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军和美军流行胸前挂雷,为什么?
呵,美国兵的手雷本来就是挂在胸前的。大多数情况美国兵通过背装带勾住手雷,极个别的猛人会在带子上多挂几个,没必要过度解读。
我看到网上不少人说什么胸前挂雷是防狙击手的,什么雷能挡子弹之类。还有说那是怕被日军虐搞的光荣弹,实在是离谱的可以。
那就是个美军常用的挂雷位置,哪有那么多复杂的解读?美军有专用的三格装手榴弹包,要么塞包里看不出,要么就是暂时没装备这种包,不挂腰带上或肩膀上难道塞裤兜里?
说到这里,必须得先了解下美军的背带。其实美军的装具从二战到现在,细节变化挺大,但总体内涵还是那些,无外乎武装带和挂带。
武装带就是常说的S带,帆布制作,上面打了一圈铆钉孔,可以通过带子本身还有这些孔勾挂穿插不同的装具。
另一条是X带或Y带,二战美军主要使用X带(喊H带也可以),德军喜欢Y带。这条带子与S带连接,对身体形成绑缚,然后可以挂上许多鸡零狗碎。
美军的手雷就是挂在背装带的胸前搭扣位置,通过专门的金属挂钩,可以很好的固定住几个MK2手雷。
有些时候,这个位置挂的不一定是手雷,它可以挂匕首、医疗包、弹药袋、手电筒等很多东西,这是美军装具的特色,崇尚多功能,利于搭配和调整。
不过有些时候,美军穿的是的是其它装具或作战服装,所以这里不方便挂东西。比如诺曼底登陆,大兵们胸前配了个M7防毒面具皮包,这东西死沉又没用,登陆后连同不好用的作战夹克被扔了一地。
二战美军使用的是仿自英国手雷的MK2手雷,MK2、MK2A1被大量装备美军,是二战时期美军的一张名片。战前美军士兵们就是这样挂着MK2或MK1手雷进行的新兵训练,所以哪有那么多为什么?人家定的操典和规矩而已,是一种经验与制度。
从战术上来说,手雷挂胸前是一种方便行为,士兵们冲锋时,胸前的东西是最容易够到的,不需要太大的动作幅度,最紧急的时候不用费劲去屁股上摸雷,大大节省了战术时间。同类的还有子弹袋等,反正战场上没功夫让你摸屁股掏口袋。美军的这种战术思想发扬到现代,已经成了军营传家宝。
其实美军手雷不是必须挂肩带上,但这其中还有两个尴尬的问题——
1.挂屁股上进行战术机动太危险,容易碰挂手雷拉环。
2.美军鸡零狗碎的东西太多,士兵普遍装具臃肿。
仿自英国米尔斯手雷的MK2采用了插销保险、弹簧翻扳机击针发火方式,这种保险的好处是,可以拉开保险后一直将手雷握在手中,只要保险扳机不弹开,手雷就不会进入引信时间。比如你突然肚子痛不想丢了,还能用销子把保险重新卡上。
这种设计到今天仍然是经典,但二战那会儿的MK2并不牢靠,士兵们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很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触手雷销子,到时候手雷呲呲的冒烟,当事人却发现不了腰子上的异样,做不出应有的反应,“轰隆”一声少半扇屁股。
MK2引信时间为4-5秒,生死只在毫厘之间。如果战事正酣,让士兵从视线看不到的地方扯下钩挂住的手雷,一些新兵容易产生紧张情绪,采取硬拉硬拽的过激行为,导致失去战机或误触保险。
被拉环手雷炸掉屁股的倒霉蛋比比皆是,过去现在都有。心有余悸的士兵们无法拒绝必须装备的两颗手雷,战场上也确实少不了这东西,那怎么办?只有挂在胸大肌前,好歹算有个照应,起码拉环掉了那引信烟都能熏得你回过神来。
这些手雷同时也负担着枪榴弹的作用,MK2A1手雷的引信是靠螺纹拧上去的,拧掉后与M9枪榴弹尾管再拧在一起,就可以使用步枪榴弹发射器,通过空包弹发射出去。挂在胸前带子上,士兵连扯都不用扯,直接顺着拧掉引信就可以上尾管发射。
美军胸口挂雷有时候也被视为勇气和务实的象征,朝鲜战争时李奇微为了鼓舞士气,打出了比前任麦克阿瑟玉米芯烟斗更骚包的姿势——脖挂甜瓜雷。
李奇微的这种行为迅速得到了士兵们的好感,并重新在二战后的新兵蛋子部队里又狠狠的流行了一波(44年以后美军三格手雷包已经全面普及)。在那会儿,这种行为代表了将军也会像士兵一样战斗的决心和更务实的态度。虽然也有不少人担心这两颗甜瓜哪天一不小心会炸了,但李司令的冒险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政治加分。
至于德国兵,德国兵大多数时候使用的是M24木柄手榴弹,德国人有专门的手榴弹袋容纳这些东西。
一个普通的掷弹兵按标准会获得两颗M24,但德军部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往往会多带一些。因为德军有时候还指望用这些手榴弹做成集束炸弹或者地雷。逼急了它们还是肉搏的铁锤。
这样超规的携带肯定会导致容纳问题,所幸德军身上的鸡零狗碎相对少一些,M24的手榴弹袋可以容纳一组6枚手榴弹,再多塞点也没问题,容量很可观。
再多一些掷弹兵们就不干了,手榴弹带多了没法打仗。所以它们会以12-15枚一打,装进专用的金属提箱携行。这个时候雷管与弹体是分离的,作战前需要临时安装。现代的手榴弹包装也采用这种做法。
不过显然所谓“德军挂胸前”的手榴弹不会是M24,它只会被德军插在裤带上携行作战。能挂在胸前的应该是德军的M39手雷,可这种雷德军通常还是挂在裤带上。
M39手雷光滑如蛋,但是与M24一样都是拉发弹,并非MK2那样的击针弹。德军本着轻便的原则,主要给山地部队装备这种蛋蛋。不过汉斯们很不买账,大力吐槽这种弹丢不远,杀伤弱,打不过盟军的MK2,更打不过苏军的F1。
看到挂环了吗?它就是用来挂身上的,这种雷的拉环是那个小揪揪,需要旋开它,扯出引线再拉发。
所以现在应该是真相大白了吧?德军手雷基本是挂在腰部,没有挂胸口的习惯。
欢迎大家交流。
二战中,德军和美军流行胸前挂雷,为什么?
流行胸前挂雷的一直都是美军,而德军大部分还是腰间挂雷。
那为什么一个挂胸前一个挂腰间呢?这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并不是胡乱的随心所欲的瞎挂的。德军手雷是M24长把手雷,手柄细长足足有二十公分。要是把这种细长手雷挂胸前就会束手束脚,大大的妨碍了士兵完成战术动作。因此一般都把它别在腰间或者放在专门的手榴弹袋里(手榴弹袋一次可携带六枚左右的手榴弹)。为了尽可能得方便士兵,一般都是将12到15枚左右的手榴弹打包进M24手榴弹金属提箱之中。等到需要使用的时候,再临时将雷管和弹体进行组装。
M24这款手榴弹,投掷距离可以达到五十米开外,因为细把的原因,这个手榴弹精准度也很高,就算遇到坡度问题也不会回滚,杀伤力也比普通的手雷强很多。
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个特别大的优点——可以做成集束弹,威力足以摧毁敌军的地堡和坦克。当然,除了M24手雷德军还有一款M39手雷,这款手雷是一款圆蛋手雷,其表面特别光滑,使用方式也是如同M24一样的拉发式,并非美军MK2那种撞针式。虽然其体积小,方便携带,但是德国兵还是将他如同M24那样别在腰间。由于此款手雷威力上比不过美军MK2和苏军的F1,因此这款手雷并不是特别受德军欢迎。
再来看一下美军的MK2,是美军挂在胸前的一款手雷,有人会说,手雷挂在胸前,万一子弹射在上面,士兵岂不是会直接挂掉。非也非也,MK2手雷仿制了英国米尔斯手雷的设计,采用了插销保险、弹簧翻扳机击针发火方式,是双保险结构,除了打开两道保险之外,外力很难催动它爆炸。况且这款手雷的外形是卵形的,就算被子弹击中也会被弧面弹开,你想要射穿它除非从九十度角射入还得加上你子弹穿透力够强才可以,可是就算这样也很难引发手雷爆炸。再者谁会有空专门去瞄准你胸口的手雷,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多杀几个人。所以,手雷挂胸口完全是合适的。
那为什么非要放在胸前,不放在腰间或者大腿上?这都是经过很多次实验总结出来的最佳位置。首先,放在胸前可以有效阻挡射向胸前的一部分子弹,毕竟除了头部,胸部也是十分致命的位置,毕竟心脏就位于左胸,而把两枚手雷挂在胸前则可以一定程度上的抵挡伤害(主要还是保护心脏)。
说起胸前雷,就不得不提一下美军的武装带,上面打满了柳钉孔,可以通过带子本身穿插不同的的装具。一般为了节省腰部的空间都会选择将手雷挂在胸前。通过武装带上特定的挂钩固定手雷,毕竟每个士兵所需要携带的东西太多,像是匕首、医药包、弹药包、手电筒等等都需要占用一定的位置。将手雷挂在胸前无疑会给其它物品增添一些空间。
手雷挂在胸前也是最方便的,伸手一摸就能够到,不需要太大的动作幅度。比摸屁股,摸大腿,摸腰间的手雷省时多了。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你比敌人多快一两秒无疑是救命的时间。这种挂在胸前的战术思想,美军现在仍在使用。
在二战时MK2并不牢靠,刚开始不挂胸前时,士兵都把他挂在屁股或者腰间。而在完成一些战术动作时很容易误触开关,当队友看见你屁股或者腰间冒烟时,想提醒你的时候,你的半个屁股已经炸烂了。因为MK2的引信只有4—5秒左右,挂在胸前,就算不小心误触了手雷开关,你也会被手雷冒的烟给熏警醒,进而扔出手雷保住自己的小命。
此外,你要是把手雷放在一个视野看不见的地方让一个新兵蛋子去扯它,很有可能在紧张的情绪下采取强拉硬拽等方式,不仅延误战机,甚至可能搭上自己的小命。
美军胸前挂雷流行程度如何?这时候需要隆重介绍推广大使——李奇微。朝鲜战争时李奇微为了鼓舞士气,采取了胸前挂手雷,这种方式赢得了士兵的好感,并重新在二战后的新兵蛋子里再次流行一波。尽管可能会随时爆炸,但是李奇微的勇气为他赢得满堂彩。
随着二战之后手雷包的普及,手雷再也很少外挂在美军胸前。
二战中,德军和美军流行胸前挂雷,为什么?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德国人和美国人流行把雷挂胸口上?你快拉倒吧,就德国人那手榴弹——M24,双手各攥一个,抡起来跟俩小棒槌似的,都能当锤子使唤,您把这玩意挂胸口上,他也不方便不是?
所以把雷往胸口上整,那是美国人才会干的事,德国人一般都搁大腰子上这么一插就完事了。
一个德国掷弹兵,一般就发俩,当然他们一般会多带一点,毕竟这M24捆一块就一颗威力巨大的集束手榴弹,德国人经常这么干,而且多带点肉搏的时候,摸出来还能砸个人啥的,他也能使的上力气不是?
当然,他们要是想多带一点,一般就会用到手榴弹容纳袋。就这容纳袋俩小口袋中间搭一根带子,用的时候把那带子往大脖子上一搭,接着就往小口袋里头塞手榴弹就成。
少了塞六个,多了塞上十个都没问题,当然这得看你这大脖子能撑的起多少颗了,别压折了就成。
再想多带的话,这就得用专用的金属箱子装了,但这种装法有点费劲,因为里头的手榴弹,弹体和雷管是分开装的,您要是想用,这还得蹲地上装上才成,有点费劲。
当然德国人想要把这手榴弹挂胸口上,他们还是有一款可以挂上去的,那就是M39,这玩意是卵形的,但德国人不会这么干,通常还是会挂在大腰子上。最后说一句,德国人讨厌M39,他们更加钟爱M24。
当然也有显摆的挂屁股后面的。
说道这里,小编突然想到一部美国电影叫《细红线》,里头就有一幕,有个家伙把手榴弹挂屁股上了,结果这么一摸,哎,拉环拉下来了,雷还在屁股上挂着呢?
所以这雷挂的位置很重要的!
好了,接下来,咱就聊一聊美国人这雷的挂法。咋说呢?咱看美国拍的电影电视剧,尤其是二战那会的,都能看到美军挂在胸口上的俩铁疙瘩,晃来晃去的,那会小编就一直在想,这玩意不会就这么炸了吧!显然咱的想法是多余的。
就连朝鲜战场上那个李奇微,他也是特别的喜欢在胸口上挂这东西,为此美国人都管他叫老铁蛋。
李奇微这么做,其实是一种凸显个人特征的方式,美国将领都喜欢这么干,您比方说麦克阿瑟喜欢戴着金丝大檐帽,嘴里咬着永远都不会点燃的烟斗一样。
毕竟美国人很喜欢个人英雄主义,突出长官的特点,会让士兵们记住他们的性格。
好了,咱接着说事。
咋说呢?美国人的后勤从二战开始到现在,那都是相当给力的存在。
所以关于他们挂手榴弹的方式,也会因为装备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的,并不是说会一味的往胸口上去挂。
您比方说弹药挎包,这东西四四方方的就是一个布包,主要是长途行军的时候用来装手榴弹或者枪榴弹之类的东西,要是单纯去装手榴弹的话,一家伙就能塞进去二十八颗,如果是枪榴弹的话,能塞进去十一发。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你装这包里,不方便取用吧!”
您这么说没毛病,但您的明白,手榴弹这玩意虽然是士兵的基础装备,但他可不属于长期携带的装备,毕竟这玩意炸起来波及范围太大了,光走路的话,你挂那都不保险的。
所以一般没有作战任务的话,他们会把这东西放在包里带着。
当然要是还嫌麻烦的话,可以装木箱里头,那更加保险,因为每颗手榴弹都有一个像茶叶罐一样的包装。
没法子美帝别的没有就是有钱,太奢侈了。
这是第一种方式,放包里,最后说一句,就这包,到了2004年这才从美军装备里头退役了。
还有第二种,这就牛掰了,直接整一个胸挂,两层十一个兜兜,看起来就像个肚兜。
这玩意在一战那会美国人就开始使用了,只不过这东西到了二战的时候,尤其是太平洋战场上,被很多美国大兵所唾骂,没别的,这玩意挂身上死沉死沉的就不说,就太平洋上那天气,热的大汗珠子掉地上都能摔八瓣的干活,热的要命,你想取下这胸挂还特别不方便,想要套上还费劲。
所以这东西在瓜岛战役结束之后,就很少有美国士兵佩戴,毕竟没人待见的东西。
接着就是手榴弹腿袋,这玩意一听大家伙就知道是咋回事,往腿上挂的袋子,然后里头塞手榴弹,最多能挂六颗,少了也能挂四颗。
这玩意军工们想的挺好,但实际效果比较扯,美国人很少装备。
此外还有什么战术背心,这战术背心上有兜兜,你随便装什么都可以,只要你乐意,缺点是这玩意一个是穿上热,另一个就是一旦浸了水,沉的要命。
诺曼底那会用了一用,后来就不见了。
最后一种就是大家伙搁电视里头经常看见的往胸口上挂,这玩意的正式名称叫做M1936肩带,上边有俩金属制作的环,手榴弹就是往这里挂的。
当然他们的腰带上也是可以挂几颗,但看起来不如挂在胸口上那么嘚瑟,那么骚包,所以大多数美军会挂在胸口上。
据说这么挂的话,在使用过程中,会比别的地方快一秒钟的时间,当然这个论断,小编翻了很多资料,很神奇的是没有找到,好吧,只能归结为小编还是知识浅薄了一点。
有知道的小伙伴,可以告诉小编一声,在这里咱先谢谢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
二战中,德军和美军流行胸前挂雷,为什么?
德军很少见将手雷放在胸前的,二战中这样做的应该是美军。
手雷的杀伤力不用多说,看《亮剑》里李云龙要求士兵在规定的时间内投出所有手榴弹就知道个大概了,手雷的杀伤半径大约在3至5米,也就是说如果手雷在你身边爆炸,三至5米内的生物都是无法幸免的。
那既然手雷的威力日此强大,为何美军大兵还喜欢将手雷挂在胸前或者自己的肩膀和脖子上呢?
按照普遍人的看法,认为手雷放在胸前是极度危险的,除此之外,手雷放在胸前,无疑是让敌人更好的边歼灭自己,要知道 如果手雷一旦被敌军击中,死的除了自己还有身边的队友,简直就是实力坑队友了。
其实美军这样做是有好处的,不可能真的傻到这种程度。
一:挂在胸前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他们认为放在胸前不但不危险反而更安全。因为手雷大多是椭圆形,表面也有弧度,美军士兵大多会放在心脏的位置,如果被敌人击中,子弹会顺着手雷的表面弧度偏移,从而保护了心脏,即使被击中也不一定会丧命,当然,除非被直接击中手雷的中间位置,这样的话就坑了队友了,但是被正中间击中的概率非常小,对比利弊,美军士兵还是喜欢将手雷挂在胸前。
二:方便快捷在作战的时候,手雷挂在胸前可以方便快速取用,因为冲锋枪大多也是挂在胸前,在这个地方拿出来都是非常方便的,一旦开战,士兵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丢出去。同时减少了其他地方的负重,可以放更多的弹药,弹药多久意味着能持久。
三:MarkII手雷据说这种手雷对摩擦震动不敏感,即使受到枪击也不一定会爆炸,行动中的晃动更无大碍,所以美军大兵自然敢这样放。
其实德军就大多是挂在腰间,因为他们携带的是木柄手榴弹,一般会用袋子装好,放个四五个,然后全部挂在腰间,其实腰间放手雷不宜过多,会影响灵活性,比如在卧倒时的战术动作,就显得比较尴尬。
不过各有各的习惯,自己认为怎么放合适又方便就怎么放,还有放裤兜的,拿在手里的,视情况而定。
【感谢关注、评论、点赞】
二战中,德军和美军流行胸前挂雷,为什么?
二战时,德国士兵主要使用M24式长柄手榴弹和M39卵式手榴弹。(如下图)
▲m24长柄手榴弹
▲m39卵式手榴弹
从上面图片可以看出来。长柄手榴弹无法挂在胸前,适合挂在屁股后,所以说二战期间,德国在使用卵形手榴弹时效仿美国士兵挂在胸前。
二战时,美国士兵装备的是MKIII型进攻手榴弹。这种手雷和德国的m39卵形手雷外观差不多。
美国士兵在麦克阿瑟领导下,一个个特别高调,把手雷挂在胸前,看上去很拽的样子,这就像麦克阿瑟的老玉米烟斗一样,成了一种时尚和标志。德国士兵纷纷效仿,把手雷也挂在了胸前。
美国士兵胸前挂雷是不是很酷?二战期间,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也很酷(如下图)
有高调的统帅就有高调的士兵,这就叫“上好下甚”。德国士兵看到美国士兵很拽,于是纷纷效仿。
所以说二战时,德国和美国士兵都喜欢在胸前挂雷。当然也不完全是酷的因素,还有其它原因。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用方便,美国的手雷是进攻式的手雷,一般人的投掷距离在25米左右,杀伤范围并不大。这种手雷是适合于边跑步边投掷。弯腰进攻时,胸前的手雷刚好是手最容易触摸到的地方。亲们脑补一下场景,是不是没有任何违和感。
用起来倒是很方便,挂在胸前难道不危险,一旦爆炸,不就直接威胁到自己和战友的生命了?
其实这些都是多虑的。
手雷设计之初就增加了两道安全保护措施。手雷拉开环只是第1步。如果不用手按一下上面的撞针,手雷不会爆炸。换言之,手雷拉开环,按一下撞针,然后扔出去才会爆炸。
换言之,挂在胸前,哪怕不小心拉开手雷引线,手雷也不会爆炸。这样以来,挂在胸前和挂在屁股上没什么区别。
挂在前胸和屁股上没有区别,指的是手雷的安全性。但在作用上,两者之间却有着天壤之别。
挂在前胸的手雷能够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防止敌人的子弹打到心脏,从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两颗手雷正好挂在人的左心室和右心房处。手雷能起到阻挡或者说减缓子弹速度的作用。由于手雷是卵形的外壳,可以改变射在手雷上子弹的方向,从而保护人的心脏。
手雷挂在屁股上不能起到保护作用,屁股中枪的概率很低。即便中枪,屁股不过是脂肪的堆积物。没有人体的重要器官。也就是说屁股相对心脏来说,心脏更需要保护。这也是美国士兵为什么胸前挂雷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秉烛读春秋
二战中,德军和美军流行胸前挂雷,为什么?
二战中德军和美军士兵都携带手榴弹,但德军士兵胸前是不挂雷的,他们从不携带手雷。
德军士兵携带的手榴弹是是那种长把子(M24)手榴弹,细细的长柄足有二十公分长,因为这种手榴弹投掷的距离非常远,可以达到50米开外,精确度也高,而且杀伤力要比手雷大得多。这种手榴弹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它还可以绑在一起引发,形成集束手榴弹去炸敌人的地堡或者坦克;柄式手榴弹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就是在有坡度的地方投弹不容易回滚。因此,这种手榴弹深受德军士兵喜欢,他们亲切地把这种手榴弹叫土豆玛莎。
由此可见,二战中德军士兵是不会挂雷的,因为那种长柄手榴弹别在胸前碍手碍脚,一旦那样走路像孕妇那样,就别想行军打仗了。
德军士兵虽然胸前不挂手雷,也不等于美军士兵不能挂。我们在二战题材的电影里经常会看到美国大兵的胸前一左一右别着两颗手雷。美国人是最有创意的民族,好多发明都别出心裁。这种胸前挂雷的做法是经过专家深思熟虑的,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这种做法的初衷首先是为了携带便利。因为美军士兵在作战中随身携带的东西太多,水壶、饭盒、工兵铲、格斗刀还有雨衣什么的,士兵身上就那么大点地方,实在装不下了。
可士兵上战场首要任务是杀敌,武器必须要随身携带。于是,专家们想起了战士的胸前那还可以利用,为了让战士们好好打仗,他们真是煞费苦心,也可怜那些美国大兵了。
同时,胸前挂雷方便投掷。一旦需要,士兵可以探囊取物一样,以最快的时间掏出手雷,投向目标,提高了反应速度,也等于为自己赢得时间。打仗是和死神赛跑,哪怕是比对方反应快了0.01秒,也能先发制人在消灭敌人的时候,也保护了自己。
胸前挂雷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优点,那就是胸前的手雷一定程度上能遮挡敌方打来的子弹,保护士兵的人身安全。细心的人一定早就发现了,美国大兵胸前的手雷在胸前略下方的位置,刚好挡住心脏。敌人射来的子弹如果刚好击中手雷,手雷就会把子弹弹出去改变方向。
其实,对方的子弹不是刚好,而是大多数子弹都射向战士的胸部。我们要是在战场上向敌人开火,会瞄准哪呢?一定是胸部,为什么呢,胸部目标大,胸部是要害,头部更是要害,但对方士兵都头戴钢盔,而且头部目标小,击中的概率低。所以胸部是最容易受伤的地方,胸前挂雷真是一举两得。
问题来了,手雷是爆炸品。尽管手雷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菠萝,可手雷不但不能吃,还是要命的。要是子弹偏偏打中了手雷的要害部位,引发爆炸,士兵立马就会成为筛子,这样的设计不是弄巧成拙了吗?
这样担心是因为大家对手雷的结构不太了解,一旦了解后,就会发现这个担心是杞人忧天,手雷的雷管在手雷的最底部,雷管上面连接雷管的导火索,雷管没有导火索不会引爆。导火索上面是引信,引信是跟拉环上的安全栓连接的。手雷引爆最关键的部位就是安全栓,安全栓就相当于撞针。撞针被手榴弹最顶部的杠杆控制。
一旦需要投掷,第一步是拔掉手雷拉环,也就是安全栓,同时摁住手柄,这时候手雷不会爆炸,因为摁住手柄的时候撞针不会击发引信,为自己选择目标把手雷投出去赢得时间。一旦选择好目标,松开手柄把手榴弹投出去,手柄松开后,撞针上面的弹簧弹出手柄使其脱落,弹簧同时向下击发引信,点燃导火索,手雷才会爆炸。
更通俗地说,手雷设计者当初为它上了两道保险,第一道保险是拉环,打开拉环也不爆炸。这时候如果不摁住手柄,即使打开了拉环,把手雷扔出去也不会爆炸。
第二道保险是摁住手柄,又投出去了,手雷才会爆炸。只有摁住手柄,里面撞针上的弹簧才会处于受力状态而张开,投出去手柄才会弹开,撞针才会撞击火帽,点燃导火索。
不厌其烦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让大家明白手雷的原理,不再为手雷被子弹击中会不会发生爆炸而担心。因为手雷的原理决定了,子弹无论从哪个角度射击,都不可能打开拉环,即使从下直线射击打开了,子弹它没有长手,也不能摁住手柄,假如子弹能摁住手柄,还要投出去才会爆炸,也不会在士兵身上爆炸。所以,手雷被子弹击中发生爆炸的概率不是微乎其微,而是根本就没有可能。
总之,胸前既解决了携带不便的困难,又加快了投弹速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士兵的生命安全;我们不得不说,二战中美军士兵胸前挂雷是个非常好的创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