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对甲午战争失败负多少责任?
整场甲午战争的失败,很多人把责任归咎到李鸿章身上。但,如果再往上追责,也有一些人会怪罪到慈禧太后头上,但很少有人思考过光绪帝的罪过。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整场甲午战争期间,及甲午战争结束后,光绪帝的表现,究竟他要负多少责任?
一、有一说一,慈禧太后对亲政前的光绪帝,大体还是满意的,相对于叛逆的同治帝来讲,是要强百倍。
尤其是读书写字方面,慈禧太后也是吸取了当初对同治帝失败的教育,往往亲力亲为,试图把光绪帝培养成一代帝王。
但,随着光绪帝逐渐成人,他性格的另一面开始逐步展现出来。从进宫到亲政的这十几年,他的一举一动都屈服于太后的意志,不仅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受到约束,连婚姻也无法自己做主。
这种滋味,一直伴随着他到“大学”结束,是的,光绪帝“大学”毕业了,亲政的他,磨刀霍霍大展宏图,以实现“尧舜之治”的远大理想。
在慈禧太后的统治下,大清扭转颓势,人民休养生息,几次战争也打出了大清国的风采,甚至有人把这段历史称为“同光中兴”。
“同光中兴”中的“同光”就是指同治帝和光绪帝,在光绪帝看来,慈禧太后并不像自己那样饱读诗书,又是个妇人。如果把大清交到自己手里,必然能更加发扬光大,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怀着这种远大的理想,光绪帝亲政了,虽然某些政令还是受到慈禧太后的约束,但不管怎么说,大清的掌舵人换成了自己。
经历了短暂的激动之后,光绪帝开始陷入了日复一日的枯燥之中,是的,管理国家可不是小孩过家家。很多时候不是你在操纵大清的前进方向,而是大清操纵着你向前走。
二、
虽说自己是“集团公司”的总经理,但其身后还有个董事长在掌舵,光绪帝就在这种环境下亲政了几年。
但这几年,并没有给众人带来多少惊喜,反而给光绪帝带来了烦躁的情绪。日子似乎太过平淡,慈禧太后那种按部就班治理国家的方式,反而让光绪帝深感厌恶。
仿佛是上天助他,天下之变局就此发生了,这也让光绪帝异常兴奋:
没有什么比打赢一场战争更能振奋人心了,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国,也敢挑衅朕的大清。朕饱读史书,中国上下五千年里,几乎每部史书均记载着这个东方弹丸小国,无一都注明土地、军事、人员等等均不足中国十分之一。
欧美大国欺负朕大清也就罢了,你个倭寇小日本也敢挑衅?
一个字——干!
只要打赢了日本,光绪帝就成为自道光帝一来,第一个打赢对外战争的皇帝。必然会大大提升臣民的自信心,提升大清国际形象,甚至会让受人欺负的大清扭转成东方强国。
更重要的是,光绪帝可以证明自己,证明自己能够独掌朝政,能够带领大清这艘巨轮走向强盛,甚至可以一洗当年西方列强欺负大清的耻辱。
对于慈禧太后来讲,她已经执掌朝政三四十年了,早就累了,而且光绪帝亲政这几年,她基本还算满意。又赶上颐和园刚刚修好,自己又到了六十大寿,她是真心想退休休息了。
所以,慈禧太后根本没有深入思考对日作战的后果,而是把决定权交给了光绪帝。
三、
与处于兴奋状态的光绪帝及其老师翁同龢,还有那些激动得睡不着觉的清流不同,掌握大清最强军队的李鸿章却很忧郁。
光绪帝虽然饱读诗书,可是他都是读的什么书?
四书五经?圣祖圣训?太祖实录?
光绪帝在做出对日作战的决定时,根本就不了解这个近在咫尺的邻居,更是对李鸿章提出来的退守朝鲜,防备国线的提议,嗤之以鼻。
认为这简直就是荒唐,大清国竟然避让小小的倭寇,朕的脸都丢尽了,不行,李鸿章你马上整军备战。
光绪帝的一生,除了八国联军进攻的时候离开过一次紫禁城,跑往了西安,其他的时间,可谓是一步都没离开过紫禁城。
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跟外界的交流几乎为零,整天在规矩和皇权至上中度过,怎么可能有更高的见识?
再加上翁同龢作为其老师,经常给年幼的光绪帝灌输英国是怎么用大炮轰开的大清国门,英法联军又是怎么火烧了圆明园,咸丰帝又是怎么誓死不愿意再回北京……这些言论。
愤怒早已在幼小的光绪帝心中扎下了根,一旦掌握了权力,他更想做的便是报仇雪恨。
战争就这样开始了,觉得不过瘾的光绪帝甚至把军事指挥大权也握到了自己手中。拿着一本《孙子兵法》,反复回顾并分析总结着圣祖仁皇帝是怎么除三藩、收台湾、三征葛尔丹的伟大战役,指挥着清军战斗。
四、
然而,现代战争,使用旧式指挥,指挥着旧式军队对战新式陆军,哪有什么胜算,不出半个月,清军就被日本人从平壤赶到了鸭绿江边。
这时候光绪帝才慌了,慌乱之余,开始把所有能调动的军队都往前线派,无论如何也要挡住日本人。
光绪帝指挥战斗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你战败,你就有罪,丁汝昌就是这样被定了罪。甚至李鸿章的三眼花翎也被光绪帝取掉了,只是圣旨还没到李鸿章手里,鸭绿江就失守了。
随着各地的败仗奏折雪花般飞进紫禁城,光绪帝更加急躁,求胜心切的他,不顾一切地指挥军队主动出击。不停地把优秀将领及军队往前线派,谁要不听,都以军法处置,反而让精良的军队排队去送死。
见光绪帝越来越疯狂,李鸿章坐不住了,他给光绪帝上了一封很长的奏折,里面详细阐述了“打持久战”的思想。以空间换时间,不记一城一池的得失,把日本人拖住,直到他垮台。
但此时的光绪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要他迁都,要他再次重演咸丰帝仓皇出逃的历史,他是不愿意的。
陆战不行,海战还能扳回一局,一个根本不懂海军作战的皇上,就这样命令丁汝昌防守威海、大连湾、烟台、旅顺等门户,北洋水师就这样放弃了远海巡航,丧失了远海制海权。
五、
由于光绪帝对不敢拼命,不敢主动出击的海军将领采取严惩态度,扬言要对战败的将领“从重治罪”,也间接导致了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既然横竖是死,不如死在战场,连丁汝昌每次作战时也刻意停留在甲板上,以求解脱。就这样北洋水师培养了十多年的优秀将领,要么主动战死,要么自杀身亡。
就像我们常说的飞行员比飞机值钱一样,军舰没了,可以再造,可是身经百战的舰长死了,没个五年十年的,可培养不出来。这也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后,再也无法短时间内重振雄风。
即使这样,自杀身亡的丁汝昌也没逃过光绪帝的处罚,停尸十多年,才被宣统帝平反安葬,入土为安。
等到辽东半岛整个都被战火烧起来后,慈禧太后再也坐不住了,就她分析的战争结果来看,大清必败,于是她开始偷偷部署求和事宜。
当然,还是有一些青年派官员,誓言要战斗到底,即使迁都西安,也得继续抗战。这一下子击溃了光绪帝,他陷入了两难之中,是战是和,让他纠结万分……
作为大清国的皇帝,马上停止战争,越早,求和越有筹码可谈。而继续战争,则需要他下定决心,且有着超乎寻常的意志力,不赢誓不罢休的毅力。
可惜,他都没有,既没有意志力,也没有眼光,而是选择了逃避,避而不谈,连指挥战斗也不管不顾了。
等到日军屯兵山海关之后,光绪帝颓废的出现在了议事大堂,此时的他从主战变成了急速求和,越快越好,甚至都出乎了慈禧太后的意料。
很快,日本人的条件就来了,而最受争议的便是割地,这个割地,在马关谈判的李鸿章都愤怒不已,给光绪帝发电报,扬言不谈了,打算回朝,移都再战。慈禧太后也是愤怒不已,对着讨论割地的大臣们怒吼,割地是万万不行的:
“两地皆不可弃,即使撤使再战,亦不恤也!”
唯独光绪帝,电告李鸿章,也是这封电报被日本截获,获取了清朝的底线:
“都城之危即在指顾,以今日情势而论,宗社为重,边徼为轻!”
即使到了最后签约的时刻,李鸿章还不放弃,急电朝廷,说日本的条件太苛刻,赔款太高,割地太痛:
“和约不成,唯有苦战到底!”
但急于求和的光绪帝,还是命令李鸿章把合约发回京城,他被这场战争搞得太痛苦了:
“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
就这样,甲午战争以光绪帝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盖章而告终!
参考资料:
刘功成《李鸿章与甲午战争》,《翁同龢日记》,《清史稿》,《中日战争》,向斯《老佛爷吉祥》等
光绪对甲午战争失败负多少责任?
需要明确一点,甲午战争爆发前,光绪是绝对的主战派,并且此时的慈禧已经逐步放权。在整个甲午战争的大部分时段,慈禧是没有给予过多干涉的。可以说,光绪算得上是甲午战争清朝最高的指挥官!
既然是主战派,那光绪自然是想重现老祖宗时代的荣光,提起清朝的对外战争,相信大家总会想起拥有“十全老人”之称的乾隆。他是清朝皇帝中发动对外战事最频繁的皇帝,那他在发动战争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做的?
我们好好看看他在四征缅甸当中的行为:
1、第一次远征缅甸,总指挥官刘藻指挥不利,恼火的乾隆对他给予严厉斥责甚至是撤职查办,在乾隆的一系列狠批之下,惊吓过度的刘藻干脆自杀身亡。
2、二征缅甸失利,总指挥官杨应琚直接被赐死。
3、三征缅甸失利,参赞大臣额尔登额直接被乾隆下令处以磔刑,这是一个比凌迟还要残忍的刑罚,受刑者直接被肢解的骨肉分离。而同样要承担战败主要责任的云南提督谭三格也被乾隆下令处死。以上处决的还只是清军的高级指挥官,下面被牵连而遭处决的清军军官则更多。
乾隆为何在第四次征讨缅甸的过程中取得了大胜?原因就在于乾隆杀伐决断的态度,谁敢战败就直接杀,后面的人还敢懈怠?
可我们好好看看甲午战争期间所发生的种种怪事!
1、叶志超在牙山战败,在谎报战功且众人皆知的情况下,他不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受到奖赏,甚至还在随后被任命为平壤战役的最高指挥官。
战役的最关键阶段,叶志超下令逃跑,直接导致全局崩盘,可奇葩的是,事后对他的处罚竟然仅仅是一个斩监候,并且是一个完全没有被执行的斩监候,因为没几年的功夫,上下打点的叶志超就出来了。
2、大连守将赵怀业,旅顺守将龚照屿,二人联手将大、旅两座坚城送给日军,日军用了不到300人的伤亡就顺利拿下这两座耗费上千万两白银所打造的海防要塞。二人逃跑时,更是丢弃了3000万发子弹和246万发炮弹,这笔弹药足够日军打上20次甲午战争!这还没算两座海防要塞所配备的数百门大口径火炮,也一并丢给日军。
可事后的处理又是什么?赵怀业仅仅被革职抄家,龚照玙跟叶志超一样,他虽被清朝判了死罪,但在上下打点之下,几年之后的他也同样安然开释。
讽刺的是,平壤战役中抵抗日军最狠、杀伤日军最多(船桥里之战联手马玉昆杀伤日军430多人)的盛军总兵卫汝贵,战争期间反而被清廷处决,理由是战败逃跑并纵容麾下的清军官兵欺压百姓。不否认在平壤战役末期和随后的辽东战役中,卫汝贵有战败逃跑的行为,可在甲午陆战节节败退的背景下,哪个清朝将军没有逃跑?又有哪股清军没有欺压过百姓?别人都没事,为什么最后挨刀的是打日军最狠的卫汝贵?
所以难怪前些年方伯谦的后人不停地叫嚷,当年那么多清军将领逃跑都没事,凭什么我家的祖先就得挨一刀?方伯谦确实该杀,可其他更恶劣的人为何却逃过了处罚?
尽管这只是甲午战争中的一个小细节,但这些重要责任人能够相安无事,也间接地说明了光绪根本没有最基本的帝王之能。对战场的情况糊里糊涂,对责任人的处理更是毫无公平可言,连光绪都是一副瞎指挥的状态,这场战争还怎么打?
更可笑的是,随后的春帆楼谈判,面对以往的不平等条约中只赔款过不到两千万两白银的前例,纵然李鸿章想妥协求和,但他也不停的在谈判现场据理力争。面对伊藤博文开出的三亿两白银的赔款要求,李鸿章更是给予驳斥,甚至他也产生过返回再战的念头。可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光绪却送上一封足以让李鸿章五雷轰顶的电报——倘若赔款降为两亿两白银,我们也不是不能考虑!
好家伙!此前赔款最狠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额度最狠的赔款也没超过1800万两白银,到了光绪这里,他竟然大笔挥出了两亿两白银的赔款,虽说这也是慈禧的授意,可倘若光绪能顶住压力,能有再战的勇气,甲午战争的结局绝对不会像历史中的那样。
毫不夸张的说,有这么一个皇帝坐镇,这场仗根本就没有打赢的可能!
光绪对甲午战争失败负多少责任?
光绪是有责任的。因为他当时实际上已经掌控实际权力了,无论是战是和,慈禧都没有做过多的干预。所以,甲午海战失败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是光绪,那光绪的责任在哪里?光绪战前是冒险主义,战后是冒险主义。畏首畏尾,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冷静和远见。无论是战是和始终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策略,对比日本天皇实在是差的太远。满清有这样的皇帝,实在是他最大的不幸。
这里必须要再次确认一点,在甲午战争期间,光绪皇帝基本上掌实权数年了,慈禧没有掣肘光绪的行为,甲午战争,实际上就是光绪,李鸿章,翁同龢三个人战争。光绪是一定要和日本打仗的,因为光绪太渴望需要一场丰功伟业来证明他自己,证明他不逊于远祖康熙,更为了给慈禧看,而通过战争获取胜利无疑就是最佳方式,这也是光绪巩固他自己地位和权威的最佳渠道,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搅屎棍,就是他的翁师傅,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如果没有没有翁同龢的鼓动,光绪也未必有这么大的胆子。而翁同龢主战,无非就是因为李鸿章主和,反正就是要和李鸿章反着来,只要李鸿章出洋相或失败,就是这位翁师傅的最大希望。
光绪没有世界观,缺乏多国际事务了解,至少,光绪的国际战略不如日本明治天皇。他对国际形势的了解也仅限于翁同龢与李鸿章的奏对,而且二人的意见又常常相左,彼此不对付,很难以一个很客观的态度来看待日本。到最后对光绪日本观感就是很低,就是不如大清,北洋水师完全有能力击败日本舰队。而光绪也包括翁同龢与李鸿章,以及满朝文武都不会知道,日本为击败满清整整筹备了十年,而且他们寻找的时间也很巧妙。甲午年是老太后六十大寿。而当甲午海战举行的时候,满清的大臣居然在演练给慈禧拜寿。没有国际视野,对本国认知不足是光绪的第一个原则性错误。
是战是和摇摆不定,翁同龢与李鸿章都无法肯定光绪到底是要战还是要和,翁同龢在日记里也多次提到,光绪心绪不宁,战和之间摇摆不定。举棋不定亡国之兆。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光绪本人未必愿意打,但现实又让他非打不可,(也有翁同龢的撺掇)。而李鸿章又一味地避战。君臣上下心不齐。对比日本朝野上下就可想而知了。还有就是在用人方面,也不行,用人不当,识人不明,在这一点上水跟他亲爸爸差太远了。光绪自己实际亲政十余年,没有一个自己人。不会用人是一个领导者的最大失败。军事说到最后,永远都是力量和实力的角逐。北洋水师的实力肯定不如日本联合舰队的实力。失败也就是注定了。不会用人,国家政策不能贯彻始终是光绪的第二个错误。
甲午战争期间,光绪实际上就依靠两个人,翁同龢与李鸿章。翁同龢就是一个顶着状元名头的夯货,无论能力,操守和远见都差的很远,他在甲午海战中就一个目的,让李鸿章倒霉,为一己私利置国家大事于不顾,该死,而李鸿章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比翁同龢高多少,依旧是一个旧式官僚,他与翁同龢等人的区别其实仅仅在于他掌握了更多的来自西方的信息,所以在判断上能够更接近事实一些。而光绪生活在一个闭塞环境中,他的心智会发育肯定不成熟,从他的言行来看,他也不具备一个帝王的素质,比之康熙差的太远。个人能力欠佳是光绪的第三个错误。
战争爆发以后,屡屡干涉前线指挥,战后光绪没有采纳李鸿章的“持久战”的建议,他最担心的就是日军进逼北京。又一味求和。进退失据。光绪的性情急躁、缺乏耐心展露无遗。应该说,作为皇帝,光绪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光绪对甲午战争失败负多少责任?
光绪皇帝对甲午战争失败要负主要责任,不单单是领导责任。
年轻的皇帝在老师的撺掇下,希望拿下小国日本树立权威,为了彻底掌握权力,拿军国大事当儿戏,在没充分做好调研和准备,不顾李鸿章的竭力反对的情况下,与日本贸然开战。
在战斗中,不知兵法,一味催战逞勇,不料淮军海陆两路均接连失败,日本步步紧逼,最终北洋水师在威海卫自己的国土被日本两路包抄,被关门打狗。光绪皇帝束手无策,过早放弃了威海卫北洋水师,不再救援,导致丧失军心。
在日本步步紧逼下,东北老巢被日本侵占,进而进犯山海关,光绪皇帝彻底怕了,派李鸿章赴日本求和。仗打到这个份上,和谈只能是城下之盟,但李鸿章还是冒着自己被刺伤的结局,为光绪争下来少一个亿的赔偿,李鸿章都愿意回来整军再战了,光绪皇帝却认怂了,要求李鸿章签字。
甲午战争充分暴露了光绪皇帝的无能,本来想通过打一仗露露脸,结果惨被打脸。战前竭力主战,战中应对失措,又没有决心大打下去,很快就投子认输,他的内心已经崩溃了。其实光绪要真正有决心,就继续打下去,大不了迁都,继续与日本耗下去,打持久抗战,最后坚持不下去的必定是日本。可惜,他没这个胆量!
满清通过三十年洋务运动,工商业发展迅猛,军力大增,成为远东不容忽视的老大帝国,号称“同光中兴”。这一仗,不仅光绪皇帝威信扫地,满清也现原形了----原来华丽外表之下如此不堪一击。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不仅无力保护附庸国,自己也要面临瓜分豆剖的结局了,于是人们纷纷要变法图强了。向东洋学习了。
光绪对甲午战争失败负多少责任?
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光绪还是要负很大责任。
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在多次败给西方列强以后,这次清政府又败在了曾经和自己一样被列强欺压、国小民寡的日本手上。甲午战败以后,洋务运动宣告彻底失败,此后中国就走上了变革之路。
甲午战败的原因很多,比如晚清政治腐败,洋务运动虚有其表,只是引进了一些西方设备和技术,并没有真正学懂西方科学技术。虽然国家比日本大了很多,财政收入却和日本差不多。军队也大多糜烂不堪,在战争中毫无用处等等。
由于光绪亲政时间不长,把这些问题都归咎在光绪头上显然不妥。不过光绪在甲午战争前后还是犯了不少错误。
首先来说,光绪为了树立自己威信,有意推动了甲午战争的爆发。在甲午战争前,李鸿章意识到此时日本国力已强,特别是军事力量已经反超,因此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时主张和平解决,避免战争发生。然而光绪认为日本不过是一个小国,所以有意借对日战争树立自己威信,巩固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光绪和拥护他的翁同龢等人一直鼓吹要对日强硬,批评主和的李鸿章过于软弱,是卖国贼。李鸿章迫于舆论压力战和不定,失去了及时从汉城撤军,防止战争全面爆发的机会。
其次,在战争期间光绪有意借战争削弱李鸿章,因此多方掣肘,对战局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对中日国力判断有误,即使是在战争爆发以后光绪也充满了自信,认为清军可以轻松获胜,因此认为可以先借日本之手削弱朝中后党力量,然后再由自己出来收拾残局,这样可以把慈禧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减到最低。
由于李鸿章深得慈禧重用,因此从一开始光绪就把他视为后党的骨干,在甲午战争期间对于李鸿章和他的淮系多次加以攻击。
比如像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就多次遭到无端攻击。在甲午战争爆发以后,丁汝昌就率北洋水师出海寻找日本海军决战。由于缺少情报支援,始终没有搜寻到日本海军主力。帝党于是攻击丁汝昌是畏战避敌。
而在日军攻击威海时,山东巡抚李秉衡将山东军队全部撤到威海以西,以保卫烟台为名拒绝出兵,坐视北洋水师被歼灭。甚至在刘公岛失陷,丁汝昌自杀以后,帝党还攻击丁汝昌已经畏罪潜逃,要求加以通缉。
可以说帝党这一系列行为极大的打击了前线将士的士气,造成战事越发不可收拾。
第三,光绪在战争期间多次越级指挥,影响了战争进程。虽然光绪对于近代军事一无所知,不过这不妨碍他在军事问题上指手画脚。
比如在北洋水师出海寻找日本海军决战时,日本海军曾经袭扰威海,和威海各炮台对射一番以后撤去。这本来只是战争时的一个小插曲,然而光绪却误认为日本会登陆攻击京师,大为紧张,完全忘了刚骂完丁汝昌畏敌不敢出战,下令丁汝昌立即赶回,并严守渤海口,不得让日本军舰再进入渤海湾一步。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水师的行动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失去了主动权。
虽然说按照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的差距,即使没有光绪捣乱也很难取胜,不过光绪的举动还是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光绪在战争期间犯的错误不少。而且甲午战争时光绪毕竟已经亲政,慈禧在战争期间也没有加以干涉,光绪作为皇帝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光绪对甲午战争失败负多少责任?
甲午海战,一战失利,用人民血汗钱买来的战舰,顷刻之间沉入海底,从此,日本帝国主义便闯进了中国的国门,从这里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一系列灾难。
其中就包括惨烈的抗战史。
如果把这一罪过,归罪于皇帝光绪,那实在是太冤枉他了,我并不是因为这位皇帝吗冤叫屈,其实这个儿皇帝,他只不过是一个乳臭味干的娃娃,由他背黑锅,确实的有些冤枉。
而应该把甲午海战的失败归咎于落后的制度,愚昧的统治,以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掌权派,却是最恰当不过。
中日的甲午海战,一战打醒了有良知的中国人。
首先我们看一看,落后的中国,与西方的差距。
当时的世界格局,西方的国家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日本,也看到了西方的发展,在国内改革制度,实行了君主立宪制,而还是重大的国事决,也像西方国家那样,都有议会讨论研究通过,日本的明治维新,已起到了作用。
甲午海战的失利,并非士兵作战无能,也不是舰长指挥失利,他的失败,应该归咎于制度上的差距。
我们看看大清国是怎样的一个政治制度?
此时的中国社会,统治者仍然抱着封建体制的大腿不放,那慈禧老妖婆生怕自己失去权势,失去荒淫无耻的生活,而把持着国家决策大权。
当西方国家的一些重大国事由国会表决的时候,而中国的一些重大决策,却由一个未成年的孤儿皇帝,和一个垂帘听政的寡妇拍板定案,而且最后说了算的还是那个老寡妇。
而一些个大臣,也包括朝廷重臣,还在看这老妖婆的脸色行事,不敢不恭维,生怕失去头上的乌纱顶戴,随声附和也就成了自然的事情,稍微有点良心的,进谏劝告,但他的劝告也就是用筷子在大海里搅一下,起不到什么作用。
我再说说军事上的差距。
大清国从西方购买了先进的军舰,而且都是铁甲战舰,日本也同样如此,是从西方购买军舰,而且数量大体相当,说差别就差别就差在了人上,而且还是上层的指挥官。
士兵和中下级军官,作为军人尽力了,以邓世昌为首的致远号战舰,在打完炮弹后,准备以大无畏的精神撞沉敌舰,却不幸与战舰同归于尽。
其实这场战争的失利,又与李鸿章有关,是他下令,余下的军舰不得出海作战,想保存所谓的实力,结果最后剩下的军舰,被日军以清剿残余为由眼睁睁的看着,被日本的军舰全部击沉。昏君无能,昏官误国,孤儿寡母岂能领导诺大的中国?
高级指挥官的失误。
再有大清国还有南洋舰队,可南洋舰队却成了观虎斗,甚至对日本人说,没有我的事,不要打我。
如果若是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酣战的时候,南洋舰队从侧面冲击日舰,那么日本必败无疑。
可惜大清国就是这样腐败无能。
甲午战争的失败,彻底敲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及满清王朝的丧钟,不推翻满清政权,国家永远处于黑暗之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