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那么强大,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

元朝灭亡的原因背后,我来给大家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一、

元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国家,之前也有少数民族建国,但是能成为大一统国家,蒙古人可谓是首次。

更重要的是蒙古帝国地跨欧亚大陆,国土面积据说达到了惊人的3300多万平方公里,可谓中国历史之最。这里要给大家分清楚,蒙古帝国跟元朝不是一回事,蒙古帝国包括四大汗国,统治中国的元朝属于其中之一,也是宗主国。

关于元朝的灭亡,历代的历史学家都给出了答案,无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就是皇帝更换频繁,这样就导致一个政策不能持之以恒,随之而来的就是派别斗争严重。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也就导致了大臣们的观望、内斗、不作为。而元朝,本身就是一个短命朝代,总共不到一百年,中间有25年竟然换了8个皇帝,你不灭亡,谁灭亡?

其次就是他的民族政策,把治下的人们根据降服时间的不同分成了四类,其中最后南宋子民分到了最后一类,地位低下,引起人民不满,红巾军起义,并最终推翻了元朝。

再有就是什么官员腐败、阶级矛盾尖锐、民不聊生、皇帝骄奢淫逸、大修土木等,造成了农民起义,元朝灭亡。

当然,史学家在记录历史的时候,往往会加上一个比较玄幻的理由,那就是上天要灭元朝,大势所趋,不是靠人为能扭转的。比如皇帝的短命和内斗,比如天灾降临,黄河水患,看了吗,不是人们要推翻元朝,是上天要灭亡元朝。

如果我们也这么人为,那么就是被教科书式的历史学习给洗脑了,而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

其实我们很多历史学家,总是喜欢事后诸葛亮,等到灭亡了再去找当时的特殊事件、特殊人物,以此来分析原因。比如秦朝灭亡,有人会讲就是亡于指鹿为马的赵高;周朝灭亡,就因为那个为博爱妃一笑而“烽火戏诸侯”周幽王;甚至唐朝的灭亡也有人归咎于杨贵妃,即使这个王朝并不是败在唐玄宗任上。

那么元朝是否也能找出这么一个人呢?

二、

其实还真有一个,只不过他跟前面举的例子不同点在于,他的所作所为在当时并看不出什么过错,实际上却促使了元朝的灭亡。

元朝到了元顺帝这一代,其实朝政已经稳定了,而且他在位时间在元朝的皇帝中算是很长的,足有37年之久。

所以,所谓的皇帝更换频繁导致的亡国,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元顺帝有名字的,叫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翻译成蒙古语的意思就是“铁锅”。实际上这个“铁锅”皇帝还是很有本事的,之前元朝皇位轮换频繁,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待汉化方面,这样就导致支持汉化的和不支持的内斗严重。

“铁锅”皇帝即位后,实际上一开始是一个傀儡皇帝:

“深居宫中,每事无所专焉。”

后来联合“脱脱”干掉了权臣伯颜,并任命“脱脱”为右丞相,开始了大展宏图的中兴大业……

从某种程度上讲,“铁锅”皇帝跟后来的康熙帝一样有魄力,如果不发生后来的农民起义,并一发不可收拾,相信“铁锅”皇帝还会有更大的作为。

“铁锅”皇帝还是执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且由“脱脱”恢复了科举制度,从这种意义上讲,国家正在走向正轨,而且“铁锅”皇帝也“图治之意甚切”。

这个时候开始,朝廷内部要求汉化的声音多了起来,以“脱脱”丞相为主,全面推行改革,并且修辽、宋、金三史,实行儒治。

但是为什么“铁锅”皇帝全力推行改革,也重视汉文化建设,怎么就把元帝国给改没了呢?

实际上任何给元顺帝洗白的说法都不靠谱,就像崇祯皇帝,任你怎么讲“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都掩盖不了大明朝亡于你手这个事实,实际上元朝就是亡于元顺帝之手。

三、

一个朝代灭亡,无外乎天灾人祸嘛,很多人讲,元朝实际上就是亡于天灾,谁让黄河决口了呢?

但是我们自己掰着手指头算算,哪个朝代没有点天灾?远的不讲,就算算最近的二十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98洪水、03非典、08雪灾……只要人民团结一致,这点灾算什么?

各朝各代这种灾难都有,国土面积大了,这无法避免,所以元朝末期的天灾,根本不是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即使有,也不是主因。

既然不是天灾,那必然是人祸,其实就在于“铁锅”皇帝选择的这个“脱脱”丞相身上。

实际上按照官方说法,这个“脱脱”丞相,一直是正面形象,执政有力,治理黄河有功,最后还落得一个“贤相”美称。但还是由于修黄河时,农民起义,最终被革职,后来被人假传圣旨杀害,再到后来又被平反。

有人说,这个“脱脱”丞相主持的大兴土木,修黄河,征调大量民工,而且不给饭吃,最终酿成红巾军起义后果,王朝被推翻。而且这个锅还得“铁锅”背,谁让你同意“脱脱”这么干呢?

实际上,“铁锅”皇帝和“脱脱”丞相没得选择,黄河是必须要治理的,治理黄河是历朝历代人们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而且1352年黄河决口并不是最大的决口,只是在河南和山东局部造成改道。

我们中学学地理的时候,老师肯定会跟我们讲到,黄河流到下游的时候,由于泥沙堆积,属于地上河。一旦决口,根本就堵不住,除非过一段时间,重新冲刷出新的河床,那时候再治理修新的河堤,才算修河完成。

而我们汉人,尤其是黄河流域人们,对这件事太理解不过了,就算以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也无法让黄河安静下来。

黄河水患,并不是治理不了,尤其是在盛世,这根本不叫一回事,国库拨银子,各地运粮,也就解决了。而且元朝是有准备的,也想尽全力赈灾,最起码出发点绝对是正义的,实际上问题就出在后来的执行上面,导致“铁锅”皇帝背了锅。

四、

过去各个朝代,赈灾其实是很有讲究的,赈灾分两步,第一步就是救济灾民,给他们衣服穿、食物吃、地方住,不要让他们为了填饱肚子而暴动。第二步才是修建河堤,消除灾难。

但是当时的“脱脱”丞相,突发奇想,既然我们横竖都要赈灾,为什么不把这两步同时进行呢?

实际上我们现在很多基础建设也是基于这个思想进行的,既然你们要饭吃,那么正好给你们活干,干活才有饭吃。这不是一举两得吗?既解决了灾民问题,又顺便把基础建设给提上去了,这是绝妙好计啊!

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汉王朝也罢、唐王朝也罢、宋王朝也罢,其实中国人不傻,不可能蒙古人想到的解决方案,汉人会想不到?

前面也讲了,黄河没办法堵,只能疏,就算你不管它,等个三五年,它自己就形成了新的黄河,那时候才能治理。但是赈灾是等不了的,灾民要吃饭啊,不可能一边发着大水,一边还治理黄河,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所以“脱脱”这个政策一开始就是错的,他倒是把胸脯拍的“啪啪”响,可惜没有一个汉臣去提醒他,这是为何?

这就涉及到元朝的政治制度了,虽说是中央一统的大帝国,实际上朝廷和地方有隔阂,他们不愿意汉化,也就导致很多地方其实还是汉人治理汉人。蒙古人喜欢直来直往,却忽略了汉人的聪明,因为这次治理黄河,朝廷掏出的钱粮,基本都进了汉人官吏的腰包。

不说元朝,历朝历代凡是涉及到赈灾的事情,杀了多少贪官,为什么屡禁不止?

所以,这次赈灾,就是样子工程,地方官吏拿到钱粮,并没有分给灾民,反而逼着这些饿着肚子的灾民到河堤干活,即使朝廷的巡查官吏到了,几顿酒,几箱银两,遥望黄河大堤,熙熙攘攘,回去朝廷一汇报,“脱脱”大喜、“铁锅”大喜,等于是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

长期挨饿的灾民终于安耐不住暴乱了,实际上一开始也不是造反,他们总得吃饭吧?最开始针对的也是地方官吏,针对的那些贪官污吏,可是通过地方官一汇报,便成了造反。“铁锅”皇帝和“脱脱”丞相,这俩人很不理解,朝廷帮你赈灾,还给你粮食吃,给你活干,为什么要造反呢?

实际上他们根本不知道灾民一直在饿肚子,如果这时候迅速解决百姓饿肚子的事,不至于最后天下皆反。坏就坏在,他们派出了军队镇压,这一下子,矛盾转移了,地方官吏反而有了话语权:

看了没有,真不是我们贪污,是这个朝廷就有问题,要怪就怪这个外族统治的朝廷……

就这样,“脱脱”丞相灵机一动拍脑门制定的赈灾计划,成了毁灭元朝的导火索。

这之后,席卷全国的红巾军起义开始了,并且在这过程中,贪官污吏摇身一变,反而成为了各方势力的统治者,成了小割据政权,成了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大英雄”,也正是这个阶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登场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明史,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元朝那么强大,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王朝。

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的一个异类:它尝试着去建立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多元性帝国,它支持积极开拓海外贸易,它是历史上罕见的因为某些“善良的政策”而被加速亡国的王朝。

中国历代王朝末期的社会形势,大体上是相似的:天灾人祸、民不聊生、起义不断、外敌入侵,而执掌国家权力的君主或者大臣们尸位素餐,抵制改革和进步,最后品尝到亡国亡身的苦果。

但元朝是例外。

在元王朝晚期,面对着残酷的天灾和沉重的政府财政压力,无论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还是他手下的大臣们,他们是不甘心就此沉沦,就此走向亡国的,他们与历史上其他王朝的末期君主、臣子们不同,他们主动求变,采取了许多无论从字面意义还是应对当时局势的角度看都非常正确,非常对路的政策。

但是,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些看起来正确、对路甚至称得上忧国忧民的政策调整,反而加速了元帝国的崩溃。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要从元顺帝在位时期面临的局势说起。

元顺帝是元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建立元帝国的蒙古族人来自草原,他们与生俱来的狼性,并没有随着他们入住中原而改变。整个元王朝总共历时98年,其中第一位皇帝元世祖在位23年,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在位35年,剩下的九个皇帝,一共才在位了不到四十年。其中,有至少三四个皇帝在政变或者战争中死于非命或者下落不明,剩下的也个个是短命鬼。

而元顺帝本人,也是经历了数次血腥政变,才彻底铲除了掣肘自己的旧势力,得以执掌天下的。

上层建筑烂成了这个样子,下面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元顺帝登基之后,面临两大棘手难题,一个是天灾—黄河泛滥;一个是人祸—财政危机。

先说黄河水患。

元顺帝在位的第四年夏天,河北、河南等地连降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堤。沿河郡邑,如济宁路、曹州、大名路、东平路等所属沿河州县均遭水患。

水患沿线各地,数百万灾民饿殍遍野、卖儿鬻女、食不果腹。黄河下游地区的水患,因为宋朝错误的治河方略而起,已经影响了宋之后统治这一地区的金、元两国百余年了。如何赈灾;如何治理黄河水患,就成了摆在元帝国面前的首要难题。

再说财政危机,虽然元顺帝之前的皇帝们各个享年不永,但这些蒙古族的君主们个个都十分的热衷享乐,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以统治中原农牧地区的皇帝的心态,而依然保持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洪水爱谁谁的草原民族领袖的心态。

皇帝如此,下面的大臣和贵族们也纷纷上行下效。大家集体享乐的结果就是,到了元顺帝即位的时候,朝廷没钱了,不但没钱,而且还有大笔大笔需要花钱的地方,比如说赈灾、治河。

正当元顺帝发愁的时候,他所仰仗的一个少壮派能臣,给他提出了具体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这个人,就是元朝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脱脱。脱脱是元朝历史上最提倡汉化,以汉族传统的方式解决汉人问题的臣子,他提倡儒学,而且主持编修了辽、金、宋的三朝国史。

机缘巧合的是,脱脱也遇到了元朝受汉文化影响最深的皇帝元顺帝。

二人一拍即合。一系列改革措施短时间制定并推广至全国,一系列改革措施短时间制定并推广至全国。

在水患方面,脱脱请出了著名的水利专家贾鲁,负责治理黄河。贾鲁一方面仔细研究了宋、金、元三朝治理黄河的方法以及经验教训,一方面亲自沿途走访了黄河下游的许多地方,得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河方法。脱脱给了他巨大的支持,不惜人力财力让贾鲁去办。

从后世明清两代所采取的治河方略看,贾鲁的理念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他遇到了一个无法逆转的现实局面:元帝国已经天怒人怨了,治河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这些人早已是火药桶了,贾鲁就是把引线点燃的那个人。

在财政方面,脱脱提出了变更钞法的解决方案,具体办法是:印造“至正交钞”,新钞一贯合铜钱一千文,或至元宝钞二贯,而至正交钞的价值比至元宝钞提高了一倍,两钞则并行通用。发行“至正通宝钱”,与历代旧币通行,使钱钞通行,并以钱来实钞法。

在脱脱看来,这是一个万全之策。但从我们现代人所掌握的经济常识来看,在国家极度缺钱的时候,再拼命印钱的结果,一定是加剧通货膨胀,让钱更不值钱。

元顺帝和脱脱想改革,也不畏惧改革,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改革不但让底层民众的怒气更加膨胀,也激起了得利的蒙古贵族、官吏们的反对,元朝在几年之内,不但民变四起,而且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分裂,自残加外患很快就让元帝国崩溃了。

元顺宗北逃草原,死在了逃亡的路上,而脱脱则更早就被赐死于云南。

“善政”没有拯救元王朝的命运,元朝成了又一个统治中国不足百年的“短命”王朝。

元朝那么强大,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

元朝为什么灭亡的问题暂且不说,先来说元朝是否是短命王朝的问题。

即便是我们从忽必烈正式宣布国号的1271年算起,到元顺帝逃出元大都的1368年,元朝也有98年之多。一个存在了九十八年的统一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绝对不能说是短暂的!我们仅以统一王朝为例,秦朝十五年,西汉二百一十年,王莽的新朝十五年,东汉一百九十五年,西晋王朝五十年(从其消灭孙吴到灭亡的统一时间仅三十六年),隋朝三十七年(从隋灭陈到隋朝灭亡的统一仅二十九年),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北宋一百六十七年(北宋并不是真正的统一王朝,北方有辽朝,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大理、吐蕃等),元朝统一天下九十八年,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清朝二百六十七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之中,只有东汉、西汉、唐、北宋、明朝、清朝这么六个王朝存在的时间长于元朝,你怎么能称元朝为速亡了呢?

至于说元朝为什么会灭亡,则是一个很复杂的原因。首先来说就是官逼民反。整个王朝上下贪腐成风,有一首元曲叫《醉太平》的写道: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而《闲中古今录》里也曾经记载:山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比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本人就是被逼无奈才走上了反抗之路。但凡能够有点儿活路,比如他在皇觉寺里能吃饱饭的话,绝对不会投身红巾军的。

其次来说,元朝内部矛盾重重。元朝是一个多民族的朝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但是,元朝始终没有能够协调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蒙古帝王们,他们在接受中原地区先进文化上始终是犹犹豫豫。早在忽必烈的时候,许衡就曾经劝谏他:“古今立国规模,虽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民心。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用汉法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但是,一直到元朝灭亡,他们都没有能够完全如同金朝和后来的清朝一样与中原文化融合为一体。

再次,元朝统治阶层内部的利害冲突也加剧了元朝的灭亡。元朝统治阶层内部围绕着最高权力的斗争始终就没有停歇过。这些斗争和矛盾,极大地削弱了元朝的统治能力。

元朝那么强大,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

元朝的快速灭亡,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我这里说几个理由。

第一,元朝统治者内部自身的争斗。成吉思汗是一个威望非常高的超级霸主。但是成吉思汗去世以后,他的四个儿子就开始了汗位的争夺。成吉思汗在身前就知道他的儿子会为了汗位进行争夺。所以才会四处争霸,打下更多的地盘,分封给四个儿子。这个目标实现了,但是蒙古最总领的那一个大汗,却依然在争夺之中。权柄在他孙子辈的时候,由三儿子后代转移到四儿子的后代蒙哥身上。然后蒙哥的权柄又转移到弟弟忽必烈身上。可以说从这时候开始,蒙古皇室就开了一个争权夺利的坏头。元朝建立以后,皇室之间为争权更是进行了许多非常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让内部产生了巨大的消耗。

第二,蒙古人没有处理好民族矛盾。蒙古人在统一南宋的过程中,遭到了汉人的剧烈反抗,他们也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屠杀。但是当他们统一全国以后,却依然把汉人当成它们的敌人来对待。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一来,在五胡乱中华的时候就已经这样做过。二来,也是南方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上千年的对抗所致。三来,也是作为北方游牧的蒙古人,缺乏一种自信和包容。民族矛盾没有处理好,直接导致了汉民族民间力量的聚集壮大,最后如决堤一样冲涌起来,势不可挡。

第三,蒙古人对于汉民族文化的排斥。汉民族文化以三纲五常、忠孝节悌这些东西,作为规范社会的秩序,上千年来一直行之有效。但是突然之间这些东西都不起作用,而只是依靠武力来进行控制,这样,社会势必进入无序混乱,动荡不安,这种动荡不安的结果就是矛盾更加突出,暴力事件频发,最后酿成元末农民大起义,一介农民最后当到了皇帝。

第四,蒙古人尚武精神的缺乏。蒙古人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源于他们当初生存环境的险恶,在马上练就了彪悍的尚武精神。但是经过了几十年,当这个马上民族来到富庶之乡以后,优裕的生活条件,让他们的身体体格严重退化,尚武精神严重缺乏。一个本来依靠马上来统治世界的民族,再加上它没有更多的统治手段,而尚武精神又缺乏,其灭亡基本上就是在旦夕之间。

元朝那么强大,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

元朝的寿命确实比较短,从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开始算起,到明军大将徐达攻占元大都为止,元朝前后共经历了97年,国祚尚且不足百年。

对于元朝的灭亡,蒙古贵族的压迫,吏治的腐败是躲不开的问题。但仔细想想,元朝并非中国最短命的王朝。对比一下,秦朝的国祚是14年(大一统时期),西晋的国祚是50年,隋朝的国祚仅为38年,相比之下元朝的国祚还算是说得过去。

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异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的建立并非依赖贤德之名,而是完全通过武力征服天下。(元朝版图)

在元朝建立后,蒙古贵族制定了许多不公平的法律。例如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只能报官,但官府都是由蒙古人控制的,汉人自然处于劣势。而蒙古贵族如果打死汉人也不用偿命,只需出一些丧葬费即可。这种赤裸裸地歧视,就连清朝也不敢这样。

清代的法律虽然同样是偏袒满族统治者,遵循着“同罪不同罚”理念,旗人犯罪受到的处罚要比民人轻,但罪名起码是一样的。而元朝直接就是对汉人单独执行一套带有严重压迫性质的法律,这更加容易激化民族矛盾。

除此以外,元朝贵族也不善于治理国家,他们似乎并没有拿关内当做自己的家,元朝贵族的生活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对人民是极力地压榨和搜刮,大有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的架势。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元朝对汉人建立了极为严苛的控制,像是地方官员的正职一般都是首选蒙古贵族出任。如果蒙古人数不够,则优先考虑色目人,最后才是汉人。而军队中,汉人通常也只能出任副职,很少有汉人担任军队中的一把手。即便是有特例,这种特例也是很少见的,否则就不叫特例了。

并且相比于之后的清朝,元朝统治者也不热衷于汉化。元代所有的皇帝都没有汉名,元朝皇帝的汉学造诣也普遍不深。元朝政府同样不太在乎汉族知识分子,元代开科取士的次数屈指可数,这导致大量的知识分子无法通过科举制度出人头地,因此对于元朝的归属感也不强,这一点比起清朝差远了。(忽必烈是元朝汉学最好的两个皇帝之一,另一个皇帝则是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

清朝是非常重视拉拢读书人的,对汉人的洗脑战略也是非常成功的。在清朝晚期,面对着太平天国和西方的入侵,有许多汉人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保护清帝国,例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董福祥之流。如果没有这些汉人,清朝肯定坚持不到1911年,早在太平天国时期就歇了。而反观元朝,在元末天下大乱之时又有几个汉人为了大元挺身而出呢?

当然,凡事无绝对,元末也是有一些汉人愿意为元廷而战的。例如平定福建亦思巴奚兵乱的陈友定,他就是一个元朝的忠臣,陈友定与柏帖木儿、迭里弥实并称”闽三忠“。最后他是不敌朱元璋,被明军擒获处死。

说道元朝的忠臣,肯定还有人提到元末第一奇男子王保保。正是由于这个人的存在,彻底覆灭了朱元璋征服蒙古高原的希望,他曾在漠北多次击败明军,成功地保住了北元。

对于王保保的民族身份,历来争论不断。早在元末,民间就一直流传王保保是河南沈丘的汉人,因为他忠心护元,所以元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 。而朱元璋在《谕中原檄》中也曾以“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来讽刺王保保。

但在1990年,河南洛阳出土王保保的父亲赛因赤答忽的墓葬,根据赛因赤答忽的墓志铭记载,王保保家族并非汉人,他们是蒙古伯也台部人,扩廓帖木儿是王保保的本名,不是赐名,其家族的先祖是跟随忽必烈平定河南时留在这里的。

作为元朝最后的顶梁柱,原先人们还曾以为王保保是一个效忠于元朝的汉人,但最后综合所有的证据才发现,王保保就是个蒙古人。元末为了朝廷奋战的汉人真的很少很少,起码比清末少多了。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的伏笔,才导致一场大水就“挑动黄河天下反”,一时之间海内大乱,整个关内都反了。(红巾军起义形势图)

在红巾军起义爆发后,元廷不思全力镇压农民军,反而在内部搞起来勾心斗角,不团结,导致元军错过了镇压起义的最好时机。虽然在王保保等人的努力下,元军消灭了中原地区的红巾军。但此时朱元璋已经基本统一了南方,实力已经超越元廷。最后明军只花了不到一年时间就攻克了元大都,北伐成功,元顺帝北逃蒙古高原,元朝在关内的统治宣告结束。

元朝那么强大,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

多谢邀请

1.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蒙古出自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思想还停滞在狩猎经济时期,缺乏先进的经济理念。

试看元太宗以前,侵入大宋的每场攻坚战争,几乎都有屠城的恶举,但凡拒降,城池攻破之日就是生灵涂碳之时,杀人放火便开始了.城池被毁灭,稍有抵抗能力的人被杀掉,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的破坏,而且生产力的三要素之主体----人都给灭光了,生产根本无法恢复与发展.

2.元朝帝国的开拓者----- 成吉思汗颁布的分封制度为后世埋下了祸根.

领土分封在两千多年前就证明是一套弊大于利的制度,受封者在自己的王国为所欲为,操控政治,军事,财政大权,不听中央指令,往往形成势力割据,而且时常有相互吞并的大戏上演,到了成吉思汗的孙辈,忽必烈与他的弟弟争夺汗位,导致蒙古直接分裂成两大阵营,四个汗国相互倾轧,你撕我咬,打得热火朝天,储存的一点能量全部内耗掉了,很容易让外敌对症下药,各个击破。

3.元朝的缺乏雄才大略的皇帝.

不可否认,忽必烈是一位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往后都是和尚生秃子-------一代不如一代.享受成了嗜好,治国却没有能力,直接导致朝廷腐败,军备松驰,行政不畅,民不聊生.任何一个朝代,一旦百姓没有了活路,离灭亡之日也就为期不远了

4. 战争频仍,自取灭亡.

据史料记载,在整个元朝历史中,没有战争记录的年份总和是22年,其中连续没有发生战争的时间最长都没超过3年。仅1280年统一中国后,有记录的元朝战争就已达近200多场。元朝统一中国后,元朝并没有象其他初立朝代那样施行“休养生息”政策。还于1280-1284年间,对日本、安南、缅甸征战,另外耗费大量精力对付国内此起彼伏的“抗元复宋”起义,

战争机器成全了元帝国,而元帝国始终摆脱不了战争机器的性质与桎梏,终至外强中干,不可一世的元帝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短时期内就寿终正寝,退出了历史舞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