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中高翰文请罪之前为什么要背诵沈一石账册给海瑞听?

这个剧情出自《大明王朝1566》,当时的高翰文送军需去胡宗宪处,胡宗宪建议高翰文主动请罪,只有这样才能获救,因此高翰文回到杭州后,急忙召见了海瑞。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胡宗宪的态度吧,其实胡宗宪已经知道严党不保:

一、

刚打了胜仗的戚继光军营里来了一位重量级官员,也就是胡宗宪,并且点名要见齐大柱。

胡宗宪开门见山的表彰了齐大柱,说他立了大功,齐大柱客气的说道,这都是应该的,结果胡宗宪点了题:

“你们没有吃朝廷的军饷,谈不上应该。”

而齐大柱的逻辑是这样的,胡部堂曾经救过他的命,也就是当初马宁远踏苗的时候,戚继光奉胡宗宪之命带走了军队,救了百姓。其次就是海瑞也救过他的命,这个很好理解,海瑞九死一生保下了齐大柱:

“现在能为朝廷出点力,当然是应该的!”

胡宗宪还是非常接地气的,他告诉在场的各位,在老百姓的心中,所谓的朝廷,其实就是在场的这些当官的。马宁远、郑泌昌、何茂才、杨金水代表朝廷,胡宗宪、戚继光、海瑞、王用汲也代表朝廷。

有些官员对他们有仇,他们就恨朝廷,有些官员对他们有恩,他们就报效朝廷,在他们心中根本没有派系的概念,也不懂谁是宫里的,谁是严党,谁是清流……

胡宗宪跟海瑞的配合还是比较默契的,当初海瑞让齐大柱来参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救命,救齐大柱的命。只要他真正成为了士兵,参加了剿灭倭寇的行动,那么他的罪过,最起码在军队这边是没问题的。也正是这个举动,才导致齐大柱在后来被举报时,没有成为替罪羊。

胡宗宪不仅表扬的齐大柱,还把自己随身携带的宝剑赠予了齐大柱:

“我没有什么赏你的,就把这口剑送给你!”

戚继光还在惋惜,胡宗宪却说自己带着没啥用处了,由此可见,这时候的胡宗宪已经料到了朝局走向,也明白严党倒台已经迫在眉睫,此时的他,显然已经萌生了退意。

二、

而在杭州府,背锅“二侠”相遇了,海瑞早早等在了杭州府,高翰文从胡宗宪处一回来,马上俩人秘密谈话:

“刚锋兄,不能留下墨迹,我慢慢背,你用心记便是了!”

为什么大家都说《大明王朝1566》是国内的顶级电视剧,这些细节完全可以提现,每一条线索绝不是孤零零存在的,基本上后面都有对照。

高翰文当年科举考试中了第三名,也就是探花,一般情况下能担任探花的人,有两个特点:

一是文章必须写得要好,也就文采好,可以出口成章,其次是长相一定要俊美,只有俊美的人才能称得上探花郎。剧中的高翰文,自不必说,文采是大大的好,长相也是一表人才,不然芸娘怎么会被他俘虏呢?

当初沈一石对高翰文设下了“仙人跳”是迫不得已,在这之前,还是送了他一份大礼。之所以送这份礼,就是因为他看出了高翰文的才学,仅仅就《广陵散》的见解,就犹如找到了知音,这才把他拉到了书房:

“这些账册,连浙江巡抚也不能看!”

随后沈一石就给他念了一段账册,而所有的账目都指向了一个人,那就是嘉靖帝,只不过当初的沈一石念给高翰文账册听,其实是想从内心击倒高翰文。让他明白,他所谓的对抗,其实不是对抗浙江,而是皇帝!

高翰文科举第三名,记忆力自然不一般,由于他即将被押解送京,他迫不及待地要把这些内容背给海瑞听:

“嘉靖三十九年五月……赶织上等丝绸十万匹,全数解送内廷织工局,嘉靖三十九年七月……注:无需向户部入账!”

当听到无需向户部入账这句话时,海瑞已经瞪圆了双眼,不敢相信,询问高翰文:

“这些是你亲眼看到的?”

高翰文肯定的回答,这些都是在沈一石的账本上看到的!

三、

随后,高翰文又说了一条关键的账目信息:

“嘉靖四十年二月……三月,又接司礼监转上谕,将上年封存之十二万匹丝绸,特解十万匹火速押运北京,赏:裕王妃李候家。”

为什么这一条账目单独拎了出来?

就是因为海瑞是裕王举荐的,所以高翰文怕刺激到他,才挪到最后才说,想不到海瑞还是拍案而起了:

“官场之贪墨,一切皆始于内廷!”

也就是说,直到这时候,海瑞的思想才有所转变,以前他一直认为贪墨的主要原因在于严党,现在转变到了内廷,等到了后期,才真正转移到嘉靖帝身上。

海瑞整个思想的转变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道的越多,越觉得身上的担子之重。

高翰文见海瑞确实激动了,也给他下了一个任务:

“刚锋兄,你是裕王爷赏识的人,有朝一日整顿朝纲,整顿官场,你义不容辞啊!”

这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当初高翰文从京城到杭州赴任,相信也有很多人跟他说过同样的话。只是此时此刻,自己已经无法再行抱负,只能把这种愿望转移到海瑞身上。

一方面,海瑞是裕王的人,裕王登基之后,海瑞的权力会更加强大,到那时候,是完全有能力整顿朝纲的。另一方面,海瑞之所以能成为海瑞,就在于他的性格,换了别人,高翰文自然不会说这么多话。

其实他说这些话更像是心有不甘,自己一心办事的反而得请罪,而真正有罪的却逍遥法外,而前面跟胡宗宪讲这些,胡宗宪意愿不足,那么只能把希望寄托到海瑞身上,他相信海瑞!

而海瑞并没有接这个话茬,而是突然沉下眼来:

“你什么时候去向锦衣卫请罪?”

四、

高翰文故作轻松的回答海瑞,告诉了这些事之后,就可以去请罪了。

海瑞还是不紧不慢的问道:

“胡部堂还跟你说了些什么?”

显然,以海瑞对高翰文的了解,请罪之事必然不是高翰文自己的主意,自然有高人指点,再结合他刚从抗倭前线回来,自然是受到了胡宗宪的指点。

问完了这句话,反而让高翰文感慨一番:

“胡部堂说我不是做官的人,我现在更加相信了,刚锋兄,我也深知,大明王朝的官员,只有你和胡部堂这样的人,才堪胜任。”

他这一感慨,弄得海瑞也开始感慨了,说着自己也不是做官的人,只想对得起天地良心,等到不能争的那一天,只能回家,独善其身。

高翰文尴尬的笑笑,讲到自己以后要去找海瑞,海瑞极力表明他们俩爱好不同的,但也表明,如果真来了,酒肉还是有的。

随后海瑞准备告辞:

“我就不送你了,到了京师,什么话也不要说,只有沉默,才能出狱!”

很多人都觉得海瑞这人比较刚,喜欢直来直往,智商很高,情商略低,其实从这句话中,就能看出来,海瑞其实是双商都高,他也完全懂官场上那一套,只不过会用而不用。

后来的高翰文经商了,海瑞也辞官了,不知道《大明王朝1587》中会不会有俩人再次谈话的剧情,到那时,又会是怎么一副场景呢?

而海瑞跟高翰文这番对话,也埋下了后来海瑞要弹劾嘉靖帝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越长越大,终于一发不可收拾。

至于为什么说高翰文一句话不说反而能出狱,这个问题,非本问答所问,以后再讲!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