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鸿章向四家外国银行借钱,为何表现得霸气十足?
这段历史在《走向共和》中提现的比较透彻,我结合电视剧和历史来谈这件事吧!
晚清轰轰烈烈的海防捐闹剧,以慈禧太后训斥醇亲王奕譞而告终,虽说海防捐是李鸿章挑起来的,表面上也是为了海防。其实出发点是为了补修颐和园的窟窿,但究竟多少银子进了李鸿章个人腰包,这就不得而知了。
叫停了海防捐,但修颐和园的缺口还是很大,于是醇亲王出了主意:
“以办海军名义,一是请各地督抚认交,二是向洋人借款。”
显然,这两个差事还是落在了李鸿章的头上,那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一、
有了慈禧太后的允许,头一个差事太好办了,直接给各地督抚写信就好,谁敢违背?
所以,湖广总督张之洞也是拼了老命,又抓赌场,又挪库银,又亲自给“坏人”写墓志铭的,总算是凑够了100万两银子。
当然,之所以张之洞能痛痛快快地凑银子,主要原因还在于盛宣怀帮他解决了汉阳铁厂的困境。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这些大佬们交锋,面子上总是过得去的。
而李鸿章跟各国银行借款之事,尽显李中堂的大智慧:
在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人是不能在中国开设银行的,等到了鸦片战争之后,主要是英国人在中国开设银行,比如丽如银行、有利银行、麦加利银行、汇丰银行等。
按理说,李鸿章只需要向英国人借钱便是,但清政府进入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也就是1890年之后,其他国家也开始来中国开设银行。比如1890年在上海设立总部的德国德华银行,1893年同样设立在上海的日本横滨正金银行,还有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沙俄的华俄道胜银行、美国的花旗银行等。
正是由于李鸿章多了几个选择,所以情况就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所以,几大银行的管事就得到李鸿章府上,等李鸿章召见!
而李鸿章,却可以迟迟不露面……
二、
盛宣怀还在一直劝在场的银行代表吃荔枝,吃的时候不忘宣传一下大唐的杨贵妃: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可惜在场的各位并不关心杨贵妃,只关心李鸿章大人叫大家来究竟要干什么?
盛宣怀掏出一块怀表,说了一句:
“中堂大人准备九时三刻召见大家,还有二十秒。”
此时,那个光头的银行代表跟另一个偷偷说了一句:
“中国人从来不懂得遵守时间,他们的官僚更是如此!”
之所以光头银行家这么说,其实还是有几条原因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发生,主要原因就在于清政府未按照第一次鸦片战争约定的时间内,达成贸易协议。
而且在他们眼中,清政府的官员简直是不可理喻,虚骄自大,不识时务。即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达成了《天津条约》,他们还妄想迫使公使进京面见皇帝时行跪拜之礼。
就为了天朝上国的面子,再次激怒了英法联军,甚至清政府还扣押了英国派出谈判的巴夏里和士兵等39人,最后这批人也大都被虐待致死。愤怒之下,他们决定要给清政府一个教训,火烧圆明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当时英国人赫德对清朝廷的这些种种做法评价是:
“智浅而欲轻人,力弱而欲服人!”
三、
当然,更重要的是,那时候的中国人确实没有时间关键,毕竟不是人人都有怀表,看时间靠看太阳,靠点柱香。当然,李鸿章是有怀表的,而且历史上李鸿章也确实是一个很有时间观念的人。
而英国人赫德对清廷的评价并不错,李鸿章也是谱很大。英国汇丰银行的代表主动伸手打算跟李鸿章握手,结果吃了瘪,被李中堂直接无视,他自己又尴尬地抽了回去。
借钱都能借得如此有气势,也只有李鸿章李大人了:
“今天请诸位来,是想向诸位借钱!”
而诸位的好处呢,李鸿章一共提到了两种,一是可以得利息,二是北洋海军部分军火可以从该国采购。
法国东方银行的代表比较精明:
“中堂大人是想让我们在您面前表演鹬蚌相争?”
其实这不叫鹬蚌相争,这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叫竞标!
既然是竞标嘛,那就是谁出的价最低,谁中标,放到这件事上,那就是哪家银行给的利息最低,那就选哪家!
刚才也提到了,这时候的中国,已经遍布众多国家的银行,这四家不肯借,那么还有十多家等着借呢。
所以,在意思传达到位后,李鸿章留下了盛宣怀跟他们玩中标游戏,自己拂袖而去。正所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说主要的事,其他的一概不讲,这或许也是李鸿章的气场足够大吧。
四、
既然李鸿章借钱还这么霸气,为什么这四家银行代表并没有走,还是愿意借给他呢?
其实找外国银行借钱,并非是李鸿章开的先河,之前也有先例的,比如左宗棠。十多年前左宗棠收新疆的时候,就是通过胡雪岩向英国银行借款,而且是高利贷,银行大赚了一把。
外国的银行是资本家的银行,以谋取利益为重,且自负盈亏,想想雷曼兄弟是怎么倒闭的?
好不容易遇到以国家信誉担保,且抵押了海关、土地、盐茶,稳赚不赔的买卖,他们必然会挤破脑袋竞争。
后来各国银行都争相借给清廷银子,其中英德借款后,增加了一条条款,那就是:
在借款偿还的四十五年期限内,不论英国对华贸易是否占第一位,中国海关税务司一职将一直由英国人担任。
中国海关关税,被英国人赫德把控了长达半个世纪,当然,也给清廷带来了更多的税收。
更重要的是,李鸿章还有一个优厚的条件,那就是从他国购买军火,这可是暴利。现在俄罗斯靠卖军火和资源,硬是撑起了整个国家的GDP,足见军火的诱惑力之大。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银行家的脑袋被驴踢了,他才不会借钱给李鸿章,否则,必然尽力压低利息,也要把钱借给李鸿章。
后来李鸿章选择了德国的德华银行!
其实,李鸿章一开始就是冲着德华银行去的,其他几家银行不过是个衬托,是他压价的手段罢了。
更重要的是,德国克虏伯公司生产的克虏伯大炮是李鸿章最爱,当年李鸿章就是从德国购买了“定远”号和“镇远”号两艘铁甲舰,作为主力舰,装配北洋海军。
这次向德国借款,也是为了继续能购买德国的军舰,以装配北洋海军!
盛宣怀不懂,还反问李鸿章:
“向两家借,岂不是周旋余地更大一点?”
李鸿章一针见血:
“向一家借,越多越好,借少了你是他孙子,借多了他反而是你孙子。”
这句话简直就是真理,不用解释了,大家都懂!
而盛宣怀随后感慨一声,只不过借来的钱都去昆明湖打了水漂……其实这笔借款确实用于北洋海军了,最后大都进了海军衙门账户,到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了,钱也没花了,当然这是后话,这里不提。
历史上,李鸿章向四家外国银行借钱,为何表现得霸气十足?
按照常理来说,当你向别人寻找帮助时,放低身段的应该是你,可是李鸿章为何能够在向四家银行借款时还摆出架子,显得霸气十足。自信的来源并非没有理由,而是李鸿章有他霸气的资本。
话说在清政府统治年间,朝廷每年向北洋水军拨款200万两银子,可是装备这么贵,200万两银子远远不够。那么如果想要继续武装,就必须要自己想办法,这个时候所谓的“海防捐”就出来了。
“海防捐”指的是由社会上各色人为筹备海防经费的捐款,当然捐款的都是商人,商人以利益为主,为了让他们获得一定的利益,所以规定捐款数额达到一定,就可以获得海防官员职位。
本来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不过却被一些人挪用来修建圆明园,李鸿章心里有苦说不出只能借钱去武装海防。当找到四家外国银行洽谈借贷事宜时,李鸿章故意摆足架子,甚至不与他们握手,来吊他们的胃口。随后,李鸿章提出条件:哪家银行贷款的利息最低,那么就从哪家银行借款。可是银行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做这种赔本的买卖,不过李鸿章依然丝毫不慌的讲到:从哪家银行借款,就从哪家银行所在的国家购买舰船。
最终,李鸿章用德国德华银行的借款,从德国购进了2900吨的巡洋舰“经远”号和“来远”号。
历史上,李鸿章向四家外国银行借钱,为何表现得霸气十足?
李鸿章借钱对外国银行霸气十足,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
1、国家信用担保,关税、土地等担保。通俗点儿讲,外国银行借出去的钱不用担心收不回来,堪称零风险。
2、外国银行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国内银行根本不是一会儿事儿。外国银行很大程度上自负盈亏,没有业务会倒闭的,碰到资质好风险低的主顾那是要竞争的头破血流的,说白了就是争取一单稳赚不赔的生意。这个时候多个业务员求着跟你合作,你可不就是爷么!至于天朝银行,你们都懂得!
历史上,李鸿章向四家外国银行借钱,为何表现得霸气十足?
首先,先说借款的四家银行,英国汇丰和怡和,德国德华和法国东方四家。借款当时李鸿章就表明态度,是因为北洋水师经费不足需要金钱,并许下诺言必有重谢,这是先礼。说起借钱就不得不说利息和那个所谓的重谢,李鸿章说哪家银行利息低就问哪家借钱并在那国采购军火,采购军火才是大头;这是后兵,意思你们自己看着办,反正你不借有的是人借,不借的后果自己承担。
历史上,李鸿章向四家外国银行借钱,为何表现得霸气十足?
搏奕的精华就是知敌知彼,抓住对方要害,分析对方心思。能被外国承认十九世纪三伟人之首,是有过人能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