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高翰文?
要评价这个人,还得从他刚一出场就被吓住了谈起:
一、
与海瑞一身布衣,骑着骡子赴任不同,高翰文则是六人护送一路赴任。
前文也解释过了,高翰文就是一介书生,他跟海瑞不同的地方在于,海瑞是深知人民疾苦,而高翰文虽然也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但是缺乏实践经验,过于理想主义。
这也是严世藩为什么选他赴杭州知府任的原因,前文也说了,说到底他就是一个背锅侠,从他出任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
不过高翰文也确实有才,毕竟曾经科举第三名,他这次赴任也是怀着一腔热血,一心要把“改稻为桑”的国策进行到底,甚至还以为这是一个立功的机会,只是很快现实就给了他一个“大嘴巴”。
因为胡宗宪在前面驿站等着他呢。
而高翰文显然是抵触这次见面的,但没有办法,毕竟浙江的最高长官专门等着,不见是过不去的。因为在严世藩,以及严党其他人看来,这个胡宗宪显然已经站队到裕王那里了。
这也是为什么胡宗宪不敢当面跟嘉靖帝表明“改稻为桑”的难处,而要单独见高翰文的原因。因为不论胡宗宪跟嘉靖帝说什么,奏报什么,在严党看来,都是站队的表现,一旦涉及到党争,说什么都是徒劳。
果然,高翰文听完胡宗宪的话,反问一句:
“部堂这些话为何不向皇上明言?”
胡宗宪只是告诉他,有些事你没有做过,根本不知道它的艰难,你做了就明白了!
那么胡宗宪跟高翰文都说了些什么呢?
二、
胡宗宪对高翰文的问话其实很简单,简单概括就三句话:
第一句话,你知道浙江的官粮还能救济灾民几天吗?
第二句话,等赈灾粮吃完之后,百姓该怎么办?
第三句话,以改兼赈,如果官府和丝绸大户压买地价怎么办?
而高翰文显然也是做过功课的,他针对三个问题的回答太过书生气:
第一个问题他一下子就答上来了,还能坚持十天;第二个问题,他也马上回答,就是我高翰文在朝堂上提出的“以改兼赈”方案啊,由丝绸大户拿粮食换地,灾民也救济了,种桑树的土地也有了;第三个问题,他就有点摸不到头脑了,他这次想到这个问题,最后回答是自己会据理力争!
随着胡宗宪的不停追问,高翰文冷汗都要流出来了,怪不得严世藩要把绝世好毛笔送给我呢,原来这么大一个坑等着我呐?
这是什么坑呢?就是胡宗宪讲的:
“灾民若被逼起事,浙江乱了,你在朝廷提的那个“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奏议,就成了祸乱之源呐。”
其实传统的儒家思想告诉高翰文,不能祸害百姓,他做事也确实遵循这个标准,只是没有想到官场如此黑暗,这大出他的所料,而且毫无头绪,只能求助于胡宗宪:
“我该怎么去争,请部堂大人明示!”
胡宗宪的建议很简单,改稻为桑这个国策继续推行,但是不要伤百姓,有什么难处不要自己承受,直接报告朝廷,只要有理有据,就让朝廷出主意,直到他们也认为执行不下去为止。
估计高翰文都要疯了,既然你都知道这个国策执行不下去,为什么没人跟嘉靖帝讲啊?
疯了,疯了……
三、
浙江巡抚衙门,海瑞终于到了,经历了“狗眼看人低”的守门将领之后,海瑞进入到一个门房,并见到了王用汲。这俩人就此成为了好朋友,后来的旅途中他们俩一直意见一致,王用汲也一直遵循海瑞的脚步。
随后高翰文就到了,此时的高翰文完全理解了胡宗宪,也明白了他的一片苦心。
其实高翰文一开始见到胡宗宪的时候,是有警惕之心的,毕竟严党都知道胡宗宪“叛变”了。其次,高翰文是翰林院搞学问的,自命清高,还以为自己真的提出了一个“以改兼赈”的好主意,所以从心里并不服胡宗宪之前在浙江做的一切。最后,高翰文以为胡宗宪这次找他,是为了敲打他一下,结果没想到,是在救自己。
所以,最后高翰文是给胡宗宪行了叩头大礼,要知道面对严世藩送的文房四宝,他也只不过单膝下跪行礼。
有了胡宗宪讲的海瑞和王用汲可以使用后,高翰文刚进到巡抚衙门,就刻意询问海瑞和王用汲:
“不知二位对朝廷“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怎么看,准备如何执行?”
其实这是高翰文不相信自己提出的完美计划,为什么不适用?
结果王用汲就说了两个字“难啊”!
而海瑞巴拉巴拉说了一大通,大体意思跟胡宗宪讲的差不多,老百姓贱卖了土地后,要么全都饿死,要么第二年,第三年必然会反,到时候,我们大家都相约赴黄泉吧!
高翰文还是不死心:
“阁下怎么知道官府会让那些大户,十石八石一亩买灾民的田呢?”
海瑞估计早就看出来了这个人就是新任杭州知府,所以直接回一句,这就得问杭州知府哦!
此时高翰文彻底迷茫了……
四、
其实不光高翰文迷茫,连前面嘱咐他的胡宗宪也迷茫了……
因为谭纶问胡宗宪:
“跟高翰文说的那些话有用吗?”
本以为胡宗宪会胸有成竹地回答有用,结果他反问谭纶:
“那你们举荐的海瑞和王用汲……”
可见整个朝廷,整个大明的悲哀,从上到下,每一层都失策,却把希望放到最后一层的执行上,希望最后的执行层能以命抗上,能玩出花样,能改变现状?
所以,胡宗宪从这一点上看,出发点绝不全是为了老百姓,他顾虑的越多,就越成不了海瑞式的官员!
而浙江巡抚衙门里各官员有研究音乐的,有研究古董的,有研究周公的,可见这个官场已经烂到什么程度了?
更毁三观的事情在后面:
受灾百姓要自救,自己买粮食赈灾,结果被他们说成刁民,是啊,你们竟然不乖乖的等死,竟然敢自救?
郑泌昌更牛逼,直接训斥下面的人,你们要管好粮市,要控制好刁民,这才是你们的正经事。
好一个正经事理论啊!
同时高翰文也要进场了,临走前嘱咐海瑞和王用汲:
“只望二位一片爱民之心,在堂上能坚持就好!”
其实高翰文不是坏人,他也是一心要做好事,只不过他的人生轨迹一直顺风顺雨。
不像海瑞,几乎步步挫折,而高翰文也并不是意志力不够强盛,也不是聪明不够,也不是怕死,而是因为失去了目标。他本来以为科举当官后,能大展宏图,能一心做事,结果后来才发现,并不是有些事出发点和目的是好的,就能执行下去,因为有太多的阻碍力量在前面挡着呢!
而高翰文经过跟海瑞他们的沟通,等于是达成了一致,以后我们就是队友了,即使哪一天我出现了不对劲,你们一定要帮我,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
这就是团队的重要性,当然这是后话了,这里不表!
从高翰文说出这句话的那一刻起,也就注定了今日的会议达不成一致,那么随后,浙江官员又是如何对付高翰文的呢?那个芸娘为什么一首《广陵散》就征服了他?他又为什么会迷失方向呢?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下回再讲!
说到底,高翰文并不是不爱民,而是缺乏实践,太理想主义,最后弃文从商,也表明,他真的想通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高翰文?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因此,古代官场多书生。高瀚文就是典型的书生从政。
书生从政有利有弊。利,是书生受圣贤教导,为官处世一般都不坏,甚至少数人还一直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弊,是书生空有大言,却眼高手低,被现世一个猛击,往往就灰心颓废,从此就抛弃理想。
在《大明王朝1566》中,塑造了许多官员,官员大都是科举出身,即便不是科举出身,也都粗通文墨,勉强算是文人。不过,多数人都从文人转型成了官员,就算是海瑞也不例外。
高瀚文却是个特例,书中也特别交待,此人在科举高中后就在翰林院工作,也就是一直呆在象牙塔中,与现世隔得较远,这也为后来 高瀚文得种种表现埋下伏笔。
高瀚文有情怀,也有才干。他一登场就提出改稻为桑可以施行“以改兼赈”,试图走出一条既维护朝廷(百官)利益,又维护百姓利益的一条中庸之路。
高瀚文的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却如大多数书生一般,空有理想,不顾实情。事实上,严嵩一党甚至是嘉靖皇帝,从最开始推行改稻为桑,就是冲着敛财的目的去的。
皇帝要敛财,从严世藩为首的大小官员也要敛财,层层级级盘剥下,到老百姓时,已经苦不堪言。
故此,高瀚文最终获罪,改稻为桑一败涂地,后来在芸娘的运作下他保得性命,改行经商。即便是经商,看起来是他做主,事实上一切都是芸娘在幕后帮他打点。高瀚文依然不是做生意那块料。故此,芸娘曾经在裕王府,当着李妃的面,跪求李妃,不要让高瀚文去江南搞织造。
别人都巴不得大捞一笔,芸娘却知道,这个皇商不好当。一旦出世,就会成为高层的替罪羊。
因此种种,高瀚文就是一个书生,空有理想,眼高手低,他与海瑞,与张居正截然不同。不过,这种人还是值得尊敬的,逼近此人还是颇有风骨。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高翰文?
不得不说高翰文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
出身清流,但并不书生意气,而是希望下沉基层干一番事业,为国为民分忧解题;涉世未深,但行事也颇有章法,并不因外人外事所胁而随波逐流。
只是他运气不好,凑上的是改稻为桑的死局,更没有看透改稻为桑背后其实是朝廷两大Boss之间的生死决斗,而后更是为情势所迫走上了官商之路。
但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有芸娘。虽然芸娘低贱出身,但在杨公公身边耳濡目染也深通大义,更能看清大势。芸娘为其解说为何吕芳会将他二人安置在一起,后来也担心高翰文成为又一个沈一石,这些足见她的聪慧和睿智。
所以,高翰文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但其命运更是对一代人的警示。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高翰文?
一个接锅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