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基本全胜,为何调到北方打鞑子军就没怎么赢过?

实际上调到北方战斗也没怎么输过,真正的失败只有一次,那就是浑河血战,而且是全军覆没!

戚家军,顾名思义,是抗倭英雄戚继光带出来的部队,以浙江兵为主。战斗力爆表,不管是对倭寇作战,还是后来的入朝鲜作战,百战百胜,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

可是就这么一支强悍的部队,创作了百战百胜的辉煌战绩后,为什么会败给后金部队呢?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后金军(清军)进逼沈阳,情势危急。辽东经略袁应泰派出3路人马出兵沈阳,其中两路人马分别由童仲揆、陈策率领。童仲揆、陈策所部人马中有7000人是四川兵,另外3000人是浙江兵。

史书记载:

“明年,天启改元,应泰裕城清河、抚顺。议三路出师,用大将十人,各将兵万余,仲揆、策当其二。未行,而大清兵已逼沈阳。两人驰救,次浑河。”

当时辽东危机,全国各地的兵马大多集中在辽东,各省的士兵都有。这3000人的浙江兵就是戚家军后裔部队,这支部队基本是由原戚家军训练出来的,所以战斗力同样十分强悍。

戚家军可以说是16世纪东亚最强军队,敌我双方平均战损比,高达50比1。在戚继光所率领时期是战无不克,攻无不胜,之后戚继光去世,戚家军也随即被改编,人数也少了很多。

浑河血战中的3000戚家军,就是其最后的力量,面对数倍于己方后金军,最终败下阵来,全军覆没。那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敌众我寡,人数悬殊

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后金军大致6万人左右,两年后的浑河战役,后金军兵力应该只多不少。童仲揆、陈策所率人马最少要对付6万敌人,1万人对敌6万人,人数相差悬殊。

历朝历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少,比如东晋淝水之战、金朝的护步达冈之战、东汉官渡之战等等。但在瀚如烟海的战争史上,以少胜多是很罕见的,除了天时地利人和,还需要运气和水平,敌人比你数量越多,取胜的几率就越小。

哪怕这只四川军和戚家军再强悍,面对数倍的敌人,也是无法取胜的,且当时的明军在萨尔浒惨败后,已是强弩之末,想要取胜几乎不可能。

孤军作战,没有援军

川军和浙军出兵之时,后方是有几万援军的,所以童仲揆所部才敢于先度过浑河,与后金军交战。川军在桥南驻扎,浙军在桥北驻扎,首先接触敌人的是川军,川军悍不畏死,和后金(清)军反复拉锯,最终败下阵来。

其中敦吉、邦屏、吴文杰、雷安民等将领皆战死,随即大家都逃到了浙军的阵营,几千人对数万人,打急眼的努尔哈赤不惜代价围住了所有明军。本来明军是可以撤退的,但由于战前部署是有援军的,所以他们才一直坚持不退。

史书记载:

“邦屏结阵未就,大清兵来攻,却复前者三,诸军遂败。敦吉、邦屏及参将吴文杰、守备雷安民等皆死。他将走入浙兵营,被围数匝。”

等到交战到白热化,发现根本没有援军,这才只能以死报国了。孤军深入敌境是用兵大忌,明军虽然顽强,却抗衡不了满清骑兵。可以说在明末,战场的将领和士兵不一定被敌人击败的,而是由于指挥官或者朝廷的问题才导致最后失败。

朱万良、姜弼率领着剩下的明军,大概在3万人左右,见到前方战局不利,他们没有马上增援,而是保持观望,失去了最佳时机。朱万良、姜弼的犹豫不决,坑死了前方将士,等到努尔哈赤发现明军的援兵,为时已晚,剩下的3万明军遇到敌人一触即溃,同样死伤惨重。

这些明军不是被敌人杀死,而是被清军吓死的,战场瞬息万变,等大局已定,谁都无力回天。

清军实力强悍,无法撼动

但凡开国政权的武力值都是最高的,明初也好,宋初也好,哪一支部队都是整个王朝的最强武装。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同样是当时最强的骑兵部队,论单兵素质和作战意志也远超明军。

实力决定一切,弱肉强食就是一切的基础,川军、戚家军和关宁军已经是明末的王牌军,面对顽强的清军,仍无法取胜,且野战本就不是明军的优势。

清军把这几千明军团团围住,准备一举消灭。别看戚继光早已去世,戚家军的精神犹在,为了收复沈阳,戚家军抱定必死决心,和敌人拼杀。戚家军火器装备率超过50%,主要装备有鸟铳、快枪、佛郎机等热武器。

火器是对付骑兵的利器,所以戚家军首先开始以火枪攻击敌人,清军损失惨重,数千人丢掉了性命。清军杀红了眼,骑兵如潮水一般涌向阵地前,之后戚家军的弹药全部用光。这才开始近身肉搏,可见战争的惨烈,在如此情形下,两军一度陷入僵持状态。

戚家军的鸳鸯阵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清军也有十几名将领阵亡,剩下的明军全部死在乱箭之下。陈策、童仲揆、戚金、袁建龙等明军将领全部战死,戚家军从此也不复存在。

袁应泰指挥失误

辽东当局最高长官袁应泰是此次战役的总指挥,熊廷弼被罢免,袁应泰接替了辽东经略。袁应泰是位一心报国的好官,他修坝筑堤,赈济灾民,救了无数百姓的性命,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文官坐上武职,这就是难为袁大人了。

处理政务的能力和军事统帅根本不搭边,当时辽东地区到处都是逃难的难民,不仅有汉人,还有很多蒙古人。面对难民渴望的眼神,袁应泰于心不忍,于是他命令打开城门,收编了很多蒙古人,殊不知这里面不仅有百姓,还有很多间谍和不怀好意的敌人。

童仲揆等将领奉劝袁应泰不要收编这些蒙古人,但是袁应泰不听,这就是妇人之仁了。在努尔哈赤进攻沈阳之时,有大批间谍成了清军的内应,所以清军攻克沈阳才如此顺利,可谓一招棋走错满盘皆是空。

如果清军没有顺利攻下沈阳,城内外的明军里应外合,还有可能守住沈阳,沈阳被攻克后,明军马上陷入不利局面,随即全军覆没。

这世上不会有无一败绩的军队,就像太阳从东边升起,早晚会从西边落下,万物都有生老病死,更不用说一支军队。最让人佩服的是戚家军的勇气和战斗意志,不论面对多强大的敌人,誓死不退,至战斗到一兵一卒,但落幕的一天终会到来,浑河血战就是戚家军最后的一幕。

参考资料:《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九》、《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基本全胜,为何调到北方打鞑子军就没怎么赢过?

答:在戚继光有生之年,他所带领的戚家军,始终是神一般的存在,南征扫北,未尝一败!

提问问题的网友说“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基本全胜”,口气还是有些怯生生、不自信。说明他对戚家军了解太少了。

我可以付责任地告诉你,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不是“基本”全胜,而是全部全胜。

不但全胜,而且胜得惊艳,胜得漂亮,手段直接,不用讲究太多战术,面对面,硬碰硬,遇敌必亮剑,亮剑必胜,除倭干脆利落,自身极少有伤亡。

嘉靖四十年(1561年),新练成的六千戚家军,靠一双脚板,身背五斤小米,翻山越岭,迂回转战上千里,在短短数日之内,在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地频频出击,神出鬼没,十三战十三捷,天下名扬。

在清除江浙一带的倭寇后,移师福建,与敌激战于横屿、牛田、林墩,三战皆捷,倭寇震怖,犹如鸟兽散。

此后,连续发起平海卫、仙游、王仓坪、蔡丕岭四战,将福建境内的倭寇清洗得干干净净。

倭寇都往哪儿逃呢?

放眼东南沿海,实在没有容他们依附之所,被迫窜往安南。

安南是哪儿?就是今天的越南一带。

戚继光都不屑亲自出手,分遣部下追至安南,将倭首吴平的脑袋割下带回,这才心满意足。

随后,戚继光变换了战场,带领部分戚家军调往京师,督阵蓟辽。

注意,这部分戚家只有三千人而已。

三千人,而且是步兵,除非是孙悟空或观世音菩萨显灵,否则是不可能吃掉数十万鞑靼骑兵的。

所以,在京师,戚继光向隆庆皇帝提出对付鞑靼的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练十万戚家军,堂堂堂正正出征鞑靼,扫除心腹之患,一劳永逸。

中策是在不能满足练十万兵的前提下,退减为练五万兵,练成之后,虽然不能进剿鞑靼,也可以抵挡他们扰边,可使边境获得十数年安宁。

下策是在不能满足练五万兵的前提下,再减为练三万兵,虽然不一定能抵御鞑靼侵犯,却也可乘隙一击,使之不敢太过肆无忌惮。

但是,这上中下三策中,隆庆皇帝都没法采用。

最后,是戚继光自己抽调出蓟镇现有兵力中的三万人来进行了一些简单训练。

请问,这三万人能算标准的“戚家军”吗?

不能算吧?

但是,戚继光还是利用自己带来的三千纯正的“戚家军”和这三万人合在一起,于隆庆二年(1568年),大破朵颜部酋长董狐狸入寇的蒙古铁骑三万,俘董狐狸侄子长昂,董狐狸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关请罪。

万历三年(1575年),长秃率兀良哈铁骑五万入寇,戚继光出塞包抄,团灭这五万蒙古骑兵,活捉长秃。

此后,十余年间,鞑靼慑于戚继光之威,敬而远之,不再敢犯边。

作为一代名将,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是很寂寞的。

万历十一年(1583年),戚继光无限寂寞地告别了边塞。

戚继光和戚家军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横绝一世的神兵天将,值得我等后人引以为傲,膜拜永远。

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基本全胜,为何调到北方打鞑子军就没怎么赢过?

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基本全胜,为何调到北方打鞑子军就没怎么赢过?这问题只对了一半,实际情况是戚家军在北方也是保持了全胜纪录,杀的北方骑兵,比倭寇还多。

戚家军抗倭可谓战果辉煌:新河战斗,倭寇死伤二百八十余人,戚家军仅阵亡三人;花街战斗,倭寇伤亡一千余人,戚家军伤亡合计三人。在这场五战五胜歼敌五千五百余人的“台州大捷”中,戚家军累计伤亡不足二十人。就是主动进攻的横屿之战,也是全歼岛上倭寇,己方伤亡共计十三人。史料还特别标明戚家军斩杀的是“真倭”,可不是海盗冒牌货。但即使是面对货真价实的倭寇,戚家军杀起来也不像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似乎更像一场狩猎:武装到牙齿的猎人在追杀掉进陷阱里的蠢猪和饿狼。

要说抗倭全靠狼筅,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但狼筅在各种兵器中居功至伟,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时候就不能不让我们产生一个疑问:戚继光抗倭,为什么都是冷兵器而不用火枪火炮?要知道那时候已经是明朝中期了,早在明朝开国之初,沐英在云南,张辅在安南,打大象都用火铳,而且比普鲁士国王菲特列二世还早一百年发明了“三行火铳战法”:置火铳为三行,列阵中……前行退后,次行继之;又不退,次行退后,三行继之。对付没有什么盔甲的步兵穷鬼倭寇,火铳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用火铳打同样没有重甲的瓦剌骑兵,那也是狩猎式的虐杀。前辈的经验已经告诉戚继光——火器的大面积应用才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很多人看的戚继光的抗倭,还是采用比较原始的冷兵器对砍,却放弃当时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的火器不用,这戚继光是不是脑子进水了?作为一代名将而且文武双全,戚继光的脑袋当然没有进水,也不会放着现钟不打却去炼铜。这是不过是写书的为了把抗倭战争写得更精彩激烈一些,这才让戚继光凭着鸳鸯阵跟倭寇死磕。而事实上戚继光有更好的武器,就像动画片的里“柯楠一集至少死一日本人,死亡笔记一集死一群日本人,火影忍者一集死一村日本人,迪迦奥特曼一集死一城日本人”一样,鸳鸯阵只能杀一群日本人,而戚继光手里是有能杀一村甚至一城倭寇的武器的,那就是当时最先进的火枪火炮和最早的坦克——装着两门佛郎机大炮的战车。正是靠这些先进的武器,把科技转化成战斗力,这才创造了辉煌战绩,并将自己的战损降到最低点。

戚继光的戚家军除了以狼筅为招牌的鸳鸯阵,火器装备也是明军中最普及的,鸟铳(击发装置形如鸟嘴,不是打鸟的)的数量比京城神机营还多,就是重炮的威力与数量等少于京营。但是戚继光还有一支特种部队,那就是车营。史料记载,戚继光的车营火器比为 43.60%,马营火器比为 42.57%,步营火器比为48.02%,辎重营火器比为58.70%——跟现在也有点像,炊事班是军队中最不好惹的存在。

戚继光车营的火器除了车兵个人所配付的火箭及鸟铳,每车都配置两门发射散弹的弗朗机,更有射程超过一千米的大将军炮,横屿之战就是戚继光先用大将军炮一通狂轰滥炸,干翻倭寇战船后又轰击倭寇大营,把倭寇打成了“罐儿里的王八”,最后才用列成鸳鸯阵的突击队强行登陆突破倭寇本阵,斩杀倭寇头领。那场战斗即使放在今天,也是一场教科书式的炮坦部协同作战的典范。

隆庆元年,戚继光及戚家军三千人调往蓟辽,步兵出身的戚家军火枪队骑上了战马,成为中国第一支火枪骑兵队,最后发展到车步骑营三万,拥有后膛的神威将军炮、佛郎机炮、大口径的加农炮。朵颜部酋长董狐狸率蒙古铁骑三万入寇,戚继光以车营抵挡,自己率八千铳骑(火枪骑兵)突袭董狐狸牙帐,大破朵颜三万铁骑,俘董狐狸侄子长昂,董狐狸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关请罪;长秃率兀良哈铁骑五万入寇,戚继光又率火枪骑兵队出塞包抄,一口气打垮五万蒙古骑兵,活捉长秃。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军成军到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去职,戚家军击败的敌军总数超过十五万有余,其中绝大部分是用大炮轰、火枪打而干掉的……

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基本全胜,为何调到北方打鞑子军就没怎么赢过?

戚家军抗击倭寇时几乎全胜,无可争议。后来移驻长城防线,对抗蒙古骑兵的战绩也是非常漂亮。后来萨尔浒战役时,明朝调集全国兵力,戚继光侄子戚金所率的戚家军也被调入辽东。但未及到达,明军就匆忙兵分四路进兵开战。结果戚家军和川军主力未及投入战场,明军就已大败。戚家军只好转为就地驻防。后来努尔哈赤攻打沈阳,戚家军和川军共约一万兵力奉命救援,在沈阳浑河南岸被努尔哈赤六万八旗兵围攻,死战不退,全军覆没。而此战八旗劲旅也死亡近万。戚军川军以少对多,虽败犹荣。此战成为戚家军最后绝唱。

戚家军的覆没,是明朝从朝廷到边军整体性的无能所造成的。原因总结如下:

1、明朝立国以来由文官统兵,而朝中党争、阉党为害及言官干扰太多。高层政治上的掣肘及军事体制上的弊端使明军从战略到战力都大打折扣。这是总的原因。

2、明末那几十年,朝中再无张居正,边关再无戚继光,已经无人能为晚明的颓势力挽狂飙。熊廷弼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戚继光,但频繁换将的朝廷再不可能培养出伟大军事家了。

3、萨尔浒战役时,兵力尚未集结完毕,戚家军和川军主力还末到达辽东;冬末大雪纷飞,南方调来的军队不适应北方寒冷;不熟悉地形地貌;各地兵力未及互相熟悉战法及配合;很多地方军队勿忙调来武备尚且不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朝廷就督促大军冒然开战。此战导致杜松、刘挺等名将战死杀场,九边精锐尽失。这使晚到的戚家军和川军成为辽东明军中仅有的少数劲旅。

4、辽东经略熊廷弼被免职,新任经略袁应泰新手上阵瞎胡闹,导致沈阳城被努尔哈赤设计轻易所取。而赶来救援的一万戚家军和川军在与六倍于己的八旗兵死战时,旁边另一部三万多猪队友明军却被区区三千八旗兵打退几十里,导致戚军川军孤掌难鸣,无力回天。

5、戚家军和川军是明朝为数不多的能够以步兵打骑兵不落下风、又敢于死战的军队。但是,因经略及以上官职都是文人担任,他们统领各地调来的军队,却无法做到将戚军川军以步兵打骑兵的先进战法和敢于打硬仗的士气传给其他弱旅,无法形成整体战力和统一的作战意志。此战以后,明军步兵尽管火器充足,但与清军骑兵野战再无任何取胜希望,一触即溃成为常态。此后的明军只能固守坚城,又总被清军围城打援。

6、不可否认努尔哈赤是一个智勇双全的超级军事人才,当时明朝无人可比。他不仅把八旗兵打造成一支具有超强战斗力的强大军队,还极善使计用兵。当面对实力强大的明军时,他会集中几倍的兵力围攻;而面对几万无能明军时,他敢于只用几千兵力就能取胜。无论谁遇到这样的对手,都是时运不济。

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基本全胜,为何调到北方打鞑子军就没怎么赢过?

导读:小日子过得很好的日本人也不是一直很强,在戚继光时期倭寇真的不强,而且打倭寇那是举国之力共抗外敌,而蒙古多强,加上随着朝廷对戚家军不重视,再优秀的部队即使有着好的战术,战略上已经被忽视,是无法赢得更多胜利的。 抗倭三利:民心所向

倭寇侵扰江浙一带,烧杀抢掠,老百姓苦不堪言,正是在这种外敌入侵的情况下。戚继光在进行新兵招募训练时,才会出现冯子明“投笔诣军门”,义乌县令赵大河率大好男儿当兵佳话。有了江浙群众支持,为戚家军对付倭寇打下良好群众基础。

抗倭三利:朝堂支持

倭寇泛滥,扰乱大明王朝根基。在这种情况下,远在朝堂的上内阁首辅张居正重用戚继光,在政策上给与全力支持,在近处胡宗宪作为浙江巡抚时,就大胆启用戚继光,给与他充分的军事作战权力,让戚家军可以没有制约的进行军事行动。

抗倭三利:战术得当,武器全面压制

戚家军在对付倭寇的战斗中,创造出了鸳鸯阵这种战术,将单兵作战极限充分发挥出来,再加上火器在戚家军全面配置。让还处于冷兵器作战的倭寇们,只有挨打的份。

老龙小谈:岳家军龙困浅滩

1:认为在北方军事战略上,大明王朝大方向是只守不攻,让人误以为戚家军没有赢过,实际上戚继光驻守蓟州时,戚家军打的北蛮小王子等再不敢踏入蓟州界,不过随着但随着戚继光的离开,戚家军虽然还留在北方,但已经不受重用,此时在对付蒙古、后金战斗中的失败,已经和戚继光指挥的戚家军不一样了,他们只能算浙江兵了。

老龙:戚继光受封太子太保明升暗降拆散岳家军,戚家军名存实亡。

2:戚家军在荡平江浙倭寇后,被朝廷安排北上对付蒙古骑兵。此时,戚家军所处的情况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北上蓟州后,戚继光对北方部队进行的军事改革,让同僚们一直不满。同时朝廷上张居正退出政治舞台,缺少了有力坚强后盾。

老龙:岳家军改革军事触动朝堂保守派利益线,张居正去世岳家军独木难支!

凄惨落幕:戚家军后来因为被克扣军饷,而集体暴力讨薪时,被蓟州总兵王保,以“倡乱”的借口对戚家军进行屠杀,让戚家军悲壮的离开历史舞台。

哈喽喜欢读历史的小宝贝儿看过来点点关注,我是喜欢说故事乱说话的老龙!

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基本全胜,为何调到北方打鞑子军就没怎么赢过?

题主是从哪儿得到“戚家军在北方基本就没赢过”的结论?是自己凭空想象还是道听途说?

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戚家军调防北方后,对蒙古人来说,依然是非常恐怖的存在!大概是抗击倭寇的战绩影响太大,所以人们很少提到戚家军在北方抗击蒙古人的战绩,那么这里我就简单聊一聊戚家军在北方的战绩。

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奉命率领三千戚家军驻防蓟州,在这里戚继光又重新训练了车步骑营三万余人,并根据蒙古人的作战特点改良了原戚家军的作战方式,将步兵火枪队改为骑兵火枪队,成立了中国第一支火枪骑兵队。尤其是车营与鸳鸯阵的配合进可攻退可守,威力非常大。

在此后的15年间,戚继光便一直镇守在这里,当时北方蒙古人时常南犯,戚继光便率领部队多次将其击退。

万历元年(1573年),北蛮小王子与董狐狸进犯边境,在向明朝廷索要赏赐遭到拒绝后,二人在喜峰口烧杀抢掠,戚继光得知后率兵前往平乱,差点活捉董狐狸。同年夏,董狐狸再次入侵,再被戚继光击退,而后董狐狸的侄子董长昂侵犯界岭,又被击败。董狐狸数次进犯均不可得,于是他献关求赏,得到大明的准许。

然第二年,董长昂和他的叔父董长秃再次寇犯边境,戚继光当即出兵击败并活捉董长秃,董狐狸与董长昂率领宗族三百人来到戚继光关前请罪,董狐狸穿素服大哭请求赦免董长秃。戚继光与部下商议后决定接受其投降,董狐狸于是将劫掠的百姓放回,并发誓不再反叛。自此董狐狸与董长昂再也不敢侵犯蓟门。

从那以后,戚继光镇守蓟门,蒙古人再不敢来犯,北方边境8年毫无战事。

虽然后来戚继光遭人弹劾最终被罢免,但戚家军依然活跃在北方战场上,是明朝北方国防力量的主力,在后来的万历朝鲜之役,戚家军首登平壤,立下头功。

戚家军从建军起,几乎毫无败绩,唯一的一次败绩便是戚家军的绝唱—浑河血战,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围攻沈阳,戚家军在戚继光侄子戚金等人的率领下支援沈阳,然因其他部队的见死不救等原因,最终戚家军在浑河全军覆没,从此戚家军成为历史,不复存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