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历史上能进入前二十位的悲惨太子都有谁?
前二十位太多,我列举个人认为前十位苦命太子吧,按时间顺序他们是:安国君赢柱、公子扶苏、戾太子刘据、隋文帝太子杨勇、唐太宗太子李承乾、章怀太子李贤、让国太子耶律倍、明太祖太子朱标、一月皇帝朱常洛、康熙太子胤礽。
1.安国君赢柱:安国君是秦昭襄王的次子。昭襄王是个长寿国君,活了76岁,在位57年。国君长寿本不是坏事,但对眼巴巴等着即位的太子来说简直就是灾难。历史上长寿的太子比长寿的帝王还稀少,就是因为太子的尴尬地位,始终坐在被人虎视眈眈的储位,既要担心父亲的翻脸,又要提防兄弟们的暗箭伤人,国事参与少了被斥为无德无能,参与多了又被怀疑是野心勃勃,所以,众多太子门选择了“早死早托生”。
昭襄王的儿子们就是如此,他的第一位太子并不是安国君赢柱,而是悼太子。这个悼太子没留下姓名,做了几十年太子后,觉得跟他老爸比长跑是件多么痛苦的事,终于在公元前267年开小差见祖宗去了。悼太子死后,安国君赢柱继任太子,这一年他35岁,接过哥哥的枪跟老爸陪跑。
公元前251年,76岁的昭襄王薨了。53岁的安国君喘着大气,费劲地爬上国君宝座。群臣们山呼万岁的余音还没在梁间散尽,三天后,赢柱也跟着薨了!
他创造了和平即位最短命国君(皇帝)的记录。悼太子和安国君哥俩加起来,跟父亲打了个平手。
2.公子扶苏: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准储君。司马迁对扶苏有一个评价: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就是很仁德,性格刚强,坚韧不拔,同时讲究信义,别跟他在一起总是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劲头,充满个人魅力,典型的领袖型人物。
后来,扶苏一言不慎,触怒了秦始皇,盛怒之下的秦始皇将扶苏发配边疆做监军去了。
后来,秦始皇病危,下诏扶苏回京料理自己的丧事并继位。但赵高窜通李斯修改遗诏,令复苏自杀谢罪。大将军蒙恬认为这肯定是伪诏,让扶苏不接受,但扶苏以“父命不可违”为由,自杀身亡。此后,胡亥继位,秦朝二世而亡。
在战国崇尚武力的社会长大的扶苏,能如此仁孝,确属难能可贵。但,他的死并非他个人的悲哀,恰恰是他的迂腐,给大秦,也给整个国家的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愚蠢啊!
3.戾太子刘据:刘据是汉武帝的长子,6岁被立为太子。刘据的出生让汉武帝欣喜若狂,此时汉武帝已经29岁了,第一个儿子才姗姗而来,因而幼年的刘据非常受汉武帝宠爱。刘据成年移居太子宫后,汉武帝特地又为他另外盖了一所宫苑——博望苑,任由太子在此广交宾客。
刘据为人宽厚仁慈、温和谨慎,跟汉武帝的专横跋扈、冷酷无情截然不同。后来汉武帝的儿子们开始不断增多,刘据的生母皇后卫子夫也逐渐失宠。汉武帝开始对刘据出现微词,“子不类父”成为汉武帝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使得卫子夫和刘据母子感到不安。
父子间的裂痕,被奸小之徒利用,江充利用巫蛊事件陷害刘据,刘据被迫起兵据守,结果兵败逃往。汉武帝一生英明,但在处理太子的事件上,完全被蒙在鼓里,他稀里糊涂地下达了对太子全家的追杀令。最终刘据和他的妻儿们一并遇难,卫皇后也被废黜自杀。这一年,刘据37岁,当了31年太子,最终被糊涂的父亲逼死。
4.隋文帝太子杨勇杨勇是隋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的长子。杨坚执掌北周时,杨勇被拜为大将军、左司卫、长宁郡公,后来又总管北齐,回京后升任上柱国、大司马。杨坚征伐天下,一应军国大事,都与杨勇商量决断,用功勋卓著形容一点不为过。杨坚登基建立大隋后,杨勇理所当然地被册立为太子。
太子杨勇没能如愿笑到最后,做了九年太子后,他被废为庶人,连皇家身份都被剥夺。导致这个结果的是他的老妈独孤皇后的偏心,他的弟弟杨广的肆意陷害,大臣杨素的阴险陷害,以及糊涂的隋文帝。
在内外夹击下,可怜的杨勇连一次申辩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被废为庶人!杨坚直到死前才知道冤枉了杨勇,想挽回已经来不及了。杨广即位后,假借隋文帝遗诏,毫不留情地赐死了杨勇,甚至他的子孙很多都被杨广杀戮!
5.唐太宗太子李承乾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幼年确实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地方。武德五年,年仅3岁的李承乾就开始读书,5岁开始读儒学经典,7岁被册立为太子。史书说李承乾既聪慧,又仁孝。11岁时,李世民就让李承乾旁听诉讼断案,此后打官司的人如果有不服的,一律交由太子决断。14岁的时候,李世民即兴考察李承乾的才学,令他写治国策论,李承乾立刻龙飞凤舞,写了三页纸的论文,唐太宗看后大喜,夸他“深得经邦之要”。
想不到20岁以后的李承乾,却倒在了青春期的叛逆上,他突然着了魔,心性大变。以前的恭谨仁孝不见了,代之的是叛逆,以前的道德情操也丧失了,开始迷恋男宠,还对亲人下毒手。
好孩子变叛逆青年,李世民欲哭无泪,但他还是忍了,他还在试图拯救太子,那个曾经令他骄傲的儿子。
直到有一天,李承乾竟然勾结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准备起兵谋反逼宫。李世民痛心疾首,只得下令将太子幽禁。最终,李世民仍然舍不得按律处置李承乾,而是走后门将他贬为庶人,发配黔州。这一年,李承乾也仅仅只有24岁。一年后,李承乾病逝于黔州。李承乾,皇室伤仲永。一个叛逆期走向歧途的太子,可惜!
6.章怀太子李贤:李贤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六子,武则天的次子。李贤20岁因为太子李弘去世,被立为太子,仅仅做了4年太子,因涉及谋反罪被废。过了4年幽禁的生活后,被流放巴州,一年后被逼自杀。
李贤是具备治国才干的,他做监国期间,声誉很好,为此唐高宗李治曾经下诏嘉奖李贤。但作为太子的李贤,不可避免地跟他政治家妈妈武则天产生了矛盾。
随着母子间矛盾的加深,一则流言在宫中传开:李贤并不是武则天亲生,他是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与李治所生。李贤对这个传言既疑虑,又恐惧。加上武则天公开指责他不孝,李贤更加不安。后来莫名其妙被卷入谋反案,尽管李治替李贤求情,但狠心的武则天还是废了李贤太子位,并把他幽禁起来。
4年后,李贤被流放巴州,又过了一年,武则天命令左金吾卫大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校检庶人李贤的住宅。丘神勣到巴州后将李贤囚禁别室,逼令自杀,李贤时年29岁。
7.让国太子耶律倍: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身上契丹的血统,汉学的精神,塑造出了一个独特的性格特点,既有契丹人的尚武英气,又有儒家学者的风骨气质。
不幸的是,耶律倍有一个凶悍的老妈,皇后述律平,偏偏述律平又不喜欢耶律倍,更要命的是,述律平不是那种甘居幕后的老太太,而是契丹国事实上的二把手。
在述律平的导演下,耶律倍被迫做出高姿态,“让位”给弟弟耶律德光,自己则闷闷不乐地去东丹继续当国王。但耶律德光显然对哥哥并不放心,他对耶律倍采取了包括监视、削减东丹兵力等一系列措施,这些小动作使耶律倍既寒心又害怕。930年,他接受后唐明宗的邀请,渡海投唐,成了母国的叛徒。
936年,后唐在耶律德光和石敬瑭的夹击下灭亡,城破之际,后唐末帝李从珂想拉着耶律倍跟他一起自焚。耶律倍拒绝了,李从珂干脆派人杀害了耶律倍,耶律倍时年37岁。
8.明太祖太子朱标:朱标是明太祖的嫡长子,他出生的时候,大明还没有建立。9岁时被立为吴王世子,朱元璋称帝的当年,13岁的朱标被册立为太子。
朱元璋虽然没上过学,但他对太子的培养重视度,丝毫不亚于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培养。除了最顶尖的儒学大师,朱元璋将朝中重要的文臣武将,一并推向太子身边。在老师们的指点下,朱标变成了仁孝宽厚的儒生,虽然德行能力都无可挑剔,但完全没有帝王的霸气,这让朱元璋多少有点不满意。
后人其实没必要夸大朱元璋的不满,自古父亲对儿子有几个不是“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这并不影响孩子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朱元璋非常清楚,朱标的历史任务跟他不一样,太子没必要是他的克隆体。
总之,朱元璋对朱标的爱从来没有打过折扣,相对于那些被父亲猜忌的太子们,朱标很幸福。有时候人的命运就是那么不可捉摸,沐浴爱河的朱标自己突然不争气,玩了个英年早逝,37岁得病死了。
9.一月皇帝朱常洛:朱常洛即明光宗,已经坐上了龙椅,本不应该列入“苦命太子”,但他的命运实在太悲惨,而且仅仅做了二十九天皇帝就离奇驾崩,史称“一月皇帝”。
由于万历皇帝的偏爱,朱常洛自幼不但没有父爱,反倒成了父亲眼中的钉,一直生活在阴影中。著名的“国本之争”拉开帷幕,战场战斗朱翊钧撤换内阁首辅四人,部级官员十余人、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达三百多人,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或发配充军。但最终,朱翊钧寡不敌众,他低下了高贵的头颅,被迫册立19岁朱常洛为太子。
朱常洛很倒霉,一生经历两起“明宫谜案”:梃击案和红丸案。当太子期间,差点被一个“失心疯”的人闯宫打死。好容易坐上皇位,椅子还没热,就被一粒小小的红丸要了命。这两起案件,到现在也说不清是偶然还是阴谋。
10.康熙太子胤礽:爱新觉罗·胤礽,是大清王朝立国三百年唯一一位太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子。不过,这唯一的太子一点不荣耀,相反窝囊极了。他一生两次被立为太子,又两次被废,最后被幽闭而死。
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子,他出生后仅仅两个时辰,他的母亲赫舍里皇后,就因难产而死。康熙与赫舍里感情笃深,为了感念皇后,第二年,刚过完周岁生日的胤礽被康熙立为太子。
康熙的儿子太多,太子不好当,一个人坐上面,若干兄弟想把他拉下马。随着胤礽年龄的增长,父子间也开始出现裂痕。
康熙四十七年,在众阿哥们的努力下,康熙觉得自己的皇位甚至安全受到威胁,他以雷霆手段第一次废除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第二年,醒悟过来的康熙又复立胤礽。
但仅仅过了三年,胤礽再次被废。同样是乱成一锅粥的兄弟之争、皇权之争,最后,胤礽因策划逼父亲退位,怒不可遏的康熙再次废了胤礽。这一年胤礽38岁。
胤礽被废后,幽闭居住,此后无论多少大臣劝立太子,伤心的康熙再也没有立太子,更没有释放胤礽。雍正二年,50岁的胤礽病逝于居所郑家庄,走完了起起落落的一生!
你认为历史上能进入前二十位的悲惨太子都有谁?
能称为悲惨太子的有以下20人。
春秋战国:
1、晋国太子申生(被后母害死)
2、卫国太子伋(父亲卫宣公娶了他的未婚妻,太子伋甘心被绿最终还是被杀)
3、燕国太子丹(被父亲送到赵国、秦国当人质,半生颠沛流离,派荆轲刺秦王失败,太子丹被父亲处死,将太子丹的人头送给了秦国)
西汉:
4、废太子刘荣(被亲妈栗姬坑惨了,被废为临江王,因侵占宗庙被捕,自杀)
5、戾太子刘据(当了32年太子,巫蛊之祸被逼造反,自杀,妻子儿女全部被杀,只有一个刚出生的孙子活了下来。)
西晋:
6、愍怀太子司马遹(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表现平平,被嫡母皇后贾南风害死)
南朝(梁):
7、昭明太子萧统(当了31年太子,被父亲梁武帝猜忌,郁郁而终)
隋朝:
8、废太子杨勇(被弟弟杨广阴了,落得个爹不疼娘不爱,杨广继位后杀了他)
唐朝:
9、隐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被杀,5个儿子同一天被杀)
10、废太子李承乾(被弟弟李泰逼得要谋反,事情败露被废)
11、废太子李忠(唐高宗长子,武则天上位后李忠被废,几年后,武则天还是以谋反罪杀了他)
12、太子李弘(24岁时突然死亡,据说是被生母武则天毒死)
13、章怀太子李贤(与母亲武则天斗争失败,被废,几年后被逼上吊自杀)
14、节愍太子李重俊(唐中宗李显的儿子,不是韦皇后所生,经常被安乐公主欺负,愤而起兵,兵败被杀)
15、懿德太子李重润(与妹妹、妹夫议论祖母武则天的私生活,被逼自杀/被打死,死时才19岁。)
16、废太子李瑛(被武惠妃陷害,被废,被父亲唐玄宗赐死)
17、庄恪太子李永(唐文宗长子,牵连进宫廷争斗,突然死亡)
唐朝的皇太子是个高危职业。
明朝:
18、懿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儿子们被四弟朱棣全部收拾了)
19、明光宗朱常洛(不受父亲明神宗喜欢,心惊胆战做了二十年太子,只当了一个月皇帝,发生“红丸案”死得不明不白)
清朝:
20、废太子胤礽(当了37年太子。史上“待机”时间最长的皇太子。经历两立两废,几乎精神失常。圈禁而死。)
你认为历史上能进入前二十位的悲惨太子都有谁?
首先感谢在这里我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按时间顺序他们是:安国君赢柱、公子扶苏、戾太子刘据、隋文帝太子杨勇、唐太宗太子李承乾、章怀太子李贤、让国太子耶律倍、明太祖太子朱标、一月皇帝朱常洛、康熙太子胤礽。
1.安国君赢柱:安国君是秦昭襄王的次子。昭襄王是个长寿国君,活了76岁,在位57年。国君长寿本不是坏事,但对眼巴巴等着即位的太子来说简直就是灾难。历史上长寿的太子比长寿的帝王还稀少,就是因为太子的尴尬地位,始终坐在被人虎视眈眈的储位,既要担心父亲的翻脸,又要提防兄弟们的暗箭伤人,国事参与少了被斥为无德无能,参与多了又被怀疑是野心勃勃,所以,众多太子门选择了“早死早托生”。
昭襄王的儿子们就是如此,他的第一位太子并不是安国君赢柱,而是悼太子。这个悼太子没留下姓名,做了几十年太子后,觉得跟他老爸比长跑是件多么痛苦的事,终于在公元前267年开小差见祖宗去了。悼太子死后,安国君赢柱继任太子,这一年他35岁,接过哥哥的枪跟老爸陪跑。
公元前251年,76岁的昭襄王薨了。53岁的安国君喘着大气,费劲地爬上国君宝座。群臣们山呼万岁的余音还没在梁间散尽,三天后,赢柱也跟着薨了!
他创造了和平即位最短命国君(皇帝)的记录。悼太子和安国君哥俩加起来,跟父亲打了个平手。
2.公子扶苏: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准储君。司马迁对扶苏有一个评价: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就是很仁德,性格刚强,坚韧不拔,同时讲究信义,别跟他在一起总是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劲头,充满个人魅力,典型的领袖型人物。
后来,扶苏一言不慎,触怒了秦始皇,盛怒之下的秦始皇将扶苏发配边疆做监军去了。
后来,秦始皇病危,下诏扶苏回京料理自己的丧事并继位。但赵高窜通李斯修改遗诏,令复苏自杀谢罪。大将军蒙恬认为这肯定是伪诏,让扶苏不接受,但扶苏以“父命不可违”为由,自杀身亡。此后,胡亥继位,秦朝二世而亡。
在战国崇尚武力的社会长大的扶苏,能如此仁孝,确属难能可贵。但,他的死并非他个人的悲哀,恰恰是他的迂腐,给大秦,也给整个国家的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愚蠢啊!
3.戾太子刘据:刘据是汉武帝的长子,6岁被立为太子。刘据的出生让汉武帝欣喜若狂,此时汉武帝已经29岁了,第一个儿子才姗姗而来,因而幼年的刘据非常受汉武帝宠爱。刘据成年移居太子宫后,汉武帝特地又为他另外盖了一所宫苑——博望苑,任由太子在此广交宾客。
刘据为人宽厚仁慈、温和谨慎,跟汉武帝的专横跋扈、冷酷无情截然不同。后来汉武帝的儿子们开始不断增多,刘据的生母皇后卫子夫也逐渐失宠。汉武帝开始对刘据出现微词,“子不类父”成为汉武帝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使得卫子夫和刘据母子感到不安。
父子间的裂痕,被奸小之徒利用,江充利用巫蛊事件陷害刘据,刘据被迫起兵据守,结果兵败逃往。汉武帝一生英明,但在处理太子的事件上,完全被蒙在鼓里,他稀里糊涂地下达了对太子全家的追杀令。最终刘据和他的妻儿们一并遇难,卫皇后也被废黜自杀。这一年,刘据37岁,当了31年太子,最终被糊涂的父亲逼死。
4.隋文帝太子杨勇杨勇是隋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的长子。杨坚执掌北周时,杨勇被拜为大将军、左司卫、长宁郡公,后来又总管北齐,回京后升任上柱国、大司马。杨坚征伐天下,一应军国大事,都与杨勇商量决断,用功勋卓著形容一点不为过。杨坚登基建立大隋后,杨勇理所当然地被册立为太子。
太子杨勇没能如愿笑到最后,做了九年太子后,他被废为庶人,连皇家身份都被剥夺。导致这个结果的是他的老妈独孤皇后的偏心,他的弟弟杨广的肆意陷害,大臣杨素的阴险陷害,以及糊涂的隋文帝。
在内外夹击下,可怜的杨勇连一次申辩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被废为庶人!杨坚直到死前才知道冤枉了杨勇,想挽回已经来不及了。杨广即位后,假借隋文帝遗诏,毫不留情地赐死了杨勇,甚至他的子孙很多都被杨广杀戮!
5.唐太宗太子李承乾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幼年确实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地方。武德五年,年仅3岁的李承乾就开始读书,5岁开始读儒学经典,7岁被册立为太子。史书说李承乾既聪慧,又仁孝。11岁时,李世民就让李承乾旁听诉讼断案,此后打官司的人如果有不服的,一律交由太子决断。14岁的时候,李世民即兴考察李承乾的才学,令他写治国策论,李承乾立刻龙飞凤舞,写了三页纸的论文,唐太宗看后大喜,夸他“深得经邦之要”。
想不到20岁以后的李承乾,却倒在了青春期的叛逆上,他突然着了魔,心性大变。以前的恭谨仁孝不见了,代之的是叛逆,以前的道德情操也丧失了,开始迷恋男宠,还对亲人下毒手。
好孩子变叛逆青年,李世民欲哭无泪,但他还是忍了,他还在试图拯救太子,那个曾经令他骄傲的儿子。
直到有一天,李承乾竟然勾结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准备起兵谋反逼宫。李世民痛心疾首,只得下令将太子幽禁。最终,李世民仍然舍不得按律处置李承乾,而是走后门将他贬为庶人,发配黔州。这一年,李承乾也仅仅只有24岁。一年后,李承乾病逝于黔州。李承乾,皇室伤仲永。一个叛逆期走向歧途的太子,可惜!
6.章怀太子李贤:李贤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六子,武则天的次子。李贤20岁因为太子李弘去世,被立为太子,仅仅做了4年太子,因涉及谋反罪被废。过了4年幽禁的生活后,被流放巴州,一年后被逼自杀。
李贤是具备治国才干的,他做监国期间,声誉很好,为此唐高宗李治曾经下诏嘉奖李贤。但作为太子的李贤,不可避免地跟他政治家妈妈武则天产生了矛盾。
随着母子间矛盾的加深,一则流言在宫中传开:李贤并不是武则天亲生,他是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与李治所生。李贤对这个传言既疑虑,又恐惧。加上武则天公开指责他不孝,李贤更加不安。后来莫名其妙被卷入谋反案,尽管李治替李贤求情,但狠心的武则天还是废了李贤太子位,并把他幽禁起来。
4年后,李贤被流放巴州,又过了一年,武则天命令左金吾卫大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校检庶人李贤的住宅。丘神勣到巴州后将李贤囚禁别室,逼令自杀,李贤时年29岁。
7.让国太子耶律倍: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身上契丹的血统,汉学的精神,塑造出了一个独特的性格特点,既有契丹人的尚武英气,又有儒家学者的风骨气质。
不幸的是,耶律倍有一个凶悍的老妈,皇后述律平,偏偏述律平又不喜欢耶律倍,更要命的是,述律平不是那种甘居幕后的老太太,而是契丹国事实上的二把手。
在述律平的导演下,耶律倍被迫做出高姿态,“让位”给弟弟耶律德光,自己则闷闷不乐地去东丹继续当国王。但耶律德光显然对哥哥并不放心,他对耶律倍采取了包括监视、削减东丹兵力等一系列措施,这些小动作使耶律倍既寒心又害怕。930年,他接受后唐明宗的邀请,渡海投唐,成了母国的叛徒。
936年,后唐在耶律德光和石敬瑭的夹击下灭亡,城破之际,后唐末帝李从珂想拉着耶律倍跟他一起自焚。耶律倍拒绝了,李从珂干脆派人杀害了耶律倍,耶律倍时年37岁。
8.明太祖太子朱标:朱标是明太祖的嫡长子,他出生的时候,大明还没有建立。9岁时被立为吴王世子,朱元璋称帝的当年,13岁的朱标被册立为太子。
朱元璋虽然没上过学,但他对太子的培养重视度,丝毫不亚于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培养。除了最顶尖的儒学大师,朱元璋将朝中重要的文臣武将,一并推向太子身边。在老师们的指点下,朱标变成了仁孝宽厚的儒生,虽然德行能力都无可挑剔,但完全没有帝王的霸气,这让朱元璋多少有点不满意。
后人其实没必要夸大朱元璋的不满,自古父亲对儿子有几个不是“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这并不影响孩子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朱元璋非常清楚,朱标的历史任务跟他不一样,太子没必要是他的克隆体。
总之,朱元璋对朱标的爱从来没有打过折扣,相对于那些被父亲猜忌的太子们,朱标很幸福。有时候人的命运就是那么不可捉摸,沐浴爱河的朱标自己突然不争气,玩了个英年早逝,37岁得病死了。
9.一月皇帝朱常洛:朱常洛即明光宗,已经坐上了龙椅,本不应该列入“苦命太子”,但他的命运实在太悲惨,而且仅仅做了二十九天皇帝就离奇驾崩,史称“一月皇帝”。
由于万历皇帝的偏爱,朱常洛自幼不但没有父爱,反倒成了父亲眼中的钉,一直生活在阴影中。著名的“国本之争”拉开帷幕,战场战斗朱翊钧撤换内阁首辅四人,部级官员十余人、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达三百多人,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或发配充军。但最终,朱翊钧寡不敌众,他低下了高贵的头颅,被迫册立19岁朱常洛为太子。
朱常洛很倒霉,一生经历两起“明宫谜案”:梃击案和红丸案。当太子期间,差点被一个“失心疯”的人闯宫打死。好容易坐上皇位,椅子还没热,就被一粒小小的红丸要了命。这两起案件,到现在也说不清是偶然还是阴谋。
10.康熙太子胤礽:爱新觉罗·胤礽,是大清王朝立国三百年唯一一位太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子。不过,这唯一的太子一点不荣耀,相反窝囊极了。他一生两次被立为太子,又两次被废,最后被幽闭而死。
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子,他出生后仅仅两个时辰,他的母亲赫舍里皇后,就因难产而死。康熙与赫舍里感情笃深,为了感念皇后,第二年,刚过完周岁生日的胤礽被康熙立为太子。
康熙的儿子太多,太子不好当,一个人坐上面,若干兄弟想把他拉下马。随着胤礽年龄的增长,父子间也开始出现裂痕。
康熙四十七年,在众阿哥们的努力下,康熙觉得自己的皇位甚至安全受到威胁,他以雷霆手段第一次废除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第二年,醒悟过来的康熙又复立胤礽。
但仅仅过了三年,胤礽再次被废。同样是乱成一锅粥的兄弟之争、皇权之争,最后,胤礽因策划逼父亲退位,怒不可遏的康熙再次废了胤礽。这一年胤礽38岁。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在解答能够帮助大家。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在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个话题。
你认为历史上能进入前二十位的悲惨太子都有谁?
春秋有燕太子丹、晋献公之子申生、卫宣公太子姬伋、楚平王太子、吴王夫差之子友、秦始皇长子扶苏、汉武帝长子刘据、三国孙权太子孙和、隋文帝长子杨勇、唐太子李建成、承乾、李忠、李弘李贤、李重俊重润、李瑛、辽国两位耶律倍、耶律浚,还有西夏宁令哥、清豪格、胤礽、弘时。
你认为历史上能进入前二十位的悲惨太子都有谁?
我看过提问者的回答,觉得挺满意的。
你认为历史上能进入前二十位的悲惨太子都有谁?
按时间顺序他们是:安国君赢柱、公子扶苏、戾太子刘据、隋文帝太子杨勇、唐太宗太子李承乾、章怀太子李贤、让国太子耶律倍、明太祖太子朱标、一月皇帝朱常洛、康熙太子胤礽。
1.安国君赢柱:
安国君是秦昭襄王的次子。昭襄王是个长寿国君,活了76岁,在位57年。国君长寿本不是坏事,但对眼巴巴等着即位的太子来说简直就是灾难。历史上长寿的太子比长寿的帝王还稀少,就是因为太子的尴尬地位,始终坐在被人虎视眈眈的储位,既要担心父亲的翻脸,又要提防兄弟们的暗箭伤人,国事参与少了被斥为无德无能,参与多了又被怀疑是野心勃勃,所以,众多太子门选择了“早死早托生”。
昭襄王的儿子们就是如此,他的第一位太子并不是安国君赢柱,而是悼太子。这个悼太子没留下姓名,做了几十年太子后,觉得跟他老爸比长跑是件多么痛苦的事,终于在公元前267年开小差见祖宗去了。悼太子死后,安国君赢柱继任太子,这一年他35岁,接过哥哥的枪跟老爸陪跑。
公元前251年,76岁的昭襄王薨了。53岁的安国君喘着大气,费劲地爬上国君宝座。群臣们山呼万岁的余音还没在梁间散尽,三天后,赢柱也跟着薨了!
他创造了和平即位最短命国君(皇帝)的记录。悼太子和安国君哥俩加起来,跟父亲打了个平手。
2.公子扶苏: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准储君。司马迁对扶苏有一个评价: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就是很仁德,性格刚强,坚韧不拔,同时讲究信义,别跟他在一起总是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劲头,充满个人魅力,典型的领袖型人物。
后来,扶苏一言不慎,触怒了秦始皇,盛怒之下的秦始皇将扶苏发配边疆做监军去了。
后来,秦始皇病危,下诏扶苏回京料理自己的丧事并继位。但赵高窜通李斯修改遗诏,令复苏自杀谢罪。大将军蒙恬认为这肯定是伪诏,让扶苏不接受,但扶苏以“父命不可违”为由,自杀身亡。此后,胡亥继位,秦朝二世而亡。
在战国崇尚武力的社会长大的扶苏,能如此仁孝,确属难能可贵。但,他的死并非他个人的悲哀,恰恰是他的迂腐,给大秦,也给整个国家的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愚蠢啊!
3.戾太子刘据:
刘据是汉武帝的长子,6岁被立为太子。刘据的出生让汉武帝欣喜若狂,此时汉武帝已经29岁了,第一个儿子才姗姗而来,因而幼年的刘据非常受汉武帝宠爱。刘据成年移居太子宫后,汉武帝特地又为他另外盖了一所宫苑——博望苑,任由太子在此广交宾客。
刘据为人宽厚仁慈、温和谨慎,跟汉武帝的专横跋扈、冷酷无情截然不同。后来汉武帝的儿子们开始不断增多,刘据的生母皇后卫子夫也逐渐失宠。汉武帝开始对刘据出现微词,“子不类父”成为汉武帝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使得卫子夫和刘据母子感到不安。
父子间的裂痕,被奸小之徒利用,江充利用巫蛊事件陷害刘据,刘据被迫起兵据守,结果兵败逃往。汉武帝一生英明,但在处理太子的事件上,完全被蒙在鼓里,他稀里糊涂地下达了对太子全家的追杀令。最终刘据和他的妻儿们一并遇难,卫皇后也被废黜自杀。这一年,刘据37岁,当了31年太子,最终被糊涂的父亲逼死。
4.隋文帝太子杨勇
杨勇是隋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的长子。杨坚执掌北周时,杨勇被拜为大将军、左司卫、长宁郡公,后来又总管北齐,回京后升任上柱国、大司马。杨坚征伐天下,一应军国大事,都与杨勇商量决断,用功勋卓著形容一点不为过。杨坚登基建立大隋后,杨勇理所当然地被册立为太子。
太子杨勇没能如愿笑到最后,做了九年太子后,他被废为庶人,连皇家身份都被剥夺。导致这个结果的是他的老妈独孤皇后的偏心,他的弟弟杨广的肆意陷害,大臣杨素的阴险陷害,以及糊涂的隋文帝。
在内外夹击下,可怜的杨勇连一次申辩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被废为庶人!杨坚直到死前才知道冤枉了杨勇,想挽回已经来不及了。杨广即位后,假借隋文帝遗诏,毫不留情地赐死了杨勇,甚至他的子孙很多都被杨广杀戮!
5.唐太宗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幼年确实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地方。武德五年,年仅3岁的李承乾就开始读书,5岁开始读儒学经典,7岁被册立为太子。史书说李承乾既聪慧,又仁孝。11岁时,李世民就让李承乾旁听诉讼断案,此后打官司的人如果有不服的,一律交由太子决断。14岁的时候,李世民即兴考察李承乾的才学,令他写治国策论,李承乾立刻龙飞凤舞,写了三页纸的论文,唐太宗看后大喜,夸他“深得经邦之要”。
想不到20岁以后的李承乾,却倒在了青春期的叛逆上,他突然着了魔,心性大变。以前的恭谨仁孝不见了,代之的是叛逆,以前的道德情操也丧失了,开始迷恋男宠,还对亲人下毒手。
好孩子变叛逆青年,李世民欲哭无泪,但他还是忍了,他还在试图拯救太子,那个曾经令他骄傲的儿子。
直到有一天,李承乾竟然勾结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准备起兵谋反逼宫。李世民痛心疾首,只得下令将太子幽禁。最终,李世民仍然舍不得按律处置李承乾,而是走后门将他贬为庶人,发配黔州。这一年,李承乾也仅仅只有24岁。一年后,李承乾病逝于黔州。李承乾,皇室伤仲永。一个叛逆期走向歧途的太子,可惜!
6.章怀太子李贤:
李贤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六子,武则天的次子。李贤20岁因为太子李弘去世,被立为太子,仅仅做了4年太子,因涉及谋反罪被废。过了4年幽禁的生活后,被流放巴州,一年后被逼自杀。
李贤是具备治国才干的,他做监国期间,声誉很好,为此唐高宗李治曾经下诏嘉奖李贤。但作为太子的李贤,不可避免地跟他政治家妈妈武则天产生了矛盾。
随着母子间矛盾的加深,一则流言在宫中传开:李贤并不是武则天亲生,他是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与李治所生。李贤对这个传言既疑虑,又恐惧。加上武则天公开指责他不孝,李贤更加不安。后来莫名其妙被卷入谋反案,尽管李治替李贤求情,但狠心的武则天还是废了李贤太子位,并把他幽禁起来。
4年后,李贤被流放巴州,又过了一年,武则天命令左金吾卫大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校检庶人李贤的住宅。丘神勣到巴州后将李贤囚禁别室,逼令自杀,李贤时年29岁。
7.让国太子耶律倍:
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身上契丹的血统,汉学的精神,塑造出了一个独特的性格特点,既有契丹人的尚武英气,又有儒家学者的风骨气质。
不幸的是,耶律倍有一个凶悍的老妈,皇后述律平,偏偏述律平又不喜欢耶律倍,更要命的是,述律平不是那种甘居幕后的老太太,而是契丹国事实上的二把手。
在述律平的导演下,耶律倍被迫做出高姿态,“让位”给弟弟耶律德光,自己则闷闷不乐地去东丹继续当国王。但耶律德光显然对哥哥并不放心,他对耶律倍采取了包括监视、削减东丹兵力等一系列措施,这些小动作使耶律倍既寒心又害怕。930年,他接受后唐明宗的邀请,渡海投唐,成了母国的叛徒。
936年,后唐在耶律德光和石敬瑭的夹击下灭亡,城破之际,后唐末帝李从珂想拉着耶律倍跟他一起自焚。耶律倍拒绝了,李从珂干脆派人杀害了耶律倍,耶律倍时年37岁。
8.明太祖太子朱标:
朱标是明太祖的嫡长子,他出生的时候,大明还没有建立。9岁时被立为吴王世子,朱元璋称帝的当年,13岁的朱标被册立为太子。
朱元璋虽然没上过学,但他对太子的培养重视度,丝毫不亚于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培养。除了最顶尖的儒学大师,朱元璋将朝中重要的文臣武将,一并推向太子身边。在老师们的指点下,朱标变成了仁孝宽厚的儒生,虽然德行能力都无可挑剔,但完全没有帝王的霸气,这让朱元璋多少有点不满意。
后人其实没必要夸大朱元璋的不满,自古父亲对儿子有几个不是“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这并不影响孩子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朱元璋非常清楚,朱标的历史任务跟他不一样,太子没必要是他的克隆体。
总之,朱元璋对朱标的爱从来没有打过折扣,相对于那些被父亲猜忌的太子们,朱标很幸福。有时候人的命运就是那么不可捉摸,沐浴爱河的朱标自己突然不争气,玩了个英年早逝,37岁得病死了。
9.一月皇帝朱常洛:
朱常洛即明光宗,已经坐上了龙椅,本不应该列入“苦命太子”,但他的命运实在太悲惨,而且仅仅做了二十九天皇帝就离奇驾崩,史称“一月皇帝”。
由于万历皇帝的偏爱,朱常洛自幼不但没有父爱,反倒成了父亲眼中的钉,一直生活在阴影中。著名的“国本之争”拉开帷幕,战场战斗朱翊钧撤换内阁首辅四人,部级官员十余人、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达三百多人,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或发配充军。但最终,朱翊钧寡不敌众,他低下了高贵的头颅,被迫册立19岁朱常洛为太子。
朱常洛很倒霉,一生经历两起“明宫谜案”:梃击案和红丸案。当太子期间,差点被一个“失心疯”的人闯宫打死。好容易坐上皇位,椅子还没热,就被一粒小小的红丸要了命。这两起案件,到现在也说不清是偶然还是阴谋。
10.康熙太子胤礽:
爱新觉罗·胤礽,是大清王朝立国三百年唯一一位太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子。不过,这唯一的太子一点不荣耀,相反窝囊极了。他一生两次被立为太子,又两次被废,最后被幽闭而死。
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子,他出生后仅仅两个时辰,他的母亲赫舍里皇后,就因难产而死。康熙与赫舍里感情笃深,为了感念皇后,第二年,刚过完周岁生日的胤礽被康熙立为太子。
康熙的儿子太多,太子不好当,一个人坐上面,若干兄弟想把他拉下马。随着胤礽年龄的增长,父子间也开始出现裂痕。
康熙四十七年,在众阿哥们的努力下,康熙觉得自己的皇位甚至安全受到威胁,他以雷霆手段第一次废除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第二年,醒悟过来的康熙又复立胤礽。
但仅仅过了三年,胤礽再次被废。同样是乱成一锅粥的兄弟之争、皇权之争,最后,胤礽因策划逼父亲退位,怒不可遏的康熙再次废了胤礽。这一年胤礽38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