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康熙什么时候决定传位给雍正四爷的?
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都知道,老四胤禛通过多年的努力,干掉了一个个竞争者,最终夺得了皇位。从老四胤禛的角度出发,确实历经万难,夺嫡之路可谓艰辛。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从康熙帝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康熙帝根本就没得选,全剧的隐藏线索注定只能雍正帝即位。
那么康熙帝到底是什么时候决定传位给老四胤禛呢?
一、
我们首先要找出《雍正王朝》全剧的重点线索,表面上看,就是老四胤禛从一个皇子,到郡王,再到亲王,最后到皇上的晋级之路。整个路程充满着勾心斗角,你死我活,打败了一个个对手,最终站到了金字塔顶尖,却又戛然而止,留下了多少故事,讲给后人听……
但实际上,《雍正王朝》并不是宫斗剧,也不是全部讲的权谋,它的真正主线却跟钱有关:
开篇一开始康熙帝为什么忧愁啊,为什么把底下的众位皇子大批一番?
“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们还谁都不知道!胤礽,你怎么说?”
康熙帝所谓的弄成这个样子,是指什么样子?
就是老八胤禩说的那个样子:
“儿臣认为,当务之急无非是钱粮两项……”
这就是全剧的主要矛盾,那就是看似辉煌的康熙帝国,实际上已经千疮百孔,问题重重。国库没钱不是一天两天了,只不过到南方闹灾了,康熙帝才猛然发现,原来太子胤礽监国这么多年,国库都给掏空了。
于是整个剧情都是围绕着国库没钱展开的,这就是全剧的隐藏主线,记住哦,这不是支线,是主线!
由于出了这个问题,康熙帝才醒过味来,一开局的朝堂之上,就对底下的皇子进行了一波考验,这场考验的结果如下:
太子胤礽一问三不知,只是机械的讲要赈灾,要修河堤,可是康熙帝问怎么赈灾,怎么修河堤时,他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
“皇阿玛英明睿断,自有主张!”
把锅甩给了皇帝,让康熙帝很是郁闷,转而问老八胤禩,老八胤禩先是拍了一通马屁,又提出了解决方案:
“第一,应该立即降旨灾区临近省份,命他们即刻调粮运往灾区,第二,立刻降旨户部,从国库拨出银两抢修河工。”
二、
但是方案是提出来了,但是并没有实事求是,因为实际情况是临近省份已经无粮可调,而且国库根本没钱!此时有一个细节描写,由于当天是打雷下雨,只有老四胤禛的鞋底是湿的,其他皇子都是干的,也表明实干家跟空想家的区别。
随后老四胤禛提出的方案才是最恰当的方案,先是马上拨出仅有的银两在直隶一代买粮运往灾区,并且派出钦差到南方筹款赈灾,修河堤。
康熙帝随后自言自语道:
“灾患如此,皆因人事不修,人事不修,上天才降下灾祸!”
说完这句话,他把头歪向太子胤礽,瞪了足足有好几秒,看得出,他对太子胤礽是有想法的。
由此,整部剧就定了基调,那就是国库没钱,而且人事不修,后面所有事件的发生,皆由这两件事而起。
我们先说国库没钱:
治国其实跟养家在某种程度是没有区别的,不管是治国还是养家,都离不开一个“钱”字。而决定钱多钱少的因素无外乎两种途径,一个是开源,一个是节流。
康熙帝当权时期,税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此时各地闹灾,康熙帝又比较“仁爱”,更不可能提高税收,那么开源这条路暂时行不通。那么从节流入手,不难发现,国库的银两流向不太正常,竟然都被官员借走了?
用邬思道的话讲,借钱的人分为三类:
一类是不得已而借之,一类是居功自傲而借之,还有一类是贪得无厌而借之。
其实康熙帝是真的想追回欠款,但是挡在老四胤禛面前的对手也着实强大,不要以为一直是老四胤禛孤军奋战,其实康熙帝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
魏东亭为什么会自杀?难道康熙帝不知道他的钱花到哪里了吗?
他当然知道,但是魏东亭这个拦路虎不除,后面追缴欠款根本无法进行,但是康熙帝又仁慈,没有想到魏东亭真的会自杀,于是自掏腰包替那些老臣还款。由此,邬思道分析的第二类人,败下阵来,此时拦在老四胤禛面前的就剩下皇亲国戚了……
康熙帝不适时宜的叫来太子胤礽,让他管管下面的人,不要以为是管老四胤禛,其实是让他管管老十胤誐:
“你是太子,底下人做的不对,你说说嘛。”
结果太子胤礽误会了康熙帝,他给免了大家的欠款,延期缴纳,就因为太子胤礽的行为,让整个追缴工作功亏一篑,气得康熙帝感慨一句:
“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皇帝吗?”
三、
也正是由于国库没钱,康熙帝对钱看得很重,甚至都默许了太子胤礽买官卖官,但是从内心来讲,他是鄙视太子的。
因为要还户部欠款,太子胤礽的手下背着他收了任季安的银子,这就是掀起朝政动荡的张五哥“刑部冤案”事件。
后来的事情就是一件套一件,一步步走向了康熙帝所不希望看到的境地,这里面又涉及到“人事不修”的因素,而导致这一切的根源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国库没钱。
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既然节流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从开源入手呗?
老四胤禛之所以赈灾成功,就是因为从盐商手里“勒索”到了钱,但凡国库没钱,要想开源,也就只有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在《雍正王朝》中都有体现,但是不太明显,但是在《大明王朝1566》中就相当明显了:
分别是掠之于民,掠之于商,掠之于官!
《雍正王朝》里,民穷,无法掠,先是老四胤禛对盐商入手,后来开始从官员入手,等到了雍正帝即位后,连读书人和旗人都不放过,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国库没钱的困境。
康熙帝说的很清楚:
“从盐商身上弄那么一点,一次可以,两次行吗?黄河、淮河今年治了,明年又决……治国的根本不在于此!”
由此,老四胤禛跟康熙帝有一段深刻的对话,这段对话就是后来雍正帝即位后推行的三大改革有关,尤其是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这就涉及到康熙朝的税收政策了,按照剧中的说法,改革前税收主要是人头税,所谓的人头税,就是按照人头收税。这种税收一开始是公平的,也是合理的,可是随着国家稳定,贫富差距拉开,这种税收的弊端就逐渐显现,举个例子:
我们大家每次看公布的平均工资,都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不乏有人会这样留言:
“我何止是拖了大家的后腿啊,简直连脚后跟都碰不到……”
那么如果大家交税都是一样的,贫困山区的人怎么活?不能活那就只能卖儿卖女,卖地,而有实力买地的人都是有钱人,而且很多是士绅阶层,还不用交税。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还不断的吞并土地,不交税的也越来越多,国库当然没钱啦!
四、
所以,在追缴户部欠款之前,老四胤禛就跟康熙帝分析过税收的利弊:
“这样一来,土地年年兼并,贫富日益不均,而国家的税收确是年年减少!”
难道康熙帝不知道吗?
他当然知道,当时他就一拍大腿回复了老四胤禛:
“你能看到这个弊端,说明你肯用心思,其实朕何尝不清楚!”
只是几次想丈量土地,结果报上来的都是假数据,京城的官员不借钱的反成了另类,由此老四胤禛才推出了“孤臣”一词,这时候他们两个把重点都放在了“臣”字上。
其实并不是康熙帝推行不下去,而是不愿,康熙帝最在乎的就是他的名声,包括后来废太子,也是不止一次的问周边的人:
“如果朕再次废了太子,那么千秋万代之后,史书会怎么评述?”
而推动这项改革,触犯的就是当年更康熙帝一起打天下,一起坐天下的人,寒了这群人的心,与康熙帝的“仁德”不符,这也是他能德高望重,统治稳固的根基所在,动了这个根基,朝政不稳。
但是,康熙帝心中也十分明白,朝廷长此以往,必然会引发更大的灾难,就像当初南方赈灾一样,如果赈灾不利,数十万灾民瞬间就能变成数十万义民,到时候洪水淹的就不是黄河两岸了,而是紫禁城!
而自己底下的这些皇子,哪个能继承遗愿,大力推行改革呢?
老大自不必说,实在是愚蠢的像个猪,竟然说出替父杀弟的话来,对待自己的亲弟弟尚且如此,还指望他能很好的对待百姓?老二太子也不行,虽然自己一遍遍给予机会,可是每次都让自己失望,既不得民心,又不能笼络百官,缺乏壮士扼腕的精神,是不可能推行的好新政的;老三更不行,他本身就是读书人的代表,他的支持基础也是读书人,以后要革这类人的命,根基必然不稳;老八则走的精英路线,上台依靠的也是这批人,以后改革也是需要这批人,动不了这批人,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康熙帝说的很对:
“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的不像,朕是以宽仁治国,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还要放纵!”
所以遍观众多皇子,真正有魄力,有毅力改革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老四胤禛:
老四胤禛号称“冷面王”,谁的面子都不给,前期江南赈灾得罪一部分人,追缴户部欠款又得罪一部分人,且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孤臣”,“孤臣”到“孤君”也就是一个身份转换。
而他能推动改革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军权牢牢握在手中,后来他成立军机处,也是为了加强军权控制。正是由于他的性格使然,恶人还需“恶人”治,就像主题曲唱的那样:
“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
所以,雍正帝上位,就是为了弥补康熙帝的过错的,而康熙帝也确实有难言之隐,在他驾崩前就说了:
“朕相信,你一定能刷新吏治,匡补朕的过失!”
后来雍正帝确实是励精图治,拼命推动改革,虽然操之过急,不过也确实没办法,也正是他的呕心沥血,这才延续了大清的寿命,给乾隆帝留下了一片大好河山……
当然,由于推动改革过程中得罪了读书人,这才留下了滚滚骂名,毕竟得到实惠的老百姓,大都不会写字啊,而且没有话语权,雍正帝也确实委屈!
由此,我们分析出,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老四胤禛会当皇帝,至于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可能是在弘历得了金如意的时候,可能是老四胤禛提出“孤臣”时,可能是老四胤禛空手接白刃时,也可能是死鹰事件之时,至于到底是什么时候,我想该剧一开播的时候就注定了他是皇帝!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里康熙什么时候决定传位给雍正四爷的?
在电视剧里,雍正的继位之路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康熙下定决心决定传位给雍正,是老八在寿宴上送死鹰之后。在此之前,康熙还没有下定决心。他仍然想继续考察雍正和胤禵,看看他俩到底谁更合适一点。
但是送死鹰的事情让康熙心力憔悴,身体一蹶不振,眼看就要灯干油尽了。皇位的继承问题不能再拖,必须立刻下决定。首先,康熙要找出死鹰是谁送的。
是十四爷吗?肯定不是!因为康熙在第一次废太子时,就被假的太子手谕忽悠过,冤枉了胤礽。后经张廷玉提醒,立刻顿悟。这次看到死鹰后,康熙非常的镇定。肯定立刻想到了死鹰必不是老十四送的。
老十四经过历练,已经长进了很多。康熙也评价他:“看起来,胤禵也会动心思了。”
如果不是胤禵送的,那有胆量干出这种不忠不孝之事的人就只有老八了。问题是,康熙只是怀疑,没有证据。
结果,康熙还没有发话,老九和老十自己就先跳出来了。
现场那么多人,那么多阿哥,都跪在地上不敢吭声,唯独老九和老十跳起来了,嚷嚷的最厉害。
平时也没有见这哥俩很孝顺自己啊?
现在这么积极,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老九和老十这么积极,说明他们事先肯定就知道了。而他们又一向唯老八马首是瞻。所以幕后黑手肯定是老八,这支死鹰必然是老八送的了。
此时老爷子仍然在沉思中。这么多年都在捶打老八,希望他能有自知之明,可惜这个人就是痴迷不悟。老十四还太嫩了,他不是老八的对手。老三又太文弱了,不是老八的对手。只有老四还行。
老四虽然不结党,但是老四的手腕强。此时也唯有老四可以制衡老八党羽。因此,康熙决定传位给雍正,其实就是在送死鹰之后。
这么说,有三个理由:
首先,康熙始终都没有放出老十三。
放出老十三就意味雍正的皇位十拿九稳了,可是康熙始终没放。这说明老爷子之前,还没有下决心。现在决心已定,想放也来不及了。只能先安排好后事,卖个人情给老四,让他去放了。
其次,康熙安排的传旨人并不可靠。
传旨人是谁?朝三暮四的隆科多。老皇上在无人可用的前提下,想到了隆科多。这个人对康熙的忠诚没得说,但他不是雍正的心腹。让隆科多宣布继位人,可见康熙谋立之仓促,决心所下之迟。
第三,雍正也并非是没有缺陷的人。
康熙很清楚老四的缺点,曾经就批评过他的办事风格。遇事容易急,爱与别人较真,不会权宜变通。这种性格,做一个辅国匡民的孤臣可以,做皇帝就不太合适了。
康熙看的不准吗?非也,康熙实际上看得非常准。雍正继位后,立即下令清查藩库亏空,完全就是不切实际。结果后来还闹出了诺敏欺君事件,皇帝的颜面荡然无存。在这个期间,没有人敢站出来指点雍正。就是因为他的性格太容易急,稍不如心意就翻脸不认人。大臣其实都很怕雍正,也包括老十三。
但是雍正的这个缺点,跟老十四比起来,又稍微好一点。因为老十四比雍正的性格更急,极容易被高智商的人利用。简单点说,雍正只是性格欠了点,智商没问题。老十四是智商和性格双欠。
至于康熙临终前跟老四说的那番话,我觉得可以理解为:老四啊,我早就看好你了,之前的三上三下也是对你好,目的是历练历练你。现在传位给你,你要是继位了可要对我感恩戴德哟,不能搞政治清算这一套。
然后雍正继位了,感激涕零于老爷子对自己的赏识。明明就是一个守成之君,硬是给加了一个“圣祖”的庙号。我甚至怀疑历史上也是这么一个情况。雍正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意外的获得了皇位,对老爷子无比推崇,千古一帝就是这么吹出来的。
至于之前雍正取得的那些政绩,比如江南募捐赈灾、清理户部亏空、推举太子复位,弘历的大放异彩、推举老十四当大将军王。这些都只是雍正的成长过程——雍正在康熙心中重要性的变化过程。
江南赈灾和清理亏空:雍正从众阿哥中脱颖而出,让康熙关注到了他;
举荐太子复位和弘历的出彩:康熙已经在心里把雍正列为太子候选人;
举荐老十四当大将军王:二人一文一武,九子夺嫡变成了二选一。
送死鹰事件之后:碍于老八的势力,十四阿哥冤枉出局,最终雍正胜出。
所以,电视剧中康熙决定让雍正继位,就是在送死鹰之后。
《雍正王朝》里康熙什么时候决定传位给雍正四爷的?
一
在一废太子以后,老十三和老十四在殿外打架,作为“八爷党”的主干老十四为老八鸣不平,气的康熙拿剑要砍,一个老八跪着抱着康熙的双腿,一个老四用手直接抓住康熙的剑刃,血流不止。
康熙怒气渐消,在养心殿休息,而德妃乌雅氏带着两个儿子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来给皇帝请安谢罪。
当时康熙看了德妃乌雅氏两个儿子,就封乌雅氏为皇贵妃。康熙这个举动可谓意味深长,乌雅氏不明白,老四疑惑,老十四也疑惑。但是,康熙内心是雪亮的,加封乌雅氏就是因为老四胤禛。
其实,胤禛在以前办差过程中就深得康熙赞赏,江南募捐,追讨国库欠款等等多项难办之事都让他完成,康熙对他的能力也是极为认可,而且,最为难得就是他不像老八那样搞小圈子,试图利用圈子的影响力来夺取皇位,康熙很是反感。
于是,康熙对众皇子的态度都是不一样,对老大胤褆的痛恨,对太子胤礽的失望,对老四胤禛的欣慰,对老八胤禩的厌恶,对老十三的疼爱,对老十四的反感。
故而,老八越是策划八爷党不停的搞小动作,他就离皇位越来越远。唯一能够大公无私办好差事的就是老四胤禛。
二
毋庸置疑,《雍正王朝》中头脑最为缜密和最富谋略之人自然是康熙。故而,康熙看人都是看的特别的准,他虽然明白老四能力最强,最有决断力,但是老四身上还有很多不利的一面,必须要加以磨练。
二废太子以后,康熙就没有复立太子,而十三爷受到牵连,导致被圈禁十年之久,而老四就是孤身一人面对八爷党的各种手段,正是如此,才让老四越发成熟,面对问题不至于冲动,面对选择不至于茫然,面对攻击不至于动怒。康熙看到了胤禛的成熟,而在推荐老十四做“大将军王”时又体现心胸和风度,这一切都让康熙甚为欣慰。
在“死鹰事件”以后,八爷就彻底无缘继承人,诅咒自己的父亲,真可谓“自作孽不可活”,而后就是康熙安排老四的顺利接班。当然,康熙的一系列动作又是深奥无比,特别是把四爷和张廷玉马奇撤职,对八爷和十四爷都没有处理,这其实都是最终为四爷继位做好了铺垫。
可见,康熙早就内心有打算,而只是用一些时间去考量老四,考量他的能力以及心胸,而老四也着实做到了。反而是八爷党一直兴风作浪,十四爷又异军突起,让局势更加复杂,但是康熙就是任你惊涛骇浪,我自岿然不动。
三
胤禛用自己的实力和隐忍最终得到皇位,这其中不乏阴谋诡计,毕竟邬先生是真正的阴谋诡计的行家,所以康熙每次出题,胤禛都能答对,因为他的军师能够揣摩到康熙的帝王心术。
自从康熙第一次被废以后,康熙心中就应该有人选,他的内心必须要想一个问题,就是太子废了以后,谁来做太子?
虽说让朝廷官员来推选,但实际上他既然出题,就应该把答案准备好,不太可能只出题,让别人给答案。
官员推举的人选与他内心答案不符,故而他就复立太子,说白了就是隐藏内心的正确答案,让太子成为挡箭牌。
而康熙内心的正确答案,谁都不敢问,也不能问,只能去猜!而此人是谁呢,自然是四爷胤禛。
只能说,康熙才是真正最有心计之人,其它的都是答题交卷之人,最终老四胤禛考了80分,老八胤禩考了20分,老十四胤禵考了30分。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雍正王朝》里康熙什么时候决定传位给雍正四爷的?
“死鹰事件”之后
《雍正王朝》分夺嫡和改革两大部分,其中夺嫡这部分是被网友们讨论最多的。
所谓“九子夺嫡”其实并不是乱战一通,相反更像是世界杯淘汰赛,九位阿哥是在各个事件中被逐渐淘汰的,当太子二次被废后,留在夺嫡赛场上的皇子其实只剩下了一对亲兄弟,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
老四和老十四的夺嫡拉锯战在《雍正王朝》中持续了十来年,直到康熙六十年也就是他六十八岁大寿时迎来了最后大决战,也是在这次寿宴上,康熙最终下了决心,传位给胤禛。
虽然在电视剧中邬思道给胤禛和观众们分析了一波夺嫡形势,但他的分析内容是以结论为主,具体是怎么回事剧情时长有限没有细唠,本文就替邬先生补上几句。
一、死鹰事件背景
在康熙68岁寿宴上,远在西北的胤禵让部下鄂伦岱替他献上带寿字的天石(陨石),李德全打开盒子,里面赫然出现一只死鹰,震惊了寿宴现场所有人,这就是《雍正王朝》中的死鹰事件。
在聊死鹰事件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两件事:
1、观众看电视剧时有上帝视角,会下意识认为康熙已经68岁了,马上就要死了。其实,如果我们跳出上帝视角,你会发现康熙的岁数在历朝历代皇帝中根本排不上前十名,长期颠沛流离的赵构活到八十多岁,要饭出身打了半辈子仗的朱元璋活到七十多岁,几乎一生都在打仗的努尔哈赤也活到68岁,康熙过68岁大寿时没人会认为他很快就要死了。
2、死鹰事件在历史上是老八胤禩的事儿,他本来送的就是海东青,但到康熙手里两只海东青就奄奄一息了,这中间有可能是运输的问题,也不排除有人使坏。康熙的处理方法是痛骂了老八一顿,用词极其狠辣,连老八的亲娘都给骂了,不过最后的惩罚也只是罚了老八的俸禄。
电视剧《雍正王朝》将死鹰事件嫁接到了老十四身上,栽赃者换成了老八,他把老十四送给康熙的陨石换成了死鹰。
我们需要知道,老十四把死鹰当寿礼送给康熙这件事本身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老十四再恶劣,也不会故意用这种低级手段诅咒康熙。当时在老十四心中他自己可是即位的最大人选,最差也是二选一,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突然自断后路自绝于康熙呢,因此,傻子都能看出来,老十四这是被人给黑了。
二、死鹰事件现场回放
当死鹰被康熙发现之后,他的68岁寿宴现场一片大乱,这时候有几个细节很重要。
看到死鹰后,从康熙到李德全,从老三老四到张廷玉马奇都有些慌乱,毕竟这种事太罕见了,这是实打实的欺君之罪啊,何况还涉及到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军。
老九和老十在老八的示意下立刻跳了出来,老十先是招呼图里琛抓住送死鹰的鄂伦岱,然后老十又喊隆科多带兵到场搜捕老十四的同党。
这段剧情虽然在剧中一闪而过但其内涵却非常丰富。
老十喊隆科多搜捕老十四和鄂伦岱的同党,谁是同党呢?自然不是老八老九和他老十自己。
鄂伦岱被抓,意味着存在屈打成招的可能性,到时候鄂伦岱“一口咬定”老十四意图谋反而老四在内配合的话,老四哥俩连个喊冤的机会都没有。
最关键一条,图里琛和隆科多的职位非常敏感,一个是御前侍卫总管,一个是步军统领衙门都统,也就是著名的九门提督,他们俩在康熙在场且没有发号施令的情况下居然听老十的命令带兵进入寿宴现场,别说老四他们了,就是康熙也得吓一跳。
三、康熙临场反应
老九和老十在旁边一顿叫嚣,图里琛和隆科多未经宣召直接带兵进场,老实说,这个场面不是一般的吓人,好在康熙毕竟当了那么多年皇帝,他沉默了一会儿做了两个决定。
第一,放了鄂伦岱
这句话很简单但很重要,鄂伦岱是老十四的部将和信使,不管老十四是怎么想的,像鄂伦岱这种小人物杀了也不可惜,甚至于还有一种可能,让鄂伦岱当老十四的替死鬼,把死鹰事件推到他一人头上,就说是他的失误导致天石变死鹰,惊扰了寿宴,这样大家都好看。
但是,康熙让图里琛放了鄂伦岱,相当于他宣布这件事和老十四无关,甚至连鄂伦岱都没有过错,是有人想陷害老十四。
第二,朕知道
康熙命令图里琛放了鄂伦岱后,老九和老十马上跳出来阻止,康熙撂下四句话转身离开:有罪的,没罪的,天知道,朕也知道。
联系起释放鄂伦岱这个命令,康熙的意思很明显了:胤禵是被人陷害,谁干的,你们知道,我也知道。
就像上文说的那样,老十四是被人陷害,傻子都知道,康熙肯定也知道,不过康熙比一般人知道得更多,他还知道是谁在陷害老十四。
四、传位决定
寿宴上康熙突然昏倒,之后他预感大限将至,此时他传位给谁的决心才笃定下来。
按照《雍正王朝》的剧情,似乎康熙很早就打算传位给老四胤禛,但实际上如果康熙能多活几年的话,等到老十四坐拥平藏平准的天大功劳回京,那时候他的威望和兵权将会让夺嫡的天平轻松转向于他,别忘了,如果康熙再多活几年的话,胤禛也快五十岁了,而胤禵才三十多岁的年龄当皇帝更合适。事实上胤禵的身体确实比胤禛好得多,被圈禁了那么多年还活到快七十岁。
但是,按照《雍正王朝》死鹰事件时的剧情,康熙感觉到大限将至后显然等不起老十四回京了,更关键的是,如果他不等老十四回京直接宣布传位胤禵,那将会立刻引发内乱。
八爷党在寿宴上显示了威力,图里琛和隆科多居然都接受老十的调遣,这是最大的隐患。老四虽然没有什么表现,但他当过领侍卫内大臣,还有老十三助阵,必然不会善罢甘休,实际上邬思道后来也确实给胤禛出了这个主意:掌握老十三的旧部,万一康熙传位给别人,立刻先发制人。
那立刻传位给老八呢?康熙肯定不愿意,因为老八早就被他排除出继承人名单,而且,陷害老十四的人就是老八,鄂伦岱回去一说,老十四火上浇油带兵回京和老八正面刚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所以,传位人选在情急之下就只剩下老四了,一方面他和老十四不仅是亲兄弟,两人之间也没有仇怨,不会轻易激化矛盾。另一方面,在京城内唯一能压制八爷党的也只有老四。
但是,老四如果没有隆科多的支持也是白搭,所以康熙在病重时首先亲自出马收服隆科多,避免他倒向八爷党。此外请注意一个细节,在老四即位时出现在康熙和胤禛身边的御前侍卫是张五哥,而不是图里琛,这说明康熙早就注意到了寿宴上的不正常,他要防患于未然。
综上,在胤禛和胤禵之间,康熙对胤禛有倾向但并没有下决心,死鹰事件直接导致矛盾激化,康熙不下决心也不行了,因此这件事直接影响了康熙心中的天平,在轻重缓急的博弈下,他最终下定决心传位给胤禛。
《雍正王朝》里康熙什么时候决定传位给雍正四爷的?
笔者认为,康熙帝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开始有了传位给四爷的心思。
先说一段题外话。康熙8岁登基,10岁前就失去了人间至爱——父爱、母爱,完全由祖母抚养和帮助。童年时代的家庭亲情和温暖的缺失令康熙对自己的儿女们充满关怀和慈爱,更希望自己的家庭美满和谐。与此同时,童年即位的康熙在经历内外权臣(以下叫士大夫集团)挟持、背叛,一次次千钧一发,一次次化险为夷。
由此可见,康熙对于士大夫集团的背叛是十分深恶痛绝。两者结合起来,使得康熙坚决不允许他的儿子受士大夫集团的不良影响而生出异心。当然,事情的变化不一定由康熙的意志为转移。当上述情况发生后,康熙往往会采取保护儿子惩罚大臣的做法。大阿哥的舅舅明珠和太子的老丈人索额图都是康熙中前期的上书房大臣,位高权重。二人为了各自争权夺利,一个图谋陷害太子,一个在帮助太子反击之余居然鬼迷心窍的劝太子杀父即位。最后,康熙下令将明珠抄家,本人判处无期徒刑,索额图抄家判刑后不久又被下令处死。对于两个儿子,康熙也只是斥责一通完事。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经过索额图、明珠这一番折腾,大阿哥和太子的矛盾激化。其他的阿哥们也都逐渐长大成人,目睹了大阿哥与太子之间的争斗后不少人也都生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心思,士大夫集团则左右逢源,或攀附一方,或骑墙,这就演化成了康熙中后期九王夺嫡的局面。在第一次废太子前后,实力最大的有以四爷、十三爷一派,八爷、九爷、十爷一派,十四爷势单力孤,暂时投在八爷党。
论实力,八爷党最强,从中央到地方,与士大夫集团中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并且与上书房首席大臣、康熙的舅舅佟国维关系匪浅。在佟国维关照下,八爷在竞选太子的民意测验中遥遥领先于其他阿哥。
但是康熙在想什么呢?因为之前的国内的几件大事让这位英明神武的千古一帝忧心忡忡。黄河泛滥,数以万计的灾民受灾,国库账上的钱仅有50万两,朝廷为了赈灾居然靠江南盐商的募捐才勉强度过灾荒。事后调查国库空虚的原因是因为士大夫集团借贷所致,而追缴又进行的十分艰难,而且从一开始就受到大阿哥、太子、八爷党明里暗里的阻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刑部发生了大清国建国70年来最大的冤案,经过调查,主谋居然是江南盐商,要命的是从地方到中央,居然就瞒着他康熙一个人。而这些盐商居然和八爷党关系匪浅。
经过这几件事,至少释放出一个巨大的信号:皇权和财权正在被士大夫集团利用众皇子间的争斗一点点蚕食。吏治腐败如此,再不加以整治,鳌拜乱政、三藩叛乱的悲剧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同时他更担心萧墙祸起!从小被祖母孝庄抚养长大,这位目睹过清朝初年太祖太宗不立后而引发的险些导致国家分裂的皇太极、多尔衮、豪格争夺皇位斗争的皇太后,康熙对此自然十分了解。
所以,康熙此时需要的是一位既能帮助他稳定朝政又能避免祸起萧墙的继承人。但是,他倾尽一生心血培养的太子胤礽,经过索额图、明珠之争后,已经不再具备这样的能耐,就算硬扶,早晚还要失去。经历过前面几件事,康熙看清了八爷在士大夫集团中确实有很高的人气,但是在审理刑部冤案中,他又明显感觉到八爷和士大夫集团利用刑部冤案相互勾结和利用以壮大各自的实力。这不禁让康熙震惊之余又颇为失望,这才有了“其心可诛”的这句既是气话又是心里话。指望这位“八贤王”当继承人,只能是把大清江山彻底毁坏。
那么就剩下四爷了。这位王爷号称冷面王,在救灾和追缴库银的过程中确实出力不少,功劳也是显而易见,再加上身边有个天不怕地不怕素有“侠王”美名的十三爷,这对于稳定朝政确实有极大的作用,在康熙心中的分量陡然上升。但是康熙也明白,这位四阿哥有孝心有公心也很有才能,唯独生性比较刻薄,在办差过程中树了不少敌人。再加上老十三是个性情中人,忠孝仁义都具备,唯独缺乏谋略,很容易被人下套。但无论怎么讲,康熙至少认定了四爷是可以帮助他稳定时下混乱的朝政唯一一个儿子。至于能不能避免祸起萧墙,康熙心里暂时没谱。
不过眼下最重要的是稳定朝政,混乱的朝政迟早会成为祸起萧墙的诱因。这和康熙保皇子、罚大臣是一个逻辑。
但是康熙在废了太子以后为了稳定朝政并没有马上立四爷,原因就是目前八爷党势力过于强大,就算立了也不见得就能马上稳定朝政,反而会掀起新一轮的斗争。一旦再起争斗,以四爷、十三爷那秉性能否权衡变通?如果争斗不休,到头来还是会走上太子胤礽的老路。
因此,康熙当时没有立四爷,一是为了考验他。考验什么?考验他对骨肉亲情的态度,并且尽可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他。是否有能力避免祸起萧墙是康熙选择继承人的首要条件!
二是为了尽最大限度的打击那些企图利用皇子争斗图谋不轨的士大夫集团。皇权和财权被士大夫集团蚕食,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不铲除这些人,祸起萧墙随时都有可能引爆。
三是帮四爷培养自己的班底。四爷在朝中除了十三爷几乎没有什么士大夫集团的关系,即便有像田文镜、年羹尧这些人,也都是和他一个脾气,而且地位普遍卑微。
基于以上三点,康熙决定暂时复立废太子胤礽。当然这其中不乏希望废太子能够变好的情结,但更多的还是要认清大局,做多手准备。
在复立胤礽之前,康熙搞了个册立新太子的民意测验。笔者揣测,此举其实就是要把那些心怀奸诈的士大夫集团成员一个个逼得自己跳出来,然后康熙审时度势去完成上述三个目的。
果然,议举新太子的诏令一下,八爷党内的士大夫集团马上炸锅,一窝蜂上折子推荐八爷,领头的居然是上书房首席大臣佟国维。佟国维是当年康熙为了制衡上书房明珠、索额图二人专门提拔进来的。明、索二人一倒台,佟国维就自动晋级为首席大臣。满洲贵族马齐、汉人大臣张廷玉位列第二、第三。马、张二人中,马齐唯佟国维之命是从,张廷玉则保持中庸,因此成为康熙的近臣,对于康熙的心思揣测的相对准确。从热河行宫康熙主动问起张廷玉儿子的病这件事上,张廷玉应该感受到了康熙在对待废立太子这件事上最真实的心境。
所以佟国维、马齐穿针引线鼓动士大夫集团投八爷的票,而张廷玉却不动声色,给康熙上密折投胤礽的票。果不其然,康熙真的是在用废立太子作为幌子打击八爷党内的士大夫集团,而且是擒贼擒王,第一下就打在了佟国维身上。
处分了佟国维,康熙出人意料的收兵,然后提拔了两个人,一是将佟国维空出的位子由张廷玉接手,一是曾经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佟国维之侄、理藩院牢头隆科多担任京城九门提督,负责京城治安。这样一来既瓦解了八爷党背后的士大夫集团核心,又暂时稳住了人心。而张廷玉和隆科多后来都成为四爷顺利即位最重要的支持者。
接着,康熙又安排十三爷执掌刑部,这一招等于就是为四爷培养班底。实际上执掌京城九门的隆科多也算是四爷班底,后来四爷奉旨捕拿太子党羽和剿灭江南盐商为稳定朝政和回收财权的过程中都是仰仗这两股力量。安排八爷党的十四爷执掌兵部一是为了安慰八爷党,同时也是为了平衡四爷的实力达到考验四爷的目的。
《雍正王朝》里康熙什么时候决定传位给雍正四爷的?
第84期总680期
日尧居k古史上期说道康熙皇帝驾崩前召见隆科多,下了两道诏书,生与死都在其中!这期分析康熙帝什么时候决定并表现出传位皇四阿哥胤禛?针对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清理户部亏空及官员欠款,四阿哥胤禛接了这个差事,没人接,可是雍亲王府的“邬思道”不是这么看,邬思道认为四阿哥胤禛应该接差。【康熙帝欣赏胤禛做孤臣】
原因是在此没人替皇帝分忧解难之时,特别是康熙皇帝这么多儿子,竟然没人出面,是在过不去,另外此刻办这个差事,老皇帝康熙不会忘记,何况太子胤礽举荐、八阿哥胤禩举荐,无论他们什么目的,是看笑话,还是打擂台,都干!
都说康熙盛世,黄河、淮河,今年清理了,明年还是绝口,遭罪的还是老百姓,比如户部欠款,今天清理账目,明天又借走了,必须要有制度,要有朝廷的章程。
好,做孤臣好!要做就做一个纯粹的孤臣,所以;这次清理户部亏空欠款,十三阿哥胤祥就不要掺和了,做一个真正的孤臣难呐!【康熙帝把玉如意赐给弘历】
那次康熙皇帝去热河木兰秋狝,这是一年一度的皇家园林狩猎,满洲贵族及蒙古各部落王爷都参加的大型练兵活动,也是与蒙古各部落沟通感情的方式,格外热闹。
既然是木兰秋狝,皇帝来了,蒙古各个部落是王爷不能白来,各自带着礼物献给康熙皇帝,还有给太子胤礽的礼物,因为他们要与下一代储君打理好关系,也有礼物!
蒙古王爷送给太子胤礽一把精致玉如意,此刻太子胤礽不在,康熙帝说;好,替太子胤礽收下,可是这位康熙帝不但没给太子,竟在第二天公开把“玉如意”给了弘历。【太子兵变,胤禛控制胤礽】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皇帝南巡,这年康熙皇帝的五十九岁了,按照那个年代已经是花甲之年,也可能是康熙皇帝的最后一次南巡。
北京的十四阿哥胤禵传来“密折”,里面就一封太子胤礽给江夏镇任伯安的私信,康熙皇帝看了这封信后感觉到此事的严重,任伯安的小舅子刘八女及任伯安的等等任季安,那是用钱买卖人命的主,任伯安私自记录官员劣迹的顽皮,太子胤礽要换那“百官行述”干什么?
太子胤礽迫于康熙帝的压力及身边党羽的蛊惑,竟要揭竿而起,准备挟持康熙皇帝取而代之!这次康熙帝不客气了,坚决要废黜太子。
密谕“皇四阿哥胤禛”捉拿太子胤礽,召见隆科多将太子胤礽党羽一体捕获,可见此刻康熙帝对四阿哥胤禛的信任,把紫禁城交给了胤禛。
通过以上三件事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七年前后就对皇四阿哥胤禛进行了着重培养,很有可能是作为后备“储君”的人选培养。
不过有清史学家认为是大学士“方苞”的一句“看圣孙”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纵观康熙朝的儿子当中在太子胤礽被废以后,皇位继承人的人选只有两个人:雍亲王四阿哥胤禛与曾经担任过大将军王的十四阿哥胤禵最有可能是皇位的人选。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雍正王朝》的详细解剖还在后面,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带你继续解剖分析雍正朝!欢迎网友一起评论、互动、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