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汉军准备伏击10万匈奴骑,西汉反击匈奴第一战为何徒劳无功?
这场战争史称“马邑之谋”,是一场由大行令王恢多年精心策划的战役,也是西汉第一次对匈奴的主动出击。由于军事机密的泄漏,导致战场战争没有打起来,匈奴人全军安然撤退。战争结束后,王恢成了背锅侠。
一、马邑之谋的起因元光元年,匈奴派使者向汉武帝提出和亲,说白一点就是向西汉勒索女人和财物。对此大行令王恢坚决反对和亲,提出要和匈奴人决战。
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一派坚决发对,主张应该继续长期以来的和亲政策。韩安国反对对匈作战的理由有三条:
一是匈奴人是骑兵,机动性强,在广漠的草原上,汉军想找到匈奴军队都很难;
二是匈奴人崇尚武力,汉军以步兵为主,常年没有经历战争,明显不是匈奴人的对手,打不过人家;
三是即便打败匈奴人,广漠的草原对汉人来说就是鸡肋,没有用,也守不住。
所以韩安国认为跟匈奴人打仗代价太大,得不偿失。
王恢针对韩安国的意见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我可以让匈奴人自己钻到我们的口袋!原来,王恢早就在匈奴人内部安插了一枚棋子。这枚棋子叫聂壹,是一个在汉匈两地做边贸的商人。聂壹向匈奴人提了一个建议,由他杀死马邑县令,然后放匈奴人马入关劫略。匈奴人一听这个主意好,不用攻打就能轻松得到一个城邑,于是双方达成了协议。
王恢的计划是,在马邑附近对匈奴人张网以待,这就避免了韩安国所谓的三大弊端。汉武帝觉得这个计划很完美,反对派也一时无话可说了。
二、战争经过按照预定的计划,匈奴单于亲率10万大军如约而来。快进入伏击圈时,匈奴人发现有点异样:空荡荡的草原上不见一个人影,正常此地应该有人放牧。于是单于下令四下探查,并攻破了附近的一个汉军哨所,抓回来一个俘虏。
很不幸这个俘虏知道马邑之谋的内情,他把实情全部供出。匈奴人大惊,立刻下令全军撤退。
汉军三路人马,眼看着匈奴人在口袋边转了一圈就撤了,想追也来不及了。不过匈奴人半途碰到了另一支汉军:王恢率领的三万人马。按计划王恢本来是用这支部队来截杀败逃的匈奴人,但眼下这支匈奴部队是完整的10万人。王恢觉得拿自己的三万人对付十万人,肯定要吃大亏,于是就没有拦截,放走了匈奴人。
三、战后结果一场精心策划的战争,刀都没出鞘就结束了。但这场没打响的战争意义非常重大,它标志着汉族人从此由战略防守向战略进攻的转变,是对匈奴人的一个严厉警告,也由此拉开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汉匈战争的大幕。
战争结束后,汉武帝以王恢临阵逃脱为由,逮捕了王恢,最终王恢被处以死刑。
四、马邑之谋“失败”的原因其实马邑之谋根本没打起来,无所谓失败成功。但相对于汉武帝对战争的期望值,显然这是一场失败的战争。
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判徒的出卖。表面上看这是一件偶然事件,似乎完全可以避免,但是细想一下,以汉匈双方的实力来看,两个民族的矛盾,哪可能通过一场战争一劳永逸地解决?所以,对马邑之谋的期望值太高,本就是一个错误!
其实在讨论的时候,韩安国说的是汉匈之间的战略分析,是着眼于大局的分析,王恢说的战术层面,着眼于一场战争,双方立意的高低一眼就可以分辩。但汉武帝一心希望通过一场战争就实现汉匈逆转,实在是格局不高。
另外,汉武帝对王恢的处理方式,显然是委过于人,自己丢了面子,让别人背锅。王恢也是糊涂,根本不能摸透汉武帝的心理,三万人马打光了汉武帝也不会心疼,他要的就是一个对匈奴人的强硬态度。王恢不懂,所以这锅背得也不算太冤。
30汉军准备伏击10万匈奴骑,西汉反击匈奴第一战为何徒劳无功?
“马邑之谋”是汉武帝登基以来,第一次明确的转变以往被动求和的对匈态度,变为主动寻求攻打并剿灭匈奴的战略思想。而“马邑之谋”的失败,也是汉匈关系彻底破裂的标志,汉武帝被推向了不得不战的历史舞台。
“朕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嫚,侵盗亡已,边境被害,朕甚悯之。今欲举兵攻之,何如?”——汉武帝。《史记》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招揽群臣于朝堂之上,目的是为了讨论大汉王朝要不要对匈奴开战,主和派韩安国表示汉军打匈奴属于“找不到、打不过、划不来”的囧境,面对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位置飘忽不定,找起来相当困难,而且匈奴善战,高祖刘邦在“白登之围”中差点丧命,即使汉军找到匈奴并将其击败,也得不到什么现实的战果。
韩安国说的是有道理的,但主战派王恢提出了一个战略思想,就是将匈奴引到一个地方,由汉军埋伏围歼,这样就解决了韩安国所担心的问题。随后,王恢便提出了“马邑之谋”这个计划,因马邑商人聂壹常贸易往来于汉匈之间,且与匈奴单于相识,王恢便使聂壹为说客,以杀死马邑地方官夺取城中财物为诱饵,吸引匈奴率军前来,并在马邑附近事先埋伏好汉军,企图守株待兔。
计划很周密,但百密一疏的是无人看管的羊群和误入匈奴骑阵的武州尉史。当军臣单于率领十万匈奴兵进至武州(雁门关)地区时,发现了成群的羊群却无牧羊人,这就使得军臣单于产生了疑虑,恰巧一名武州巡视尉使被军臣抓获,这名武州尉史将马邑的情况告知了军臣,军臣便下令赶紧撤退。汉军侦查兵见匈奴撤退,赶紧传信于王恢,此时王恢所率三万军立刻出击追赶,可后军没有跟上,王恢也就没敢再追。
“马邑之谋”不仅没有成功,还汉匈关系彻底破裂,匈奴加大了南下入侵的规模,汉武帝处死徒劳无功的王恢后,开始选择了主动出击匈奴,并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的努力下,赢得了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匈奴问题也随之解决。
30汉军准备伏击10万匈奴骑,西汉反击匈奴第一战为何徒劳无功?
谢谢邀请!马邑之围,要从汉武帝年轻时说起。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十六岁登基,尽管很年轻,但他已经显现出自己的想法!当时汉武帝时期,已经经历了前几代皇帝的韬光养晦,是汉朝初步形成了国泰民安的形势,已经基本有了较大的财力物力,来支持汉武帝的对外抵御的政策! 尽管汉武帝年轻有魄力,可是汉朝的官员们,都还停留在白登之围时的恐惧之中,毕竟匈奴骑兵很厉害。汉武帝积极备战。公元前134年,匈奴又提出和亲,汉武帝感觉机会来了。商议中他支持少数的主战派大行令王恢的建议,诱敌深入!于是命令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仨人埋伏于马邑城的山谷中准备伏击匈奴。王恢则为将屯将军和中大夫李息带军准备袭击匈奴的侧翼。为了取胜汉武帝调集了 三十万兵马! 可是,关键的诱敌任务交给了马邑的聂翁壹。他故意违反交易禁令,私自与匈奴交易!然后违法逃到了匈奴。他向君臣单于说,他可以杀了马邑的官吏拿马邑城来降。单于很高兴!因为可以获得很多的财富!于是准备出兵马邑!为了是匈奴单于更信任,聂翁壹回到马邑杀了一个囚犯,拿了人头挂在马邑的城头上!匈奴单于得到消息,立即出兵十万,直奔马邑。 正当汉军鼓足了劲报白等山之仇时,匈奴大军奔袭在广阔的汉境时,简单满地的牛羊竟然没人放牧。多疑的匈奴人放慢了进程,派人袭击了就近的汉军哨亭,事有凑巧,正好有位尉吏在被抓。这尉吏在威逼利诱下说出了汉军的秘密!吓的匈奴单于急忙命令撤军。而三十万汉军白等了。这或许是汉朝第一次或是长期处于守备的缘故,没有人想到如果出现这情况的应急预案!再有就是王恢带领的三万兵马,这时在匈奴军逃跑时出击,也起码能消灭不少惊弓之鸟般的匈奴兵马,然而王恢为了自保,胆怯的没有动,是匈奴兵安然脱离包围离去! 汉武帝总结这次行动时,大怒,毕竟是自己的处女秀,信心十足。将王恢以临阵脱逃下狱,最后王恢自杀谢罪。至此以后,汉武帝便开始了他打击匈奴入侵,到长途奔袭匈奴的雄伟大略!
30汉军准备伏击10万匈奴骑,西汉反击匈奴第一战为何徒劳无功?
秦二世胡亥无能,天下苦秦久矣,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纷纷响应,最后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定国号为汉,这个东方大国,如初生的烈阳,再缓缓升起,然而北地的草原,一头饿狼也不甘示弱,在汉统一后频频骚扰帝国的边疆。等到汉武帝时,为报先祖血仇,这位年轻的皇帝召集全国的30万军队,在马邑伏击匈奴,万事俱备,但西汉反击匈奴的第一战为何徒劳无功?
一、天子蒙羞,汉军胆怯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登临帝位时已经年迈,开始猜疑曾经的功臣,韩王信封地乃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刘邦担心其日后会构成威胁,便以防御匈奴为名,将他封地迁至边疆。韩王信正面对上冒顿单于,败多胜少,汉高祖六年(前201)冒顿单于亲率军队,以10万铁骑围攻马邑,韩王信只得多次派使者与匈奴求和,却被高祖怀疑暗通匈奴,致书责备,韩王信担心会被诛,以马邑之地请降,与匈奴约定共同攻汉。
汉高祖听闻韩王信叛变,怒火中烧,然而他太小看匈奴铁骑,小看了冒顿单于。汉高祖七年(前200),高祖亲率大军,出征匈奴,镇压韩王信叛乱。起先汉军连连取胜,势如破竹,本就小觑匈奴和韩王信的汉高祖,这时心底里对匈奴的忌惮彻底没有了,不听刘敬的劝阻,扔下大量辎重和行军速度缓慢的步兵,率领骑兵先行。可没想到这是冒顿单于的诱敌之计,在刘邦发现自己被困时,匈奴军已经将白登团团围住,不过汉军英勇,即使被围数日,既无粮草,又受严寒,依然没有让匈奴占到半点便宜。但这也不是办法,于是刘邦用陈平之计,以金银珠宝贿赂匈奴阏氏,又与匈奴签订盟约,刘邦才能遁出脱围。虽然称帝之前,刘邦也是败多胜少,而白登之围不仅让这位汉天子蒙羞,汉家百姓每每听到匈奴来犯,都是两股颤颤,面露惧色。
二、厉兵秣马,欲报血仇
白登之围后,为休养生息,保边疆安定,刘邦不得不远嫁宗室之女,每年还得送去大量粮食、美酒、棉絮、丝绸。虽有盟约,但匈奴仗着骑兵机动性高,强于汉军步卒。常常不守约定,侵犯汉家边疆,冒顿单于还在高祖刘邦死后,写书信轻慢吕后。匈奴日益骄固,汉朝却不忘旧辱,文帝、景帝继续推行“和亲”政策,同时休养生息,积极养马,国力逐渐强大。
及至武帝,国富而民强,于是废除屈辱的“和亲”制度,调名将镇守边郡要塞,征士卒巩固边防,同时采取措施鼓励养马,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经过经济、军事、外交一系列的努力,西汉抗击匈奴侵扰的条件已经成熟,这位年轻的皇帝,欲北击匈奴一雪前耻,同时昭告天下:功高可比肩高祖。
三、马邑之战剑走偏锋,汉家匈奴撕破脸皮
“陛下,臣以为,过去朝廷与匈奴有过盟约,然匈奴却经常袭扰我边疆,如今我朝国富民强,已有一战之力,不如发兵伐之,灭其国而保我疆土安定。”年轻的皇帝犹豫了,在他心里,犹如天人的高祖都败于白登,自己怎么可能是对手?于是汉武帝没有采取王恢的建议,而是继续与匈奴“和亲”。
元光二年(前133),汉武帝等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聂壹以自身作饵,骗军臣单于能斩杀马邑县令,迫使马邑举城投降,而此时的30万汉军早早埋伏在马邑之外,等着匈奴人至,好来个“关门打狗”。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汉军的“小心过头”让军臣单于起了疑心,在俘虏一尉史后得知汉军欲伏击匈奴,吓得立即退兵,王恢也不敢出击,只好退还,隆盛出兵而毫无结果,王恢被迫自杀谢罪,汉家与匈奴已经彻底撕破脸皮。
马邑之围虽然失败了,但也加强了汉朝上下征战匈奴的决心,“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匈奴未灭,何以为家?”马邑之谋徒劳无功,但终于结束汉朝自西汉初年以来奉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朝野上下同心,将星横空出世,在竟宁元年(前33),昭君出塞,终于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之间的冲突。
30汉军准备伏击10万匈奴骑,西汉反击匈奴第一战为何徒劳无功?
公元前133年,汉军兴师动众,30万精兵埋伏在马邑附近,以逸待劳诱歼匈奴主力,匈奴人洞若观火,只见羊群,不见牧人,于是鸟兽散尽。护军将军韩安国主张追击,马邑之围主谋大行王恢怯战自保、无动于衷,结果匈奴人在汉军的眼皮底下溜之大吉。武帝第一次计歼匈奴劳而无功,王恢以避敌观望被治罪,之后自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谋”,由此拉开汉匈全面战争的序幕。
那么为什么西汉反击匈奴人的第一战无功而返呢?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汉军信心不足
匈奴人崛起于战国,从此不断南下劫掠,匈奴人机动灵活,勇猛强悍,有利可图时一涌而出,形势不利是鸟兽散尽。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只能采取武力威慑和积极防御的两种策略,抵御匈奴人入侵,因此治病不能除根,匈奴人的气焰越来越嚣张。公元前200年冬天,汉高祖刘邦亲征匈奴,结果被围白登山,差一点有去无回。因此,匈奴在中原人心里就是杯弓蛇影,更是不可战胜的神话。因此匈奴人在马邑撤退时,汉军主将一无取胜信心,二无冒险勇气,匈奴人从容逃逸。
二、汉军经验不足
王恢派豪强聂壹引诱匈奴人入马邑城劫掠财物,匈奴人中计,汉军打算瓮中捉鳖。结果匈奴人临战经验丰富,在距马邑百里之外就发现情况不妙,因为汉军事先军事动员,禁止边民放牧,匈奴人一路赶来,只见到了一些零散的牲畜,这与往常情形大为不同。尽管汉军摆出了空城计,但是漏洞太多,因此匈奴人提高了警惕。于是停止前,转而攻击边亭,后来又抓获了雁门尉史,得知了汉军的内幕。匈奴人惊慌失措,赶忙撤退,而负责攻击匈奴人后勤补给的王恢只有3万人马,势单力薄不敢阻击。(汉武帝剧照)
总结:汉军第一次主动与匈奴人作战,本身就存在信心不足问题,加上如临大敌过度紧张,致使马邑周围遍布杀气,因此引起匈奴人警觉,最终计谋失败。马邑之谋虽然失败,但标志着汉朝由被动防守,屈辱和亲,转为对匈奴人主动出击,意义重大。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30汉军准备伏击10万匈奴骑,西汉反击匈奴第一战为何徒劳无功?
马邑之谋,是非常可惜的一次军事行动,离成功只差一小步,倘若马邑伏击战成功,汉帝国打败匈奴的时间将大大缩短。这次谋划非常巧妙的军事计划,为什么会功亏一篑呢?问题竟然是出在一个极为细小的环节。下面且听我分析之。
第一,马邑之谋的背景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大汉帝国一直受到匈奴的骚扰,边境战争不断。汉武帝上台后,民富国强,对匈奴开战的呼声越来越高了。
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朝廷政策终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朝廷大员中,主战派的领袖是大行令王恢。他强烈反对与匈奴的和亲政策,并提议出兵攻打匈奴。王恢的主张,得到了朝野很多志士的支持,其中有一名爱国志士,是雁门郡马邑县的一名富豪,此人名为聂壹。
雁门是兵灾极重的一个郡,匈奴骑兵入寇,雁门首当其冲,受到战争的摧残极为厉害。聂壹颇有豪杰之志,志在驱逐匈奴,多年下来,竟然构想出一个庞大的战略计划,大致内容是:把匈奴主力引诱到帝国境内,设重兵伏击,予以匈奴致命的打击。这一个战略,无疑是战国时代赵国名将李牧围歼匈奴战例的翻版。不同的是,李牧为了围歼匈奴主力,示弱十年方才达到目的。聂壹的计划可行吗?
第二,王恢与韩安国之争王恢认为聂壹的计划可行性强,将计划略作修改后,上报给汉武帝。鉴于与匈奴全面开战事关重大,汉武帝采取了谨慎的原则,他召集公卿公议,商议此事。会议焦点集中在主战派领袖王恢与主和派领袖韩安国两人身上。
韩安国是“七国之乱”中保卫梁国的名将,力主与匈奴延续和亲政策。他认为当年汉高祖制定和亲政策,是以天下为重,因此汉、匈两国在高皇帝、吕后、文帝以及景帝时获得长期和平。
王恢反驳道,汉高祖时,人民久经战乱,因此需要一个休生养息的时间。如今汉匈根本谈不上和平,边境警报不断,士兵死伤惨重,柩车相望,人民流离失所,应该要反击匈奴。王恢把计划亮了出来:“匈奴单于贪得无厌,正好可以利以诱之,使之深入。我则挑选精兵强将,埋伏于险要之地,待匈奴单于落入罗网,则包围分割,全歼敌军,生擒单于。”
王恢的计划得到了好大喜功的年轻皇帝的支持。根据这个计划,汉军将动员超过三十万人的兵力,在马邑设伏,希望以此一举歼灭匈奴的主力,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打垮北方劲敌的军事力量。
第三,间谍聂壹马邑伏击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将匈奴主力成功引诱到既定的战场。
这个诱敌的计划,由聂壹亲自实施。
聂壹是汉武帝时代最成功的间谍之一,他假扮成一名逃亡者,亡入匈奴。聂壹见到了军臣单于,对他说:“我能杀掉马邑县的县令与县丞,献城归降,单于只要出兵接应,必可尽获城内的财物。”有利可图,军臣单于十分高兴,答应聂壹,只要他能杀死马邑县令,控制马邑城,匈奴必定出兵接应。
一切计划都按事先安排好的进行。
聂壹返回马邑后,杀死了两名关押在牢狱中的死囚,诈称是县令、县丞,并将两颗头颅挂在城门上,向军臣单于谎报:“马邑官吏已被杀死,请尽快出兵。”军臣单于信以为真,当即率十余万精锐骑兵,穿越边塞,直奔马邑。
这时,汉军已经布下天罗地网。汉军的设伏兵力为五个兵团,分别由护军将军韩安国、材官将军李息、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将屯将军王恢指挥,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只要匈奴人一进入到包围圈内,五大兵团将从四面八方合围,届时匈奴人插翼难逃。
第四,百密一疏,功亏一篑应该说,聂壹、王恢制定的马谋伏击战计划非常高明,立足打大歼灭战,如果能实现作战的目标,将从根本上改变汉匈两国的兵力对比。可惜的是,这个看似无懈可击的计划,竟然存在一个小小的漏洞,而正是这个漏洞,使得王恢的心血,最后付诸东流。
匈奴大军一路挺进,距离马邑不到百里。
这时,军臣单于发现一件奇怪的事。匈奴一路挺进,只看到成群的牛羊,却看不到牧民的影子。以游牧为生的匈奴人对此怎能不生疑心?既然有牛羊,必定会有放牧牛羊的人,可是人呢?
原来,为了严守军事秘密,马邑附近的居民全部被转移,却没有来得及转移牛羊,因此匈奴军队所到之处,只有牛羊,没有牧人。汉军的密谋露出了一个大大的破绽。
军臣单于满腹狐疑,他下令暂停进军,并派出一支小分队,到四周进行武力搜索。匈奴人找到一处汉军的亭堡(汉代的碉堡),发动猛攻。亭堡的守军抵挡不住,缴械投降。亭堡指挥官为了保命,把汉军的围歼计划和盘托出。
军臣单于吓得魂飞魄散,急忙下令后撤。在即将钻入汉军口袋的前一刻,匈奴人悬崖勒马,一路飞奔回长城以北。汉军发现军臣单于逃走,知道围歼计划失败了,倾巢而出,追击匈奴人,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这场旨在消灭匈奴有生力量的马邑伏击战,最终无果而终。
汉武帝对这样的结果大为震怒,并将罪责归之于主战派领袖兼马邑伏击战的总负责人王恢。王恢被捕入狱,最后选择了自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