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辜鸿铭?

他是旷世奇才吗?那具体有哪些成就或影响呢?

我来回答:

在晚清民初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牛人,号称晚清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晚年曾顶着大辫子在北大教外语。

据说他一生共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尤其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学以及东方华学,曾经用多国语言骂多国人。

在新文化运动中,他跟胡适等人唱反调,强调中华文化的强大,反对学习西方,全力推行东方文化输出。

以至于在当时的西方社会,流行这么一句话:

“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一、

很多人对辜鸿铭的了解,大都源于一个在北大流传比较广的典故,这个典故在电影《建党伟业》中也有阐述:

北大在图书馆召开开学典礼,当时学校把民国的教育总长范静生也请来了,开始宣布聘用的人员名单。其中包括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长,聘请李大钊为图书馆主任,聘请辜鸿铭为英文教授。

然后辜鸿铭就走上前台领取聘用书,结果底下的众位学子爆发出一阵唏嘘声,连陈独秀都在台上跟李大钊等人嘀咕:

“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学界耆宿,怎么这身打扮?”

结果辜鸿铭貌似抽着雪茄烟就上台了,只见他身穿着长袍马褂,头戴顶瓜皮帽,脑后拖着一根油光水亮的花白长辫子。

随后,辜鸿铭面对底下众人的再次欢笑,讲了这么一段话:

“可笑吗?我的辫子长在脑后,笑我的人,辫子长在心头。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诸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随后大家都笑了,陈独秀也跟李大钊会心对视一笑……

很多人看到这一段后,一方面会对当时北大的包容性点赞,同时也会对辜鸿铭刮目相看。毕竟他能说出这么一段蕴含着哲理的话,就证明他并非是真的顽固不化,并非是真的守旧迂腐。

很多人只是遵循潮流,认为自己剪了辫子后,就是新时代的人了,实际上,剪不剪辫子都是个人的自由,只要内心坚定,外在表现不是本质。

二、

作为一名接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人,辜鸿铭非但不追崇西方文化,反而致力于把东方文化往西方输出。

其实,任何文化都有其精华的一面,也有其糟粕的一面,一味地追寻某一种而打击另一种都是不可取的。在当时清朝刚刚灭亡,民国刚刚建立的阶段,人们往往会全面西进,比如陈独秀,比如胡适,他们也是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那批人。

而辜鸿铭就是唱反调的那一个,比如胡适刚刚发表了一篇《文学改良刍议》,宣传个性与自由、民主和科学,大力提倡白话文,摒弃文言文。回头坚持传统文化的辜鸿铭就写了一篇文章,大肆抨击胡适,指名道姓反驳。

比如胡适有一次在台上用英文读了一首荷马的诗,话音刚落,台下的辜鸿铭就扯着嗓子用英文回呛,说胡适的口音是英国下等人的口音。

再比如,胡适在哲学课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要通过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方法,重新评估。回头下一节课英文课,辜鸿铭就嗓门洪亮地对底下的学生讲,不要一味崇拜西方的东西:

“我教你们学习英文,不是造就一些美国化或西方化的人,而是要造就一些对国家有用的中国人。”

还有一次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一篇短文,里面有抨击辜鸿铭的话。结果辜鸿铭恼火了,某一次聚会,辜鸿铭挨个让在座的各位看这篇短文,随后跟胡适说:

“密斯特胡,你在报上毁谤了我,你要在报上向我正式道歉,你若不道歉,我要向法庭控告你。”

当然,胡适也很倔强,自然不会从,最终辜鸿铭放下一句话,从而不了了之:

“你这文章真不怎样!”

三、

实际上年轻时的辜鸿铭并非这么传统,他也曾经是一个有名的激进派!

他出生于马来西亚,是混血儿,后来被老爹的雇主布朗先生送去英国读书。临走前他的父亲不仅再三跟他讲,让他记住自己是中国人外,还强调了两件事:

“第一,你不可进基督教,第二,你不可剪辫子。”

但一到了英国,辜鸿铭就把父亲的嘱咐丢到了脑门后面,很快就剪了辫子,穿了洋装,开始装洋大人了。

后来胡适坐火车的时候,跟辜鸿铭有一次偶遇,虽然俩人政见不合,但私下里关系也算融洽。由于辜鸿铭不肯剪辫子,被人冠以老顽固称号,胡适就去打听了他的经历,高而谦先生告诉胡适。其实辜鸿铭是最早剪辫子的那个人,后来好多人开始革命了,他又开始留辫子了,辛亥革命的时候都没留好呢。

于是就有了胡适跟辜鸿铭的一段对话,辜鸿铭也告诉了胡适,当初自己剪辫子的原因:

一是当时辜鸿铭在苏格兰读书,拖着一条辫子,同学们都嘲笑他拖着猪尾巴。后来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女孩子,很喜欢她,她也很喜欢辜鸿铭的辫子,边把玩边说你的头发真黑,于是辜鸿铭说了这么一句话:

“你要肯赏收,我就把辫子剪下来送给你。”

关于辜鸿铭剪辫子的典故,出自《永远的温情》一文,里面刊载的胡适的文章中提到。

四、

辜鸿铭并非一个老顽固,也并非只骂胡适这种新文化倡导者,一些当权者他都敢骂!

比如在中国大地上叱咤半个世纪的当权者慈禧,有一次她过寿,辜鸿铭就写了封对联:

“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袁世凯“驾崩”了后,举国哀悼,他非但没有悲伤,竟然是欢天喜地请了戏班子,在家里唱了三天戏。

即使之前在张之洞府上当幕僚时,他也敢拿两任湖广总督开涮,写了封对联:

“文襄傲,故其门下幕僚多伪君子;午桥浮,故其门下幕僚多真小人。”

这里的文襄指的是张之洞,午桥则是指继任总督端方,讽刺他们两个养的幕僚要么是伪君子,要么是真小人。

曾经复辟的张勋过生日,他也特地送上对联:

“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犹有傲霜枝。”

擎雨盖是指清朝的官帽,傲霜枝是指脑袋后的大辫子,你看,同属脑后留辫子的人,他却连张勋都瞧不起。

其实不仅中国,他都骂到国外去了,跟英国人用英文骂,跟法国人用法文骂,跟德国人用德文骂,无所不骂:

“你们并不比中国人高尚一丝一毫,甚至更加的野蛮和肆无忌惮,你们只不过是拥有机枪和大炮罢了。”

在他的印象中,当时的中国跟西方是一样的,都是一坨屎,都是臭不可闻。但东方好歹有反省的精神,而西方却不到南墙不回头,即使撞了南墙也是死不回头,所以后来他就转投东方,反对西方了。

五、

辜鸿铭厉害之处并非是骂人,而是第一次把中国传统典籍,比如《论语》、《中庸》、《大学》等翻译成英文,展现给全世界看。

关于翻译典故的事,有一次还跟来访的伊藤博文有过一次辩论,当时伊藤博文受邀来华,专门去拜谒辜鸿铭。辜鸿铭也高兴,送了他一本《论语》英译本,结果伊藤博文说了这么一句话:

“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

这就带有明显的挑衅意味了,等于是说你翻译《论语》有个屁用,现阶段根本不适用了,辜鸿铭也不客气,回了一句:

“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

一下子顶得伊藤博文无话可说!

辜鸿铭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可以理解,但是并非是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都需要传承,有一些糟粕,甚至都称不上是文化,他也遵从。

比如,他宣传一夫多妻,有一次他就跟两名外国女士解释“妾”字:

“‘妾’字,即立、女,男人疲倦时,手靠其女也。”

外国女士反驳他,说女子疲惫的时候,难道就不能依靠男人了吗?

辜鸿铭随后说了一句他所谓的“名言”:

“你见过一个茶壶配四个茶杯,见过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吗?”

六、

除了宣传一夫多妻制外,辜鸿铭还有一特殊嗜好,那就是喜欢闻女人的三寸金莲:

虽说辜鸿铭也是见过世面的,也清楚女人缠足是对女人很不公平的,但他就是喜欢,还因为品小脚出名,他还研发出一个品脚七字诀:

“瘦、小、尖、弯、委、软、正。”

他喜欢女人的小脚到什么地步呢,除了喜欢闻小脚以外,据说甚至痴迷到拿女人穿过的三寸金莲小鞋子,装酒喝,说这样才能文思如泉涌。

为此他也直言不讳,讲女人的小脚对他有多重要:

“前代缠足,实非虐政,我妻的小脚,乃我的兴奋剂也。”

所以,辜鸿铭这个人,还是很矛盾的,说他激进吧,他确实激进,说他保守吧,他又确实保守,说他喜欢骂人吧,他也有夸人的时候。

比如对北大的校长蔡元培,他是夸的,他曾经说过:

“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

但是他随后给的理由又很滑稽,说蔡先生曾被前清点了翰林,但是不去做官,非要革命,到现在还在革命。而自己的,在国外读过书,被张之洞聘为幕僚,结果到现在还保皇。

后来蔡元培因为“五四运动”原因,被北洋政府点名,关于他的去留问题,北大的教授们展开了讨论。辜鸿铭是属于保蔡元培这一派的,但是他给出的理由,却让人匪夷所思:

“校长是我们学校的皇帝,非得挽留不可。”

所以,辜鸿铭其实是一个很矛盾的人,当时为了追女孩子而剪辫子,后来因为母亲而留辫子。据说是清朝灭亡前,其母给他梳了辫子,后来母亲去世,为了怀念她,所以不再剪辫子。

七、

但,如今看来,辜鸿铭还是比较厉害的,他厉害的地方在于,当众人都以学习西方为荣的时候,他却已经看透了西方的本质,转而大力推崇东方。

就像之前很多公知一样,大力推崇西方,到头来才发现,西方也就那么回事,还是我大东方文化靠谱。

只是在当时那个年代,他又这么特立独行,虽然推崇东方文化,可惜有一些过时的糟粕文化,他却没有剔除。再加上本人留个大辫子,给人一种顽固不化的感觉,所以也被很多人误解。

但他在文学上面的造诣,还是相当厉害的,后来他去世后,有位外国作家还评价他写的英文诗:

“辜鸿铭死了,能写中国诗的欧洲人却还没有出生!”

但他的“死对头”胡适却不这样,毕竟他年轻,活活耗,都耗死了辜鸿铭,后来还写了一篇文章《记辜鸿铭——我博学多识的敌人来了》,专门嘲笑了一番辜鸿铭。

不管怎么说,晚清怪杰辜鸿铭还是非常值得人尊敬的,尤其是他说过的这句话,也算是对自己留辫子的一种辩解吧:

“许多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

有时候,我也在想,若是当时中国没有废除文言文,现在会是怎样呢,真的会出现很多文盲吗?

这就是辜鸿铭,一个很有个性,特立独行的文人!

如何评价辜鸿铭?

辜鸿铭: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男神

他一生荣拥13个博士学位

他一生精通9门语言

他的名言:我的辫子生在脑后,你的辨子长在心头

他的母亲是西洋人,他的父亲是华侨,从小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用辜鸿铭自己的话说是四洋,即“生于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但他一生留着长长的辫子,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近乎偏执的推崇和坚守,甚至因此经常与洋人较劲,却能够得到洋人的认同和尊重。

近代欧洲,有一个名言流传颇广:到中国可以不去看故宫,但不可不看辜鸿铭。可见,辜鸿铭已经成为洋人心目中的男神。

有一次,在英国伦敦电车上,几个年轻人看到留着长辫子的辜鸿铭,见他样子可笑,便出言侮辱。当时辜鸿铭手里正拿着一份《泰晤士报》,于是把报纸掉头来看,那几个英国人嘲笑说:“看,那小子连字都不认得,还看什么报纸?”

辜听了之后,用纯正娴熟的英语将整段文章朗诵出来,然后说:“你们英文才26个字母,太简单,我要是不倒着看,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这几个英国人惊愕的看着辜鸿铭,随后悻悻离开。

1884年遵从父亲“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的遗命,回到了中国。经人引荐,辜鸿铭担任了晚清名臣张之洞的幕僚。

当时,张之洞正在武汉用西洋新法编练军队,请德国军官做军事教练。但德国教官拒绝穿戴中国军服、军帽,拒行跪拜礼,众人都束手无策。辜鸿铭依靠着出色的口才,说服德国人不但穿上了中国军队服装,而且还同意行中国跪拜礼。

八国联军侵华,辜鸿铭还曾经用拉丁文在欧洲发表了一篇爱国文章,使欧洲人对他相当崇拜。

五四前后,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许多洋人经常慕名前来北京寓所拜访。

一次英国作家毛姆来访,看到房屋里只有盏昏暗的小油灯,就抱怨说太暗了。辜鸿铭说:“我们中国人心里亮堂,灯也亮堂,不像你们西洋人只注重外表。

虽然洋人教授见到他都十分恭敬,但辜鸿铭也不客气。看见英国人,用英文骂英国不行;看到德国人,用德文骂德国不好,看到法国人,则用法文骂法国不好。把这些世界一流的洋教授一个个骂得心服口服。

当时因救亡的迫切,使主流社会崇尚西方蔚成风尚,甚至有人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极端观点。这些使得,许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在全盘西化中被丢弃。对此,辜鸿铭深感痛心。他明确指出,不可邯郸学步,没学来先进物质文明,还迷失自我。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璀璨夺目的。可惜,学界主流无法理解他的博大精深、人生自有其沉浮!欢迎大家关注@史学爱好者,共同探寻历史的轨迹。🙏🏻🙏🏻

如何评价辜鸿铭?

辜鸿铭就是一个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的脱口秀演员,他说的话不能当真,因为他所有的观点直指那个时代最可怕的方向——复古。

如果辜鸿铭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一定会被喷成筛子,可是在那个时代,虽然谤满天下,却也誉满天下,实在是一大奇景。

辜鸿铭这个人,严格来说算是外国人。辜鸿铭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马来西亚的橡胶园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英国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

辜鸿铭从小聪明伶俐,受到了橡胶园主人布朗夫妇的喜爱。布朗夫妇没有子女,就认他为义子。也正是因为布朗夫妇的帮助,辜鸿铭10岁就离开马来西亚,到了欧洲学习,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后来,辜鸿铭被爱丁堡大学录取,受到了著名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

辜鸿铭曾说自己在德国读博士,一共得到了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可是辜鸿铭在德国总共才呆了不到3年。按照德国的学制,除非作弊,辜鸿铭绝无可能得到那么多的博士学位。况且辜鸿铭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驳斥别人的质疑。

与当时伍廷芳、唐绍仪等人的少年得志不同,辜鸿铭“得到十三个博士学位”后的20多年,始终默默无闻,一直到1909年才发表了代表作《中国的牛津运动》。

从1880年到1909年,辜鸿铭干什么了?答案其实很简单,他回炉重造了!

1880年辜鸿铭回国时,偶遇了语言学家、教育家马建忠,与他畅谈三日,改变了志向,从此以后开始专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马建忠,著作有《马氏文通》,长期在李鸿章幕府任职,是李鸿章外交和洋务的高级顾问。同时,也正是马建忠最早绘制了“太极旗”,后来成为韩国国旗。

辜鸿铭和马建忠相遇是,辜鸿铭24岁,马建忠36岁,辜鸿铭自称有13个博士学位,马建忠则是刚刚得到巴黎政治学院的博士学位。不要以为马建忠大器晚成,早在26岁时就是李鸿章幕僚,和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人同为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表。

辜鸿铭回炉重造的地方,是中国最有学问气息的地方——张之洞幕府。辜鸿铭在张之洞幕府,担任翻译。这样的工作实际上随便一个有国外北京的华侨都能做到,辜鸿铭在张之洞幕府,远不如其他本来就有维新思想或者洋务干才的人。

张之洞成立自强学堂时,辜鸿铭担任了一名普通的教师,可见他在张之洞幕府并不出名。

辜鸿铭的很多观点,被知识界和文化界传为笑谈。这不是对他的赞誉,反而是对他的嘲笑。

辜鸿铭说,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应该就像茶壶和茶杯。所以,一夫多妻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辜鸿铭一生都留着自己的小辫子,在他眼里,满清的小辫子是文化的象征,不能割掉。

辜鸿铭还到处吹捧中国女人的小脚,还公开发表了品小脚的文章,令人作呕。

辜鸿铭1924年在日本东京大学演讲时,曾说“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可是仔细一分析,就容易把中国带向绝路。

辜鸿铭的说法,实际上也让很多人接受了,流传到现在就是两句“要找唐文化,要去日本;要找明文化,要去朝鲜。”元朝统治中原,让唐宋文化丢失大半,但日本因台风打败忽必烈船队,得以保持旧文化;清朝统治中原,让明朝文化损失大半,但朝鲜却保持了明朝文化。

说到这,辜鸿铭的思想内核就十分明显了,日本那么发达,正是因为学了中国1000年前的唐文化,所以中国想要富国强兵,直接去学唐文化就行了!

还是复古思想!

辜鸿铭没有看到的是,日本明清时期虽然是闭关锁国的幕府时代,可是兰学一直在发展。兰学就是来自于荷兰的学问。正是有兰学的发展,才让日本在明治维新中阻力小得多。

日本虽然保持了一些唐朝文化,可是唐朝文化并没有对日本的近代化强国路有任何的积极作用。恰恰相反,日本一直都在提的口号是“全盘西化”和“脱欧入亚”。日本连自己的本土文化都可以抛弃,又如何会珍惜1000年前的唐朝文化!

别人都说辜鸿铭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可是他在哪边都是了解个半吊子,距离一代宗师的位置还差得远很远很远!

如果辜鸿铭对别人说自己是受到马建忠影响成了这样,马建忠还不得被他气死!马建忠给郭嵩焘当翻译时,一直宣传维新思想,在李鸿章幕府也是积极推进洋务运动。马建忠在庚子年准备与八国联军和谈时操劳过度而死,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辜鸿铭,这个清朝腐朽文化下的怪胎,以一种脱口秀、小丑表演的形式成为当时的奇观,实在是近代中国文化界的耻辱!

如何评价辜鸿铭?

上世纪20年代,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到中国旅游采风,他的朋友约翰斯郑重提醒他说:“你到了北京,不去看紫禁城倒也无妨,但一定要见见辜鸿铭。”后来,芥川龙之介果然去拜见了辜鸿铭。辜鸿铭就是这样一个就连世界一流作家都对他充满好奇心的怪人,他身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和神秘感呢?

先看同时代人描写的辜鸿铭的外貌:“他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外貌,头上一撮黄头发,却编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说在民国十年后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时代,马路上遇见这样一位小城市里的华装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免不了要张大眼睛看得出神吧……”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是到了清朝已经倒台了的民国时代,他依然拖着一条小辫子,革命者推翻清朝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剪掉了象征着民族耻辱的辫子,他却对那条有损形象的辫子视若珍宝,有人以辫子是前清遗老的残物而嘲笑他,他却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护照,还振振有词地说:“余谓中国之存亡,在德不在辫。”

辜鸿铭,祖籍福建,1857年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20岁就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据说精通英、德、法、希腊、拉丁、马来等9种语言,获得过13个博士学位,是中国满清时代学贯中西第一人。

辜鸿铭回国后,经人推荐,入两广总督张之洞幕府任幕僚达十多年,深得张之洞的青睐,甚至在张之洞的推荐下,获得文科进士的封赏。不过,辜鸿铭学富五车,却不是那种仰人鼻息的奴才,他一身傲骨。当时,乡居赋闲的袁世凯有意卷土重来,辜鸿铭看不起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公开辱骂袁世凯“贱种、流氓”,他甚至在书中嘲笑袁世凯的智商只相当于北京街头刷马桶的老妈子。

辜鸿铭愤世嫉俗,骂倒世间许多豪杰,但怪事一桩的是,他对慈禧太后却恭维有加,说她:“胸怀博大,气量宽宏,心灵高尚”,真是惊世骇俗!

让人更奇怪的是,他特别喜欢女人的小脚,他说:“小脚女人,神秘美妙,妇人肉香,脚唯一也!”而且,他还有嗅臭怪癖,常常捧着老婆的小脚捏捏嗅嗅,瞬间如同服下了兴奋剂,竟然文思泉涌。

辜鸿铭表面上是天下第一的守旧怪人,但他拖着小辫子的那个神奇的头脑里,却有许多时人所不具备的先进思想,新潮得很呢,故苏曼殊曾评价他说:“国家养士,舍辜鸿铭先生而外,都是‘土阿福’!”

如何评价辜鸿铭?

一个世纪之前,西方曾流传着一句话“到中国不可不看紫禁城,不可不见辜鸿铭”。

辜鸿铭著有《中国人的精神》和《中国的牛津运动》等著作。他向西方宣传了中国的文化和精神,翻译了中国古代四书中的《论语》《中庸》《大学》三本,并产生了深远重大的影响。英国作家毛姆、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人都曾来中国拜访他。1913年,辜鸿铭与诗哲泰戈尔一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辜鸿铭旧照)

在当时的西方世界,辜鸿铭几乎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

不过,辜鸿铭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

1857年,他出生在马来半岛槟榔屿的一个英国橡胶园。早年间,辜鸿铭的祖辈从福建迁至南洋谋生。到辜鸿铭这一辈时,他已经是第三代华侨。辜鸿铭的父亲叫做辜紫云,是当时英国橡胶园中的总管。而他的母亲则是一位纯正的西洋女人。

橡胶园主人布朗尤其喜欢这个混血小孩,他将辜鸿铭收为义子,并让他从小就读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等到辜鸿铭10岁时,布朗想将辜鸿铭带到英国接受教育,辜紫云很快答应了下来。

临行前,辜紫云拉着儿子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发誓,“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这句话在幼小的辜鸿铭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成就了后来的那一位狂儒。

辜鸿铭在欧洲留学了14年。在这段期间,他先后获得了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并且还精通九国语言。在25岁的年纪,辜鸿铭已经成为了一名精通西学的优秀青年学者,年纪轻轻已然声名显赫。

(张之洞画像)

1881年,辜鸿铭在回到故乡后,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开始潜心去钻研学习中国文化。在感受到《论语》《中庸》等古代大作伟大的思想精神后,辜鸿铭决定在西方大力宣扬中国文化,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1885年,辜鸿铭前往成为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外文秘书。在张之洞府上的二十年间,辜鸿铭一面为张之洞统筹洋务,一面专研国学。并且在这段期间,辜鸿铭还将《论语》等著作翻译为了英文,在西方报纸上刊载,引发了西方人的持续关注。

辛亥革命后,辜鸿铭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不过,在后来的五四运动中,辜鸿铭却和陈独秀、李大钊的方向等人背道而驰。辜鸿铭是封建帝制的最忠实拥护者,在辛亥革命之后,他依然在脑后留着长长的辫子,这在当时显得颇为特立独行。

曾经有学生问他,为何留辫子,他反而对学生说:“我的辫子长在身上,而你们的辫子却长在心里。”

抛开外形不说,辜鸿铭的很多思想,似乎都带着“传统”的味道。比如他对封建“一夫多妻制”就非常地推崇。他曾说:“妾者,立女也。当男子疲惫之时,有女立于其旁,可做扶手之用,故男子不可无女人,尤不可无扶手之立女。”并且他还认为,男人女人就像茶壶与茶杯的关系,茶壶可以只有一个,但茶杯却应该有很多。

(陈独秀画像)

后来有一次在日本演讲时,他曾提出过“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国人”这一观点。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是在中国频受欺凌后的一声的痛心疾首地呐喊,但实际上却是在赞扬中国文化。他提出,日本人之所以是真正的中国人,是因为他们继承了真正的大唐文化,才得以有了今时今日的强盛。

值得一提的是,辜鸿铭钻研了中国文化后,却又开始蔑视西学。这与当时他在北京大学的同事胡适完全相反,因此两人也颇有些不对头。

辜鸿铭很狂。当日本人推荐他去当张作霖的顾问时,张作霖眼见这个老头古板怪异,便问他说:“你能做什么?”

辜鸿铭在怔怔地看了张作霖几眼后,直接转身离去。

后来,在国外的多次演讲中,每当有人质疑中国文化,或是鄙视他时,辜鸿铭总能用自己无与伦比的才华,让对方羞愧难当或是当场折服。

说起来,辜鸿铭确实是当时的一位狂人,但他也的确有狂妄的资本。他曾评价自己是中国仅有的两位好人之一。而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吃了几年前清的俸禄,所以要一生坚持保皇。对于这样一个人,说他是狂儒,的确再合适不过了。

(参考资料:《辜鸿铭传》)

如何评价辜鸿铭?

他的主要成就是宣扬中国文化。

他精通9国语言,英语最见长。

托尔斯泰、泰戈尔、毛姆都很钦佩他。

著名作家毛姆为见辜鸿铭曾等过一天。他评价:在英美文学方面辜鸿铭仅次于莎士比亚。

泰戈尔曾说感谢辜鸿铭把诺贝尔文学奖让给了他。

辜鸿铭获得13个博士。

他翻译了《大学》《中庸》等许多中国典籍。

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能不看辜鸿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