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那么多能人异士,罗贯中为什么神话了诸葛亮而不是别人?

罗贯中神化诸葛亮的原因主要基于三点:一是罗贯中“抑曹扬刘”的传统思想,诸葛亮正是刘备阵营一员;二是诸葛亮恰恰是蜀汉政权中,最出色的政治家;三是诸葛亮的士族身份,正是那个时代最具时代特色的群体(易中天先生把三国史概括为一部士族阶级争取自身利益的历史)。

其实《三国演义》神化的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但诸葛亮最重要的政治才能,还渲染得不够,没有神化。

《隆中对》何以千古流传?就是因为这是一篇关于天下大势的精准判断和战略选择。说诸葛亮“未出茅庐天下定”,一点也不神化,也不是编造的故事,《隆中对》已经写得清清楚楚。谁能想到,此后的形势发展完全按照《隆中对》的预测那样发展。

三国中那么多能人异士,罗贯中为什么神话了诸葛亮而不是别人?

罗贯中为何过于神化诸葛亮?题主提出问题的本身就已经定了性。坦率讲,我是不赞成“过于神化”四个字的。

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是要穷尽各种手段的。力求把形象塑造得丰满、立体、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地立在读者眼前。让读者读后觉得这个人物真实可信,思想感情便会随着人物一起喜怒哀乐,迭宕起伏,出生入死。尤其是《三国演义》电视剧演到诸葛亮去世举国吊唁,风卷灵幡,满天白孝,哀声遍野,加上“苍天啊,你为何让他匆匆离去......”的歌声响起,那令人肝肠寸断的的艺术表现形式,相信每一位观众都会眼含热泪,激动不已。这无疑就是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难怪史家发出绝世感叹: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所以,我不赞成过于神化诸葛亮的说法。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作者的妙笔生花,才给古典文学宝库中,增添了一位闪闪发光的人物形象,令后世口口相传,永不磨灭。

那么,罗贯中先生是怎样塑造诸葛亮这个闪光形象的呢?

一、刘关张三顾茅庐,营造出未见其人即闻其声的效果

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胸怀大志,誓要匡扶汉室,有一番作为。经桃园三结义后,起兵讨逆,可惜身边缺少智谋人才。经高人指点,登门寻访诸葛孔明。前两次均未得见,第三次则遇到诸葛亮正在午睡,三人只好立在门外等候。关羽张飞都觉得刘备这样做有失身份,毕竟咱是皇叔!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刘备刚刚起兵,缺兵少将,本身就没有任何影响力。更何况,汉朝皇帝已是强驽之末,成了宦官和军阀的魁儡,谁还拿你个过气的皇叔当回事。这一点,刘备是心知肚明,所以才求贤若渴,放下身段,坚持在门外等候。

三顾茅庐的意义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一是表现出刘备诚心诚意,二是起到烘托诸葛亮高大形象的效果。这段描写,显然是作者在利用春秋笔法,勾起读者探究的兴趣,进而产生急于观看第三顾茅庐的欲望。诸葛亮睡醒后,果然没有让刘备和读者失望,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为《三国演义》这部宏篇巨著奠定了主旋律。

三顾茅庐,表面说的是刘关张,实际是在烘托诸葛亮。为推出诸葛亮这个卧薪尝胆指点江山的形象,起到了极好的铺垫作用。

二、舌战群儒,表现出厚积喷发,雄兵百万的口才能量

为实现联吴抗曹,诸葛亮只身过江舌战群儒,最终说服吴主孙权,使刘备得以休养生息,为进军四川赢得了空间和时间。东吴对联吴抗曹是摇摆不定的,尤其军权在握的大都督周瑜,刚愎自用,嫉贤妒能,急于消灭诸葛亮这个竞争对手。这一点诸葛亮当然知晓,也正因此,诸葛亮才做足了功课,首先灭掉了以东吴第一谋士张昭为首七大臣的挑衅。要知道,这七个人可都是能言善辩满腹经纶的顶尖谋士,但在胸怀天下博学多才的诸葛亮面前,都被驳得哑口无言甘拜下风。可想而知,诸葛亮这个漂亮的亮相,使得周瑜也不得不有所收敛,为联吴抗曹首先奠定了理论基础。

更精彩的是骂死王朗那出戏。曹军七十六岁的王朗能够出阵挑战诸葛亮,当然非等闲之辈。但在诸葛亮绝佳的口才面前,实难招架。

二臣贼子,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骂得王朗大叫一声,坠死于马下。

骂死王朗,笔者看来,或多或少有些夸张。但在塑造人物上,有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一样,亦无不可。

总之,作为一个文人谋士,仅仅胸怀韬略,却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是不行的。诸葛亮的口才与他的韬略一脉相承,可谓相得益彰。

三、文采斐然,流传千古,故有“读《出师表》不落泪者,乃不忠也!”之典故

诸葛亮不仅口才了得,文采同样光照斐然。其主要表现在《出师表》。

刘备去世前,后主尚幼,故于白帝城托孤于诸葛孔明,也将克复中原,光复汉室的重任交给了他。

在出兵伐魏前,诸葛亮呈上《出师表》。正是这篇檄文,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耿耿忠心,更展示了高超的文字功夫。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开篇就道出了北伐中原的紧迫性。可谓开门见山,一针见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以托孤重臣和长辈的身份,谏言后主要吸取引历史教训,广开言路,严明赏罚,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一片忠心,溢于言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文中,诸葛亮念念不忘刘备知遇之恩,三顾茅庐之情。言辞恳切,朴实真诚,并表达了北定中原光复汉室大业的决心。

最令人感慨的是结尾之句: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此时此刻,已经不知怎么表达才能更加充分到位了。只能垂泪而别,苍天可鉴。

《出师表》在历史资料中是真实存在的,后人给予了极高评价。故有:

“读《出师表》不落泪者,乃不忠也!”之说法。

四、智谋超人,治国理政,为塑造诸葛亮形象,加了高分

诸葛亮前期是军师,表现主要在智谋。后期为丞相,而且是托孤重臣,则加入治国理政的表现。

不论前期还是后期,其文攻武略的才能,是前后照应不见虚枉的。

重点有: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算华容,智取汉中,七擒孟获等等数不清的战役,都是在诸葛亮的计谋下完胜。只有一个赤壁之战的借东风,在今天看来属于封建迷信范畴。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作为元末明初的章回历史小说,其笔法也不算超出夸张的范围。

至于后期作为开国重臣的丞相,有《出师表》为证,诸葛亮确实做到了鞠躬尽萃,死而后已。直至病故于征讨之程,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的一生。

总之,《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塑造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上,并没有过度神化,而是利用各种艺术手法,比较全面完整地塑造了这个完美形象,由此才使诸葛亮这个艺术形象历经千年而口口相传!

三国中那么多能人异士,罗贯中为什么神话了诸葛亮而不是别人?

诸葛亮是儒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把他神化让儒文化的国民更喜欢看,书好卖,同时,也把作者自己抬起来了。

三分天下,七擒孟获,九伐中原,那些没有积极意义的战争害苦了老百姓,人们从他的作品进一步看清了儒家的面目。

三国中那么多能人异士,罗贯中为什么神话了诸葛亮而不是别人?

三国时期的确有很多奇人异事,但《三国演义》不是专注于此,它的重心在于宣扬刘备的正统地位,贬斥曹操。把诸葛亮神化是为了突出他,彰显它的忠义。何况诸葛亮确有这方面的能力,再夸张一下也正常。

三国中那么多能人异士,罗贯中为什么神话了诸葛亮而不是别人?

三国演义,小说写的极为精彩,但是这毕竟是小说。所以对诸葛亮肯定是有一定的神话色彩的。

易中天老师说,这些角色有三种形象,一是历史形象,二是艺术形象,三是民间形象。我们一般所说的就是第二和第三种形象。这些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是通过艺术手段加工出来的,比如三顾茅庐、空城计、借东风。

至于为什么要神话诸葛亮,根据易中天老师的推测,有可能是罗贯中在诸葛亮身上带入了自己的理想包袱。元末明初,罗贯中曾跟随张士诚一起征战,所以他心中应该也是有这样一份追求的吧。

希望对您有帮助。

三国中那么多能人异士,罗贯中为什么神话了诸葛亮而不是别人?

谢谢邀请。三国中那么多能人异士,罗贯中为什么神话了诸葛亮而不是别人?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既不是纪实,也不是现实,更不是史实。小说描写的只是故事,现实及历史中的事件和人物只是借来打造一个框架,就象人的一付骨架。就是这个框架也是按小说的需要来取舍的。更多的小说连这些骨架都是虚构的。骨架是不好拿出来与人相见的,要加上血肉,皮肤,五官,还要穿上衣服,还得化装,打扮然后才出来见人。这才显得象个人。

书中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神话诸葛亮,是对人类智慧的优化和美化,是把人类的各种智慧集中到一块来显现,并且还要加以完善和提高,使书中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圆润而充满美感。其实书中不只是神话了诸葛亮,其他的人物同样经过用心刻划,刘备,关羽,张飞,周瑜,鲁肃,庞统,曹操,司马懿,赵云,张辽等等等等,哪个人哪类人不是精心打造出来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中间一条主线的需要。

这条主线说的是天道的运行,突出的重点是人力在天道运行中的作用。在三国这部演义中,很多人说作者偏重于扬刘抑曹。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作者只是把魏吴蜀来喻示事物发展运行中的天时地利人和。

天势是最大的,地是稳固的,人力是灵动的。人力是想要改天换地的。但人力总是有限。在有限的能力条件之下去努力地有所作为,是小说的一条中心主线。这条人力的主线的代表是蜀国的刘备一伙。

在世界的整个事物中,先有天地而后才有人。人生出之后就开始在天地间去争一席之位。这就是刘备一伙最后才出道的原因。

人力讲的是人和,也就最是聚积力量。聚积力量最主要的是仁心。所以把刘备这个主人打造成仁的形象,然后就是义气,人聚到一起之后相互之间的义气是最重要的。所以把二弟关羽打造成义的化身。再往下走人们需要的是勇猛的气势,这一点用张飞张三爷来表示再合适。但这一切都是人的初形,初时的人跟其他动物没什么两样,没法在天地间占有一席之地,直到人生出了智慧,才真的可以在天地间争一席之位的资质和能力。在书中智慧的化身就是诸葛亮。

有了诸葛亮的加盟,刘备他们才真的有了与人相争的资历。

对于人来说,当然是以智慧是最有故事的,是最适宜用大篇幅来渲染的。所以,诸葛亮被神话也是必然的。因为这里面除了现实,还加上了人们的理想和向往。

好在这里面的人还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没能最后控制整个局面,还得随着天道的自然规律,使天下归于占天时的一方。司马家族就是曹氏家族自然延续。

相对于人来说,天地的事儿当然要少的多了。所以作者才会用更多的笔墨去描写刘备一方的事儿。也更多的描写诸葛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