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世蕃跟他爹严嵩比差在哪里?

在《大明王朝1566》中,严党最终在嘉靖帝的授意下倒台,只是严世蕃被杀,严嵩却得以保全。

在《明史·严嵩传》中,严嵩和严世蕃父子俩的最终结局是:

“嵩窃政二十年,溺信恶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为奸臣。其坐世蕃大逆,则徐阶意也。又二年,嵩老病,寄食墓舍以死。”

那么在剧中,严世蕃到底哪里比严嵩差,为什么他想成为严嵩一样的权臣,就那么难?

一、

首先,严世蕃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太过急躁,什么事都喜欢往嘉靖帝身上扯,从开篇的御前财政会议上就有明显的例子。

御前财政会议上,高拱提出工部的问题,讲到修河堤,修大殿,结果亏空了四百万两,结果严世蕃直接就来了一句:

“我就知道,你们算来算去就会算到皇上头上!”

严世蕃带节奏,其他人又不能跟着上套,只得转移话题,结果没说几句,严世蕃又往皇上身上扯:

“为了皇上,我们什么苦都可以受,可我就是不懂……奸臣已经跳出来了,高拱是一个,还有张居正……”

你要是嘉靖帝,你能怎么办,不挺他吧,自己的宫殿没法修,挺他吧,老是带节奏,惹了一身骚。最后,没办法,嘉靖帝不得不出来,还念了一首“云在青天水在瓶”的诗词,算是给严世蕃圆过去了。

相对来讲,严嵩就完全不同了,好事要往皇上身上扯,但是这种亏空的事,怎么能说是皇上的错呢?看看会议一开始严嵩说的那几句话,句句都离不开皇上圣明:

“仰赖皇上如天之德……皇上宵衣旰食……这场雪是皇上敬下来的……”

前面因为国库空虚,严世蕃咄咄逼人,严嵩接过话头就主动请罪:

“这件事工部有责任,臣有责任!”

所以,严嵩最大的优点在于什么呢,就在于,什么事都主动背锅,不用提醒,自己就上去了。反观严世蕃,说不过别人就往外搬皇上,难道皇上是一张牌,想打就打?

二、

严世蕃跟严嵩第二点不同之处,就在于用人上面,我们举胡宗宪、郑泌昌、高翰文的例子。

浙江毁堤淹田之后,胡宗宪被召入京,当晚就打算去拜见严嵩,严世蕃拦着不让进,还在严嵩面前说坏话,严嵩回答:

“汝贞是我一手带着他走过来的,他的为人我比你们清楚!”

严世蕃却气急败坏地去见胡宗宪,上来就是一通骂,骂他吃里爬外,骂他替别人说话,还抽自己耳光:

“我们父子俩怎么都瞎了眼……派你去做封疆大吏?”

胡宗宪第二次进京时,同样是夜探严嵩,严嵩急忙迎接,嘘寒问暖,马上给弄饭吃,见到胡宗宪送来的箱子后,严嵩反问:

“二十年了,汝贞,我什么时候要过你的东西?”

再看严世蕃,举荐高翰文时,就直接送上了四大宝——笔墨纸砚,罗龙文还在一旁讲:

“这几样东西,我向小阁老讨了多少回,都不给!”

最终坏事的,就是严世蕃用人不善,郑泌昌何茂才自不必说,严世蕃都直接大骂吃我拿我,狗日的,竟然反咬一口!

最后骂高翰文也是照样不留情面:

“端老子的碗,砸老子的锅,你还有脸跟老子说君子小人!”

显然严嵩要高明得多,胡宗宪就明确讲过,谁都可以倒严阁老,唯独胡宗宪不能。最终胡宗宪在民族大义和恩师面前选择了大义,内心充满着纠结。

三、

第三点就是严嵩和严世蕃,在对待对手上面,也是截然不同!

对待徐阶就不说了,毕竟徐阶的辈分较高,严世蕃基本跟他没有直接交集,他主要还是在攻击张居正和高拱身上。

我们先看严嵩是怎么利用对手的,比如张居正,开篇一开始的财政会议,张居正提到提高财政收入,需要开放贸易。话没说完,严嵩就接过了话茬:

“张居正跟臣商议过,臣以为,只要海面货商之路畅通……”

巴拉巴拉,严嵩就借力打力,提出了引燃严党倒台的“改稻为桑”政策……张居正显然愣在当场,吹胡子瞪眼,无计可施。

后来为了让赵贞吉借粮给浙江,严嵩更是跟徐阶有过一段谈话,可谓滴水不漏,把两人的口是心非展现的淋漓尽致。

再看严世蕃,跟张居正和高拱同时被清出内阁之时,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回去的路上就跟高拱和张居正发飙,争来争去,争不过张居正,直接发狂:

“搅吧,搅吧,你们就搅吧,搅得胡宗宪前方打仗没了军饷,吃了败仗,把大明朝亡了,老子无非陪你们一起玩完就是!”

后来因为吕芳被发配,严嵩被禁足,嘉靖帝闭关,徐阶被关内阁值房,严世蕃也有大闹内阁值房门口,暴躁的情绪没有一丝改变。

而严嵩,即使最后严党被抄家,在庙堂之上,跟徐阶仍然能面上过得去,可谓老道。

四、

说完两人对待上级、同事、下级的方式不同,我们再看一下两个人的地位和角色问题:

虽然杨角风前面说了这么多,但是明显有个漏洞在里面,那就是严世蕃这样飞扬跋扈,又动不动往嘉靖帝身上扯,难道作为父亲的严嵩不管?即使当面管教不合适,难道不能回家再教育一下吗?

即使严嵩发现不了严世蕃的缺点,难道英明神武的嘉靖帝发现不了,毕竟开篇的御前财政会议,嘉靖帝就一直在屏风后面坐着呢。

严世蕃能做到工部老大,还能入内阁,就证明他是有实力的,嘉靖帝又不昏,不可能仅仅凭借严嵩儿子的身份就能入阁。显然,嘉靖帝用严嵩父子,是有目的的,我们再回过头来思考一下:

不管严世蕃是当着嘉靖帝的面跟其他人扯皇上,还是回家的路上跟张居正吵架扯皇上,他难道没有想过这些话会传到皇上耳朵中?显然,这种行为是嘉靖帝默许的,他需要通过严世蕃来验证,其他人是否敢妄议皇上。这也是为什么严世蕃一扯到嘉靖帝,其他人都闭嘴不说话了的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推出一个结论:

在以严嵩为首的内阁,任何戏份都要演的,严嵩是唱白脸的,严世蕃是唱黑脸的。最显著的一幕就是严世蕃大闹内阁值房,严嵩本就知道他会去闹,为什么不提前阻拦,而是事后问他:

“就凭你们几个人到西苑禁门去闹,那也叫在前面替我顶住?”

所以,严世蕃在前面闹了一番,也就表明严嵩遵旨并没有提前见严世蕃,等到徐阶见了张居正后,严嵩才发话去叫严世蕃,回头还补上一句:

“可别人不讲规矩啊,徐阶今天下午不是在内阁见了张居正吗?”

由于两个人的定位不同,最终的结局也不同,而严世蕃也是越做越过火,显然是越了线。先是跟嘉靖帝的银子分成就出现问题,自己留了二百万两,只给嘉靖帝一百万两。

眼看局势要崩,严嵩都去找徐阶求情了,又说好话,又送昆曲班子的。结果最终还是严世蕃捅了大篓子,越了线,咬住齐大柱通倭不放,气得嘉靖帝反问:

“他严世蕃的意思,朕的儿子也会通倭?”

真是叔可忍,婶不能忍,严嵩留下,严世蕃,杀!

《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世蕃跟他爹严嵩比差在哪里?

论智商当然是严世藩比严嵩智商高,其实大明王朝这电视剧中,有点贬低严世藩智商,真实历史上严世藩可不是这样人物,而是大明最聪明的人之一。

号称鬼才的严世藩,从来都是一个能看透人心的主,也是他爹严嵩掌控朝政最大帮手,可电视剧中严世藩,除了长帅一点外,貌似没看到城府和聪明,完全是一官二代形象。

那么如果用电视剧来看着爷儿两个差距在哪里。

一言以蔽之,术和道的差距。

严世藩精于“术”,但是不明“道”。

严嵩精于“道”,但是“术”又不及严世藩。

心学说,知行合一,如果套路到术道来说,其实就是“术道和一”。

术为手段,道为境界,两个意思的概念是差距很大滴!

正因为严世藩不懂大道,最后才害死他爹啊,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厚。

那么将“术道和一”具体到大明王朝这个电视剧又如何,抓住一点就够,大明王朝的”道“就是一个人,那就是嘉靖皇帝。

一切以为嘉靖服务为宗旨,这就是严嵩的大道,也是他可以屹立不倒关键,在这个大道之下,你可以贪污,可以胡闹,但是事情一定要办好。

这个道理严嵩明白的清清楚楚,而严世藩不明白啊。

就比如贪污腐败这件事情,其实这个事情,就是一个你情我愿的局而已,嘉靖皇帝要捞钱为的是修道观,严嵩要捞钱为的是自己还有集团的利益。

那么二个人就有了共同语言,这叫做合作互利。

在合作互利基础上,嘉靖才给的严嵩权利,让他有利可图。

但是这是有基础的,那就是这个事情是你严嵩做的,别扯我嘉靖出来。

这即是皇帝的自私,也是皇帝的特权。而且利益划分也是早就算好了的,那就是二八分账,概不还价,那么严嵩是如何做的?

他不和嘉靖讨价还价,而是尽心尽力认真做事。

因为他很明白这的角色定位。

那就是,我是白手套,也是背锅侠,我存在的目的就是做皇帝不放便,皇帝家奴也不方便做的事情。

他给自己定位的角色就是家奴。

而严世藩是如何做的?

那就真不一样啊,他居然有抱怨,居然说自己占少了。那么他为何有如此抱怨?

原因之一吗,不过是他吧这个事情做的太好了,做的登峰造极的地步,他觉得这个事情非它莫属。

原因之二吗,当然是因为贪婪啊,我们想想看哈,他下面是有一个利益集团的,人人为他做事,那么他这个老大是不是要照顾下面人啊,于是有一群人在后面的他居然想着和皇帝叫板,目的吗很简单,我要多拿。

原因之三吗,他觉得他爹胆子太小了不与时俱进,不符合核心价值观。

因为原因一,让他觉得自己不可替代,因为原因二让他觉得自己团队不可替代,因为原因三,让他觉得自己老爹其实是个障碍。

于是他开始自己的作死举动,屡屡挑战皇帝的权威。

他在内阁发脾气,他给皇帝的儿子裕王克扣俸禄,他不顾底线要办成改稻为桑目的当然是为了钱钱钱。

一个掉进钱眼子里面的人,智慧一定会退化,这就是他的水平。

而严嵩就不一样了,严嵩一直明白自己的定位。

第一我是背锅的,嘉靖皇帝的目的是捞钱满足自己,而捞钱的需求只有我能满足,那么背锅也该我这是应该的。

第二我是刀斧手,嘉靖皇帝的目的是维持政治格局的稳定,那么我在首辅这个位置就必须要做事,给嘉靖皇帝扫除一切不对盘的反对者。

第三我是治国者,我不能光贪污,不管国家,稳定压倒一切,于是他不光提拔贪官捞钱,也提拔能做事情的人做事,比如胡宗宪。这是明白大局。

也正是明白自己的定位和作用,严嵩才会对严世藩怒吼,“给皇上遮风挡雨”,这是我存在的价值,也是你们这一群人存在的价值。

可是严世藩不同啊,他太自信了,认为自己无可替代,可是他是一个合格的严党领袖吗?

由始至终他都不合格,因为他不明白自己并非不可替代,严世藩的才能还不足以撑起严党,你不在了,嘉靖大不了换个人,不一定做的比你差。

贪污腐败,这样的事情能做的多了去了。

但是如你爹一样,既能捞钱,又能做事,还听话的人那是真少。

这就好比在一个公司里面,有一个人认为自己能力非常,水平一流,于是对老板有很多抱怨,抱怨待遇差,抱怨限制多,那么你是老板你会忍吗?老板的想法会是,你个狗滴,没老子给你的平台,给你的资源,你真以为你自己是个葱?

于是在嘉靖皇帝看来,严嵩才是自己的贴心人,而严世藩只不过是一个附带品,有他不多没他也可以,看你老爹面子给你口饭吃,可是你自己砸饭碗那就别怪我不客气。这也是后来他们结局不同的根源。

《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世蕃跟他爹严嵩比差在哪里?

胡宗宪说:“世间万事万物都只有一个理,各人站的位置不同,看法不同而已。”这话放在严嵩严世蕃父子身上极其适合。

想要明白严世蕃比他爹差在哪,就先要了解二人的相同之处。

父子俩最根本的差距来源于地位不同和年龄大小,从而导致了二人行为的不同。但是如果从二人本身的性格和想法来看,严嵩严世蕃父子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同样的自信且自负

严世蕃在剧中一直是肆意妄为,无法无天的,好像谁也不服,一种智商不高的样子。因为他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从头到尾一直很急躁,怼敌人,怼队友,怼天怼地。但是这是他自信到极点而表现出来的自负。

但是他有自信的资本:论出身,他爹是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论智力,自己天资聪颖,连青词都是自己代爹写的;论能力,严嵩年高日衰,整个严党日常靠他来维持。

不光如此,严嵩对他的影响也很重要。严嵩身为内阁首辅,权侵朝野,一生起起落落,斗倒了无数政敌才走上今天这个位置。除了皇帝,他瞧不起天下人,认为能将天下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大明朝只有一个人能呼风唤雨,那就是皇上!大明朝只有一个人能替皇上遮风挡雨,那就是我!”

同样的目的

二人有同样的目的。

严嵩没想过篡位,在朝堂上他是眼看着嘉靖帝是如何坐上皇帝位、如何坐稳皇帝位、如何二十年不上朝还能把朝臣攥在手心儿。更别说在君权达到巅峰的封建王朝末期,文臣已经事实上丧失了与皇帝争权的能力。

虽然整个士大夫阶级可以让皇帝让步,但是严嵩以及整个严党已经丧失了能够获得天下人支持的法理。严嵩在为嘉靖帝“遮风挡雨”的二十多年中其实是一个傀儡。严党就是皇帝党、嘉靖党,严嵩想要坐稳首辅,唯一的路子只有继续媚上。

严世蕃也明白这一点,他想的也是首辅之位,所以他才推行改稻为桑,他明白只有皇帝的钱袋子满了,自己才能有所作为,所以他用罗龙文鄢懋卿,郑泌昌何茂才,不是因为这些人有多好,而是听话能捞钱。

同样的丧心病狂

严世蕃丧心病狂好理解,为了改稻为桑,不惜毁堤淹田,让上百万平民百姓流离失所。

那么严嵩呢?在后来改稻为桑进入死胡同,毁堤淹田的事已经成为死局。裕王和徐阶一党完全占据了优势,嘉靖帝也怕引火烧身,决心在哪个知道内情的傻子把自己拖下水之前先把严党打废。在这个时候,严嵩想拖胡宗宪下水,让胡宗宪这个严党中的国之栋梁养倭自重。全然不顾国家大局。

“大明朝离不开你爹;皇上离不开你爹;你爹不光能杀人、治人、罢人;还会用人,只有用对了人,才是干大事的第一要义!”

不同的退路

正如我先前所说,二人的根本差距来自地位不同和年龄大小,千万不要以为我说的是废话,事实上,这就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两点。

严嵩年高八十,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毕竟当了皇帝二十年的“白手套”,即便严党一定会倒,只要能让嘉靖顺心,就有大概率全身而退,他的政敌也无话可说(毕竟是曾经的首辅)。退一万步说,到最后真有人对自己下手,自己已经八十多岁了,活一天算一天,也不亏。

但是严世蕃不同,他年富力强,正处于一个高层官员的黄金年龄,他不甘心就这样随他爹退了。况且,他本身也是严党的核心人员,“倒严”是绝对绕不过他的。也就是说,除非他更近一步,否则退后就是万丈深渊。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退路,只有你儿子没有退路。”

严党唯一的倚仗就是圣眷,嘉靖的圣眷,如果自己不能在嘉靖还活着,裕王尚未即位的时候及时补足朝廷亏空、打压异己、壮大自身,那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最后结语

当然,后来也确实未能如他所愿。严党在刀都架到脖子上的时候还在贪污,连嘉靖帝的份额都敢吃,把自己的根都掘了,有这结果也算是咎由自取。

《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世蕃跟他爹严嵩比差在哪里?

两点:第一,用人;第二,对皇上心思的揣摩。

先说第一点,在浙江改稻为桑,严嵩坚持要让胡宗宪去做。之后毁堤淹田,胡宗宪请辞,严嵩也还是保住了他的浙直总督之位。因为严嵩和嘉靖都清楚:倭寇在,则东南一日不可无胡汝贞。

严世蕃,三番五次怀疑胡宗宪反水,然后是让郑何二人上任统领浙江,还举荐了高翰文去担任杭州知府。郑何高三人无疑都是优秀的帝国政治精英,这一点严世蕃并没有看走眼。可朝廷要在浙江改稻为桑,浙江一年要向西洋出售五十万匹丝绸,这种事他们三个办不成。原因在于:第一,郑何是官场老油条,有政治资本,可做事的能力有限;高翰文热血满腔,做事的能力也有,可政治上的经验几乎为零。第二,浙江外有倭寇之祸,内有因改稻为桑激起民变之患,也就是做任何事都得两端一起考虑,这个差事必须是胡宗宪才担当得了。

作为对比,裕王一派举荐了海瑞、王用汲和谭伦。这三个人虽然官职不及郑何高,最后却在浙江的党争中攻城略地,杀得严党节节败退。这更对比出小阁老用人没有对症下药。

对嘉靖心思的揣摩。这一点,整个大明朝能跟严嵩匹敌的也就剩下徐阶和吕芳了。吕芳不必多说,伺候了嘉靖四十年,俯仰之间,皆通圣意;徐阶也很厉害,嘉靖写个“明月”,大家都以为是说海瑞(海上生明月),而且普遍认为要赦免海瑞。只有徐阶看到这是说嘉靖自己,因为大明有月无日,海瑞该杀。

严嵩把持朝政二十年,做了徐阶十几年的上司,水平肯定不比徐阶差。比如改稻为桑一事最终因官员贪魔而失败,严党损失了郑何两员大将。本来一切都尘埃落定,结果在御前奏对上,严嵩请杀齐大柱,用的罪名是私通倭寇,要知道齐大柱后面可是连着海瑞,谭伦和裕王。严嵩这一脚回旋踢不仅挽回了颜面,而且实实在在地打击了清流,而靠得就是对嘉靖心思的琢磨。

比如鄢懋卿巡盐归来,带了三百万两银子,严世蕃高兴得不得了,可严嵩却提不起劲。原因是:第一,前些年别人去巡盐只能拿回一百多万两,结果鄢懋卿一去直接翻倍了,说明你严嵩比皇帝说话还好使啊,像嘉靖这种大权专断的皇帝不可能不猜忌;第二,他们自己分了二百万两,给皇帝只有一百万两,这捞钱捞得有点太过了。所以鄢懋卿巡盐归来看上去是严党为国家补了财政窟窿,但其实也是嘉靖真正开始拉开倒严的序幕。

严世蕃无疑也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懂得逢迎皇上,打击对手,而且政治立场极为坚定。但相比于他爹,在用人和揣摩上意这两个最关键的点,修炼得还差些火候。

《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世蕃跟他爹严嵩比差在哪里?

差在格局和胸怀

《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世蕃跟他爹严嵩比差在哪里?

格局与能力都差多了

就比如《1566》中严嵩与严世蕃在雨中有一段争论。

严世藩:爹,你老替皇上遮风挡雨,可儿子一直在替你老遮风挡雨啊。要杀要剐,儿子一个人当了,不牵扯你就是!严嵩:严世藩,我告诉你!大明朝只有一个人可以呼风唤雨,那就是皇上,只有一个人可以遮风挡雨,那就是我,不是你!你和你用的那些人,谁也替我挡不了风雨,全都在招风惹雨!皇上呼唤的风雨,我都遮挡二十年了。你们招惹的风雨,没有人能替你们遮挡。一部二十一史都只诛灭九族,唯有我大明可以诛灭十族。扔掉你手里的那把伞,它救不了你,也救不了我们严家!

严嵩是真正理解“天下”是朱家的,大明朝只有皇帝可以“呼风唤雨”,也就是所有人的“生杀予夺”,所有人“有罪没罪”全都是嘉靖一个人说了算。即便严嵩被铁证证明是“奸臣”,只要皇帝一句话,严嵩就死不了,徐阶张居正是“忠臣”,也只要皇帝一句话,那就成了“奸臣”,而且是可以“灭十族”的罪。

何为“奸”,何为“忠”?全部由皇帝说了算。所以嘉靖贪污,严嵩背锅(遮风挡雨),只要嘉靖知道严嵩为了“自己”背的锅,严嵩就不会“倒”。

而严世蕃呢,口口声声说对皇帝忠心耿耿,口口声声说;

“为了皇上,我们什么苦都可以受,可我就是不懂……奸臣已经跳出来了,高拱是一个,还有张居正……”

再看严嵩是怎么给皇帝说话的;

就这水平,这二人就不是一个级别。

另外就是用人,当“奸臣”容易,但当能干的“奸臣”就相当不容易,因为皇帝让“你”当臣子,主要就二个目的,一个是捞钱的背锅侠另一个是有能力治理天下

如果只能捞钱,没半点能力治理,皇帝可能就是用完就扔;想要皇帝对“你”有依赖,就必须即能干又能“背锅”,比如清朝的和珅。

这一点就体现在用人上,严嵩手下最有用的干将就是胡宗宪。而严世蕃用的人是何茂才郑泌昌,这二人“能力”是够,在一心都用在"贪“上,为了”改稻为桑“,”毁堤淹田“的事都干的出,还真不怕没吃的百姓直接造反,真是”要钱不要命“的典型。

严世蕃就这见识与水平,恐怕是《1566》中政治能力最低的一个,要不是有严嵩要,是属于活不过一集的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