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帝死后,他留下的大臣们结局如何?
《雍正王朝》整部戏其实都是围绕着国库没钱展开的,雍正帝即位后开始执行新政,并且为了新政执行而忍痛杀掉了弘时,就为了让弘历即位,那么弘历即位后,他又是如何对待这些前朝老臣呢?
一、弘历
纵观雍正帝的后半生,一直为了新政而奋斗,新政主要分三个方面:
一是摊丁入亩,二是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三是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弘历即位,也就是乾隆帝即位后,继续推行这三项新政,但是推行的力度和决心却大打折扣,除了前两个政策仍然在推行外,第三个制度却形同虚设,最终停止执行。
那么在剧中弘历的表现有没有前兆呢?
其实是有的,比如整部剧就没发现弘历有什么重大立功表现,要么装好人,要么就假装什么都不知道,要么就躲得远远的……总之眼睁睁地看着雍正帝和老十三胤祥等人在热锅上炒,却又假惺惺地要帮忙,实际啥忙都没帮。
这一点上弘历跟胤禛有着天壤之别,完全是坐享先人的劳动成果啊,空手套皇位。
他是怎么做的,我们暂且不提,我们来看看,弘历曾经看似不经意的一句闲话,就注定了他即位后,新政无法顺利推行!
弘历去河南时,有人家要逃,弘历关心地问了一些情况,最后对刘墨林说:
“听见了吗?田文镜在这儿推行新政,又做得过于操切,怎么能不受到人家的非议。”
其实这句话就是弘历对雍正帝新政的态度,要知道此时的田文镜已经推行了很久新政了,如果他都是操切的话,那岂不是雍正帝更加操切了?
作为雍正帝的继承人,也是新政的继承人,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就已经表明,他推行新政的决心远远没有雍正帝大。而且不愿意做孤臣,也不愿意做孤君,更不愿意得罪天下读书人……
所以,乾隆帝虽然奢侈无度,但是文人很少有骂他的,还替他把十全老人的称呼喊遍了全中国……
二、田文镜
田文镜是酷吏吗?
其实剧中是有体现的:
还是刚才弘历说的话,其实他说田文镜做事操切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这家要搬家的人说了一句:
“吓怕了,习惯了,走了。”
明明田文镜修好了黄河大堤,为什么这家人还说吓怕了呢?
其实他们并不怕大水,怕的是田文镜,因为历史上田文镜就是一个清官和酷吏于一身的人。
电视剧中这段有删减,原版应该还有一段剧情没有讲(杨角风猜测),在原著小说中也有提到。八王议政逼宫前,当弘历被派到李卫那里后,曾经问一个粥场的管事:
“都是哪个省份的来这里人最多呢?”
管事的说:
“那还不是河南第一!他们不但来的多,而且常常是一拨一拨地来……那边天天吵着叫‘垦荒’,里保甲长们撵着人们丢了熟地去开生荒……生地还没开出来,熟地就全又撂荒了,他们怎能不往外逃呢?”
所以,田文镜虽然初衷是好的,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也注定弘历即位后,不会重用此人。
当然真实历史中,田文镜在邬思道离开后,就开始走下坡路,雍正十年解任,随后病死……
三、李卫
李卫貌似跟弘历走的最近,当初弘时要杀弘历时,就是李卫跟图里琛前去救援的。
而且雍正帝最终杀死弘时,这里面弘历和李卫配合的相当默契,比如弘历:
“更不愿因此事使皇阿玛和皇额娘伤心,只是刘墨林可惜。”
李卫:
“这事,奴才我没法子说……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
再加上老十三胤祥临死前讲的弘时身上有老八胤禩的影子,最终让雍正帝下了杀弘时的决心!
照此讲,李卫是扶持弘历上位有功之人,他应该仍然受到弘历重用才对?
其实他确实也受到了乾隆帝的重用,只不过雍正一朝榨干了他的心血,就像剧中他最后一次跟雍正帝见面一样,让人感动万分,尤其是他说的:
“劳主子惦记,翠儿也不太好……”
一个“也”字就已经表明了他自己也确实不太好,即使不太好,但是他仍然跑到狱中把曾静打了一顿,但是几年后,李卫在乾隆三年去世……
而前面被雍正帝树为楷模的曾静,也被乾隆帝杀了,不仅杀了他,还把雍正帝向全国推广的《大义觉迷录》列为了禁书!
四、张廷玉
与前面几个大臣不同,张廷玉是康熙帝留给雍正帝的能臣,不仅在康熙朝任重要职位,在雍正朝更是做到了极品。并留给了乾隆帝,成为顾命大臣之一。
在雍正帝临终之前,还给了张廷玉一个重大恩惠,那就是死后可以入享太庙,这也是唯一一个汉臣入享太庙。
所以到了张廷玉晚年,他就有点偏激和固执了,显然乾隆帝也认为雍正帝给予他的尊荣超过了界限,于是后期对他有所限制,但最终还是给了他配享太庙的荣誉。
张廷玉知道的事情太多了,能力也强,而且雍正帝重用的大臣中,就他最能活,田文镜早于雍正帝去世,李卫也在雍正帝死后三年去世,年羹尧不用提了,早就死了,唯独张廷玉硬是活到了乾隆二十年!
当然,雍正帝还留下一个隆科多:
其实剧中的隆科多对雍正帝举报了弘时,最终也点燃了弘时死亡的导火索,但是真实历史中,隆科多在雍正六年,就被圈禁而死了。
哦,还有一个岳钟琪:
剧中没有表,只是说雍正帝对他很失望,但是不得不继续用他,真实历史中,雍正帝是撤了他职务的,等乾隆帝即位后,又重新任用他,最终死在征战途中。
还有逃跑了的邬思道……剧中没表他最后去了哪
剧中的弘昼活的岁数超级长,也是这么多皇子皇孙中活得最潇洒的一个,号称“糊涂王爷”!
其实他的糊涂都是假的,正所谓难得糊涂嘛……
这就是这些大臣的下场,有没有遗漏掉的?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雍正帝死后,他留下的大臣们结局如何?
雍正王朝中雍正帝死后,他留下的大臣们结局如何?
雍正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政的皇帝,也是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的皇帝,可以说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的父亲康熙皇帝去世时,留给他的是内政糟糕、腐化严重、派系争斗的烂摊子。雍正克服重重阻力,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整顿财政、火耗归公、摊丁入亩、改土归流、设立军机处等等,终于使封建皇权和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加强。
雍正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一方面是他拥有强大的智慧与魄力。另一方面,是他能够任用手下的精兵强将,最为著名的就是胤祥、张廷玉、年羹尧、李卫、田文镜、李绂、隆科多、鄂尔泰等宠臣。其中胤祥、隆科多、年羹尧、田文镜在雍正朝时期因各种原因去世。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一下其他几个人的结局:
张廷玉忧郁病逝家中
张廷玉可以说是三朝元老,家境好、有智慧、有才学,在康熙朝和雍正朝的时候都受到了重用。尤其在雍正时期,雍正几乎每件拿不准的事都要和张廷玉商量再做决定,那时候张廷玉不仅典掌军机,还兼理着吏部、户部等要职,雍正病危的时候留下遗诏要求张廷玉百年之后要配享太庙。
可就是这样一位被雍正倚重的大臣,在乾隆时期却受到了乾隆的百般刁难。乾隆前期,张廷玉仍旧受到乾隆的重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观点乾隆都不赞同,有时候还到达了争论的地步,因此乾隆渐渐地对张廷玉产生反感。
乾隆十四年,张廷玉不顾乾隆的挽留,多次提出辞职回乡养老,同时上奏希望在自己死后可以遵照雍正的遗命臣配享太庙,要乾隆开个证明。乾隆听后大怒,但还是给了他一份手书。第二天张廷玉让儿子张若澄入宫谢恩。但乾隆帝因为张廷玉不自己来非常恼火,准备下旨要他自己来。
但是圣旨没有到达,张廷玉自己就来了,乾隆知道后更不高兴了,认为军机处泄了密,并下令削去他的伯爵,罢免他配享太庙的优容,同时不让他辞职归乡。乾隆十五年,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张廷玉又请求辞职归乡,这彻底激怒了乾隆。后来,四川学政编修朱筌获罪,张廷玉受到牵连被没收了所有财产。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在忧郁中病逝,享年八十四岁。
李卫因病去世被厚葬
李卫本来担任户部郎中,因为聪明伶俐、会办事,逐渐得到了雍正的重视与赏识。李卫虽然出身一般,但是为人正派、嫉恶如仇,也是个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在许多雍正愁的不知如何去办的棘手事件中,李卫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全部将这些难事一一化解,比如查办私盐、修筑海塘、缉拿盗犯、打击贪官污吏等等,是个真正能干事、敢干事、会办事的得力干将。
雍正去世后,李卫继续当官。在乾隆三年的时候,因病去世,时年五十一岁,乾隆按照总督的待遇给他厚葬。
李绂告老还乡病逝
李绂从小聪明绝顶,被称为神童。在康熙三十八年的时候,就高中进士入朝为官。李绂做官为人清廉、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即使是皇帝的宠臣他也经常弹劾,比如田文镜、年羹尧他都弹劾过。正因为如此,他也经常遭到别人的诬陷。
有一次,他被别人诬告庇护私党、贪污腐败,等到抄家的时候才发现室内简陋、别无长物,因此逐渐地得到了雍正的重用。到了乾隆元年,因为举荐别人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受到了牵连,被降职使用。此后他平稳做官,在乾隆八年的时候因为得病还乡,在乾隆十五年的时候去世,享年七十岁。
鄂尔泰病逝
鄂尔泰也是雍正最重要的心腹,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在西南“改土归流”,有力促进了国家的安定团结,推动了西南经济的发展。他因为土归流的功绩被封为伯爵。
雍正死时,鄂尔泰被封为顾命大臣。乾隆元年,除担任大学士外,他还兼任了军机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经筵讲官等等,真可谓是位高权重。后来,鄂尔泰与张廷玉两派斗争,乾隆乘此机会收拾他们,多次降旨敲打鄂尔泰。乾隆十年的时候,鄂尔泰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被封进太庙。
总体而言,虽然雍正的宠臣们在乾隆朝前几年还比较受重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受到了乾隆的猜疑与打击。李卫死得早,但是后来被乾隆说仗着雍正的宠爱为所欲为。张廷玉、鄂尔泰逐步被针对,要是不病死估计就会被整死。李绂早早告老还乡,要不以他的性格,估计也要成刀下鬼了。
雍正的宠臣你最佩服哪一位?一起讨论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