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明朝朱元璋要对开国功臣进行诛杀?
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明朝朱元璋要对开国功臣进行诛杀?
开国君主诛杀功臣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刘邦和朱元璋。
刘邦坐上皇位后先后杀掉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王,就连樊哙、萧何都差点蒙受不白之冤。另一个就是朱元璋了,总的来讲,朱元璋和刘邦比较像,猜忌心极重,对属下毫无信任可言。
对比刘邦,朱元璋做得更绝,只要被朱元璋的疑心病盯上,那是必死无疑。抱着宁可错杀绝不放过的朱元璋,杀掉了几乎所有功臣,其中还有很多人被牵连致死,而没有实际罪证。皇位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无数英雄好汉的目标所在,所以想要皇权稳固,夺取权臣、武将的权力这也无可厚非。
在建隆二年的一次酒会之上,赵匡胤心事重重地对众人道:
“我非尔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高枕卧也。”
赵匡胤表示他最近休息不太好,当皇帝还不如当一个节度使。
众人都很诧异,天子之位众望所归,难道还有不好的地方?赵匡胤继续道:
“众卿没有谋逆之心,但你们的属下可能会有人为了谋求富贵,再给你们来个黄袍加身,那该如何是好?”
众人这才明白赵匡胤的疑虑所在,石守信等将领连忙跪倒,恳求指条明路。
一通云山雾罩之后,赵匡胤才搬出对策,令众将领到地方安享富贵,摆脱束缚,于是乎众人接连请辞,禁军军权收回赵匡胤手中。宋太祖赵匡胤对此做得最为温和、得体,在不伤和气的情况下,废掉了手下诸位大将的军权,这才保证“黄袍加身”不再发生。
事实上,朱元璋同样可以这样做,以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朱元璋选择了一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明明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先例在,为什么朱元璋不学习,偏偏要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呢?
一、出身不同
战争是残酷的,生存是不易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同样有着种种压力和不幸,更何况生存在乱世的朱元璋。
自古至今,白手起家的开国之君很少,大多数都是有根基的。比如唐高宗李渊原本就是隋朝的皇亲,地位显贵,隋文帝杨坚原本也是北周的世家贵族。在这个世上要想出人头地真的很难,没有几代人的努力,单靠那些所谓的心灵鸡汤,毫无意义。
赵匡胤的高祖父赵朓在唐朝时,曾是永清、文安、幽都三县的县令,赵匡胤的曾祖父赵珽曾做到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做到了涿州刺史。赵匡胤的父亲同样优秀,去世后,后周追任为武清军节度使。
在五代乱世,赵家不仅有官可做还越做越高,之后赵匡胤游历四方,投奔了郭威帐下,从此走向正轨,一步步迈向皇帝的宝座。赵匡胤家庭环境和基础资源要比朱元璋高得多,当然赵匡胤本人也是极其优秀的,他在军中屡立战功,逐步升为为军中高级将领。赵匡胤虽处于乱世,但他是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长大的,这和朱元璋迥然不同。
帝王之中,要论身世的悲惨程度,朱元璋排在第二,估计没有人敢排第一。在暴元统治末期,百姓流离失所,官员贪墨横行,朱元璋出生在贫民家庭。父母兄弟相继惨死,只能乞讨为生,受尽了苦楚和悲凉,最后实在过不下去了,才投奔了义军。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影响极大,要分析一个的所作所为,那就得了解他的童年经历、家庭环境等等因素,出身不同导致性情不同。于是赵匡胤可以平常心来对待开国大臣,而朱元璋只能选择暴力解决。
二、秉性各异
赵宋从赵匡胤开始,君臣关系是相当和谐的。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他为赵宋天下立下大功,君臣二人不分彼此。赵匡胤性格温和、宽厚,经常出入大臣府邸。赵普也知道皇帝的这个习惯,所以经常在下班之后也不敢脱掉官服。
史料记载:
“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
一天夜晚,天空下起大雪,赵普以为皇帝不会来,不久之后却传来扣门声,原来是皇帝赵匡胤来串门。下着这么大的雪,赵普诚惶诚恐立马前去迎接,随后赵匡胤和赵普坐在堂中,喝着烧酒,吃着烤肉,并称赵普的夫人为嫂子。
当然了赵匡胤来的目的是商议进攻太原的计划,但如此君臣做派也实在让人感动。赵匡胤以他的气度和仁厚赢得了天下,这也是为何宋朝能以“君臣共治”著称,实在令人佩服至极。
在明清两代这种事情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朱元璋更是不可能和臣子同席而坐。在朱元璋的心里,这天下就是他老朱家的,任何人如有异心,那就兵戈相向。
刘基是大明开国功臣,如果论功劳,排到前五位是没有问题的,而最后刘基只封了个诚意伯,食禄仅二百十四石。不是刘基犯过什么错,只是朱元璋没有容人之量,因为刘基太过聪明,且极其善于权谋,以前还在元朝当官,便被朱元璋视作威胁。
刘基何等聪明,主动放弃官位,为了让皇帝放心,还在皇城居住,就是为了让朱元璋放心,但最后刘基的死还是跟朱元璋有关系。胡惟庸毒害刘基应是事实,这很有可能是朱元璋授意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将才,有些人天生就是宰相的料,而有些人天生就是恶人,也许朱元璋受后天影响变得暴戾,但无法否认他天生的猜忌和残暴。
三、历史环境不同
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中少有的英明君主,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分崩离析的割据局面才开始有统一的迹象。大树底下好乘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走得更远,赵匡胤正是继承了后周的天下,也可以说后周为大宋的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赵匡胤篡位之后也没有为难后周皇室,不仅是杯酒释兵权,对待前世皇族的宽容也让赵匡胤的威信更高。
朱元璋的境遇则迥然不同,他不仅要面对元朝军队,还要和陈友谅、张士诚拼个你死我活,他的敌人一个比一个强大,走错一步满盘皆空。朱元璋的创业之路步履维艰,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父母的关怀,如果他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作支撑,他将无法走完这布满荆棘的征途。诛杀功臣可能就是朱元璋对这个世界的“报复”。
当然,朱元璋的文化水平是比不上赵匡胤的,甚至在夺天下的过程中,都没有系统的读过历史书,自然也就不清楚“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也或许他知道,只不过不想采取罢了。
在种种因素影响下,赵匡胤和朱元璋的行事作风相差甚远。是人就有两面性,污点不应被无限放大,功绩更不能被无故抹杀,赵匡胤和朱元璋无疑都是历代最杰出的君主。
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明朝朱元璋要对开国功臣进行诛杀?
这两件事儿没有可比性,宋太祖是针对唐后期至五代制度缺陷的改革,朱元璋是建立自己心中的乌托邦理想世界。二者除了维护统治的目标一致以外,原始阶级、思维方式、所处环境皆不一样,所以处理手段是具有很大差别的,朱元璋得杀戮人为因素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其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
现实环境下的需求不同,导致的处理方式差异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是在建隆二年(961年),即北宋建立的第二年。赵匡胤在与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奖金喝酒时,对众人吐槽“我非尔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高枕卧也”。他以这种敲山震虎的言词,激众将领主动解除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过程。而这个时期的北宋政权并不稳定,北汉、契丹依旧是边患,且各地藩镇势力尚有坐观其变等待机会的威胁,赵匡胤没有杀功臣,特别是武将的动机,因为他们还要作为统一战争的先锋。所以赵匡胤的行为是为了解决“藩镇割据”问题,采用的手段是赵普建议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故而是夺兵权,而不杀之。
朱元璋杀功臣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太子朱标死亡时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此时间前后的杀人动机具有较大差别。在洪武四大案中,洪武二十五年之前以诛杀文臣为主,此后则以诛杀武将为主。其中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为出发点;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以整顿吏治、惩治腐败为出发点。虽然这三个案件涉及的无辜官员众多,但它体现了朱元璋欲建立理想社会的内心需求,同时也反应了大明王朝初期的制度律法不完善,可以将其看做是一个新兴王朝完善制度机制的必经之路。只不过朱元璋操之过急、罚之过重,导致了涉及范围较广、手段较为残忍的现实效果。
而在洪武二十五年之后,以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为开端,朱元璋展开了对武将功臣的清除行动,光此一个案件,凡涉及军事的官员被诛杀者约1.5万人,其中不乏重要将领与功臣,最终以《逆臣录》的形式公布于众,涉及一公、十三侯、二伯。在朱标死后被清除的名将包括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靖宁侯叶升、永平侯谢成。汤和因中风瘫痪逃过清算,公侯之列惟有耿炳文、郭英得以苟活。这二人能够苟活,也与朱元璋的认知有关,他在朱标去世之后诛杀武将,实际上是为朱允文扫除跋扈的军事将领,耿炳文的名言是“而功之在侯,犹猎之不能忘犬,犬之不能忘所自也”,自比皇帝身边的一条忠犬,也就会对新君俯首帖耳;郭英则与众功臣武将更是不同,他通读圣贤书,深谙为臣之道,少言谨慎,注重礼节,因此也没有遭到朱元璋的清除。(蓝玉剧照)
较北宋之初,明朝同样具有统一战争的需求,一方面北元势力尚有复国之心,另一方面西南等地尚在北元残余的控制之下。所以朱元璋在洪武之初维护统治权威,重于文臣的制衡,且对武将具有军事征伐的依赖。另外,北宋之初面临的是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政权急需牢牢抓住军事指挥权,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而明朝在吴政权建立时,就已经形成“大元帅府”的军事集权格局,并在明初顺利过渡为大都督府的最高军事机构,明朝廷对于军队具有绝对的控制权,更不存在地方截留财税的问题。所以明初与北宋初期的历史背景不同,造成朱元璋与赵匡胤的处理方式不同。
原始阶级对个人行为准则的影响在初中历史课本中,常会提到阶级局限性,究竟什么是阶级局限性呢?我认为阶级并不能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但却能通过成长环境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导向。朱元璋和赵匡胤虽然都是帝王,但他们的原始阶级完全不同,因而处理问题的方式就出现较大差异。
“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籓,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续资治通鉴·卷二·宋纪二》赵匡胤的父亲是后周检校司徒,开国男爵,禁军将领;其祖父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其曾祖是唐朝御史中丞。这样的家庭背景,既造就了赵匡胤的文化修养、军事基础,也造就了他的政治天赋。所以他能够在兵变中篡夺后周政权,兵变是一个非常检验能力的事情,搞不好则身首异处,更有甚者九族灭顶,历史上政变、兵变夺权者没有谁是庸才。赵匡胤的起点高,所以格局也就高,他解决藩镇割据问题并没有产生流血冲突,和平解决是一个新兴政权最需要过渡手段。如果说杯酒释兵权带有威胁之意,那么随后安抚将领,许之产业、与之联姻,则体现一个政治家的圆滑。仕途无非两个追求,一为名、二为利,利有财权之分,赵匡胤夺得天下,功臣已杨名,惟有利益需要重新分配,赵匡胤便是予以财,夺其权,这种做人留一线的手段也更容易被接受,且是按照规则制度进行,没有法外之事,皆是众将自愿。
朱元璋则是放牛娃出身,父母在元末饥荒中去世,无依无靠的朱元璋只能出家当了和尚。这种经历使朱元璋极度痛恨元末的腐朽统治,在郭桓案中,他就提出了元末官员贪腐严重,赈灾款项多流入私人囊中,这无疑是联想到了父女的身亡就是贪腐所致。所以也导致了朱元璋对元朝归附的旧僚保有偏见,最明显的体现在刘伯温身上,“吾之子房”以伯爵封之。而到了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则力图建立一个吏治清明的理想社会,这是一个正常的逻辑思维,白手起家的他,需要维护这来之不易的江山,为此要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但他在惩治贪腐的问题上,没能控制好火候,这就是原始阶级内心深处对于贪腐的零容忍。在郭桓案中,朱元璋规定实贪60两白银以上的,查证后便“剥皮实草”,他甚至恢复了早已废除的酷刑来惩治“贪污”的官员。案件的扩大化导致明初积累的基层官僚纷纷坐罪,无疑是一种人才流失。(朱元璋之父剧照)
朱元璋的原始阶级局限性还表现在凌驾于法律之外的惩治。可能有人会说,一个皇帝法外用刑不是很正常么?其实在封建社会,皇权之所以会受到相权的约束,就是因为规章制度、法律条令规定了游戏规则,皇帝并非可以为所欲为。这也就是为何赵构杀岳飞,还要定下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在封建社会法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对犯罪官员的缉拿、审问、议罪、定罪、判决都是有严格要求的。如“空印案”,大明律法并没有规定不可以在空账册上盖印,这充其量算是违反财税公务人员职业操守,却被朱元璋一句话任意治罪,牵连者都是培养多年的地方财政长官。由此可见,朱元璋并不是疑心过重,而是过往的遭遇使一个帝王拥有着脆弱的自尊心,他不愿意看到“空印”的欺骗,更不愿发生这样的事情之后,没有一个监察官员向他反应。
而从胡惟庸到蓝玉,这两个案件虽然被后世称为“胡蓝之狱”,但在出发点上完全不同。朱元璋的政治手段并不高明,在丞相的任用上是体现了派系制衡的帝王之道,但在人选上并未达到制衡的效果。自李善长、徐达退休,朱元璋先以汪广洋为左,杨宪为右,这是有意打压明初嚣张跋扈的淮西集团,因为汪广洋是个中立派,杨宪是倾向于浙东派。但此二人完全没有领会朱元璋的心意,杨宪先是将汪广洋弹劾至流放海南,自己升为左丞相,为了拉拢浙西势力,又大肆攻浙东派官僚,朱元璋策划的首次权力游戏以失败告终,失望的朱元璋直接处死了杨宪。之后,朱元璋开始筹划第二次权力的游戏,第一次制衡过于明显,为了“安抚”浙西官僚,又以胡惟庸为左相,但多疑的朱元璋还是召回汪广洋任右相,对胡惟庸加以牵制。汪广洋经过第一次的教训,再也不甘沦为棋子,故而不管不问,任由胡惟庸揽权,以致胡党遍布朝野,难以约束。(胡惟庸剧照)
“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全典.皇明祖训》在胡惟庸案的处理上,朱元璋有可能是为了搜集罪证而故意放纵,这一点倒是体现了政治家阴暗的一面。结局也确实达到了废除丞相制度的预期,但此案的扩大化,可以说是将大明王朝上层文官体系彻底清洗了一遍,甚至于十年之后,70余岁的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也难以善终。所以回看胡惟庸案,他又绝非朱元璋意图废相那么简单,这种不计政治后果的清洗,确实解决了现实问题,同样也动摇了大明王朝的统治根基,以至于建文一朝无人可用,只得以黄子澄、齐泰、李景隆这些奇葩顶起大梁。与其说朱元璋多疑弑杀,不如说他的政治韬晦没有修炼到极致,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原始阶级局限性的影响。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凡贫苦大众出身的君主,皆有两个极端,或是取得胜利后的安于享乐,或是夺得天下后的大杀功臣。
思维方式造就的决策差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背后是制度体系的搭建。在中央上,建立新型枢密院制度,以正副枢密使掌调兵之权;又以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这三衙掌领兵之权,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核心,交出兵权就是为了到达收回兵权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内外相维”的政策,即将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京城,一半戍守各地,这样就能达到内外相互节制,防止任何一部分发生叛乱。这还不够,赵匡胤又制定了兵将分离得政策,定期调动在京在外的所有禁军,是以京城禁军轮流调防地方为方式,称“更戍法”,以至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有效防止将领拥兵自重的现象。最后,制定了立而不设制度,将殿前司的首二帅和侍卫司的首三帅不再除授,以致侍卫司只余下马军和步军的统帅,而没有了原来统合两军的马步军统帅,即是将侍卫司分裂为二。这种在制度上将最高的五个职位空置不授,降低和分割了禁军统帅的职权,使军权服膺于王权。(北宋文人集团)
对于地方而言,杯酒释兵权于中央的蓝本,很好的适用于节度使的削弱。赵匡胤通过收回节度使兼领的州郡,直属中央,并由中央派出文官出任地方知州、知县,不受节度使节制。又于各路设转运使,尽揽地方财税,以防止节度使截留,这就达到以制度约束武将及地方军官的效果。赵匡胤的思路就是搭建框架,将旧弊套入游戏规则,逐步削弱,以至消除隐患。在草创之际,这无疑是最平稳的过渡,所以北宋初期的统一战争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未现捉襟见肘的现象,当然这与北宋的统一范围教小也有关系。
“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祀灶文》朱元璋则是更现实的帝王,他在百废待兴之际重用文臣,从钱粮财税到基建民生,都能实现较稳定的恢复。而当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发展提高,制度框架成型以后,文官的清理就顺理成章了。这个逻辑就是用人之际,一切都能睁只眼闭只眼,走上正轨以后,就要回过头整顿吏治,将理想世界里的害群之马一一清除。而在武将的清理上则平缓很多,因为北元势力一直存在,且在陆续解决西南、辽东等问题后,功勋武将们死的死,病的病。年轻将领又是朱元璋留给太子朱标国防储备,除了彻底消灭北元残余势力之外,朱元璋自撰的《祀灶文》表达过迁都关中的意图。迁都关中之地就更需要一批武人班底来守住国门了。所以朱标在世的时候,与其关系甚好的蓝玉备受宠信,其余开国武臣也是比较认可太子的。他们有能力驱除鞑虏千百里,就有能力以关中为根基继续北伐,更重要的是“九塞亲王”都被朱元璋安置在地方,老臣对他们能够起到震慑作用。
在朱标去世之后,这个人事设想宣告破产。朱标是朱元璋坚定不移的继承人,为他请了博学多识的宋濂做老师,在外征战时常令其监国。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这样的监国体系里,朱标“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加之为人仁厚,得到诸多朝内老臣的拥护。而朱标的离世,标志着之前打下的基础全部覆灭,朱元璋精心设计的储君辅政体系也在顷刻间失去意义。朱标的儿子朱允文天生柔弱,他驾驭不了朱元璋留给朱标的文武班底,但朱家的江山还要传承,朱元璋也只想到了清理位高权重的大臣,却未想到九塞亲王的威胁。所以历史的发展不是杀戮能够控制的,他从思维方式上就出现了偏差,亲王镇边的构建是制度的弊端,并不是人的威胁。同样,他对削弱权臣的思维定格在杀戮,却没有像赵匡胤那样研究出制约的体系。
综上所述,朱元璋与赵匡胤各有各的特色,由于历史背景不同,朱元璋也不可能像赵匡胤一样杯酒释兵权,更没有必要这样做。而至于杀戮功臣,原始阶级是思维方式的驱动,兔死狗烹是永恒的定律,但在朱元璋身上还带有对理想世界的幻想,以至于杀戮的范围之广。太子朱标的去世导致人事设想落空,为了给朱允文提供更安全的政治环境,朱元璋已不在乎明王朝是否能开疆扩土,而是更加在意朱家的江山能否传承百代。
参考史料:《明史纪事本末》、《明太祖实录》、《明史》、《宋史》
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明朝朱元璋要对开国功臣进行诛杀?
这与两个人的出身,经历,性格,心态有关系:
赵匡胤为涿郡人,于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 他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在唐朝官至幽都(今北京)县令;曾祖赵珽,于唐朝任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赵匡胤为赵弘殷次子。赵匡胤可以说用和平手段当上皇帝,他出身较好,虽然随郭威和柴荣征战,都是中级军官,太残酷的内斗没有经历,性格特征并不突出,心态不分化,从前朝及五代十国之乱象中吸取教训,武力可以取得政权,也是乱政夺权的根源,国家需要文治,人民需休养生息,重文轻武由此而生,既然文治重要,解决问题也要文明些!
反观朱元璋,祖宗八代农民,生活在社会底层,经过多方艰苦奋斗打拚出江山,有极强自卑和自大的双重性格,从他统治明王朝时期的事例看,他不仅杀功臣,对吏治方面也下狠手,因为以他的出身,经历而言,打出的江山,比别人难千万倍,所以他倍加珍惜,万分小心,时刻防范功臣宿将乱他的政权、夺他的政权,由此可见:他严励或残酷才算正常!否則不是他了!
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明朝朱元璋要对开国功臣进行诛杀?
这二人都是通过武力夺的皇位,然而当他们开始对开国功臣进行整治时,国家时局和背景完全不一样。先说赵匡胤,他是通过禅让的方式夺的皇位,政权更迭属于和平演变。赵匡胤称帝后,周边还有许多国家还没有平定,自己国内也还未稳定。还需要多外征战,对内整顿。而且,赵匡胤的文臣武将又有后周老臣和新兴贵族,各方面势力都要平衡,他才能坐稳皇位。此时的我赵匡胤好的是对军队的掌控权,同时更需要文臣武将的安稳,才能让大宋在当时的情况下,站稳脚跟,因此,和平的让军权回收是最好的方法。朱元璋当时的情况是,他的文臣武将基本都是跟随他南征北讨,推翻元朝后的股肱之臣。有军功,有根基,更有非凡的能力。朱元璋收拾开国功臣时时,整个明朝基本已经平定下来,周边其他势力基本已经没有威胁或已经被消灭,国家基本进入大一统。朱元璋考虑的是子孙后代的事,他最怕的是他去世后,臣强主弱,新皇震不住功臣,导致著名王朝陷入被动,因而索性一了百了,用残暴的手段,解决百年之忧。
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明朝朱元璋要对开国功臣进行诛杀?
谢邀!历代开国统治者在建立新政权以后,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都会清洗一批功臣,从而达到稳定政权的目的,但是从历朝历代的清洗方式来看,还是有所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型就是通过血腥的方式对功臣进行杀戮,例如刘邦、朱元璋,第二类型就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诱导有功之臣自动放弃权力,给以丰厚的财富,颐养天年,例如赵匡胤。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大部分开国统治者都倾向杀戮的方式,这种方式粗暴简单,而且能够铲草除根,永绝后患。而第二种方式比较温柔,这就需要统治者的智慧和权谋,处理的好,大家都好,处理不好的话,则后患无穷。现在我们来具体探讨一下赵匡胤和朱元璋对待功臣的方式和原因。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加强皇权,而朱元璋则通过诛杀功臣加强皇权
宋朝的建立者是赵匡胤,他本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手握兵权,公元960年,赵匡胤趁后周幼主年少没有亲政,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成为宋太祖,得到政权的赵匡胤,整天忧心自身皇位得来不正,为如何避免被属下也来次“黄袍加身”愁眉不展,在宰相赵普的建议下,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被视为宽和典范。
而朱元璋建立明朝没有多久,就开始采取大肆屠杀功臣,明初洪武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这每个案件都牵连甚广,很多涉案者或诛杀或流放判狱,很多跟朱元璋闯天下的功臣几乎屠杀殆尽,像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冯胜等,到朱元璋去世的时候,仅留下汤和一位开国功臣了,其结果是建文帝镇压朱棣的造反,竟然无大将可派。
朱元璋对开国功臣诛杀的原因分析
其一、主要是为了确保大明千秋万世考虑,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做到万人之上的皇帝,中间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好不容易做到的皇位,肯定不能轻易丢掉,而且还要保证自己的子子孙孙统治大明万年不倒。这些跟朱元璋打拼过的功臣,个个手握重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一些大将开始骄横跋扈,目无法纪,这些朱元璋都看在眼里,如果不采取措施,日后就是尾大不掉的祸患,所以,朱元璋必须要对这些开国功臣下手,杀戮虽然残暴,但是也是最有效的。
其二、朱元璋自身的性格问题,他自尊心太强,好猜忌,极端残暴,缺少宽容,这些性格特点应该跟他童年的经历有关,小时候的朱元璋生活贫困,吃了上顿没下顿,遭人歧视,经历很多社会阴暗的一面,这些都会对他的性格养成有决定性的因素。
结尾
“狡兔死,走狗烹“,统治者都会为了自己的皇位,不择手段,铲除功臣,只不过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成为千古美谈,而朱元璋大杀开国功臣,后世争议不断,落得个暴君名声。
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明朝朱元璋要对开国功臣进行诛杀?
在中国历史中,对开国功臣诛杀的案例屡见不鲜。比如汉高祖刘邦,在登上帝位之后就想方设法的除掉了韩信。无独有偶,到了明朝,朱元璋也对开国功臣进行了诛杀。有人要问为什么赵匡胤可以杯酒释兵权,而朱元璋却要用暴力与鲜血解决问题呢?
主要是两人的身份背景、性格不同。
朱元璋从小过惯了苦日子,放牛、当乞丐、要饭,什么不体面的事情他都做过了。参军过后,朱元璋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兵到最后手握兵权,这其中的苦辣与辛酸恐怕只有他自己能体会得到。因为深知得到手的不易,朱元璋才会更加的珍惜。一路摸爬滚打走过来,朱元璋的心性早就磨得像一把尖刃一般,他是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的。与其整日忧心忡忡,不如一次性给个痛快,斩草除根,免除后患。
而赵匡胤本来就是军中将领,和他一同起兵的都是心腹兄弟,人称义社十兄弟。所以,赵匡胤的处理方法相对柔和一些,都是故交兄弟,他也不想血光四溅。一开始的时候,赵匡胤认为这些老兄弟根本不可能叛变,后来是赵普进言,虽然这些人不太可能造反,但他们的手下如果想要富贵,会不会再来一次陈桥驿黄袍加身呢?赵匡胤因此才下了决心,来了一次杯酒释兵权,解除了老兄弟们的军权。
杯酒释兵权也好、诛杀功臣也好,两人解决问题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本质却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中央集权,都是为了手中的那张龙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