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没有棉被,古人冬天睡觉盖什么保暖?

其实棉花这种作物,很早之前就传到中国了,只是并未大面积种植,而且也都是被贵族拿来做观赏作物。

即使到了北宋时期,也并非是每一家都能做得起棉被,毕竟那时候生产力低下。棉花又属于经济作物,老百姓粮食都吃不上,所以也根本不会选择大面积种植棉花。

不过我小时候,外婆就喜欢种棉花,我每次放学还跟着她去地里捉棉铃虫。

事实上直到明朝,人们才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我想了想,好像跟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演的很像,高翰文后期不是去种棉花,做棉布生意了吗。

其实现在家里有老人的,可以回去问一下,几十年前,包括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棉被呢。弄点稻草一铺,狗皮褥子,羊皮袄的,一盖,烧点热炕头,一样很暖和。

那么在古代,人们睡觉怎么保暖呢?

一些富贵人家,像皇亲国戚们,他们用得起绫罗绸缎,用它们制成“绵被”、“罗被”、“锦被”,这些就是染了颜色的丝绸,蚕宝宝吐出来的丝做成的。

其实这玩意也不太保暖,估计还得填充一些动物皮毛,芦花,杨絮啥的,还有鸭绒,别说,鸭绒被早就有了。而且那时候人们睡觉是要穿睡衣的,当然,那时候衣服的材质也大都是麻做的,也不怎么暖和。

当然,再有钱的,可以盖貂裘,估计这玩意也得从游牧民族那里换。像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哪去找蚕丝被,除了跟内地人换点,其他人大都一身貂啊。

穷人嘛,被子用麻布做,里面填充一些稻草、芦花、杨絮啥的,这玩意还有季节性,得提前准备好,一不小心错过了芦花、杨絮,估计冬天就要挨冻。

连大诗人杜甫,都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写到: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这这床被子,就是麻布做面,杨絮或芦花做里,盖久了又冷又硬,还被顽皮的小孩子踢破了。足可见那时候一床被子有多贵重,杜甫都盖了这么多年,不舍得丢。

包括现在北方农村结婚时,也要做很多棉被,估计棉被在过去确实属于贵重物品。如果被子不够厚,或者天气特别冷咋办呢?

其实也好办的,现在搞环保,家家不让烧热炕了,其实古代北方几乎家家有炕,南方没调查过,不是很清楚。

晚上做饭时,往灶台扔几把稻草,一晚上炕头都是热乎乎的,我小时候睡炕头,经常半夜热的踢被子。

还有热水袋,现在很少有人用了,我小时候常用,灌上热水扔被窝里。

再有就是烧炭了,杜甫还写过《卖炭翁》这首诗,可见那时候炭的需求还是挺旺盛的。

家里有小孩子的,也挺好,可以让他们来热被窝,毕竟小伙子壮,火气旺嘛。还有有钱的人家,妻妾成群,为啥有些老家伙还那么热衷于纳小妾,估计一项功能就是用来取暖。

大家想一下,为啥杨玉环这么胖,李隆基还那么宠爱她?

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冬天不冷吧!

宋朝以前没有棉被,古人冬天睡觉盖什么保暖?

宋朝之前没有棉被,实际上是大家把棉花当做观赏花卉,而没有发掘其在纺织和保暖填充物上的功能。那么,古人的冬天怎么保暖的呢?

东北人对貂有执念,实际上古代的富贵人家对貂同样有执念。每年中原都同游牧民族做大量的交易,其中很重要的就皮毛的商品,不仅仅穿着皮毛做的衣服,还会在床上铺皮毛来御寒。

普通人家买不起貂怎么办呢?棉衣里面保暖主要是填充物,在没有发掘棉花这种保暖填充物的时候,芦花、稻草这些都曾经被用作保暖的填充物,虽然实际效果非常差,聊胜于无而已。也因此北方寒冷的冬天,大家都在屋里猫冬,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除了身上的保暖外,家里还会然后炭盆来提升室内温度,以增加御寒能力。古代对煤炭的认知比较初级,无法让其燃烧充分,从而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所以认为煤炭有毒,无法使用。而炭在春秋甚至更早的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因此是冬天取暖的重要燃料。

在2000多年前,火炕就已经被发明,它无疑是解救了太多的北方民众,大冬天在暖暖的炕上,简直不要太美了,还不用承受炭带来烟熏火燎。

不要忽视古人的智慧,在同严寒斗争的过程中,古人的创作力发挥了极致。

宋朝以前没有棉被,古人冬天睡觉盖什么保暖?

当然分等级。

富裕人家,盖皮毛,毯子。

穷人,在两片布之间塞入各种植物甚至干草等。也就是夹被,只填充物不同。同样这也适用于衣服之间的填充。

您也别不信。达州市1990年初期,我们万源山上还有穷困户连棉被都没有,冬天直接睡玉米壳中。

解放前,本地很多人家穷得只有一套衣服穿,出去串门就换着穿。冬天全家不敢出门,挤床上互相取暖。夏天,男人女人清早就下地干活,身上只几片布,天黑才能回家,就是因为没衣服穿。

清代士兵也就这样:

乞丐是这样:

宋朝以前没有棉被,古人冬天睡觉盖什么保暖?

一.过去有毡褥毡被可用。我在六十年代见外公家有毡褥毡被。

二.毛皮做被,有钱的用狐皮,貂皮,没钱的用羊皮狗皮。

三.用茧丝替代

棉花絮被。现在市场仍有茧丝被茧丝袄,我现在身穿的棉袄就是茧丝作的。

四.用椴树皮,棕树皮的纤维编被或絮被。用比较揉软的草编织物为被,就像草袋一样。

五.用芦苇等草的花絮,“虼螺瓢”里的白絮代替棉花絮被。

相信古人还有其它更好的的替代品。

宋朝以前没有棉被,古人冬天睡觉盖什么保暖?

40年前,人们冬天使用一种天然取暖神器,有三个优点。

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冬天用茅草铺在床下取暖还很常见。有三个优点:一是经济自然环保,二是保暖性能超好,三是使用方便,把茅草晒干直接铺上去,又干净又卫生。天气热了,直接把茅草扔掉,不需要整理棉被。现在人家到了夏天,冬天用的各种取暖被子太多需要收纳起来,柜子里放不下。用茅草铺在床底下就没有这种烦恼。

棉花还没有在中华大地普遍种植之前,中国人主要穿一些由蚕丝、动物毛皮、葛、麻等制成的衣物。古人除了用茅草取暖,还有若干种取暖方式。比如:毡褥毡被、动物毛皮,有钱人用狐皮,貂皮,一般人用羊皮、狗皮; 以及茧丝,椴树皮,棕树皮的纤维、柔软的草编织物、芦苇等草的花絮、白絮等等。此外就是燃烧木炭等,提升室内温度。

在《汉书·货殖传》、《后汉书》、《华阳国志》等一些古籍中,常常以“白叠”“古贝”等一些音译词称呼棉花。史书最早记述古人穿着棉织品的,是南朝梁武帝萧衍。但当时并没有大面积种植棉花。

大范围种植棉花,是在元朝以后,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黄道婆,这位伟大的女性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并教乡人改进纺织工具,制造出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纺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被后人誉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

我们现在买的被子,动辄2米×2米3,又大又宽。而根据《论语》,古人盖的被子,有一人半那么长: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如果身高1米6,一个半人的长度,就是2米4。

现代人冬天躲在被窝里,早上不愿意离开被窝,古人也是一样。《诗经·国风·召南》中《小星》诗中有“肃肃宵征,抱衾与禍”的描述。意思就是:唉!天还没亮,我就要离开温暖的被窝,出去劳作了!

而古代帝王取暖,设施非常奢华。汉代在宫中设有温室殿,相当于空调房,以花椒为泥,涂抹在墙上作为保温材料,辅以锦绣壁毯、用大雁羽毛作幔帐,地上铺西域毛毯。古人把皇宫的墙壁砌成空心“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在殿外的廊檐底下烧木炭,热气顺着夹墙到殿内。

宋朝以前没有棉被,古人冬天睡觉盖什么保暖?

最早用木棉做成御寒物,木棉的特点比棉花更空、更泡,御寒性更差,但古人劳动智慧是无限的,人们在木棉为基础上,大量使用各种动物的皮毛,比如狐、狗、羊、猪皮等等,其次大量使用棉麻,现在的少数民族还,有迹可寻,麻絮做成衣饰品,古朴典雅,不仅保暖,而且还可以织成,棉被的雏形,这样每到冬天来临,古人也可以靠这些低御严寒的冬天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