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想杀科场舞弊的张廷璐,为何要等张廷玉的奏折?
当然得等啊,因为他心里清楚,张廷璐是冤枉的,他背后还有主使,而且张廷玉也清楚,他就是在等张廷玉的选择!
自从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度之后,前后一千多年,围绕科举制度的话题就一直深受人们关注。
千百年来,为了维护科举制度的公平,多少颗人头落地,又有多少人前仆后继?究其原因,还在于其科举背后庞大的利益关系,这也是普通人能跻身上层社会,最公平,最快,最可行的一条途径。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待科举舞弊都是零容忍,一旦发案,往往牵扯人员众多,人头落地也最多。
在清朝历史上,科场舞弊案也时有发生,而一向苛刻,嫉恶如仇的雍正帝即位后不久,也发生了一场轰动全国的科场舞弊案,主考俞鸿图硬是被雍正帝处以极刑——腰斩。
在《雍正王朝》中,这一段历史也有戏剧性的演绎,只不过主谋变成了三皇子弘时,那么雍正帝为什么没有一追到底呢?
一、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即位后的第一场科举取士,被砍头的张廷璐其原型为俞鸿图。雍正十年,河南学政俞鸿图因科场舞弊案发,被定罪,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被腰斩的人。
其实俞鸿图是有先科的,在雍正四年就差点因为“科举考试”而丢掉性命,那一年江西乡试。主考官是查嗣庭,俞鸿图是副考官,由于查嗣庭出的第四题“百室盈止妇子宁止”中有一个“止”字,又因为其第二题“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中有个“正”字。
所以,被人们理解成雍正去头,民间传说是因为第四题出的是“维民所止”,正好是“雍正”二字去头,于是酿成了雍正帝比较有名的文字狱惨案。
俞鸿图也因此受到了牵连,被革了职,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也被雍正帝警告,只有不再犯错误,才能官复原职,否则,杀无赦。
后来他确实官复原职了,直到雍正十年,俞鸿图到河南许州主持考试,在这里他被小妾坑了,还坑惨了。
其仆人跟他的小妾合作,偷偷把考题运了出去,用于售卖,一时间许州城里到处都是买卖试题的勾当。一下子就传到了河东总督王士俊的耳朵里,他管辖范围内的科举考试出这么大问题,他难辞其咎,于是急忙回去调查,并给雍正帝上了一份奏折:
“俞鸿图立心贿卖,以致提调、教官、巡捕、门役人等私路纷纭,遍处包揽。”
二、
雍正帝闻之大怒,命令严查此事,随后俞鸿图的小妾承认了,俞鸿图也只得认罪,并承认收受万余两贿赂。
于是雍正帝判了他个腰斩(也有说是斩立决),而且让其亲家邹士恒监刑:
“未料俞鸿图负恩至于此也!”
或许是俞鸿图及其家人事先并未得知被判腰斩,所以也就没给刽子手送钱,于是刽子手就选择了腰部略向下的地方,让他慢死。
半截身子的俞鸿图,忍着剧痛,蘸着自己的血写下了七个“惨”字,场面异常惨烈,残忍无比,雍正帝得知此事之后,也觉得很残忍,于是下令废除了腰斩。
可以说,雍正帝是一个相当苛刻的人,且嫉恶如仇,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历朝历代对科场舞弊均痛恨欲绝,绝对的零容忍。
回到《雍正王朝》,雍正帝明知道张廷璐并非是科场舞弊案的主谋,为什么却不追查到底,还急于要砍了他?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分析一下,案发之后,究竟有多少人知道背后的主谋是弘时?
毫无疑问,雍正帝三皇子弘时是最清楚的,其次便是负责卖试题的张廷璐,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人知道呢?
当然有!
三、
第一个得知他们俩有猫腻的是张廷璐的哥哥,上书房大臣张廷玉!
在开科取士之前,某一天张廷玉早起上朝,本以为是第一位进宫的,结果并不是,而是他的弟弟张廷璐:
“廷璐啊,天这么早你怎么也进来了?还和三爷一道并肩走?”
张廷玉这句话是有深意的,一个“也”字,就表明,张廷璐不该这么早进来,而且他官职不高,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其次一个“并肩”二字,是在提醒他,你什么身份,怎么可以跟阿哥走在一起,你俩在干嘛?
“等你进了贡院龙门,我再送送你!”
这句话则是提醒张廷璐,别忘了你的身份,别忘了你的职责,你少跟这些人参乎,你跟他们哪里玩得起,我现在没空,等我有空了好好教教你!
结果,没等张廷玉来得及教他,科场舞弊案就爆发了,一下子让张廷玉慌了神。
张廷玉之所以迟迟不肯上交弹劾张廷璐的奏折,并非是因为他心疼弟弟,而是因为他知道真相,他不敢讲真话。可是不讲真话,他又难过,又要失去弟弟,而如果讲真话,说不定,整个张家就此完蛋。
所以,张廷玉很痛苦,作为第一个猜到谁是背后主谋的人,他是左右为难,一方面是正义,一方面则是身家性命。他不敢供出弘时,因为他也只是猜测,没有证据,一旦举报不成,反而丢掉自家性命。
四、
第四个知道背后主谋是谁的人,则是老八胤禩!
在张廷璐被关起来之后,老八胤禩曾前去探望,并套他的口风:
“我是来救你的……令兄张廷玉大人……他一生清明,都葬送在你的手里!”
此时的张廷璐,真的以为老八胤禩是来救他的,以为供出了三皇子弘时,老八胤禩会汇报雍正帝。雍正帝顾及到儿子,而会大事化了,小事化了,而自己呢,则得以保命。
那么老八胤禩为什么没有把得到的消息告知雍正帝呢?
这就是他的阴险之处,他并没有想救张廷璐,当年举荐他当主考时,也是为了拉拢一下张廷玉。这次张廷璐出事,他巴不得雍正帝砍了他,这就等于无形中把张廷玉推到了反雍正帝阵营。
其次,三皇子弘时跟老八胤禩的关系是比较好的,当年他生病时就是老八胤禩去探望,还跟他说等好了一起去放鹰。雍正帝几位皇子中,最能利用的也就是三皇子弘时,他供出弘时,对他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
而且,如果最后弘时不认账,张廷璐又翻供,自己冒然举报弘时,反而给了雍正帝机会把自己拿下,风险太大,不值得冒险。
最后,弘时有把柄在自己手上握着,等到何时时机拿出来,不怕弘时不为己所用,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所以,知道弘时是科场舞弊案主谋的这几个人,都不会,也没有机会报告雍正帝,真相也就没有人揭开。
正应了《大明王朝1566》中杨金水说的那句话,有些事不上秤没有四两重,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
五、
那么雍正帝自己清楚不清楚,张廷璐并非是主谋呢?
我们再来捋一遍整个科场舞弊案的案发过程:
起因是,雍正帝觉得无人可用,于是跟老十三胤祥商量开科取士,老十三胤祥给出主意:
“皇上,似乎应该着手发现培养一批才俊之士,人才才是治国之本。”
记住老十三胤祥说的话,是发现,再培养,也就是说,其实科举考试之前,老十三胤祥就已经去着手发现并培养人才了。
还记得伯伦不归酒楼那个神秘道士吗?
其实他就是老十三胤祥或者雍正帝派去的,科举一甲前三名的王文昭、尹继善、刘墨林就是他们提前选好的人。
而伯伦不归酒楼是什么地方,用店小二的说法是:
“一般人不敢踏进这个门!”
也正是李绂不一般,他才踏进了这个门,这才发现了卖试题的人,随后找了三王爷。三王爷何其聪明,一下子就猜到了这件事跟皇室有关,他自然不敢贸然行事,于是让李绂找了李卫。
李卫这个傻愣子,一听可以立功,马上就带兵包围了考场,这才揪出了科场舞弊案!
李卫对雍正帝很忠诚,自然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告知雍正帝,所以,雍正帝靠猜,也能猜到是弘时捣的鬼。
六、
这并非是空穴来风,在雍正帝赐死弘时的时候,他就质问过弘时:
“朕问你,雍正二年科场舞弊案,试题是谁泄露出去的,张廷璐又受了谁的指使,当时朕就怀疑上你了!”
雍正帝自己也说了,都怪自己当时的爱子之心,但随后弘时的表现更让他确信自己的判断:
“事发之后,张廷璐西市问斩,你整天围着朕,一句减刑的话也不说,还拼命叫朕将他满门抄斩,朕当时对你很寒心啊!”
所以,雍正帝是清楚科场舞弊案背后主使就是弘时,这也是他一晚上不睡觉,只等着张廷玉的弹劾奏折的原因所在。
张廷玉清楚自己弟弟的为人,这让他很为难,雍正帝摆明了是想大事化小,让张廷璐担下所有的罪。所以,他是思绪良久,迟迟不肯上弹劾奏折,直到孙嘉诚发现事情不对劲,找上了门:
“我也想上个折子,也想大义灭亲,无奈心乱如麻,下笔不能成文啊!”
张廷玉其实在等雍正帝改变主意,放过他弟弟,可惜并没有等到,最终他大局为重,大义灭亲,只为了让雍正帝能大义护亲。
等雍正帝终于等到了张廷玉的奏折,他激动万分,同时也很感动张廷玉的牺牲。
后来雍正帝迟迟不肯杀年羹尧,就是张廷玉踢了临门一脚: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沾污。”
此举也算是替弟弟张廷璐以及好友孙嘉诚报了一下仇,至少也让雍正帝难受一会儿……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雍正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雍正王朝》中,雍正想杀科场舞弊的张廷璐,为何要等张廷玉的奏折?
《雍正王朝》中,雍正对于自己登基后的首场科举,格外重视,亲自出题,亲自把关,甚至亲自为考生掌灯,为了就是笼络考生,打造自己的嫡系部队。张珽露身为主考,泄露考题,误了雍正大事。在多派力量的角逐下,雍正必须要对张廷璐痛下杀手,但是却一直都在等张廷玉的奏折。
张廷玉是大清帝国的首席执行官,也是张廷璐的亲兄弟;董事长雍正的权利还没有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不具备乾纲独断的条件。张廷玉是朝中元老,上书房的天字第一号大臣,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他的态度与立场,直接可以影响到整个朝廷的政治格局。官场上有上行下效的风气,一旦张廷玉亮出自己的立场,跟风的奏折将会如同雪片一样的飞到雍正的桌上。
雍正刚刚继位,立足未稳,面对内忧外患,他需要张廷玉的支持。张廷玉是张廷璐的哥哥,雍正要杀张廷璐,如果没有张廷玉的支持贸然下手,就会得罪朝中一半的大臣。
“科场舞弊案”的背后暗流涌动,关系纠缠不清张廷璐是八爷举荐的主考,同时还牵涉到皇子。案发后,一边是都察院的御史要求严惩不贷,一边是八爷党发动百官要求保张廷璐。不杀张廷璐,雍正会得罪御史和清流,并且还会龙威尽失。张廷玉的沉默让雍正也犯难,杀了张廷璐,张廷玉有可能会被拉进八爷党,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形势明朗前,雍正只有等,等这位帝国总经理的支持。
张廷璐的杀与不杀由雍正决定,由张廷玉左右,由朝廷百官影响。只有等到了张廷玉的支持,杀张廷璐才是水到渠成。
《雍正王朝》中,雍正想杀科场舞弊的张廷璐,为何要等张廷玉的奏折?
科举,自隋炀帝杨广建立以来,就一直备受人们关注。
帝王将其视作抗衡贵族,垄断权力的重要手段,士子们将其视作改变命运的阶梯,所以历朝历代对于科场舞弊都深恶痛绝,一经发现,处罚也十分严厉。
同时,自宋朝开始,就发明了很多防止作弊的方法,比如誊录法,就是考生答完的考卷,先由人誊录下来,再交主考官批阅,以免相互串通作弊。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封建专制的加强,其考试的科目以及答题模式都做了具体的要求,也就是我们现在提起来,就深恶痛绝的八股文。同样对于科场舞弊、泄题的处罚,更是加重了许多,比如作为考官的张廷璐,最后难免杀头的下场。
当然,看过该剧的朋友都知道,张廷璐只是替罪羔羊,要死的不只他一人,还应有其身后的八爷胤禩以及三阿哥弘时,他们才是罪魁祸首。
然而,雍正却不得不宽纵他们,不做深究。
这里面涉及一个帝王心术的问题,其实整部《雍正王朝》都在讲这个问题,康熙是这样,雍正同样是这样。
八爷胤禩(下称老八)一直不服雍正帝,所以他总是借机会找事。这次科场舞弊,就成了他的机会。
老八搞舞弊,并非是缺钱,而是有两个目的,一是拉弘时下水,一是趁机搞垮雍正的新政。
这场科举是雍正朝第一次科举,如果出现了舞弊,那就是一个天大的丑闻,届时天下臣民会如何看待这位雍正爷,文武百官会如何去置评,甚至是后世史官该如何评说。
老八其实是布了一个让雍正左右为难的死局,如果雍正得过且过,文过饰非,那就会丢掉天下臣民的信任,读书人是惹不起的,想想明朝的东林党就知道了。
如果雍正去查,哪怕是只查到了张廷璐这一层,雍正都将无立足之地,会被文武百官的奏折所淹死。
因为张廷璐的哥哥是张廷玉,张廷玉又是康熙时期的老人,这就会给人一种错觉,雍正在清理先帝时期的干臣,往大了说,就是对先帝的不敬,那么新政还要不要推行呢?推行了,无异于坐实了这种推断,那么雍正的帝位都可能会被动摇。不推行,老八的目的就达到了。
以雍正的智慧,自然看到这些圈套,也清楚地知道,唯一能够破解死局的,就是张廷玉。
张廷玉自请大义灭亲,天下臣民无话可说,所有怀疑、流言戛然而止,这就是雍正一定要等张廷玉奏折的原因。
同样,他也在试探张廷玉是否能站在他这面,他对张廷玉同样不放心。剧中表达的更多的是雍正正面的形象,其实人物是不饱满的,雍正有他阴狠的一面。这关乎权力斗争,无所谓对错,只是一场博弈,非赢即死。
最后,雍正之所以用张廷璐一颗人头结束此案,也是在维稳朝局,因为此时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几乎都被老八收买了,雍正若动手,必须在一个最好的时机,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定雷霆万钧。舞弊案并非最佳时机。
这里多说一句,康熙的仁德有些时候真的在误国,此事若放在其他朝代,帝王之子私下结交文武大臣,不死也是终身圈进。
ps: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雍正王朝》中,雍正想杀科场舞弊的张廷璐,为何要等张廷玉的奏折?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对于自己登基后的du首场科举,格外重视,自己出题,自己把关,甚至为考生掌灯,为了就是笼络考生,打造自己的嫡系部队。张珽露身为主考,泄露考题,误了雍正大事。在多派力量的角逐下,雍正必须要对张廷璐痛下杀手,但是却一直都在等张廷玉的奏折。这是为何?
《雍正王朝》中,雍正想杀科场舞弊的张廷璐,为何要等张廷玉的奏折?康熙驾崩,老四胤禛在一片质疑声中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位,登基之后的胤禛在承受非议的同时,还要面对国库空虚,日渐疲软的大清朝,于是雍正帝在登基之后,想出了一系列的举措来扭转弊政,而无论如何扭转,都需要有得力的干将来负责,而眼下的这些大臣们,基本上都是康熙朝留下来的,而这些前朝遗老们,对雍正的并不怎么心服,毕竟雍正在还是皇子的时候,康熙让他追讨国库借款一案,在当时惹出了不小的麻烦,也正因如此,雍正在大臣们中并没有多少好感度,所以,选拔人才,选拔一些可以为自己效力,站在自己身后的大臣,是雍正更为首要的一件事。因此,雍正对第一次科举考试非常的重视。不仅自己亲自出考题,更是亲自钦定了主考和副主考人选,可谁曾想到,如此重视的科举,竟然出现了科场舞弊的事情,关键这犯案者竟然还是自己钦定的主考官张廷璐。
这下,可是将雍正给气的够呛,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大事,可偏偏作为主考官的张廷璐竟然犯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张廷璐依律理应该斩。有人说,这个案子未必有那么简单,可为啥就偏偏杀张廷璐一人呢?其实,雍正早就知道这事儿不简单,考题是雍正自己亲自定的,可为啥偏偏如此保密的事情,还能泄露出去。张廷璐只是一个主考官,肯定没有这个能力,有偷看考题的人必定是雍正身边的人,是谁?是八爷?还是弘时?但有一点,无论是谁,雍正刚登基,在此时此刻都不能揪出背后的大老虎。因此,只好将张廷璐作为主要案犯,也可以说是让张廷璐背锅了。
题目提到的斩杀张廷璐,雍正为啥要等张廷玉的奏折,张廷璐是张廷玉的亲弟弟,此时此刻,雍正等张廷玉的奏折,并不仅仅是想看看张廷玉会如何写这份奏折,更为关键的则是背后的深远影响。张廷玉与其他前朝遗老一样,都是从康熙朝过来的,但张廷玉和其他大臣们不一样,张廷玉一直都是拥护君主的人物,康熙在时,一切以康熙的意思为出发点,第一次废除太子,其他大臣包括上书房另外两位大臣佟国维和马齐都投老八的票,只有张廷玉密折投老二的票,其原因就是因为投选太子人选只是个幌子,而康熙想借此机会恢复老二才是真的,这一点张廷玉摸索出来了,因此得到了褒奖。由此可见,张廷玉对雍正也是非常拥护的。
张廷璐是张廷玉的弟弟,张英的第三子。他的父亲张英是雍正的老师,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的二哥就是大名鼎鼎的康雍乾三朝老臣张廷玉,在雍正朝曾出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要职!
山西巡抚诺敏是隆科多举荐的,其中意义不用多说,隆科多有拥立之功,是大清的肱骨重臣啊!而此次恩科主考是廉亲王允禩举荐的,自己的弟弟,朝廷的“八贤王”。但举荐的这个主考恰恰又是另一个有拥立之功的张廷玉的亲弟弟。
背后还有更深一层意思,雍正皇帝也是在试探张廷玉。虽然案情在审理过程中,张廷玉回避了。但在案情明了的时候,雍正皇帝还是想试探一下张廷玉的心。
因为毕竟张廷璐是张廷玉的弟弟,此刻张廷璐请假避而不见,究竟是亲情的围割,还是另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雍正不能不查。张廷玉本人不但在先朝被称国器,同时也是本朝股肱啊!雍正不能放弃张廷玉,更不能把张廷玉推向自己的对立面。所以他只能等张廷玉自己想通此事。张廷玉一天没有折子,他就多等一天。
而此刻另一个大清忠臣孙嘉诚代表督察院的御史们来找过张廷玉,孙嘉诚是个明白人,同时他也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他明白为什么雍正这么长时间一直引而不发,他等的就是张廷玉的“大义灭亲”的折子。
而张廷玉此刻就像一直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一边是国法,一边是亲情,张廷玉难于上青天。
孙嘉诚见到张廷玉以后,直接将所有的真相都揭开了,他要救大清国的国器。张廷玉不上请杀折,这相当于把难题交给了雍正,雍正如果杀了张廷璐,那是正了国法,但却伤了股肱恩情,那样谁还会替雍正做事?雍正如果不杀张廷璐,倒是成全了对张廷玉的股肱恩情,但是却坏了国法和公平,如果这样做了,以后吏治腐败如何清理,公平如何树立?
张廷玉这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明白自己简直罪该万死,果然拿着孙嘉诚准备的折子,发现雍正其实已经等候多时了。
而当雍正接到张廷玉的奏折那一定,立即下定决心,下罪己诏,说破所有人的心思,杀诺敏和张廷璐,以正朝廷刑名,重新树立正直与公平。而张廷玉也彻底保住了自己的一世清誉和雍正对他的信任。
总结:眼下雍正刚刚登基,朝局未稳之时,就出现了科举舞弊案,此时此刻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看着这出好戏,在等着雍正出丑呢,虽说张廷璐是自己的弟弟,倘若在此时此刻,张廷玉顾及自家兄弟的性命,奏请雍正开恩,那就不仅仅是开恩那么简单的了,延伸出来的则是亲信大臣也并不用户雍正,因此,此时此刻,聪明的张廷玉只能选择上书严惩张廷璐,一切按大清律例办事。
看到这份奏折,雍正很欣喜,张廷玉和张廷璐都是敲门砖,只是张廷璐需要为此献出生命,但这恰恰可以对八爷党们带去震慑的作用,证明了雍正对推行新政决不动摇的信心。于是,雍正将这个监斩官的活给了张廷玉,这一用意又是非常的明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