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孙坚为什么能够击败董卓?
三国孙坚能够击败董卓绝非侥幸,完全是凭借他个人卓越的军事能力和优秀的军事团队配合,才在诸侯纷纷败绩的情况下,一枝独秀。那么孙坚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能力能够击败董卓呢?我们一起仔细的分析一下,了解他具备哪些特点。
第一,孙坚本人的勇猛。
孙坚出身小吏家庭,父亲是一个小吏,轮到他的时候,年仅十七岁也是一个小吏。职位虽小,但孙坚非常珍惜,在面对敌人的时候特别勇敢,打起仗来悍不畏死。
根据《三国志》孙坚传,就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充分说明了他勇猛的特点。
有一次,孙坚和父亲乘船去钱塘江,遇到海盗抢劫过往行人的财物。海盗抢劫完财物后,在岸边明目张胆的坐地分赃。来来往往的人看到后非常害怕,不敢靠近。孙坚看到后,就对父亲说:“让我来收拾这些人。”父亲很担心,就劝孙坚:“你一个人,不能蛮干呀。”
孙坚二话不说,提起兵刃就向海盗走去,然后向左右挥手装出指挥众人包抄的样子。那些海盗们看到孙坚怪异的行为,感到非常害怕,以为他在指挥人过来围捕他们,纷纷夺路而逃,连抢劫来的财物也不顾。孙坚紧追不舍,不但夺回被掠夺的财物,还砍杀了一名海盗,此战让孙坚声名大噪,从而被任命为代理校尉之职,从而获取了更大的权力和机会,也让孙坚看到了进阶上层的途径。
年仅十七岁的孙坚获得了平生第一次进阶的机会,充分的体现了孙坚的勇武和才智,为他日后打造个人优秀团队建立了基础。
第二,孙坚集聚了一个坚强的团队。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孙坚本人勇冠江东,特别能打,那么他亲手建立起来的军事团队也不会是孬种。在孙坚起兵后不久,凭借个人的魅力,在他的周围拥有一大批追随者,包括程普,黄盖,朱治,韩当,徐琨等人,这些人无不是悍勇敢战之士。
由此可见,正是有孙坚这样勇猛的首领示范,其部下才能够秉承敢打敢冲的顽强作风。整个团队在这种精诚团结的理念下,才能够无往不利,其战斗力就会远远强过一般的诸侯。
第三,孙坚及其团队出身普遍比较低微。
无论是孙坚本人,还是其麾下的猛将,诸如程普,黄盖,朱治,韩当,徐琨等人,他们出身都比较低微。在那个注重门第的东汉末年,寒门子弟,很难有比较好的仕途机会,顶多也就从事一些小吏的机会。对于他们这些武人来说,要想出人头地,光耀门楣,除了在战场上拼军功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出路可言,因此除了勇猛作战,极力表现个人能力外,他们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表达。
因此孙坚及其团队为了获得其他诸侯的认可或者说朝廷的认可,就不得不北上,和董卓的凉州军对抗,企图依靠击败董卓获取军功,从而达到建功立业,封妻荫子的目的。
正是因为孙坚本人以及团队地位低微,而志向远大,渴望建功立业,迫切希望在乱世中通过个人努力冲破阶层壁垒,进入上流阶层,因此在和董卓的战斗过程中特别努力,甚至悍不畏死也不为过。正是在他们的这种精神和勇武,在面对强悍的凉州兵的时候,一点儿也不逊色,这为击败董卓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第四,孙坚早年特殊的经历。
公元186年,也就是孙坚31岁那年,凉州边章和韩遂作乱,东汉朝廷派司空张温统领大军征讨叛乱。张温鉴于孙坚勇猛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就上表朝廷,让他作为自己的参谋参与军事。此时的董卓归属于张温麾下,协同消灭叛军。正是这段和董卓共事的经历,也让孙坚对董卓有了清醒的认识,了解董卓的为人和志向,更重要的是熟悉凉州军打仗的风格和作战特点。
孙坚的这段经历为日后击败董卓的凉州军,积累了良好而丰富的经验。
第五,孙坚个人优秀的军事素养。
打仗仅靠个人和团队的勇武是无法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更多还需要依靠统帅灵活而多变的指挥艺术,才能让团队保持持续生存下去的机会。假如只知道硬打硬拼,不知道变通,即使短时内取得胜利,一旦遭遇危及,很容易全军覆没或者一蹶不振。
在阳人一战中,孙坚充分利用了凉州军和并州军之间的矛盾,趁他们不防备的情况,抓住有利时机,发动突袭击败胡轸大军,并且阵斩大将华雄,让董卓军声势大减,产生对孙坚军的畏惧情绪。
在随后的交战中,孙坚接连击败董卓和吕布,同样充分利用了董卓军大部已经西迁,无心恋战的心态,从而多次创造了击败董卓军的机会,这体现了孙坚个人优秀的军事素养。
总而言之,从以上五点可以看出,孙坚能够击败董卓完全凭借个人卓越的军事才能,悍勇的作战能力以及优秀的团队。正如陈寿评价的 “勇挚刚毅”那样,这才让他有机会多次击败董卓,为儿子孙策和孙权鼎立江东打下了基础。
三国孙坚为什么能够击败董卓?
很多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认为在诸侯讨董的时候,孙坚除了斩杀胡轸这个将领外,然后就被华雄击败,后来就没他什么响声。但是在正史上,孙坚是唯一一个与董卓势力死磕的诸侯,并且获得不小的成绩。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侯讨董共有10位诸侯,分别是: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而曹操是作为张邈的附庸,孙坚是作为袁术的附庸。
而这些诸侯中真正与董卓交战过的诸侯有:张邈、王匡、袁术。因为孙坚是与董卓交战最激烈的人,而孙坚当时算作袁术的人,因此将袁术算为攻打董卓之人。
《三国志·武帝纪》: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韂兹分兵随太祖。《三国志·董二袁刘传》:河内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阳津,将以图卓。卓遣疑兵若将于平阴渡者,潜遣锐觽从小平北渡,绕击其后,大破之津北,死者略尽。《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坚,轻骑数十先到。坚方行酒谈笑,敕部曲整顿行陈,无得妄动。从战斗结果上看,曹操被徐荣杀了个大败,王匡的军队也是死伤无数。只有孙坚在对阵董卓军的时候占据着上风,还斩杀其大将华雄,只遭受一场败绩,损失大将祖茂。那么为何孙坚能够战胜董卓军呢?
我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孙坚擅长军事。一支军队的统帅会不会打仗,会极大地影响这支军队。看秦汉争霸时期,就是项羽极其会打仗,才能够有众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同样的,孙坚也是一个很会打仗的人。
孙坚很早就显现出他的军事天赋。年仅十七岁的孙坚就可以凭借自己的机智斩杀海贼。进入官场后,到诸侯讨董之间,孙坚打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战斗。平许昌、破宛城、讨西凉、灭区星。基本是全胜。
第二,孙坚对董卓军较为了解。上面提到孙坚曾经讨伐过西凉,当时西凉边章、韩遂叛乱,朝廷派遣司空张温带兵平叛,而当时张温麾下就带有董卓与孙坚。就是在这个时候,孙坚才对董卓有所了解。不仅如此,孙坚当时认为董卓这个人不服从命令,建议张温斩杀董卓,但是张温没有听从。
就是上述两点,当孙坚再次面对董卓军的时候,孙坚从容面对,谈笑自若,这就是孙坚对自己有着充足的信心。而董卓军也就小胜孙坚一场,之后被孙坚打的败绩连连,而董卓更是企图用联姻的方式想要与孙坚罢兵甚至结盟。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令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我们都知道曹操也是一个兵法大家,但是他当时会遭遇大败也孙坚以胜利结尾,造成两人完全不同结果的原因主要是:
孙坚经历的战事要多于曹操;
孙坚比曹操更了解董卓;
孙坚的军队都是嫡系,跟了孙坚很长时间,战斗力不俗,而且对孙坚很忠诚;曹操的军队刚招募没多久,战斗力不强,此外还有其他诸侯的军队,统属不一;
三国孙坚为什么能够击败董卓?
关东诸侯联军在面对董卓的时候大都存了保存实力坐观成败的心思,十八路诸侯中当时只有曹操和孙坚是奋力前进的,但是曹操当时实力欠佳被董卓打的大败,而孙坚却一往无前大败董卓,一直攻打到洛阳,是整个反董卓战争期间最亮眼的诸侯,其他诸侯的表现和孙坚比起来简直是不值一提。
孙坚其人孙坚,字文台,东汉末年著名的军阀,孙吴政权的奠基人之一,据传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这也就是为啥好几代光荣三国志系列里面孙坚都有一本孙子兵法,直接统率加10,很是厉害。
孙坚早期任县吏,黄巾起义时,孙坚自行招募兵马与黄巾军作战,屡立战功,因功被封为乌程侯。之后孙坚不断发展军队,积攒钱粮。之后董卓乱汉,孙坚闻知,拊膺长叹大为愤慨,孙坚随后率领所部兵马到达鲁阳,与袁术相见。袁术于是和孙坚联手,又表奏他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于是,孙坚就在鲁阳休整部队,厉兵秣马,准备进军讨伐董卓。
有不少人说孙坚当时是袁术的部下,其实不实,孙坚和袁术是联合关系,只是袁术家族四世三公,袁术的势力、官位和家族背景都远在孙坚之上,因此孙坚在联合中自然是处于附属地位的,但是孙坚只是名义上归属袁术,实际上独立性极强,对自己的军队有绝对的控制权。
公元190年正月,各地群雄起兵,打出讨董的旗号,袁绍与王匡屯兵河内,张杨亦率数千人投靠;张邈、刘岱、桥瑁、袁遗与鲍信屯兵酸枣,曹操则属于张邈军下;袁术屯兵鲁阳,孙坚从长沙赶往与袁术会合;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则留在邺城,给与联军军粮。各群雄都推举袁绍为盟主。
但是各地群雄大都裹足不前,只有孙坚、曹操率部作为先头部队奋力向前,而孙坚也即将扬名立万于天下。
一败董卓,斩杀华雄孙坚、曹操一开始进展顺利、势如破竹,但是由于其他联军迟迟未至,董卓派大将徐荣、李蒙部突袭孙坚、曹操部,孙、曹军队大败,孙坚与数十骑突围而走,而曹操也幸亏曹洪让坐骑才得以逃脱。
孙坚遭到这次大败,几乎丧生,但孙坚意志坚定,一路收集散兵,进占太谷阳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孙坚恢复了往日实力。
董卓听说孙坚又恢复实力,便派大将胡轸为大都护、吕布为骑督、华雄为都督,带五千人马去攻打孙坚,划重点这里面有吕布还是副帅主帅是胡轸,胡轸大军攻击孙坚拒守的阳人不克,晚上休整的时候,孙坚率城中将士乘夜来袭,胡轸军大乱,丢盔弃甲,十分狼狈。全军溃败,胡轸、吕布仓惶败逃,都督华雄被斩杀。
孙坚一败董卓军,斩杀董卓大将华雄,大败胡轸、吕布。
汜水关温酒斩华雄?不存在的,孙坚斩杀的。
董卓亲征,二次惨败,吕布再败孙坚的勇武威猛让董卓深为忌惮,于是派部将李傕前往劝说,想与孙坚结为婚姻之好,并且让孙坚开列子弟中能任刺史、郡守的名单,答应保举任用他们。在利诱面前,孙坚一身正气,严词拒绝,之后孙坚率部队挺进到距离洛阳九十里的地方。
董卓于是亲自带兵与孙坚交战,双方在洛阳附近正面决战,结果董卓大败,遭到孙坚重创,死伤枕籍,董卓留下吕布掩护断后,自己向长安方向逃窜。孙坚带领大军,进攻洛阳,与吕布再次接战,吕布依然被打的大败放弃洛阳,孙坚大军进入洛阳。
再划个重点,吕布又被孙坚打的大败。
战神孙坚孙坚一路前进一直攻入洛阳,让嚣张不可一世的董卓逃亡长安,洛阳收复主要就是孙坚的功劳,其他诸侯驻足观望,而曹操虽然积极但是一开始就被打残了有心无力。
董卓军的主力就是被孙坚击溃的,率领孤军与董卓正面交战,屡战屡胜,杀华雄,二败吕布,董卓亲征也被打的大败,孙坚带去的部队并不多也就一万来人,而和董卓军作战主要就是正面血战克敌,孙坚之勇可比项羽,行军打仗所向睥睨,不愧是孙武的后代。
董卓曾曰:“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将当时名气、官职都不算很大的孙坚和当时最强的群雄袁绍、袁术、刘表相提并论,可见孙坚之勇让董卓也甚为叹服。
三国孙坚为什么能够击败董卓?
为了讨伐董卓,成立了十几路诸侯!但是十八路诸侯表面和内心不和,各有各的算盘,根本没人主动出击,为什么孙坚这么积极呢?实际上孙坚和董卓是有私仇的,当年黄巾起义时,董卓和孙坚的梁子便结下了,在黄巾贼的平乱中,朝廷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董卓在姗姗来迟后还对张温出言不逊,而孙坚因此跟张温建议以军法处置董卓,虽然张温最后没有处置董卓,但是董卓也因此恨上了孙坚,由此可以见,若是讨伐军没有成功讨伐董卓,最终若是让董卓取得了胜利,那孙坚一定是被第一个处死的人,这也是孙坚如此拼命的跟董卓作战的原因。
除此之外,孙坚杀敌并不单单是因为恩怨,更多的是因为军功,在古代想要升官要么察举,要么被征辟,这两种方式都是为士族所设计的,孙坚出身不高,想要升官难如登天。但是孙坚为了保证自己高升,只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军功。当年孙坚越界平定叛乱,未经上司的允许,孙坚便主动去歼灭贼子,可见孙坚对军功是多么渴望。
董卓虽然此时占领朝堂,但是他的失败是注定的,孙坚此时努力对抗,便是为了捞到更多的军功。也正是如此,孙坚才得以更进一步,后来孙坚甚至还私藏玉玺,可见孙坚之所以认真战斗,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私欲!
三国孙坚为什么能够击败董卓?
在回答问题以前,我想先看一下董卓把持朝政后,为什么会遭来地方势力联合讨伐?
东汉朝中的三股势力东汉后期,出现了一项很有意思的事,就是皇帝登基时都很年幼,没有能力处理朝政,这时候的朝政就落到了太后家族手里,即外戚集团。
等到皇帝长大了,就想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利,但外戚集团肯定不太乐意,那皇帝怎么办呢?
皇帝就不得不找跟自己很亲近的宦官帮忙。
宦官们自然是很乐意的,能为自己的主子分忧,那是求之不得。
于是宦官们上跳下窜,出谋划策,将外戚集团打倒。
有皇帝撑腰,宦官集团很快就将朝政权利抓到自己手中。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现象,即皇帝年幼登基,朝政大权为外戚集团掌控,而等皇帝长大,朝政大权又为宦官集团把持。
这种宦官和外戚轮流执掌朝政的现象一直持续到桓、灵二帝。
但是,在这两股头等势力斗争的同时,还有一股势力也存在其中,只不过这股势力一直处于被打击或拉拢状态,那就是官僚士大夫集团。
它们一直在夹缝中生存,谁强跟谁,没有出头之日。
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的灭亡在汉灵帝去世后,宦官和外戚的矛盾终于到达了顶点,两者展开生死相搏。
宦官集团按照汉灵帝的意思准备立董太后之孙刘协为帝,而何皇后的弟弟大将军何进,却扶持何皇后之子刘辩登上了皇位。
外戚大将军何进掌握朝政后,联合太傅袁隗之侄袁绍,杀了大宦官之首蹇硕。
其余大宦官吓得跑到何太后身边祈求庇护,何太后应允。
何进不愿得罪姐姐何太后,便听从袁绍的建议调四方之兵入京,逼何太后杀大宦官十常侍。
这时何进的主簿陈琳对何进谏道:
“外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为乱阶。”--《后汉书》
只不过何进没有听从。
何进召集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河内太守王匡领强弓弩兵前来;令东郡太守桥瑁屯兵城皋,武猛都尉丁原火烧孟津。
如此情况何太后犹不同意诛杀十常侍。
何进升袁绍为司隶校尉,令董卓等使持驿上,欲进兵平乐观。
何太后这才害怕,于是让十常侍去何进府上谢罪。
如此机会,袁绍再三劝何进此机一举杀掉十常侍,何进却又不同意。
随后,何进进宫,却被十常侍反杀而死。
袁绍获悉何进被杀,于是带兵关闭宫门,不分少长贤恶,杀尽宦官两千人。
大宦官张让挟持皇帝刘辩出逃,结果也被逼迫投河自尽。
此时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全部覆灭,京城权利出现了真空期。
董卓动了谁的奶酪如此大好机会,若司隶校尉袁绍在此时能控制住京城局势,主持大局,董卓说不定就没机会祸乱京城。
只可惜,袁绍虽带兵杀了宦官集团,却不能掌控大将军何进之兵,导致这些兵报仇之后无人领导,都投靠已到城外董卓去了。
同时,这也是因为这些官僚士大夫集团没有统一的领导者在此时可以站出来,所以是一盘散沙。不像宦官集团默认都是以大太监为首,外戚集团都是以皇帝外公或舅舅为首,有领导者就很容易凝聚起来。而官僚士大夫集团位高权重三公九卿却互不统属,各自为政。
董卓,陇西豪强,带兵十年,弓马娴熟,在与西羌的对战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成为凉州军阀。
董卓收了何进之兵,又诱使吕布杀了丁原,吞了丁原的并州之兵,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洛阳城就此落入了董卓手中。
董卓掌控朝政后,为了彻底消灭外戚势力,就以皇帝刘辩痴呆为由,废掉刘辩,另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不久,董卓又杀掉何太后,至此外戚集团被连根拔起,彻底覆灭。
董卓为了把持朝政,就大肆封赏、拉拢官僚士大夫集团。
可惜这些官僚士大夫并不买账,他们好不容易等到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斗的两败俱亡,就此可以出人头地之时,怎么会容忍董卓这种外来下层豪强鸠占鹊巢。
于是在废刘辩立刘协为帝之事上,官僚士大夫集团坚决反对,可惜他们没有统一的领导,又没有兵,只能看着董卓专权行事。
众人见事不可为,在京城没有发挥余地,便纷纷蛰伏下来,老一辈官僚继续留京,年轻一辈则等等出逃外地。像袁绍、袁术、曹操等纷纷外出关东。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官僚士大夫集团反对董卓主要是因为董卓出身下层豪强和他们不是一路人,其次是董卓的专横跋扈军人作风让他们不能安心为官,最后才可能是为大汉江山社稷。
我们设想,如果当时累世三公的袁绍家族控制了朝政,会有大批人站出来反对吗?估计各路诸侯都会睁只眼闭只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东汉王朝或许还可以延续。
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地方诸军的联合以及与董卓的较量
十八路联军围董卓袁绍逃回家乡后,联合当地势力反对董卓,董卓知道袁绍家族威望高,便任命袁绍为渤海郡太守,又封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
可惜这些官僚士大夫阶层之人根本就看不起董卓等下层人,不认可董卓的示好,继续暗中策划讨伐董卓。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 豫州剌史孔油、充州剌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同时起兵,军队各有数万,公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行奋武将军。以“诛除国贼”、“并赴国後”为旗枳,讨伐董卓。
“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飙扬云会,万里相赴”。--《三国志·文帝纪》
联军企图依仗其军队数量优势,组织北、东、 南三线包围洛阳,其部署是:
北线,以袁绍与王匡进驻洛阳以北之河内郡,韩馥留邺城,向袁绍等供应军粮;
东线,以刘岱、 张邈、张超、桥瑁、袁遗、鲍信与曹操等统率十数万兵进驻洛阳以东之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孔他进驻颍川(治阳翟,今河南禹州);
南线,以袁术、孙坚、张咨等进驻洛阳以南的鲁阳(今河南鲁山)。
为应对联军的攻打,董卓在洛阳外围的防御部署为:
洛阳北,以一部兵力驻守黄河岸边孟津、小 平津一线,
洛阳东,派兵守成舉、荥阳、辕辕关、太谷关一线。
洛阳南,派兵驻守广成关、 伊阙关一线。
构成三面环形防线,企图依托上述险隘,阻止联军进攻。
联军失败原因第一,联军临时组建,战力低。
联军虽然声势浩大,人马众多,但基本都是临时拼凑,战斗力极低。
北线,河内太守王匡率其泰山兵进驻小平津 (古黄河渡口,今河南巩县西北),企图渡过黄河,进攻洛阳。董卓决定寻歼王匡,以威摄联军,令疑兵佯渡平阴(古黄河渡口,今河南孟津东北黄河南岸),精兵秘密从小平津北渡,绕击王匡侧后, 在渡口北岸大破王匡,王匡几乎全军覆没。
东线众人见王匡惨状,都不愿出战,曹操劝说众人无果,便孤军独进,企图西据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待机进攻洛阳。曹操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汴水间,同董卓中郎将徐荣遒遇,交战不利,身中流箭,利用夜時逃走。
如此可见,联军的战力和董卓的北凉兵相去甚远,可以说是不堪一击。
第二,诸路兵马各怀异心,不损失兵力。
东线联军众将畏惧董卓强悍,在王匡失利后无人发起进攻。曹操再三劝,也不见有人愿意出头,气的曹操孤军奋战,差点回不来了。
东线张邈等人不采纳曹操意见,整日只知吃喝,等众军将军粮吃完,便各自解散,东路联军瓦解。
南北线的袁绍、袁术也害怕董卓,驻足观望,甚至还不愿别的牧守成功。
如孙坚在阳人城大捷后,袁术害怕孙坚取得头功并占据洛阳,竟取消对孙坚部的军粮输送。
第三,联军没有匡扶社稷的决心
联军盟主袁绍等在军事简单的失利后,便起了歪心思。
他与东线众将商议说:献帝年幼,如今受制于董卓,被迫迁都于关中,我们也不知道献帝是否还在不在人世。不如我们大家推举宗室、幽州牧刘虞为帝,与董卓相抗。
此举东线众人深以为然,不过却遭到曹操、袁术还有刘虞本人的坚决反对。
曹操道:“你们向北面刘虞称臣,我独自尊奉西面的献帝。”
袁术不同意是因为刘虞年长,不好控制。
刘虞说:“你们这是谋逆!”坚决反对。
韩馥又再次劝说刘虞,让刘虞领尚书事,以天子名义,分封官爵。
刘虞道:“你们若都如此心思,我便逃亡匈奴,不再理会中原之事。”
袁绍等人才作罢。
其实,袁绍等人如果果真实施此举,等于他们和董卓就是一样的,擅自废立,并且废亲立疏,走得比董卓还要远。那么他们讨伐董卓的旗帜也就不成立了,也就更没有理由讨伐董卓了。
可见袁绍等人,救国勤王都只是表面功夫,他们真正的目的是争权夺利,沽名钓誉来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
孙坚胜利的原因第一,孙坚突出的军事才能
- 杀伐果断
孙坚率兵北上讨伐董卓,到达南阳后,下公文给南阳太守张咨,请他供应军粮。
张咨认为孙坚不过是邻郡的一个太守,他无权调发我们的粮饷,于是,对孙坚不加理睬。
孙坚也不恼怒,还设宴款待张咨,酒酣,孙坚的主簿进来禀报:“前有文书传给南阳太守,但至今道路尚未修整,军用钱粮尚未备足,请将他逮捕交付主簿问个明白。”
张咨见势头不好,想要离去,但四周已布满士兵,根本无路可走。
一会儿工夫,主簿又进来向孙坚请示:“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讨,请按军法从事”。
即令部下将南阳太守张咨推出军门斩首。
南阳郡府官员大为震惊,从此,孙坚的部队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孙坚对不作为的官员从来都是毫不客气,对前面荆州刺史如此,对现在的南阳太守也是如此,该杀的绝不姑息。
- 胆略过人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冬天,孙坚想进军讨伐董卓。出发前,他派长史公仇称带兵去催促军粮,为此,他在鲁阳城东门外集合官属,设帐饮酒,给公仇称送行。
董卓听说孙坚要起兵,派东郡太守胡轸引兵赴鲁阳迎战。
孙坚正和部属饮酒谈笑,胡轸的先遣骑兵突然袭来。
孙坚命令部队整顿阵容,不得妄动,自己则饮酒谈笑自若。
敌人的骑兵越来越多,孙坚这才慢提起身离开席位,引导将士们有条不紊地进入城内。
孙坚对部将们说:
“向坚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藉,诸君不得入耳。”
胡轸见孙坚兵马整齐、纪律严明,斗志旺盛,不敢攻城,遂撤兵离去。
孙坚临危不乱,以静制动,不战而屈人之兵,显示了其过人的胆略。
- 身先士卒
在南线,孙坚决心向董卓洛阳发起进攻,驻军阳人(河南汝阳东北)。
董卓部中郎将胡轸率步骑5000,来攻击孙坚。骑督吕布,却与胡轸不和,散布假情报,故意误导并惊吓胡轸的凉州军。孙坚见机亲率荆、豫军出击,在阳人大破胡轸,斩其都督叶雄,取得联军首次胜利。
随后,孙坚进军太谷(灵帝所置洛阳八关之一,在洛阳以南35公里), 同董卓在诸皇陵间战斗,董卓战败。
董卓留下吕布掩护,自己转守渑池和陕城。
孙坚挥兵,进攻洛阳,与吕布接战,吕布最终不敌而败走,孙坚大军进入洛阳,取得胜利。
第二,孙坚一心报国的赤子之心
在诸路地方势力声讨董卓之时,远在荆州之南的长沙太守孙坚响应号召,领兵北上讨伐董卓。
同时在联军诸路兵马踟蹰不前时,孙坚却领军一路北上直逼洛阳。
在取得阳人大捷后,袁术怕孙坚打败董卓,占领洛阳,便停止对孙坚提供军粮。
当时,孙坚驻地阳人距离袁术所居鲁阳一百多里,孙坚便连夜乘马,直奔鲁阳,拜见袁术。
说:“我所以如此献身不顾,上为国家讨伐逆贼,下为将军报家门私仇(董卓杀了袁家在京的五十多口人)。我孙坚与董卓并无刻骨仇恨,而将军您却听信小人拨弄之言,居然对我起怀疑!”
孙坚接着说:
“现在大功即将告成,然而军粮却供应不上。这形势,跟吴起洒泪西河,乐毅功败垂成,完全一样!请将军明察、深思,早做决断!”
袁术马上下令给孙坚调拨军粮,孙坚立即回营。
董卓深知孙坚才能,惧怕孙坚的勇武威猛,派部将李傕前往劝说,想与孙坚结为婚姻之好,并且让孙坚开列子弟中能任刺史、郡守的名单,答应保举任用他们。
在利诱面前,孙坚一身正气,他义正辞严地说:
“董卓大逆不道,荡覆王室,如今不诛其三族,示众全国,我死也不瞑目,难道还要与他和亲吗!”
当即下令向大谷进军,部队一直挺进到距离洛阳九十里的地方。
当孙坚打败董卓,赶走吕布,进驻洛阳后,见到旧京空虛,数百里无烟火,惆怅流涕。他命令部队清扫汉室宗庙,用太牢之礼祭祀,并修复了被董卓盗发的诸皇陵,表示了对汉室的忠贞。
第三,董卓军的弱点- 不胜即退的打算
当联军三面围攻洛阳后,董卓就做好了不胜即退的打算。
他强令迁都,将皇帝和大臣们驱赶至长安,同时也强迫洛阳百姓一同前往,把朝政委任给在长安的司徒王允,自己在洛阳作应战准 备。
董卓在做好军事部署后,同时又作一旦洛阳不守后放弃的准备。
董卓在洛阳举行大规模清野行动,抢掠财富,下令焚烧洛阳方圆百里地方,率兵疯狂地烧南、北宫和宗庙、官府、 民房,又令吕布大肆发掴两汉皇陵,及公卿冢墓,盗取宝物。
当孙坚率军抵达洛阳城九十里之地,董卓亲自引兵与孙坚交战,结果遭到孙坚重创,他留下吕布掩护,自己转守渑池和陕城。
在孙坚占领洛阳后,董卓便率军西去,退守关中。
由上可见,董卓在联军讨伐开始,就做好了随时弃守洛阳的打算,他并不想和联军斗个你死我活。
- 董卓军内部不和
董卓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军,并留下了吕布,吕布与董卓的凉州军不和。
董卓听说孙坚进占阳人,立即派胡轸为大都护、吕布为骑督,带五千人马,前往迎击。胡轸性急,他部队行到广城,离阳人城还有几十里。这时天已经很晚了,人马劳累,应当驻军休息,养精蓄锐,然后再乘夜进兵,天明时分攻城。
但吕布不想让他成功。于是,便误导胡轸说:“阳人城中敌兵已经逃跑,应该快点去追赶,寻求战机。否则,就没有机会了。”
胡轸轻信,便率军连夜进发,等到阳人城下,才发现城中守备十分严密。
这时,军队饥渴困顿,将士们刚刚解甲休息,吕布又令人传布谣言,说孙坚率城中将士乘夜来袭。黑夜中,众将士不明真假,丢盔弃甲,扰乱奔逃。孙坚则乘势出城追击,大败胡轸。
所以说,孙坚之所以能在阳人大捷,有一部分原因是吕布与胡轸的矛盾导致的。
由上述,我们可以看出,董卓进京,霸占朝政,令官僚士大夫集团沦为附属,他们心里很是抗拒,遂联合讨伐董卓。而联合起来的他们缺乏统一领导,又各自为政,只想从中渔利,扩大自己的势力,并不想真正与董卓厮杀。董卓出身下层豪强,并没有君临天下的野心与决心,故未战便先谋退,所以与孙坚的交手也是能打则打,打不过则跑的战略。孙坚,一心为国,浑身是胆,凭借自己优秀的军事才能,拼死奋战,终将董卓赶出洛阳。同时,我们在此次联军讨伐董卓之中可以看出,成就大业的永远是心怀天下,一往无前之人,曹操、孙坚,历史在此时已经选择了他们。(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三国孙坚为什么能够击败董卓?
孙坚屡败董卓将,独霸江东小霸王。这父子俩都是从十六七岁就英勇无畏!孙坚剿灭黄巾军的时候,敢从城楼上跳下去!擒拿骑马的黄巾军首领!这胆识!轻功!勇武都是非凡的!孙坚不仅自己神勇,军事统御指挥才能也是佼佼者!手下的大将程普,黄盖肯定也是第一流的大将!韩当,祖茂虽然不是一流的,但是在孙坚的领导下也是超水平发挥勇猛善战!三国初期的孙坚,徐荣,麯义都是最耀眼的明星上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