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有意思的古籍值得一读?

前几天有朋友抱怨,说现在娶媳妇好贵啊,没房子直接免谈,还是古代好,大不了还能浪迹天涯。

我问,你说的古代,是指多么古?

他撇撇嘴,反正越古越好!

这倒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刚刚读到的《诗经》中的一篇,非常有意思,这篇叫《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看到这首诗,我们往往会想到一个成语,那就是“鸠占鹊巢”,这个成语的出处就是《诗经·召南·鹊巢》,那么这个成语现在是什么意思呢?

现在我们往往用鸠占鹊巢形容强占他人房屋,或者是挤掉别人的位置,自己取而代之,总之是一个贬义词。

那么在《鹊巢》这首诗中,这又是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第一句,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讲的是喜鹊喜欢筑巢,而鸠却想过来同住,这本是两种鸟的本性,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在诗经中,则引申为小伙子(喜鹊)筑巢,小姑娘(鸠)前来同住,意寓为姑娘出嫁住到夫家。

而这种现象就跟“鸠占鹊巢”一样自然,女嫁到男家,是人类的天性,是很自然形成的现象。

而鸠是什么鸟呢?

其实应该是布谷鸟,在《诗经·曹风·鸤鸠》中: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布谷鸟曾经是吉祥鸟,这段描写就把它写得很仁慈、无私,说女子嫁到男家后,两个人品行善良,都很开心,互相抚养小孩,始终唯一。

但其实,布谷鸟并不怎么仁慈,它们会把卵下到其他的鸟窝中,而布谷鸟一出生第一件事就是把其余的鸟蛋推出鸟窝,自己独占鸟巢。

回到刚才那首诗,鸠既然嫁到了鹊巢,那么她在干嘛呢?

“维鸠居之、维鸠方之、维鸠盈之。”

“居”的意思,就是住在了这里,意为娶回了家;“方”的意思呢,是指两只鸟并列住着,形容这对新人恩爱有加;而“盈”的意思,是多,也就是说他们俩生出了很多小鸟,把鸟窝都撑满了。

这其实是对这对男女深深地祝福,就像我们现在祝福新人“白头偕老”、“比翼双飞”、“早生贵子”一样的道理。

再看第二句,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女子要出嫁,车队来迎接她,之子于归是一句祝福语,表明是女子要出嫁。百两御之是男子前来接亲,派来了好多车辆,这句话也是形容婚礼的开端。

那么整个婚礼的过程是怎么举行的呢?

“百两御之、百两将之、百两成之。”

意思就是说,新郎带来了很多很多车辆前来迎接新娘,然后呢,又有很多很多娘家人护送姑娘成亲,最后呢,护送到新郎家,举行了热热闹闹的婚礼,从而婚姻成了。

之所以这场婚礼被《诗经》记录了下来,还广为流传,肯定当时的场面足够大,引起了轰动,人们才会记录下来,并以此作为标准在民间流传。

读完这首诗,确实让人联想翩翩,又让我想起牛郎与织女,他们每一年的相会都离不开一种鸟,也就是喜鹊。喜鹊用身体搭起一座桥,也称为鹊桥,牛郎就通过这座鹊桥渡过天河与织女相会。

因此,喜鹊也成为了最乐于助人的鸟,也象征着爱情,鹊巢也成为了,人间最美好的爱巢了。

从这首诗也能看出,远在周代,男子娶亲就得先准备一个鹊巢(房子),再准备百两(车子),才能娶到美丽的鸠。

怎么读完,感觉喜鹊有点悲催啊!

有哪些有意思的古籍值得一读?

诚邀:

有哪些有意思的古籍值得一读?我试着回答一下吧,仅是个人观点。

我喜欢读的古籍或者读过的古籍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有几本确实觉得特别有意思,也值得一读,第一本就是清道光癸未年间镌刻出版刊行的《图注王叔和脉经》和《八十一难经》的合订本,道光癸未年也就是公元1823年,这本书距今也有快200年了,也算是一本古籍。《脉经》和《难经》是魏晋时期的的著名医学家王叔和编纂的,王叔和对传统中医药和中医学做出过很乏的贡献,王叔和从小酷爱医学,曾专门在张仲景门下专心学习医学理论知识,他研读古代医学典籍,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博采众长,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医学理论,随后编写成医学巨著《脉经》和《难经》,成为中医学学习中的常用书籍,明代浙江宁波人张世贤注释了这部巨著,清代道光年间由天德堂出版发行。这本古籍语言通俗易懂,读来非常有趣,书中除过医学理论知识之外,还附有相当多的中医名方,读来趣味盎然。见下图:

第二本我觉得有趣的古籍是清代道光四年,也就是公元1824年出版发行的一本字典,这本字典名字叫《四音释义》,是清代河北平泉人郑长庚编撰的,全书有十二卷,按照汉字的部首笔画编排,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在于:当时没有汉语拼音注音的方法,每一个字的注音都会选取一个简单常用的字来做同音字注音,对于四声的注释也是采用平、上平、下平、去升来注音,对每一个常用字的出处或者在诗句中出现的地方都会一一注明,就相当于是古代学习汉字音韵的学生入门的入门工具书。这本书的印刷在古籍中也算是比较精良的了版面编排也相当的用心,我就想以前的学生们拿着这样的字典来学习是一种什么心情,反正我就得它就跟我们现在的学生用《新华字典》来查汉字的读音和意思是一样的,是不是很有趣呢?见下图:

第三本我要说的古籍就是《东周列国全志》,这是一部小说,讲述的东周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故事,作者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江苏南京人蔡元放的著作,这部小说刊印于道光元年 ,也就是公元1821年,是木板刊印的的,也算一本古籍了。《东周列国全志》里面的故事是非常有趣的,每一页的扉页上面还有蔡元放的点评,书中还有很多的诗,都是作为对每一个人物的点评或者是每一个故事的点评而出出现的,比如说对齐国的美女文姜的评价诗是:“二八深闺不解羞,一桩情事锁眉头。鸾凤不入情丝网,野鸟家鸡总是愁”这些诗句简单易懂,而且蔡元放在描写东周时期历史人物时,夹杂演义传说,每一个人物描写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读来是非常有趣的。见下图

第四本我要说的古籍就是《全图绣像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三国演义》,是明代罗贯中的小说,只不过这本古籍在出版刊行的时候印了一些插图,这本书也是道光年间出版发行的,一共十二卷,每卷十回,应该算是当时的畅销书了,而且书中还带有清初著名文学家毛宗岗的点评,毛宗岗评语手法独出心裁,而且不乏诙谐和冷幽默。比如有一回写到张飞和许褚的大战,许褚因为之前喝醉了酒,连上衣和铠甲都没来得及穿,和张飞大战时明显的力不从心,被张飞丈二蛇头矛刺中右臂,这个时候毛宗岗的评语是:“谁叫汝赤膊。”每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不由得会让人大笑起来,《三国演义》的小说精彩无比,加上毛宗岗老道的评语,让这本书读起来更多了一份十足的趣味。见下图

有哪些有意思的古籍值得一读?

诸位看官,这里是陈大舍道古。以史为鉴,可知兴衰。承蒙青眼,不胜荣幸。

说到“有意思”的古籍我个人向大家推荐两部游记唐朝杜环的《经行记》和宋朝赵汝适的《诸蕃志》。

先说下《经行记》。大唐天宝十年间,因为战争的原因,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麾下的一位随军书记杜环漂泊到了被称为黑衣大食的阿拉伯帝国。再此之前的数个世纪,到达过西亚的中国人可能不知其数,但他们大多都是商人、工匠或者是背井离乡的失败者,这些人不是文化水平不高就是经济条件有限,所以即使是目睹了世界之大,也很难给后世留下只言片语(比如杜环在大食遇见的画匠樊淑、刘泚和纺织工人吕礼)。

此时的阿拉伯帝国好像真的得到了“天命”,无往不胜。

而杜环则是一位世家子弟,他的家族是长安豪门京兆杜氏,属于煌煌大唐的精英阶层。所以,他不仅有足够的能力去记录下所见所闻,而且,他也有能力设法回到故土。 天宝十年他从中亚启程,经过已经被阿拉伯人征服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波斯并居留在正在兴建巴格达帝都的巴比伦,之后又随黑衣大食的最高统治者曼苏尔大帝巡视了了圣地耶路撒冷和巴巴里。漂泊了十年之后,杜环终于找到了回家的机会,终于从红海沿岸的贸易港口登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途经锡兰到达广州,并最终在安史之乱结束的前夜抵达故乡——帝都长安。

回到了故国的杜环写下了《经行记》,记录下对大多数同胞来说想都不曾想过,但是自己却曾经走遍的那些神奇异域。 杜环的记录是详实而广泛的,他在记录了黑衣大食的物产、风俗、习惯以及奉行的信仰,也记录了当时的另一超级大国佛菻——东罗马,也就是曾经的大秦。

在杜环的书中,罗马依旧伟大,帝国也依然如故。而且《经行记》也证实了几百年前的《魏略》等史书中对于罗马世界的记录如元老院(置三十六将,皆会议国事。)、高架水渠(有飞桥数百里可度海北诸国)以及“条条大路通罗马”皆为事实;也更详细的记录了罗马人吃面包、喝红酒、礼拜日休息(好饮酒,尚干饼……其俗每七日一假,不买卖,不出纳,唯饮酒谑浪终日),有着高超的纺织技(历史上伯罗奔尼撒的丝织品精致无比,一匹薄如蝉翼的面料甚至可以塞进一根手杖之中)。 《经行记》甚至还记载了亚历山德里城中的自动购物机——“西海有市,贸易不相见,置直物于旁,名鬼市。”

佛菻古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经行记》虽然并没有完整的留到后世,世人所能看到的也只是被杜环的族叔,历史学家杜佑收入《通典》中的一千五百字,但即使是这些吉光片羽的片段也给此后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向外的窗户,在杜环的晚年,唐德宗派遣使臣杨良瑶出访黑衣大食,这是两个大帝国之间第一次的官方互动,而这也许就有着杜环或者说《经行记》的影响。

杜环是一个人去闯荡这个世界,而那“御宅”一族只要有心也可以对这个世界了如指掌。在杜环之后的五百年,中国南方正是宋理宗在位,一位名叫赵汝适的宗室子弟担任了福建路市舶司提举兼任泉州市舶使,负责管理对大宋朝弥足珍贵的海外贸易。

泉州在当时有常住人口一百三十余万,是仅次于临安的通都大邑,也是东方乃至于世界上最大的港口都市,在赵汝适任职短短的两年期间,泉州的繁华让他真切感受到世界的广大和奇幻。于是赵汝适便“暇日阅诸蕃图”,并“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道其风土与夫道理之联属,山择之蓄产,译以华言”,写成一部《诸蕃志》二卷,记载了东自日本,西至北非的默伽猎(摩洛哥)共五十余国的概况。

作为一部志书,《诸蕃志》虽然是个一次成型的整体并由赵汝适一个人用两年的时间撰写出来,但是由于被采访者不同,这部志书在内容上是将不同的叙述者、不同的见闻叠加而成。所以和《经行记》不同的是,《诸蕃志》可以说不是赵汝适眼中的世界,而是那些“贾胡”,也就是来自四海万国的商人、水手、艺人,甚至是宗教家们眼中的世界。

因此,《诸蕃志》中的一些记载是真实和传说共存,比如书中关于亚历山大法尔斯灯塔的记载便是典型:

“遏根陀国(亚历山德里城),勿斯里(埃及)之属也。相传古人异人徂葛尼(亚历山大大帝)于濒海建大塔,下凿地为两屋,砖结甚密;一窖粮食,一储器械。塔高二百丈,可通四马齐驱而上,至三分之二。塔心开大井,结渠透大江,以防他国,兵侵则举国据塔以拒敌。上下可容二万人,内居守而外出战。其顶上有镜极大,他国或有兵船侵犯,镜先照见,即预备守御之计。近来为外国人投塔下执役扫洒数年,人不疑之;忽一日,得便盗镜抛沉海中而去。” 这段记录就是以事实为主,并掺杂着传说。

《诸藩志》成书于宋理宗宝庆元年,也就是公元1225年,而一百多年前的公元1100年,法尔斯灯塔曾经遭到了地震的破坏,仅残存下面的第一部分,灯塔最高处的镜室和灯室被毁。灯塔失去往日的作用,成为了一座军事要塞瞭望台。 而“其顶上有镜极大,他国或有兵船侵犯,镜先照见,即预备守御之计。”则是指的地震之前灯室曾内装有透明的水晶石或玻璃镜,在太阳之下可以反射出耀眼的强光,可以在白天给接近海岸的船舶指明方向;有的历史资料甚至夸张的声称,这面镜子的反光即使远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城邦拜占庭(之后的罗马帝都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尔)也能看到。而还有的传说认为这面巨大的镜子照到哪条船上,这条船就会因为强光立即燃烧起来。阴天时灯塔的工人则依靠燃烧石油的灯光,再利用后方的反射镜收集光线,然后反射出去,到了夜晚便是以火光照耀大海,据说无论何种灯光都能照射到百里之外的海面上。

而“近来为外国人投塔下执役扫洒数年,人不疑之;忽一日,得便盗镜抛沉海中而去。”则是一段古老的阿拉伯传说:

第七世纪末,罗马大帝提比略三世意图进攻亚历山大城,光复帝国在阿非利加的疆土,但惧于舰队被灯塔照见,于是派人向倭马亚王朝的大将军穆萨·伊本·努赛尔(伊非里基亚总督,曾将罗马在北非的驻军全部驱逐,并征服了西班牙)散布谣言,谎称塔底藏有亚历山大大帝的陵寝和珍宝。穆萨·伊本·努赛尔中计后下令拆塔,但在亚历山大市民们的强烈反对下,只拆到灯室时便停止。

其实这个灯室也是因为地震而毁坏的,而那个因为贪婪便自毁屏障的荒诞故事则和中国古代蜀道石牛的传说一样,时刻向人们提醒着人性中的永恒的弱点。

就在赵汝适将亚历山大法尔斯灯塔的纪实和传说写进《诸藩志》之后不到百年,也就是公元1303年和1323年,两场地震彻底的摧毁了灯塔,使之成为废墟,而《诸藩志》着的寥寥数语便成为这个古典时代八大奇迹最后的记载。

亚历山大市

虽然亚历山大法尔斯灯塔已经不可再见,但是后世的建筑对这个最长寿的“世界奇迹”都有着致敬式的模仿。

无论是“行万里路”的杜环还是“读万卷书”赵汝适,他们都在自己的时代,以包容和公正的态度对那个世界做了最大的探索,堪称“开眼看世界之人”。而当今的我们与其说再讨论究竟是林则徐或是其他的什么人,谁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时,不如去考虑下这个更重要的问题:我们应当怎样去“看”这个世界。

有哪些有意思的古籍值得一读?

当手机的屏幕滑过,余光间瞥到这个问题,灵光一闪,我第一时间想到一本古籍,可能也是唯一想到的一本。所谓古籍,大概除经史子集之国粹,还有历代志怪传奇,元杂剧,明清小说等等。而我又大概是一个比较喜欢看小说的人,四大名著,三言二拍等古典小说基本家里都有,而且每年网商大促,总要添置一波,以至于家里的书柜都要被书本塞满了。有时候想想也是心酸,人都住不起这么贵的房子,却让书白白占着空间。转念又想,在如今这个知识落寞的年代,囤积图书也算是对知识一点敬畏。

言归正传,而在我读过的众多小说中,有一本,深深吸引了我。这本书很短又很薄,讲的故事玄幻又奇妙。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道:“选传奇之文,荟萃为一集者,在唐代多有,而煊赫莫如《玄怪录》”。

《玄怪录》是一本怎么样的书?也许看名字就能猜个大概了,书中记录了南朝梁朝至唐代间神奇诡异之事,内容丰富,叙述精炼,修辞华丽。用高三老师的话来说,《玄怪录》大概是借鬼怪之像,喻现世之事。里面的故事有描写官场腐败的,有反映民间疾苦和民众愚昧的,有描写坚贞爱情的,有赞扬烈士侠女的,太多鬼怪其实可能连作者都不太相信,但是却又反映出作者自身对待鬼怪之事的看法和内心的观念。

另外,与其他古籍小说相比,《玄怪录》的故事及其精彩,辞藻极尽形容之最,作者写作技巧高超,故事虚构意识强烈,即使没有翻译,也能让人细细品味。正因为如此,书中的很多故事都被后世小说借鉴,诸如,“三言二拍”、太平广记等书中都有类似的情节的故事。

可以说,《玄怪录》放在现在就是一本不折不扣的悬疑鬼怪小说,故事短小精悍,读完回味无穷,值得一看。

有哪些有意思的古籍值得一读?

丹道法诀十二讲

有哪些有意思的古籍值得一读?

《嫖经》,六百年前的明朝绿茶鉴定圣经。

其中鉴定原则只对绿茶有用,只适用于事故发生后的复盘,不适用于日常相处。

切莫推之四海,毕竟,这个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温柔可爱的好姑娘。

男子看此经,知花丛套路;女子看此经,识狐狸技俩。

言语虽俚俗,滋味可深思。

兹摘录数条,仿经书注疏之条,博大方之家一笑。

1、

经:三年一添岁,半载两诞遇

注:匿齿不得已也,假生日殊可笑。

释:三年过去了,她的年纪才增加了一岁;可是,今年我都看她过了两次生日。

2、

经:约以明朝,定知有客;问乎昨夜,决对无人。

注:首句恐失了主顾,此举防吃醋也。

释:约以今日,则身体不适、情绪不佳、天公不美、路途不便;他日相见,必曰近日皆深闺幽住,今日方始得出。

3、

经:蹙额告乎家事艰,知其相索;锁眉诉乎借贷广,欲我相偿。

注:可应则不待索而应,应而复索,实难为情矣。

释:见面则唉声叹气,句句不离家事艰难、举足维艰,则知欲索要钱财;相逢即蹙额作西子捧心状,哭诉花呗额度快满、信用卡接近刷爆,则提示你该帮她还花呗了。

4、

经:枕席虽尽乎情,彼此各了其事。

注:二句绝佳,殊煞风景。

释:床笫之间,山盟海誓,仿佛恩情可再续三世;下床之后,鱼类的记忆只有七秒。

5、

经:他人之异从姬说,乃指卖好之路;已妓之私向友言,是开引贼之门。

注:旧云“异”,阳物之异也,何必如此说?异姿、异才、异富、异侠,皆妓家之所喜。得趣处不向人言,真是难忍。

释:防火防盗防闺蜜,防车防坑防兄弟。

6、

经:遭溺丈夫,不解堕于陷内;着迷君子,岂知落于彀中。

注:不蹈入便罢,一蹈入则不由不堕落。

释:刷火箭、买礼物、投食、买水,尽是遭溺丈夫与着迷君子。

7、

经:讨好则千日不足,搜过着一时有余。

注:讨好时费尽苦心,一朝弃之,可叹可叹。

释:《嫖经》亦有云“屡问不言由意背,才呼即应为情亲”,“屡问不言”者,纵然千日讨好,也难免一朝弃之。岂不闻:舔狗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

8、

经:为财者十有八九,为情者百无二三。

注:虽云为情,到底为财也。

释:所谓绿茶,要么求俊、要么求财,若兼吴彦祖之貌与马云之才,固然上佳。若不能得兼,舍吴彦祖而取马云也。

该书底本采用文物出版社据 明万历刻本影印的《青楼韵语》,经与注皆为古人所言,至于释,则是作者所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