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为何关羽最终都一直以汉寿亭侯自居?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看见有人这样问,不过仔细想想其中缘由也挺有意思的。
这个问题让人疑惑的地方就在于,关羽不是刘备的把兄弟吗?为何接受曹操的封位呢?名不正言不顺要这玩意干嘛?
其实原因很简单,曹操手里的是汉献帝,“汉寿亭侯”不是“魏寿亭侯”,是曹操以汉帝的名义封的。
而刘备的口号是什么?是匡扶汉室,既然口号叫的这么响亮,那么汉室的最高领导人的封位能不要吗?不但得要,而且还得高高兴兴的要。虽然大家心里都清楚,当时的汉氏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但是如果刘备真是把汉室给“匡扶”起来了,这“汉寿亭侯”那不就是名正言顺,真真正正的爵位了嘛。 有人可能又说了,那也不行啊,毕竟是经过曹操手封的,这不是让人说闲话吗?想要爵位让刘备给不就完了?
此言差矣,要知道刘备和曹操不一样,曹操是“丞相”,刘备在人家眼里那叫“大耳贼”。加官进爵那向来都是皇帝拍板的事,刘备哪有这么大的权利?再说刘备当时连块地都没有,用什么封?退一步讲,就是刘备发展壮大有兵有粮有地有女人也不能封,封了这就是自立为王,就坐实反贼的名声了。立场优势失去了,以后怎么利用匡扶汉室的口号招兵买马和魏吴三分天下? 到了争霸后期,汉献帝一死,刘氏和汉室画上了等号以后,刘氏政权就不再那么束手束脚了。老子没干的事,儿子阿斗却替他完成了,封了关羽一个“壮繆候”。不过关羽并没有亲自接受封册,因为那个时候他已经死了。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壮繆候”啥叫壮繆?
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曰繆。
关羽直到今日都是“忠”“义”“信”的化身,这一封成了领军能力发挥不好,名气虽大却不符实 。我们可以看的出来这就是一个恶谥,要知道后世臭名远扬的卖国贼秦桧的谥号也有一个“繆”。别说咱们听着别扭,就是关二爷听了,估计得掀开棺材板出来问问那个阿斗,你到底什么意思?
当然也有人说这个“繆”其实是 “穆”的通假字,不过史书记载下来的的的确确是“壮繆” 二字,是否有其他原由在里面,我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说关羽自己知道爵位就只有“汉寿亭侯” 一个而已。在那个战乱年代,建功立业是多少人追逐的梦想,关羽也不例外,既然是名副其实的汉室封号,又是赞其功劳的美誉,以其自居也无可厚非。不仅如此无论是关羽自己还是他的后人以及我们都普遍能接受“汉寿亭侯”这个汉室正统的封号,对于“壮繆候”这个争议比较大的封位,我们这些后人就避而不谈了。
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为何关羽最终都一直以汉寿亭侯自居?
应答:关羽当然珍惜汉寿亭侯这个称呼,因为这个封号是曹操上表,由汉献帝所封,说白了这个封号才算正宗,刘备打着汉家招牌用现代语说是个冒牌货,包括刘备自任汉中王,蜀国皇上都自己封自立的,即使自封玉皇大帝,又有多大价值,皇家的规矩皇上最注重的传国玉玺,有了玉玺就可以传圣旨,掌兵权,下昭书,自封职务再高也不值钱,汉献帝在也可以叫其它自立的叫犯上作乱,反贼等,关羽这一点还是清楚的,因为刘备集团本身就是打的汉朝的旗号,而曹操再牛也没自已封过谁,他建议权应该有的,一人之下,是皇帝坐在龙骑上,曹操还是臣,既然是打汉朝旗,关羽受汉皇封应该才是正宗的,这一点关羽很聪明!
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为何关羽最终都一直以汉寿亭侯自居?
关羽的“汉寿亭侯”可不是曹操封的,是时任司空的曹操,向汉献帝上表,由汉献帝封的。
可千万别小看这个汉寿亭侯,东汉的爵位沿袭西汉及秦朝的二十等爵位制,但增加了等 级,爵位最高的依次是王、公、侯,其中王和公是用来封皇子,普通人封不上,当然曹操是个例外。
侯爵位已经是第二十级爵位,侯又分为列侯和关内侯,列侯大于关内侯,列侯有封地,而且可以世袭,关内侯没有,列侯根据食邑大小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关羽就是封在汉寿这个的亭侯,并且有封地,封地有一亭或数亭。
关羽的爵位是第二十级列侯爵位中的亭侯,而且这个爵位跟官职没有关联,只有有功劳之人才能受封列侯。
关羽这个爵位有多牛,常例说明:200年前后,当时的刘备阵营,刘备的官职是左将军领豫州刺史,爵位是宜城亭侯,与关羽地位一样,而且刘备阵营只有刘备与关羽有爵位,其它人都没有。再看曹操阵营,曹操本人官职司空,位列三公,但爵位是费亭侯,跟关羽处于同等地位,曹操手下于禁官职是裨将军,爵位是益寿亭侯,也和关羽同等地位。张辽官职中郞将,爵位关内侯,低于关羽的汉寿亭侯。徐晃官职裨将军,爵位都亭侯,和关羽同等地位。
虽说当时关羽在曹操阵营官职是个偏将军,是将军职位中最小的,但爵位已经和曹操处于同等地位,而且是大汉皇帝汉献帝封的,如此荣耀,关羽当然自豪。
关羽在公元200年就受封汉寿亭侯,19年后,刘备进位汉中王,当时刘备阵营得到汉献帝封爵位的只有三个人,刘备、马超、关羽,而张飞的爵位是刘备封的,理论上刘备没有资格封张飞爵位,即使封了,也不如关羽的汉寿亭侯含金量高,因此关羽一直保留汉寿亭侯的爵位,直到219年去世。
正因为关羽如此看中大汉皇帝封的汉寿亭侯,因此不在意刘备的加封,一直以汉寿亭侯的爵位自居,而且关羽一生忠勇,这也从侧面说明关羽忠于汉室。
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为何关羽最终都一直以汉寿亭侯自居?
1.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终其纵横驰骋的一生,“汉寿亭侯”是可怜的关二爷最高的爵位,关公死后历代统治阶级出于统治目的几乎对他都有过褒封,由侯而公而王而帝而圣,但义薄云天的关公生前并不知身后的崇高荣耀,也无法以追谥的爵位自居。
刘备进驻益州后给关羽升了官是“前将军”并没晋爵,官位和爵位是并重的但又是两码事,爵位能泽被后代,荫及子孙,只要不犯错误不被剥夺,可以世袭;而官位则不能继承。
2.关公在刘备称帝前就已经牺牲了,当时刘备还是王,加封给关羽的是官职“前将军”,在份量上比“汉寿亭侯”要轻得多;怎么说刘备只是诸候又以“恢复汉室还于旧都”为终生追求,而大汉正统皇帝是曹操裹挟的汉献帝!关羽是傲骄到骨髓的人,以“汉寿亭侯”自居既体现了对大哥刘备与大汉的的忠诚,更彰显了自己的荣耀。
3.依《三国演义》情节,关公终生没有投降曹操,在张辽劝说他归顺曹操的时候,他就郑重其事地提出来:“只降汉不降曹“!而“汉寿亭侯”并不是曹操赐封的,因为关羽被迫降汉期间,曹操与袁绍发生了“官渡之战”,随军出战的关公杀颜良诛文丑尽斩河北名将,战功赫赫,爱惜人才的曹操作为丞相按功劳请示汉献帝,汉献帝刘协下诏赐封关公为“汉寿亭侯”,所以他自居此爵位名正言顺!当然曹操建议朝廷为关羽晋爵有收买关公的意思,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给关公的爵位曹操表秦汉献帝前就拟订好了,只是逼迫刘协签字盖章宣布罢了,纯粹的走程序;但恩怨分明的关公只买大汉皇帝的帐,根本不领曹操的情;他“降汉不降曹”的意愿始终没变,所以珍惜人才的曹丞相也只能顺着关二爷的意思走过场,让关公以“汉寿亭侯”自居时心安理得。
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为何关羽最终都一直以汉寿亭侯自居?
关羽身前一直使用汉寿亭侯,这是十分好理解的。我给出两条理由:其一、关羽的汉寿亭侯是大汉朝庭册封的,并不是曹操册封的,这是国家给关羽的荣誉;其二、蜀汉政权只给关羽官职,并没有给他爵位,死后才封为壮缪侯,那时关羽也用不上了。壮缪侯这个称号是恶谥,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曰缪,也就是说武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就是壮,名声与实际能力不相副就是缪!如果我是关羽,就算是生前有了壮缪侯这个称号,我也不会用,而继续用汉寿亭侯。
关羽被曹孟德生擒后,获得曹操礼遇,封为偏将军,跟随曹军一起征战袁绍,双方战于白马。袁绍手下的悍将颜良十分厉害,连连斩杀曹军数员大将,这时关羽拍马出战,于万军之中一刀斩杀颜良!袁绍军主将一死,军无战心,曹军正面掩杀,袁绍大军溃败,白马之围遂解。曹操为了笼络关羽,故向汉献帝奏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汉献帝作为傀儡,有曹孟德之请,又出于对关羽的敬仰,故册封了关羽为汉寿亭侯。
曹操虽为汉贼,但是他名义上是汉朝的丞相,关羽的侯爵又是汉献帝亲封的,故关羽接受了此爵位。蜀汉政权建立后,刘备没有封关羽的爵位,只是一再加升关羽的官职;一方面刘备以汉朝正统正居,关羽已经有了汉朝的封爵,就没有必要再封了,再封只会表示自己不是汉朝正统;另一方面以关羽的爵位为代表,正可以表达刘备蜀汉政权的合法性。故关羽身前再没有其它爵位了,不用汉寿亭侯就没有用的了。
如果关羽的侯爵是魏寿亭侯,那么关羽一定不会接受,更不会使用。蜀汉政权建立后一定会给关羽重新封爵,而爵位很可能是公爵甚至是王爵,奈何汉献帝已经给关羽封爵了,故无法再封爵。刘阿斗后来给关羽的封爵是壮缪侯,这个侯爵还不如汉寿亭侯值钱!如果封个壮缪公或者壮缪王,那么罗贯中会采用之,正因为还是侯爵且意义有贬义,故罗贯中采用了汉寿亭侯,民间受《三国演义》影响,关羽也就只有汉寿亭侯这个爵位被大家记住了。
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为何关羽最终都一直以汉寿亭侯自居?
曹操封了关羽为一个“汉寿亭侯”,为何关羽终身都一直以汉寿亭侯自居?连刘备称帝也没见他换个爵位?要知道亭侯可以说是那时候最低的爵位了。
封爵的三个层次:1.王爵;2.五等爵;3.列侯。
异姓爵位的八个等级:1.公爵;2.侯爵;3.伯爵;4.子爵;5.男爵;6.列侯(县侯);7.列侯(乡侯);8.列侯(亭侯)。这究竟是何原因?原因其实就在那一个“汉”字。
首先,就是实际地位和待遇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刘备虽然建立了蜀汉政权,但是当时封的爵位如诸葛亮——武乡侯、张飞——西乡侯等等,都没名分加上一个汉字,这是因为刘备还没有实现统一,更没有恢复大汉的整个天下。
所以他给手下人封赏,就没有办法加一个汉字,并且爵位的实质性水平还会低于真正有名分的正统爵位,所以大家别看关羽看上去只是个“寿亭侯”,但是加了个“汉”字,意义就大不相同了,完全可以和刘备封的县侯,相提并论。
再者说,就是名份和意义关羽这个人呢,一直忠义,他当初和刘备结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可以跟着刘备起兵为大汉杀敌。关羽一直以来忠的不是刘备,而是大汉,对于刘备更多的是一个“义”字,兄弟之义。
而关羽的“汉寿亭侯”是曹操以真正的大汉名义封的,是曹操为了当时为了表彰关羽在白马之围时斩了颜良,当然是借了汉献帝的名头。可也正是这个名头所以就不一样了。
大汉可不是蜀汉这种偏安一偶的“伪汉”可以比的。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管怎么说,他代表的就是汉室天下的正统,封的也是名正言顺的“汉寿亭侯”。
再者说:
《论语·子路》: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受孔子这句话影响,古代是极其注重名正言顺的!而关羽一直就喜欢读《春秋》,所以极其重礼,也就是名正言顺。从当时诸葛亮刚刚下山做了刘备的位置把关羽气的就可以看出来。而当时的汉朝是中国大地上的正统王朝,而汉献帝是汉朝的皇帝,因此由他所封的爵位就是天下人公认的,即名正言顺!
所以关羽一直用“汉寿亭侯”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汉寿亭侯”有了个“汉”他的实际待遇不比张飞、诸葛亮等的县侯差,第二个就是因为他的忠勇,忠勇的关羽心中一直效忠的其实就是那个”汉“字,是一个名分的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