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刘王氏姿色不如小翠一半,李卫替她翻案后为何说“可惜了了”?
那得问导演怎么挑的演员😀
《雍正王朝》里刘王氏姿色不如小翠一半,李卫替她翻案后为何说“可惜了了”?
导读:作为一省巡抚,李卫奉雍正皇帝之命,于江苏试行新政——“摊丁入亩”之时,却首先遇到了以两位省级协助官员——布政使、按察使为代表之通省官员的整体反对。面对新政推行必然会遇到的困境,李卫并没有像河南巡抚田文镜一样,利用雍正皇帝这一强大后台,予以硬性镇压,而是另辟蹊径,以柔克刚。
就布政使和按察使两人而言,尤以按察使黄伦的反对意见最大,而且掌管一省刑狱、司法的黄伦,手中还拥有着绝对数量的兵丁,乃系李卫在新政推行中必须依靠的武装力量。所以,李卫将主要矛盾放在了黄伦身上。
利用刘王氏的冤案,抓住按察使黄伦的把柄,从而让其乖乖听从命令,并顺利于江苏省内推行新政,就是李卫的独特办法。
李卫虽然为刘王氏翻了案,但于公堂之上将自己两次被奸污的细节详细说出以后,在当时的伦理道德和贞洁烈女观念影响下,刘王氏已经无法再有正常的生活,于是刘王氏做出了出家为尼的决定,按照刘王氏的说法:
“按理,大人替民妇一家伸了冤,报了仇,民妇就应该去死。可是民妇一身的罪孽,实在是没脸见我死去的家人。民妇指望后半辈子伴着菩萨多念几卷经,消消我一身的罪孽。”
李卫则无奈道:
“也好,也好。来人,把她带到城外水月庵去,跟那儿的主持说,就说我安排的,给她剃度了吧!”
蒙受冤屈,一家枉死的刘王氏,何罪之有?
为了替自己的公公和儿子报仇,刘王氏答应了黄伦“只需春风一度,管保案子能赢”的要求,从了黄伦的要求。
在当时的伦理道德要求下,刘王氏半主动的失身,就是最大的罪孽,这也是刘王氏口中所说“没脸见我死去家人”的原因所在,也是刘王氏只剩下出家为尼这唯一选择的原因所在。
可是,在李卫答应了刘王氏出家为尼的要求后,却两说两句“可惜了,可惜了!”
对于一个已经两次失身的女子而言,贵为一省巡抚的李卫为何会发出“可惜”的感叹?
难道李卫看上了这个“已经破了身”的民妇?
还是,李卫这句“可惜”的感叹另有所指?
本文就依据《雍正王朝》的具体演绎情节和李卫的人物设定,予以深入解析。
01 刘王氏的相貌如何?李卫会不会因为她的相貌出众而动了色心?《雍正王朝》中对于刘王氏角色人选的选择,相貌着实并不出众甚至远远次于本剧女性角色的平均水平,但笔者认为该剧对于刘王氏角色的选择并不准确,按照剧情的演绎和剧中人物的反面证明,刘王氏应该是一个相貌出众的可人儿女子。
为什么这样说呢?
刘王氏首次失身的程森,乃系现任的江西盐道,乃系正四品官员,正儿八经的地厅级干部。就当时的皇权社会而言,如此官职,又是一个管盐的肥差,何等显要。程森不惜杀掉其家人,不顾“生母去世,丁忧在籍守孝”的道德限制,也要占有的女子,能是一个相貌平平的民妇?
二次奸污刘王氏的按察使黄伦,更是响当当的从二品大员,乃系一省仅次于巡抚的省级官员,相当于现在分管政法的省长。能够被堂堂从二品官员称赞“可人意儿”,能够将从二品大员的四姨太“比下去”,能够利用职权强行占有的的民妇,能是相貌丑陋的女子吗?
在李卫挑选了所有有疑点的案子以后,亲自前往大牢,进行了实地考察才确定了利用刘王氏被奸污案扳倒黄伦。李卫为什么要亲自前往大牢确认?
就是要确定黄伦在审理案件时做出了何种手脚,确定有没有可以将其一举扳倒的罪证。
那么,为什么刘王氏说程森和黄伦奸污了自己,李卫就相信了?
正是因为刘王氏的相貌出众,能够让程森、黄伦这等好色官员立马生出色心,李卫才会相信了刘王氏的说辞。
这些都能间接正面刘王氏的相貌并非平平,而是出众甚至是惊艳的所在。
既然刘王氏相貌出众,李卫在其出家为尼后,发出可惜感叹,就是李卫的下半身在起作用?就是李卫想要霸占刘王氏不得,而发出的可惜感叹?
并不是!
升任江苏巡抚以后,李卫确实染上了好色的毛病,处理完刘王氏的案子以后,李卫和手下有一段对话。
手下衙役看到李卫为刘王氏可惜,说道:
“大人如果不想让她出家的话,小的,就去把她叫回来?”
李卫则回道:
“把她叫回来干嘛?扯他妈蛋!伺候我更衣吧!”
衙役则说道:
“咱们还是去老地方!”
李卫给予了认同以后,两人一副“男盗女娼”的贱样子,相伴而去。
这里的“老地方”,就是张五哥向雍正皇帝汇报时的“江苏城内一个有名的歌妓家”。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了两个问题:
1、升任江苏巡抚以后,李卫确实染上了“寻花问柳”的毛病;
2、李卫虽然有了“寻花问柳”的毛病,但其只对烟柳之地的女子感兴趣,对于利用职权骗占良家妇女身子的行径是反对甚至是不齿的。
所以,李卫对于刘王氏出家为尼的可惜感叹,绝非出于好色之心,更不是对如此佳人出家的惋惜。
02 李卫对于刘王氏出家的可惜感叹,到底有何内情?这里需要注意一个细节:
那就是雍正皇帝和李卫在之后的一番对话。
雍正皇帝问到李卫:
“那个黄伦,你准备怎么处置?”
李卫在这个时候,明显有着试探性回答的意思:
“奴才想,革了他的职,也就算了!毕竟他是年羹尧的人!”
雍正皇帝则义正言辞:
“不行,革了职还得充军。就把他发配到年羹尧那里去!”
李卫则才肯定的附和:
“高!这样做寄给了年羹尧面子,还能让他醒一醒神。”
李卫的两次回答,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已经知道了年羹尧在西北越发专横跋扈的状态,年羹尧获重谴甚至被杀头的结局,只是时间问题了!但是,年羹尧毕竟对李卫有着“救命之恩”,毕竟是将李卫带进官场的“伯乐”,所以,李卫必须向雍正皇帝证明自己和年羹尧之间的清白关系,表明自己对于雍正皇帝的不二忠心和绝对服从。
但是,这种“忠心”的表现,决不能是公开明确的弹劾年羹尧,更不能是对其恶语相加,疯狂弹劾。
为什么?
如此一来,反而会让雍正皇帝觉得李卫有着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所以,李卫必须做一个局,做一个给雍正皇帝看的局。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李卫对于雍正皇帝前来江苏,何时来到的江苏,知道不知道?
当然知道!
理由有三:
1、朝廷是有邸报的,对于雍正皇帝的行程安排,李卫是能够得到具体通知的。
2、李卫下令召集“代人写信”、“买卖字画”的人时,衙役们为何偏偏就带走了和雍正皇帝对话的字画摊主?
这就是李卫做给雍正皇帝看的,就是让雍正皇帝看到自己对于推行新政的用心和无所不用其极。
3、李卫从歌妓家中返回时,碰到了张五哥,张五哥告诉李卫,雍正皇帝已经在府衙的门房等了李卫一个时辰。这一个时辰之内,衙门里的衙役们就没人前往通报李卫?
当然有!
所以,对于雍正皇帝的具体行踪,李卫是非常清楚的!
明白了这些,再来看李卫对于刘王氏出家的可惜感叹就容易明白了!
张五哥能够详细了解李卫的行径,就不能了解李卫在为刘王氏翻案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了?
当然能够掌握!
也就是说,李卫那句“可惜了,可惜了”,就是说给雍正皇帝听的。而且,在发出可惜感叹以后,李卫觉得还不够,有立马前往歌妓家中,进一步坐实了自己好色的“坏毛病”!
李卫要做的,就是让雍正皇帝知道,自己之所以在那么多冤案中选择了刘王氏的冤案,仅仅是因为刘王氏相貌出众,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好色之心作祟,而并不是自己刻意要扳倒年羹尧的人——黄伦。
也就是说,同样阻碍新政推行的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可以成为李卫抓住把柄,逼迫其推行新政的对象,而之所以选择扳倒黄伦,是因为黄伦和自己看上的刘王氏有着直接关系,而并不是因为李卫想要利用扳倒黄伦,向雍正皇帝表明自己和年羹尧的清白关系,表明对雍正皇帝的绝对忠心。
这就是李卫做的局,就是为了避免让雍正皇帝觉得自己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目的所在。
这就是雍正皇帝在得知李卫前往妓院的行为以后,李卫非但没有求情认罪,反而敢于请求雍正皇帝替自己隐瞒“在外沾花惹草”行为的原因所在。
这就是雍正皇帝得知李卫出入妓院的行为后,并没有处罚李卫,仅仅是袒护、疼爱般的几句训斥而已的原因所在。
因为,雍正皇帝看到了李卫只管执行新政推行命令,并不关心雍正皇帝和年羹尧之间关系的变化。看到了李卫对于自己的绝对忠心,而这份忠心不关乎包括年羹尧在内的任何人。
这也正是雍正皇帝问及对黄伦的处理意见时,李卫试探性回答的原因所在!
李卫在试探什么?
就是在试探雍正皇帝会不会将对年羹尧的态度,明确的在自己面前表露。
雍正皇帝在提到年羹尧时说道:
“朕不断接到来自西北的折子,说年羹尧在西北越发专横跋扈。本来,朕派孙嘉诚到他那儿去,就是为了让他见到这个人,会有所警觉,有所收敛。不知道他是没有领悟朕的苦心,还是有意和朕顶着干。孙嘉诚在那儿推行火耗归公,竟然寸步难行,而且从年羹尧开始,就都跟他都过不去!”
也只有在明确了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坚定态度,李卫才能表明和年羹尧的势不两立:
“要是这样,干脆把他的大将军给免了!邬先生早就跟我说过,年羹尧这个人迟早会闯出天大的的祸来!”
然后,在李卫汇报了“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的民间传言以后,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杀心已起,而对李卫的信任和重用之心,也已经确定。
所以,对于刘王氏出家为尼时的可惜感叹,并非表面意思,更不是李卫的好色之心在作祟,而是有着身处的考虑,和极高的政治智慧。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雍正王朝》里刘王氏姿色不如小翠一半,李卫替她翻案后为何说“可惜了了”?
李卫是真的觉得“可惜了”!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的那个李卫,的确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在电视剧当中,李卫原名“狗儿”,当初是扬州的一个“小叫花子”,为了搭救为了一副棺材板就卖了自己的小姑娘小翠,李卫(狗儿)和高福(坎儿)和人贩子当街大闹,引起了正在扬州筹款赈灾的四阿哥胤禛的注意,收留了这三个苦命的孩子,狗儿成了李卫,坎儿成了高福,都当上了四阿哥胤禛的贴身奴才,而翠儿则是成了四阿哥胤禛的福晋(老婆)的贴身丫鬟。
李卫这个人,算是大字不识一个,生活在为了不至于饿死而挣扎的底层,小小年纪就饱尝了人间的冷暖和坎坷。尽管是这样,李卫却是一个比同龄的孩子更加聪明更加知道如何自保,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他聪明伶俐,反应机敏,果敢干练。这些在他为四阿哥胤禛办差的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也得到了四阿哥胤禛的赏识。
最重要的一点,这位四阿哥胤禛的贴身奴才,对他的主子“四爷”的忠心应该是无人能比,他是真的把他的四爷当成自己唯一的主子,这个态度在他的伙伴高福因为被判被胤禛杀人灭口之后,李卫就更加的死心踏地的忠于他的主子四爷了。
聪明伶俐又忠心耿耿的李卫,在出色的完成了包括“设局骗取《百官行述》”这样的秘密差事之后,又被胤禛安排到年羹尧的身边充当雍正的眼线。被外派当差的李卫,依然是眼中和心里只有他的四爷胤禛。这位忠实的奴才甚至给自己的儿子起名为“李忠四爷”——这个没什么文化的文盲李卫,看人看事其实要比那些自诩为“满腹经纶”的奴才们强很多。他这是在用给孩子起名字的方式向胤禛传达一个信息:我李卫只忠于甚至是世世代代忠于“四爷”而不是“皇上”。
李卫的能力和忠心让登基之后的雍正开始对他委以重任,很快他就从陕西布政使被提升为江苏巡抚,这相当于李卫这个文盲成了大清朝的“封疆大吏”——登基之初的雍正手头能用的和信得过的人太少。
李卫当这个江苏巡抚是带着特殊的使命的,雍正指望李卫在江苏为他推行“摊丁入亩”的新政呢!
但是,到任后的李卫却在江苏遭到了类似于“冷暴力”式的不合作。李卫推行“摊丁入亩”的新政阻力非常之大,就连出一张告示都会被人为搞得“看不懂”或者根本没打算让老百姓看懂——一个连《告示》都让老百姓看都看不懂的“新政”如何让这个新政得到推行呢?
李卫的确是一位“不按常理出牌”的家伙,在正常渠道得不到他理想的告示的情况下,李卫召集了街边的那些代人写信的,算卦猜字的三教九流给他些“通俗易懂”的告示,然后让街头的乞丐沿街唱“莲花落”宣传“摊丁入亩”。
对于那些抵制新政的官员们,李卫干了一件事,那就是重审以前的积案,李卫的目的是想通过重审积案抓个那个带头反对推行新政的臬台黄伦,刘王氏的案子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翻了出来。
当年刘王氏被大户人家老爷强奸,在她告状的过程中臬台黄伦和大户人家的老爷勾结一气,不但没有为刘王氏做主,反而诱奸了刘王氏,并把刘王氏诬陷进牢房。这个案子被李卫知道了,他决定为刘王氏“翻案”。李卫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因为知道了刘王氏的冤屈而为她“伸张正义”,李卫此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给刘王氏翻案来彻底打击以臬台黄伦为首的新政的“反对派”,让他们老老实实的跟着自己推行“摊丁入亩”的新政。不得不说李卫这个没文化的“小混混”真有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胆量。但是,利用刘王氏这么个可怜人,不惜拿作为女人的最后一点隐私作为筹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李卫的所作所为还真的有点“离经叛道”。
刘王氏的冤情得到了“翻案”,黄伦也被李卫弹劾罢官,其他的官员们都被李卫的这种“翻旧账,挖老根”的做法所震慑,李卫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看起来刘王氏也得以昭雪,但这个苦命的女人却已经无法在世俗社会生存,“不贞洁”这个沉重的负担让她无法面对。刘王氏选择了出家。
李卫感慨的,其实是他的无奈,刘王氏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对于这样一个无辜善良的女人的“利用”,李卫应该是感到了“内疚”。沉冤昭雪并没有给刘王氏的生活带来希望,当然,为家人报了仇雪了恨,刘王氏还是很感激李卫的。
客观的讲,李卫还算是“好色之徒”,并且算是仗着雍正的宠信属于“色胆”比较大的那一种,自己去和妓女厮混让雍正在他的府衙等一个时辰还敢让雍正为自己在翠儿面前打掩护就略见一斑。而雍正居然就没有大发雷霆,只是像教训儿子一样教训了几句,李卫的“圣眷”很是了得。
但尽管如此,李卫绝对不会对这个刘王氏有任何非分之想,李卫是一个聪明人,这样的事如果他都看不清的话,他不可能活的比他的伙伴高福的时间长。
李卫的一句“可惜了”,应该是对自己对刘王氏的这种利用感到内疚而产生的“感慨”!
《雍正王朝》里刘王氏姿色不如小翠一半,李卫替她翻案后为何说“可惜了了”?
《雍正王朝》中,李卫通过替“刘王氏”翻案,从而抓住臬司衙门黄伦的小辫子。从而彻底翻盘了整个不利局面,使得整个江南官场都开始对李卫俯首帖耳,认真执行“摊丁入亩”的新政。
面对这个村姑,不仅黄伦沉沦了,就连李卫也说可惜了了。李卫可惜的是这个“美女”为了替公公和丈夫报仇,最终不得已牺牲名节,最后去做尼姑了。
“刘王氏”本身被强奸,受了不公正待遇;结果告官,竟然又遇到黄伦这种“收钱不办事,占便宜不认账”的无耻之徒。“刘王氏”为了替自己的公公和丈夫报仇,需要付出的不仅仅是自己身体的代价,还有一辈子名声在道德中被谴责的代价。而像黄伦这样的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控制着“道德”定义权,干的却是践踏“道德”、糟蹋真正“道德”的人的事情。
而出身“小乞丐”的李卫以江苏巡抚的身份初入江南官场,同样感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处处被动,开展工作极为艰难,推广新政,这辈子都是没有希望的,而且处处受他们算计,排挤,若不是自己后台硬,早就身陷囹圄了。
正是因为李卫没文化,搞不定那些官场阳奉阴违的套路,所以他干脆就不按你们的套路来,而按照自己混社会时“小流氓”的套路来。李卫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文化,所以没有条条框框。才能够办事不受固有的框架和套路束缚,才能够直戳要害。他拥有雍正对他的“绝对信任”,所以做起事情来,更是天马行空。
李卫抓问题抓本质,“打蛇打七寸”。抓住“刘王氏”的冤案,从而抓住黄伦的“七寸”。解决了极力反对新政臬台黄伦,对整个江南官场形成震慑,打破了他们的联盟,达到了让官员主动推行“摊丁入亩”的新政。
但是李卫替“刘王氏”翻案,并非是同情刘王氏。如果没有他要解决黄伦这个问题,刘王氏可能永远无法报仇,永远沉冤深狱。
李卫是个“实用主义”者,或许他因为出身底层,他比其他人更有意愿去兼顾“公平”,帮助受到伤害的底层人。但是他是一个“效率优先”的干吏。李卫不是没有毛病的人,不但有,而且毛病很多。比如好色,好赌。李卫在《雍正王朝》中,不止一次翻过“好色”的错误。在他和高福还在雍王府当奴才的时候,两人就都开始对翠儿心生欢喜,但是相对而言,他的“色胆”更大,手段更雷霆。高福喜欢翠儿,但是放在心里,因为对于高福而言,条条框框实在太多,高福不敢“犯错”,那是因为高福没有善后“犯错”的能力。但是李卫则不一样,他敢于将“生米煮成熟饭”。因为他知道自己这是在赌,赌的是“前途”。果然,他最终不但抱得美人归,还被外放,逐渐被培养,做了一方封疆大吏。
“好色”在别人身上可能是致命的缺点。但是在李卫身上,则是他的“护身符”。如果李卫单纯好赌,胤禛是不会放心的。胤禛不会知道李卫什么时候把自己当赌注拿去赌。但是因为李卫“好色”,这就使得胤禛对他非常放心了。首先因为这个毛病,翠儿会时刻盯紧李卫,不会让他过份出格。
当雍正和刘墨林微服私访到了南京后,在门房等了李卫一个时辰,结果李卫去找小媚仙去了,结果李卫竟然要雍正替他瞒着这事。在这个事情的处理过程当中,雍正一直都恨愉快,还让翠儿看着李卫。实际上,李卫正是因为有缺点,有把柄,才深得雍正的信任。而同样的姓李的李绂,就是因为太干净了,结果如何呢?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雍正王朝》里刘王氏姿色不如小翠一半,李卫替她翻案后为何说“可惜了了”?
在《雍正王朝》中,李卫可以说是最受雍正帝信赖的手下,没有之一。他做事的方式看起来荒谬不堪,实际上次次切中要点,且每次都能顺利完成雍正帝交代的任务。
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点好色,在雍亲王府就跟翠儿勾勾搭搭,成家之后又跟一个妓女牵扯不清。然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一次,莫过于给刘王氏翻案了。
这个刘王氏看起来姿色一般,难道李卫也被迷惑,不然的话,他为什么面对她要出家,说了一句“可惜了,可惜了”呢?
这件事还得从雍正帝即位之后说起……
一、雍正帝从康熙帝手中接过大清朝,实际上已经是千疮百孔,单是国库空虚问题,就迟迟难以解决。雍正帝即位后的第一步就是追缴户部欠款,甚至不惜抄了几名大员的家,总算勉强支撑西北战事。
由于西北战事一直很紧,导致雍正帝第二步要推行的新政迟迟难以全面展开,直到年羹尧打了胜仗回来,雍正帝才缓了一口气,开始全力推行新政。
推行新政主要依靠三个人,一个是李卫,一个是田文镜,还有一个本来是年羹尧,后来换成了孙嘉诚。
单说李卫,他接到的任务是在江苏全力推行“摊丁入亩”新政,之所以要推行这个政策,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
以前的政策是收人头税,收人头税是有弊端的,那就是每个人的收入不同,但交税是相同的。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贫富差距拉大。
像我们经常喊的扯了平均工资后腿,就是这个意思,而推行摊丁入亩之后,这个问题可以缓解一下。
毕竟那时候象征一个人有钱的标准就是地多,地多就得多交税,地少就得少交税,这样,可以缓解贫富差距。
之所以,推行新政这么难,说到底就是掌握大量资源的阶层才有权力改政策,而这会触及到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当然反对了。
哈哈,如果不好理解的话,可以理解成某产税,如果有产和没产,甚至几百产的人交一样多的税,那么可想而知,贫富差距会有多大!
二、实际上光有“摊丁入亩”还不行,还得配合“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政策一起执行。
不然的话,士绅一族还是不交税,长此以往,所有的土地岂不是都集中到他们手中了?
李卫分到的活,就是在江苏推行“摊丁入亩”制度,可想而知这有多难!
当地的官员就跟李卫玩文字游戏,既然朝廷下令推行,他们必然不敢抗旨啊,但可以愚弄李卫啊。不仅有田的大户顶着不交税,连官员也跟他们串通一气,当面呵呵笑,背后使绊子。最气人的是让他们出告示,出的告示全是“之乎者也”,李卫根本听不懂,弄得李卫苦恼万分,不得不给雍正帝写信:
“主子,奴才遇到麻烦了……这几天奴才正在想法子,不出奇兵,是打不过这些狗娘养的,就是怕事情做的怪,他们又告奴才的状。”
这就是李卫挖刘王氏冤案的前提,因为常规做法已经无法打开突破口,所以李卫给雍正帝写了信。而雍正帝也相当的给力,让刘墨林立马四百里加急给李卫回信:
“告诉李卫,叫他放开手去干,状告上来,朕会替他做主!”
有了尚方宝剑,李卫就开始玩玄的了,既然你们都不想交钱,那么我也不跟你们谈钱。跟你们谈怎么“洗手”,怎么把手洗干净,就不信你们每个人的双手都是干干净净的。
可以说,李卫这个方法非常靠谱,万事就怕上纲上线,一旦先入为主定了你有罪,那就总能找出点罪过来。
三、李卫先是大街上找了一群会写字的,写了一白话文告示,最有威胁的一句话莫过于:
“你们有田,老子有权,你们有银,老子有兵!”
惹得一群大户纷纷卖田,仍然是抗交,而且官员这里,黄伦公然对抗李卫,不拔掉他,新政必然无法推行。
于是李卫开始给他上纲上线,找他的毛病,这一找,就找出个刘王氏冤案来。
刘王氏的冤案大体是这么个情况:
估计刘王氏长得还行,盐道程森加租租金,她去请求少交,结果被强~奸,随后公公和丈夫也被害死,房子也被烧了。刘王氏去告状,黄伦也是见色起意,刘王氏为了伸冤,又被黄伦霸占,结果那个黄伦收了程森的钱,反过来把刘王氏关入死牢。
整个案件就是这样,而李卫审案很简单,一下子就抓到了重点:
因为黄伦不承认,而刘王氏一下子就指出了黄伦一处特征,这处特征比较隐秘,红毛黑痣,一般人看不到。
就这样,这个案子被翻案,黄伦被李卫拿下,其他官员一看,连黄伦都被拿下了,生怕李卫再翻翻自己的旧账,于是一个个开始全力推行新政了。
而刘王氏也过来感谢李卫,按她的说法是,伸冤结束她本应去死了,但是愧对死去的家人,所以打算出家。
面对她要出家,李卫面色沉重,最后望着离去的背影说了句:
“可惜了,可惜了!”
四、结果旁边一个下人讨好般的跟李卫讲:
“大人,如果您不想让她出家的话,小的那就去把她叫回来?”
李卫回了一句:
“把她叫回来干嘛,扯他妈的淡。”
随后,李卫让下人给他更衣,下人很随意的说了一句,还是去老地方?
李卫嘿嘿一笑,知道了,你还问……
由此,推出李卫那句“可惜了”是什么意思了:
首先,就是单纯的字面意思,刘王氏必然样貌不错,(不过导演找的这个演员……咳)这么一个漂亮女子,本来可以跟家人好好生活。结果牵扯到这么一桩案子里,还傻啦吧唧的几次被骗,最后不得不出家,实在是可惜。
其次,李卫是感慨世道不公,自己通过另类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可是他心里清楚。在过去的那个年代,不管是冤案也罢,翻案也罢,刘王氏必然已经无法再正常生活。而这一切不是依靠她顽强奋斗就能实现的,而剧中这种女人比比皆是。
再次,李卫有点内疚,自己能替她沉冤昭雪,却不能解救她。甚至还利用了人家的隐私,比如指出黄伦那里的秘密,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实在难以想象刘王氏得有多大的勇气,才会指认。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翻案,更是为了达到李卫的目的,所以,他还是相当内疚的。
最后,不要忘了李卫也是好色之徒,前脚送走了刘王氏,后脚他就去了妓女家。这句可惜了,更是透露自己的无奈,如果自己不是官员,如果刘王氏不是这个案子的女主,是不是自己就能解救她呢?
哈哈,我们不要把李卫想得多么高大上,他也不过是个男人而已!《雍正王朝》里刘王氏姿色不如小翠一半,李卫替她翻案后为何说“可惜了了”?
李卫是一个非常讲情重义的人。
有人说李卫是个小混混,那是你看串戏了。《李卫当官》那个李卫是个小混混,《雍正王朝》里的不是。
想当初他和小翠偷情被抓住,他说,“有什么事我担着,放了翠儿吧。”年羹尧救了他俩去,他痛哭流涕,“要打要杀都随您,千万别不要我。”后来当了官,给孩子起名字叫“李忠四爷”。独自一个人到坎儿房间里落泪,等等等等。没有一次不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有情有意的好汉子。
他没读过书,做事情的手法可能跟别人不一样,胆子大,但他心正,没有出格的手段,没有害过任何一个人。
他去找刘王氏翻供,不是让她诬陷那个臬台,而是真的要为她鸣冤。虽然他的目的是新政,但是他和那些贪官污吏根本就不是一路人。他后来跟雍正说要把这些人全换了,没有因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包庇任何一个。
等案子办完了,刘王氏替他出了大力,他是真心希望给她一个好的归宿。这一句“可惜了了”,是因为自己没能帮她达成更好的结果而歉疚自责。实际上他已经尽了力。
李卫这个人物是整部电视剧我最欣赏的一个,他的能力,他的操守,他的情义,还有他的担当。
甚至他找的那个相好的,可能是唯一的黑点吧,他也会把握不住自己,让人信服,很真实很亲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