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这么聪明的人死后为什么会被清算?难道他没有考虑到?

张居正可以说是大明最顶级的政治家、改革家,聪明绝顶那自不必说。但张居正出身并非大富大贵,家庭条件也只能说是尚可,他的父亲张文明也只是个秀才。

然而,张居正却可以凭借他的才华和水平,一步步爬到了权力的顶峰,直达那个最高点,甚至万历皇帝都唯他马首是瞻。只是张居正的结局不太好,不仅权势被一撸到底,连家都被抄了,险些遭到掘坟鞭尸。

那么为什么如此聪明的张居正,死后会被人清算呢?

张居正无法预测未来

自古至今,皇帝都是至高无上的,而且被称作天子,也就是上天的儿子,如果谁能最接近于神,那只能是皇帝,尧帝就被评价为: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要说接近完美的帝王莫过于千古一帝李世民,他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既能上马开疆扩土,令万国臣服,又能治国安邦,为万民谋福利。无限接近于神的皇帝,或许李世民能算一个,但即便如此,李世民也无法预测未来,他也会犯错,他也会留下遗憾。

张居正虽然不是皇帝,但要在名臣中排个名次,张居正也能名列前茅,在明代能给皇帝发号施令的大概也只有张居正。以张居正的聪明才智,他应该会预测到死后结局不会太好,但他毕竟是人,他也无法准确预测到未来的走势,所以也无法提前做出判断。

在独夫治国的封建年代,人的作用极为重要,张居正只要还活着,群臣都会围着他转,改革也能继续进行,而张居正死后,一切都已人走变成了茶凉。

张居正没有预料到万历为夺回皇权,把他做了垫脚石

万历皇帝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李太后为母则刚,对万历要求十分严格。如果万历犯下错误,经常要在李太后面前跪地反省,这个苦万历应该吃过不少次。只是李太后是母亲,母亲教育儿子天经地义,哪怕万历有些怨言也只能听之任之,而张居正就不同了。

张居正是万历的老师不假,而随着张居正权势的增大,对万历皇帝是经常是呼来喝去。事实上,张居正是真的在细心教导万历,希望万历能成为一个千古明君。但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张居正或许做得有些不合时宜,导致万历有了逆反的想法。

上朝时,张居正有着特殊照顾,天热的时候,有侍者在旁边扇扇子,天冷了,万历会给张居正脚下放个保暖的毡子。所谓严师出高徒不假,但张居正对万历的态度上,并非是君臣之礼,倒像是老子教育儿子。

史料记载:

“初,上在讲筵,读《论语》“色勃如也”,误读作“背”字。居正忽从旁厉声曰:“当作‘勃‘字。”上悚然而惊,同列皆失色。上由此惮之。”

万历每日都会去上课,也叫做讲筵,一次,万历读错了字,是人都会犯错,其实也没什么。张居正却勃然大怒,大声呵斥了万历,万历被吓得寒毛直竖,旁边的大臣们也是相继失色。

张居正以为万历能明白他的苦心,但万历由于长年累月地被训斥,内心也在逐步变得扭曲。张居正活着,万历不敢有所动作,一旦张居正去世,万历的小心思就活了,开始伺机报复。

张居正是万万没想到,苦心教育多年却教出来个白眼狼,这估计是张居正难以预料的事情。

张居正有些个人作风问题

张居正从考中进士一步步接近权力核心层,每进一步都要踩着敌人的尸首,这就是官场的规则,作为一个政治家张居正深知其中利害。

两袖清风张居正无法做到,因为要做事就要融入整个大环境,如果特立独行是无法成就大事的。而一味地谄媚逢迎、随波逐流也无法完成他的抱负,所以其中必须找到一个点,那就是既能完成使命,也能享受生活。

据说,张居正就有个三十二人抬的大轿子,堪比现在汽车中的劳斯莱斯。张居正回家祭祖的时候,就是坐着这个轿子,风风光光回的老家。轿子内部不仅有服务人员,还有办公场所,有些美国空军一号的味道,如此奢华的享受也的确令人咋舌。

张居正自己享受的着最高级别的待遇,却让万历厉行节俭,减少各种铺张浪费和娱乐活动。等到万历主政后,发现了张居正并不是那个勤政廉洁的内阁首辅,于是世界观崩塌,开始疯狂报复。不仅是万历,满朝文武也把张居正的各种问题全部公之于众。

张居正改革得罪的人太多,触碰的利益太多

史料记载: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之所张居正可以大刀阔斧地改革,那是因为他已经把上下政令彻底打通,朝廷工作效率异常高效,赏罚分明,就算再远的地方,也可以马上落实。

除了明初的时候,明廷的政令几乎没有这么通畅过的,而如此的代价就是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让很多人下岗,也让张居正得罪很多利益集团。

改革改革,改就是改变,革就是革除,不论张居正想做得多完美,而一旦要动,那就无法避免损失,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总会有人被淘汰下来,总会有人顶替上去。

这就好比炒股,有人挣钱就有人赔钱,毕竟钱就那么多,不可能无故增加和减少,张居正改革同样如此。

史料记载:

“给事中余懋学请行宽大之政,居正以为风己,削其职。御史傅应祯继言之,尤切。下诏狱,杖戍。给事中徐贞明等群拥入狱,视具橐饘,亦逮谪外。”

张居正对下属的态度也比较恶劣,稍有不如意便直接革职或者下狱。所以说张居正改革必定得罪太多人,等到张居正倒台,万历还主动踩上一脚,那么大家自然有冤报冤有仇报,那些落井下石者同样不少。

所谓爬得高就可能摔得更惨,张居正长年身处高位,死后难免会遭人清算,但我们也要清楚,张居正改革还是很成功的。如果没有张居正改革,可能大明亡国时间还会缩短很多年,所以张居正仍是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他的功业也将名垂千古。

张居正这么聪明的人死后为什么会被清算?难道他没有考虑到?

谢谢受邀回答悟空问答!

张居正自幼聪颖,好像历来有“天下第一神童”的称号!

科举、仕途,张居正一帆风顺。又当了小皇子的老师,大摆“师道尊严”威势。最高官至“内阁首辅”,虽然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角色,然皇帝是他的学生;这万历皇帝从小受张“训”斥,内心留下“惧”怕张的阴影;况且母后还是站在张居正一边,朝政之事按照张居正的经营调度,万历也只得“言听计从”!毕竟(上)太后、张居正、(下)太监冯保这“三角联盟”还是蛮牢固的,皇上也奈何不了。

张居正的聪明,在当时及后世是被公认的!

张居正这么聪明的人,死后被清算,他身前是不会考虑的那么周全的!

第一,他属“英年早逝”,死时才五十八岁。而这个年龄,是为政者的“壮”年,他应该不会想到小小的痔疮会要了他的命!(没有考虑到)

第二,他主政时,改革、变法虽然很成功,对大明社稷绝对有利。但这样的大刀阔斧的改革,肯定会伤害一大批的既得利益者;一旦“气候”转变,他们一定会拚命反攻倒算的。(应该考虑到)

第三,自以为是!没有认清“学生”的身份和个性,一味以正统的“严师出高徒”的要求对待学生;尤其是“学生”当了皇上后,仍摆出老师的架势待之,留下祸根。(没有想到)

第四,“接班人”选错。没有看出长期跟在身边,又是鞍前马后的接班人,会在他身后出卖他。(没有想到)

第五,生活奢侈、铺张。从三十二人抬的超级豪华轿子,就可看出端倪!捞了不少好处当然会落下把柄、口舌的。(应该考虑到)

总之是,在他去世的那个年龄,正常情况下应该还没人考虑“身后事”!尤其是没有想到,“学生”会这么憎恨他这个老师!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吧。

张居正这么聪明的人死后为什么会被清算?难道他没有考虑到?

张居正应证了那句“聪明反被聪明误”!是真话!喊你帮小皇帝做点事、就以为自己是皇帝、按自己的想法做事!一句话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随便那个说你好行吗?还是要“皇帝”说你好、你才是好!张居正被“秋后算账”他可能真的没想到!(个人理解)

张居正这么聪明的人死后为什么会被清算?难道他没有考虑到?

感谢邀请,最近听了一代首辅张居正这部评书,张居正厉行改革有冯保和太后的支持,太后和张居正对于小皇帝管教比较严格,再说,张居正厉行改革过程中,得罪了一大批富豪大户,所以他去世后,小皇帝在那些人的簇拥下,清算张居正,让皇帝压抑已久的心得到反弹,从而加快了大明的快速灭亡,张局正也是凡人,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所以,有这个结果,也是不难理解。

张居正这么聪明的人死后为什么会被清算?难道他没有考虑到?

张居正是压根儿没有想到会被他的学生万历皇帝清算的。

一、张居正自以为对大明是建立了不朽功勋的。

张居正执政后大兴改革,措施概括起来有两条,一曰一条鞭法。原来各地百姓交税,交的是实物,林林总总,花样繁多,不便调用。如江浙收上来一大堆粮食,京城吃不了,本地人又不缺,听说西北缺粮,运吧,粮价还不够运输费。不折腾吧,只能放在官仓里喂老鼠。各地交的,除了粮,还有各种土特产、中药材,却没有多少银两,这些杂碎放京城还要占地方,仓费,遇上打仗,又不能把这些当军饷,让士兵改行经商卖了再充军费。大大小小的官员,要发薪水,又不能用这些杂碎充薪水。张居正通改收银子。这样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官员们对百姓的盘剥,减轻了百姓负担。二曰考成法。说白了就是对各级官员考勤,奖勤罚懒。这样一来,官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百姓官员都有了工作积极性,囯家就大发了!到张居正死时,国家余粮余钱可用十年。军事上,用李成梁守辽东,戚继光守蓟州,宣府、大同边界边民忙着做生意,也消停了。水利上,继续用水利专家潘季驯治黄河。老潘两招,一招“收紧河道,借水把河底泥沙冲走,所谓“水流沙中,沙随水去";另一招“滚水坝",就是分洪。两招一来,黄河不再为患。这样就囯泰民安了!

二、张居正尽管有本事,有脾气,但从没有上位的非分之想,他自以为是大明的忠臣。

张居正专权、狂妄,此言不虚。他当大明首辅时,牛逼得很,他常对人说:我非相,而是摄政。他公然在家中挂上这样的对联:

日月共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丘山为岳,四方仰太岳相公。

他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政治上结盟。冯保以他的意见为意见,成了张居正的影子。说白了,张居正掌握了票拟权,即掌控了朝政。

三、他以为他对现在的学生、未来的皇帝尽力培养,师生情同父子。

张居正天天改革这么忙,还忙里偷闲,专门编了《帝鉴图说》来作为帝王教材,对万历悉心培育。尽管他这个老师是个严师,他以为严师出高徒,学生会理解他的一片苦心。万历对居正也极为尊敬。上朝时,夏天安排两人给居正扇扇子;冬天时,脚底下总有一块铺好的毡布保暖。学生如此尊师,怎会在老师死后清算?

三、他知道高处不胜寒,他也曾有激流勇退的想法,只是李太后太欣赏居正了,多次挽留,居正并不以为万历会因此对他怀恨在心。

万历玩韬光养晦,秋后算帐,多半是因为李太后太自私,太爱儿子。

万历十六七岁了,和太监斗个蛐蛐,喝个小酒,喝醉了发点酒风,叫太监喝歌,太监没唱,万历揍了他一顿,还割了他一束头发,特务太监冯保报告了李太后,李太后自己训通儿子一也就罢了,偏偏自充有文化,拿出了《霍光传》,让万历去自学。这一学,师父张居正在万历的眼里就是第二个霍光,师生友谊的小舟说翻就翻了!

这些,张居正未必知道。

居正以为:万历尽管已经成年,但政治上仍不成熟,你老妈留我再多干几年,我就再多摄政几年,一来实施自己富国强民的政治抱负,二来也替老朱家多赚些家产,顺手也为自己的子孙赚点小银子。反正我又不想抢你们家的皇位!问心无愧。

四、张居正自己也腐败,但他以为他这种最高规格的官员腐败只要不过份,是无伤大雅的,他以为只捞银子,学生皇帝是不会计较这个小节的!

神仙不贪财,香火哪里来?当官不贪财,银子哪里来?居正作为大明的首辅、上柱国、正一品太师兼太傅、中极殿大学士,执政这么多年下来,抄家时家中银子就区区十万两,腐败真不算严重!至于他乘坐的32人抬的大轿,从北京到荆州他以为拉风是拉风了一点,但这也是工作需要。

五、张居正以为死后,内阁官员及六部官员,不会为难于他及家人。

作为一流的政治家,张居正绝不幼稚。他选定的助手、次辅张四维是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多年在居正手下,张四维像哈巴狗一样温顺。居正和内阁成员申时行关系也融洽。居正作为多年的首辅,在朝中极有影响、极有势力。加之有掌印太监冯保这个铁杆盟友相助。张居正以为他死后被清算的可能性是零。

他没想到张四维是他的政敌、前首辅高拱的亲信。万历对老师的严厉专权不满,张四维趁居正死了,替高拱报仇。皇帝、首辅两人联手整他及家人,这是张居正生前没有想到的!

张居正这么聪明的人死后为什么会被清算?难道他没有考虑到?

都说张居正“精于谋国,拙于谋身。”其实也未必。

至少张居正在生前的时候权倾一时,内阁文官的权力,在张居正的生前,达到了整个明朝历史的巅峰。张居正有一句很狂的话,“吾非相,乃摄也”。意思他就是“摄政王。”

明朝内阁自从“三杨辅政”开始,文官势力逐步壮大,直至在正德朝,杨廷和给了朱厚照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杨廷和最终还是灰溜溜落败于嘉靖这个十几岁的权谋高手。

在嘉靖一朝,内阁聚集了近乎整个明朝最聪明的人精,夏言、张璁、严嵩、徐阶、高拱可谓强手如云。但是回看这些人的结局,何人逃过权利场的宿命论?

所以张居正实际上是明白自己处境,以及最终结局的。所以张居正在生前的时候绝对不是一个什么清官,该享受的一样没落下。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真到了那份上,不可能不考虑退出的,但是上天没有给张居正这个机会。

可以说张居正其实死得还是比较突然的,1582年,他才58岁。严嵩、徐阶都活的都超过80岁,就连高拱也活了65岁。

58岁的张居正年富力强,刚刚主政不超过10年,还没有来得及安排深厚布局。却因为一个痔疮把命丢了。

与其怪古代的医疗水平低,不如说庸医害人。

我们从马王堆出土的医书,可以得知早在汉朝的时候,我们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科学的痔疮切除术,拿猪尿泡塞到肛门里,然后吹起来拉出,使得痔核露出,然后用苦胆汤清洗消肿,切割,然后敷药。但这种外科手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就失传了。

到了明朝我们先民治疗痔疮,已经流行用著名的“枯痔散”了。就是用砒霜、矾、乌梅三味制成,腐蚀痔核的。砒霜敷于直肠,往往痔疮治好了,病人的心肝脾肺肾也都报销了,有些人命硬,用药量小,心脾不好了,但命勉强留住了,而有些人就没那么幸运了。

很不巧,张居正就是那个不幸的人,58岁的张居正因为治疗一个痔疮,把自己交代了,还有那么多的事情没做完。

张居正刚死的那会,万历皇帝还如丧考妣。直到他观看了宫廷内戏班演出的《华岳赐环记》,戏里的国君慨叹地唱着《左传》中的“政由宁氏,祭则寡人”。

突然这一刻,他意识到,张居正对于自己而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巨大阴影,所以张居正的身后比大明其他任何一个首辅都惨。

——炒米原创首发 欢迎关注或吐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