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年羹尧要是低调行事,会不会有杀身之祸?
这样说吧,年羹尧的死跟他低调不低调没有任何关系,即使他继续高调,只要注意到这一点,根本就不会死,具体请听我慢慢道来:
雍正王朝中不可一世的大将军之死:年羹尧到底哪个地方做错了?
一、
我们看《雍正王朝》,按照剧情的发展,以及我们第一印象理解,年羹尧的主要死因在于百官的弹劾:
百官弹劾这是起因,李卫和张廷玉的推波助澜,是导致雍正帝最终下达处死年羹尧的决心!
而百官弹劾的主因,又是因为年羹尧杀掉了孙嘉诚,而孙嘉诚是朝廷公认的清官,杀了他激起了众怒,最终导致了年羹尧的接连被贬,最终被杀!
那么我们再往深处挖一下,年羹尧明知道孙嘉诚是雍正帝派到自己身边推行新政的,他难道吃了熊心豹子胆敢杀掉孙嘉诚?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再换种问法,雍正帝明知道孙嘉诚跟年羹尧不合,为什么还要把孙嘉诚派往西北?
说到底,雍正帝就是想让年羹尧杀掉孙嘉诚!
好的,问题来了,年羹尧杀的人多了去了,甚至连雍正帝的女婿哈庆生都杀掉了,也没见雍正帝怎么样他,为什么杀了孙嘉诚,雍正帝却要拿下他呢?
这才是整个问题的关键点,那么他到底激起了哪些人的怒?
毫无疑问,是清流!
而孙嘉诚当时就是这股清流的领袖,那么问题点就变成了,雍正帝为什么要干掉清流派的领袖孙嘉诚?
这就到了我们今天要讲的话题,孙嘉诚到底做了什么事,让雍正帝大为不满?
二、
孙嘉诚在剧中有著名的三大谏:
第一谏,谏新朝铸钱不合理;第二谏,谏张廷玉回避张廷璐科场舞弊案;第三谏,谏年羹尧是个奸臣!
这就是孙嘉诚的主要事迹,前两次直谏可以说是利国利民,深得雍正帝的厚爱,但是第三谏却让雍正帝大为恼火,这是为何?
其实第一谏雍正帝也当面训斥了孙嘉诚,原因还在于脸面问题,朕刚夸了老八胤禩铸新钱得当,结果蹦出来个小小六品户部主事孙嘉诚巴拉巴拉说了一通,弄得雍正帝相当没面子。
是啊,孙嘉诚越把自己说牛逼,就越显得雍正帝是白痴,这也是为什么雍正帝会后找到老十三胤祥下棋,问他:
“允祥,你是不是瞧不起朕?”
是啊,你们都知道铸钱的弊病,可是没有一个人点醒朕!
尤其是年羹尧进京之后,本来雍正帝指望年羹尧给自己长脸呢,结果孙嘉诚不分场合在后面跳着脚的骂,难道雍正帝是瞎子,自己看不出来年羹尧飞扬跋扈?
后来孙嘉诚还要弹劾年羹尧,气得雍正帝把笔都扔给他让他写,结果这个二货拿起笔就要写,幸亏张廷玉及时提醒:
“御笔是你能用的吗?”
其实雍正帝何尝不知道年羹尧有点过分,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回宫不停地让年秋月“卸甲”了!只是这个时间段,这个时间点还没到处罚年羹尧的时候,况且,他虽然有点违背礼制,但大问题并没有。
三、
这时候孙嘉诚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不该拿天象来抨击朝廷大臣:
“根据我朝名臣于成龙推的易理,京师久旱乃是朝中有奸臣,这个奸臣就是年羹尧!”
孙嘉诚没有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可以利用天象说话的只有皇帝,他才代表上天。这也是他们的统治基础,结果这个清流领袖拿天象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来抨击朝臣!作为一名熟读二十四史的雍正帝来讲,这种历朝历代的文人惯用伎俩他不要知道的太多,所以从骨子里就反感。
这才让他去求雨,也是被气得无语了……
关键上天竟然真的感动了,真的下雨了,这下就证明孙嘉诚的理论成真,那么他下一次再拿天象抨击人的话,你是信,还是不信?
这才是让雍正帝恐惧的地方,所以后来他才极力撮合俩人和好,结果孙嘉诚摆的那副态度仍然是一副欠揍的样子:
“军令,我孙某是不会犯的,脾气,也是不会改的!”
那么雍正帝把他派往西北送死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就是为了破坏清流派的同盟,我们看孙嘉诚求雨的时候,都有哪些人围绕在他身边?
都是一群清流,这里面就有后来被砍头的李绂好友谢济世和陆生楠!
清流这一伙就是为了参而参,根本就不考虑时局是否合适!孙嘉诚好歹还有点是非观念,后面的李袚还有谢济世和陆生楠就完全没有是非观念了!可以说是逮到谁就参谁,刘墨林就是因为替田文镜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他们就一起说他望风梯荣、取媚皇上,要一块参他!
而这股歪风就是从孙嘉诚摇臂呐喊,要联合其他清流一起参年羹尧!
四、
解释清楚了雍正帝派孙嘉诚去西北的问题,下面就可以解释年羹尧为什么要杀他了?
这就回到我们上上期提到的年羹尧会送礼的情节了:
老四胤禛送了年羹尧一个陕甘总督,年羹尧还了老四胤禛一个稳定的登基环境;雍正帝送了年羹尧一个大将军职务,年羹尧杀富宁安,杀运粮官,还了雍正帝一场胜仗;雍正帝又赐他黄马褂,赏一等公爵,年羹尧却杀了孙嘉诚!
其实雍正帝想要的是什么?
是新政!
假如年羹尧带孙嘉诚去西北之后,俩人能和睦相处,一起推行新政,那么这样对于雍正帝来讲,即瓦解了清流派的力量,又能树立榜样,让自己的改革派和清流派联合起来,再一起对付八爷党,而且还能利用孙嘉诚监视一下年羹尧,这是上上策。
如果年羹尧杀掉了孙嘉诚后,自己能好好推行新政,雍正帝也勉强可以接受,只要年羹尧能回一个大力推行新政的礼便可,这是中策。
如果年羹尧杀掉了孙嘉诚,而且还不推行新政,那么雍正帝也就有了拿下年羹尧的理由,这是下下策!
我们看雍正帝即位后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推行新政做准备,只要是大力推行新政的人。不管你是逛妓院娶妓女的刘墨林,还是偷偷私会“小三”,下大狱耍流氓打人的李卫,甚至激起考生罢考和群臣弹劾的田文镜,他无一不是大力保护。
甚至面对年羹尧在西北的飞扬跋扈,草菅人命,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对新政有利,他都允许。
其实雍正帝把孙嘉诚派往西北,就是在表明一个态度:
朕不管你年羹尧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这个新政必须得推行,你不愿意主推,朕派孙嘉诚去主推,你要敢阻碍,朕就拿掉你!
而且还给了年羹尧一份朱谕:
“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
说到底,君臣之间的礼尚往来,这种平衡是被年羹尧打破的,雍正帝把能给的都给了,只指望年羹尧推行新政,可是面对雍正帝的宴请,年羹尧接连拒绝了三个请求,更是从侧面表明了对新政的态度。
不要以为几个清流联合就能拿下年羹尧,后来的群臣弹劾田文镜,带头的几个人还不是被雍正帝砍头的砍头,罢官的罢官!
自己的亲儿子弘时又如何,还不是因为会影响到新政推行,也是赐死了……
所以,年羹尧真正的死因,就是因为没有理解雍正帝的深意,本让他还一个推行新政的大礼,他却把象征“新政”的孙嘉诚给杀了!
即使到最后被杀前,年羹尧仍然没有想通自己到底哪里错了?为什么雍正帝对自己没有情谊了,还哭着把佛珠扔到了桌子上?
这或许才是真相吧!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要是低调行事,会不会有杀身之祸?
年羹尧低调行事也免不了杀身之祸,这有先例,隆科多和年羹尧一样对雍正有拥立之功,但隆科多一向低调,做事小心谨慎,最终还是被圈禁至死,下场和年羹尧一样。
雍正必杀年羹尧的逻辑是这样的,让我们来为分析一下。
康熙驾崩,雍正要登基,这时手握二十万大军的抚远大将军王胤禵是有可能造反的,雍正对此很清楚,他安排时任四川总督的年羹尧接替胤禵抚远大将军一职,实际是让年羹尧的部队钳制胤禵。年羹尧成功了,胤禵没敢造反。雍正顺利登基,年羹尧从四川总督到抚远大将军,也相当于得到了提拔。
隔年,西北罗布藏丹津造反,这是对新任皇帝执政能力的挑战,如果雍正连叛乱都搞不定,说明你没能力,皇帝也不用当了。这时,雍正派年羹尧平叛,凯旋而归。雍正的皇位保住了,年羹尧的功劳大大的。这时雍正要怎么奖励年羹尧,年羹尧是武将,职务到顶了,再升他的职,雍正只能把皇位让给他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雍正只能给于年羹尧精神奖励,封他一等公爵。
在雍正看来,年羹尧这么大的功劳,如果奖励不够,会显得雍正不够大方,让满朝文武觉得他雍正是个无情无义的皇帝。升职不行,那就给权,总之奖励要做足。这样雍正把权力分给了年羹尧。
年羹尧不要,就拨了皇上的面子,雍正会想,你年羹尧啥意思,是嫌弃奖励少,看不上咋的?难道要我把皇位给你吗?
不要不行,要了就中招了。
有了权力,给别人办事,别人送你钱财,你就成了贪污犯。这还不严重,严重的是你为别人办事,事成了,别人追随于你,就成了你的朋党。朋党是皇帝最忌讳的威胁皇权的东西,皇帝历来都是必欲除之而后快。年羹尧的结果会好吗?
你不贪不占,用皇帝给你的权力为别人办事,不收取任何好处。雍正会觉得年羹尧这是在收买人心。做臣子的,职务到头了,还收买人心,是要抢皇位呀!
雍正分给年羹尧的权力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年羹尧收下了,带在身上,早晚会爆炸。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要是低调行事,会不会有杀身之祸?
流言杀人,积毁销骨。
年羹尧的死不仅仅是受到了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雍正皇帝,更为重要的还有他的性格特点,以及雍正朝的那些朝堂大臣。
年羹尧是一个典型的悍将,影视剧中的年羹尧不仅仅选择了四爷这个好的平台,超高的军事天赋也让自己迅速成为了雍正皇帝可以依赖的心腹重臣,而雍正皇帝对于年羹尧的擅自专权有默许的成分,也有捧杀的成分。
但是,对于每一位睿智的帝王来说,诛杀一个有功之臣是最不道义的君主。
即便雍正皇帝拥有对于朝堂臣子生杀予夺的大权,可是诛杀曾经的西北平叛功臣年羹尧难免会落人口实。雍正皇帝不会这么做,他也不想这么做。
可是,当年羹尧开始肆无忌惮的仍然按照自己来历风行的做事方式行事的时候,朝堂中的大臣的流言就足以杀死他。
居功自傲的大臣的结局,不是死于帝王的屠刀之下,就是死在了朝堂大臣的流言之中。
年羹尧的死亡和朝堂大臣的言语重伤有很大的关系。
而这一切的流言都源于年羹尧自己。
年羹尧对于雍正皇帝的态度是复杂和多变的,对于帝王来说臣子的忠心和操守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可是年羹尧在替雍正皇帝跑腿的时候,还是不是的对于八爷抛出来的橄榄枝颇有好感。对于年羹尧而言,利益和权力才是他人生基本的准则。
割除了利益和权力的年羹尧也许仅仅是那个仰仗着黄马褂而不被官员欺负的底层小人物。
甚至在年羹尧被赐死时,那一纪念悲恸的大哭好像在诠释着自己的无辜。
其实,年羹尧不无辜。
倘若,年羹尧不那么居功自傲,年羹尧不那么落人口实。雍正皇帝的屠刀部不会舍得砍向他的头颅,让雍正皇帝在忍不可忍的时候,终于谩骂了年羹尧一番。
年羹尧的作死性格,朝堂大臣的连番流言。
雍正皇帝就是再怎么喜欢年羹尧,他也不会纵容年羹尧如此的骄狂。
其实,雍正皇帝需要的是:
年羹尧的一个认错,一个低头的态度!
只要年羹尧肯醒悟,雍正皇帝就有办法挡住群臣的悠悠众口,不至于赐死年羹尧。
年羹尧是西北重臣,平叛有功,又真心悔改。
如果年羹尧能够做到低头认错,雍正皇帝的这番说辞谁人能驳斥?
可是性格执拗,做事骄狂的年羹尧不仅仅没有明白雍正皇帝的这份苦心。反而在被贬斥之后仍旧我行我素,掏出了黄马褂来镇压当地的官员。
不懂得低头示弱,不懂得收敛自己。
年羹尧的性格缺陷所能够给与他的结局也仅仅只有死亡了。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要是低调行事,会不会有杀身之祸?
年羹尧善终是不可能的,除非他是第二个李卫,第二个田文镜。
李卫,田文镜,高福,年羹尧都是从雍正潜邸出来的奴才。高福因为听了邬思道的计策,送了个信就被毒死,虽然他不小心犯错在先,但是雍正却在夜晚背着邬思道将高福杀死。这很明确的说明了,雍正可能知道这个计策,也可能是在警示邬思道,不要自作主张耍聪明。年羹尧呢?这个人立场不坚定,屠灭江夏镇以前他去拜见了当时的张廷玉。当上了陕甘总督,又先去了八爷和十四爷的府里。总感觉他对雍正不是那么忠心,而是撒大网捞大鱼,不管谁当了皇帝自己都能锦衣玉食。然而这些事儿雍正都了如指掌。
为什么雍正后来派李卫到年羹尧身边,其实就是为了监视年羹尧,摆明了对年羹尧不信任。最后雍正要杀死年羹尧的时候,列了92条罪状,这92条罪状难道都是因为他嚣张跋扈,做事不低调引起的吗?显然不是。雍正在下第一道旨的时候就说年羹尧是天下第一等忘恩负义的人,斥责他要“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那你就到杭州做个将军吧。年羹尧要造反,属于子虚乌有,雍正没有证据,却一口咬定这个猜测是事实。
年羹尧都被贬去守城门了,还要被杀掉。雍正宁可得罪全天下的读书人,都不降田文镜一级。雍正要杀年羹尧之心,昭然若揭。后来年羹尧将“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电视剧中说了,年羹尧就是一时气昏了头脑,一时笔误,雍正却把他作为年羹尧目无尊长的罪证。人是要有弱点的。如果年羹尧行事低调,做事隐秘,这更会显得自己心机深重。雍正本来就是一个疑心重重的皇帝,如果年羹尧这样做的话,恐怕会死得更快。
文/红雨说历史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要是低调行事,会不会有杀身之祸?
如果年羹尧低调一些,他肯定不会被杀的。
自古功臣被杀,无非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恃功而骄纵,让皇帝很不开心,必死;第二个,就是功高震主,威胁到了皇帝或者皇帝的下一代,不管是否低调,都必死。
很明显,年羹尧属于第一种。他虽然功劳挺大,但绝对没有大到可以震主的程度。杀他之前,雍正惯着他,那是因为西北还离不开他,并不是雍正怕了他了。真到雍正想要动手的时候,只要他动一动小拇指头,便把年羹尧摁倒了。
所以,只要年羹尧不要骄纵得太过分,雍正皇帝是没有任何理由杀他的。
按照剧情,年羹尧是雍王府里的包衣奴才,是雍正一手提拔起来的,两人有着非常坚固的感情基础,以及共同的利益。在雍正夺嫡的过程中,年羹尧是他的左膀右臂;在雍正初登基的时候,年羹尧又是他坐稳龙椅的底气。而且,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还是雍正的爱妃。
有这么多感情与利益牵连,雍正怎么舍得杀死自己的心腹之臣呢?
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雍正与年羹尧的关系是异常甜蜜的。雍正登基前自不必说,年羹尧是雍王府奴才里最能干的;即便雍正登基后,对待年羹尧也是异于旁人。在奏折的批示里,雍正甚至对年羹尧说出“朕实在不知如何疼你”这样的话语。不但甜蜜,简直肉麻。
可就在这么好的局面下,年羹尧竟然一步步走入了死局。其根源,就是年羹尧过于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太过骄纵,不但得罪了雍正,更是得罪了所有朝中重臣。
年羹尧从西北战场凯旋回京,大臣们奉命跪迎,年羹尧居然看都不看一眼,坐在马上傲然而过,重臣都感觉很受伤;见了雍正,他竟然继续傲娇,雍正让他的手下卸甲,他却故意不发话,雍正尴尬了十几秒钟后,年羹尧才发话让手下卸甲,手下这才卸甲。
后来,雍正把自己想要重用的铮臣孙嘉诚派到西北,与年羹尧合作,结果年羹尧却把他杀了。孙嘉诚不但是雍正的心腹,还是朝中清流派的砥柱。孙嘉诚一死,朝中大臣便开始集体参劾年羹尧——连张廷玉这样老成持重的老臣,都说年羹尧必须死。
而雍正本来也有了要杀年羹尧的意思。如此君臣合心,年羹尧当然必死无疑。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要是低调行事,会不会有杀身之祸?
年羹尧若懂得低调做事,雍正不会杀年羹尧,否则,雍正身边的人还不死光了?雍正虽然严谨苛刻,但做事讲理,本质很好,雍正因被康熙委派去全国各地钦差视察现场解决问题,深悉官场弊端,深知民间疾苦,知道这些社会问题的症结,所以才有后来雍正王朝推出的系列政策——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耗银归公、改土归流等,可以说雍正代表着基层大众的利益,有些朴素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思想,雍正治理贪官腐败的力度,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朱元璋可以媲美,雍正发誓革除社会不安的源头,整治官僚豪绅,是个不世出的好皇帝。这跟雍正学习佛法有关,佛法追求世界大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这正是佛法思想融入世间的伟大之处。
了解雍正,才能知道雍正的执政方向和对属下的取舍定位,年羹尧帮助雍正挣回脸面,把康熙末年死了两三万军人的青海的大败仗打胜了,实现了康熙生前心愿,帮助雍正稳住了朝局,瓦解了政敌,使雍正把军队掌握在自己手中,彻底使竞争者底气全无。这不能你说年羹尧的功劳居功至伟。
但年羹尧自以为文武双全,权势熏天,连雍正也得给他面子,到处插手朝廷政务,安排不少跟年羹尧家族走的近的官职岗位 ,深知多次年羹尧荐人有误,朝臣议论纷纷。雍正因为青海的战事未赢,一直隐忍年羹尧。当西北战事稳定,雍正终于腾出手可以干自己要改变社会不公的系列政策了,发现年羹尧不仅不知轻重,收受巨额贿赂,还目中无人,在雍正面前也平起平坐,更过火的是,年羹尧与政敌搅在一起,被政敌挑唆,有政变的苗头。如此 雍正不得不快刀斩乱麻,用岳钟琪代替年羹尧,接管年部军队。不久,连降八级,降为最末级不入流的无人路过的城垛的城门领,最终赐死。
年羹尧是自大、不知收敛惹的杀身之祸,也是对政治过于热衷惹的祸,还是对雍正的政治抱负和为人不甚了解惹的祸。一句话,年羹尧聪明反被聪明误,是个命都没保住的小聪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