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走向共和》,甲午战败真的是因为慈禧过生日挪用北洋水师军费造成的吗?
当然不是,首先慈禧过生日没有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其次,北洋水师的军费并未完全花到正地方。即使在《走向共和》中,北洋水师也腐败地很,黄瑞兰就贪污了大量炮弹钱,后来阅兵时,这几个细节更是注定了,北洋水师必然会失败:
1868年开始,日本明治天皇开始全面推行改革,史称“明治维新”。同一时刻,中国的同治皇帝还在老娘慈禧太后的指导下,进行着剿灭捻军的战斗。
随着各地叛变接连被剿灭,清朝廷开始推行“洋务新政”,清朝的国力也有所上升,史称“同治中兴”。
光绪帝即位后,同样在慈禧太后的统治下,推行洋务,北洋水师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军,并初具规模。1888年,醇亲王奕譞受慈禧太后指示,以及李莲英的陪同下首次到北洋水师阅兵。1894年,北洋水师最后一次阅兵,此次阅兵李鸿章召集了各国使节和媒体,可谓规模宏大。
在《走向共和》里,导演把这两次阅兵合在一起了,于是就有了这么荒唐的一幕……
一、
李鸿章视察完了北洋水师,下一步便是准备阅兵大典了,而在这之前,抓了一个日本间谍。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日本这个国家,这是一个十分强劲的对手,不容小视。日本人打仗,从来不打无准备之战,而且几次战争都是主动发起,不要因为发动珍珠港战役而否定日本的全部。
其在发动战争之前,必然花费大量时间去收集情报,后来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其实日本足足准备了几十年。包括通过扩张满铁附属地,实行行政权力,包括经营矿山、海港等实业控制东北经济,还包括贿赂官员,扶持傀儡,寻找合作者,控制舆论。
以及长时间的移民,外加对整个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资源、社会、文化教育、民风民俗、法律法令等,进行情报收集。举个简单的例子,日本侵华时使用的中国地图,比中国人自己绘制的要详细地多。甚至于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地图,小到每一座房子,每一条小溪,包括建筑大小,甚至连兵力部署都一清二楚。
扯远了,回到剧情,回到甲午中日战争前,丁汝昌汇报抓到了一个日本间谍,可惜,一转身,他又把日本间谍给放了,为此李鸿章竟然没有怪罪:
“就是以后两国交兵,依靠这些鬼蜮伎俩,也成不了大气候。”
自古打仗,都要先派前头兵打探军情,这么浅显的道理,曾经的淮军将领李鸿章不会不懂。
二、
所以,李鸿章认同将这个间谍放走,更可能的原因是怕刺激到日本,更多的是从外交礼仪上考虑问题。寄希望于震慑日本,让日本有所顾忌不敢胡来,而不是积极备战,靠真正实力干趴下日本。
果然,李鸿章随后对北洋水师官兵们训话时,就提到了自己这次阅兵的三个目的:
“一是扬我国威军威,让对我怀觊觎之心的人有所顾忌,不敢轻举妄动;二是让朝廷知道,给海军的钱用的是地方,借以平息物议,消弭诽谤;三是通过阅兵,调动士气,凝聚军心,使我北洋海军全军将士,以为朝廷尽忠为荣,以身在北洋为荣。”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李鸿章的策略,就是假装成一个大胖子,用来吓唬别的国家,当然这个别的国家主要还是日本。
其次,则是拥兵自重,用来震慑那些政见不同者,用来从清朝廷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权力。
最后,则是凝聚北洋水师的士气,不仅让别人说北洋水师好,自己也得认为自己的北洋水师好,成为李鸿章自己的武装力量。
其实说来说去,醇亲王代表朝廷前来阅兵,李鸿章最想达到的目的,无外乎一个“钱”字,主题思想就是要钱!
最好能要五百万,还能多买几艘军舰,退而求其次也得一百五十万,能买速射炮,再不行就六十万,好歹能维持官兵们的生计。
三、
盛大的阅兵式还是如期举行了,但对如何安排李莲英的事情,丁汝昌和李鸿章犯了难,这也非常好理解,因为大清朝有祖制:
“太监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
清朝主要吸取明朝太监专权祸国的历史教训,所以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太监的法令。但在李莲英这里,却破坏了好几个规矩,其中就包括太监官职不能超过四级的规定。而李莲英是被慈禧太后亲封正二品总管太监,历史上李莲英跟着醇亲王去阅兵时,专门把正二品官服换成了正四品。
在剧中,李莲英则直接官服都没穿,就穿着普通老百姓的衣服,免得违反祖制。但毕竟是一个阉人,按照当时人们的观念,军舰上全都是阳刚男儿,是阳气,阉人是阴人,阴气重,他们上了军舰后,会把风水打坏,不吉利。
其实不光阉人上军舰不吉利,女人上军舰也不吉利,但是话又说回来,假如是慈禧太后亲自来阅兵呢?
李鸿章和丁汝昌的态度必然会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慈禧太后能上军舰,那是北洋水师的荣誉。那是肯定的,慈禧太后的阳刚之气,一船的阳刚男儿都比不上。
李鸿章当然清楚慈禧太后派李莲英前来的原因,李莲英就是代表慈禧,醇亲王是代表光绪帝,你李鸿章到底是亲皇派,还是亲太后派?
四、
李鸿章最终还是没让李莲英上军舰,理由也有:
“这海上无风三尺浪,军舰甚是颠簸呀。新正水手年轻力壮,尚且吐得死去活来。大总管久居宫中,不比成天鞍马上过来的人,怕你受不了这份儿折腾啊。”
梁子是接下了,后来李鸿章再去求银子,李莲英可就拦着了,甚至递上来的三千两银票都不接,反而退了当初送脚气水的钱:
“你我同朝为臣,别因为这点儿小事坏了规矩……”
李鸿章或许迷信,但是他为什么不让李莲英上军舰,应该不止迷信这么一个原因,也有可能他是怕慈禧太后在试探他,试探他是否坏了规矩。
因为后来李莲英在慈禧太后耳边给李鸿章上眼药的时候,慈禧太后斥责他:
“你少在我面前挑唆!我告诉你,不让你上军舰,是我准了李鸿章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大臣跟宦官谁重谁轻,慈禧太后还是分得清的,毕竟事情已经发生了,真要问罪李鸿章,于大局不利。
回到题目,为什么说这次阅兵,反而点燃了北洋水师灭亡的导火索呢?
五、
先是整个演习弄虚作假,其他的军舰就不提了,专提定远舰,北洋水师的主力舰,亚洲第一巨舰。
可惜他的主炮只有三发炮弹,幸亏这是演习,真的参战的话,三炮发完就没炮弹了,仗怎么打?
丁汝昌为了让阅兵顺利进行,这已经不是演习,而是演戏,因为靶船上有三名士兵在点火。等于事先埋好炸药,然后定远舰放空炮,看到主炮冒火之后,士兵就人工点燃炸药。
这段剧情演的有点问题,好像是三名士兵知道自己会被炸死,既然最后会被炸死,为什么要派三个人呢?
这三个人应该是互相监督的,防止有人不点,至于怎么预防他们不肯点。那就得从他们的家属说事了,后来李鸿章命令丁汝昌安抚好他们家人时就能说明一切。
实际上,剧中好像是点一下,炸死一个,其实不然,那些防炸沙袋就是证据,点一下不会炸死人,士兵会躲起来。之所以这三名士兵最终被炸死了,完全是因为醇亲王看到兴头上,要求定远舰直接把靶船炸沉。
如果继续靠点炸药营造被炸的痕迹,那么靶船不会沉,所以,定远舰第三发炮弹,实际打出来的是实弹,三名士兵不是被炸药炸死的,而是被炮弹炸死的。
也只有这种解释,才能理解当时的李鸿章为什么流着泪,众官兵也一个个热泪盈眶,那不是激动,那是因为他们知道,三名士兵会被炸死。
随后的晚宴更是奢侈豪华,北洋水师的钱不去买炮弹,弄个这么豪华的建筑:
“欧式的风格,浪漫的情怀。”
弄虚作假,倒不至于影响到后来的惨败,由于李鸿章的北洋水师表现地太过完美。反而让醇亲王,让李莲英觉得没什么问题,更不会缺银两,反而对李鸿章要钱起到了反作用。
更重要的是,李鸿章叫来参观的各国公使,尤其是日本公使,他会想当然地认为李鸿章这是在挑衅日本,不仅不会被吓住,反而更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别忘了前面丁汝昌放走的那个日本间谍,他必然已经搞清楚了北洋水师此次演习完全是造假。
别国的公使还在讲日本怎么打得过大清,而日本的公使却已然清楚北洋水师就是只纸老虎。但他必然也不会当面说破,因为他还得回去说服日本天皇,继续增加日本海军的投资。
实际上也是如此,见北洋水师如此强盛,日本天皇也开始勒紧裤腰带买军舰,连日本臣民也是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于是“吉野”号军舰就这样被日本买走了,在后来的甲午海战中,该舰也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阅兵是好事,但也要实事求是,不然就像这个国家一样了,人人抱着一个核辐射标志的背包,咋,自杀式核武器袭击吗?
北洋水师或许军费不足,但是如果李鸿章能把有限的钱用到正地方,或许不会输得那么惨!
看《走向共和》,甲午战败真的是因为慈禧过生日挪用北洋水师军费造成的吗?
您好,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建议找历史专著研究,虽然也有争议,只能说并非影视作品等所言完全挪用,但也并非一点没挪用。
看《走向共和》,甲午战败真的是因为慈禧过生日挪用北洋水师军费造成的吗?
慈禧挪用北洋水师军费,修建颐和园,是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失败的重要原因。
中日甲午海战,不得不说其中一个决定性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光绪的老师翁同龢。
翁同龢当时掌管大清户部,海战爆发前夕,李鸿章多次申请给北洋水师添置新的军舰,但都被翁同龢以各种理由,予以拒绝。
当时世界海军,已经出现快速舰,速射炮,还有开花弹,这些都是影响海战结局的新科技新武器。
李鸿章周游列国,深知这新武器的厉害,于是申请购买这些新武器,翁同龢借口老佛爷修建颐和园没钱,就把中日大战前,积极准备的李鸿章推到绝境。
李鸿章向英国定制的快速巡洋舰,也因为翁同龢拒不给款,而被迫放弃。这艘军舰被日本倾其国力买下,后来这艘快速巡洋舰出现在甲午海战的序列里,这就是吉野号。
甲午海战的结果,是非常惨烈的。北洋水师大东沟海战时,当场北洋水师就丧生了一千千多名官兵。
甲午海战的结果,影响深远,改变了历史,导致大清帝国的土崩瓦解。
看《走向共和》,甲午战败真的是因为慈禧过生日挪用北洋水师军费造成的吗?
“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他一辈子不痛快”——大清皇太后对劝谏她不要铺张浪费过生日的满朝文武大臣恶狠狠说到。此时已经有四个劝谏的大臣被这位愤怒的老太太拉出去砍了脑袋,不得不感叹,女人发怒起来做事真是什么都不顾。
1894年,这一年是大清皇太后慈禧60岁生日的一年;这一年也是甲午海战发生的一年;慈禧说这一句话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是小小的日本让她60岁生日后一直不痛快。
根据网上的资料显示,为了让大清皇太后60大寿过的痛快,清政府打算拨款白银3000万两——相当于北洋水师10年的海军军费。
但这是真的吗?清政府当年把户部卖了,也没有3000万两。更何况,北洋水师的战败于慈禧并没有好处,这位老太太也不是一个绝对的糊涂蛋(否则早在高层斗争里挂了)。
北洋水师的战败不是慈禧一个人的锅,但是她确实应该要负责人。
创建于1885年的北洋水师——当时世界第九,亚洲第一。10艘军舰,其中两艘主力舰:定远和镇远吨位超过7000吨,是清政府花了175万两白银向德国订购的——当时德国自己都不舍得装备这么大吨位的军舰。
就是放在今天的海军里吨位也是数的上的,8艘附属舰队。北洋水师最辉煌的是,当年日本把去日本访问时寻花问柳的清朝兵打伤后,丁汝昌命令大炮直接对准长崎,吓得日本不敢再嚣张。但是这么一支强悍的海军,在10年后的甲午海战中为何被歼灭了呢?这10年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一罪人是帝师翁同龢——一个无用的清流。
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这个老夫子公报私仇最终害了清政府,慈禧太后1889年就宣布还政给光绪皇帝,她自己搬到了宁寿宫养生了。1890年的时候,翁同龢出任军机大臣,因为曾国藩和李鸿章早年弹劾过他的兄长,因此对李鸿章创建的北洋水师处处刁难。在翁同龢主持户部的时候,北洋水师没有从海军衙门拿到过一分钱。翁同龢一派的人的理由很简单:北洋水师已经成了,还要军费干啥?又不打仗,让它省点银子。1891年户部决定停止北洋海军购买军械三年,刚好到了1894年……然而这期间,慈禧太后和光绪每年有每人二十万两万零花钱;修颐和园等等;而当时的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两顿饭,省钱为日本海军买军舰。
北洋水师的海军军费是每年260万两,包含了士兵薪资、武器更换、训练等等,而光绪皇帝大婚就花费白银500万两。来源是海防捐和户部的拨款。海防捐顾名思义就是卖一些听起来高大上但是没有实际鸟用的名头给一些有钱的冤大头——他们买去光宗耀祖,四处吹牛用。但是海防捐能卖出去一半就不错了。剩下的都需要通过海军衙门从户部拨款。
但是在翁师傅的主持下,后宫女人上百万两的衣服首饰脂粉有钱,但是海军军费没有钱可用——就因为他觉得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
在甲午海战前,这位翁师傅,力主要打,而且要没有炮弹的北洋水师去和日本舰队打。理由是要打的时候要体面,怎么能躲在港口里,让岸上炮火掩护呢。最终结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第二罪人李鸿章——一个龌龊自私的能吏。
对于李鸿章这个人,确实是一个能吏。说他是清朝的裱糊匠,一点不差。但是这位李大人有能力,但是也贪财。甲午海战结束后,李鸿章上报朝廷,北洋衙门在汇丰、德华银行、怡和洋行、开平矿务局存有白银260多万辆。但是甲午海战前丁汝昌还上报要60万两更换速射炮,李鸿章让丁汝昌找户部报销。再看看李鸿章名下的产业,更是让人眼花缭乱——金矿一座、煤矿三个、电报总局一个。这些企业都是十足的现金牛,但是钱都那里去了?看看李鸿章死后,他儿子2000万两的存款就知道了。
李鸿章为何不敢用自己的钱充当北洋水师军费?答案很简单——他不想死。李鸿章是汉人,用自己的钱给北洋水师,那就会被朝廷的满清贵族们认为是要谋反。他的老是曾国藩自己削掉湘军就是例子,在清朝的朝堂里,他只能给朝廷要钱。否则就是养私兵,图谋不轨。
第三罪人慈禧光绪醇亲王等一众官员
慈禧光绪是非常想打赢这一仗的,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之前北洋水师都发生了什么。当时海军衙门的钱确实被挪用了。慈禧多次向挪用海军军费修缮颐和园,但是都被醇亲王奕譞和李鸿章否了。后来醇亲王想让修好颐和园让慈禧去养老。甲午海战爆发的那一年,有人又提出了用海军军费修缮颐和园。被慈禧太后否决了,但是修颐和园依然花了316万两,剩下的被醇亲王去打造了满清的皇家海军——昆明湖海军,满清始终不认为北洋水师是他们的,他们一直认为那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
光绪任用了翁同龢,这个清流,但是他确实没有什么用,脱离清朝的实际情况去谋划,分不清国家轻重缓急,公报私仇的人。最终害了北洋水师。
第四个罪人全体国民
大清普遍认为洋人的玩意属于奇技淫巧,因此洋务运动中老百姓认为铁路破坏了风水,电线杆破坏了风水……这些洋务运动中的产物经常被破坏。但是甲午海战一战之后,全体国民终于清醒。
日本人的罪行:甲午海战后日本占领了大连旅顺,开始了大屠杀,最后旅顺只剩下800人。哪些说日本人教育了中国人的留言就闭嘴,日本人制造的一个个万人坑,你粉饰不了。
最后,在那个时代,北洋水师的战败绝不是慈禧一个人的原因。是众多人合力导致的必然结果。落后就要挨打,但是落后不能认为自己就该打。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真理在大炮射程范围之内。
看《走向共和》,甲午战败真的是因为慈禧过生日挪用北洋水师军费造成的吗?
甲午战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我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来分开解答。
前期,清政府准备不足,对日本人的野心和实力严重估计不足,没有对战争进行提前预案,虽然朝堂上主战声音不少,但是大部分停留在口头,在具体战略准备上几乎等于没有;另一方面,清军中下级军官缺乏训练和相应的战役准备,在人数和武器占优或者说不输于日军的情况下,且以逸待劳,尚且不足以在平壤坚守,又仓促败退,在运动中被日军击溃,损失无数,实在让人扼腕!
中期,面对已经明朗的局面,清政府无法做到集合全国陆军海军力量,使得战役变成海上北洋水师单打独斗,陆上淮军苦苦支撑,且无统一指挥中枢,坐视日军从陆上包围北洋威海卫,北洋水师又困于岛内,没有鱼死网破的决心,一点点被日军吞下,毫无反抗意志。
后期,战争败局已定,清政府又一心求和,对日本的有求必应,哪怕是割掉辽东半岛和台湾都不下决心进行全国动员,誓死抗争,毫无作为,只为自己统治着想,对国家主权和领土犹如自己的私人财产,说给就给,丝毫不顾忌大国尊严和民族大义,如此卑躬屈膝,如此任人宰割,如此苟延残喘,居然还又统治了30年之久!
看《走向共和》,甲午战败真的是因为慈禧过生日挪用北洋水师军费造成的吗?
作为清国实际掌权者,慈禧对甲午战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挪用军费过生日冰山一角而已!
虽说,历史前进的车轮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但是慈禧自顾自己的私欲和享乐,绑架中国国运48年!这就很过分了。因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共109年。做个简单的数学题就是,近代中国44%的时间,中国的领航员是一个极其奢华,贪图享乐的女人。日本人处心积虑的在慈禧过生日的时候挑起战争,而不在光绪,李鸿章过生日的开干!就说明了一切!这时期什么最重要,当然是老佛爷的心情最重要。其他一些都往后排,管他什么国家大事!
六旬庆典!日本人来捣乱,老佛爷恼中生智,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
甲午战败,慈禧罪责难逃!不能因为一道帘子,就可以逍遥法外,万事大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