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张之洞,为什么人称张香帅,还有个外号叫“钱屠”?

张之洞,人称张香帅,原因在于他的号,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这就是“香”字的由来。而“帅”字,则出于其三次担任湖广总督,民政和军事的一把手,属“大帅”,故,人称张香帅。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他当年科举是进士第三名,也就是“探花”。最早的探花,是在进士中选择两位容貌最出众的学子,人称“探花郎”。后来才特指,进士第三名,但这个名次的进士,仍然是选择相貌出众者。

所以,张之洞的张香帅称呼,一方面跟自己的身份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他的美称。

都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可是张之洞五十多岁时,不认天命,一心搞洋务。于是他在湖广总督任上,大力办学,创建了各种学堂。现在武汉的几大重点高校,比如武汉大学、华中农业、武汉科技等大学基本都源自于张之洞。

与此同时,他还致力于把武汉建造成清朝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比如全亚洲最大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等大型现代化企业均落户武汉。我们现在常讲的九省通衢,其实也是源自于张香帅,正是他主持修建的京汉铁路,才把武汉纳入了铁路中枢。

这也好理解,为什么导致清政府倒台的决定性事件,辛亥革命,会在武昌(武汉下的一个区)爆发了?

但是张香帅,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花钱如流水,人称“钱屠”,这是怎么回事呢?

最早汉阳铁厂的预算是246万两银子,但是在建造过程中,张之洞不停向朝廷要钱,后面先是追加了42万两,后面又多次追加,最终花费近500万两银子。

清朝廷有那么多的封疆大吏,像张之洞这样花钱如流水的,还真是少数。他有点好大喜功,凡事喜欢往大处做,但为人清廉,花钱基本都用于了公家。

像在《走向共和》中说的他的汉阳铁厂出产的都是废铁,根本不能用于铺设铁路,这种情况很普遍。所以,后人也很惋惜,如果张香帅,在通盘考虑的时候,能再谨慎一点,或许在洋务运动上,他会超越李鸿章的贡献的。

其实不仅仅在兴办实业上,张香帅花钱如流水,在一些公务接待,以及个人行为上,也是奢侈浪费严重。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朝廷的财政危机已经很困难了,1889年伊藤博文访问湖北。张之洞是大摆宴席,规格几乎跟慈禧皇太后的满汉全席对标了,两天时间就花了八万两银子。

这种好大喜功的行为在伊藤博文看来,也是太过分了,临走时也是感慨:

“这钱花得真可惜!”

等到了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慈禧太后跑到西安去了,收拾烂局的人中就有李鸿章。或许是感受到了清廷的被欺负,坐镇东南的张之洞几乎一天一个电报给李鸿章:

“洋人不能这么不讲理,也应该懂礼义廉耻。不但不应向洋人赔款,反而应当据理力争,让洋人向中国赔礼道歉。”

甚至张之洞还讲,如果李鸿章不能对付洋人,他坐火车北上,亲自来骂洋人,而李鸿章却给他回了一句话:

“电报每字两角四分太贵,无事勿再多言!”

而张之洞的这封电报多少字呢?

总共5000多字,也就是说,这一篇电报就花了2000两银子!

所以说,张之洞人称“钱屠”是名不虚传的,但是万事等辩证的去看待,李鸿章是没有花这么多电报钱,但他死后,却给后代留了4000万两银子。而张之洞死后,却没有留下一分一文,从这一点上来看,真正的“钱屠”实际上是李鸿章。

张之洞是一心想替朝廷办事,而李鸿章,却有自己的私欲哦。

晚清名臣张之洞,为什么人称张香帅,还有个外号叫“钱屠”?

张之洞 , 字孝达 , 号香涛 , 人称“张香帅”。他在出任湖广总督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矿务学堂、卢汉铁路等一批企业、学校、铁路,还送了一批优秀学子到日本留学。

而搞洋务运动其实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情。张之洞做这些事情又特别舍得花钱,简直就是跟钱过不去,因此得到了“钱屠”的外号。

晚清名臣张之洞,为什么人称张香帅,还有个外号叫“钱屠”?

晚清名臣张之洞有很多称谓,“香帅”称呼则一是来自他的号,二是他的领兵经历。

晚清乃至民国时期,统兵大臣或者军阀习惯互相称“帅”,为了以示区别,会去表字或者号里选择一个寓意深远的字,加上“帅”,便成了一个称呼,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这个“香帅”便是取自号中的“香”字。

后来的民国军阀大多都有这种称谓,比如张作霖叫“雨帅”,因为他字雨亭;再比如孙传芳叫“馨帅”,因为他字馨远。

“钱屠”的称呼则是因为张之洞发展洋务时的“挥金如土”,他所选择的行业多是重工业,例如大名鼎鼎的汉阳铁厂,就是一个花钱的无底洞,多年亏损,向日本等外资借贷,最后还是由李鸿章的部下盛宣怀接手方有好转。

但在当时的中国,发展重工业是极其必要的,所谓“钱屠”在现在看来,并不是什么贬义。

张之洞不仅在工业方面有所建树,在教育方面,如今的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大学,皆是由其督办建立,他对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不应被忘记。

可悲的是,在1966年,张之洞去世的57个年头,他被全盘否定,河北南皮县的坟墓惨遭破坏,尸骨被弃之荒野,也不知其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晚清名臣张之洞,为什么人称张香帅,还有个外号叫“钱屠”?

在晚清时期,张之洞是可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相提并论的中兴名臣,他这人有两个外号,一个是“香帅”,一个是“钱屠”。今天就讲讲他这两个外号的来历。

“香帅”这个外号就有点儿类似于林帅,是姓或名加职务,张之洞,号香涛,“香帅”的“香”便取自于张之洞的号,而“帅”此处代指总督,张之洞是晚清重臣,长期担任地方总督,比如湖广总督,因而“香帅”算得上是对张之洞的一个尊称。

“钱屠”这个外号,乍一听,让人有点儿害白,这“钱屠”啥意思呢?其实可以和“猪屠”、“狗屠”类比,说得是断人钱财,1905年,张之洞向清政府进言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是大多数古代人得以升官发财的唯一途径,而张之洞此举无疑断了那些想通过科举升官敛财的人的财路,因而也就送了张之洞“钱屠”这个外号。

当然了,这个“钱屠”还有另一层意思便是花钱如水,张之洞算得上是洋务运动中的杰出代表,著名的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便是出自于他之手,除此之外他还兴办学堂,比如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织布局等等。而做这些事没有钱便是做不了,因而张之洞每天都要花费大把的银两,于是也便有了“钱屠”这个外号。

晚清名臣张之洞,为什么人称张香帅,还有个外号叫“钱屠”?

张之洞,字孝达,是晚清时期重臣,为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后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他去世后,谥号文襄。同时张之洞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张之洞能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自然可反映出他在当时清庭的重要和影响。

当然,作为名臣的张之洞,还有别的称呼,比如又称张香帅,不过他还有一个称呼,就是“钱屠”。

那晚清名臣张之洞,为什么人称张香帅,还有一个外号叫“钱屠”呢?

张之洞之所以人称张香帅,这和张之洞的号与当时对总督的称呼有关。

张之洞的号为香涛,他曾做过总督,当时总督权利大,又称为“帅”。合之就是“张香帅”了。

至于张之洞为什么又会被称之为钱屠,这主要有两种说法。

在清朝末年,有“三屠”之说,他们都是地位显赫的封疆大吏,分别是直隶总督袁世凯、两广总督岑春煊和湖广总督张之洞。

袁世凯杀戮过重,故有屠民之称。岑春煊好劾人,其不畏强暴,当然其中不少是官,有时还会劾上百人,故有屠官之说。

而张之洞花钱厉害,可谓是用钱如水,所以有“屠财”之称,也就是“钱屠”。

不过,对于张之洞的“钱屠”之称,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张之洞曾力主废除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经历了很多朝代,是选官的重要制度和方法,当然也是寒窗苦读的士子进入仕途的途径。

有科举制度,士子就有了晋升的希望,也就是有好的前途。但张之洞却主张废除科举制度,这就让不少科举及第走上仕途的士子断绝了晋升之路,也就是断了他们的前途,由此引申为“钱屠”。

晚清名臣张之洞,为什么人称张香帅,还有个外号叫“钱屠”?

张之洞自己就有两个外号,一个叫做士屠,一个叫做钱屠。张之洞后来一直极力反对科举制度,坚持要废除科举制,所以这让很多士人怀恨在心,毕竟张之洞这一举动是让他们没了前途,所以被称为士屠。另外,张之洞本人又是洋务派的,花钱如流水,因此被人们称作钱屠。

不过今天这个人就有些特殊,此人出身世家,父亲是云贵总督,祖上更是东汉云台28将之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世家子弟。世家子弟在人们的印象中那都是交横跋扈,在京城时期被称为京城三恶少。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恶少,后来全转了性,当起了官屠。他专门整顿吏治,每至一省,必然会严加考查,搞得很多人都丢了饭碗,此人名为岑春煊。

1898年,33岁的岑春煊成为广东布政使,年轻气盛的他想要做出一番功绩。他上任之初正好碰到有百姓告发道员王鱼肉百姓。他一听,立即名人查证,在证据确凿之后他上报给了两广总督,但是这两广总督却是恶人的亲信,自然没有了后文,岑春煊也被训斥。年轻的岑春煊当即把自己的乌纱帽一扔,说道:“若容不下,参奏可也。”慈禧,光绪皇帝等人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情。慈禧打算息事宁人,就把岑春煊调任甘肃,但是光绪皇帝却把两广总督革职查办。这是岑春煊屠掉的第一个大官。

到甘肃没多久,就升任陕西巡抚,不久之后成为四川总督。他成为四川总督之后就成为一方大员,手中权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于是这一次他打算弹劾三百名官员,也就是说整个四川都是贪官。当时官员不受监督但是手中权力却非常大,而且清朝末期为了能够筹钱赔款,买官现象非常严重,这些人买官自然都是为了钱,而这些钱自然都是从百姓身上来,因此清末贪污腐败非常严重,几乎很难看见反贪,更别说是这样重拳反贪。于是岑春煊成为一个另类。在自己幕僚苦劝之下,这300多人一缩再缩,最后成为40人。

光绪二十九年,岑春煊又回到了广东,成为了两广总督。他一上任,凭借自己多年反贪经验,从巡抚院,到小吏,一个都不放过。被他弹劾之人多达上千,整个两广官员“民不聊生”。他先是参倒了一批总兵,之后又把广西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提督都干掉了,广西四大主官全部下马。众多两广官员一看这情况都慌了,各个拖家带口向外跑路,海南县令是第一个。

岑春煊在成为总督之后就立即审讯海南县令,他接到通知之后二话不说就开始收拾东西跑路,一路跑到了澳门。当时澳门已经是葡萄牙人的地盘,还找到了一个靠山。但是岑春煊作为一个官屠怎么可能害怕,他当即命令军舰开到澳门,向澳门方面施压,最后这位南海县令还是被引渡回国,不过他得到了政府的保证,不被判死刑。

后来岑春煊打算动一下清朝最大的贪官庆亲王,于是去找慈禧商量了半天。庆亲王这面有点慌张,就开始捏造各种假证据,甚至还把岑春煊和维新派放在了一起,慈禧也并不打算让他把所有官员都弹劾一遍,于是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后来清朝灭亡,袁世凯上任,他成为了反袁联盟的盟主,护法总裁,直到1933年去世,被葬在了上海虹桥万国公墓,不久之后墓碑被砸,不得安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