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称辜鸿铭为北大怪杰第一人?你知道吗?
哈哈,这个问题我通过《走向共和》这部剧中的辜鸿铭展开讨论吧,后面讲他的事迹,看完了,你就知道他为什么怪了!
在《走向共和》这部历史剧中,主角就那么几个,连戏份不少的南洋大臣张之洞都排不进去。而这些实力派配角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属张之洞的顶级幕僚——辜鸿铭!
整个汉阳铁厂的建造和生产过程中,辜鸿铭就一直跟在张之洞身边,为其出谋划策,指点迷津,并充当其贴身翻译。
此人出身于马来西亚,精通9种语言,手握13个博士学位,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在西方社会,甚至流传这么一句话:
“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那么,辜鸿铭究竟是何方神圣,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他又有哪些怪异表现呢?
一、
在《走向共和》中辜鸿铭第一次出场,就是替洋人记者提问南洋大臣张之洞。
但这名记者的行为,跟现在的国外记者并无不同,换言之,喜欢挑拨离间,希望能从张之洞嘴里套出点话来:
“听到许多传闻,都说李鸿章大人是办实事的,张大人是做学问的,是这样的吗?”
这个问题提出来,真的很欠抽啊,张之洞大人不是在全力搞汉阳铁厂了吗,哪里来的不办实事?
但毕竟是面对国外记者,张之洞还是给了一个很高明的回复:
“我嘛,是道多一点,李鸿章大人嘛,术多一些。”
张之洞不愧是当年的一甲探花,简单一句话,就把自己跟李鸿章的区别说出来了。但,这名外国记者肯定听不懂,不仅杨角风这么认为,辜鸿铭其实也会这样认为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来区分道和术,是要结合传统文化来讲,其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技、艺、术、法、道。”
按照顺序来看,越往后,越抽象,很难用一两句话就能形容出来,也非具体的事物或技艺。大家可以用5S理念来理解,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越往后,越抽象,越自然。
像韩国啊,日本啊,动不动就跆拳道、剑道、茶道、空手道、花道等等。其实按照其水平来讲,应该称呼为跆拳术、剑法、茶艺、空手术、花艺。
只不过中国人比较含蓄,不管技艺多么高超,也会留有空间,会说这项技能几近于道,而日本、韩国人比较脸皮厚一点。
二、
外国人听不懂,但辜鸿铭肯定是听得懂的,他可是把“四书”中的三部书,《论语》、《中庸》和《大学》翻译成英文了。真是牛叉霹雳带闪电,多少中国人读《论语》、《中庸》和《大学》都读不懂,更不用谈翻译成英文了。
辜鸿铭满腹经纶,但并未获得大清朝的重用,但被张之洞纳入幕僚,也算是小施展了一下才华。
虽然他算是半个洋人,其母亲是白人,他也是出生在国外,但他坚信中国文化是最伟大的文化,甚至能拯救整个世界。
他有点类似鲁迅,但比鲁迅更胜一筹,他用英语骂洋人,用汉语骂国人,骂完李鸿章,骂慈禧,骂完慈禧骂袁世凯,地位越高,他越骂。
他本身也是一个矛盾体,既反对帝制,又反对革命,既眼界开阔,又思想守旧。旧时代对他畏而弃之,新时代对他忌而远之,也使得他总是那么另类,人家留辫子,他剃头,人家剃头,他偏又留起了辫子。众人号召妇女解放,他偏偏独爱缠足,众人呼唤民主,他偏崇尚专制,等真有人专制了,他又开始呼唤民主了……
其实在《走向共和》中,辜鸿铭也是一个怪人,说话阴阳怪气,刁酸刻薄。比如李鸿章组织的海防捐,就是他跑过去砸场子的,说得还振振有词:
“你哪值那么多两银子,充其量,只值一文!”
砸完了场子,他还挺高兴,跑到张之洞那里去邀功:
“这回可给了李鸿章一个难堪!”
等张之洞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他马上就转变思想,开始拍马屁:
“好,以攻为守,避开醇王爷,对事不对人,让李鸿章偷鸡不成蚀把米!”
三、
辜鸿铭被人们称为“清末怪才”,其实换现在的话讲,他这叫实力装B,举几个例子:
张之洞过六十岁大寿时,辜鸿铭作为其师爷,自然会参加,当时参加寿典的还有一个人,他是嘉兴才子沈曾植。
既然是张之洞过寿,辜鸿铭自然就属东家这边了,所以寿宴上大谈中西制度。但明显地,嘉兴才子沈曾植表情很鄙视的样子,都是千年的妖怪,谁怕谁啊,于是辜鸿铭就问他,为什么不发一言?
沈曾植回答:
“你讲的话我都懂,你要听懂我讲的话,还需多读二十年中国书!”
这对辜鸿铭来讲,简直就属奇耻大辱啊,于是在两年后,听说沈曾植又来拜访张之洞,辜鸿铭马上叫人把张之洞的藏书都搬到了客厅。
此举果然引起了沈曾植的注意,于是问他,为什么要搬书呢?辜鸿铭回答:
“请教沈公,哪一部书你能背,我不能背?哪一部书你懂,我不懂?”
敢情,这两年时间,辜鸿铭将这些书都背下来了,沈曾植自然懂了,于是拍拍他肩膀:
“今后,中国文化的重担就落在你的肩上啦!”
由此可见,辜鸿铭这个人绝顶聪明,难怪他能获得十三个博士学位。
四、
辜鸿铭聪明是聪明,但某些观念,确实也难以让人接受:
后来民国时候,辜鸿铭在北大教书,他给两名美国女士讲解“妾”这个字:
“‘妾’字,即立、女;男人疲倦时,手靠其女也。”
两名美国女士反问辜鸿铭:
“那女子疲倦时,为什么不可以将手靠男人呢?”
于是辜鸿铭提出了著名的茶壶和茶杯论,他把男人比作茶壶,女子比作茶杯,一个茶壶可以配四个茶杯,但一个茶杯不可能配四个茶壶。
不仅如此,他还有一个奇葩怪癖,那就是闻女子的小脚,他还专研出了一套品小脚的七字秘诀:
“瘦、小、尖、弯、委、软、正。”
这样导致,他反对解放女性,反对不裹小脚,甚至为这三寸金莲而疯狂:
“前代缠足,实非虐政,我妻的小脚,乃我的兴奋剂也。”
所谓的兴奋剂,是指他喜欢闻女子缠脚布的淡淡臭味,甚至认为越臭越好,他写作的时候,如果能闻到小脚的臭味,才思如泉涌,否则就萎靡不振,才思枯竭。
我们大家熟知辜鸿铭,一方面来自于他跟胡适的不合,另一方面则出自这一个典故,他的一句名言:
“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实际上辜鸿铭在西方求学把妹时,就把自己的辫子剪掉了,等后来清朝灭亡,他却又留起小辫子来,结果导致大家的嘲笑,但他这句话一出,众人哑然。
五、
辜鸿铭后来在1924年,在日本还做过一场颇具争议的演讲,在这场演讲中,他说了两句话,一句是:
“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
一句是:
“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这两句话一出,颇受争议,其实是大家断章取义了,是误解了他的原意。
当时的世界环境是,一味的学习西方,刚才我们也讲到了,辜鸿铭这个人认为中国文化才是最好的文化。但当时的情况是全国都在西化,把传统的文化丢弃了,一味的追崇西方。
在当时的情况下,日本人对中国虎视眈眈,他其实是讲日本文化的土壤是中国,如果一味追崇西方,摒弃中国,日本文化就像无根之花,迅速衰亡。
所以,日本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他不希望大家把传统文化丢了,全都投向西方。正是由于日本丢弃了中国文化,学习野蛮的西方殖民文化,才会对中国发动侵略。
可以说,辜鸿铭虽然比较顽固,但他对日本的呼声是没错的,也为阻止日本的侵略,做出了努力,事实也证明他是对的!
这也阐释了他在世界上宣传的一句话:
“中国以礼立国!”
在1913年,他和泰戈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这就是清末怪杰,有着不良嗜好,又顽固又开明,自身充满矛盾的,张之洞首辅军师——辜鸿铭!
我叫杨角风,我们讲的并非《走向共和》,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喜欢就请关注吧!
人们为什么称辜鸿铭为北大怪杰第一人?你知道吗?
清朝灭亡后,中国有三大辫子——张勋、王国维、辜鸿铭,代表了当时的保守势力。张勋辫子军复辟,王国维是国学大师;而精通九国语言翻译家,最不该留辫子的辜鸿铭,却站到了他们的行列。
一、语言天才这样精通九国语言
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生于马来西亚,父亲是中国人,讲闽南话、讲英语、马来语,母亲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按今天的话讲是准标的混血华侨,亦培养了他强悍的语言能力。
1870年,虚岁14的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又学会德语。后回到英国,掌握了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再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受到校长卡莱尔的亲自赏识。
1877年,20岁的辜鸿铭取得硕士学位,继续攻读文、哲、理、神等博士学位,而且,他已经精通九国语言了。
(中年辜鸿铭,有混血儿的帅气)
他毕业前夕,在德国纪念俾斯麦百年诞辰会上所作的即席演讲,博得满堂喝彩。他还会用拉丁文作诗。
这个时候,天才的辜鸿铭已经誉满欧洲。
1880年——1881年,他先后返回马来西亚、中国,最后与马建忠一番长谈后,决定由西化到中国化。
这在许多崇洋媚外的今人看来太不可思议,何况那个积贫积弱的中国。
二、何以再中国化?从辜鸿铭轶事谈起
我们不知道马建忠和24的岁辜鸿铭谈了些什么。但我们知道,辜鸿铭骨子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精神至上的倔强人,是一个不断自省的中国人。
他知道自己的归处在中国传统文化。
其外在表现,就是他是一个怪才,一个狂人。
据说辜鸿铭曾在英国街头故意倒拿报纸,英国人看见,大笑说:“看这个中国人多笨,报纸都拿倒了。”辜回嘴:“你们英文太简单,正着读显不出本事。”然后熟练地倒读报纸,还是地道的伦敦腔,把英国人都惊呆了。
原来腐朽的大清朝,依然有着光辉闪闪的中国头脑。
还有一次,辜鸿铭代表北洋政府出席华府会议。某次酒会上,一个浅薄的美国女士坐在他旁边。她怕辜鸿铭不懂英语,故意拖着的破碎英语腔,一字一字地问道:“likesoup?”(喜欢这汤吗?)辜鸿铭礼貌地点头微笑。酒过三巡,辜鸿铭起立致词,操一口流利典雅的英语,全座为之赞叹不已。辜鸿铭坐下来,也学那女士的腔调,低声问:“likespeech?”(喜欢我的演讲吗?)那女士已经羞得满脸通红。
你越看不起我,我就越让你吃惊。用我的才华和心灵,让你吃惊。
回到中国后,辜鸿铭依然桀骜不驯,但他的对象成为了当权者: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铠刚死,北洋军阀实力犹在,全国举哀,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大开堂会,热闹三天。
三、在北京大学任教,人称“辜疯子”
民国到了,才高八斗的天才翻译家被邀请到北大任教,可他依然倔强地不剪辫子。这时全国流行科学、民主,有人甚至主张全盘西化,辜鸿铭成了西洋回来的“老顽固”。
一次,他走进教室,学生们忍不住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老年辜鸿铭)
他学贯中西,曾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既不淳朴,亦不深沉,却额外灵敏。在辜鸿铭心中,“只有难以言表的温良中国人”,才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人无完人。倔强的辜鸿铭由西化到中化,主张“一夫一妻多妾制”,自己也娶了一妻一妾。他最出名的比喻,是把男人比作茶壶,女人比作茶杯,认为男人娶多个妻子天经地义。另外,辜鸿铭认为只有南宋才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进而浙江、江苏才真正继承了中华文化等等。
总之,这就是精通九国语言的鞭子翻译家,这就是真实存在于民国的国学大师——辜鸿铭,这就是那个特别时代留给我们的特别记忆。
人们为什么称辜鸿铭为北大怪杰第一人?你知道吗?
中国近代史上,辜鸿铭简直可以说是个矛盾的结合体,他这个人十分有意思,他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又是文化保守主义者,在他身上进步与守旧共存,素有北大怪杰第一人的绰号。
(一)才能卓越,学贯中西说到清末民初的这批大家,人们是不可不心生佩服的。他们自幼在传统的私塾之中,学习四书五经,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有着浓厚的汉文化基础。而当时又适逢中西文明碰撞时期,特别是一部分书香门第,有名望的家族能够不惜重金,送子弟远赴西洋读书,他们又接受了西方的先进的科技和文化。
如此一来,中西文明在他们身上便得到了很好的交融。而辜鸿铭就是这些大家当中的一位。但不同的是,辜鸿铭先学的西方文化,后钻研中国文化。
辜鸿铭,字汤生,英文名字为tomson,祖籍福建惠安。他的祖父辈曾下南洋,为英国人经营橡胶园,父亲娶了英国人为妻,辜鸿铭是个混血儿。他自幼便随父母移居英国,并先后在德国和英国历经了14年的求学生涯。但他时刻不忘祖父的教悔,深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故虽然当时他在西方的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并名噪一时,但仍然义无反顾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辜鸿铭成就斐然,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先后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十分罕见的。他曾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任教,当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之时,辜鸿铭已经是知名学者了,可见辜鸿铭成名之早。
然而,一个人物的出现却扭转了他对西学的印象,这便是马建忠。1881年,当时在英国殖民政府中担任职务的辜鸿铭,遇到了马建忠,二人畅谈了三。
自此,辜鸿铭思想大变,转而崇尚中国文化。并先后翻译了《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国文化典籍,可以说,他成为了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
(二)文化保守主义的捍卫者一般来说,但凡接触过西方文化的中国文人都有着一腔大破中国落后文化的热情。而辜鸿铭恰恰相反,他虽然精通中西文化,但却过于推崇中国文化,而且陶醉于中国的保守文化之中不能自拔。
或许我们很难理解这个留着小辫,却操着一口流利外语的瘦小老头究竟在想什么。辜鸿铭可以说将世人眼中的矛盾结合体发挥的淋漓尽致。
他自幼接触西方开放的文化,但却偏执于中国的保守文化。在婚姻观上,主张男人要娶小老婆,并以茶壶和茶杯举例,将男人比作茶壶,将女人比作茶杯,认为一个茶壶配多个茶杯才合理。
不仅如此,他还酷爱中国女人的小脚,实际上在民国时期裹脚已经成为了陋习,但辜鸿铭依旧十分偏爱。
他最初留学西方之时是断发,回国后为推崇儒学,留起了辫子,在世人皆剃发的时代,他却唯独留着辫子,也算作当时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了。
清末民初,是辜鸿铭在政治和文化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时代。他担任过张之洞的幕僚,出任过外交部侍郎;接见过伊藤博文,觐见过溥仪,可以说游走于政治舞台之上。
此外,他还凭借自己的才能,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做出着巨大的贡献,不仅是西方人眼中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也是中国人眼中的怪杰。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他身上矛盾而统一的融合在一起,他具备深厚的西学基础,同时又十分推崇中国的文化。他竭力贬低西方文化,而大力推崇中国文化,可以说与当时的文人崇洋媚外心态看似格格不入,又似乎恰到好处的诠释了当时的中西方文化碰撞之下,这些大人物的内心世界。
人们为什么称辜鸿铭为北大怪杰第一人?你知道吗?
上个世纪初期,人们常常会在北大校园里看到一个打扮奇特的老头。他头戴瓜皮小帽,身穿油渍斑斑的枣红色长褂,一条又细又长的辫子耷拉在脑后,背着手一步三踱地漫步在林荫小道上,不停地应答着周边师生的寒暄。
(辜鸿铭)
此人就是被称为民国闻人、一代怪杰的辜鸿铭。
说辜鸿铭“怪”,首先一点就是,辜鸿铭是一个华侨,一直在西方长大,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西学成就,被称为西学集大成者。可是,他为什么偏偏会在脑袋后面拖一根辫子呢?
我们先来看看辜鸿铭在西学上的成就。
辜鸿铭祖籍福建同安。祖上本姓陈,因醉酒后失手伤人遭官府通缉,不得已在康熙年间移居台湾。后又在乾隆年间,以劳工形式移民马来半岛槟榔屿,成为了来到这个地方开垦蛮荒之地的华人先驱。
久居海外让辜鸿铭的先祖十分想念故土,痛恨当初自己的莽撞行为。愧疚之情难以平复,于是改姓为“辜”,以示悔恨之意。
1857年7月,辜鸿铭降生在马来西亚的这座岛上时,这里早已成为了英属殖民地。其曾祖父辜札欢是当地的行政首脑,被称为“首任甲必丹”,名下子嗣众多。发展到辜鸿铭的父亲辜紫云一代,辜氏家族势力已十分庞大,成为了英国商人布朗在牛汝莪橡胶园的实际管理者。
混血出生的辜鸿铭天赋异禀,性情活跃,很讨布朗的喜欢,被他收为义子。这也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影视中的辜鸿铭)
1867年,10岁的辜鸿铭被布朗带回苏格兰,在那里开始了基础学业。4年后,他又被布朗送到德国学习,几年后考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回到苏格兰,在英国古老的名牌大学——爱丁堡大学继续深造。
在这所文化底蕴深厚的英国名校里,辜鸿铭贪婪地吮吸着西方文化精髓,全面系统地了解了近代欧洲的政治文化。同时,他还坚持学习希腊文、拉丁语等,熟练掌握了多国语言,并最终获得了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文凭。
后来,辜鸿铭游学多国,先后进修于法国巴黎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学校,获得了包括文、理、工、哲等多科的十几项文凭和学位,成为了一位学贯中西、满腹经纶、能言善辩的西学大成者。
也就在辜鸿铭游学各国的这段时间里,他有幸聆听到了西方一些大家学者,景仰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这激发了他了解中国文明的欲望,也让他勾画出今后的人生轨迹,那就是回到母国去,实现祖上“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的遗训。
1881年,辜鸿铭返回槟榔屿,被英国殖民政府派往新加坡,在辅政司任职。
也就在这年底,辜鸿铭偶遇了清廷外交官马建忠。两人一见如故,倾心交谈长达三日。
辜鸿铭从马建忠的口中得知了当时中国的现状后,义无反顾地辞去了英国殖民政府官职,回到中国。
(张之洞)
后来,辜鸿铭经广州候补知府杨玉书推荐,进人了晚清重臣张之洞幕府,成为张之洞处理外交事务的左膀右臂。
辜鸿铭是个语言天才,又长期浸润在西方文化里,张之洞正是看上了他“精于别国方言,邃于西学西政者也”的能力,委以外交顾问秘书的身份,让辜鸿铭辅佐了他20多年。
有一次,张之洞同时接待俄国皇太子和希腊王子。在整个接待活动中,不管他们用法语或是希腊语交谈,辜鸿铭都能准确翻译。甚至两人在吃饭时,俄国皇太子质疑饭菜不卫生,用俄语和希腊王子窃窃私语,辜鸿铭也能用俄语及时给予解释。
虽然如此,在辜鸿铭的眼中,他最看重的还是汉语。他认为,汉语和希伯来语、古希腊语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三种语言,值得全世界人们学习。
除了崇尚汉语,辜鸿铭还十分痴迷于儒家文化。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儒家思想情有独钟。
有一次,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来到武昌,慕名拜会辜鸿铭。两人在谈到孔孟之道时,伊藤不无讥笑地问道:“闻君素精西学,尚不知孔子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不能行于今日之二十世纪乎?”
意思是中国的孔孟之道早就落伍了,不屑一学。
辜鸿铭立即反驳说:“孔子教人之法,譬如数学家之加减乘除,前数千年其法为三三如九,至今二十世纪,其法亦仍是三三如九,固不能改如九为如八也。”
(伊藤博文)
在辜鸿铭的心中,孔孟之道是王道,岂容外人妄自评驳。
正是因为辜鸿铭尊崇儒学,其内心依然固守着一些愚忠的思想。
八国联军攻掠北京后,慈禧狼狈西窜,辜鸿铭却看不到慈禧的怯懦和自私,反而撰写了一篇英文版的《尊王篇》,极力为清廷和慈禧辩解开脱。甚至盛赞慈禧“盛德崇功”,痛斥太平天国运动祸国殃民,是导致清廷国力下降的罪魁祸首。
同时,辜鸿铭对变法维新也横加指责,多次批评康有为等人的变法活动加重了中国的内乱外患。他认为,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洋人乘虚而入,“皆由康党散布谣言,煽惑人心”所致。
即便在辛亥革命后,辜鸿铭仍然常以清遗自居。他经常一身满清装束,酱紫色缎袍子,天青色长褂,脚蹬皇靴,头上梳一条长辫子。然而,这样一个人,嘴里却经常说着大多数人都听不懂的外国话。
发展到后来,辜鸿铭甚至公开抨击“五四运动”,诅咒学生的爱国行为。还在日本人办的《北华报》上发表文章,对“五四运动”说三道四,和学生面对面地对骂,搞得斯文扫地。
南开大学教授陈序经曾这样评价辜鸿铭,他是“中国留学生之守旧最深,而主张复古最力者”。
正是基于此,人们都将辜鸿铭称作“北大怪杰第一人”。
(参考资料:《辜鸿铭印象》等)
人们为什么称辜鸿铭为北大怪杰第一人?你知道吗?
辜鸿铭(1857.7.18-1928.4.30),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一、文化水平之“怪”从1901年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172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辜鸿铭的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他的《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在书中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对西方文明进行尖锐的、深刻的批判。
辜鸿铭认为中华民族是杰出的民族。他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不及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其实,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他想以狂放保护自己强烈的自尊。当时,一些西方人见中国街市上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匾额,常对辜鸿铭说: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辜鸿铭顿时语塞。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中国人的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但他却用偏执的态度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二、封建思想与新式思想于一人之“怪”尽管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但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庆贺了三天。
辜鸿铭也有一段让人难以笑起来的故事:在北京大学任教时,辜鸿铭梳着小辫子走进课堂,学生哄堂大笑。而他却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此言一出,所有在场的北大学生顿时无语。
李大钊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辜鸿铭:“愚以为中国2500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20世纪之世界。”
三、外貌行为之“怪”1915年4月,蔡元培聘请辜鸿铭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英国文学。这个时期正是辜氏在西方文化界如日中天的时期。1916年,《春秋大义》德译本出版,在德国掀起一股“辜鸿铭热”,丹麦著名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在《辜鸿铭论》中称他为“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从来还没有一个中国人被西方如此认可,并得到这样高度评价。就连李大钊也在1918年撰文称“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20世纪之世界”。这一时期的辜鸿铭可以说达到了他声名的顶点,真正是炙手可热,所以辜鸿铭的狂与怪也就不足为奇了。
辜鸿铭出名。不仅因为他的学贯中西,也不仅因为他能操一口流利的外语,还因为他奇特的外貌和许多特立独行的做法。谈到这位学界怪杰,周作人曾这样描写道:“北大顶古怪的人物,恐怕众口一词的要推辜鸿铭了吧。……他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非常可笑的是。就连他的包车车夫,也是一个拖带大辫子的汉子,正好与主人形成一对,成为北大门前的一道风景。
四、教学风格之“怪”关于辜鸿铭在北大授课的风采。最有发言权的,当数他的亲炙弟子罗家伦。“在清末民初一位以外国文字名满海内外,而又以怪诞见称的,那便是辜鸿铭先生了。……辜先生虽然是老复辟派的人物,因为他外国文学的特长,也被聘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到了教室之后。他首先对学生宣告:‘我有三章约法,你们受得了的就来上我的课,受不了的就趁早退出:第一章,我进来的时候你们要站起来。上完课要我先出去你们才能出去;第二章,我问你们话和你们问我话时都得站起来;第三章,我指定你们要背的书,你们都要背,背不出不能坐下。’我们全班的同学都认为第一第二都容易办到,第三却有点困难,可是大家都慑于辜先生的大名,也就不敢提出异议。”(罗家伦《回忆辜鸿铭先生》)
我是@黑白史 ,以上是我的回答
人们为什么称辜鸿铭为北大怪杰第一人?你知道吗?
他的经历与他的行为大相径庭。
他身在华侨世家,出生在马来西亚,后来那里也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从小也是受着西方教育长大的,后来十几岁的时候,认了一个英国夫妇做干爹干妈,并去英国学习,一直到大学,还去了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旅学。
可以说,是完完全全接受着西方文化的熏陶,但是他对中国古代传统异常喜爱,并且十分支持留长辫,纳妾等习俗。他跟胡适一个年代的人,这种思想,相当于是逆风而行。
他有一个经典的事迹,有一次受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去北大讲课,他穿着传统长袍,留着辫子,去北大教室,同学看到之后一阵嬉笑,辜鸿铭也没有马上制止,等到学生笑完之后,说了句“我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辫子是无形的”
辜鸿铭对自己国家传统文化充满着自信,与那时崇尚西方文化的学子名人的想法背道而驰,所以这样个格格不入的行为,实在是很怪。
“怪杰”分开来说是怪人,跟杰出人才。
他的确十分有才华,有十三个博士学位,精通九门外语,也是因为对外语熟悉掌握,在那时期,在西方很出名,还流传这样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口才十分了得,别人说大清缠足是陋习,他说欧洲还缠腰呢。
在西方人指责东方人野蛮的时候,他说:“你们并不比中国人高尚一丝一毫,甚至更加的野蛮和肆无忌惮,你们只不过是拥有机枪和大炮罢了”。
辜鸿铭不仅是北大怪杰第一人,还是近代怪杰第一人。不过也是因为他这种复古的想法,导致很多人对他“雪藏”,即便他是真的有才华。
不过随着历史在不断向前,他的这些行为想法,也能够被人客观看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