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为什么太子和九阿哥都牵扯到了刑部冤案,但结局却只有太子遭殃?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跟牵扯进刑部冤案关系很大,但一个冤案的诞生并不是一方原因。有受贿的必然有行贿的,而且两者都有罪,更重要的是刑部不同于其他部门,行贿的一方还担着其他罪名。
在刑部冤案一事上,犯罪方是老九胤禟的门人任伯安弟弟任季安和刘八女,受贿方是刑部官员。因为刑部归太子胤礽管,所以等于老九胤禟和太子胤礽都牵扯了进去,但是为什么最终的结局却是太子胤礽深陷其中,而老九胤禟却全身而退呢?
之前我们也讲过,刑部冤案一事是突发事件,如果过度解读的话,也可以理解成老八胤禩一开始就策划好的。毕竟江夏镇的阿兰能找到老十三胤祥的府上,必然是有高人指点,不然她怎么知道当初夜宿江夏镇的是四阿哥和十三阿哥?
我们按正常的剧情分析,康熙帝一时正义感爆棚,脑门发热勇闯法场,救下了张五哥。
救一个人很容易,但是要查清楚背后的事情就比较难了,所以在御前会议上,康熙帝跟上书房大臣们有一番辩论。康熙帝为了证明自己不会“投鼠忌器”,也不会让这件事不了了之,从而留下一句狠话:
“这一次,朕决心已定,无论查到谁,也不管他是鼠还是器,都要依法处治!”
其实康熙帝冷静下来后,已经意识到了查到底会是什么后果,但是帝王的尊严又由不得他不查。尤其是上书房大臣佟国维直接就提出来了,这件事将会不了了之,康熙帝表态还是要表的。
表完态就得定查案之人,实际上邬思道给老四胤禛分析的时候就提到了,康熙帝不会不知道查刑部冤案的后果:
“倘若皇上想保太子,就会命太子自己去清理刑部!”
但是邬思道只猜对了一半,他没猜到佟国维会在御前会议上怼康熙帝,太子固然重要,但是皇上的面子更重要。
所以,面子是争回来了,案子也必然不让太子胤礽自己去查,而是采取曲线救国,让老四胤禛去查,以老四胤禛的大局为重,自然能解皇上之忧。
但是康熙帝也低估了老四胤禛的野心,得圣意当“孤臣”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结局是离皇位更远,这不是老四胤禛想要的结局。
一番折腾之后,康熙帝最终不得不选择了老八胤禩审理此案,为了以防万一,给他配了一个老十三胤祥当副审。
那么回到我们的问题,刑部冤案一事上,太子胤礽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他栽了进去,而同样牵扯到案件的老九胤禟,却全身而退?
在这件事上,太子胤礽跟九阿哥比,差得不是一点半点,至少他犯了如下几个错误:
1、寻找靠山: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牵扯到这种事件中,又是皇上钦点的案件,自然不能掉以轻心。老九胤禟自不必说,他的靠山就是老八胤禩,他能做的就是寻求八哥的帮助。
老八胤禩也正有扳倒太子胤礽的野心,嘴上说着自己平平稳稳当个富翁多好,手上却一刻都没停撕毁跟任伯安、任季安、刘八女的一切信件。
老九胤禟开始嘴上说着绝不连累八哥,但老八胤禩真的要不管时,他突然就跪倒在地,骂自己不是人,求八哥救自己。
反观太子胤礽,他的帮手是谁?
老四胤禛已经告病在家,而老十三胤祥是副审,他不去找老十三胤祥,反而去找了老八胤禩,说着:
“听说任季安还有刘八女是九弟的门人,如果查狠了,九弟也脱不了干系。”
老八胤禩马上装作惊讶的样子,还望太子明示,就这样,傻瓜太子胤礽,还没开战就把自己的战略、战术全盘托出。希望八弟高抬贵手,以不伤害九弟为条件,刑部冤案一事别深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岂不知,你越让老八胤禩做什么,他就越不会做什么,知道了你的底牌,你怎么打赢对方?
在找帮手这件事上,太子胤礽犯了大错,他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弱点给对方,成了透明人。实际上,太子胤礽最该去找的是皇上,只有皇上才是他的靠山啊,一进门就像老九胤禟那样,直接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康熙帝希望看到的是太子胤礽有所悔改,犯错不可怕,怕的是死不认错。
2、丢车保帅:
刑部案件一发,太子胤礽也是急忙找到刑部那几个官员,发了一通火,最后说一句:
“这下你们把我弄惨了,什么钱不好弄啊,偏偏弄这几个人命钱,现在好了通了天了,咱们一块玩儿完。”
太子胤礽到了这个时候,想到的还是跟这几个刑部官员绑在一起,说着“一块玩儿完”的话。官员们也傻,此时该表态这事跟太子没关系才对,太子能脱离出来,才能倒出手来救他们啊。结果他们还讲着做这事的目的是给太子弄点钱来,气得太子胤礽大骂,让他们滚。
反观老九胤禟,刑部冤案一爆发,立马跟任伯安、任季安、刘八女割裂。先是毁掉了所有往来书信,其次又骗了任季安和刘八女,让他们跟自己做切割。
老八胤禩审案时,在大堂上,老九胤禟就表明自己事先没有跟刑部官员有任何来往,而且绝不姑息犯罪之人。本来是老九受到了牵连,结果一下子变成了刑部官员百般狡辩诬陷于皇子了。
随后在刑部大牢里,老八胤禩又带着笔录员审任季安和刘八女,这俩人是聪明的,不牵扯到老九胤禟,所以老八胤禩问任季安:
“你奸杀寡妇的事,你哥哥知道不知道?九爷知道不知道?”
任季安按照排练好的台词回答一人做事一人当,任伯安和九爷并不知道。等于是承认了奸杀的事实,也把任伯安和老九胤禟给摘了出去,做了切割。
刘八女这里一样,让张五哥顶罪之事,老九胤禟是一概不知的。
供诉完,俩人还高高兴兴画了押,这可是有法律效应的哦,等于是刑部冤案一事,不管是审案,还是之前的事情,老九胤禟是正大光明的,是一概不知的。
3、毫无章法:
老八胤禩一伙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件的审理之中,做好了策划和谋略,而太子胤礽这边,却是毫无章法,任其自由发展。
尤其是对待刘八女和任季安身上,没有过早的安排,导致在审案时问为什么不捉拿嫌犯,刑部官员支支吾吾,说着:
“其中有些牵碍,刑部不好擅自拿人。”
但凡太子有点危机感,应该马上捉拿任季安和刘八女,拿下他们跟老九胤禟之间的往来证据。以此要挟老八胤禩,让他在审案的时候首鼠两端,打断骨头连着筋。
结果错失良机,被老八胤禩一伙周密策划,巧妙地消除了一切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如果没有拿下任季安和刘八女也不至于一败涂地,关键是对肖国兴这种人的了解不够深入,被人家钻了空子,抓到弱点,一举拿下。
老八胤禩跟肖国兴的对话,相当高明,先是赶走了所有随行人员,包括笔录员,给肖国兴的感觉就是两个人秘密对话。并且直接给肖国兴落座,肖国兴以自己是戴罪之人不能坐,老八胤禩一句话就先给了他希望:
“有罪,免了不就没罪了吗?”
然后就是跟当初老四胤禛见邬思道一样的套路,说出他是康熙二十一年的进士,肯定了他的才能,并说了一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给他指了明路,只要改了,就没事啦,也不辜负这三十年仕途,并打着皇上的意思来诓肖国兴,告诉他只是受人指使,身不由己……
就这样,老九胤禟成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没事了,全身而退。而太子胤礽,本来是小事,本来自己不知情,结果无事变有事,小事变大事,本身是刑部自发的行为,现在成了受太子指使了。
这场战斗太子胤礽本不应该输这么惨,虽然怪罪老八胤禩,实际上跟老四胤禛的退出有很大关系,最起码不会诬陷太子。
如果不是康熙帝还算圣明,知道后面派图里琛再去调查,也知道了老八胤禩是“其心可诛”。
同时,康熙帝也明白,太子胤礽太弱了,就这手段怎么跟自己的兄弟们斗?后面有了废太子的想法,我想,跟这个原因也是分不开的……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为什么太子和九阿哥都牵扯到了刑部冤案,但结局却只有太子遭殃?
刑部发生了“以钱买命”的荒唐冤案,太子胤礽无论如何都要承担最为主要的责任。
在《雍正王朝》的剧情中,追比户部欠款的帷幕刚刚落下,一桩举朝震惊的荒唐案再一次冲击着胤礽那本已久摇摇欲坠的太子之位。
尽管案件的主犯,包括任伯安、任季安、刘八女等人,均是九阿哥胤禟的门人或者死党,但是毕竟冤案的产生暴露出的是整个朝廷司法刑名系统的重大纰漏,以及刑部堂官以及地方各级司法官僚的贪腐现状,作为主管刑部的阿哥,太子胤礽必然是难辞其咎的。特别是这次是“人命关天”的要案,这不仅让朝廷的威严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更是直接动摇了统治的根基,可谓是影响深远。
而事实上也确实证明,纵使胤礽没有直接参与其中,但是他依旧是不折不扣的“始作俑者”。
如果不是他的贪婪与奢靡,就不会拿着比其他皇子多得多的俸禄银子,还能在户部落下了近五十万两的亏空,成为了户部欠款的最大“债主”。
如果不是他对手的纵容,那么刑部的一众部级堂官,包括司马尚、黄体仁、肖国兴等人也就不敢打着他的旗号,敢行如此天理国法所不容的行为,而他们的目的也是为胤礽网络财富。
如果不是胤礽的渎职与不管不顾,任由属下胡作非为,进而没有尽到“代天勾决”的职责,那么如此重大的冤案也就不会直到最后将要处决人犯的时候才得以昭示。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事件发生的时候,所有的矛头无一例外的都指向了太子胤礽,胤礽以及他所主管的刑部成为了包括康熙在内的所有的人的关注焦点,而康熙对于胤礽的失望以及愤恨,也就可想而知了。
由于有着此前一些列不尽如人意的举动做铺垫,使得太子成为了这次刑部冤案的最大输家。《雍正王朝》的剧情开始,黄河流域发生洪灾,多省百姓流离失所,而朝廷在这个时候竟然才发现国库是如此的空虚,尽管这本应是主管户部的八阿哥胤禩的责任,但是作为监国配合署理政务的太子胤礽,竟然完全没有进行查察,致使最终酿成恶果,可以说也是负有重大的责任。
而在“追比户部欠款”的过程中,胤礽更是犯错不断。一来,他是户部最大的债主,并且为了隐瞒其与其亲信的债务,竟然隐匿了名单;二来,在自己的债务问题被纰漏之后,更是卖官鬻爵,以此还债,更是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三来,康熙对于此次追比欠款的态度是非常的决绝,可是胤礽竟私自做下了分两期延期还款的决定,让康熙的计划破产,国库空虚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让康熙对于太子胤礽本就非常的失望,而这次胤礽主管的刑部又出现了如此荒唐的冤案,康熙已经做好了给太子一个教训的准备,所以才会从皇子中择一人进行彻查。
当然,康熙此时心中最希望执行这项差事的人便是雍正了。一方面,雍正识大体、顾大局,懂得把握分寸,不会伤及太子的本质;另一方面,雍正有着非常认真的办事态度,这一点必然也会对胤礽产生震慑,进而让胤礽明白事态的严重性。
只不过,雍正在邬思道的劝谏下,没有淌这浑水,康熙又不好驳斥八阿哥胤禩积极的态度,这才安排八阿哥胤禩去彻查刑部的冤案。
令康熙没有想到的是,八阿哥会从诱审肖国兴的方式,几乎将太子胤礽的所有罪证全部掌握,而其恶行之严重,令康熙也感到震惊。
尽管康熙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朕的这个儿子病了”来描述太子,可是从在热河期间,康熙不准胤礽接待蒙古王公,直接扣下外臣送给胤礽的如意,等等等等,这些行为无一例外的说明了康熙对于胤礽的失望透顶。
而胤礽也在康熙这份急转直下的态度变化中变得极度惶恐与不安,最终在热河被康熙直接废黜。
纵然案件的主犯都是九阿哥胤禟的门人,但是用一招“舍车保帅”就让九阿哥全身而退。犯下命案的是任季安,负责找人抵命的是刘八女,而负责上下串通、通融行贿的是任伯安,而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九阿哥胤禟的门人。
而从“八爷党”众人的表现来看,他们从一开始就极力的同这些人划清界限。
首先,八阿哥胤禩等人将有这些案犯相关的所有书信、书籍、赠物等等,但凡是有着他们名字的全部销毁掉。
其次,在审理现场,九阿哥胤禟亲自将任季安和刘八女捆绑后,押上大堂,并且一再强调要秉公执法。
再次,白天的正审结束后,八阿哥胤禩连夜赶到了任季安和刘八女的牢房,一再嘱咐这件事情与九阿哥胤禟无关,并且与两人进行了反复的确认。
这些举动下来,九阿哥胤禟俨然是一副秉公执断、大义灭亲的做派,也正是这样一种“弃车保帅”的做法,让九阿哥胤禟是孑然一身,毫无过错。
当然,八阿哥胤禩也是为了避免夜长梦多,直接来了一个连夜诱审肖国兴,可以说没有包括康熙、胤礽、十三阿哥胤祥以及雍正等人任何反应以及应对的时间,就将结果呈报在康熙面前,而康熙也是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的扩大,也就将此案了解,不再进行过渡的追究,因而九阿哥胤禟也就此安全,进而全身而退了。
只不过八阿哥胤禩的做法可以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在这之后的八阿哥胤禩可谓是风光无限,不仅被封为了郡王爵位,还顶替了太子胤礽,作陪同蒙古王公的宴饮,胤禩也必然觉得整件事情做的是天衣无缝了。只不过,康熙派去押送肖国兴的图里琛回到了热河,并且向康熙讲明了胤禩假借康熙名义诱审肖国兴一事。
对于此,康熙是极度的愤怒。这不仅仅是因为胤禩欺上瞒下以及假仁假义的品行令康熙非常的厌恶,更是因为胤禩对于扳倒太子进而取而代之的野心已经是昭显无疑,甚至为了达到此目的不惜用到此等卑劣的手段,这必然为一向崇尚以“仁德”治天下的康熙皇帝所唾弃。
尽管八阿哥胤禩表面上看似极度风光,但是康熙的一句“其心可诛”,就已经说明,从此时开始,胤禩就已经被康熙彻底的排除在了继位候选人的名单之外,只是胤禩对此事全然不知,最终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雍正王朝》:为什么太子和九阿哥都牵扯到了刑部冤案,但结局却只有太子遭殃?
电视剧《雍正王朝》在最初的几集当中紧锣密鼓的集中展现了发生在康熙四十六年到四十七年一年间接连发生的几件大事,从“国库空虚”、“江南筹款赈灾”,到“追比国库欠款”,从“刑部买卖人命贪赃枉法”大案,到热河狩猎第一次废黜太子,这些大事件都毫不例外的都与太子有关。电视剧的这种剧情安排和设计其实只是强化一个观点“太子胤礽昏聩无能,贪婪荒诞”。给“九子夺嫡”创造了一个“天经地义”的理由。
在刑部发生的“买卖人命”的大案当中,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表面上是大案的当事人之一太子受到了康熙的责罚和冷落,而另外的一个当事人九阿哥胤禟并未得到康熙的处理。但实质上,在这个案子的三个当事人——受贿的太子胤礽,行贿的任季安的主子九阿哥胤禟,以及案件的主审八阿哥胤禩当中,输的最惨的其实是八阿哥胤禩。因为在这个事件之后,八阿哥胤禩就和“储君之位”渐行渐远。康熙的那三句“其心可诛”其实就已经把八阿哥胤禩在储君之争当中踢出了句。
我们还是以电视剧《雍正王朝》为背景,分析一下在这个“刑部大案”的处理过程中,当事的三方都是如何处理以及处理的结果对那位皇子的影响最大,以及九阿哥胤禟为什么会“全身而退”。
我们还是先看看刑部的这个“买卖人命”的大案究竟是个什么案子。
康熙四十七年,在江南的江夏镇出了一个“买卖人命”的大案。江夏镇首富任季安,也就是江南巡盐道任伯安的弟弟在江夏镇强奸杀人,其罪行暴露后,任季安为了逃脱死罪,买通了地方臬台衙门和刑部的一干官员用欺骗的手段骗佃户张五哥为自己抵命。这就是“买卖人命”,也被民间称作“宰白鸭”。
这个案子最终是因为张五哥的妹妹阿兰为了营救自己的哥哥辗转找到了曾经在江夏镇有过一面之缘的十三阿哥胤祥,侠肝义胆嫉恶如仇的十三阿哥胤祥在四阿哥胤禛的支持下,将案情告到了康熙面前。
这是一起上下其手,联合作案的“泼天大案”,康熙为此非常震怒,他不仅亲赴法场救出了顶命的张五哥,还下令上书房彻查此案。但是,这个案件的查处却不是那么顺利,上书房的差事办的让他很不满意。为此他把上书房的三位大臣佟国维,马齐和张廷玉斥责了一顿,康熙的意思是你们三位是百官之首,查处这样的事情难道还有什么问题吗?
康熙的斥责遭到了佟国维的反驳:上书房确为百官之首,百官之下归上书房管制,但诸皇子皇亲就不归上书房管辖了。佟国维其实是在暗示:这个案子是涉及到皇子的,上书房无权过问皇子的事情,更不要说审问了。这叫“投鼠忌器”
康熙被佟国维的反驳给搞得有点下不来台,他当即决定委派一名皇子牵头审理此案,按照他的话说就是“不管是鼠还是器都一查到底绝不姑息”。但康熙的表态其实仅仅是一种表态,在他的内心深处还真的就是“投鼠忌器”。这个“鼠”就是太子,这个“器”不是别人就是他自己。
佟国维暗示这个案子和皇子有关并非空穴来风,他是有自己的判断和事实的:刑部有关的上下官员都参与了此案,而死刑案的勾决都是由太子胤礽代康熙办理的,没有太子的批准,这种冒名顶替的案子是不可能一路绿灯的把张五哥当做任季安推向断头台的。佟国维高度怀疑太子胤礽参与此案。事实上怀疑太子的不仅仅是佟国维,还有四阿哥胤禛和他的的师爷邬思道,八阿哥胤禩好多人。
同时,这个案件的真凶和行贿的任季安和刘八女是九阿哥胤禟的门人,这也就牵扯到了九阿哥胤禟作为主子的“间接责任”甚至是“幕后指使”的重大嫌疑。
而八阿哥胤禩则是主动争取成为当事人的,在看到了通过这个案子扳倒太子的机会之后,八阿哥积极主动的争取这个案子的主审差事,他的目的就是利用这个案子扳倒太子。
于是,争取到了主审差事的八阿哥胤禩就成了第三个皇子当中的当事人。而四阿哥胤禛则是在邬思道的劝说下把自己搞病躲过了这一次的凶险。
在这三个当事人中间,只有九阿哥胤禟是第一个,也是最干净的摆脱了这个案件牵连的人。这要拜八阿哥胤禩所赐。
在九阿哥胤禟知道了这个案子的犯罪嫌疑人是自己的门人的时候,胤禟感到了恐慌,他是真的怕自己受到牵连,“幕后指使”的罪名他无论如何担待不起。其实不仅如此,八阿哥胤禩也很担心,任季安的哥哥任伯安是八爷党的核心成员,和八阿哥胤禩交往密切,在九阿哥胤禟找八阿哥胤禩出主意想办法的时候,这位八贤王正在忙着烧毁和任伯安的所有来往记录呢!
眼看八阿哥胤禩急于撇清关系,九阿哥是真急了,他跪在八阿哥胤禩的面前求八阿哥胤禩帮他一把。这个八阿哥胤禩还就真的帮了九阿哥胤禟一把,只不过在主观上八阿哥胤禩是想利用九阿哥胤禟来打击太子胤礽来着。
八阿哥胤禩在拿到了这个案子的主审的差事之后 ,就让九阿哥胤禟亲自将案犯任季安和刘八女五花大绑的交到了八阿哥胤禩的面前,这个举动本意是八阿哥胤禩想利用任季安和刘八女之口,供出他们向刑部的相关人员的行贿事实,有了行贿的事实,就可以找到受贿的主谋。果然,在八阿哥胤禩对刑部侍郎、也是太子胤礽的死党之一的肖国兴进行私下审讯的时候,通过威逼利诱,并打着康熙的旗号,诱使肖国兴供出了太子胤礽是这个案子的“幕后指使”的事实。
八阿哥胤禩的这波操作,在客观上洗清了九阿哥胤禟的“幕后主使”的嫌疑,当九阿哥胤禟把任季安和刘八女绑到刑部大堂的时候,他就用行动摆脱了牵连——至少算是和“大义灭亲”沾边。在这种情况下康熙是不会再对九阿哥胤禟不依不饶。况且当八阿哥胤禩拿着肖国兴的供词深夜进宫找到康熙的时候,康熙的注意力就已经不再是这个案子本身了,围绕这个案子的背后的的危险才是康熙要认真面对的。
八阿哥胤禩在这个案子上背着同样是奉旨审案的十三阿哥胤祥单独审问肖国兴并手握证据连夜进宫向康熙汇报,其实是在逼康熙表态。但这个态康熙是真的不好表,因为一旦表态就意味着废黜太子,太子的这个严重的“贪赃枉法,胆大妄为”的举动一旦大白于天下,不但太子完蛋,康熙的脸面也无处放。况且康熙嘴上说“无论是鼠还是器都一查到底”,但他绝对没有打算真的去“投鼠”。更是不愿意在八阿哥胤禩的逼迫下“投鼠”。
所以,康熙在厌恶八阿哥胤禩的同时,找到了张廷玉,他隐晦的表达了自己有意“维护太子”的态度。康熙借着张廷玉的儿子的病说了一番话:“你的儿子病了,我的儿子也病了,怎么办呢,还得治。这也是我们做父亲的责任啊!”
张廷玉明白了康熙的意思,当康熙把肖国兴的供词交给自己的时候,他几乎是没有犹豫,立刻把这个供词当着康熙给烧了。康熙放心了,他和张廷玉心照不宣。之后康熙立刻派图理琛把肖国兴亲自押送到关外盛京将军处隔离看押。这算是把人证和物证都毁了。
在图理琛回京复命的时候,康熙问图理琛肖国兴在路上都说了什么,图理琛如实回答:肖国兴一路上都在喊冤,说八阿哥胤禩答应他皇上会关照他的。康熙是真的愤怒了,他的愤怒来自于八阿哥胤禩的处心积虑,他感到了八阿哥胤禩的心机深重和咄咄逼人,这个比那个不争气的太子更加让康熙感到恐惧。所以康熙在听完了图理琛的汇报之后,连说三声“其心可诛!”
至此,八阿哥胤禩在康熙的心里就已经开始被防备,被猜忌,被厌恶。八阿哥胤禩无论做什么努力都不能打动康熙的心了。八阿哥胤禩这波操作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输的很惨。
而对于太子,康熙决定不再追究,案子到刑部为止。当然,要处罚几个相关的官员。而为了堵住八阿哥胤禩的嘴,康熙不得不封八阿哥胤禩为“廉郡王”。但这种封赏肯定不会是康熙的本意。
在处理刑部大案的过程中,令康熙伤心失望的是太子胤礽,而令康熙厌恶和猜忌的是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其实早早的就已经脱了干系,但付出的代价就是任季安被处死,刘八女被判终身监禁,任伯安被罢免了江南巡盐道的差事。任伯安就此对八阿哥胤禩“言而无信”感到了失望,开始寻求新的主子。
有的时候,看似像是“机会”的事件,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成为“陷阱”。并且这个大坑还是自己亲自挖的。八阿哥胤禩亲自给自己挖坑的事不止这一次,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在这次的刑部大案的主审过程中企图给康熙“挖坑”。
后果很严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