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阿尔泰打了败仗,雍正帝明明很生气,为何最终选择妥协?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原西北大将军年羹尧被杀后的后遗症说起:

一、

在《雍正王朝》中,最悲情的一幕,莫过于处死年羹尧那一段剧情了,想想曾经那么亲密无间的主仆,最终却走向了对立面,也确实让人唏嘘。

当然,关于年羹尧的死因,我们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所谓的功高盖主啊,目无法纪啊,结党营私啊等等,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在于他对新政的态度,他杀掉谁都没问题,关键是他杀掉了要全力推行火耗归公的孙嘉诚,这才是触犯雍正帝红线的行为,要知道整部剧的主线就是推行新政,甚至连堂堂的三皇子弘时都死在阻碍推行新政顺利执行这上面。

但是年羹尧的死,真的是雍正帝所希望的吗?又有哪些后遗症呢?

第一个后遗症,那就是民间传言,这种传言又以旗人为主,在伯伦楼,一群人聚在一起,散布着这么个言论:

“一个是前任大将军王,一个是后任大将军,一个守城门,一个守皇陵,我瞅着这里面……”

随后神秘旗人那大爷就出现了,装模作样地给大家推导出整个事件的真相:

“听说先帝爷的遗诏,原是把大位传给这主儿的。”

随后用手蘸水写了“十四”二字,由于这种传言,也导致了老十四胤禵的彻底不满,本身他就怀疑康熙帝遗诏到底把大位传给了谁,这样也就导致了他跟雍正帝的彻底决裂。

所以这件事后不久,老十三去找老十四,他还在询问老十三:

“你现在当着皇阿玛的陵寝回答我,皇阿玛当初究竟把大位传给谁的?”

正是由于年羹尧的死,让这些人深信年羹尧跟雍正帝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雍正帝也为了掩盖真相,杀掉了年羹尧。而老十四也因为年羹尧的死,确信雍正帝是无情无义之人,现在无人可用了,求到了自己,更加坚决不给他卖命。

二、

年羹尧被杀后的第二个后遗症,那就是隆科多的叛变:

很多人不理解,隆科多明明已经做到了位极人臣,况且当年康熙帝在位的时候,他举报自己的六叔佟国维,是得罪了老八胤禩一伙的,为什么最后还跟他们搞到了一起,还策划推翻雍正帝的统治呢?

其实隆科多的心路历程是逐步变化的,先是诺敏的死,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毕竟诺敏是自己举荐的人,雍正帝砍掉了诺敏,其实就是砍掉了隆科多举荐新人的途径,从此之后,他就失去了举荐权。

由于诺敏是清官,还被雍正帝赐了“天下第一巡抚”的牌子,他的被杀,给隆科多的感觉就是,雍正帝这人可以不要脸面,可以杀清官,可以不在乎自己的面子。

如果说,诺敏的死仅仅是隆科多开始叛变的开始,那么年羹尧的死,对他来说就是强力一击!

年羹尧跟隆科多都是当年大力扶持雍正帝上位的,功劳大大的,可是雍正帝说翻脸就翻脸,说杀就杀。虽然当年年羹尧打了胜仗回京,隆科多背后也骂他“什么东西”。可是毕竟俩人是儿女亲家,又是一条阵营的,而且表面上年羹尧的被杀,是在被众人弹劾之下被杀。这样就给隆科多一个错觉,那就是雍正帝会听从众臣的意见。

也正是年羹尧的被杀,导致了隆科多走向了另外一条路,也就是笼络群臣之路,而笼络群臣,自然躲不过老八胤禩,那么隆科多向老八胤禩靠拢也就顺理成章了。

最终隆科多彻底叛变,一方面他自己不干净,另一方面则是清流派领袖的被杀了,本以为众人弹劾田文镜,雍正帝也会像杀年羹尧一样杀田文镜,岂不知,最终杀的是上折子的领袖。

在年羹尧被杀之后的第一个军机大会,面对西北阿尔泰的败仗,雍正帝气呼呼地发飙,隆科多几次想开口,但最终还是忍着没说话。

不满之情跃然脸上啊……

三、

第三个后遗症就是西北再次大乱:

这件事的起因就是驻守北疆的阿尔泰上奏朝廷的一份“捷报”,而且这份“捷报”还是岳钟琪转交给皇上的。

还记得之前年羹尧回京,雍正帝请他吃饭,席间跟他说了三个请求吗?其中第一个请求就是:

“亮工啊,西北是不是还需要十万兵,能不能再裁减一些?”

而年羹尧当时回答的就是,刚刚被他打败的罗布藏丹增逃到了阿拉布坦那里,他们一定在暗中积聚力量,伺机再起,这些兵力已经很勉强了,不能再减。

而年羹尧的话并没有引起雍正帝的重视,很快还把他拿掉了,年羹尧死后,果然罗布藏丹增就联合阿拉布坦偷袭了阿尔泰大营……

关键是明明打了败仗,被人家连粮仓都给抄了,抢走3000担粮食,毁了7000担粮食,阿尔泰却报捷报!更没想到的是,岳钟琪连改都没改,批也没批直接就递到朝廷了,这让雍正帝很气愤。

之前这种事情有吗?

肯定有!驻扎在边疆的部队,一方面拿着朝廷的银子和粮食,一方面又在培养自己的势力,甚至养寇自重。只不过那之前,这种事情不会报到雍正帝这里,年羹尧就给办了。

而对于岳钟琪来讲,或许他也是怕了,有了年羹尧这个先例,他反而变得小心翼翼,连所谓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原则,也抛到了九霄云外。

因为太过谨慎,他不敢独断专行,不敢轻易的赏罚部下,不敢轻易的拿主意,这才有了转递阿尔泰的“捷报”给朝廷的结果,其实这种事情,西北大将军完全有权力自行赏罚,根本不用提交朝廷。

因为岳钟琪的无能,这才导致了后来雍正帝找到了老十三胤祥,老十三胤祥又去找老十四胤禵……

而西北的叛乱,直到乾隆帝即位后,又过了很多年,才逐渐平定。

四、

第四个后遗症,则是各大臣不再勇于承担责任:

由于岳钟琪的能力和态度问题,指挥军队打仗的事反而落到了皇帝头上。我们看清朝的历史,会发现,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而且是因为西北战事才成立的,成立的起因就是将领能力不足。

西北败仗之后,雍正帝到了军机处,第一句话问的就是怡亲王怎么没来?

怡亲王就是老十三胤祥,马齐的回话是感了风寒请病假了,当然从后面的剧情来看,老十三胤祥确实是感了风寒,而且还很严重,从另外一层意义上讲,老十三胤祥是愧疚的。

愧疚的原因就在于,当初面对年羹尧何去何从时,他是站除掉年羹尧这一边的,而此时西北这个样子,他掌管兵部,是有责任的,他跟阿兰也说了: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朝局现在这么复杂,皇上每天都这么拼命的干,咱们这么一奏报上去……”

果然,雍正帝说着说着就到了气头上,直接飙出了半句年羹尧:

“这样的胜利在年羹尧手里早就被……”

而在场的人一个个都不说话,隆科多更是喝了一口茶……

此时的大臣们没有一个是站在雍正帝身边的,包括张廷玉,可是老十三不在场,雍正帝总在提问,又不能不回答,等到雍正帝下令要问罪阿尔泰时,张廷玉还是出来替他说话了:

“这确实是诡败为胜,但这件事怎么处置,臣以为还有待斟酌……目前也没有适当的人选替代他。”

雍正帝急了,朕恨的是欺君,败了就败了,直接讲明就行,干嘛欺君?

“朕就不信,死了张屠夫就吃带毛猪?”

而在场的各位,能不说话就不说话,根本提不出有意义的建议,最终还是老八胤禩“顶撞”了雍正帝,提出了妥协的方法,让阿尔泰戴罪立功。

而雍正帝说出了“死了张屠夫就吃带毛猪”并不是疑问句,而是肯定句,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确实如此,也透露出雍正帝深深的无奈。

结局也就显而易见了,雍正帝表面上说张屠夫是指阿尔泰,实际上他是在跟年羹尧较劲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阿尔泰打了败仗,雍正帝明明很生气,为何最终选择妥协?

天子至高无上,但天子并非万能之主,他们也受客观条件限制,有无可奈何之处。天要降雨,娘要嫁人,天子也没法阻拦;秦始皇想长命百岁,结果半百而亡;王莽想恢复井田制,结果寸步难行……《雍正王朝》中,雍正继位后,同样是力不从心,处处受制于人,以至于阿尔泰打了败仗,雍正也只能妥协退让。

阻力太大,盟友太少

人只能被征服,很少被说服。没有绝对的力量,就难以压制对方。雍正继位之前,以“孤臣”自居。然而,“孤臣”是一把双刃剑,在得到康熙欣赏的同时,也为自己树立许多对手。所以,雍正继位后,朝堂上真正的盟友,可谓少之又少,也就一个半。一个是胤祥,夺嫡的最大功臣,在立场上基本与雍正保持一致,只要雍正有困难,胤祥都会挺身而出;“半个”是张廷玉,他是上书房大臣,但毕竟忌惮皇权,为了自保,很多时候都在“打太极”。剩下的都是些什么人?

一、清流派,这些人高举圣人之言,以维护既得利益为宗旨,一言不合就开骂,有时候支持雍正,有时候反对雍正。

二、八爷党以及隆科多等人,这些人完全站在雍正的对立面,拿着康熙语录,为了反对而反对。他们是雍正治国理政需要克服的最大的对手。

三、以马齐为首的中间派,这些人基本上中立,谁也不得罪,存在感比较低。

当雍正得知阿尔泰打了败仗还向朝廷邀功时,顿时大发雷霆,他要处罚,但在场的人没有一个赞成。隆科多武将出身,军事层面的事,他一清二楚,但他既没说出实情,也没掉头力挺。张廷玉、马齐知道行情,但不敢说;十三爷病了,没有上班,给不了雍正助力。八爷一席话,又让雍正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因此,雍正即便有情绪,也不好发作。

八爷的话,确实很有道理,而且可行性也不错

老八的话,说出几个要点:

一、讳败为胜是边关多年的老毛病,一时半会改不过来,即使换了其他人,也是一样的效果。

二、驻守的地点为边远沙漠,没人愿意去,处置了忠臣就会让边关将领寒心。何况,新人去了镇不住场子,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人去代替。

三、先表面支持,调拨一万石粮草,然后私下点明,让其畏威怀德,为国尽忠。

从处置阿尔泰的危害到具体解决方案都列出来了,而且是站在大清江山社稷的立场,雍正不懂军事,一时黔驴技穷,只好按老八的意见办了。

雍正作为帝王,生气归生气,理性归理性,即使心里不太愿意,但好的建议,还是要采纳的。如果一意孤行,处罚了阿尔泰,危害的就是江山社稷。

张廷玉刚刚开口,就被帝王权威怼得哑口无言。朝廷的几位军机大臣都在旁边看着,他们打心里都已经认可了八爷的建议,你雍正再不虚怀纳谏,以后谁还敢说话,谁还愿意真心实意帮你。

保持西北稳定

自从康熙晚年起,西北战火重燃,老十四虽然受任于败军之际,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除西北的隐患。以至于雍正继位之初,外部环境相当不好。雍正派了年羹尧出任大将军,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暂时平息西北。后来,年羹尧居功自傲,还杀了孙嘉诚,被雍正清理。西北的领导权,又落到了岳钟琪手里。

岳钟琪是个汉人,而且是岳飞的后人,这个身份问题让他很难被朝堂认可。关键是,从他纵容手下报告“小胜利”就能看出,他的军事领导才能远不及年羹尧,给雍正制造不少烦恼。雍正如果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还给岳钟琪制造压力,那西北的局面说不定就要失控,外面的阿拉布坦死灰复燃,内部军营各山头群龙无首,新政又会半途而废。所以,雍正妥协之后,才赶紧找十三爷商议,也想试探一下胤禵有没有出山的可能。

秋媚说:阿尔泰讳败为胜,反应了边关的陋习,也证明了刷新吏治刻不容缓。雍正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要清理了反对派,然后才能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政。

雍正王朝中阿尔泰打了败仗,雍正帝明明很生气,为何最终选择妥协?

在《雍正王朝》中,在新疆驻守的阿尔泰被窜逃的罗布藏旦增端了大营,烧了粮食,还连带着战死了80多人。但阿尔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奏折上一通粉饰,反倒成了他打的一场大胜仗,还申请朝廷再调拨一万石粮食给他。

而对于这件事的处理,雍正同军机处的几个大臣产生了分歧。雍正认为,阿尔泰战败不算什么,但讳败冒功却是欺君行径,主张将其交部议罪。

但是,军机处的几个大臣都沉吟半晌,不置一词,显然是有难言之隐,不敢说出来。张廷玉试探地提出:“倘若因为小败而大惩,那么大败呢?即便撤换了阿尔泰,目前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替代他。”

但雍正执意要处置阿尔泰,这时八爷胤禩终于开口了,他也认为不应处置阿尔泰,理由是:

第一,讳败冒功是边将积习,换了谁都是一样的,想要轻易根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第二,阿尔泰是康熙爷西征时的老军务,不可谓不知兵。他能在大漠中坚守多年,足以证明他是忠忱之士。倘若因小过而重惩他,必然会寒了边疆将士的心;

据此,胤禩提出一个可行性方案,即立即调拨粮食给阿尔泰,准其立功名单,然后令其相机乘胜追击,并在密折上点明,这样可以令其畏威怀德,为国尽忠。

雍正沉吟半天,虽然有些不情愿,但他还是认可了胤禩的提议,并拨发粮草给阿尔泰。

之所以雍正会在这件事上向胤禩妥协,其原因有二:

第一,雍正虽然一直忌惮和怀疑胤禩,但在这件事上,胤禩的处理的确是最佳的。所以,这时的雍正还是充分展现出自己作为帝王的理性和隐忍,及时克制了自己的偏见,认可了胤禩的做法。

第二,军机处所有大臣的集体意见也倾向于支持胤禩,就连一向支持雍正且谨言慎行的张廷玉都罕见地站在胤禩一边,向雍正进言,雍正虽然是帝王,但几位军机大臣都不支持他,他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好妥协。

第三,雍正当然明白,阿尔泰该当处置,但从阿尔泰一事上,雍正却看到了当时大清朝整体吏治败坏的现状。如果仅仅处置阿尔泰,而不彻底整顿吏治,像这种讳败冒功、粉饰太平的行为仍会继续出现,防不胜防。但是,整顿吏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必须赢得百官尤其是军机处官员的支持,而强行处置阿尔泰不仅于事无补,势必也会造成张廷玉等军机大臣的离心离德,所以,雍正也只好在阿尔泰一事上暂时妥协,以赢得张廷玉、马齐等官员的支持和信任,才能腾出手来彻底整顿吏治,扭转官场不正之风。

雍正王朝中阿尔泰打了败仗,雍正帝明明很生气,为何最终选择妥协?

看电视,有答案!张廷玉,老八所云老成谋国!

雍正王朝中阿尔泰打了败仗,雍正帝明明很生气,为何最终选择妥协?

容小人之小奸,固大军之大威。

雍正王朝中阿尔泰打了败仗,雍正帝明明很生气,为何最终选择妥协?

帝王之术,有时也是身不由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