿子们的王位。这样大家都认识到,分封制是造成政权不稳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要消除。
二是吴王刘濞一直在准备造反。刘濞利用盐铁的便宜,打造兵器,囤积钱粮。他那样做,显然就是做出了一副造反的姿势,普天下的人都知道。再加上汉景帝曾经打死了刘濞的儿子,大家都知道刘濞想报仇。所以刘濞做的那些事情,大家都认定他是为造反做准备。
但是,建文帝就没有这样充分的理由了。朱棣他们的王位是朱元璋封的,朱棣他们的兵权是朱元璋给的,朱棣他们的藩地是朱元璋划定的。建文帝有什么权利给他们夺取呢?再说了,朱元璋没有把皇位传给他的儿子,而直接传给了他的孙子,大家就已经为朱元璋的儿子们打抱不平了。他们没有得到皇位倒也罢了,却偏偏连王位也要给削夺,因此,大家都是很同情朱棣的。
(朱棣剧照)
二、建文帝削藩,没有汉景帝削藩做得那么狠。说汉景帝削藩做得狠,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他很快就把主张削藩的大臣晁错给杀了。汉景帝杀晁错这件事,做得非常不厚道。但虽然不厚道,却一下就让道理站到了汉景帝那一边。你们不是说要“清君侧”吗?好啊,我主动把“君侧”给清了,你们还有什么理由呢?吴王刘濞果然没有理由,他还要继续举兵,这样一来,他的立场就不对了,举兵的行为就是造反了。这样,汉景帝削藩就非常的理直气壮。
二是汉景帝对他的弟弟刘武也非常狠。汉景帝在平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刘武的梁地被刘濞等人重兵围攻,刘武赶紧向汉景帝求援。但是周亚夫认为,不能分散兵力,必须让刘武咬紧牙关顶住,这仗才打得赢。最后,虽然疼爱儿子的汉景帝母亲窦太后着急得不得了,极力要求汉景帝派兵救援,但汉景帝还是听了周亚夫的,没派兵。也正是汉景帝这么狠,所以仗才打赢了。
建文帝可就没那么狠了。朱棣也是指名道姓“清君侧”,要建文帝交出齐泰、黄子澄。但是建文帝像老母鸡保护小鸡一样,把他们保护了起来。因为保护了齐泰、黄子澄,他就不像汉景帝那样,有那么理直气壮的理由。
可以说,建文帝是相当仁慈的。不过,在那样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仁慈的结果,就是自己吃亏。
(朱元璋剧照)
三、建文帝无将,汉景帝的大将千古扬名。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失败,最主要的,还是他派去指挥作战的将领不行。
其实,本来建文帝应该是不缺武将的,毕竟是在开国之初,能征善战的武将非常多。可是由于朱元璋害怕开国功臣造反,找理由杀了包括蓝玉等人在内的众多大将,造成建文帝无将可用。
建文帝知道应该用经验丰富的老将,因此前期派了耿炳文。但耿炳文在朱元璋时期就比较平庸,自然不是朱棣的对手。
接着,建文帝又把大将换成李景隆。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李文忠虽然还不错,但李景隆显然只是个将二代,纨绔子弟,他能打什么仗呢。这样换将,一方面说明建文帝不识将,同时也说明他实在无将。
汉景帝就不一样,他有周亚夫。周亚夫虽然也是将二代。但他这个将二代,远远超过了他爹周勃。在细柳阅兵的时候,他就非常有名,连汉文帝都对他赞不绝口。这让周亚夫在军中有崇高的威望,同时加上他谋略和勇武都是一流的,因此打起来非常厉害,三个月就把“七国之乱”摆平了。
正因为有周亚夫这样的将领,因此汉景帝轻而易举平定叛乱,削藩成功。
(参考资料:《史记》《明史》)
为什么汉景帝能平定七国之乱而明建文帝却被燕王成功夺位?
汉景帝是西汉第四位皇帝,建文帝是明朝地微微皇帝。二者都作为王朝前期的皇帝,又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各地藩王做大,到了不得不削藩的地步。但这两位皇帝的结局却不一样,汉景帝平定了七王之乱,稳定了皇权,而建文帝却输给了燕王朱棣,丢失皇位没了下落。那么同样是削藩,为什么两个皇帝一个成功了,一个却失败了呢?
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就是二者继承皇位的方式不同。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的儿子,作为皇太子继位那是天经地义,这样汉景帝在各位大臣心中威望高一些。而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是朱元璋死后以皇太孙的身份继位的,而朱元璋膝下还有其他儿子,这就导致雨多老臣心里并不服气这个黄毛小子皇帝。所以削藩时汉景帝比建文帝更有威望,也更容易让人支持。
其次就是二者的执政能力不同。汉景帝即位时已经31岁了,而且在七王之乱发生时汉景帝已经登基三年,执政能力得到锻炼增强,皇权根基渐稳。而建文帝刚刚即位开始就急着削藩,直接造成燕王造反,建文帝根基未稳,就是刚刚即位没有执政经验,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就是二者的个人能力不一样了。汉景帝作为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之一,自身能力自然是非常出色,他于是果断,不会妇人之仁。而建文帝一手好牌,多少次机会能大败燕王都被他错过了,还下旨不准伤及燕王性命,如此仁慈实在不能作为平叛的帝王。而且建文帝没有什么军事实力却特别喜欢换主将,一旦战事对自己不利了就把主将换了,这样极大地动摇了军心,军心不稳怎么能赢得战争。而且朱元璋在位时大杀功臣,使得建文帝能用的大将少之又少。而汉景帝时期汉朝已经修生养息几十年,不仅军队实力强劲,也培养了向周亚夫这样的大将,才能三个月就平定叛乱。
所以作为帝王,做事要考虑后果,建文帝削藩实在操之过急,如果能慢慢的弱化藩王势力,也许建文帝也能像明仁宗和明宣宗那样开创一个如“仁宣之治”一样的盛世。
为什么汉景帝能平定七国之乱而明建文帝却被燕王成功夺位?
七国之乱虽看似声势浩大,但实际上并不可怕,其叛军的实力远比不上靖难之役时的燕军。因此,汉朝中央军完全有能力碾压这七国的联合军。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中的七个叛乱诸侯王,指的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而其中正在有实力的,就只有吴王刘濞、楚王刘戊。
这七个诸侯王东拼西凑,硬是拉起来一支号称五六十万人的大军,然而其真实战斗力却相当有限,远不是汉朝官军的对手。
举个例:比如吴王刘濞,他发动叛乱时,当即下令其封国内凡是年纪在十四岁与六十二岁之间的人,都必须应征,才凑集了一支二十多万人的队伍。但这样临时东平西凑而成的所谓“军队”,其战斗力能有都强?而吴王刘濞已经是七国中最具实力的了,其他的济南王、淄川王、胶西王、胶东王,他们的军队,战斗力则更差。
此外,七国人马虽多,但犹如一盘散沙,各自为战,指挥混乱。个别小诸侯王甚至打从一开始就想着向朝廷投降的。而且,叛军没有出色的将官指挥作战,也没有清晰的战略目标,后来又在朝廷忠藩梁国白白消耗了时间和力量。
反观官军,本来就是正规军队,而且由名将周亚夫指挥,战斗力显然不一样。当年高祖刘邦就曾说过,“安汉者,周氏也”。而周亚夫正是周勃之子,可谓是将门虎子啊。作为汉初首屈一指的名将,周亚夫治军素来严谨,留下了“细柳整军”的美谈,而“细柳营”也因此被后世引用来指代治军有方。
由此可见,汉朝官军对七国叛军具有绝对军事优势。加上在平叛之前,汉景帝已经诛杀晁错,因此叛军清君侧这个政治旗号已经不具备说服力了。在这种情况下,七国之乱应该可以说是从一开始就看到了失败的结局了。
最后回过头来说说靖难之役,虽然当时朱棣的燕军规模不如七国之乱,但燕军可都是边军啊,尤其是宁王的朵颜三卫,其战斗力之强,远在官军之上。因此,燕军人数虽不如朱允炆的官军,但质量却不是官军能比的。
此外,燕王朱棣常年镇守北境,文韬武略,其手下将官也多是能征善战之人,反观朱允炆的朝廷,由于开国的那些名臣悍将都被明太祖朱元璋给干掉了。因此,朱允炆手下除了平安、盛庸和铁铉,就没几个能打仗的大将。关键是,朱允炆还重用李景隆这个窝囊废,更是加速了官军失败的进度。
再说,燕王朱棣不仅自身文韬武略,手下将官和兵马比官军精锐,还有姚广孝等优质的谋臣相助。而朱允炆朝中多是那些大儒,比如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这些人动动嘴皮倒还可以,要是打仗,那还是算了吧。
为什么汉景帝能平定七国之乱而明建文帝却被燕王成功夺位?
谢邀!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继位问题。历代以来,皇位继承崇尚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都不太容易被肯定,比如宋太宗赵光义,就算有“金匮之盟”的说法,这种质疑的声音至今都没有消除。
汉景帝刘启的帝位直接继承自他的父亲——汉文帝,没有人可以在这个事情上面质疑他。
朱允炆就不同了,他直接跨了一辈,从爷爷的手上继承了皇位。
寸功未立,乳臭未干的朱允炆,凭什么压过这些叔叔们一头?就因为爷爷偏爱,他就可以凌驾于他们头上吗?有了这种不满,诸王对于朱棣的靖难,也就大多保持了观望的态度。有人可能会说,明代王爷们无能为力,他们都是笼中的金丝雀,就是想帮朝廷,也帮不了。
这指的是朱棣之后,洪武与建文两朝,藩王们还是颇有力量的,比如宁王,他是“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朱棣只是打下了南京而已,他并没有占领全国,天下居然传檄而定,没有人为朱允炆喊冤,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汉景帝七国之乱的过程中,齐王刘将闾、梁王刘武甚至力拒叛军,某种程度上直接对朝廷做出了支援。
汉之诸王服刘启,明之诸王,不服朱允炆。
其次,皇帝执政能力。汉景帝的政治手腕或许并不算多么高明,他也有点操之过急,叛乱一起,为了平息诸侯之怒,他不惜让晁错背锅,杀之以泄诸王愤。
但当叛军断绝了他的希望之后,他果断出兵,决意与七国联军决一雌雄。朱允炆跟刘启相比,则要不堪得多,他的对手是朱棣,他居然觉得应该先绕道去剪除朱棣羽翼,把周王等人先废为庶人。
这种无用功做了也就罢了,朱棣这时候也并不可怕,为了让朱允炆安心,不仅心甘情愿交出北平军政,甚至都把儿子送到南京做了质子。
可就算如此,朱允炆还要做表面功夫,让这一家子逃出生天。
逼反燕王之后,还假惺惺的搞什么“勿使朕有杀叔之名”。动兵之后,还要多次临阵易将。
这种机会如果给了刘启,他将毫不犹豫对刘濞下杀手,根本就不会给他造反的机会。
第三,领兵将领能力。刘启手下有周亚夫,朱允炆手下可就没有什么人了。
这里面朱元璋要负一定责任,他搞的几次清洗,差不多把能打的将军杀戮殆尽。
漏网之鱼中有一个耿炳文,勉强还能跟朱棣对阵,朱允炆把他给换了,换成了李景隆。李景隆不仅葬送了朝廷几十万大军,朱棣打南京时,他直接选择了开门投降,反插朱允炆一刀。
其四,叛军首领能力。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人空有问鼎之志,却无换日之能,败迹一显,即溃不成军,被一一击破。
燕王朱棣就不一样了,他手下的燕军不仅骁勇善战,常年奔驰漠北,就连他本身也颇有勇略,且能屈能伸,他不是没有败过,但一败之后,往往他又能迅速整合人心。虽然力量悬殊,朱棣仍是不惧。朱棣跟秦皇汉武或许还不能比,压过刘濞等人,还是绰绰有余的。
有了这些原因,建文帝朱允炆皇位被夺,也就不足为奇了。他还是缺少历练,如果朱标对他有过足够的培养,也许这种皇位被夺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
为什么汉景帝能平定七国之乱而明建文帝却被燕王成功夺位?
汉景帝能够平定七国之乱而建文帝却被朱棣击败,有他们二人自身的原因,也有对手吴王刘濞和燕王朱棣的原因
汉景帝能够平定七国之乱原因有:1、老爸汉文帝在位时就开始削藩,将实力最强的齐国分为五国:齐、济南、菑川、胶西、胶东等五国。七国之乱时,这五国基本是自己打自己。如果汉文帝没有分齐国为五国,以齐、吴、楚三国的势力,随时可以对抗西汉。
2、汉景帝放手给周亚夫去打,哪怕是周亚夫在梁孝王单独对抗吴楚军时丝毫不援助也不干涉。这点很重要,如果汉景帝面对自己的弟弟梁孝王单独和吴楚军作战,而周亚夫率领大军在旁边看着,心有不忍,或者意志不坚定,下诏周亚夫援助梁孝王,七国之乱不会结束这么快,至少延续5年以上,甚至最终西汉不得不和吴楚议和。
3、汉景帝占据了道德优势:吴楚以杀晁错为名起兵,汉景帝立马就斩杀晁错,让吴楚起兵的理由不存在;汉景帝派遣袁盎和吴王刘濞议和,表达了和平的愿望,将战争的责任推给刘濞而非自己。
即:你说我做错,我马上改(杀晁错);我不想打(派袁盎议和),是你逼我打的。4、吴王刘濞没有按照原定方案,接纳正确策略进行作战导致失败。刘濞原本的作战策略是:
“吴王率楚王略函谷关,守荥阳敖仓之粟,距汉兵,治次舍”原本策略是攻占西汉粮仓敖仓和刘邦据守项羽的战略要地:荥阳,和西汉军在函谷关正面作战。但由于梁孝王的坚决抵抗,刘濞竟然不敢越过梁孝王而直取荥阳。
面对吴楚军难以短时间击败梁孝王导致吴楚军和梁军作战胶着局势,刘濞丞相田禄伯提出:
“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分军沿着江淮而上,攻打武关,效仿刘邦从武关入关,牵制西汉军队。
刘濞部下恒将军则提出越过梁等地直接攻取荥阳、洛阳:
““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原大王所过城邑不下,直弃去,疾西据雒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毋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即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周亚夫能够击败吴楚军,正是实施了恒将军的担心:
“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断绝吴楚军的后勤粮草。
客观来说,在实力上,西汉和吴楚势均力敌:
疆域上齐吴楚三国合计162城,占天下之半;刘濞的吴楚军号称50万但实际应该20万左右,西汉为四路军,其中周亚夫有36将军,大致来说,西汉军和吴楚军人数基本相等;西汉有文景之治,吴国有刘濞40年治理业绩,更加上有铜山、铸钱的资产优势;刘濞在起兵时就公布了战功赏赐规定:
“能斩捕大将者,赐金五千斤,封万户;列将,三千斤,封五千户;裨将,二千斤,封二千户;二千石,千斤,封千户:皆为列侯。其以军若城邑降者,卒万人,邑万户,如得大将;人户五千,如得列将;人户三千,如得裨将;人户千,如得二千石;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它封赐皆倍军法。其有故爵邑者,更益勿因。”建文帝败给朱棣的原因:1、祖父朱元璋只杀有功的大臣,给朱允炆除去施政的障碍;但朱元璋丝毫没有削藩以防范藩王对抗建文帝的打算。朱元璋留给建文帝留下了一个强势藩王的局面,这和汉文帝将最强的已经消除不同。
如果汉文帝没有成功将齐国一分为五,以吴楚、齐赵四国同时行动,即便攻不下函谷关,山东地方不会是西汉的管辖。
2、虽然建文帝和汉景帝一样建立道德优势:罢免齐泰、黄子澄,下诏书罢兵,但建文帝没有汉景帝放手给武将们击杀朱棣的意志,竟然下旨不许击杀朱棣,甚至在明军取得优势时下令班师。
不许打伤敌军首领,这种旨意让将军们如何能够真正作战和搏杀?!
因此,即便建文帝具有道德优势,但让将军们束手束脚的作战,没有让将军们发挥他们的真实作战水准。
3、朱棣采取了刘濞没有接纳的正确措施。开始是和刘濞一样,朱棣和明军进行一城一地的争夺,但即便燕军作战再英勇,也奈何不了明军人多,导致双方互有输赢。到了最后,朱棣决定直接攻打京师南京,而不是和路上的明军进行纠缠,即便面对坚守的徐州也不为所动,一路向南到南京,才成功击败建文帝,夺取帝位。
朱棣直接攻打南京的决定,和恒将军建议刘濞舍弃梁孝王直接攻打洛阳,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策略,都是直接攻打对方战略关键地,而不理会路上各地守军的反应。
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天下是姓朱(姓刘)的。攻下战略之地,就取得胜利。无论是七国之乱,还是靖难之变,本质上就是皇室夺位之争。一般的大臣和武将对于谁即位问题不大,因为对他们的利益触动不大。
4、建文帝即位开始就采取以文臣压制武将的措施,这导致建文帝得不到武将们的真心拥护。而建文帝在朱棣起兵后,竟然没有安慰武将们的举动,这分明是:
既叫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
综述七国之乱和靖难之变,看似相同,但由于国君(汉景帝、建文帝)采取不同的措施、前任皇帝(汉文帝、明太祖)作为不同、叛军首领(刘濞、朱棣)采纳建议不同,导致结果不同。
一个是你放心的打我不干涉你,一个是你不准伤害我叔,这是打法不同;一个是削藩,一个只杀大臣不削犯,这是前辈做法不同;一个是有错就改,直奔心脏,一个是拒绝正确建议,给对手机会,这是首领能力不同。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