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要经常自己带兵亲征,而朱元璋却大多坐镇后方指挥?

同样是出身草根的开国皇帝,刘邦自起兵之日起,多数大战总要自己亲临前线指挥,既使当了皇帝,连平定英布,攻打匈奴这样的战役也要自己亲征。反观朱元璋,除了打陈友谅外,其他的大战,比如灭张士诚,北伐中原,攻打北元,都是由手下大将徐达、常遇春、傅友德、蓝玉来指挥。况且军事水平上看,朱元璋还远在刘邦之上。

刘邦和朱元璋都是从底层起家,刘邦最早是个泗水小亭长,朱元璋则只是个平民百姓。开创霸业的路上有无数艰难险阻,因为刘邦和朱元璋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所有的一切都要亲自来做。

在统一的路上,他们必须亲自带兵,或许他们身负主角光环,但他们自身并不清楚。只是刘邦在称帝后也经常需要御驾亲征,而朱元璋在称帝后,基本都在京城坐镇,出征则交给了将领,这其中原因是什么呢?

一、刘邦的统一之路借力较多

项羽、刘邦灭秦之后,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刘邦是为汉王,英布为九江王、田都为齐王等等。虽说当时项羽实力最强,但如果能联合众诸侯王的的力量,刘邦的胜算更大。

公元前205年,刘邦以项羽杀害楚怀王为借口,号召天下诸侯王征讨之。随即很多诸侯响应了刘邦,准备一同征讨项羽,这其中就有韩王信、魏王豹、常山王张耳等诸侯王。这次彭城之战刘邦输得很惨,但如果没有这些诸侯王的配合,刘邦或许会更惨。

公元前203年,刘邦采纳陈平、张良的计策,撕毁和项羽的盟约,同韩信、彭越一起合围项羽,这就是著名的垓下之围。韩信本就是在刘邦处起家,彭越也是刘邦盟友,而此次韩信和彭越并未按照约定出兵。

史料记载:

“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韩信的事业主要依靠刘邦的平台,不过以当时的韩信的实力,完全有可能独自为战,而彭越虽说已经投靠了刘邦,但还是有些摇摆不定。于是刘邦只得提前说好战后分成,换言之,事成之后韩信、彭越都将获得大量封地,这才打动了韩信和彭越,同刘邦一起出兵。

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大家出来混也就是图个富贵,没有好处谁愿意给你冒风险。由于彭越、韩信等诸侯的加入,才把项羽围死在垓下,以刘邦本部的实力,很难完全覆灭项羽。所以说刘邦和朱元璋还是有所不同的,刘邦经常要借助盟友的力量,然而朱元璋基本上全是靠他自己。

刘邦终归还是登上了皇位,但那些异姓诸侯王便成了国家的隐患和威胁,这回帮手成了敌人,那么刘邦只得御驾亲征。

二、刘邦忌惮韩信的才能

韩信是刘邦手下头号战将,韩信曾经投靠项羽,并没有得到重用,才投奔了刘邦,在萧何的帮助下,成为大将军,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一生。正是有韩信的帮助,刘邦才能成就大业,在刘邦统一的道路上,韩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项羽把刘邦封到了蜀地,对此刘邦颇为不满,毕竟当时约定的是谁先入咸阳谁称王。只是项羽并没有落实,奈何技不如人,刘邦只能忍了。蜀地有天险做屏障,安全系数挺高,但刘邦的志向是征伐天下,就在这个时候上天给刘邦送来了韩信。

史料记载: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这位史上最强的军事奇才,不仅成功把汉军带了出来,还用计策平定了三秦地区,那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命樊哙修补入蜀栈道,暗地中令部队从陈仓道出兵,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占据关中大部分地区。

从此之后韩信的战力愈发强悍,平灭魏国、攻取赵国,攻必取战必克,天下已无人是他韩信的对手。刘邦起初是非常兴奋的,韩信这种人才可遇而不求,但随着韩信战功的积累,刘邦对其忌惮也越发深刻。

韩信为人野心很大,并且极其擅于带兵,如果韩信自立为王,他刘邦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刘邦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史料记载:

“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脩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

公元前204年,刘邦直接跑到了赵国军营,自称汉王使者。当时张耳、韩信还没有起来,刘邦就直接进去夺走了韩信的兵符,由此可见,刘邦对韩信已经不再信任。如果刘邦对韩信绝对信任,而韩信也能真心实意帮刘邦统帅三军,那之后的战事刘邦大可不必亲临战阵。

事实上,韩信也有不小的野心,而刘邦疑心也很重,命中注定这两人早晚会分道扬镳。

三、朱元璋有大元帅徐达

刘邦拥有韩信,但刘邦不信任韩信,朱元璋则不同,徐达、常遇春是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将领,而他们都全心全意地帮朱元璋做事。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尤其是像徐达这种帅才,更是百年难遇,偏偏好运的朱元璋的就碰到了。

韩信投奔刘邦的时候,刘邦已经是汉王了,而徐达投奔朱元璋时,朱元璋还在郭子兴军中牵马,一切才刚刚起步,从感情层面上,徐达和朱元璋要深得多。徐达刚毅勇武,擅于带兵,为人宽厚豁达,在军中威信甚高,朱元璋更是委以重任。

在攻伐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徐达也立下大功。朱元璋称帝后,依旧是依仗着徐达,几乎每次北伐,徐达都是以元帅之任出征。至正二十七年,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仅用一年时间,收复了燕云十六州,攻克大都,元朝灭亡。

洪武三年,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副将军,出征北元,大败扩廓帖木儿、太尉蛮子。徐达戎马一生,为大明帝国立下赫赫战功,大明第一功臣非徐达莫属。

正是有徐达这种统帅形人才,并且君臣互相信任,朱元璋才敢于坐镇后方,把军事大权交出去,如若不然,他也必定会御驾亲征。当然,明初的名将也实在太多,冯胜、傅友德、蓝玉这种不可多得的人才都在朱元璋左右。

反观汉初,韩信、英布、彭越,他们能力虽强,但无法和刘邦同心同德,这其中刘邦也要负一定责任。

当然,刘邦最大的特点是能治人,灭秦之战他就是打酱油的,大仗都是项羽打的。但他能把一些专业人士笼络到自己身边,从而干掉了项羽。因为自己镇不住下面的大将,所以建立汉朝之后,又挨个杀掉了这些功臣。最后各地方再造反,或者匈奴进犯,他已无大将可用,只得御驾亲征。

朱元璋其实一开始也是亲自带兵打仗的,他可是从一个牵马的一路打到大元帅,在这个过程中,收了一群小弟。因为他镇得住这些小弟,而且在灭掉陈友谅之前,都是他亲自指挥战斗。后来的战斗,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朱元璋也就不再出头了。

两者也有不同,同样建立了汉朝和明朝后,刘邦是真的逼下面人造反了,朱元璋是故意说下面人造反了,目的也是为了杀掉这些对自家王朝构成威胁的大将。

只是没想到,真正对自家王朝构成威胁的并不是那些异姓王,而是自家子孙!

为什么刘邦要经常自己带兵亲征,而朱元璋却大多坐镇后方指挥?

说实话,至于刘邦为什么要经常自己带兵出征, 而朱元璋却可以安心的做一个幕后指挥者,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朱元璋手下的军事将领普遍比刘邦手下大将要厉害。

朱元璋手下名将:

徐达:朱元璋手下最重要的军事将领之一,这个人不是一点点牛逼,大明建立的每一场重要战争,徐达都是见证者,灭陈友谅,战张士诚,驱逐北元。徐达一生军功赫赫,连阴狠嗜血的朱元璋都说,徐达之才之德天下无双。

常遇春:常遇春,又称常十万,曾经自言,给我十万众,可破天下兵。这是一位当急先锋的杰出将领,和徐达一样,见证了大明建立的每一场战役,史书记载只要是常遇春出战,战必克,攻必取,朱元璋赞其“千古名将,从未有之”。

傅友德:朱元璋手下又一能人,打仗能攻能守,徐达、常遇春死后,大明第一名将,尤其是在对抗北元的军事行动中,傅友德可谓是居功甚伟。被朱元璋称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

蓝玉:大明开国时期成长起来的最杰出的军事将领,常遇春妻弟。其军事能力几乎无人能比,但为人倨傲,再加上运气不好,朱标早死,朱元璋为了能让年幼的皇太孙朱允炆更好地掌权,找了个借口就把他剥了皮。

李善长:著名谋士。

刘伯温:著名谋士,智比诸葛亮。

那么,刘邦手下大将呢?

刘邦手下名将:

韩信:成语里“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指的就是这个韩信,统兵打仗都没的说,为刘邦手下第一名将。

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说的就是张良,但张良应该算是谋士,并算不得军事将领。

陈平:和张良齐名,也是谋士。

曹参:汉初猛将,但比之明初名将,差距较大。

萧何:权术达人,但是也不是军事将领。

樊哙:刘邦帐下名将,排名至少前三,好吧,我并不了解樊哙的丰功伟绩,还请大家在评论区补全。

结论:大家不妨把朱元璋的部下和刘邦的部下进行对比一下,应该不难发现,朱元璋的部下多为全能型,且多能独当一面,但刘邦的部下,多为专业型,擅长某一个领域的工作。

在我看来,手下部将的这个明显区别,才是朱元璋可以安心在后方指挥,而刘邦不得不御驾亲征的根本原因吧。

为什么刘邦要经常自己带兵亲征,而朱元璋却大多坐镇后方指挥?

一、在面对强敌时,刘邦擅长决策,而朱元璋却擅长判断。

比如,楚汉相争之时,刘邦对强大的项羽无可奈何,这时韩信提出了一个非常冒险的计策。

韩信提议,以刘邦为诱饵,在正面吸引项羽的主力。而当项羽的主力军队被刘邦拖住时,韩信则率兵东进,趁机去攻下函谷关以东的魏国、赵国和齐国。

项羽的军队在南方,刘邦的军队在北方,赵国、魏国和齐国在东方。所以只要等韩信攻下这些土地以后,从地势上讲,就可以与刘邦一起完成对项羽的战略合围。

这个计策非常的冒险,以项羽的军事指挥能力,稍有差池刘邦便会有性命之忧。

但刘邦却依然采纳了这个建议,为什么呢?刘邦有自己的思考。

首先,战争的目的是打败项羽。其次,以项羽的军事能力,想要打败他不冒极大的风险是不可能的。所以冒险就是想要打败项羽,唯一可以选择的方向。

当目的和方向确定后,刘邦就开始思考韩信的方法。

首先,韩信的策略是让刘邦去冒险,这符合战争的方向。其次,他的策略为打败项羽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这符合战争的目的。

因此,从刘邦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最佳的决策者应该是这样的。虽然我不知道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但我却知道事情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和方向。

然后再根据这个目的和方向,在下属的众多建议中,找出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而朱元璋在造反的最初阶段,同时面临陈友谅和张士诚两股强大的农民起义军。

当时几乎所有的将军和谋士,都建议朱元璋应该先去攻打张士诚,因为张士诚的力量比较弱,而陈友谅远比朱元璋自身要强大。

但朱元璋却力排众议,选择了先攻打陈友谅。

为什么呢?朱元璋自己说,张士诚的性格特点是量小,量小的人不愿多生事端。所以我们如果先攻打陈友谅,张士诚是不会插手我们之间的争斗的。

而陈友谅的性格特征是志骄,志骄的人最爱惹事。所以如果我们先攻打张士诚,陈友谅肯定会在我们的背后捅一刀。到时候我们腹背受敌就很难办了。

这一番言论让所有的谋士和武将,都对朱元璋的战略眼光佩服不已。

所以判断对手这个东西本质上是什么?

我认为就是,我与对手进行博弈的时候,并不是在对手出招后再做出反应。而是在对手出招之前,就提前根据对手的性格以及所处环境,判断他下一步的行为。

二、在具体的管理下属方面,刘邦是作为一个核心居中调度,而朱元璋首先就是最能干的员工,其次才是老板。

比如,在刘邦手下,萧何是负责后勤的,张良是负责战略决策的,韩信是负责军事指挥的,樊哙、夏侯婴等人是军队的中高层领导,负责冲锋陷阵。

也就是刘邦手下的这些文臣武将们,各自有各自的特长,他们想要完成一件事情,必须要互相搭配。

那刘邦的作用是什么呢?

第一,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

比如刘邦任命韩信当了大将军之后,樊哙,卢绾等军中旧将不服韩信,是刘邦用自己的威望,压住了众人对韩信的刁难。

第二,合理分配任务。

韩信在军事上能够独挡一面,那就让带一帮人他出去开辟疆土。

萧何在政治上能够独当一面,那他就坐镇大后方,为自己输送粮草,治理民众。

张良,陈平等人擅长出谋划策,那就日夜留在自己身边,为自己解决一些难题。

所以刘邦的管理策略就是,我虽然不做任何事情,但我是国家的核心,你们想要完成配合前提是必须需要我。

而朱元璋无论是在农民起义时期,还是在后来明朝建国的治理内政时期,他都是最能干的一个人。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在农民起义时期,如何吞并和自己同为农民起义军的张士诚和陈友谅势力时,所有的战略谋划都出自朱元璋一人之手。

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甚至废除了丞相制度,三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让他每日有处理不完的政务,但他却对这种生活乐此不疲。

所以朱元璋的管理策略就是,最核心的工作部门一定要抓在自己手里,自己既是老板,也是最能干的员工。

所以总的来讲刘邦是个懒人,或者说他是个不擅长具体细节工作的人。刘邦做事的思维方式就是,虽然事情都是你们干的,但你们离开我事情就干不成。

而朱元璋是个喜欢抓住主要矛盾的人,他做事的思维方式就是,你们的能力都不如我,所以最核心的事只能我自己来做。

其实不管是刘邦还是朱元璋,它们都是雄才大略的一代圣君。尽管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如此不同,但他们都成功了,这证明成功这个东西远不止有一种方法。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找寻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为什么刘邦要经常自己带兵亲征,而朱元璋却大多坐镇后方指挥?

怎么看出来朱元璋军事水平远在刘邦之上的呢?

刘邦好歹是灭秦第一人,第一支占咸阳城的队伍;他很长一段时间的对手是楚霸王项羽,虽然说胜少负多,但好歹也抗过来了,等来了最后的大决战,没两把刷子,能行么?还有称帝后南征北战,平臧荼、伐陈豨、征英布,哪仗不是打得干净利落脆,咋就远不如朱元璋了呢?

咱不能一边夸项羽无敌,一边又把刘邦贬得一文不值吧?

再说,刘邦对自己的指挥能力也是相当自信的,要不然也不会经常自己率军出征。

不过,刘邦倒也不全是自己亲力亲为,比如平定代地诸郡,靠的是樊哙,后来收拾卢绾的燕国,也是樊哙和周勃先后努力的结果,他们手里也是有大把军队的。

刘邦只是不太信任韩信、英布这些曾经的战略伙伴,而不是自己手下这帮兄弟。但是,他的这些兄弟,大部分还都是冲锋陷阵厉害,指挥作战逊色一些,所以,面对强敌,自信的刘邦还是选择了自己来,再加上那个时候历史记载相对比较简略,所以把他带兵作战介绍得相对比较详细,别人的就一笔代过了,给人一种感觉,好像兵权都把持在刘邦自己手里似的。

为什么刘邦要经常自己带兵亲征,而朱元璋却大多坐镇后方指挥?

这个结论有点问题,朱元璋前期也是自己带兵的。

开国皇帝通常需要自己带兵打仗,否则军权旁落。

刘邦打仗,在楚汉并不算弱,但也不强,他打仗要么靠收买敌方将领,要么靠郦食其游说。然后拉拢一堆人,打击一小戳。

刘邦当了皇帝后,很多人并不怕他,手下各路诸侯皆反,刘邦只能成了救火队长,四处扑火。

朱元璋征服天下后,他的军事水平,人人都怕,蓝玉朱亮祖傅友德冯胜,被老朱杀的人头滚滚,也无人敢反。

在明初阵营中论军事,朱元璋绝对是第一,徐达常遇春也不及。

而汉初刘邦明显不是,韩信曹参都比刘邦强。

因为朱元璋自己强,对军队控制力强,所以他当了皇帝后敢放权手下,去北伐,去收复边境。

而刘邦并不敢把兵权外放,那只能自己亲自去平定了。

刘邦更擅长的是用人,但他不得不自己带兵,怕兵权旁落。朱元璋前期可是从军队里一步步走出来的,他的军事水平极强,所以威望够高,对军队掌控力强,不用担心军权旁落,所以后期也就不用自己带兵出征。

另外,把朱元璋的部下和刘邦的部下进行对比一下,应该不难发现,朱元璋的部下多为全能型,多能独当一面,但刘邦的部下,多为专业型,擅长某一个领域的工作,实在不适合独当一面。

为什么刘邦要经常自己带兵亲征,而朱元璋却大多坐镇后方指挥?

提问者对明史不了解,所以得出一个误论,朱元璋很少上前线其实这是错误的。

朱元璋刘邦两人都是白手起家,前期自己不上前线谁上?朱元璋开始只是郭子兴帐下打工仔,就是靠的有勇有谋,被郭子兴提拔为义子,放到身边当幕僚。

后来朱元璋看到郭子兴志小而气狭,便带的二十四人单干。然后朱元璋带的二十四将,智取驴牌寨,得到三千寨兵。然后带的三千人,攻下两万人驻守的集庆。然后威震地方,常遇春等人纷纷来投。然后又带的万人,下徐州。

后来又攻下南京应天。至此其势以成,陈友谅带领60万军队以及四十万民夫,号称百万,攻打应天。同时张士诚也虎视眈眈,调兵想要落井下石。而朱元璋只有二十万人马,面对起义后最大的困境。当时包括徐达常遇春等人都怂了,只有朱元璋说不怕打!然后朱元璋亲自判断敌人心理,张士诚器小,陈友谅志娇。认为先攻陈友谅,张士诚会坐山观虎斗,再渔翁得利。先攻张士诚的话,陈友谅会直接出兵前后夹击。

所以朱元璋带的二十万在鄱阳湖跟陈友谅60万展开决战,亲自指挥,最后以弱击强,打败陈友谅后又带的胜利之师打退张士诚的进攻。最后剿灭张士诚。

至此朱元璋南京称帝,其势力已经成为当时最强,所以面对其他军阀,如方国珍,吕珍等,以及残元。朱元璋根本不需要亲自出手,除了北伐,朱元璋亲自谋划,运筹帷幄指挥徐达常遇春以外,其他小势力,傅友德,蓝玉,邓俞,李文忠,沐英,等等这些名将个个吊打他们。

朱元璋当皇帝后很少上前线的原因,无非以弱胜强的难打的战役他打完了,之后留给手下建功立业,他坐镇后方罢了。

刘邦虽然也亲自上前线,但不难发现,刘邦打仗军事水平远不如朱元璋,他虽然也有很多胜仗,但很少有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取沛县靠萧何等内应。雍齿背叛刘邦得了沛县,刘邦自己打不下来,只能投靠项梁找项家借兵打败雍齿。取关中灭秦,秦主力是项羽巨鹿之战打败的。刘邦破咸阳也不是打下来的,靠狐假虎威拿项羽军队恐吓,然后秦王子婴主动开门投降。

楚汉之战,刘邦多次被项羽以少胜多,彭城之战更是刘邦的耻辱之战居然50万被项羽三万打败。虽然刘邦也有赢的战役,但基本都是守城战,比如成皐,或的靠兵力多取胜,比如垓下之战,或的靠手下击败项羽手下,比如韩信败龙且。

刘邦打仗在楚汉并不算弱,但也不强,他打仗要么靠收买敌方将领,要么靠郦食其游说。然后拉拢一堆人,打击一小戳。当然这也是欺负项羽政治头脑不行。看刘邦的战役,很少有以弱胜强的。

刘邦当了皇帝后,很多人并不怕他,手下各路诸侯皆反,刘邦只能成了救火队长,四处扑火。最后和英布战争中,中了流箭引发旧伤,回宫不久就挂了。

朱元璋征服天下后,他的军事水平,人人都怕,蓝玉朱亮祖傅友德冯胜,被老朱杀的人头滚滚,也无人敢反。

在明初阵营中论军事,朱元璋绝对是第一,徐达常遇春也不及。

而汉初刘邦明显不是,韩信曹参都比刘邦强。

因为朱元璋自己强,所以他当了皇帝后敢放权手下,去北伐,去收复边境。

而刘邦并不敢把兵权外放,那只能自己亲自去平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