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走向共和》李鸿章对盛宣怀说的“身怀利器,杀心自起”这句话?

我来回答:

在《走向共和》中,李鸿章面对朝廷将派醇亲王前来视察北洋水师,自己提前视察了刘公岛。并在暗访中,发现诸多问题,最终杀了黄瑞兰,赦免了方伯谦,奖励了邓世昌,激励了刘步蟾。

经过一系列骚操作后,北洋水师各大将领士气大涨,慷慨激昂,凝聚了战斗力。

剧情归剧情,还是要说明一下,历史上李鸿章并没有视察过刘公岛,也没有对军队进行过整治。

李鸿章通过日本小孩玩的击沉定远号军舰的游戏,给众位将领上了一堂爱国课,当然,爱国太远,更多的是爱北洋水师,爱李鸿章!

随后,李鸿章跟盛宣怀的这段对话,更是把李鸿章的掌权之道诠释得淋漓尽致……

一、

其实黄瑞兰也不是被李鸿章杀的,他也没有吸过李鸿章的屁股,他的主要功劳是劝降太平军被扣,也算是立了个功。

他确实是修建了旅顺港,也确实因某些原因被撤,但并不是克扣军费,吃私贪污,用李鸿章曾经奏折上的评价是:

“貌似质直,而举动任性,办事糊涂,文武将吏皆不愿与之共事,迹其语言狂妄,似有心疾者,其人实不堪任用。”

放到剧中,黄瑞兰就成了李鸿章“杀鸡吓猴”的那只鸡,也很好理解,北洋水师拿了朝廷那么多钱,号称亚洲最强,最后败给了日本,总得给个交代吧。

于是贪污问题就转移到李鸿章手下去了,不过《走向共和》把李鸿章洗得不够白,因为旅顺港不存在克扣弹药款的问题。把北洋水师损失的钱归纳到这上面,说不过去,而且旅顺港成为远东第一大港,并非李鸿章和黄瑞兰功劳,其实是袁保龄建的。

1882年,袁保龄接替黄瑞兰,出任旅顺港坞工程总办,身兼军政二职。李鸿章1884年确实去过旅顺港,而且表扬了袁保龄:

“旅顺炮台营垒坚固可守,全赖保龄督饬之力!”

后来醇亲王前来视察时,也表扬了袁保龄:

“海防布置合宜,保龄尤为得力,奏闻下部优叙!”

二、

杀鸡吓猴之后,盛宣怀还是不太满意的,因为李鸿章并未彻查北洋水师走私一事。

前面我们也讲过了,盛宣怀掌控着直隶津海关,朝鲜也是他的势力范围,北洋水师走私高丽参,直接影响到他的收入,所以,他才对此事耿耿于怀:

“只是卑职还有一事不太明白,大人您为什么不追查军舰走私一事?”

李鸿章给的理由是水师不能乱!

按照我们的理解,追查军舰走私一事,是在拯救北洋水师,怎么反而是添乱呢?

很简单,因为这个案子牵扯面太广了,翁同龢正找不到确切的证据告他们呢,这不是自己找上门吗?而且走私案,分工鲜明,绝不是几个人就能完成的,查来查去,自然会查到自己的头上,到时候怎么收场?

既然不能彻查,那好歹也得抓几个吧,盛宣怀就是这么想的:

“你总应该抓一批,杀一批,才能够起到敲山震虎之势!”

抓一批,杀一批?盛宣怀想得太过简单了,这些人都是李鸿章的人,而且走私一事,对盛宣怀,或者对朝廷不利,但对北洋水师有利啊。毕竟是白花花的银子,又不像黄瑞兰一样,影响到军舰战斗力,走私反而能增加水师军费,改善环境。

而且敲山震虎,震谁啊,震李鸿章自己吗?那以后谁还敢替自己做事?

李鸿章能做到封疆大吏,这点道理还不懂吗?

三、

见李鸿章还是不肯表态,盛宣怀急了,继续反问:

“您视而不见,总不是办法吧?”

李鸿章是怎么回答的呢?

他回答是:

“要杀人,没人比我更便当,北洋在手,军权在握,想杀谁,使个眼色,就会有人忙着帮我去杀!”

意思就是说,杀人可以杀,但是我不会杀,因为北洋水师是我的人,是我军权所在,也是我立身之本。

但是暗杀可以,只是暗杀就失去敲山震虎的意义了,那还震个屁啊,都不知道咋死的。

李鸿章好歹是朝廷中人,就像《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劝雍正帝一样:

“天子无私事!”

一句天子无私事,就告知皇上要行正大光明之事,因为角色变了,行为自然就转变了。李鸿章其实也是想表达这层意思,自己只会做正大光明之事,搞暗杀的事,是给手下人做的。

当官当到这个份上,李鸿章比谁都看得清啊,不过这年头,手下的人真的会揣摩上级意思,替他当黑手杀人吗?

显然,李鸿章不是《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帝,还达不到敲敲铜磬,就有人替他干脏活的地步。

但李鸿章说这句话的前提是军权在握,说到底,就是暗示北洋水师是自己的水师,自己掌握大家的生杀大权,你盛宣怀就不要再问了。

四、

生怕盛宣怀没有听懂,李鸿章又补上一句:

“正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这句话不太好理解,可以简单地理解成,手中握有利器,自己的杀意就会变大。其实暗示当一个人掌握了足够的权力,那么他这个人的杀心就变得强大。

最近这几天轰轰烈烈美丽国运动,川皇就扬言要动用军队,射击那些打砸抢劫的人,道理就是一样的。

掌握的权力越大,地位越高,越能掌握其余人的生死,那么这个人就越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

不仅大官如此,一些小官,甚至一些差役或随从,也会把自己的那点权力发挥到极致,比如让你多跑几趟:

“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是什么?不是运用权力,也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啊!”

李鸿章所说的这句话,一点不假,可以作为为官者的警示真言。但是,如果遏制权力欲全靠自身意志遏制的话,那么权力就还是在笼子外面,并无法完全遏制。

比如川皇就可以调动军队镇压百姓,当然,烧杀抢砸本身也是在犯罪!

说到底,李鸿章只不过是宣传,自己手下的人,靠别人是管不住的,只能靠自己。也只是希望他们能够略修己身,自己讲十分,他们能听五分,做一分就行啦。

盛宣怀听懂了吗?

肯定是听懂了,因为他开始赞同李鸿章:

“中堂此番议论,直追古哲先贤,当为天下为官者戒!”

这小子,一听这话就激动,估计把李鸿章的北洋水师走私一事也撇到脑后去了。

正所谓官场如戏,全靠演技,李鸿章此番表演,成功地掩盖了自己的军队贪污腐败一事,还把自己塑造成遏制自己欲望的高人,不得不服!

盛宣怀还能说什么?

自认倒霉吧,以后高丽参的买卖,送给北洋水师做好了,当然,这个买卖也做不了几天了……

我叫杨角风,喜欢就请关注吧!

如何理解《走向共和》李鸿章对盛宣怀说的“身怀利器,杀心自起”这句话?

在《走向共和》中,李鸿章听闻超痛苦将派醇亲王来视察北洋水师,遂决定自己提前视察一下刘公岛和旅顺港,以便发现问题,好提前整改,不要在正式视察过程中出现什么差错。

结果这一查,果然查出了问题。

先是发现北洋水师利用军舰走私,接着又发现黄瑞兰贪污了买炮弹的钱,最后还发现了海军管带方伯谦私自离开军舰,纳妾安家。

面对北洋水师如此乱象,李鸿章需要立刻加以整顿,否则别说对抗日本,就连过几天的醇亲王视察都蒙混不过去。

于是,李鸿章痛杀黄瑞兰,赦免方伯谦,奖励邓世昌,一顿操作后,北洋众将群情激昂,士气高涨。

可是,他唯独没追究利用军舰走私的事。

盛宣怀看出了端倪,故在事后问道:“只是卑职还有一事不太明白,大人您为什么不追查军舰走私一事?”

李鸿章回答道:“水师不能乱。”

盛宣怀依旧不解:“您总应该抓一批,杀一批,才能够起到敲山震虎之势!”

见盛宣怀仍是不解,李鸿章继续解释道:

“要杀人,没人比我更便当,北洋在手,军权在握,想杀谁,使个眼色,就会有人忙着帮我去杀!”

“正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这一下,李鸿章算是把自己推上了神坛。他告诉盛宣怀,一个人越是掌握更大的权力,就越是要约束自己的杀心,遏制自己的权力欲,避免妄动杀伐。

想是被李鸿章的一番高论所感染,盛宣怀顿时肃然起敬:“中堂此番议论,直追古哲先贤,当为天下为官者戒!”

但实际上,李鸿章之所以不彻查水师走私,并不是因为他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恰好是在掩盖自己的权力欲啊。

北洋水师走私一案,牵涉甚广,而李鸿章对水师的掌控力无可匹敌,几乎可视为私人武装力量。可以说,如无李鸿章的首肯和默认,走私一事势必难以开展。倘若彻查,最后无论如何都会查到李鸿章头上,到时候李鸿章势必会失去对水师的掌控。就算不彻查,只是抓一批敲山震虎,抓的也是李鸿章自己人,对李鸿章的权力也是一种削弱。万一再让翁同龢等政敌抓住把柄,那就真该吃不了兜不走了。

看来,李鸿章讲起权力来如此高尚,但心里却满满的都是权力欲啊。盛宣怀如此聪明的一个人,也让我们的李中堂忽悠得团团转。

如何理解《走向共和》李鸿章对盛宣怀说的“身怀利器,杀心自起”这句话?

当你身上携带可以伤害他人的工具的时候,在发生冲突时,你不但可以防身,甚至要置对方于死地。

如何理解《走向共和》李鸿章对盛宣怀说的“身怀利器,杀心自起”这句话?

身上带有锋利的器具,在发生冲突时容易起杀心。

如何理解《走向共和》李鸿章对盛宣怀说的“身怀利器,杀心自起”这句话?

这是因为人有了权力,会不自然的有掌控他人的生命的能力,世界任我行事的念头,如果不加自控,胡乱做事,害得最后还是自己

如何理解《走向共和》李鸿章对盛宣怀说的“身怀利器,杀心自起”这句话?

不要把字面意思理解的太狭窄,电影里的意思在现实生活中是很丰富全面的。其实本义是指人只要掌握了最高技术技能,干什么事无往不利,这是必杀技。

电影中的李鸿章和盛宣怀是上下级,兼战略盟友的关系。当时,左宗棠和胡雪岩也是类似的战略盟友,兼官商合作的关系。这其中的秘密,就是李鸿章和左宗棠虽同朝为官,但意见相左,甚至到了严重的敌对级别。左宗棠是著名的塞防派的代表,而李鸿章是海防派的代表。

而慈禧太后为了压制汉族大臣,制衡满汉封疆大吏,也使足了劲和各种招数,对付他们。

左李也不傻,那就顺着杆子爬吧。最后李鸿章支持盛宣怀搞垮了胡雪岩,顺便也让左宗棠一败涂地。说到这里,也可见掌握最高权柄,自然眼里揉不得沙子。

好了,不谈这些满清政客的勾心头角。简单说说“生怀利器,杀心自起”轻松一些的话题。就像本文开头的意思。人要想在任何领域有所作为,都必须具备利器,也就是掌握最高等级的技术。

画画,看你是不是学贯中西。不仅了解传统文化,而且对于西方的东西也了熟于胸。这样,你画起画来,你要超过任何人,你要成为某个领域的老大,也就水到渠成了。

许多经典的名言术语和人生哲理,不要被表面的词汇所迷惑。其实,跳开其以前产生的时代背景,许多方面道理是相通的。人不论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才能享受到可能的最高荣誉

体育比赛,不管你下了多大功夫,但是只要你掌握了最高水平的技能,发挥出色,你就是冠军,别人也就只能望尘莫及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