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时期的“海上之盟”是为了一雪“澶渊之盟”之恨而创办的吗?
“海上之盟”是宋朝与金国签订的两国结盟,共同对付辽国的协议。这个协议使大宋迎来“前门驱虎,后门迎狼”的窘境。历史证明:自身实力不够强大,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永远只能成为别人的梯子。
一、“海上之盟”的背景及内容金国在一代领袖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与此同时,大辽帝国成功地继承了汉人末世王朝的所有顽疾。见到此情景,宋徽宗的心眼活泛起来:跟金国媾和,干掉让老赵家蒙羞百年的辽国,乘机收复燕云十六州!天呐,我赵佶太有才了,祖宗们一百多年的梦想,就要在我手中实现了,我才是大宋最伟大的帝王,功盖秦皇汉武的帝王!
由于宋金之间隔着大辽,两国交往只能通过海上进行,因此史称“海上之盟”。按照盟约规定:金国出兵攻取辽国的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和中京(今河北宁城县),北宋攻取辽西京(今山西大同)和南京(今北京)。战争胜利后,北宋将获得燕云十六州,金国将吞并燕云十六州以外的所有土地,作为酬谢,宋将“澶渊之盟”给辽国的岁贡转输给金国。
二、“海上之盟”的结局达成协议后,两国开始了对辽国的军事进攻。金国势不可挡,以不到辽国十分之一的兵力,打得辽国丢盔弃甲,他们顺利拿下上京和中京。
大宋则有点憋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拿下西京后,在南京(今北京)遭遇了惨痛的失败。政权腐败不堪的大辽,面对两面夹击的情形,竟然以一当十,把大宋十几万人马打得找不到北!
无奈之下,大宋竟然厚着脸皮去求完颜阿骨打:劳驾您帮我我们拿下南京呗?完颜阿骨打真不含糊,以一万人马,一顿饭的功夫就攻破了南京城!
战争过后,辽末帝开始了他的“游牧生活”,宋金双方开始分享革命果实。完颜阿骨打一板脸:燕云十六州?凭啥?你们打下南京了吗?
于是双方开始了“长篇谈判”,结果大宋以增加100万贯缗钱及布帛的代价,换回了蓟、景、檀、顺、涿、易六州,金国人也看清了大宋的嘴脸,交割城池的时候,把整个城市洗劫一空,给大宋留下了一个破败不堪的空城!
此后,金灭北宋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不再细说。
三、“海上之盟”的恶果1.从战略地缘上看,大宋失去了辽国这道天然屏障,从此直接面临金国的辱虐
其实当时并不是所有的宋人都看不清这个形势,朝中很多大臣都反对“海上之盟”。大宋也明知金国军事实力的强悍,以及金国灭辽的野心,但宋徽宗被“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使命感冲昏头脑,一意孤行。
“海上之盟”实际就是一个“开门揖盗”的作死行为,贪图小利,不顾大局,北宋亡国完全是自找的!
2.直接暴露了大宋薄弱的家底,让金国人攻宋有了底气
在攻打南京是,辽国是两面受敌,并且皇帝都跑了,在士气低落的情况下,竟然把十几万宋军打得狼狈逃窜。可是在宋人眼中“神一般”的辽国人,竟然被一万人马的金国人,一顿饭的功夫就打败了。
我估计北宋的将士们面对金国人,两腿都会禁不住打颤!北宋有个给事中李邺这样形容金国人:
人如龙,马如虎,上山如猿,入水如獭,其势如泰山!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样的气势,大宋拿什么对付金国。其实金国也是看透了大宋的孱弱,在谈判过程中的傲慢情绪不断滋长,谈判的砝码也不断增加。他们越是增加砝码,大宋越是降低姿态,这给金国人一个强烈信号:大宋就是纸糊的!
3.“海上之盟”的道义之争
宋金对辽的战争一开始,辽国派使臣出使大宋,企图阻止宋金联盟。辽使哭诉大宋:背弃《澶渊之盟》,不顾形势,不讲道义!
后世史学家对此也颇有认同,我觉得这跟道义没多大关系。当年《澶渊之盟》就是个城下之盟,虽说条件不算太苛刻,但对国家尊严而言,是一个巨大的侮辱。要是论道义,当年辽国有道义吗?如果不是因为辽国政治腐败,无心顾及攻伐,首先抛弃《澶渊之盟》的未必就是大宋!
“海上之盟”无所谓道义,只是国家利益的一种选择。
“海上之盟”就是大宋无视自身实力,企图假借别人的手不劳而获的投机行为,结果只能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宋金时期的“海上之盟”是为了一雪“澶渊之盟”之恨而创办的吗?
公元1120年,金和宋签约,海上之盟,共同对付辽朝。公元1125年,将天祚帝俘虏,辽朝灭亡,金国完全控制北方。可惜,海上之盟,宋金联合灭了辽朝,虽得以雪耻,却加速了北宋的早亡。至于提到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经过数次战争后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在河南濮阳,因为澶州又名澶渊郡,所以又称为,澶洲之盟。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辽双方在交战中各有胜负。十一月,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兵见到皇上,士气大振。而这时的辽兵损伤不轻,加上是孤军深入,难以取胜。宋朝廷只想让辽朝撒兵,不敢与辽兵决战,双方都想言和。所以都互派使者,经过多次交步,十二月定下盟约,辽宋为兄弟之国,辽主称真宗为兄,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撒兵,各守其界,不得侵犯,也不得接纳和藏匿越界之人,宋每年给辽朝供20万匹绢,10万两银。双方在边界设置榷场,开展贸易往来。宋辽互换盟书之后。辽军撤退,真宗也返回京师。从此,宋辽之间117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事,这样辽宋边境处于百年相安无忧的状态,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也得以稳定和发展!🦄🌺🌺
宋金时期的“海上之盟”是为了一雪“澶渊之盟”之恨而创办的吗?
作为中国古代史上,一桩可以蠢得进博物馆的战略,宋金的“海上之盟”,即北宋的“联金灭辽”战略,动因常被说成“为雪澶渊之盟”。但事实是,这蠢事,《澶渊之盟》不背锅。
不管后人对于《澶渊之盟》有怎样的争议,但事实是,自从《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双方确实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以签订《澶渊之盟》时的北宋宰相王旦的话说:“国家纳契丹和好以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签约后的一百一十八年里,宋辽双方互派使节380多次,但凡是帝后生日或大小年节,都会像走亲戚一样热闹走动一番。非但没拿着当“恨事”,反而为维护这份和约,一直不遗余力。即使是后来毁约的宋徽宗,登基时也曾说“南北(宋辽)生灵,皆朕赤子”,警告边将不要挑衅生事。那为什么,深知《澶渊之盟》重要性的宋徽宗,最后却不管不顾,以“联金灭辽”的愚蠢方式毁约呢?首先一个责任人,却恰是“受害者”——辽国,因为最先“违约”的,正是辽国。
在《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国的做法,一边是极力维护和约,但同时又贪心不足,总觉得从宋朝拿到的好处太少。于是宋仁宗庆历年间,趁着北宋与西夏打的不可开交时,辽国竟悍然向宋辽边境增兵,武力威胁北宋更改“澶渊之盟”,扬言要夺取关南十七县,把北宋满朝“名相”都吓得腿软。幸亏年轻政治家富弼临危受命,慨然赴辽国交涉,迎着辽国宫廷的兵甲放狠话:“北朝(辽国)忘章圣皇帝(宋真宗)之大德乎?澶渊之役,若从诸将之言,北兵无得脱者!”——当年不签澶渊之盟,大宋就能把你团灭了,心里没数吗?也正是这番硬气表现,叫原本野心勃勃的辽兴宗服了软,打消了撕毁《澶渊之盟》的念头。但无奈此时的宋仁宗更怂,明明辽国已经服了软,却还是主动加了二十万岁币。还照着辽国要求,乖乖在国书里写上“纳金帛之仪”,也就是是北宋向辽国“缴纳”岁币,等于是既花了钱又丢了脸,史称“庆历增币”,是为辽国《澶渊之盟》后,对北宋的一大外交胜利。
但辽国这个“外交胜利”,后果却是严重,辽国“违约”在先不说,而且事后尝到甜头的辽国,逮住机会就要敲一笔竹杠。熙宁年间时,他们又向北宋施压,一口气拿走了七百里土地。等于是再次“违约”。如此“违约”“敲竹杠”成习惯,辽国尝到了不少甜头,但既然你不把《澶渊之盟》当信诺,待到宋朝有了机会,当然也要反戈一击。比如多次被辽国敲竹杠的宋神宗,就咬牙做出承诺:“取燕云十六州者,封王。”宋徽宗年间时,为何那么多臣将热衷于趁火打劫,收复燕云十六州,就是这“封王”的诱惑。
也就是说,这被北宋“背后捅刀子”的悲催遭遇,其实是辽国自己挖的坑。
但即使如此,“联金灭辽”却依然堪称蠢到家的战略。辽金战争爆发后,宋朝其实有大把机会坐收渔翁之利,但为何选了最蠢的“联金灭辽”,这更不是因为《澶渊之盟》的“仇恨”,而是摊上了蠢领导:宋徽宗赵佶。
与好些野史演绎的不同,宋徽宗登基时的北宋王朝,绝不是什么民不聊生的烂摊,相反却是一个经过宋哲宗铁腕变法,已经国富民强的强大帝国。当时的北宋王朝,国家储备堪称“丰亨豫大”,战场上更高歌猛进,把西夏天都山要地打包全收,宋军铁骑更深入河隍地区,眼看要光复汉唐故地。但一个不靠谱的宋徽宗,却足以把这一切毁掉。宋徽宗的毛病,正如北宋名相章惇的那句断言“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这位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艺术家,其执政的毛病,就是他充满艺术家气质的“轻佻”。国家大事都是随兴所至,不顾事实就拍脑袋,其任用的核心团队,要么是拍马逢迎的小人,要么是充满艺术才华,行政水平却严重拙劣的“文艺宰相”。只要看看“联金灭辽”前,北宋“花石纲”等闹剧,东南经济被折腾得鸡飞狗跳的惨状,就知这个原本蒸蒸日上的国家,决策已濒临失控。
放在军政大事上更是如此。其实联金灭辽前,宋徽宗初登基时,就闹过类似荒唐剧。当时北宋名将王瞻王厚,率军深入河隍草原,一举击败长期祸害西北的吐蕃部落,把其首领都抓到汴京请功。谁知宋徽宗文艺情怀大发:“怎么能杀的这么残忍呢!”居然把王瞻王厚二位将军流放,被俘的吐蕃首领?好吃好喝后放回,结果人家回到吐蕃,拍拍屁股就再次侵扰边境,含恨流放的王将军,已经悲愤自尽在流放路上……
能有这么神操作的人,面对辽金打成一团的局面,枉顾此时北宋的国情,选择“联金灭辽”的战略,一点都不奇怪。所以也更不奇怪,当北宋“收复”幽州后,金人已经露了獠牙,宋徽宗却还在大张旗鼓庆祝,全然不知灾祸临头——这样一个有权任性的艺术家皇帝,以其愚蠢的操作,把大宋带入了死地。
有权任性有多可怕?罔顾事实随兴所至的“领导力”又有多可怕?靖康之耻的烈火,最终惨死五国城的宋徽宗,就是生动说明。
参考资料《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宋金时期的“海上之盟”是为了一雪“澶渊之盟”之恨而创办的吗?
“海上之盟”纯粹是宋帝一个世纪以来“妥协苟安”政策的延续。眼见金灭辽已成大势所趋,便想捡个便宜。由此,提出这一建议,却态度傲慢屡次反复。最终,反而因小失大。
(1)“海上之盟”只是为了占便宜,恢复“幽云”靠自己而不是靠给他人许诺。当你强大的时候,给人家恩惠人家会觉得你好;当你弱小的时候,许以好处只会让对方觉得给得还不够
1120年,金宋签订协议,金国负责占领辽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境内)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境内),宋负责占领辽国西京(今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宋国将给辽国的岁币转交给金国。
北宋内部,童贯、蔡攸等人主张“联金灭辽”,但也有许多人表示反对。例如有人就认为,辽宋和平百余年、基本相安无事。现在弱辽总比强金对我们更安全。
可以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宋徽宗就在各种观点中左右摇摆。同时,又以“上”待“下”、以“君”待“臣”的心理态度傲慢,时而为了捡便宜显得积极献媚,时而不想得罪辽国或自身内部问题显得傲慢。可以说,进退失据、反复无常。
最终的结果呢?不但被金人看出宋朝为小利而失大利的嘴脸,又充分看到宋军的战斗力何其不堪,更见识到了汉地的财富。
(2)“澶渊之盟”后百年逍遥快乐的宋帝,除了拿“幽云”作为说辞外,其实没任何意义,更不会雪耻
1120年,上京被金攻陷;1122年,中京被辽攻破。金国完成协约任务。而这时,面对已经被金国打残的辽国,童贯20万大军却被打得屁股尿流。之后,金军于1122年年底攻占燕京。
一个没落、即将沉没的辽国,以衰败之躯竟然打得宋军屁股尿流。在整个灭辽过程中,宋军的作用占了多少?
以这样的战斗力能让未来的强敌看得起吗?更重要的是“胆怯”?因此,虽然,“幽云”给了你,但不过数年又被人家夺回。
童贯等人向金国祈求、大发好处让出“幽云”,以这样的战功竟能被大张旗鼓地封赏,如此糊涂的皇朝可以说不亡都没天理。他们又怎么可能有雪耻之心呢?
宋金时期的“海上之盟”是为了一雪“澶渊之盟”之恨而创办的吗?
宋辽两国于公元986年的岐沟关会战,给了立志北进的宋太宗以沉重的打击和挫折,幸亏辽朝内部对和战也有分歧,双方停停打打,最终在1005年达成了檀渊之盟。自此到1122年,宋辽两国大体保持了和平,客观来说,这对宋代北部边境百姓来说,未尝不是好事,自盟约订立,宋代河北戎兵减少一半,将官官吏得以裁撤290人,河北境内农户壮丁可以专心于农耕。
另一方面,女真崛起后,对辽始终保持战争与反抗状态,1114年,辽金两国在出河店大战,次年两军再次于达鲁古城,萨布达冈等地激战,辽军均大败而归,自此被迫采取防守态势。几次战胜辽军后,完颜阿骨打亲信杨朴进言说“自古英雄开国或受禅,必先求大国册封”。于是次年辽国使节耶律奴哥来金朝议和,阿骨打要求辽国国主需以兄长称呼自己,并每年交付年贡,并且归还上京,中京,和中兴府三路州县,并要求辽朝献出亲王,公主,驸马等亲贵为人质。辽朝天祚帝先是应允,但又反悔,于是这一次辽金议和也以失败告终,两国战端重开。
具体说到宋金结盟,始于投降北宋的辽国降人马植。根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政和五年(一说元年)夏天,马植从雍州来降,投靠权臣童贯,献上“约金攻辽”的计策。马植本为辽朝大族,官至光禄卿,他投降的原因,根据史书记载,就是感到辽天祚帝荒淫无道,重用奸人宵小,契丹作为游牧民族尚武彪悍的气质已经丧失殆尽,于是马植被改名赵良嗣。但是,宋辽保持外交和睦已经有相当长时间,宋徽宗当时对贸然废弃盟约这件事也很有顾虑,唯恐掌握兵权的权臣和边将“邀功生事”,然而童贯并不甘心,在他的主持下展开了对金的秘密外交。重和元年(1118年)4月,派遣马政初次出使金朝,从山东登州出海,抵达金境。完颜阿骨打问其为何而来,马政回答“闻贵朝攻陷契丹五十余城,欲共伐大辽”作为酬劳,马政提出的条件就是北宋重新占有五代时期辽朝所取“燕京地土”,当然,各种历史文献记载,这项秘密协议是由口头提出,马政等并未携带国书。
由此可见,宋金海上之盟得以建立的两大原因,1是北宋极端渴望得到五代时期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 2是北宋从各种情报渠道得知,辽代国势已衰,女真强势崛起,于是想从这种“远交近攻”的地缘政治操作中获得好处。
初步接触既然顺利,正式谈判的展开,也就顺理成章了。宣和二年(1120年)3月北宋朝廷再次派遣赵良嗣等出使金朝,根据史书记载,双方谈判非常顺利,并确定了清晰的战略,金攻击中京,北宋攻击燕京,事成之后,北宋收复燕京附近旧地,但还要给金人岁币,金额为每年50万疋(匹)两的绢与金银。西京(云州)等地,待金朝擒获天祚帝,消灭辽的残余势力后再转交于北宋。平洲,营州等地,完颜阿骨打也应允交还北宋,但同时规定,女真大军由松亭直指古北口,宋军从雄州直指白沟,两路夹攻,任何一方不得与辽单独议和,战争结束后,北宋需在榆关与金开设互市贸易,不得违约。
然而,由于谈判初始阶段为秘密协商,双方并没有任何落于文字的协议,一切合约条件都是口头沟通,再加上赵良嗣,马政诸人的能力实在有限,还急于邀功请赏,导致“海上之盟”的各项条款始终夹缠不清:7月,完颜阿骨打遣使入宋,递交国书,正式条款中只允诺届时交割燕京附近地区,一些历史学家指责金国出尔反尔,但是实际上,也不能排除赵良嗣邀功而虚报的可能。十一月,马政再次到达金首都上京,翻来覆去讨论了2个月,才与金朝使节一起南归,最终条款变成了请北宋“就便计度收复西京”,其用意在于阿骨打不欲金军为宋军冒矢石之险夺取西京,而是要北宋派军自行收复,顺便一探北宋军力的强弱,正式谈判到此结束,8月20日,金朝使臣,携带北宋国书北返。
宋金时期的“海上之盟”是为了一雪“澶渊之盟”之恨而创办的吗?
谢邀!是的,宋金“海上之盟”是为了一雪“澶渊之盟”之恨。
一、“澶渊之盟”
辽国(公元916年 —1125年),这是一个由游牧的契丹人统治的帝国,其中包括现代蒙古的大部分地区、华北的一部分、中国的东北部、朝鲜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的部分地区。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与北宋发动战争,双方经过拉锯后。
公元1005年1月,双方在澶州(河南濮阳)签订停战合约,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条约规定: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从此,双方和平友好相处百年,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澶渊之盟”条约将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的性质从纯粹的政治竞争转变为假定的兄弟关系。是辽代第一次强迫宋代认为自己是中央王国(中原)的自然继承人,认为他们是同龄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两个天子,彼此认可。这也是北宋君臣不能接受的最大痛点和最大的耻辱。
二、“海上之盟”
公元111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位于辽国东北势力范围内的女真族(后来被称为满族人)在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反抗辽廷的统治,屡败辽军,并建立金国,辽国迅速下滑。
此时,埋藏在心底的复仇的种子再一次燃烧。北宋君主宋徽宗与大臣蔡京、童贯认为辽朝亡国在即,金朝会取而代之,决定联金攻辽。
由于宋金之间的陆路由辽控制,因此必须通过渤海之间开展外交交流。 联盟的谈判秘密开始,经过多次谈判,双方达成政治军事联盟,两国同意共同入侵辽,分隔被占领土,并将十六县割让给宋。这就是“海上之盟”。
公元1121年至1123年,北宋和金国联合对辽国开展军事行动。北宋的军事行动显得软弱,女真人金国的勇猛,成功地将辽国击败赶到了中亚。金国将十六个县中的部分交给北宋,包括今天的北京。
公元1125年,金国抓住宋国的弱点,入侵进入南方并于1127年最终占领了北宋的首都开封,至此,联盟结束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