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刘询的文治武功都较高于汉武帝刘彻,但为什么武帝在中华民族中的声望远高于宣帝?

说汉宣帝文治武功都高于汉武帝不是很确切,要论武功,我个人认为汉武帝还是要比汉宣帝强。

表面上看,汉武帝只是解除了边患,汉宣帝则统一了西域大量国土,但两人所处的历史环境是截然不同的,汉武帝所在时期是匈奴最强大的时候,西汉政府在军事上根本无法匹敌,只能以屈辱的和亲方式讨好匈奴,汉景帝曾经不得不送自己的亲女儿去和亲。汉武帝的贡献在于,他不断变革,通过政治、经济、人才等多方位对军事的支持,最终建立了一支适合当代的最先进的骑兵部队。

汉武帝对匈军事行动有两个值得赞许的,一是从战略上,他认识到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他制定了周密的长期保障计划,这就是匈奴最终注定要失败的原因;二是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变,把战火直接烧到匈奴腹地,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战争给边民带来损失,另外这个改变也等于向天下表明大汉消灭匈奴的决心和气魄。

汉宣帝则不同,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匈奴早已经被汉武帝打残,如果不是汉武帝后期国家经济邻近崩溃,无法再支撑战争,恐怕匈奴早就被消灭了。汉宣帝所面临的主要敌人除了仅剩半条命匈奴,以及乌孙、康居等,从军事力量上来看,这些国家对西汉本土根本没有任何威胁。汉宣帝对西域的用兵更多的是开拓性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军事意义。

表面上看,汉宣帝的成绩似乎更突出,但实际上但从军事角度,汉武帝的武功还是要比汉宣帝强。

从文治角度看,汉宣帝确实要比汉武帝强,且强很多,那么为什么汉宣帝名气没有汉武帝大呢?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武帝代表的是西汉的鼎盛期,父祖的光环聚焦在他身上,而汉宣帝代表西汉最后的辉煌,子孙的没落掩盖了他的光辉

汉武帝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成就,绝不是他一人的功劳,他的功绩是建立在父祖几代人的不断积累之上的,但他确实最终将父祖的荣光集中“炫耀出来”的那个人。尤其是在国家安全,民族危亡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汉武帝自然就成了民族英雄。人们很少注意到一个事实,到汉武帝末年,国家经济已经频临崩溃,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光环下的代价竟然被隐藏了,这大概是民族情节所至吧。

汉宣帝很不走运,虽然他开创了西汉中兴,但他驾崩后,后世子孙迅速滑向没落的深渊,因而从时间节点上,人们往往有一个错觉:汉武帝是西汉最鼎盛时期。其实,汉宣帝时期才是西汉最鼎盛时期,他的财产足足被他的子孙们消耗了半个多世纪才彻底败光。

2.汉宣帝选定的接班人成了他的污点,尽管这个锅不该他背

一般认为,汉宣帝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也曾经犹豫过,但最终感情战胜了理智,正是这个接班人汉元帝开始的儒生政治,把大汉帝国带入万劫不复,汉宣帝因此背上了选定继承人不当的黑锅。

实际上这个黑锅不该由他背。一是选择刘奭作为接班人是按照古代继承法执行的,如果不选择刘奭反倒是有违法律规定,要怪只能怪宗法制有问题;二是即便接班人不是刘奭,儒生政治像洪水猛兽,早晚会泛滥,拦不住,这是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使然,不是哪个人能改变的,限于篇幅,不能详细说明,有兴趣的可以研究一下西汉儒学发展及现状。

总之,接班人问题成为汉宣帝绕不过去的坎,选刘奭留下诟病,不选刘奭也逃不掉,只能说他生不逢时。

3.后世人的偏爱及宣传效果

中国很多人第一次听说汉武帝,很多都出自毛主席诗词中的“秦皇汉武”一次。这就反映出后世人的偏爱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影响,尤其是一位名人、伟人对历史人物的偏爱,往往要影响很多人的喜好。比如现代影视作品,对人们的影响也很大。

在比如,记载汉武帝和汉宣帝的两部历史著作:《史记》和《汉书》(汉武帝记载于《史记》,汉宣帝记载于《汉书》),这两部作品的影响力对汉武帝更加有利。

综上所说,文治武功两方面综合来看,两人各有千秋,都是那个时代伟大的君王。汉宣帝相对来说被历史低估了!

汉宣帝刘询的文治武功都较高于汉武帝刘彻,但为什么武帝在中华民族中的声望远高于宣帝?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两个人的所处基础不一样,功绩也不一样,对大汉王朝的影响也不一样。

刘询的确也是一位明君,但他所处的王朝是汉武帝刘彻为他打下来的。汉武帝的雄才伟略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帝国--大汉帝国。我们现在的汉语、汉字、汉文化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汉武帝统治。是他促进了中华民族历史最大一次的民族融合,真正意义上形成了“大汉民族”。同时,在汉武大帝的统治下,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达到鼎盛。疆域和势力范围,东邻韩国,西有新疆,南至越南,北接蒙古,堪称超级大国。

因此,刘彻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推崇的汉武大帝,是因为他的文治武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开创者。

汉宣帝刘询的文治武功都较高于汉武帝刘彻,但为什么武帝在中华民族中的声望远高于宣帝?

在中国历史上,强大而影响深远的王朝莫过于汉 唐,其中汉的影响力更大一些,毕竟传袭至今,我们的民族名称就是汉。

在西汉,要说武功最强盛的两位皇帝莫过于汉武帝和汉宣帝,这二位都是精明强干的主儿:一位是汉武帝霸气张扬,肆意奔放,凡是不服的,我一概打到你服(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另一位是汉宣帝,汉家家法霸王道杂之,所谓王道以理服人,霸道以力服人,宣帝治国王霸兼用,恩威并施“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这俩位皇帝,人生经历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武帝,年轻的时候也是帅哥一枚,有才华会撩妹(金屋藏娇),之后,在馆陶公主的帮助下,刘彻成功上位。

刘彻登基之后,由于受到景帝年间的那场七国之乱的影响,自己对那些诸侯王十分不满,于是巧妙颁布一道推恩令,大大削减了诸侯王的权力与土地,使得这些财富全部进了国库。之后又实施了盐铁酒专卖,令国库十分充足,这之后,刘彻开始拔剑四顾了。

破闵越,南越,朝鲜,大宛,拓地千里,又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对外,使得大汉成功享有极为崇高的国际声望;对内,使得君权神授深入人心,大大加强了皇权的权威性、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而另一位宣帝刘询的人生经历就比较坎坷了:从小受巫蛊之案连累在监狱长大,无父无母,但是却意外的培养了他坚毅的品格,故剑情深的故事更是传为一段佳话。

即位之后,不骄不躁隐忍数年一举端掉权臣霍氏家族,成功掌握军政大权,业务水平不是一般的强。体察民情熟知百姓疾苦,了解吏治得失,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综合国力最为强盛。为人沉稳内敛,惯于韬光养晦,在汉宣帝手下,大汉恢复了武帝时期透支的元气,国家再次开始富庶。

在后世,后人们将二帝进行比较,会得到许多相似的地方,总的来说,宣帝的手腕是要强于武帝的,但是世人却普遍知道武帝,换句话说,世人总觉得武帝声望要高于宣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武帝一朝不断对匈奴作战,且胜仗颇多,一举扭转了文景两朝对匈奴的颓势,国家扬眉吐气,百姓也不用再受边境袭扰之苦。但是汉宣帝同样让匈奴自己内斗,致力于以匈制匈政策的贯彻落实,并且从结果来看,明显优于武帝的单纯武力进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是这样的,俗话说的好,吃水不忘挖井人,汉宣帝之所以有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可以供他进行各种操作,完全是因为武帝已经通过暴力把周围的强敌大幅度削弱过了,作为汉宣帝,他就是那个吃水人——吃的就是武帝开疆拓土留下的遗产、武帝巩固皇权的遗产。

如果武帝没有通过一次次出征,使得漠南无王庭,哪有宣帝分裂匈奴的那一系列机会,更不可能拥有太平光景来注重与民休养生息,关注民生了;如果没有武帝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从而巩固了皇权,哪儿来的宣帝可以坐稳江山发号施令;当然还有一点,武帝对儒家恩情似海,儒家自武帝之后,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所以,为何汉武帝声望在民间要高于汉宣帝呢?答案显而易见:正是之前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才为日后汉宣帝的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我汉之领土打下的坚实基础、儒家对武帝这位曾经给予他们发展机遇的皇帝极为推崇。

汉宣帝刘询的文治武功都较高于汉武帝刘彻,但为什么武帝在中华民族中的声望远高于宣帝?

汉朝皇帝都很有作为,刘邦从一个小小的亭长成长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其中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难比登天;汉文帝和汉景帝勤俭节约,注重农业,以德化民,使国家逐渐富裕起来;汉武帝雄才大略,志向远大,最后实现了大一统策略。

西汉还有一个杰出的皇帝,但是十分低调,低调到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他,那便是汉宣帝。

汉武帝和汉宣帝,一前一后,共同开创了汉朝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同样是劳苦功高,同样是功绩斐然,但是二人的名气却相差甚远,这是为何?

汉武帝和汉宣帝在治国的道路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政绩上不好比较,不能说汉宣帝的文治武功就高于汉武帝刘彻,毕竟二人所处的背景不同,面对的困难也不同。

论名气,汉武帝的名气肯定比汉宣帝高出百倍,这是毋庸置疑的,人们常说"秦皇汉武",让人觉得能跟汉武帝一较高下的只有秦始皇,而汉宣帝都快被世人遗忘了;论名声,汉宣帝的名声肯定比汉武帝好,汉宣帝在登基之前一直生活在民间,从小就体察百姓疾苦,切身体会到了民生多艰。

汉宣帝比汉武帝大度,当遭到臣子反对的时候,汉宣帝不会盲目的因为愤怒加以责罚,而是抑制住个人感情客观的看待问题,这种开阔的胸襟是汉武帝所没有的,这也使得汉宣帝时期有很多杰出的人才甘心为他效力,而汉武帝相对暴虐一些。

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早期的皇帝和末代的皇帝特别出名,夹在中间的皇帝就不为人知,早期的皇帝因为开国和安邦不易,多被人赞赏,末代的皇帝因为亡国,多被人辱骂。

汉武帝就很幸运,出生在汉朝前期,而汉宣帝就没那么幸运,生在了汉朝中期,在出生时间上,汉武帝就占了优势。同时汉朝前期的皇帝太出色了,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个个光芒万丈,中国人都很崇拜祖先,先辈们过于耀眼夺目,自然就将晚辈汉宣帝比了下去,名望自然就下降了。

汉武帝是刘彻的谥号,"武"就是威武强大的意思,汉武帝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热衷于打仗,从登基的时候就开始打仗,跟匈奴打了一辈子,最后击溃匈奴,将匈奴给打傻了。

成吉思汗的名气如此之大,令外国人闻风丧胆,那是因为他当年征战一直打到了欧洲,汉武帝的名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靠打仗积累的,战乱如此频繁,汉武帝为了打仗把文景之治创下的基业都耗没了,而汉宣帝相对来说,虽然取得了决定性的对匈战争,但打仗的次数要少很多。

后人对皇帝的评价都来源于史书,史书正是依靠儒家来编写的,汉武帝时期,在思想上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儒家自然非常感激汉武帝,过分赞赏汉武帝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汉宣帝却并没有那么看重儒家,甚至说"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汉宣帝得罪了儒家,儒家自然不会帮忙宣传汉宣帝的功绩,导致后世有很多书籍都在评价汉武帝,而直接忽略了汉宣帝。

不仅如此,就连现在关于汉朝的影视作品,基本上都是楚汉时期和汉武帝时期,极少有汉宣帝时期的影视剧。

汉宣帝刘询的文治武功都较高于汉武帝刘彻,但为什么武帝在中华民族中的声望远高于宣帝?

谢邀

作为汉朝的几代明君之一,汉中宗孝宣皇帝刘病己和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他们都非常优秀,同样的,他们都有非常多的粉丝,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说到两位皇帝,他们的庙号代表了他们作为汉家皇帝所处的位置以及显示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世宗多为有大功于本朝,而中宗则多为中兴之主),接下来我就来细说一下两位皇帝

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是汉朝的第五朝也就第七位皇帝,他的父亲是汉景帝刘启,爷爷是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应该说,这三位父子都很能干,因为汉景帝为人过于狠辣(没有拍好史官的马屁),所以他是没有庙号的,但是为人狠辣并不能说明他不是一个好皇帝,相反,他的作用也是空前的,他承前启后的开启了自己儿子刘彻的时代,加上他的爹爹孝文皇帝,两朝40年的文景之治,为汉武帝谥号上的武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础,汉武帝就好比是一个富二代,他有大把的家底给他去完成他的爸爸和爷爷没有完成的理想与使命,而且非常nice的一点就是,他恰好是一个有梦想的孩子

他通过对闽越的用兵,顺利的从他的老祖母孝文皇后窦漪房手上接过了汉帝国的兵权,自古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兵权的政权是不完美的(主要帝制下的政权),之后,通过卫青建立了内朝,内朝凌驾于百官及三公之上,从此,政权也尽在其手,接下来,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化了儒家作为我汉家天下两千多年正统文化的地位,同时也控制了人民的思想,其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匈奴用兵,完成了汉帝国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中央集权,这里主要是指又废了多个诸侯国,在全国大面积的实行了郡县制,所以汉武帝的作为更多的是首创,也是在他手上打残了匈奴,收复了河套草原,打通了河西走廊,同时也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军团

汉中宗孝宣皇帝刘病己,他是卫子夫的曾孙,是卫子夫的儿子刘据的孙子,刘据是武帝朝的第一个太子,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做了二十几年却没有登上皇位的太子,刘病己继位之处,正是霍光当道之时,他忍气吞声,在霍光死后,一夜之间取得了对大汉帝国的控制权,不可谓不神速,在他的身上,更多的不是武帝的影子,而是文帝的延续,他励精图治,将武帝之后国家空虚的财政和日渐衰弱的国力重新恢复到强盛,在他手上彻底击溃了匈奴,他很好的完成了后来者的使命,和他的大伯孝昭帝并列为昭宣中兴,当然,这里面主要的功绩还是孝宣帝创造的

但是,孝宣帝是后来者。说的通俗易懂一点,他是锦上添花的人,他所做的都是在前任的功绩之上,推波助澜,而武帝朝有太多的首创,有太多的革新,历史是文人书写的,都是向往革新的,所以作为将大汉王朝第一次推上巅峰的人,汉武帝刘彻,成功的彪炳史册,让21世纪的我们,记住了他

汉宣帝刘询的文治武功都较高于汉武帝刘彻,但为什么武帝在中华民族中的声望远高于宣帝?

汉武帝刘彻和汉宣帝刘询都是西汉时期比较有作为的君主。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应该还是干了几件比较大的事情:

在内政方面,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推恩令解决了藩王尾大不掉的局面;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确定皇权之高无上的地位;通过经济改革,把地方的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稳定了经济秩序。

在对外方面,这应该是汉武帝最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汉武帝时期,帝国双璧卫青和霍去病主动出击,横扫匈奴,夺回河套地区,让漠南再无匈奴王庭;汉武帝时期,张骞初始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同时,汉武帝还远征大宛,灭卫氏朝鲜,经略云南地区。

汉宣帝刘询,同样是一位相当有作为的君主,其在位期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孝宣之治”,很多史学家认为,“孝宣之治”是整个西汉时期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汉宣帝在位期间,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称臣;同时,汉宣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首次将西域纳入中央政权的管辖之内。

但是,就名气而言,汉武帝刘彻确实要远超汉宣帝刘询。秦皇汉武,刘彻能与千古一帝秦始皇并称,这是刘询所没有的待遇。

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汉武帝是汉朝所有皇帝之中,第一位主动出击匈奴的。

匈奴对于中央政权的骚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虽然赵国的李牧曾打破匈奴,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也派蒙氏兄弟出击过匈奴,但是都未曾伤及匈奴的根本。到了汉朝建立之初,开国皇帝刘邦也曾有过白马之围这样的耻辱,一直到文景之治时期,汉朝还在不断用和亲的方式以换取边境的片刻安宁。

这一切,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得以改变。汉武帝派遣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天纵奇才,主动出击匈奴,不仅夺回了河套地区,还将匈奴打得分裂成南北两派,并迫使南匈奴内迁,彻底改变了与匈奴之间的攻守之势。

也只有在汉武帝的手下,霍去病才能满怀豪情的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样的话,才能有“封狼居胥”的壮举。大汉之名,也是由此而来,大汉民族的凝聚力与自信心,也从此大幅度提升!

如果汉宣帝是把1变成2,那么汉武帝就是把0变成了1,汉武帝首创之功,是汉宣帝所无法比拟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