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里魏东亭之死究竟是谁造成的?

魏东亭身为一员老臣,功勋卓著,为何能够被国库欠银给逼死了呢?这究竟是谁的责任?

在《雍正王朝》中有一个人物的死引起了朝廷上下官员的争议,他就是魏东亭。

按照剧中的设定,魏东亭作为康熙帝的发小,从小跟着他打天下的近臣,是康熙帝最信任的大臣。按理说魏东亭能保持这么多年不倒,跟他的审时度势离不开关系。

那么为什么会在追缴户部欠款一事上栽了跟头,最终搭上了性命呢?

一、

户部欠款之事之所以提到议程,就是因为南方受灾,而国库空虚,这个问题剧中一开篇就讲清楚了。而要想解决国库空虚问题,无外乎两个方法,一个是开源,一个是节流。

开源就要改革,就要改祖制,就要伤害到一群既得利益者的权益,这对康熙帝来讲,很难。毕竟这些既得益利者都是跟着自己鞍前马后打天下的人或后代,伤害他们的利益就是自断执政基础。

这在以仁治天下的康熙帝面前,很难下得了决心。

所以在老四胤禛接户部欠款差事的时候,也提出了改革的问题,只是在康熙帝看来,此时并不是改革的时候。而现阶段最着急的却是节流,所谓的节流,就是缩减开支,追缴户部欠款。

而国库到底成了什么样子,欠款的人都是什么人,最终追缴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康熙帝不可能不清楚。这也是他为什么选择让老四胤禛接手的原因:

一方面锻炼老四胤禛的能力,这毋庸置疑,因为整部《雍正王朝》,康熙帝就没有停止过对老四胤禛的培养。

其次康熙帝已经年老,大清的未来是要交给太子胤礽的,太子不能失去众臣的支持。而老四胤禛就不一样了,本来他就以“冷面”著称,再加上他自己提了“孤臣”概念,正好可以利用,反正他不怕得罪人嘛。

第三个方面则是,遍观整个朝廷,能办这件事的人基本没有,康熙帝都拿出册封亲王的条件来了,可惜没有哪个皇子敢接,没得选择,只能选老四胤禛!

说到底从康熙帝的骨子里认为,有自己在后方坐镇,户部欠款能追缴多少就多少,哪怕五成也行。

二、

康熙帝最希望老四胤禛追缴欠款的人员,其实就是邬思道分析的那三类人中的后两类:

第一类人是清官,主要是京官,不管是明朝还是清朝,在京城做官实在是清苦,三品以上还勉强凑合。下面的小官本来俸禄就少,应酬还多,银子根本不够花,没办法,只能借款。这类人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总体金额并不多,占亏空比例较小。

第二类人是功臣,也就是跟康熙帝打天下的近臣,而这一类人又往往国和家不分,钱大都花到了康熙帝或朝廷身上,这类人有钱,可以有选择的追缴。

第三类人比较可恶,他们属于贪得无厌型,看到别人借钱了,自己吃亏了,那可不行。所以也要借款,这是老四胤禛要追缴的大头。

其实在第三类中,还有一伙,那就是皇亲国戚,这也是最难啃的骨头。

整部《雍正王朝》中,那些官员一个个都是猴精猴精的,不要以为只有邬思道分析出来了这三类人。不管是大阿哥、三阿哥、八阿哥、九阿哥,都有智囊团,都能分析的透彻,这也是他们不接差事的原因。

那么作为当今皇帝,也就是康熙帝分析不出来吗?

当然分析的出来,不然的话最后他怎么逮住的三个漏网之鱼?

同样的,作为康熙帝的近臣,几十年不倒的魏东亭,他也能分析个大概:

按照他对现状的考虑,自己运气再怎么背,也不可能是第一波被追缴的对象,而且自己的欠款都是因为康熙帝几次南巡造成的。真追到自己的头上,康熙帝自然会发话,本不用着急。

可是他的算盘打错了……

三、

虽然有邬思道跟老四胤禛出主意,可是当天晚上话没说完,老四胤禛就打哈欠告辞了。当然,他也没有完全听从邬思道的建议,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追缴欠款不分轻重缓急,而是同时进行。

更重要的是他任命了田文镜这个愣头青当先锋,这田文镜本身性格就比较孤僻,也就是做事太硬,不讲情面。后来推行新政时,惹了众怒,也是这个原因。

田文镜也真是的,那么多该抄家的不去抄,偏偏逮着魏东亭不放!

他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

本来一开始他们是四处撒网,一块追缴,并没有把魏东亭当做主要追缴对象。结果魏东亭无意中给老八胤禩当枪使,自己撞上门来质问田文镜,为什么不追缴太子手下人的欠款?

结果太子胤礽卖官筹钱,把账还了,大阿哥那边也把账还了,修书的三阿哥更是当着众人面把钱交了,就连隆科多,都卖了御赐宝刀,把欠款也还了,这下魏东亭下不了台了。

此时追缴户部欠款一事已经初战告捷,下面就是难啃的骨头了,而老四胤禛和田文镜认为,如果康熙帝的宠臣魏东亭都还了欠款,那么其他人还有什么话要说?

用另外的话讲就是,如果连魏东亭都欠账不还,剩下的人还会还吗?

这时候的魏东亭彻底乱了阵脚,乱了分寸,也就无意中被野心家当成了枪在使了。

魏东亭跑到老九胤禟那里借钱,结果被踢皮球到老十三胤祥那里,其实这就是老九胤禟故意给老十三胤祥出难题,看看以他跟老四胤禛的关系能不能缓,一旦缓了,老九胤禟就可以以此为理由,抨击老四胤禛。

在老十三胤祥的府上,魏东亭什么都说了,可惜老十三胤祥确实没钱,只能找老四胤禛商量商量。

四、

只不过老四胤禛有自己的一套计划,并不见老十三胤祥,也避免了进老九胤禟圈套的危险。

那么魏东亭为什么不直接找老四胤禛,而要找老十三胤祥呢?

一方面,老十三胤祥跟老四胤祥关系好,而且又以狭义著称,找他,或许有一线生机。

第二,他找老十三胤祥还有另外的打算,其实是希望他能找康熙帝求求情,问问情况,毕竟此时能帮他传话给康熙帝的人,即使有,也不一定会传。

结果老十三胤祥去找了老四胤禛,当然,最终解决也只能碰一鼻子灰。

那么魏东亭为什么不主动去找康熙帝呢?

很简单,因为这道追缴欠款的命令就是康熙帝下的,自己去求情,就是抗旨。同时,在老十三胤祥府上也已经讲过了,魏东亭欠款原因,康熙帝是非常清楚的,这就等于摆明了,逼他还款。

此时的魏东亭还有一线希望,那就是盼着老十三胤祥能突破规矩,跑到康熙帝面前求情,或许能逃过这一劫,可惜并没有!

事情闹到现在的程度,在魏东亭看来,康熙帝迟迟没有来救他,就是打算放弃他了。可是如果自己继续等下去,田文镜真来抄家,那么到时候就不是自己一条命的事了,自己的一大家子都无法保全。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魏东亭才说只剩下最后一个办法了,也就是自杀,希望以此破局:

一方面保全了康熙帝的脸面,一方面又保住了自己魏家的脸面,同时还能保全家不至于饿死。

果然,魏东亭此举,让康熙帝大感意外,同时也确实比较内疚,人什么时候才会内疚呢?

那就是本来自己也知情,本来自己也能救,偏偏没有救,这种时候才会内疚。只不过皇上哪能犯错?睿智的张廷玉一句话就给康熙帝解了围。

张廷玉的意思也很清楚,就是魏东亭欠款跟康熙帝无关,是他自己不懂得经营造成的,而且他的死是咎由自取,跟追不追欠款毫无关系。

康熙帝就坡下驴,点头说是啊,明面上康熙帝算是不内疚了,念及旧情,也就自掏了腰包替他还账了。

其实张廷玉还算含蓄,后来的老四胤禛直接点出原因,就是魏东亭的儿子不争气,挥霍无度造成的。

说到底,魏东亭之所以不跟康熙帝求情,是因为康熙帝本来就知道整个情况,人家都已经知道的事,你再去求情,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魏东亭的死,一方面确实是因为老四胤禛这边追的紧;另一方面也是自己死脑筋,不灵活,不会静观其变,如果拖到后来众臣去康熙帝求情时,不就也不用死了;更重要的是他不该把太子胤礽拉进来,导致皇子们互相争斗,自己搅合进皇子们的泥潭了,再想全身而退,难,真难!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在《雍正王朝》里魏东亭之死究竟是谁造成的?

《雍正王朝》中,与其说魏东亭是自杀,倒不如说是他杀。胤禛追缴户部欠款是一场博弈,魏东亭手里没有筹码,只能成为别人的炮灰。

魏东亭欠款数量巨大,确实无钱可还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魏东亭欠了户部三十五万两白银,面对追债的压力,老人家实在扛不住。当时不像现在,没钱还债就跑路。

魏东亭的原型是曹寅,曾经做过江南巡盐道和江宁织造。这可都是肥缺,只有皇帝的亲信才能做,这也说明当年的魏东亭家是非常有钱的。

作为臣子,魏东亭肯定希望在皇帝身上表现一下。于是,在康熙南巡的时候,负责接待工作的魏东亭安排皇帝住他家。皇帝的花销是非常大的,几次住下来就掏空了魏东亭的家底。

魏东亭是康熙小时候的玩伴,兄弟之间也容易公私不分,何况魏东亭还以康熙住他家为荣,就没有用公款报销。

没有存款了,又被调回京城任职闲职。京官的收入低、没有外快,京城的花销又大,魏东亭就只能找户部借款。等到还款时,又拿不出钱。

公关无效还成了别人的工具

从康熙放出追债的信号,魏东亭就表现得积极踊跃。一大把年纪,还亲自去朝阳门码头迎接“冷面王”,自然是热脸贴了冷屁股。

追缴欠款时,田文镜首先就拿魏东亭和陈文盛开刀,主要是因为这两个人是典型。陈文胜是欠款最少的,仅仅借了一两银子;魏东亭是欠款最多的官员。

陈文胜这一两银子,造成了极其不好的负面影响。所以田文镜花了很大功夫,当着魏东亭的面羞辱他,让最大的“老赖”和其他官员看看,借了钱是要还的。魏东亭当场就吓得发抖,说是想办法还。

其他欠款的官员和皇子就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不欠款的皇子就暗地里使绊子。

魏东亭无奈之下,找到八爷党的“财神”九爷,九爷又将魏东亭踢给十三爷。九爷这一招可谓祸水东引,自己隔岸观火。

九爷看准了十三爷是“侠王”,有情有义,对于魏东亭的事情肯定不会坐视不理。而十三爷又拿不出三十五万两白银,就会去找胤禛。

就是因为胤祥真性情、好说话,当初胤禛保举胤祥协同办差时,康熙才会否决。

十三爷出面,胤禛如果开了绿灯,整个追缴欠款的工作就会前功尽弃,因为其他官员看到最大的“老赖”不还会相互攀比,跟着不还;胤禛如果没有开绿灯,十三爷与他的关系就会出现裂痕。

最后胤禛不给面子,胤祥吃了闭门羹,魏东亭最后的求助希望也破灭了。

儿子不争气,再加上自己有苦难言

魏东亭的儿子是典型纨绔子弟,每天不务正业,在外面养小妾,家里还养着几只鸟,这可都是大支出。再殷实的家业,也经不起败家子的折腾。

魏东亭是康熙奴才,对皇帝忠心耿耿。皇帝的奴才可不是谁都能叫的,只有康熙的近臣才算。佟国维是奴才,张廷玉就不是。

奴才是要替主子分忧的,魏东亭欠的钱康熙有责任,但他却不能找康熙挑明,因为那会打了康熙的脸。

魏东亭只有一死以报天恩,既保全了自己的家庭,也保全了康熙的颜面,最后还唤起了康熙对他的愧疚。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丛林法则放在朝堂也是屡试不爽,魏东亭不幸地成了狼群中的羔羊。

原创:秋媚,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

在《雍正王朝》里魏东亭之死究竟是谁造成的?

在《雍正王朝》中,魏东亭的结局可谓略显苦涩与悲凉,甚至让人觉得还有一丝“窝囊”。此时的他想尽了所有的办法,依旧没有能力去偿还户部的欠款,最终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魏东亭带着深深的遗憾与罪责感,用悬梁自尽的方式,自我终结了生命,让人倍感唏嘘。

实际上,魏东亭之所以欠下数额如此庞大的款项,并不仅仅是他自身的原因,康熙皇帝也要承担非常重要的责任。可在魏东亭被步步紧逼的时候,康熙皇帝却选择了“沉默”,他没有想着为魏东亭解决眼前的困难,即便是帮助其还款也是在魏东亭已然去世之后。

康熙皇帝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他不在乎或者不惦念自己的这位“老功臣”,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彻底解决国库亏空的问题,康熙皇帝不得不使出这一手“苦肉计”,忍着内心极度的伤感来就此“牺牲”掉魏东亭。

魏东亭欠下如此巨款,康熙皇帝自然是难辞其咎。

在魏东亭的灵堂之上,雍正对于魏东亭儿子们的生活奢靡与挥霍无度,进行了严厉的呵斥,并且称其为“不孝子孙”,之后张廷玉对于魏东亭也评价其称是“不善持家”,可见魏东亭在户部欠下巨款,似乎是典型的家庭内部的管理与教育问题。

然而,这并不是最为主要的原因,真正让其落下如此亏空的,还是康熙皇帝本人。

魏东亭曾在江南担任地方督抚一级的封疆大吏,一直以来这都是一个被人誉为“最为富有”、“油水最多”的肥缺岗位,在这样的位置坐上几年,且不说能够赚的盘满钵满、尽享荣华富贵,至少几代人锦衣玉食、不愁吃喝还是不难的。当然,按照魏东亭与十三阿哥胤祥对话中所说,他也确实赚到了钱。

可是,康熙的“南巡”瞬间让魏东亭从“富翁”,变成了“负翁”。

康熙六次南巡,两次都住在了魏东亭家中,尽管朝廷有标准进行筹办,但魏东亭为了让康熙满意,自己确实搭进去不少的银两,就此落下了亏空。

实际上,魏东亭完全是可以伸手向康熙把这份投入要回来的,或者退一步来说,就是他亲自向户部陈述缘由,也不是得不到报销与补偿,只不过,魏东亭并没有如此。

一方面,按照魏东亭的说法,他自觉深受皇恩,因此用这样的方式回报康熙皇帝对其的厚爱本就是分内之事。另一方面,就是他与康熙皇帝的关系太过于特殊,如果他还要伸手向朝廷要银子的话,无疑会让康熙颜面无光。

于是,魏东亭选择独自将所有的债务抗了下来,并且在康熙面前也对此事保持了沉默,而由此也可见,魏东亭欠下户部银两,康熙确实是难辞其咎的。

魏东亭之死,在康熙皇帝看来已然是无法避免。

如果魏东亭能在追比户部欠款开始的时候,就主动说明实际的情况,甚至于直接向康熙皇帝将自己的处境与苦难说出来,康熙皇帝或许真的不会坐视不管。

然而,魏东亭在上演了一幕幕“荒诞”的闹剧后,他已然成为了皇子之间,相互利用、相互倾轧的“工具”,并且在其中是越陷越深,彻底的无法抽身其中。

就在康熙刚刚发布要追比欠款的消息的时候,魏东亭不顾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与其他官员一道来到了八阿哥胤禩的府上,实际上,这就是明显的在告诉外人自己欠了国库的银两,并且是无法偿还,所以只能求助于胤禩等人。随后,魏东亭又再一次的自降身份,与欠款官员来到朝阳门码头,迎接从江南筹款赈灾回京的雍正一行,更是表明自己此时的心虚与焦虑。

而也正是这两次的抛头露面,不仅将魏东亭欠款的事情公之于众,更是使其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进而成为了矛盾与争斗博弈的中心。

在这之后的魏东亭,可谓是“病急乱投医”,“昏招”频出。

在面对雍正和田文镜的苦苦相逼的时候,魏东亭听从九阿哥的建议找到了十三爷胤祥,让其帮自己求情,而这险些导致了雍正与胤祥之间产生巨大隔阂。

在此之后,魏东亭则是继续被人当枪使,八阿哥胤禩得知雍正故意抹去了太子胤礽几位亲信的欠账记录,于是告诉了大阿哥胤禔,而胤褆也不想公开的对抗胤礽,便立马告诉了魏东亭。于是魏东亭又一次大闹户部朝堂,直接将肖国兴、黄体仁、司马尚等人揪出,就此将太子胤礽也卷入到了其中。

可以说,此时的魏东亭只想着尽快摆脱欠款的危机,全然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皇子之间争权夺势的工具。

就这样,魏东亭在这其中越陷越深,他本想求助于众位皇子的力量以自保,殊不知,在被反复的利用下,已然彻底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从而也就此站在了康熙皇帝的对立面。

此时的康熙皇帝,他最想要看到的,无疑就是用最快的方法让国库充盈起来。

为此,他不惜用晋封亲王作为激励,同时也不惜用下重典,惩治在此过程中有过错的官员,这都表明了康熙要将追比欠款进行到底,已达成其目的的决心。

与此同时,康熙皇帝也需要一个典型的“案例”,来将自己的这份决心,更为坚定的表现出来,而魏东亭无疑是最为合适的。

首先,还是魏东亭身份与地位太特殊了。

魏东亭与康熙皇帝自幼一同成长,与兄弟无异,之后也为整个大清王朝尽职尽责,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功业,在朝中的影响力非常深远,就连康熙的一众皇子,在人前对于这位“魏老爷子”也要给予足够的尊崇。

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份与地位,以及与康熙皇帝整个家族都非常特殊的关系,使得魏东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如果不能拿魏东亭树立“典型”,那么其他官员必然会纷纷效仿,这样无疑会极大的影响追比欠款的效果,甚至有可能会以无疾而终的结局收场。

所以,让魏东亭以如此结局收场,无异于也是康熙的一种“杀鸡儆猴”的做法。

其次,康熙希望通过此事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决心。

前文中也说了,魏东亭与康熙的关系非常的特殊,可就是在如此特殊的关系情况下,康熙皇帝都可选择“坐视不管”、“大义灭亲”,足可见康熙皇帝对于追比户部欠款一事的看重。

而康熙也正是在用他对于魏东亭的这份冷漠与决绝,告诫所有官员,与他如此亲密的人都如此坚决,那么至于其他人,后果也便可想而知了。毕竟论与康熙的关系,论此前的功绩与贡献,甚至说对照担任的职级与岗位,无人强过魏东亭,而这无疑更加烘托出了追比欠款紧迫而又强烈的氛围所在。

再次,就是魏东亭此前的行为已经让康熙皇帝无法再为其“买单”了。

在此之前,魏东亭尽管做了很多的努力,但这却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自己欠款又无力偿还的事情弄的满城皆知,还被人当做“枪”使,将一些原本可以隐藏起来的事情揭发了出来,更为重要的是,魏东亭这么一“闹”,皇子之间的关系变得充满了隔阂,这更加是康熙所不想看到的。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康熙再对魏东亭施以援手,非但不能就此将事态平息,反而会“引火上身”,将所有的矛盾与焦点聚集在自己身上,进而让自身陷入非常不利的舆论之中,反而不利于追比欠款的推进。

于是乎,康熙选择了就此“牺牲”掉魏东亭,并且以此表明了自己的决心与态度。

与此同时,在魏东亭去世后,康熙皇帝还是尽显“仁德”之道,拿出了自己体己的四十万两银子,其中的三十五万两,是替魏东亭还清户部欠款,另外的五万两则是交由魏东亭家人,而这实际上也算是康熙对于魏东亭的一丝愧疚与歉意,并且也在向魏东亭阐述自己如此行事的迫不得已。

然而,胤礽的荒唐决定,却让魏东亭的“牺牲”变成了徒劳。

按照邬思道在向雍正进行谏言时候的分析,拖欠户部款项的人分为三种:第一种,确实是因为俸禄过低,并且或是处在清水衙门,或是单纯的清廉为官,从而导致了其没有其他额外的进项,致使生活窘迫,已经到了不借钱难以维继生活的状态;第二种,则是利用借取的款项为自己谋取私利的;而第三种,则是为了不被朝堂所孤立,随波逐流的,算是为融入朝堂上的主流风气而用向户部借款献上了一份“投名状”。

对于此,康熙皇帝也是非常清楚,于是除了替魏东亭还上了欠款,康熙还再一次准备用自己的体己银子为前来求情的一众老功臣们还款。

当然,这些人确确实实属于欠款情况的第一种,就是因为生活所迫而只能借债度日。

而实际上,康熙皇帝这也是再从侧面帮助雍正的追比欠款行动。一方面,这些官员将欠款还上,无疑是在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形象,引领风气与舆论,进而影响并带动其他官员还款。另一方面,则是康熙将欠款人员的情况已经做了甄别与区分,目的也是在提醒雍正,对于中饱私囊、以权谋私之徒,也就此可以不用姑息,应对其加紧追比,并且要严惩不贷。

只不过,胤礽的做法却让康熙的一切努力化为乌有。

在此之前,康熙对于太子胤礽提及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十阿哥胤䄉带人当街变卖家当,另一事情就是老功臣找康熙求情。

康熙之所以提这两件事情,本是想向让胤礽能够出面平息事态,用自己储君的身份压服其他皇子,同时恩服朝中老臣,进而帮助雍正能够顺利完成差事,使得国库就此充盈。

然而,胤礽却彻底误解了康熙的意思。

他来到户部,先是阻止老功臣用康熙的银子还债,接着便是对于雍正在追比户部欠款中的表现给予了全盘的否定,同时提出了分两年还清欠款的方案。

而这样的举动尽管引得了所有官员们的拥护,然而对于康熙来说,心中必然充满了无比的愤恨。因为他用尽心思,想尽各种方法帮助雍正去追比欠款,就是希望籍此将所有拖欠款项追回,缓解国库空虚的困境,使得国家能够摆脱现有的危局。可胤礽这样的举动,彻底让康熙的想法落空,国库依旧空虚无比,整个国家也没办法经得起任何的风吹草动。

至于雍正,同样感到的是无比的愤恨,除了他这是在忧国忧民外,更重要的是此时的他对于太子胤礽已然是彻底的失望了。毕竟,在外人看来,雍正是太子的人,可胤礽的表现并不是在力挺自己的下属与党羽,反而更像是对其进行掣肘与拆台,而这也直接动摇了雍正对于胤礽的支持之心,也为后来事情的发展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与此同时,伴随着追比欠款的行动被叫停,康熙此前的所有想法与付出就此全部落空,魏东亭为了康熙、为了追比欠款,以其生命为代价做出的“牺牲”,可以说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而此时的康熙的心中,除了对于胤礽的愤恨,还有的便是对于魏东亭更加痛彻的怀念与内心极度的愧疚。

在《雍正王朝》里魏东亭之死究竟是谁造成的?

没办法谁让魏东亭卷入了残酷的九子夺嫡呢,最后自然只能是凄凉落幕了。

接下来宋安之大概来说说。

首先我们来看看魏东亭为什么被卷入九子夺嫡,因为他欠了国库35万两,无法偿还,于是病急乱投医,去找老八帮忙。

这时候老八一党正愁找不到对付老四和太子的利剑呢,魏东亭这个康熙身边的老臣,自然就成为了合适人选。

我们先来看看老八他们是如何利用魏东亭的,当田文镜到户部第一天要一个一个的追缴欠款官员时,正在看名单的田文镜在户部一个书办送来一个小册子以后,开始最先追缴魏东亭和陈老状元。

为什么会这样呢?

如果田文镜没有看这个书办送的小册子,肯定第一个不会追缴魏东亭的。而老四更不会傻到特意交代田文镜先追缴康熙身边的老臣魏东亭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老八利用自己曾掌握户部的优势,利用书办故意诱导不熟悉户部的田文镜先追缴魏东亭。

魏东亭被第一个追缴,自然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这样更方便老八一党操纵他们。

这时候大阿哥也操纵了一把魏东亭,老八借刀杀人故意透露给大阿哥太子一党的人没有被追缴欠款的消息以后,大阿哥不甘心被人利用,所以干脆又将这个消息透露给魏东亭,被惹急的魏东亭可不管涉及不涉及到太子,第二天就在户部大堂大闹。

当然之后就是关键了,魏东亭被老九利用了一把。

当魏东亭实在还不上钱去找老九帮忙的时候,老九以自己没钱来拒绝,然后祸水东引,让魏东亭去找老十三帮忙。

老九这样做,不论怎么做都赢了。

如果魏东亭找老十三帮忙,老十三肯定没有那么多钱,只能是去求情老四。如果求情成功,到时候老九只要透露了这个消息,那么老四这个差事肯定砸定了。

如果老十三求情失败,那么就分化了老十三和老四的关系,同时魏东亭无奈之下,肯定会自杀,老四更是会背负逼死康熙老臣的罪名。

很明显老九的计划随着魏东亭的自杀而成功了,所以说魏东亭的自杀本质原因,只能是怪他卷入了九子夺嫡之中,身不由己,被人轮番利用完以后,最后只能凄凉落幕了。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在《雍正王朝》里魏东亭之死究竟是谁造成的?

魏东亭之死,剧中有三个人总结原因:康熙,张廷玉和四爷胤禛。而张廷玉与胤禛意见一致。

魏东亭找十三爷想办法也没能凑够国库欠款,一条白绫结束一生,临终给康熙上了一份奏折:奴才魏东亭诚惶诚恐,稽首顿首拜奏我至圣皇上驾前,奴才幼从圣主,长忝朝职,仰沐天恩近五十年,而奉职以来未建尺寸之功,溺职返遣君父夙夕之忧,使以东岳之高,不及我皇待臣之恩高,东海之深。

康熙看到奏折痛心疾首,问张适玉魏东亭欠国库多少银子,答三十五万两。康熙吩咐李德全:从大内拔四十万两,三十五万替他还债,五万两贴补家里。朕两次南巡住在他家,花的银子何止百万,他的死朕亦有过。

张廷玉接过康熙的话说:魏东亭受恩深重,藉皇上南巡之幸略尽孝心,也是天理人情之所至,总怪他不善持家,才落得如此亏空!

在魏东亭丧礼上,魏东亭儿子与一班老臣拦住前来送借据的田文镜与年羹尧不依不饶。被四爷胤禛喝住,魏东亭儿子居然敢顶撞四爷,遭到四爷痛斥:你当你老子死跟你无关吗?今天告诉你,要不是你们这些不孝之弟肆意挥霍,花天酒地也不会落得如此亏空,你不到三十岁就四房妻妾还嫌不足,整天喝花酒养妓女,上个月你小妾打戒指还花了五千两银子,如果说有人逼死魏大人,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你还有你那合府穿金戴银的小姐太太们。

康熙是因魏东亭突然死了,且是上吊而死才自责不已,说自己南巡住他家花了百万银两。但魏东亭只欠国库三十五万两,说明他有进项,康熙知道他有进项才没留意他会国库借款,且还不上。

胤禛与张廷玉却知道魏东亭的症结所在:不善持家,有花钱如流水的不肖之子。魏东亭就算没为康熙花那一百万,放家里也早被不肖之子挥霍一空。

在《雍正王朝》里魏东亭之死究竟是谁造成的?

魏东亭自杀实际上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害死了,他无意之中介入了朝廷的争斗。

魏东亭之所以自杀,表面上的原因在于他欠了朝廷太多的银子还不上来,不得已而自杀的。实际上当时不光魏东亭一个人还不上来,为什么最后魏东亭却落得个如此下场呢?首先来讲讲朝廷为什么要追讨大臣的欠款。当时发生了天灾,也是因为这个事情,康熙从雍正的口中得知户部已经没钱了。当时为了救急,康熙不得以派出雍正和十三爷胤祥去江南筹款,逼着有钱的士绅“自愿”捐银子。

雍正和十三爷胤祥干得非常出色,筹集了二百多万两银子,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由于雍正劳苦功高,康熙为此赐封雍正为亲王。不过康熙也明白,这不是长久之策,不可能次次都靠着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毕竟士绅的钱粮也是有限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朝廷会没有钱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朝廷的钱都让大大小小的官员借走了,他们长期不还,这才使得朝廷办事情的时候没有钱。康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得不出此下策,去派人追讨欠款。

追讨欠款并不是一个好差事,所以无论是大阿哥、太子、三阿哥、八阿哥都是不愿意接手的。原因很简单,官员欠朝廷的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把以前欠的银子都还上,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大大小小的官员怨恨会有多深!雍正当时不在朝廷,回来以后康熙又极力鼓励雍正去接这件差事,不得已雍正才答应了。

不出所料,果然阻力非常的大。这些人对抗雍正追讨欠款最主要的方法便是以魏东亭这些人作挡箭牌。这便是魏东亭最大的失误。雍正对三爷有句话说得很好,您这里借的钱不还,其他人就会接着大水大漂。

什么意思呢?对于那些实在是还不上钱的人,无论是康熙还是雍正,都不想去抄他们的家弄银子,毕竟这样有失朝廷的颜面。可是有些还得了钱的官员,会以魏东亭、三阿哥等人不还为理由,趁机浑水摸鱼,赖着钱不还。这便是为什么很多官员要让魏东亭老状元等人挑头的原因。假如魏东亭不还,凭什么让我们换?

因为魏东亭是康熙的侍卫,从小一起陪康熙长大。无论在朝廷中,还是在康熙的心中,他的地位都非常的高。同时,魏东亭年纪又大,欠的钱又多,自然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当成了挡箭牌。

这些人不停的鼓动魏东亭去阻挠雍正追讨欠款,这才使得雍正没有办法对他网开一面。来看看魏东亭干了那些事情,简单的列举了几项。

1.去找八爷,希望八爷能够借下这个差事,这样事情就能够缓一缓。

2.带头和田文镜对着干。

3.他说出太子党不在田文镜的追讨名单之中的人员。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魏东亭在追讨欠款中过于活跃,这才使得自己把自己搭进去了,对于这一点,隆科多的表现是非常好的,他远远的躲在后面,静观其变。假如魏东亭能够像隆科多那样做,不被人注意,雍正不会为难他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