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兵力差不多,无外援的情况下,项羽与韩信在正面战场上对决谁的赢面更大?

如果在兵力差不多,无外援的情况下,项羽与韩信在正面战场上对决谁的赢面更大?

韩信在历次作战中并无外援,基本上全是凭一己之力完成的,很多情况下,韩信不仅要独立面对敌人,还要做刘邦的外援。项羽以勇武著称,历朝历代中,单兵作战能力最强者人们都认为是项羽。

项羽作战以骑兵为主,善于以精锐力量冲锋,由于项羽本人强大的武力值,所以他本身就带有巨大的号召力,一旦敌人的阵型被项羽攻破,那项羽几乎就赢得了胜利。

韩信用兵和项羽不同,韩信统兵作战很少蛮干,在经常性缺兵少将的情况下,他总能借助天时地利,把敌人玩弄于鼓掌之中。

从指挥水平上来讲,韩信要远高于项羽,但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项羽对机会把握十分准确,骑兵机动灵活,如果两人在战场上狭路相逢,很难说孰胜孰败。项羽经常使用奇兵出击,善于以少胜多,韩信则喜欢用谋略,同样经常以少胜多。

那么如果同为战神的两人面对面对决,谁的胜率更高呢?

一、平原野战

在空旷的野外展开厮杀,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就是士兵数量和士兵的战斗力。我们假设这个战场离双方营地都很远,而且没有救援,没有河流、没有山石,地势平坦,并且步骑比例和士兵数量,两方基本一样。

面对如此局面,估计就算是韩信也要擦一擦汗。项羽或许率先发动进攻,命左翼部队率先从侧面发起进攻,如果得手,项羽会亲率中军进攻。韩信直接派一路军兵,袭扰项羽后方,大营或许会用战车列阵,来阻挡敌人进攻的脚步。

韩信是个用脑子打仗的人,而他本身没有太高的武力值,所以如果楚军一味地猛打猛杀,韩信退无可退,那就也只能硬拼,实打实拼战斗力,韩信的部队很可能会败下阵来。

况且项羽本身就是个战斗力爆表的猛将,白刃战中一人甚至可以抵挡上百人,面对如此猛将,韩信的军队也难免心生恐惧。

彭城之战中,项羽就将其骑兵部队发挥到了极致,项羽仅仅依靠三万骑兵部队,奔袭杀入汉军阵地。以三万大破刘邦五十多万诸侯联军,十余万汉军将士死于非命,就连刘邦也差点被楚军追上干掉。

史料记载:

“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

一旦韩信的阵型被楚军打乱,溃败就无法阻止,所以如果在平原遭遇项羽的骑兵,韩信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二、韩信攻城,项羽守城

攻城战是战争中最常见的,我们中原汉民族和游牧民族最大的一个区别,那就是我们喜欢修建城池、堡垒、长城,用坚固的城墙来抵御外敌。居高临下,据城而守,一定条件下,自然会比攻城的占据一定优势。

韩信非常善于攻城战,而且韩信曾在项羽军中服役,对项羽的性格也极为了解。除此之外,攻城战,就意味着敌人在城中,如果不进攻,那么敌人就不会反击,这就给了韩信充足的时间来考虑作战计划。

史料记载:

“遂战,与信夹潍水陈。韩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详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

我们可以参考潍水之战,韩信很可能先派人把附近的一处河流阻断,接着派少数士兵去讨敌骂阵,那自然是怎么难听怎么骂。项羽这个人十分好面子,而且性格容易冲动,所以不论谁劝他,他也会出城迎战。

等把项羽骗出来,当然韩信会想办法把项羽全军骗出来,这才能有取胜的把握。一方面韩信派出两支骑兵,待项羽出城后,直接攻上城池,换上韩信的旗帜。

另一方面,韩信会把项羽引到河流附近,等到楚军渡过半数之后,命令上游撤掉土包,河流就会帮助韩信,冲垮项羽的部队。项羽不仅会大量减员,而且军队还被一分为二,楚军必定会陷入一片混乱当中。

此时,韩信会直接下令进攻,把先过河的楚军,全部歼灭,由于大水一冲,楚军士气全无,所以只能边撤边打,狼狈的楚军首尾不能响应。

与此同时,韩信的两支骑兵已经登上城头,换上了韩信的旗帜,楚军一看以为城池被攻破,更没有丝毫战意,于是项羽的败局已定。当然,以项羽的实力,率少数兵马逃跑还是有可能的,毕竟能挡住项羽的人不多。

三、项羽攻城,韩信守城

对于攻城战来说,攻击的一方不占优势,因为守城的可以居高临下,可以用弓箭等武器射击城下的敌人,而攻击的一方必须仰着头,借助攻城车辆向上攀爬。当然了一般的城池可能只有几十米,但如果上百米高的城池,想要爬上去,那就是非常困难了。

南宋钓鱼城之战中,宋军就是凭借钓鱼城那独特的天险,以接近三百米高的城墙,抵御住了蒙军的进攻,可见城池的险要程度、坚固程度,对防守一方有多么重要。

项羽攻城自然会不遗余力,但韩信作为守城一方灵活性就太高了,如果城内粮食、水源等战略物资充足,韩信大可不必和敌人出城硬拼,只需要用弓弩一波波地收割楚军的性命即可。等到楚军无计可施,韩信可以派兵在夜里偷袭对方。如果项羽长时间无法攻克城池,他也只能撤军,因为这不是野战,城墙在那挡着,就算再大的英雄也难以逾越,除非将城墙凿穿,或者派敢死队攻上城池,这仍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因为他对手是韩信。

韩信的几次著名战役,大多以攻城战为主,但想来以韩信的智慧,守城对他来讲更为容易,所以此战,韩信取胜的几率最大。

四、俩人单挑

假如双方军队同样的战斗力,全都同归于尽了,只剩下项羽和韩信两名主将对决。或者类似于我们看到的《隋唐英雄传》中,主将出战对决,胜者通吃,那么俩人谁胜呢?

按照我们原始的印象,项羽单兵能力强,被围困在乌江时,一个人还斩杀了多名汉军,足见其武力值之强。

而韩信,给人的感觉是智谋取胜,武力值好像不高,其实这种印象是错误的。我们看东汉末年,在西凉有个叫杨阜的,他曾经这么跟曹操讲的:

“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

这里的超是指马超,我们看三国,马超常常拿来跟吕布比的,叫前三国吕布,后三国马超,特指马超武力之强大。而杨阜讲马超有信、布之勇,这个信就是指韩信,而布并不是指吕布,而是指英布。

太史公在《淮阴侯列传》中也提到过关于韩信的评价: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

就是讲韩信人高马大,平时又喜欢舞剑,如此看来,韩信是一个身高体壮,且武艺高强之人。

之所以韩信离开项羽投奔刘邦,就是因为项羽只让他当保镖,当保镖自然武艺高强了,而刘邦为什么一开始也不重用他呢?

就是因为,刘邦也觉得他是个傻大个,适合当保镖,韩信被所有人都当做武夫看待,不敢用他当大将。只有萧何,识货,建议刘邦封他为大将,这才成就了刘邦的霸业。

所以,韩信跟项羽俩人面对面单挑,谁胜谁负,真的不好说哦!

如果在兵力差不多,无外援的情况下,项羽与韩信在正面战场上对决谁的赢面更大?

“正面战场对决”的话,韩信必败无疑。

项羽和韩信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可以说是闪耀天空的双子星。两个人都有十分出色的军事才能。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项羽算是典型的富N代,家里祖祖辈辈都是楚国的将军,青年的项羽力能举鼎,颇有才气,当时身边的那些少年都很怕他。但是,项羽是一个冲锋型的统帅,这个人很像后世的赵云、李元霸、罗士信、岳云之类。个人战力爆表,两军阵前冲锋陷阵,猛不可挡。楚汉对垒期间,汉军里面有个神射手叫楼烦,项羽命令自己的将士到阵前挑战,才到阵前,就被楼烦一箭射死。就这样,项羽净损失了好几个人。暴怒之下,项羽自己穿戴盔甲手持铁戟到了阵前挑战,楼烦才要搭弓射箭,项羽瞪大眼睛大喝一声,楼烦就被吓得不敢看项羽一眼,也不敢射出手中的弓箭,躲在汉营的矮墙里面再也不敢出来。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垓下之战,刘邦带领着韩信、彭越等名将把项羽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了好几圈。项羽只带了800人,趁着半夜天黑,就能够击溃汉军冲出重围,成功逃出牢笼。直到天蒙蒙亮刘邦这些人才知道。

后来,身边只剩下28个人,面对的是刘邦几千人的队伍,项羽还是面无惧色,一人一戟杀得汉军四散奔逃。从项羽营中投奔刘邦的杨喜(后被封赤泉侯),被项羽一声大吼,连人带马被吓得后退好几里地。

乌江边上的最后一战,命令手下将士下马步战,项羽独自一人仍然斩杀数百人。最后宁死不做俘虏,自刎而死。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乃自刎而死。可以说,就个人战力而言,项羽绝对是秦末农民战争到楚汉之争这段时间的大Boss 。

纵观项羽的一生,几乎所有的战斗,都是他自己冲锋在前。

和项羽高贵的出身不同,韩信的身世惨不忍睹。年轻的时候,韩信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既没有本钱当个小官吏,也没有做小买卖的混口饭吃。那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只好到处蹭饭,别人稍微给些脸色,立马就不鸟人家的主儿。面对恶少的挑衅,甘愿受“胯下之辱”,很多人都讨厌他。不过,倒是典型的人穷志不穷,他母亲死后,他甚至没钱按照当地习俗给老妈一个风光的葬礼,找了一个又高又宽敞的地方埋葬母亲,那坟地四周之大足可以安顿千家万户。

出来混,韩信也是连连碰壁。跟着项梁,没名气;跟着项羽把自己的想法跟项羽一说,项羽听不进去。投奔刘邦,差点儿没有稀里糊涂的丢了脑袋。滕公救了韩信一命,并推荐给刘邦,刘邦让韩信管粮草,还是认为韩信没什么了不起的。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万幸的是,最后关头,韩信遇到了萧何。有机会韩信就把自己的想法说给萧何听,萧何大为惊奇。正是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下,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得以一展身手,扬名一时。

与项羽不同,韩信在打仗的问题上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在奇袭赵国后,听从李左车的意见,不费一兵一卒收服燕国。

在攻打齐国的过程中,听从了蒯通的意见,武力拿下齐国,并击败项羽的援军,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填上了重重的一笔。

韩信自称,带兵打仗越多越好。说明韩信自认为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个人战力相比项羽那就是渣。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假如项羽和韩信各带领人数差不多的一支部队,摆开阵势两军对垒的话。项羽最擅长的就是个人冲锋,冲开韩信的阵脚,打乱韩信的队形,完全没有问题。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项羽冲锋陷阵必然带动自己军队的士气,一鼓作气之下,韩信也恨爹妈少生了几只脚,一个鸭子加俩鸭子——最后是撒丫子就跑了。

如果在兵力差不多,无外援的情况下,项羽与韩信在正面战场上对决谁的赢面更大?

在兵力相当,均无外援的情况,项羽与韩信对决,毫无疑问是项羽胜。

我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来验证为什么项羽可以打败韩信。

项羽是兵形势家的杰出代表人物,何谓兵形势?

兵形势是一种军事思想,主要强调的是“形”与“势”,“形”可以理解为军事力量,“势”可以理解为如何发挥军事力量?兵形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战前的对敌优势;二、战时的战场布势;三、战后的攻敌威势。

三个方面的内容简单说就是战前建立对敌优势,这种优势可以是兵力,可以是道义,也可以是军心。战中则需要精心布势,运筹帷幄,创造出对知最佳战场布势。战后需要临阵审时度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充分发挥攻击敌人的威势。

很多人理解项羽都有一个误区,认为项羽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武夫,完全是错误的,项羽可能在政治及用人上的才能不足,但其军事才能绝不是勇猛这么简单,项羽的每一次作战都有军事谋略在于其中。

比如巨鹿之战,项羽在战前是破釜成舟铸造将士视死如归的雄心,在战中是采取攻击秦军粮道以断秦军军心的战术,在战后是联合诸侯共同歼灭秦军,绝不是仅靠武力的勇猛取胜 ,论勇猛,秦军不输诸侯联军,论武器装备,秦军更是远胜诸候联军,可是项羽并没有硬碰硬,而是扬长避短,攻击秦军薄弱的粮道,从而打赢整个巨鹿之战,以5万楚军大破40万秦军主力的辉煌战役。

再比如彭城之战,刘邦率领56万诸侯联军盘踞在彭城,项羽没有采取硬攻,而是避开刘邦防守最严密的东关方向,率领3万骑兵先向西绕开,再南下攻打刘邦部署在彭城北边的樊哙,再一路南下,绕到彭城的西边,这里是彭城防守最薄弱的地方,也是刘邦军的归路。

简单的讲就是迂回+快速突袭,而且此战成为中原民族首次的骑兵大战役,就是项羽发明的,以骑后快速突袭对付步军,最终结果就是3万精锐骑兵,对刘邦的56万步军大肆屠杀,刘邦军几无还手之力,只有被屠杀的份。

再来说韩信,韩信是谋战派的杰出代表,被后人誉为兵仙,国士无双,战必胜,攻必克,几乎没有败局。何谓谋战?

谋战简单的说,就是以谋略挫败别人的战争。谋战的范围就非常广了,只要能击败敌人的谋略,韩信都会用,而且还能根据敌人的不同部署不同的战略战术,韩信的特点就是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你看韩信打的战役,全是谋略出神入化的运用,韩信打魏豹,故意在前线与魏军对峙,然后另出一支军队从其它地方以瓦罐渡河,出其不意俘虏魏豹;韩信打赵国,背水一战故意迷惑赵军,然后另安排一支架军队拔了赵军营地旗帜,两面夹击;韩信打龙且,同样是在上游先拦断河水,待龙且过河时放水淹没。

全是谋略取胜,并不否认韩信的军事才能,但是如果韩信遇到的是比较高明的谋士,他的谋略根本无法使用,韩信的对手如魏豹、陈馀、齐王、龙且等人,在谋略上几乎是空白,对手较弱,也是韩信取胜的一个关健,如果韩信用这些谋略来对付项羽,十有八九就是不灵光的。

最后来看韩信与项羽的真实对战,其实两人在楚汉战争期间是有过两次交锋的,一次是彭城之战,另一次是垓下之战。

彭城之战时,韩信在刘邦军中,韩信自从被刘邦拜为大将后,一直没有独自领兵纪录,还定三秦是刘邦亲自领导的,之后就是曹参、樊哙、周勃等人消灭章邯残余抵抗势力,韩信随刘邦一起到了彭城,接下来就是著名的彭城之战,刘邦军大败。

因为缺少记载,韩信在彭城到底处于什么位子,无法了解,因为刘邦已经拜将,韩信不可能无所作为,但最终结局就是刘邦军大败,但在彭城之败后,韩信就领兵收集溃败的汉军,再与刘邦会合。

这是韩信与项羽之间的第一次对决,韩信大败,《史记淮阴候列传》上是这样记载的: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这是淮阴候列传的记载,明确的记载韩信在彭城兵败,之后收集溃兵在京、索一带阻挡楚军追兵,与刘邦在荥阳会合,无论韩信在彭城之战起了什么任用,他都是败了。

韩信与项羽的第二次对决,是在垓下之战,当时韩信作为刘邦的先锋率军30万在前,孔将军与费将军各率领10万军队在左右两侧,刘邦率领10万军队在韩信军后作为中军,刘邦身后还有10万的预备队。

垓下之战是这么打的,韩信是最先率军出击攻打项羽,战败退回,接着项羽冲击刘邦的中军大营,之后孔将军与费将军从左右两侧攻击项羽的侧翼,最后韩信军也出来攻击项羽,项羽战败,退回城中,当天晚上,城外四面响起楚歌,项羽及军中士气尽失,于是率领800骑突围而去,彻底败亡。

韩信与项羽在垓下的首战还是战败,之后项羽受到孔、费二将的攻击才战败,然后韩信再次率军出击才击败项羽。

有人说韩信是故意战败而诱敌的,那我只能说你是以主观意志在为韩信说话,当时项羽已经处于被刘邦战略包围,不仅是项羽的地盘被刘邦包围,而且项羽在垓下的10万军队已经被汉军团团包围,处在包围圈中还要用诱敌,也只能说项羽太强大了。

要不是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在正面战场扛住项羽,韩信在北方战场能取得多大的成绩,还是未知数,韩信的成功还有萧何在后方默默的提供人员、物资、粮草,而且韩信的敌人都不是太强大。

而且项羽的失败并不是败在韩信一个人手里,而是败在于刘邦的整体战略上,刘邦从战略上对项羽进行了合围,并集中了天下所有的力量,包括韩信、彭越、英布等各路诸候及刘邦本部张良、陈平、萧何等人的功劳积累在一起,才击败了项羽。

如此说来,韩信要是与项羽在正面战场作战,没有援兵,兵力相当,韩信必败。

如果在兵力差不多,无外援的情况下,项羽与韩信在正面战场上对决谁的赢面更大?

韩信和项羽都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将领,而且放眼整个中国,能和他们相匹敌的人,也是凤毛鳞角的存在。

若是让韩信和项羽打一仗,在兵力相等,且无外援的情况下,谁赢的机会更大呢?

这么说吧,韩信和项羽单枪匹马,一对一打的话,毫无疑问项羽打韩信,三五个韩信都不是项羽的对手。

但是,让他们带兵打仗的话,就不是太好说了。

因为带兵打仗,不是两个人的事,是两个集团的相对垒。

天时、地利、人和,等等所有条件,都有可能决定着战争的成败,再加上韩信和项羽两个人,都是顶尖的军事家。

可以说这个仗打起来,只要稍微有一点疏忽,就有可能导致一方的失败。

项羽以勇猛擅战为主,每次打仗,他都能够调动士兵们的士气,在战场上也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项羽成为了那个战场上的常胜将军。

项羽的一生打的最为经典的战役,要数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了。

这两次战役,有一个特点都是硬碰硬,都是以少胜多。巨鹿之战项羽带领5万楚军打败秦国20万精锐部队。

彭城之战项羽带领3万军队,打败了刘邦的60万联军。

这两次战役,项羽都是带领着自己的士兵硬碰硬,直接把敌人打扒下取得胜利的。

很可惜的是,项羽这两次对阵的将领不是韩信。

若是韩信遇到项羽,以多打少的话,可能就不是这个结果了,垓下之战不就是一个例子嘛。

垓下之战项羽10万人马对阵,韩信60万大军,最终,韩信取得了胜利。同样都是60万大军,面对同样的项羽,刘邦失败了,韩信胜利了。

这说明一个将领,在战场之上的指挥,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韩信并不是只会打,以多胜少的战役,他也是那个时代,以少胜多的可以和项羽相匹敌的常胜将军,而且韩信打仗,十分善于利用地形。

你看攻打赵国的时候,他利用了背水列阵的方式,用三万老弱病残,打败了赵国二十万精锐部队。

这一战也是赵国的成名之战,背水之战。

在攻打齐国的时候,韩信遇到了项羽的得力干将龙且,并且利用潍水河里的河水,把龙且的军队,给冲了一个七零八落。

最终,韩信把龙且给打败,然后,导致了最后项羽垓下的全面溃败。

你看韩信就是这样一个,十分善于灵活指挥军队的将领,每次大战之前,他会根据战场上的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作战方式来应对不同的敌人的。

若是善于利用地形打仗的韩信,遇到勇猛善战的项羽,两个人打起来,鬼才知道他们谁会胜利。

所以说,两个人到底谁会胜利,真的是不好说的。

若是讲计谋项羽肯定是打不过韩信的。但是,若是死拼硬打,韩信肯定是打不过项羽打。

所以,若是想让他们两个人带领同样的人马开战,只能看他们两个人,在当时的发挥了。

这个战役,谁都有可能是胜利者,也有可能是失败者。

如果在兵力差不多,无外援的情况下,项羽与韩信在正面战场上对决谁的赢面更大?

项羽是输在大战略上,和刘邦划鸿沟而治,自己就兵甲入库,马放南山玩去了,手下兵都解甲归田回家过日子,结果没多久,刘邦个臭不要脸的暗度陈仓,卷土重来,项羽只好重新征召一帮懒散不耐烦的兵上阵,中了十面埋伏被围,一个四面楚歌,军心全面涣散,只得带了八百人逃走,又婆婆妈妈不肯过江东。老实说项羽这个人,不能用将才帅才的常理以度,他战略确实一塌糊涂,但是四面楚歌时的兵,如是解甲归田前的楚兵,你们尽管在营外唱楚歌好了,老子正好听着家乡小调睡个香甜,明早跟着霸王杀出来,十面埋伏嘛,既然有十面,那就杀十面好了!一帮以为不打仗了杀才,开始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过日子,成了地道农民,又得抛家弃子跟你项羽出来打仗,特么的打赢了谁知你是不是又要放刘邦那赖皮跑路?有完没完了?老子们不要过日子吗?!项羽一看,这还打什么仗,跑路吧!真换上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时的楚兵你试试?任你千谋万略,老子就是完一力降十会,你能耐我何?实际上项羽后方家乡父老,已为他准备好新一代的子弟兵,他没回去,史论项羽要回去,该崩的就是刘邦团伙了。韩信的十面埋伏,也确实没有围住项羽。项羽这个人,天纵之才,一辈子太顺,从小没受过挫折教育是硬伤,一次失败,就弄得没脸见人,但凡他要脸皮在厚一点,天下舍霸王其谁?韩信有什么用?

如果在兵力差不多,无外援的情况下,项羽与韩信在正面战场上对决谁的赢面更大?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首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表示沉痛的哀悼和愐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再向保家卫国的人民军队子弟兵、表示亲切的问候、包括已退伍的军人们大家节日好、建军节愉快🙏🙏🙏

韩信和项羽在差不多兵力下正面战场、无外援的情况下、谁的赢面大、

大家知道项羽有勇无谋、韩信有勇有谋、两人同比之下项羽赢不过韩信、古战场是冷兵器时代、靠的是近身搏斗、韩信的武功不如项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韩信明知道自己打不过项羽、肯定不会跟项羽近身博斗、韩信有谋会选择有利于自身的地方跟项羽正面决战、没把握的仗韩信不会打、古代多少武功高強的将领死于对方计谋之下、列如隋未唐初著名将领罗成、可谓是当时所向无敌、但还是在计谍之下万箭穿心而死、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还有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例、打仗不是打架、打架是逞匹夫之勇、打仗是勇谋给合、象韩信和项羽这样的最高将领打仗、部下人员正面决战都是规模型的战役、最小不少于数万、所以项羽跟韩信各带兵马差不多情况下正面决战、沒有援军之下、项羽必败无凝。回答完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