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为什么会精通兵法?
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为什么会精通兵法?
要说元末明初的最强将领,非徐达、常遇春莫属,这两位帮助朱元璋,攻城拔寨,所向披靡,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徐达的是难得的帅才,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游刃有余,常遇春则是明军的利刃,所到之处锐不可当,没有攻克不下的城池。
徐达、常遇春都对兵法极其精通,在战场上对时机把握十分准确,能抓住敌人片刻破绽,毕其功于一役。如果说这两位将军都是名校毕业,经过专业学习培训,那估计也就不会那么惊世骇俗了。
实际上,徐达、常遇春都得野路子出身,也就是普通老百姓,什么后台势力也没有,更别说什么学习培训。
史料记载: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
徐达的家里世代务农,是个地道的农民,只是徐达长相不错,胸有大志,且孔武有力,还有一身好武艺。
史料记载: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初从刘聚为盗,察聚终无成,归太祖于和阳。”
常遇春是怀远人,力大无穷,善于骑射,曾经因吃不上饭落草为寇,之后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既然徐达、常遇春都是普通百姓出身,也没有什么深厚背景,为何他们打仗会这么牛?
天赋异禀,天生是打仗的料
在这个什么都要讲究天分的时代,努力好像就变得可有可无,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封侯拜相,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也许是很多人的梦想,但真正能实现的少之又少。
很多人一生奋斗不息,都无法达到的境界,换做另一批人,可能很快就能突破。徐达、常遇春就是天生的战士,他们天生就是为了战争存在的,如果不是遇到朱元璋,徐达可能还在耕田,常遇春可能还在打家劫舍,朝不保夕。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金朝创始人完颜阿骨打,生在白山黑水之间,在宋、辽早已是封建社会的时候,完颜阿骨打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而当完颜阿骨打拿起武器,准备反抗辽国的时候,变成了一位孔武有力、智谋出众的战略家。仅仅用11年的时间,就灭掉了当时最强大的辽国,并令宋朝在金军的脚下颤抖。难道有人教过完颜阿骨打兵书战策,有人手把手教地教他排兵布阵,明显没有的。
打仗这事情很考验天分,如果不是这块料,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完颜阿骨打征战一生,创立的金朝,可谓一代豪杰。
在那混乱的元末,吃饱饭都是个大问题,从军成了很多人的饭碗,毕竟当兵得给饭吃,否则怎么打仗。徐达、常遇春能跟随朱元璋,大多也是被形势所迫,当时朱元璋造反之前还做过和尚,并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才做下决定。
没有人想打仗,也没有人想过那命悬一线的日子,而徐达、常遇春异于常人,他们的天赋过人,他们的武艺高强,命中注定他们就能名留青史,让后人记住他们的名字。
作战勇猛,悍不畏死
要想成为将军,必须从小兵做起,那么在军中要升官,要立威,依靠的是什么?是军功。如果统兵百万,取得战略性战争胜利,可能会改变改变整个历史进程,此将军必会青史留名。
而如果只是一个小兵,想要升官发财,那就得在战场上卖命,杀敌越多,立的功劳就越大,就越可能被领导看中,越有可能升官。这一切最起码的前提是不怕死,临终逃脱可能不仅不会升官,还会被杀头。
徐达、常遇春皆是悍不畏死的之辈,自从他们从军之后,就把脑都栓在裤腰带上,在战场之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只有不怕死的战士,才有可能活下来。
史料记载:
“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郭子兴是朱元璋最早的起义领导,而郭子兴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孙德崖也是红巾军领袖,原本郭子兴和孙德崖不睦。两军交战之时,朱元璋却被孙德崖抓住了,这个事情就难办了。在天下纷乱之时,杀几个起义军领袖也无关痛痒,如果当时朱元璋被杀,也就没有之后的大明了。
关键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替代朱元璋被俘,朱元璋转危为安。这样的结果是徐达将面前生死考验,换来的是朱元璋对徐达的重用。好在最后徐达也平安归来,说起来平淡无奇,事实则是生死时速,人的命只有一条,死了不会和游戏一样可以从来。
徐达不怕死,常遇春同样如此。徐达是个是智将,常遇春可以说是个猛将,当然同样不欠缺智谋。
史料记载:
“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
当时元兵陈兵采石矶,这里是渡江的必经之路,船离着岸边还有三丈多,无法靠岸。常遇春驾驭小船,直接冲向元军,手持矛戈,当敌人抓住他的戈头的时候,常遇春趁势跳上岸,就这么冲杀进敌阵,元军望风而逃,被杀得大败。
战场之上,领导在旁观看,正是立功的好时候,常遇春勇冠三军,单人冲进敌阵,杀退敌人。此时的常遇春是个小兵,正是因为他的勇武才受到重用。军中是勇者的天下,是强者的天下,要想加官进爵,不怕死是最起码的素质。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当徐达、常遇春从小兵升任部队中层干部,或者高层军官之时,他们的勇武就不一定能派的上用场了,其他一切都要依靠头脑。
此时的将领需要的不停地学习,徐达、常遇春从小没有学过兵法,而他们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战争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迅速让小兵变为将军,将军变为统帅。
史料记载:
“与大将军攻太原,扩廓帖木儿来援。遇春言于达曰:「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达曰:「善。」会扩廓部将豁鼻马来约降,且请为内应,乃选精骑夜衔枚往袭。”
常遇春不仅武艺高强,还是个还神射手,多次用他的弓箭挽救战局。当大兵团作战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指挥布局,一旦决策失误,牺牲可能是成千上万条人命,所以必定要极为谨慎。
在明军进攻太原之时,扩廓帖木儿来救援,扩廓帖木儿元军中水平最高的将领,他面对的就是徐达和常遇春。常遇春对徐达说:“我军骑兵已经集结完毕,但步兵还没有到,如果直接开战可能损失严重,夜袭才是上策。”
开战之后,元军大败,徐达、常遇春用最小的代价赢得了胜利,并获得四万部队,太原被攻克。谁都不是一生下来什么都会,哪怕天赋异禀,也需要后天的学习,徐达、常遇春就是善于学习的将领,他们在战争中总结经验,磨练兵法,直至成为最强将领。
从一介平民到百万兵马的统帅,徐达、常遇春做到了,他们帮助朱元璋取得了天下,他们也被封为开国功臣。名将的道路并不平坦,需要勇气和智慧才能开创新的事业。
说到底,一代名将的养成,是踩着众多拦在他们面前倒下的人爬上来的,运气很重要,跟对人也很重要。
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为什么会精通兵法?
要回到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对兵法如何来理解,从知识的角度上说,兵法是前人用兵总结的经验,被记录在纸上流传后世。例如:《六韬》(姜太公)、《司马法》(司马穰苴)、《尉缭子》、《孙子兵法》、《卫公兵法辑本》(李靖)、《纪效新书》(戚继光),都算中国古代用兵的方略和战法。
如果能够充分吸收前辈的经验、教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遥望,自然可以少走弯路,快速成为一个用兵打仗的行家里手。
但徐达贫苦农民出身,行伍之前识不识字都是问题,前辈军事家的名字,估计都不见得听说过。但既然是经验总结,自己的经历也是一笔重要的财富,这便是古代名将成长的第二条道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不过这种成长道路要有两个必备条件,首先运气得足够好。
打仗可不是小流氓群殴,千万人在战场上搏杀,刀剑如林、箭矢如雨,第一次上战场就挂了,总结经验自然无从谈起。
其次,得有颗上进之心。
就想着如何在战场上保住小命,能跑就跑、能混就混,就算运气好,最多也就是个老兵油子。
想成名将,带着兄弟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每次打完仗,自己琢磨是必不可少的,哪些地方做的对,应该保持;哪些地方错,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要知道,战场千变万化,这次犯了错运气好没死,不代表下次还能活着。
在徐达身上,这两条恰好都具备。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已经从军的朱元璋、汤和奉郭子兴之命回乡募兵,22岁的徐达扔下锄头,跟着自己的小伙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一开始,徐达不过是个小头目,但在次年的徐州之战中,徐达冲锋陷阵勇悍异常,开始受到朱元璋的重视。
在随后的岁月了,徐达运气不错,历经多场恶战,都全身而退。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时,一场危机让徐达和朱元璋的亲密关系更上层楼。
和郭子兴一起起兵反元的孙德崖,在战争中逐渐郭子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曾一度囚禁了郭子兴。
是年二月,同为红巾军的郭子兴、孙德崖部,终于撕破脸皮刀兵相见。郭子兴抓住了孙德崖,而孙德崖的部队则扣了朱元璋做人质。
徐达得知后,毅然只身入敌营,劝服对方已自身为质,换取朱元璋回营解决纠纷。
这次轻身涉险的交还人质事件让朱元璋非常感动,对徐达给予了无限的信任。在任何时代里,领袖的信任都远比能力重要,尤其在古代军事领域,交通、信息不畅的情况下,谁知道您带大军出征,会不会卷了部队投敌?当然了,这时候的朱元璋还不是朱洪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徐达也算不负众望,拔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下太平(今安徽当涂)、谋集庆(今江苏南京)、克芜湖,连战连捷,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登上名将之位。
等到了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徐达已经是朱元璋账下领兵的王牌,每有关乎命运转折的恶战都使其领兵出征。
一路走来,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都成了踏脚之阶,而徐达也终成拥兵数十万,指挥若定挥斥方遒的一代军神。
最后,我们还要说一点,战争因时而变,哪有那么多一定之规?赵括倒是熟读兵书,常口灿莲花辩的父亲赵奢哑口无言,但结局如何众人皆知。徐达从一个大头兵起家,历经步战、水战、骑战多种战争模式,哪有什么天授武穆遗书的兵法?不过是战场血肉磨盘间苦苦研磨,不断精进,才有日后百战之胜。
这其实,才是名将之道,“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血泪之路,徐达走过,毛主席也一样走过。
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为什么会精通兵法?
徐达和常遇春是明朝开国武将中,战功最显赫的两个人,相当于朱元璋的正副元帅。然而这两个人,徐达是朱元璋的发小,出生穷困,没读过什么书,也没看过什么兵法。常遇春也是因为贫困,加入到打家劫舍的强盗窝里,后来才投奔朱元璋。也就是说,这两个人本来完全不懂得带兵打仗,为什么最终却成为了大明王朝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呢?
(徐达剧照)
一、徐达和常遇春武功高强作战勇猛。徐达和常遇春虽然之前没有学过兵法,没有带过军队,但是他们有个特点,都学过武功,有一身好武艺。
因为有一身好武艺,因此在军队中让人佩服,受士兵爱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一个不会武功的白面书生来指挥打仗,那些士兵们肯定不服他。而徐达和常遇春本身武功高强,士兵们都会觉得他们“有水平”,当然就听他们的话了。
我们看古代写的那些演义小说,里面的将军们,都是武功很高强的。隋末演义中,还搞了一个好汉们的武功排名。甚至打仗的时候,通常都是先将军打,决出胜负以后再士兵打。所有这些,我们知道都与实际情形是不一样的。问题是,不一样,为什么演义小说还会这些写呢?这说明,在老百姓的心里,是很重视军队中将军的武功的。
徐达和常遇春武功高强,自然很受敬重。
徐达和常遇春除了有一身好武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他们在战场上打仗的时候,作战勇猛,每次都是冲锋在前。史料中就有很多地方特别记载了他们冲锋在前的例子。既然主帅都冲锋在前了,士兵怎么可能不跟上呢?所以打起来自然就非常厉害了。
(常遇春剧照)
二、徐达和常遇春的对手也没有学过兵法。徐达和常遇春的部队,和元朝军队打仗的时候不多。他们和元朝军队打仗,都是在平定了南方以后。
而当时的南方,主要是陈友谅、张士诚这些人的部队。而这些人,本身也都是农民军。虽然徐达和常遇春没有学过兵法,陈友谅、张士诚这些对手的将军们也没有学过兵法。当大家都没有学过兵法的时候,打仗主要就靠的是勇猛,靠的是军队里将军的魅力,而不是计谋了。
事实上,明末的统一战争,打仗的时候使用的计谋,确实没有秦末以及三国时期有名。秦末和三国,有非常多了不起的军事家,谋略家。但是元末被后世记住的军事家、谋略家似乎很少(像李善长、刘伯温这种,他们其实很少指挥打仗,更多的是战略规划及后勤保障)。这也说明,因为大都是农民起义军互相在打仗,谋略使用上确实非常少。
有人可能会说,当朱元璋统一南方后,派徐达和常遇春挥师北伐,攻打元朝正规军的时候,元朝正规军不是也打不赢吗?事实上,徐达和常遇春在北伐的时候,一方面,他们已经有了实战经验;另一方面,元朝早就不是什么正规军,而是在和北方农民起义军作战中成为残兵败将,不堪一击了。所以徐达和常遇春打起来很轻松。
(朱元璋剧照)
三、徐达和常遇春通过实战打出来了。什么叫打出来了?一是有了实战经验,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仗该怎么打了。二是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敌人的弱点是什么,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打击敌人的弱点。三是将领在军队中建立了绝对的权威,不用再强调纪律和执行力了。
四、徐达和常遇春得到朱元璋绝对信任。
徐达是朱元璋发小,常遇春也被朱元璋认为忠厚老实,因此对他们非常信任,没有发生过刘邦直接闯进军营中,夺了韩信兵符这样的事情。
于是朱元璋很信任徐达和常遇春,因此他们的仗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也因此打得非常顺。仗只要大顺了,打起来自然就很厉害了。而获得朱元璋信任的徐达和常遇春,自然也就成为明军的最高统帅了。
(参考资料:《明史》)
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为什么会精通兵法?
想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对兵法的理解,从知识角度上来说,兵法是前人的用兵总结出来的经验,被记录于纸上流传。
如:《司马法》、《六韬》、《尉缭子》、《卫公兵法》、《孙子兵法辑本》、《纪效新书》等,都是古代用兵总结出来的方略和战术。如果能够吸收前人的用兵经验,自然可以少走弯路,更快的成为一个用兵行家。
但徐达、常遇春等皆是农民出生,入军前大字不识一个,所以只能依靠自己战斗中得出来的经验,这也是一种财富,这是古代的名将成长的第二条路。
在战争中学习经验不过这样的成长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运气和上进心。
运气:战争不比街头流氓打架,打伤打惨很经常,但是杀死的人比较少,而战场上动不动就是几万到几十万人的厮杀,刀剑如林、箭矢如雨,缺胳膊少腿是常事,一不小心命就没了。如果第一次上战场就牺牲了,那总结经验什么的便是来生的事情了。
- 上进心:战场厮杀中如果只是想着如何保命、如何逃跑,就算运气很好,充其量不过是个老兵油子。想成为一代名将,带着手下赢得胜利,自己对于战后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每场战斗结束后都要仔细琢磨,哪里做错了,哪里该保持,这是名将必备的提升自己的方式。
须知,战场瞬息变化,最考验将领的应变能力和对战局的把握,这次指挥失误运气好没死,不等于下次还有这样的运气。
徐达便是具备着运气和上进心1353年,才22岁的徐达扔了手里锄头跟着朱元璋走上了他成为军神的道路。起初,徐达还只是个小头目,但在次年的徐州之战中,他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渐渐的受到朱元璋的关注,在往后的战场上,徐达运气还不错,经历多场恶战偶尔负伤,但并无大碍。
- 1355年,一场危机跟上了朱元璋,而徐达凭借这场危机,凭靠自己的胆量和智慧,硬把危机转化成人生巅峰的阶梯。事情是这样的:与郭子兴一起反元的孙德崖,慢慢与郭子兴产生了矛盾,还曾囚禁了郭子兴。次年二月,郭子兴与孙德崖终于死皮脸皮兵戎相见,郭子兴抓了孙德崖,而孙德崖部队扣了朱元璋。得知情况后,徐达毅然自身进入敌营,劝服对方把自己作为人质,让朱元璋回营解决纠纷。
这次交换人质的事件让朱元璋感动不已,从此后对徐达表现出了无比的信任。徐达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率军平采石、攻太平、夺集庆,连战连胜,硬是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名将的宝座。
待1366年之时,徐达已然成为朱元璋手下第一个王牌,每次关乎命运的恶战都由徐达亲自率兵摆平。一路走来,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都成了他们的踏脚石。徐达从一个小兵开始,经历了步战、水战、骑战等各种战场模式,他没有什么仙人指路、没有师父带领,只有通过战争这种血肉磨盘来累积用兵经验,不断琢磨求精,才有以后的百战百胜,才被后人称为“军神”。
最后再说一句,战争是因时而变,兵书看的再多不如上战场厮杀一番,赵括倒是熟读兵书,经常说的他父亲赵奢哑口无言,最后的结局如何,大家都知道。
“在战争中学习经验”这才是名将之道,这条充满血与泪的路,徐达走过,毛主席也走过。
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为什么会精通兵法?
徐达祖上三代务农,没有官职,这从他父、祖的名字都是数目字就可看出(父亲徐五四,祖父徐四七,元代有官职或正式功名就可取官讳了),但家境似乎比朱元璋略好,自幼可以习武(穷文富武,能习武的话多少也能认得些字,毕竟学文更便宜),从他日后用兵谨慎规范可以看出,他的军事素养是相对较高,也比较“规范化”的,应该读过一些军事书籍。
常遇春最初并不是朱元璋部下,而是刘聚的部将,其家境如何正史没有记载,但他善于射箭,而射术是需要大量时间和投入去练的,他若非猎户也应该不算赤贫,且可能同样多少有点文化。他用兵泼辣大胆,不依章法,且军纪有时候比较废弛,或许没读过多少军事书籍也未可知。
事实上名将中比他们两人更“草根”更没文化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出身牧奴的石勒,直到称帝也不认得几个字,却是连敌人刘曜、刘琨和祖逖都佩服的用兵好手;再如李广,虽出身兵家但行军打仗不依兵法,尽管的确“数奇”,但算作名将并不算过分。
事实上真正从兵书中学成一代名将的人恐怕只生活在连续剧里,宋代是兵书出版最发达的,《武经七书》是宋代整理完成的,《武经总要》说成瑰宝也不为过,从宋太宗起历代宋朝皇帝都非常努力地编写“阵图”,恨不得战场上每匹驴头冲哪儿都立个规矩,但结果如何呢?“不屑学阵图”,说出“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岳飞成了名将,读过许多兵书但不拘一格的余玠成了名将,同样读过许多兵书但善于运用的虞允文也成了名将——但热衷于编写阵图并经常拖着弱不禁风身体在皇宫内披甲乱跑的宋英宗,先后坏了富平和两淮大事的张浚,他们是名将么?
事实上除了本身就是一线将领的戚继光等人写的《纪效新书》等具有“战场指南”性质的实战性和“速成性”,中国古代大多数兵书都是军事理论和战略类的,对战略或至少战役决策者有养成和帮助作用,却并不一定对培养一名战场一线指挥官有直接的帮助,当然,这名战场一线指挥官升到一方统帅的级别后,是需要这类书籍的,但在此之前他恐怕更需要的是身体、经验和战场直觉,这些需要的是训练、老兵老将的传帮带,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出道就需要《孙子兵法》的是谋士、幕僚这类参谋型人才,您如果走纯武将路线,出道不过一个伍长,没事还是多练练石锁吧——而提问者所说的徐达、常遇春恰好就是这种从基层一线成长起来的将帅,他们不是刘伯温,没必要出道就知道“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们知道“战以屈人之兵”升职会更快些。
等到提拔到战役战略统帅层面,需要读理论书籍了,这位将军的条件也就会比较好了,他或许自己文化程度提高,比如朱元璋,原本识字不多,读书困难,但当大元帅、吴王后已经能把各种古籍读个大概,学习一点兵法并不难;或许这位统帅学文化差点劲,但理解力强,则可以让人讲解,比如前面提到的石勒,当赵王后就喜欢找人给他讲古,且理解力过人;这些再不行,还可以集思广益,弄一堆谋士相帮——什么,这些都不行?那您这元帅充话费送的么?
顺便说,“兵书”也不一定非得是《孙子兵法》、《黄石公三略》之类,努尔哈赤的“兵书”只是《三国演义》,而太平军中公认战略素养最高的东王杨秀清不但不识字,还因为个人生活不够克己复礼患了严重眼病,一目失明另一只眼也是半瞎,他的“兵书”是听幕僚(包括男幕僚和女簿书们)替他口头讲解的各种“古书”,从四书五经到《水浒传》都有。
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为什么会精通兵法?
实践出真知。
从战争学习战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