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一步步从后宫走向台前,李治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态?
伴随着时间流逝,人的状态也会发生很大程度的改变,对唐高宗李治来讲,同样如此。
要分析李治的心态,我们可以将他从开始接触武则天,直到去世的这段时间,分为三个阶段,我们从这三个阶段中,分别看看李治当时的心态是怎样的。
一、缠绵期
武则天是开国元勋武士彟的次女,十四岁的时候,因为出落得亭亭玉立,被李世民相中,就这么样进入了后宫。起初,武则天也有满腔的抱负,希望在后宫能一展拳脚,但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而她根本就激不起丝毫风浪。
从一进宫,武则天就被封为了才人,这个才人一做就是十二年,没有丝毫长进,级别没有丝毫提升,李世民后宫妃嫔众多,武则天也并非那么起眼。然而,在贞观晚年,武则天发现了机遇,李世民染上风疾,太子李治对父亲照顾备至,常常留宿不走,全心全意地服侍父亲。
就在此时,武则天遇到了李治,武则天作为李世民的服侍人员,也在周围帮忙。有那么一天,李治匆忙赶来照看父亲,恰巧看到了在旁忙碌的武则天,这一眼就注定了一切,李治喜欢上了这位比自己大四岁的女子。
武则天别看当时地位不高,但野心从来都没消失,她发现李治看她的眼神中带有暧昧的情愫,随即马上抓住了机会,跳入了李治的怀抱。或许李治对武则天是真感情,或许武则天对李治只是互相利用,但终归他们是走到了一起。
在寂寥的病床前,李治要尽心地照顾李世民,不能有丝毫懈怠,也不能有丝毫怨言。但李治也是人,久病床前无孝子,李治心理也会感到乏味和苦楚。而从他见到了武则天,照顾病人这就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史料记载:
“上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
此时李治的头脑,被爱情撞得七荤八素,他只想能有更多时间和武则天在一起,他当时并没有办法给武则天什么名分,因为武则天还算是李世民的妃嫔。
史料记载:
“忌日,上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
李世民去世之后,李治正式即皇帝位,而武则天则被赶出了皇宫,被迫到感业寺削发为尼。等到一年后,李治去感业寺祭拜,才再次见到了武则天。李治想起了之前的桩桩往事,不由得落下了眼泪,武则天也哭了,由于这次见面,武则天得以再次进宫。
在缠绵期间,李治的想法比较简单,她很喜欢武则天,他没有察觉到武则天的野心,只是当作妃嫔来看。
二、理性期
进宫后,武则天在王皇后身边服侍,由于其聪明乖巧,深得王皇后欢心,在王皇后的美言下,在武则天的努力下,武则天终被封为昭仪。
暗地之中,武则天全力培育自己的势力,结识所有能帮助她的人,直到时机成熟,她开始向王皇后、萧淑妃发起进攻。武则天不惜杀掉了自己的女儿,也有一说是早夭,并将杀女的罪名推给了王皇后,李治闻后大怒,对王皇后更为冷淡。
王皇后的位置岌岌可危,李治随即想要“废王立武”,在这段时间,李治的日子是不好过的。李世民去世后,将李治托付给了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勣等重臣,其中以长孙无忌权势最大。甚至高宗李治处理政务时,必须征询长孙无忌的同意,才能正常发布实施。
从李治亲政以来,他就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废除长孙无忌一概人权臣,他这个皇帝就始终是个傀儡,这对于李治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恰巧李治想要废立皇后,而在其中,李治发现了武则天的政治才能,搞政治是需要天赋的。在李治、武则天的共同策划下,他们招揽自己的亲信,比如李义府、许敬宗等人,这些先后支持改立皇后,并坚定地站在皇帝这一边。
等到时机慢慢成熟,李治再次争得了李世勣的支持,随即直接下令将王皇后、萧淑妃废为平民,关入别院,立武则天为皇后。随后将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等人被贬官流放。
李治借助废立皇后这件事,重新掌握了朝廷大权,在这其中武则天功不可没。武则天更是双丰收,不仅得到梦寐以求的皇后宝座,李治对其基本上也是言听计从。
在这段时间,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李治发现了武则天的与众不同,她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深通权谋,是个标准的政客,在孤立无援的皇宫大内,武则天将是他最好的帮手。
有些人说李治稍有昏庸,武则天让他干什么,他干什么,事实上并非如此,李治的每一步都有着深刻的政治目的。
公元660年,李治的风疾就开始发作,对于一个满腔抱负的年轻皇帝,这是多么令人痛惜的事。迫不得已,李治就得分担部分政务交于武则天处理,这是理性,也是无奈之举。
三、成熟期
随着武则天的权势越来越大,李治对也这位强势皇后也越来越忌惮。公元664年,宰相上官仪上奏,请求废掉武则天的皇后,李治脑袋一热,就同意了,诏书的墨迹还没干,武则天就得知了消息,来到了李治面前。
李治见到了武则天,就像学生见到了老师,乖得像只听话的小猫:
“我本没有这个想法,都是上官仪给我出的主意。”
随后上官仪等一概人等抓的抓,杀的杀,大概从此之后,李治就再没有生出什么废掉武后的想法。
武则天要求一同参加泰山封禅,李治立马同意,天下灾荒,武则天请求辞去皇后职位,李治立马拒绝。在病痛折磨下,李治考虑问题也越来越成熟,与其将权力交给不靠谱的大臣们,还不如交给媳妇武则天。而在长时间的观察下,李治发现武则天的确为了李唐天下在尽心竭力地做事。
哪怕权力落到武则天手中,等到百年之后,武则天也会将权力移交给李家。于是乎,李治心安了,他不再犹豫,而是将军国大事的裁决权交给了武则天。
就这样,674年,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很多朝政大事都由武则天处理,直到李治弥留之际,仍然留下遗诏:
“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决定。”
所以,李治不是不知道武则天的野心,而是明知道她的野心,还是给她创造这个机会。
只是他没有想到,武则天会狠心到,自己的亲儿子顶了自己一句,就把李显废黜为庐陵王。又把自己的四子李旦立为皇帝,当然,也是名存实亡的皇帝,并无实权。
如果李治知道武则天以后会做的事,他会不会后悔呢?
我想,从他封武则天为天后,并让她参与朝政那一刻起,就已经无力回天了。他或许也明白,如果自己再次产生了废黜武则天的想法,哪怕是想法,可能小命不保啊。
听天由命,得过且过,把问题都甩给子孙,这就是李治的真实想法!
武则天一步步从后宫走向台前,李治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态?
武则天能一步步从后宫走向台前,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宫廷内生与死的较量中产生,更是随着时间推移与权力刺激逐渐形成。
起初,在与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后宫争斗中,武则天通过狠辣手段,占得上风,在高宗李治的心里已经成为皇后的不二人选。将武则天立后之事引向前朝的是李治,他利用武则天为皇后一事为契机,打垮了一手遮天的长孙无忌权臣集团,重掌了朝政,二人结成了患难夫妻。
此时的武则天,根本没有干预朝政的念头,而是学着婆母长孙皇后当年的样子,组织编写了《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孝子传》、《孝女传》等书籍,相夫教子,母仪天下。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十月,也即武则天成为皇后的第六年,李治患了严重的风疾病,眼晴暂时失明,于是委托皇后参决朝政。这是武则天第一次走上台前参与朝政。
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而李治不但不阻拦,反而给予了支持。长孙皇后"牝鸡司晨″的警句与两汉皇后外戚专权的教训历历在目,为何李治竟然支持武则天呢?其实李治何尝不想独掌大权呢?而重用武则天也是不得以的权宜之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李治体力不支。据《资治通鉴》记载,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冬季,李治得了风疾病,从此,他陷入了风疾病的巨大痛苦之中。风疾是一种血管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基本无法医治,只能避免过度劳累,长期服药静养。而且,每次犯病时非常痛苦,史称"风眩头重,目不能视″。
因此,李治虽然正值壮年,但屡次出现太子奉旨鉴国的情况。而太子李弘当时还是个孩子,将朝攻大权交给宰相,李治又不放心,长孙无忌之事仍令他心有余悸。相对而言身边能够信任的只有妻子武则天。
从此以后,在李治身体不适时,武则天便顺理成章地步入朝堂,权力带来的威严与快感,一步步诱惑着她,刺激着性格本来就强势的武则天。
二、武则天能力过人。她从小到大的坎坷经历,养成了处事强悍的性格。在宫廷争斗中,展现出来的狠辣作风与高超手段,令人印象深刻。而且,武则天遇到纷繁复杂的国家大事,总能理出头绪,处事极其条理,章法不乱。她具有的性格和特征,简直就是为政治而生,她在面对棘手的政务时,游刃有余,总能切中时弊,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在中国的历史上,自古后宫不干预前朝,武则天临朝听政让许多大臣深感不滿。武则天构谄上官仪、王伏胜与前太子李忠图谋不轨,将三人处斩,不但清除了亲儿子太子李弘的障碍,而且立威于朝堂,从此,李治与武则天并称"二圣"。
接着,又利用封禅泰山之机,由自己进行亚献之礼,抬高本人的地位。还别出心裁,为李治与她想出了"天皇、天后"的称号,这不仅仅是称谓的变化,而含有深层次的现实意义。自古皇后不可干政,但武则天则不同,因为她成了"天后″。
后来,宰相们联合抵制武则天掌权,于是武则天便召集刘袆之、元万顷等一批文人,以编撰书籍为名,凑在一起,议论政事,号称"北门学士″,分散了宰相们的权力。她还扩大科举取士的力度,令一大批寒门子弟进入朝堂,这些人能够出人头地,全靠武则天的提拔,所以一个个都将武则天奉若神明,死心塌地。使朝堂那帮宰相的地位逐渐架空并尴尬起来。
但是,武则天心里明白,朝廷的职责所在,将权力争斗,构陷杀戮仅控制在王公贵胄、高官宰相一层,对底层官吏与劳苦大众依然如故。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天后武则天上表高宗的"建言十二事″中建议朝廷:"劝农桑、薄赋徭;给复三辅地;息兵,以德化天下;广言路;杜谗口″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建议,被朝廷全盘采纳。
对此,史称武皇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外事皆称旨。″高宗李治认为武则天处理政事皆符合自己的旨意,将政务交给武则天,李治是放心的。实则,就处理政务来说,武则天的能力和水平,远高于李治。
三,李治对武则天认识不足。李治想象力有限,对武则天估计欠缺。李治在世时,武则天工作兢兢业业,并不存在徇私情,重外戚的现象。当时武家外戚仅有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在上元元年(公元674年)进入中央,也没有担任过宰相。
武则天成为皇后,厥功至伟的李义府,因贪腐被贬官,忧郁而死,武则天没有出面讲情。袁公瑜流放他乡,武则天也没有出面捞人。反而得罪过武则天,被贬为西安都护府的裴行俭,却因军功被屡次提拔。
武则天对李治还有些谄媚讨好。李治在晚年治病时,有一名外国西医,利用放血减压的办法为李治减轻了风疾的痛苦,当时武则天已是近60岁的老妇,她高呼:"苍天赐我神医!"向这名胡人顶礼致谢,并亲自背着一百匹帛赏赐给他,这马屁拍得相当肉麻。
武则天这一切的表现,令李治颇放心。另外,当时的太子李哲,是一位只知飞鹰放马的纨绔膏粱,李治很不放心。当时,能够驾驭朝局,将皇位安全地过度给太子的首要人选,便是李哲的母亲武则天。再说,囿于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限制,李治怎么也不会想到武则天这位老太婆会有称帝登基,篡权李家江山的野心。正是李治这种看似正常的想法,成就了武则天那不正常的梦想。
所以,李治临终遗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仍表现出高度信任。
总而言之,武则天能力过人,手腕高超,使她轻松驾驭朝政,她每走一步都离不开李治的支持。也可以说。一代女皇是由李治亲手培养扶持起来的。
这就是武则天一步步从后宫走向台前,李治当时的心态。
武则天一步步从后宫走向台前,李治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态?
谢谢您的邀请,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
李治在生命中的后期,他的眼睛已经只能微弱的视物。她在深夜里探视他,两人相对,彼时,她才是整个王朝秘而不宣的掌舵人,而他已是日落西山,垂垂衰矣的明面上的陛下。她温柔的抚过他的脸,他喊她的仍然是最初的那一句,媚娘。历经了前朝几十年风雨,我想在他允许二圣临朝之时,他已经知道则天的野心。所以,他很坦然,这坦然里有少许无可奈何,更多的还是因为对则天的尊重和爱,甚至有默许。在古代,能做到这样的也就他一人吧。
大概是如此吧!
武则天一步步从后宫走向台前,李治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态?
李治对武则天,总体来说是支持和信任的!
首先,两个人是政治上的战友。
李治刚刚登基的时候,权力都掌握在几位顾命大臣手里,李治这个皇帝就是个吉祥物。
是武则天陪着他,一起经历了“废王立武”,一起诛杀了长孙无忌,最终把皇权全部夺回来的。
其次,武则天执政能力出色。
李治长期患有“风疾”,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心血管病。一发病就头晕目眩,到后来发展到“目不能视”的程度。所以,李治经常需要把日常的政务委托给别人处理。
因为之前顾命大臣专权的教训,李治不信任大臣,他只能尝试着让武则天来处理政务。没想到,武则天处理起来井井有条,丝毫不比那些大臣、宰相差!
所以,李治愿意让武则天走到政治前台,帮他解决问题。
再次,李治是不可能想到武则天会称帝的。
李治让武则天参与朝政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李治觉得,武则天终究是一个女人。即便武则天手中掌握了一些权力,那也只不过是暂时的。
根据中国古代礼法传统,女人是不可能做皇帝的,当时的社会不具备女人当权的政治基础。
所以,李治把权力交给武则天是非常放心的。他认为,只要自己身体好了,随时随地都可以把权力收回来。
当然,李治和武则天之间不是没有过摩擦。有一段时间,李治也觉得武则天的权力过大,起过“废后”的念头,最后还把上官仪给卖了。事后,李治仍然对武则天信任有加。给武则天的权力反而更大了……
总而言之,是李治的支持和信任,才让武则天一步步从后宫走向了政治前台。李治到死,都没有对武则天产生过怀疑,他的遗诏就是最好的证明!
武则天一步步从后宫走向台前,李治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态?
太宗皇帝驾崩后,李治登基继位。
当时李治继位后,庙堂之上都是关陇门阀。李治要迎娶武媚娘入宫,就遭到当时的其舅父长孙无忌的阻挠。
李治废了王皇后立武媚娘为皇后,武皇后就为高宗开始一步步清理关陇门阀。为了进一步打击门阀,通过科举制度大肆提拔寒门。
武皇后为李治生了三位皇子,都立为太子。李治对武媚娘这位贤内助更加倚仗,根本不会有什么隔阂。直到高宗病危 ,对这位陪伴自己半生的女人都充满了不舍。
武则天一步步从后宫走向台前,李治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态?
武则天一步步从后宫走向台前,她能有如此的政绩,是从她碰到太子李冶后才是她政治生涯的开始。则天天生丽质,十四就被选进宫中是唐太宗的才人,被太宗封为"武媚"。太宗患病时,李治经常到宫中探视,在侍候太宗的过程中,武媚感觉到李治经常注视她的眼光,她也很有分寸娇羞地暗送秋波。
太宗病情加重,李治一直陪伴在跟前,武媚也有意地接近太子,李治被则天的美貌完全征服了。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病情恶化,按着祖制,要是没有生育的内官,都要送到尼姑奄。则天心里绝对不甘心去过青灯梵钟的凄苦生活她决定抓住太子李治这棵救命稻草,希望太大别抛弃她,并让李治以天子身份发誓。太子正热恋着她,发誓不会丢下她不管。五月,随着太宗病逝安葬在昭陵,武才人等宫女们也都被送到长安的感业寺落发为尼。
转眼间太宗的周年忌日到了(650)高宗李治来到感业寺。看到自己心爱的人苍白憔悴心里难过,又读了则天写的一首诗《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心里更是酸楚。媚娘则象一只受伤的小羔羊扑到李治的怀里。高宗安慰媚娘,我一定接你回宫中。
李治考虑武媚娘是父皇的宠妾,如果直接接她回去,名不正则言不顺。李治就找皇后商量,让则天先做皇后王氏的侍女,(找机会封官宠幸)皇后竟答应了,让武则天先蓄发等待。原来皇后有她自己的打算她知道皇上喜欢武则天,做一个顺水人情,同时还因为自己没有生育,萧淑妃受到皇上专宠,萧淑妃的儿子雍王李素节有可能册立为太子。正当此时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把武则天接进宫来,有可能打破萧淑妃专宠的局面,也可能立自己收养的儿子陈王为太子。这一关一过,武则天顺利进入宫中。王皇后只考虑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认为武才人是先皇的妾,皇帝也不能也给她什么名份。没成想,自己却陷进去了成为武则天一路上升的牺牲品。
两三年后武氏被封为"昭仪"并生下皇子,又生了一个小公主,就是手刃了这个小公主使皇后背上了"后杀吾女"的罪名皇后完全被打蒙了,有口难辩。高宗非常气愤,这个女人自已不能生育,还谋杀了小公主,怎么能够让她继续坐在皇后的宝座上呢?(武则天作为母亲下得了这般毒手似乎违背了常理不可思议。但是,如果武则天遵循常理出牌行事,那么武则天也就不成其武则天了)
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宫内斗争中稳操胜劵,并日促高宗立自己为后。迫使高宗断然颁昭一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则天则将王皇后,萧淑妃手脚砍断,这两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在血腥的宫斗中死去。同时逼高宗从长孙无忌手里夺回政权,高宗也想摆脱长孙无忌他们对自己的控制,在支持武则天为后的官员许敬宗等人的蛊惑下,编造"无忌谋逆"使高宗下诏削去无忌官爵最后逼令长孙无忌自缢而亡。
武则天终于清除掉了所有障碍。(660)自显庆五年以来,高宗因患风眩,目不能视,逐下昭令她"百司奏事,令后决之"她一反过去屈身忍辱的谦恭姿态,对高宗进行牵制,还引来道士到后宫做法。武则天从参政到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这些高宗心里不高兴,也不能容忍图谋收回大权。宰相上官仪早就对武后不满,起草废后密令昭书,岂知泄露,武后手棘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即将上官仪处死,他的家属全被除籍,只留上官婉儿和她母亲入掖庭充当奴婢。
高宗虽然讨厌武后独断专行,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武后逐斩从幕后走向前台,在朝庭上与高宗同临紫宸殿,群臣一起朝拜,(674)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称之为"二圣"。从那之后,高宗形同虚设,唐朝大权完全掌控在武则天手中。
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登临大宝,自号"圣神皇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