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原著中,为什么唐僧直到贞观十三年才出发?

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很久,我认为并非是刊印错误,而是作者有意为之!

关于贞观十三年的描述是在观音菩萨领了如来佛祖佛旨,然后跑到长安寻找取经人之后。也就是说,自从观音菩萨住进了长安城,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都发生了。

第一件事就是大唐要开科取士了,这件事发生在贞观十三年,还是丞相魏征提出来的:

“彼时是大唐太宗皇帝登基,改元贞观,已登极十三年,岁在己巳,天下太平,八方进贡,四海称臣。”

这件事其实很普通,各朝各代开科取士是常有的事,那么为什么我(杨角风)说它稀奇呢?

关键就在于这个时间,魏征让唐王开科取士的时间是贞观十三年,而贞观十三年这一年并非只发生了这一件事。

另一件就是泾河龙王的死了,这一年也是贞观一十三年,长安城出现了一个算命先生袁守诚:

“……此时已登极十三年,岁在己巳……却说长安城外泾河岸边……”

再有一件就是泾河龙王死后了,唐王从地府还魂之后,举办了水陆法会,而这次法会上最闪耀的“星”是唐僧:

“贞观十三年,岁次己巳,九月甲戌,初三日,癸卯良辰。陈玄奘大阐法师,聚集一千二百名高僧,都在长安城化生寺开演诸品妙经。”

大家发生问题了没有,第一个贞观一十三年,大唐开科取士,选中的状元就是陈光蕊。他被刘洪害死后,又过了十八年,唐僧上告朝廷,唐王发兵缉捕刘洪,这才有了后来的水陆法会。

这三件事明明相隔了至少十八年,为什么书中却都写着是贞观一十三年呢,难道是吴承恩老爷子笔误?

一开始我(杨角风)也是这么想的,可是多读了几遍西游记原著后,终于就想通了,吴老爷子真是高手,他早就告诉了我们,这究竟是咋回事了。

在西游记原著第八回,如来佛祖要观音菩萨到东土寻找取经人的时候,曾经对西天极乐世界做了一番描述:

“……西方称第一,无相法王门……日日花开,时时果熟……不灭不生,不增不减,烟霞缥渺随来往,寒暑无侵不记年……大千之处无春秋。”

这句话啥意思,花天天都开,果实时时都熟的,而且还没有春秋的概念,这是啥情况?

其实不止这里,在狮驼国,如来佛祖派文殊、普贤菩萨去收服三魔头的时候,曾经说了这么一句话:

“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不仅如此,在自夸西方极乐世界时,如来佛祖还说了一句这样的话:

“我处不知年月!”

也就是说,只有西天极乐世界才有时间错乱的情况,而这三件事都是发生在观音菩萨进驻长安城之后。那么,我们就能很容易地得出结论了,这三件事应该是记录在观音菩萨记事本中,她没有时间概念,所以时间记混了。

或者,这一切都是她捣的鬼,扭曲了时空,造成了时间的错乱,总之,这一切都跟佛家有关,跟观音菩萨有关。

《西游记》原著中,为什么唐僧直到贞观十三年才出发?

我認為就是作者的失誤。在書中有很多地方都有不對的,如唐僧西去的路線,唐僧師徒一路吃飯基本是一樣的,師徒每次作戰都是一種型勢;師父被妖怪捉去,徒弟三人再去救,每次都是打不過妖怪,再去請高人來救。細分析每部作品都有他的失誤,這就是人無完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西游记》原著中,为什么唐僧直到贞观十三年才出发?

西游记是一部典型的神魔小说,其中的故事和年份不能较真。原文看唐僧之所以在贞观十三年出发,只因为唐王李世民那时候才需要大乘佛法,唐僧只是奉命行事。

西天取经因故推迟,一拖就是十一年

西天取经乃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从长安城出发,贞观二十七年返回,历时整整十四年。

那么一开始计划是多长时间,总指挥观音菩萨给金顶大仙说是“约摸二三年间”,唐僧给唐王李世民保证是“只在三年,径回上国。”

种种迹象表明,西天取经这事困难重重,中间发生了不可捉摸的变故,原计划不能进行,不得不一拖再拖。

这事也有人证,就是总指挥观音菩萨,她当时奉佛旨来长安城寻找取经人,结果找了好多年:

“在长安城访察取经的善人,日久未逢真实有德行者。”

猪八戒等不急,都跑到高老庄做了上门女婿。

结果一直拖了十一年,到贞观十三年才准备充足,唐僧开始出发。

贞观十三年意蕴深远,前后跨度达三十一年

贞观十三年是西游记中最诡异的一年,也是发生大事最多的一年,时空严重错乱。

大唐在这一年恢复招考。

唐僧的父亲陈光蕊这一年高中状元,之后成亲、被害还是这一年。

唐僧出生是这一年。

唐僧十八岁还是这一年,那时候他开始削发修行、法名玄奘,这一年也得报家仇。

唐僧三十一岁还是这一年,因为他走到灵山脚下的天竺国给孤园时是四十五岁,而西天取经正好用时十四年。

贞观十三年是西游记中的故事的一个分水岭和敲门砖,所以西天取经安排在了贞观十三年。

时机成熟,大唐有需要

三藏真经弥足珍贵,这点如来佛祖给孙悟空说得很清楚:

“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

而且还必须是东土亲自来一位高僧过来取,不能随便送,这点如来佛祖也对观音菩萨说得很清楚:

“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要旨,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

而大唐是东土最强大的国家,也是南瞻部洲乃至天下最强大的国家,最具有代表性,所以三藏真经必须传到大唐,在大唐推广开,就相当于在天下推广开了。

而大唐直到贞观十三年才天下太平,需要普及并且最容易普及推广三藏真经:

“彼时是大唐太宗皇帝登基,改元贞观,已登极十三年,岁在己巳,天下太平,八方进贡,四海称臣。”

取经事件的导火索就是泾河龙王被处斩惨案,唐太宗因失信而寿尽魂游地府,不料十阎王给他增加了二十年寿命。

唐太宗地府还魂,为还愿要举办水陆大会,唐僧主持水陆大会并讲法,观音菩萨趁机过来推广大更好的大乘佛法,唐王让唐僧去取,至此西天取经终于被提上日程。

三藏真经是唐王李世民向佛祖求取的,所以弥足珍贵,即便佛祖最后只给了他一臧不全的,他一点也不嫌少。

有如此种种原因,故西天取经只能被安排在贞观十三年这一年出发,这于大唐、于灵山都有莫大的好处。

《西游记》原著中,为什么唐僧直到贞观十三年才出发?

让贞观十三年在飞一会儿

《西游记》原著中,为什么唐僧直到贞观十三年才出发?

您好,写尽红楼梦,答遍西游记。我是危楼还望叹西风。

说唐僧出生在贞观十三年,并不是在西游记的原文里,准确来说是出现在西游记的附录里。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的原文是写成于明朝的,可是西游记的附录是在清朝版本上加上去的。

在西游记里,对于西天取经的一行人,孙悟空的描写那不用多说,开篇写他就用了好几回。猪八戒沙僧的前世今生也是写了两次,观音问一次,唐僧问一次。

可偏偏只有唐僧,出场时候就已经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得道高僧,不由得让人有些奇怪,这一位不知来处的得道高僧,为什么能做这些厉害角色的师傅呢?

在清朝加上去的附录里就对唐僧的来处加以说明了。

不过要说唐僧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是贞观十三年,那恐怕是与原文有一些偏差的。

原文说到,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向天下放榜召集能人志士,而陈玄奘的父亲也是这时候高中状元的。

在明朝,科举的时间是会试在阴历二月份,殿试在阴历三月份。

而我们都知道怀胎十月,其实是怀胎九月,就算是九个月,也超出了贞观十三年这一年。

所以,应该说的是唐僧的父亲与母亲结婚是在贞观十三年吧。

在西游记原文中,说到唐僧与贞观十三年有关的地方是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中,说到龙集贞观正十三。

在唐僧去西天取经之前,开的大会(也是菩萨考验唐僧的时候)。

也就是说,时间居然一直没有变过,唐僧都从一个婴儿长大变成了一个三十一岁的大人,贞观还是十三年。

那么究竟哪里说错了呢?

我想,要说有问题,那一定不是原文有问题,一定是附录有问题。

据资料显示,唐朝科举较为开放,但秀才这一科考起来确是十分的困难。但是科举制度,在唐朝已经初见雏形,过了这几门小的才有机会参加殿试。

而在附录里有一个设定,那就是这一年唐僧父亲参加的科举考试,直接是殿试。

不知道是不是在贞观十三年,皇上从民间广招贤士,所以为了算好时间,清朝编撰者才将陈父的科考时间定为了贞观十三年。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啦,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认可。

《西游记》原著中,为什么唐僧直到贞观十三年才出发?

[捂脸]西游记是作者把以前的许多故事强行拼起来的,漏洞很多,另外这个作者没看过玄奘弟子写的大唐西域记,西游记的路线和历史路线也对不上。

四大名著里只有红楼梦是作者原创的,其他都是当时流行的说书故事话本的集合再加工,认真你就输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