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赵贞吉为何要在海瑞上疏后挺身而出?

看完全剧,感觉最不明白的就是这段。

嘉靖四十五年,春节刚过,正是开春好时节,正所谓“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嘉靖帝也等到了移驾万寿宫的好日子。只是万事俱备还欠贺表,可是他最终等来的“贺表”却是海瑞的一封《治安疏》。

盛怒之下,嘉靖帝一口咬定此举背后是有人指使的,双眼紧瞪,众臣跪倒一地。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赵贞吉挺身而出……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下,在这种节骨眼儿上,嘉靖帝又是在愤怒中,赵贞吉为什么要挺身而出呢?

一、

赵贞吉挺身而出,于情于理都是合适的,至少按照一个正常的组织架构,他也必须得出来说话。

道理很简单,赵贞吉作为户部的部门经理,自己底下一个小干事还是通过自己的手递交了一封自己都没有过目的文件给总裁。总裁看后震怒,各部门经理全都瑟瑟发抖,面对总裁的询问,赵贞吉想跑也跑不掉啊。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再深挖赵贞吉此举背后的逻辑:

当初赵贞吉入阁的时候,嘉靖帝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四德亨利元!”

内阁一共四个人,就差这个“贞”,这个“贞”不是胡汝贞,而是赵贞吉。

之前我们也讲过,赵贞吉这个人一手“太极拳”打得炉火纯青,他最擅长的就是拖。

浙江“毁堤淹田”后,他就拖着不借粮,直到胡宗宪给出了一个圆满的理由,直到京城内的徐阶和严嵩达成妥协;审“浙江冤案”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拖,把杨金水生生给拖疯了,把吕芳给拖到请严嵩喝酒被罚去修吉壤,把海瑞硬是拖到跑军营跟胡宗宪去叫板;等到了这次欠俸危机,他仍然是拖,在嘉靖帝面前保证的好好的,结果百官上谏,百姓饥饿,无能为力。口口声声说替海瑞罚俸禄,最终还不是海母自己织布换点口粮吃,等拖到海瑞上谏了,拖不动了……

此时嘉靖帝还在愤怒中,能接话的就两个人选,一个是徐阶,一个就是赵贞吉。让徐阶接话,等于主动权交给了人家,毕竟徐阶背后还有裕王,搞不好最后自己就是替罪羊。

而把主动权放到自己手中,尚且有一线生机,也给了老师徐阶一定的时间去捞自己,所以他没得选。

二、

再说嘉靖帝为什么会认为海瑞是受人指使的?

其实嘉靖帝的追求很简单,就是修仙嘛,他的所有花费,除了日用品比较高档之外,就剩下修仙所需要的费用了。

最开始他重用严党,严嵩父子俩也是想方设法给他修宫殿,开篇第一次御前财政会议争论的焦点也在这里。

谁也没想到,因为改稻为桑,导致两派斗争愈演愈烈,最终呢,宫殿也没有修成。好不容易抄了严党的家,弄了点钱回来,结果清流们对这些钱的分配不依不饶。嘉靖帝使了个心眼儿套了点现钱修宫殿,没曾想,事情就发展到这个地步了。

嘉靖帝委屈吗?

他觉得很委屈,自己时日不多了,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以前大冬天穿单衣还能抗一抗,现在裹着棉被都瑟瑟发抖;以前嘛,吃一颗仙丹,还能再坐几个时辰,现在喝着李时珍的汤药,都得倚着靠垫;以前嘛,算计一下大臣,还能像鸟一样张着双臂飞来飞去,现在等陈洪一走,马上就卧倒休息。

所以,他盼着这个万寿宫早日建好,不是一天两天了,甚至于为了这个宫殿,他已经产生了退位之心。

这个细节在他跟黄锦夜里探班工程时,他就抱怨百官不理解他,自己不过是想修个宫殿养老而已:

“朕有个念想,等修好了这两宫两观,就让裕王接了位,朕一心玄修。”

三、

甚至于自己倚重的严党跟清流派PK,剑指裕王,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拿掉了严党。以至于后来,他经常提到如果严嵩在,其他人也不敢这么对朕:

“无非是因为朕盖了这几座屋子想养老,严嵩和严世蕃在他们敢这样?”

因为裕王听从安排去安抚了被打百官,给他树立威信,百官也都同意上贺表,嘉靖帝甚至都把冯保给送回去了。

结果跑出来一个六品户部主事,连通过正常途径上书的权力都没有,竟然跟嘉靖帝玩了一手狸猫换太子。弄了封假贺表,“哇啦哇啦”把嘉靖帝给扒了个底朝天。

嘉靖帝不傻,当然知道众臣上贺表不是发自内心,当然知道自己是在控制舆论,偏偏海瑞站出来了,其他人还都说不知道怎么回事,他能信?

他能想到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有人想学当年给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把戏,自己马上就要退位了,你裕王就这么等不及?

朕传位给你是朕自愿,但是你弄了个不入流的六品户部主事过来全盘否定朕,这不是逼宫,是什么?

别忘了几年前,同样的情景再现,周云逸是借天象抨击嘉靖帝,结果被廷杖致死。海瑞是聪明,借如今的现象抨击嘉靖帝,周云逸就是裕王那伙人指使的,这毋庸置疑,那海瑞是谁指使的呢?

别说以嘉靖帝多疑的性格会怀疑了,就算是我们自己,动动脚指头也会往被人指使上面想。

四、

结果,嘉靖帝在这里发飙,底下的众位重臣却跪倒一地,并无人应答。从众臣这边讲,他们是被蒙在鼓里的,但是从嘉靖帝这边理解,就成了有人打招呼,不让他们说话,谁打招呼?

还用问吗?

当然是此举受益最大者了,也就是裕王,如果没人应答,那么对于嘉靖帝来讲,只能从海瑞的举荐者入手,也就是裕王。

这一点,徐阶必然能看出来,他作为内阁首辅,这种情况下,是不得不站出来的。但是刚才我们也说了,海瑞是赵贞吉的下属,而且二人曾经在浙江共事过,且赵贞吉没能压住海瑞上供词。更重要的是,这次“贺表”也是赵贞吉捧给嘉靖帝的,不管怎么追究,他都逃不掉。

在这种情况下,容不得他多想,一旦徐阶接话,自己就成了被审讯的人了,而自己接话,还可以把案情压到自己这一级审理。徐阶来审,顶撞恩师,那就是恶名,参考胡宗宪不肯倒严,此时顶撞嘉靖帝,反而成了美名,叫冒死直谏,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实际上他之所以敢站出来,就是因为他是没有退路:

首先,海瑞是什么样的人,不用他自己解释,嘉靖帝曾经也见识过的,不管是自己也罢,海瑞也罢,都不希望互相牵扯。也就是,不管怎么审,自己确实没有指使海瑞,更何况自己刚被提到内阁,也没有动机。

其次,自己站出来后,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自己老师的徐阶,也必然不会像当初的严党放弃郑泌昌和何茂才一样放弃他,更何况这还是两码事。势必会让众人联合起来否认指使海瑞,嘉靖帝再怎么厉害,再怎么平衡,也需要帮手,当全部官员都站到对立面,他也无能为力。

最后,此举也有带有赌的成分,如果压住了嘉靖帝的怒火,那么不用说,赵贞吉这个名字的分量将会大幅提升。如果没能压住嘉靖帝的怒火,那么他也将留下仗义执言的印象,能够青史留名。更重要的是,与其把命运放到徐阶等人的手中,随时面临丢车保帅的风险,不如捏到自己手中,好歹努力过了……

但是机遇和风险并存,虽然在嘉靖帝这里赵贞吉仿佛扳回一局,但很快他跟海瑞的对决中就被扒得精光。最终在“内阁论罪”中,败下阵来,不仅被海瑞反驳的体无完肤,连高拱都低看他一眼,当然这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说。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大明王朝1566》赵贞吉为何要在海瑞上疏后挺身而出?

赵贞吉于公于私都要挺身而出。海瑞上疏的时机把握得非常好。那个时候嘉靖正要乔迁新居,百官的贺表必须在吉时之前送到。因此,海瑞故意在家中拖延时间。这样他的上司赵贞吉就不得不亲自跑到他家去催要贺表,毕竟这个时候谁都不敢误了吉时。海瑞的贺表是在吉时前最后半刻送上去的,可想而知当时赵贞吉的急迫。之后,司礼监的陈洪也急急忙忙把贺表送到嘉靖手中。

为什么海瑞要拖延时间?因为正常情况下海瑞的贺表有可能会被自己的上司赵贞吉查看。毕竟如果下属上的贺表不得体,会牵连到他的上司的。另外,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也必然会查看海瑞的贺表。如果这样的话,海瑞的《治安疏》便到不了嘉靖手中。海瑞拖延时间,便让中间这些人没有功夫去看他的贺表。在当时,无论是赵贞吉、陈洪、亦或嘉靖,都不会想到一个小小的户部主事居然在嘉靖乔迁新居的时候干这样的事情。

嘉靖看了海瑞的《治安疏》以后,勃然大怒。毕竟换做任何一个人,在自己般新家的时候,有个人跑上来把自己骂了一顿,也是异常生气的。加上身边的陈洪趁机煽风点火,嘉靖也必然会怀疑海瑞上疏是有预谋的,背后是受人指使的。

毕竟海瑞只是一个小小的六品户部主事,而且他的贺表是自己上司赵贞吉送上去的。赵贞吉要说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嘉靖自然不会信。加上海瑞又是裕王举荐的人,而赵贞吉是内阁首辅的学生。严嵩倒台以后,嘉靖本身和百官的关系就不大好。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又都和裕王走得很近,嘉靖便联想到裕王和手底下的大臣想要逼宫,想要让他退位。

特别是当时蠢直的黄锦还替海瑞辩护。黄锦本是吕芳的人,吕芳本来就把宝压到裕王这一边来了。嘉靖就更加相信自己手底下的内外勾结,想要逼他退位。所以嘉靖才会不停的逼问黄锦到底谁是主使,吕芳临走之前和他交待什么了,要和外面的什么人商量。

以黄锦的性格和他的才能,自然无法解释清楚这些事情。

在这个关头,赵贞吉必须站出来。因为这是他的责任。

第一、赵贞吉是户部堂官,海瑞是户部主事。他自己手底下的人惹出事情,必然要由他去承担;第二、赵贞吉亲自到海瑞家里去催拿贺表;

第三、赵贞吉和海瑞有渊源,在浙江共同处理过浙江大案,嘉靖并不知道他们关系不好 。

当时嘉靖龙颜大怒,百官噤若寒蝉。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他这种不顾个人安危的行为必然会赢得百官的尊敬,为自己赢得一个好名声。

另外,赵贞吉是徐阶的学生,徐阶当时又是内阁的首辅。赵贞吉如果站出来,打消嘉靖的疑心、无疑之中是替徐阶挡了一枪。不管嘉靖怎么处理自己,外面的徐阶等人都能够搭救自己。严嵩等人倒台以后,此时的嘉靖已经是孤家寡人。朝廷之中肯定没人暗中落井下石,为难自己。

更何况事实上赵贞吉本身就没有参与这个事情,不怕调查。赵贞吉和海瑞在浙江打过交道,他是了解海瑞为人的,自然也明白这事情应该是海瑞一个人的想法,和旁人没有关系。后来,嘉靖派人去调查,海瑞进京以后和朝中的大臣根本就没有往来。

只可惜赵贞吉在审问海瑞的时候,过于心急了,最后让自己名誉扫地。海瑞这样做,虽然惹怒了嘉靖,差点牵连百官,牵连裕王,但是百官心中都是佩服海瑞的。所以很多人是不愿意给海瑞加重罪的,甚至还想法设法救海瑞。赵贞吉则对海瑞进行穷追猛打,弄得海瑞当着百官的面把自己的老底给掀出来了。比如赵贞吉在浙江为了迎合嘉靖,不顾灾民的生计,半价逼着百姓的生丝。为了给嘉靖修宫殿,赵贞吉不顾成本,不管百姓的死活。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大明王朝1566》赵贞吉为何要在海瑞上疏后挺身而出?

为了洗刷自己是海瑞背后主使的嫌疑。

说实话单看赵贞吉的这一番御前奏对,不称他一声英雄好汉实在说不过去。

看贺表

赵贞吉一上来就请求嘉靖把海瑞写的“贺表”给他瞧瞧,面对嘉靖的逼问还说出了自己是在徐阶的命令下去拿贺表的(补充了一句当着众人的面)。这两点一说出来,已经表明了立场和态度:自己不是海瑞上奏的背后主使。

承认自己有罪

紧接着又说:第一,自己是海瑞的上司,海瑞有罪,自己也难逃其咎;第二,自己是呈奏者,呈奏与书写同罪;第二,有此二罪,不管他赵贞吉知不知道奏章里面写了啥,都罪责难逃。这一步看似是承认犯罪,实则是以退为进,也是在反问嘉靖:“如果海瑞真是我指使的,我会笨到不知道他是自己的属下以及非得要自己奏呈吗?”以退为进,进一步洗刷自己作为主使的嫌疑。

反击陈洪

面对陈洪关于“英雄好汉”的逼问,赵贞吉先是拒不回答,在嘉靖的逼问下又说出了海瑞不是英雄好汉,自己作为海瑞的上司就也不是什么英雄好汉,而且陈洪把海瑞称作英雄好汉,是否又是在赞扬海瑞呢?这一个回合实在太妙了,赵贞吉在瞬息之间就掌握了话语权的主动,打击了陈洪,而且进一步在否定海瑞的行为,也就是洗刷自己的嫌疑。

打政治正确和感情牌

最后,声泪具下地做了一番生平仕途介绍,嘉靖二十一年中进士,是天子的门生;嘉靖二十四年,从翰林院出任检点,后升侍读,升巡抚,升户部尚书;一直到两个月前升列台阁,每一步都是皇上的拔擢。要说靠山,陛下就是臣的靠山;要说同党,臣也只能是陛下的臣党;君不密,则失臣,皇上你对我的评价关于“英雄好汉”这一点似乎有点不太妥,还是请收回吧。这招也太厉害了,把自己和皇上捆绑是政治正确,我是皇上您提拔的,那自然您才是我最大的靠山了。太妙了,不得不佩服古代这些大学士啊,对于皇帝的心思和官场之道玩得太溜了。自己和皇帝是一帮的,那海瑞骂皇上我怎么可能是主使呢?

赵贞吉这番殿前奏对真是看得人五体投地了,有热血,有立场,有计谋,堪称官场回答上级问话之典范。尤其是最终在还跟陈洪切割立场,主动请领去诏狱,更是把自己的受委屈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过我们在看完整场奏对之后,都要清醒地知道赵贞吉从头到尾都是在给自己洗刷嫌疑,顺便帮徐阶也洗了一下,但没有表露出丝毫关心海瑞的意思。即赵贞吉是一个典型的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的官员,这点跟海瑞恰好相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