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开创文景之治,真的是被天上的“馅饼”砸中,从而登基称帝吗?
哪有那么多馅饼呐!不否认汉文帝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但在继位登基这件事上,明显存在运作的痕迹,绝不是“天上掉馅饼”!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其中的种种疑点表明,汉文帝之所以能即位,完全是他与“功臣派”达成了某种协议!
疑点一:平定诸吕后为什么杀了少帝刘弘?由“功臣派”主动诛杀诸吕的政变,其目的很明确:诸吕安刘!既然是“安刘”,灭了吕氏后,好好辅佐少帝刘弘就是了,可偏偏节外生枝,把傀儡皇帝刘弘,以及他的几位兄弟都杀掉了。
为了解释这个诡异的举动,他们抛出了一个惊人的说法:刘弘兄弟几个都不是汉惠帝骨血,是吕后从吕家抱来的孩子,冒充皇子!
这个说法明显是惊天谎言,但大家都信了,现代的人也跟着信了。于是刘弘就像历史过客,被人们遗忘在不起眼的角落。我觉得汉惠帝的六个儿子都是他亲生的,不存在“假冒”一说,理由如下:
1.“假冒说”出自平定诸吕后,在此之前没有任何相关证据,这个说法就是个孤证。
平常老百姓家多个孩子出来都藏不住,何况皇子?如果是假的,不会一点证据都没有。司马迁在《史记》中仅仅记载了功臣派的说辞,未加任何评述,也没有任何旁证。我觉得司马迁对此事也是持怀疑的态度,但没有证据,于是就以这种隐晦的方式写出来,由读者自己分辨。
2.“假冒说”逻辑不通
有的说这六个皇子都是假的,我想问:造假本来就是技术活,为什么一下子造六个?不怕露馅吗?吕后脑子坏了?也有的说这些皇子有真有假,这就更说不通了,既然汉惠帝有皇子,为什么还要弄假的?汉惠帝脑子坏了?
所以我认为,这里根本就没有假皇子,都是汉惠帝的骨血。
既然刘弘是汉惠帝的亲儿子,那么他们为什么非得以“假皇子”的说法,灭了汉惠帝的后?
一种说法是刘弘毕竟是吕后的孙子,怕被报复。我觉得这个说法行不通,刘弘跟吕后真有多少感情吗?前少帝刘恭不就是因为母亲被吕后杀了,发出怨言而被吕后毒杀的吗?
我的结论是:“假皇子说”就是周勃陈平等“功臣派”为了达成“反吕统一战线”,抛给刘襄刘章兄弟的一个诱饵!
当时的形势是,吕家掌控了南军和北军,从皇宫到京畿地区都在吕家武力控制范围内。周勃虽是太尉,练军营都进不了。要想除掉诸吕,实力雄厚的刘襄刘章兄弟,才是这场棋局的胜负手!
事实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刘襄的大军出动,没有刘章做内应干掉吕产,想除掉吕氏那就是天方夜谭。
怎么才能拉拢刘家兄弟入伙呢?皇位!还有什么诱惑比皇位大呢?于是“功臣派”抛出“假皇子说”,心有灵犀的刘家兄弟,仿佛由此看到了周勃陈平们抛过来的媚眼。于是,统一战线顺利达成。
这就是刘弘被杀害的原因,他成了诛灭吕氏的谈判筹码!
疑点二:刘襄为什么出局?“革命”成功后,上位的为什么不是“计划”中的刘襄,而变成了谁也没想到的刘恒呢?
有人说,刘襄刘章兄弟太能干,不好控制,刘恒似乎柔弱些,所以选了他。有点牵强,如果说好控制,刘弘就是最好的人选,不应该是刘恒。
我觉得理由很简单,如果刘襄登基,谁是第一功臣?毫无疑问是刘章、刘兴居,而不是周勃、陈平。如果扶立另外一个人,毫无疑问第一功臣的桂冠就是周勃和陈平!
这才是刘襄必须出局的根本原因。
那么为什么是刘恒?当时的候选人只有刘襄、刘恒和刘长,只有刘恒最合适。
疑点三:周勃的反常举动刘恒登基之前真的一无所知吗?我觉得不大可能,以陈平的谋略,他不可能不在诸吕行动开始前,就盘算好下一任皇帝的人员。革命打天下,为谁打先得弄清楚嘛,否则跟谁讨赏钱?
所以,刘襄的出局绝不是最后讨论才产生的结果,而是尽在计划中。当初抛给刘襄的“假皇子”说纯粹就是个骗人的诱饵,他们最终的目的是要把“假皇子”当砝码,卖给他们选定好的下一任皇帝刘恒。
真相应该是,诸吕行动开始前或行动中,功臣派就已经联络上了刘恒!并且双方应该达成了协议,不过这个协议并非刘恒亲自参与,而是他的委托人薄昭一手代办。
这么说有证据吗?有两件事也许可以作为佐证。
第一件事是刘恒进京当日,周勃曾经迫不及待地表示,有重要的事需要向皇帝私下汇报,结果被汉文帝以“皇帝无私事”为由拒绝了。周勃有什么事需要“私下”汇报?我觉得就是让汉文帝亲口承诺一下协议内容,汉文帝心知肚明,他不能刚坐上皇位就受人要挟,于是一口回绝。
不光如此,刘恒还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举动:不接受皇帝印玺!如果了解了他们之间的这段故事,就很容易理解汉文帝的心思,他分明在对周勃说:少跟我扯协议的事,如果你有胆量现在就反悔,皇帝的印玺就在你手上,你可以试试!
周勃此时已经骑虎难下,他哪有反悔的余地,只能三番五次请求刘恒收下印玺,等于在对刘恒说:皇帝,俺错啦,协议不协议您说了算!
第二件事就是公元前176年,周勃已经退休在家,却无缘无故地被诬告谋反,被投进监狱。这件事也很吊诡,本来已经处于安度晚年状态的周勃,突然间心生恐惧,总觉得皇帝要杀他。后来果然有人告他谋反,把他弄到监狱审讯了几个月,最后还是薄太后求情才放了他。
我查了一下史书,周勃的恐惧感,很可能跟刘兴居的造反有关。刘恒登基,诸侯王们心里一直是不大服气的,这个状态到他孙子汉武帝才得以根治。刘兴居造反让汉文帝的神经立刻紧绷起来,他担心这个时候,如果周勃说出他们之间的协议,那么诸侯王们一定会借着刘兴居造反的“东风”,打出刘恒地位非法的旗号,完全有可能把他轰下台!
所以,刘恒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必须想办法控制住周勃。周勃很可能是得到了薄昭的信息,才表现出突然的恐惧。薄昭为啥给周勃透露信息,很简单,对他们的协议,薄昭也是知情人,同病相怜,周勃出事也可能带出他。
好在周勃很知趣地闭紧了嘴,所以谋反案不了了之,说白了就是他跟刘恒之间的默契:我坚决闭嘴,你别杀我!
综上所说,刘恒即位绝不是什么“天上掉馅饼”,而是他早就和功臣派谋划好的事,您认为呢?
汉文帝刘恒开创文景之治,真的是被天上的“馅饼”砸中,从而登基称帝吗?
刘恒是刘邦的四子,母亲是二婚女人薄姬,薄姬命虽苦,但运气不错。因此在诸吕被铲除后,刘恒得益于母亲的造化,并被众臣拥立为皇帝。
早年薄氏母亲魏媪找人为其看相,说她贵为天子之母,于是母亲把她送给魏王豹为妃。魏豹早年追随项羽征战,被封魏王,当听说薄姬有贵人之命,他也做起了皇帝梦。魏豹颇有自知之明,他知道凭自己的实力和才干想要夺取天下无异于痴人说梦。于是他另辟蹊径,坐观项羽和刘邦争斗,自己保存的势力,等待坐收渔利的机会。刘邦早就看出了魏豹的如意算盘,找个机会就把志大才疏的魏豹给灭了,于是魏豹的女人都收入刘邦后宫,其中就包括被魏豹寄于厚望的薄姬。(汉文帝剧照)
薄姬姿色平平,魏豹留下的女人刘邦都尝了个遍,始终对薄姬提不起兴趣。后来薄姬成了后宫遭人讥讽的对象,刘邦心生恻隐,与薄姬一夜云雨,之后刘邦又在薄姬的生活中消声匿迹。薄姬肚子很争气,虽然刘邦只给了她一点蜻蜓点水般的情缘,但薄姬送给刘邦一个儿子。此后,薄姬从不参与后宫争宠,默默无闻,一心将儿子刘恒抚养长大。
公元前197年,薄姬之子被刘邦封为代王。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刘邦生前宠幸过的女人,都被吕后残害,唯独老实巴交的薄姬幸免,吕后还大发慈悲将她送到代国与儿子团聚。后来吕雉想篡夺刘氏江山,刘邦封分到各地为王的儿子相继被吕后诱杀。只有淮南王刘长和代王刘恒不受吕后诓骗,而幸免毒手。(汉文帝剧照)
吕后死后,已故齐王刘肥之子刘襄率兵借灭吕之机发兵长安,相国吕产派灌婴前往阻击,灌婴到达荥阳后屯兵不前。结果诸吕被周勃、陈平等人设计铲除,灌婴回师,刘襄无奈退兵。吕家势力被除,选立新帝迫在眉睫,刘襄、刘章兄弟虽灭吕功不可没,但是刘襄的舅舅驷钧恶名昭彰,为防止外戚篡权重演,刘襄兄弟被群臣否决。淮南王刘长是刘邦的六子,由于年少轻狂,不能服众,于是也被排除。因此众人想到了与世无争,并且外戚势力薄弱的代王刘恒。
刘恒被从天而降的喜事砸的精神恍惚,他都不敢相信好事会来的这么突然。因为剿灭诸吕,没有他的半点功劳,他只知道蜷缩在代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着孩子老婆热炕头的生活。后来薄姬一面占卜凶吉,刘恒一面派人打探,确定消息无误,刘恒举家前往长安,继承大统。(文帝敬孝图)
文帝在位期间,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劝农,自己也以身作则,非常节俭。政府重视,百姓勤劳,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文帝还下令废除肉刑,缓和社会矛盾。因此文帝统治下的汉朝日趋繁荣,为以后的汉朝盛世奠定基础。所以,不难看出,文帝是汉朝之幸,百姓之福,虽然登上皇位具有运气色彩,其实和他本人良好的德行与造化是分不开的。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汉文帝刘恒开创文景之治,真的是被天上的“馅饼”砸中,从而登基称帝吗?
首先可以肯定的说,汉文帝登基称帝,真的是天上掉馅饼砸中的,但其实更重要的还是要感谢他的母亲薄妃。
汉文帝
首先,为什么要选择汉文帝
当年吕后专权,诛杀了很多刘氏子孙,然后将自己吕氏宗亲安排为候,取代这些刘氏封国,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同时为了平衡期间,也封了一些听话的刘氏子孙,但这都是权宜之计,终究是想行唐朝武后之事,只是当时时机不太成熟,还有就是吕后没有武后那么长寿。
吕后
但如此作孽,因为吕后是开国皇帝刘邦的皇后,有一定的威望,所以大家还是选择了忍让,没有忍让的,当然就被开除了,比如右丞相王陵,公元前187年,吕后想封吕氏为候,但王陵就当庭反对,因为汉高祖说过,“非刘氏不封王”,否则违反祖制,王陵随即就被架空,所说这么多就是一句话,皇后专制,外戚干政,对于朝廷来说是非常大的灾难,所以当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平定吕氏叛乱,还政于刘氏的时候,选择的重要一条就是母亲和皇后一系要弱势,不能强势,否则重蹈覆辙,是当时朝中大臣最不愿看到了,于是就将目光所定了代王刘恒,因为其母亲薄妃家族实在是太弱了。
薄太后到底好在什么地方?
薄妃其实是孤家寡人,依靠的只能是自己儿子,不是薄妃家族弱,是根本没有所依靠的人。
薄太后
薄妃原来是楚汉争霸时期,归降汉王刘邦的魏王豹的妃子,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攻入西楚霸王的都城彭城的途中,魏王豹归降了汉王,但刘邦从彭城败走后,魏王豹又叛变了,汉王派使者去问魏王豹为什么?魏王豹说是因为汉王常常轻慢于他,而且言语不敬,其实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魏王豹算了一命,就是这个算命害死了他。
魏王豹
薄妃当时是魏王豹的妃子,有个算命的看到薄妃后,说薄妃所生的是天子,这下把为魏王豹称霸的心点燃了,于是就背叛自立,然后他没有想到的是,薄妃所生的孩子并不是他的,而是刘邦的,公元前205年,刘邦派韩信灭了魏王豹,将其妃子全部抓到长安做奴隶,薄妃就被分配到织房做织女,原本就这样平淡的淹没在历史中,但上天开了眼。
刘邦本来就是好色之人,想去看看魏王豹的妃子们,就是这一次看对眼了,召薄妃入宫,但并没有给与优待,但刘邦一次去宠幸妃子时,走错了房间,就到了薄妃房间,有且仅有的一次,成就了薄妃,怀上了龙种,就是刘恒。
刘邦
之后,薄妃忍辱负重,在后宫默默无闻,备受冷落,但正是这样,吕后感觉薄妃与自己是同病相怜,才没有被吕后下手,只是将他们迁到外地,薄妃感觉这已经是上天对自己最好的恩宠了。
薄妃本人生活简朴,不好奢靡,处事谨慎,教育刘恒也是以孝为先,曾经薄太后生病,当时已经是皇帝的刘恒可以为其母亲亲自试药,亲自侍奉母亲,衣不解带,所以再加上薄妃与刘恒的良好口碑,使得馅饼砸到了自己的头上。
汉文帝刘恒开创文景之治,真的是被天上的“馅饼”砸中,从而登基称帝吗?
代王刘恒能够登基为帝,基本上是走了大运了。
说实话啊,因为在众臣决定立刘恒为帝之前,没有丝毫迹象能表明,说代王刘恒要登基为帝。
这些大臣选择拥立刘恒,其实是一个突发事件。
在此之前,刘恒其实并没有作为皇帝的第一候选人。
群臣其实最想拥立的是齐王刘肥的长子,当时的齐王刘襄。
但是,由于琅琊王刘泽的从中作梗,这才导致群臣放弃了拥立刘襄,转而从刘邦的儿子中选择。
这一下,就轮到刘恒了。
刘恒排行老四。
刘邦长子刘肥早就死了,次子刘盈也死了,三子赵王刘如意也被吕后害死了。
于是就到刘恒了。
再加上刘恒的母族暗弱,在朝中没有根基,对于群臣而言,更加有利于掌控。
所以这帮人最终才选择了刘恒。
由此可以就看出刘恒登基为帝,实际上就是个突发事件。
但换个角度想,刘恒作为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在前三个哥哥都死了的情况下,能登基为帝,也是一个偶然中的必然。
我是@盗帅夜留香YE,关注我,一起讨论更多的文史话题。
汉文帝刘恒开创文景之治,真的是被天上的“馅饼”砸中,从而登基称帝吗?
历史推波助澜,成就伟人,伟大人物力挽狂澜,稳定局面,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所以说成就了“文景之治”。也是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历史意义。
汉文帝刘恒开创文景之治,真的是被天上的“馅饼”砸中,从而登基称帝吗?
汉文帝刘恒能够当上皇帝,与当时汉朝的形势有关,但是也与汉文帝刘恒的自己的努力有关系。
当时汉朝是什么形势呢?
在朝廷上,吕雉掌控朝堂大权之后,疯狂的提拔自己的娘家人,官也不当,直接就封王。直接就是视汉高祖刘邦的“白马之盟”于不顾。导致了吕氏外戚势力疯狂的膨胀,甚至是严重的危害到了刘姓皇族的统治,当然,也严重的损害了汉朝功臣们的利益。
在齐王刘襄带头起兵的之下,汉朝功臣们将吕氏外戚势力,屠戮一空。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群汉朝功臣,就连“西楚霸王”项羽,都在都死在他们手中,真正见过大世面的。虽然现在老的老死的死,但是面对小小的吕氏外戚势力,还真是小菜一碟,不放在心上。
但是国不可一日无主,吕雉死了,吕氏的外戚势力也都铲除了。但是,吕雉所立的小皇帝,也就是后少帝刘弘,也是有吕氏血脉的,干脆就废了。
汉惠帝刘盈这一脉,都有吕雉的血脉,而且,皇宫一直在吕雉的掌控之下,汉惠帝刘盈是不是喜当爹还说不准呢。
虽然齐王刘襄在这场战争中,所立的功劳很大,但是,为人过于强硬,家里面母族势力也很强大,所以,不是汉朝功臣集团心目中的好人选。
所以,刘邦的儿子之中,现存年纪最大的,代王刘恒就没出现在汉朝功臣集团的眼前。
为什么呢?因为代王刘恒将代国治理的井井有条,美声远扬,并且代王刘恒母亲薄姬很低调,只有一个舅舅,当了一个小官,构不成威胁,成为汉朝功臣集团心目中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那,代王刘恒是不是什么也没做,被天上的馅饼砸中,就登基称帝了?
当然不是,在这个时候,代王刘恒为了能够当上皇帝,也是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此时的代王后和四个儿子,疑似吕氏血脉,所以在短短几天之内,都悄悄地去世了,无名无姓,悄无声息,真的好像不存在一样。极有可能成为了代王刘恒为了当上皇帝,与吕家划分界限的牺牲品。
就在代王刘恒到达长安,确定要成为汉文帝刘恒的时候,汉惠帝刘盈最后的血脉,后少帝刘弘和他的四个兄弟,被朝臣以不是汉惠帝刘盈的亲生子为由,全部诛杀。
自古无情帝王家,真的不是开玩笑的。
这个先后关系,诛杀时间特别重要,不早不晚,正好是确定皇位继承人之后,而且是一群臣子诛杀先帝血脉,一定是有人授意,群臣才敢这样做的。
所以,汉文帝刘恒可不是什么都没做,恰恰相反,汉文帝刘恒做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当然,最终汉文帝刘恒也得偿所愿,登基称帝,这才有了后来著名的文景之治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