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中浙江淳安百姓为什么不愿意执行国策改稻为桑呢?
嘉靖帝默认“改稻为桑”国策下达了之后,严党高高兴兴地跟嘉靖帝一起吃元宵去了。而清流们却围绕在裕王身边,商讨如何“倒严”,最终打算让谭纶去劝说胡宗宪,最好浙江能烧起一把火,加速严党的倒台!
那么作为一项国策,从我们现在的目光来看,确实是有利于民的,那么为什么老百姓不买账呢?
一、踏苗
在浙江淳安,一片隔着大江的农田,画面一转,只见全副武装骑马踏苗的明军和跪倒一地的老百姓……
其实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并没有明白,“改稻为桑”本是好事,一亩田产的粮食没有一亩田产的桑叶赚钱多。而且税收也维持之前的不变,对于老百姓来讲,并不是坏事,为什么他们不愿意?
假如,当地的老百姓同意了改稻为桑,自行把自己的农田变更成桑田,那么后来的决堤,后来的赈灾,后来的卖地通通就不存在了,本是两全其美的事,硬生生最后从这里开始掀起了一场全国风暴。
不仅我们搞不明白,连杭州知府马宁远也搞不明白:
“改稻为桑乃是国策,上利国家,下利你们,我就不明白了,这天大的好事,为什么就是推行不下去?”
从时间顺序上来看,国策制定是农历正月十五,差不多二月底的样子,而浙江淳安插秧差不多是五月底了,这中间有三个月的时间,按此推断,马宁远应该不止一次的劝说老百姓不要种稻,改种桑。结果老百姓还是插上了秧,最后无奈,执行毁灭性踏苗行动。
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们会觉得这个杭州知府马宁远是一个坏官,他故意践踏老百姓的土地。
其实,转念一想,一个市长级别的人物,亲临前线,指挥稻民的产业化调整,为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老百姓的收入的提高,不辞辛苦,苦口婆心的劝说,着实辛苦。从这个细节上来看,马宁远其实是一个做实事的实力派干将,只要上面的指示来了,必然全力以赴!
他的初衷是好的,也是想急于办好这项差事,只不过采取的方式让人心中不是滋味。
二、拦马
后来的杨金水等人搞得毁堤事件,马宁远是反对的,只不过无可奈何,最终赴死之前,通过跟胡宗宪的对话得知,马宁远也是农民出身,他不是不明白土地对老百姓的重要程度。
也正是如此,对比后来的大水,他的踏苗行动反而是最利于老百姓的,只不过剧中每个人的战术都没问题,战略上出现了大问题。
我们看双方对峙的画面,是不是异常熟悉?
前有推土机“突突”地往前开,后有穿着zhi服的人紧紧跟,管你寻死觅活呢,能阻止城镇化浪潮吗?
其实这个“改稻为桑”基本理论,就是城镇化建设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不把这些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怎么会心甘情愿进织布厂,织布呢?
所以老百姓面对自己的这点苗被踏烂了,连性命都不顾,冲上去拦马,想想这个画面,一阵心酸。
可是官员嘛,官字帽子下面两个口,能说会道的,且掌握话语权,在当时那个信息传播条件下,老百姓根本就没有发言权。
果然,马宁远身边的一个知县常伯熙歪点子立马就出来了:
“刚才就有人公然说‘反了’!”
好,这个帽子扣起来屡见不爽,而且还不需要什么证据,只要你有跟官兵身体接触的情况,很好,证据确凿!
三、反了
擒贼先擒王,自古如此,只要把带头闹事的那个人拿下,后面的人自然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至于罗织什么罪名,那得看马宁远的心善不善了,毕竟上下嘴唇一张一合,什么套都可以下。带头闹事的是桑农齐大柱,这个人很重要,后来的剧情中还多次出现,马宁远很不理解:
“桑农为什么要来带着稻农闹事?”
按照我杨角风向来的风格,总喜欢从阴谋论入手,比如齐大柱是怕都改了桑田,自己的桑叶卖不了好价格?不过这里这样推断并不适合,因为后面的剧情表明齐大柱确实是一个“心中不平”的老百姓代表。
马宁远有的是办法对付他眼中的“刁民”:
“你在王直那儿当什么头目?”
这句话相当阴险,如果齐大柱来一句不是什么头目,好,他必死无疑!
不过作为只读圣贤书,一心为民的马宁远,这么欺负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合适吗?还用的是如此歹毒的手段?
还好,齐大柱并没有上当,不过也透出阵阵心酸,一个老实巴交的老百姓,连王直是谁都不知道,可见他们的淳朴:
“什么王直,什么王直,我不认识王直!”
马宁远嘿嘿一笑,到时候你就认识了,这句话透出丝丝寒意,包括后来的海瑞上任后,郑泌昌、何茂才也想用此法陷害,千百年来,这样的案例太多了……
四、破局
这时候身着三品铠甲的将军骑着马过来了,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戚继光!
面对他的到来,马宁远还安慰身边的两个知县,由此可见,他根本不想跟戚继光撕破脸:
“兵是部院调给我的,他调不走。”
而戚继光,根本不理会他们,直接冲着自己的兵士过去,而刚才还在踏苗的官兵,马上下马排成了两排。戚继光确定他们就是踏苗的官兵后,一路骑马左右开鞭,所有的官兵左右脸上都出现一道血痕,却又都站着不动。
由此可见,戚继光治兵的严格和他在军队的绝对威信,跟后来他们牺牲官兵堵决堤做好了铺垫!
我们从戚继光的“又是断水,又是踏苗”的话中也得知了,马宁远在踏苗前也确实做过一些功课,想想我们现在个别人面对的断水、断电,仍然坚守,这个方法可不可取,还真不好说。
戚继光也是一个用计谋的高手:
“当兵吃粮,你们吃的是谁的粮?”
其实也是暗示他们,当兵的要跟老百姓站在一起,这个理论,我们的伟人试过,是真理!
马宁远故作聪明地接过话来:
“当然是皇粮,这事难道还不明白?”
戚继光一看这家伙入套了,马上问皇粮哪来的?马致远更聪明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粮,当然是皇上的!”
戚继光丢下一句话:
“那你们断的就是皇上的水!踏的就是皇上的苗!”
五、总结
马宁远面对戚继光要离去,仍然不肯放人,也狠狠的撂下了话:
“本府台现在就一个人站在这里!敢造反的就过来,把我扔到这河里去!”
所以说,老百姓还是理智的,还是很好欺负的,面对自己的人被抓,也只能远远地跟着,跑到杭州,找到衙门跪着去。这个情景,其实到现在仍然没有改变。
而马宁远仍然不忘在老百姓面前下决心:
“改稻为桑乃是国策,你们要么自己改,要么卖给别人去改,死一千个人,死一万个人,全浙江的人死绝了也得改!”
真是祸从嘴出啊,前面说的好好的,非得加上死人的事,也埋下了他后来先死的伏笔啊!
刚才讲了这么多,我们仍然没有解释,为什么老百姓不愿意改呢?
其实主要原因就在于,粮食可以吃,而蚕丝不能吃,蚕丝至少还得经过好几道工序才能换成粮食。对于老百姓来讲,根本没有安全感,况且当时的粮食生产能力,根本支撑不起这么多人口,毕竟浙江是七山一水二分田啊!
而且老百姓种地已经种习惯了,却让他们去学习种桑树,养蚕,织布,这不是为难他们吗?
就像我们要发展互联网行业,岂不知这中间有太多的路要走,你让一个种了二十年地的农民去学习编程?
所以,要想改稻为桑的国策能正常推行下去,不能这么急,至少后来胡宗宪说的三年为期是靠谱的。比如邻居老王家今年改了田,第二年多收入了二两银子,那么对邻居老李来讲,诱惑力太大了,不用逼着他改,他自己就改了!
只是马宁远也没有办法,因为内阁的人,并看不到这一点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大明王朝中浙江淳安百姓为什么不愿意执行国策改稻为桑呢?
改稻为桑可以说是大明王朝1566中最核心的事件的。 严党和清流为这个国策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为什么严党在改稻为桑上面会失败,说到底还是浙江的老百姓不愿意改稻为桑。现在有句话叫做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严党严世蕃完全是逆势而为,企图靠着自己的权力强行逼着浙江的老百姓执行他们所谓的“国策”。
那么为什么浙江的老百姓不愿意执行这个国策呢?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第一、改稻为桑的根本目的是严党为了捞银子,补朝廷的亏空。
为什么要改稻为桑?根本原因还是朝廷亏空,每年花的钱比赚的钱要多,一年亏空一千长此以往,必定是会出问题的。为什么朝廷会亏钱呢?一方面是嘉靖皇帝这个人大兴土木,花掉了太多的银子。另一方面则是大明朝本身有问题,土地兼并比较严重,赋税全落到小民百姓身上,百姓生活困苦,朝廷自然收不上钱来。更何况宗室太多,负担过重,而朝廷吏治腐败,东南又有倭寇作乱,北边又有鞑靼入侵。
这种情况下,朝廷亏空也就毫不奇怪了。作为大明朝二十多年的当家人,严嵩是需要迫切解决这个问题。再这么搞下去,不要说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趁机发乱,嘉靖本身肯定会严党一脚踢开的。
不得不说严嵩的确是个老狐狸。张居正一本正经的借着国库亏空的事情长篇大论,他原本的目的一方面是借着朝廷亏空攻击严党,另一面则是希望朝廷能给他的兵部多拨点银子。为此,他特意强调了如果平定东南了倭患,江南的丝绸、瓷器就能够出海换来白银。
没想到严嵩突然话题一转,说是这件事情张居正跟他商量过。然后,他就借坡下驴,把改稻为桑这个国策说了出来。张居正此时估计内心是崩溃的,他不自觉的想向徐阶高拱那边张望,估计想说的是:
“我真的没跟严嵩商量这事!!!”
等严嵩说完,嘉靖自然批准了。毕竟站在嘉靖的角度来看,改稻为桑反正是严嵩去干,捞得银子能够部朝廷的亏空,何乐而不为呢?甚至嘉靖还帮了严嵩一把,把稻田改为桑田,三年的赋税仍然按照稻田来收税。因为桑田的收入高,自然赋税也高。现在仍然按照稻田来征税,那么浙江的老百姓自然会踊跃种桑。
从这里就不难看出,这个国策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替朝廷补亏空,根本不是为了老百姓。既然是这样,又怎么会真正顾及到老百姓的利益呢?至于说浙江的老百姓会收益,哪朝哪代官府要搞什么事情,不是以为国为民作为旗号。可是真正为了百姓的国策又有多少,真正最后能是老百姓受益的恐怕就更少了。
第二、桑叶不能吃,蚕丝也不能吃,老百姓是靠着粮食活下去的。
连嘉靖和严嵩都知道桑田的产出高,为什么浙江的老百姓不愿意执行这个国策呢?其实反过来想一下就明白了,如果改稻为桑真的能让老百姓多赚钱,那么老百姓为什么以前不这么干?为什么非要等到朝廷去推行这个事情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嘉靖和严嵩商议这个国策的时候,是以丝绸价格不变为前提。丝绸可不是什么硬通货,毕竟人可以不穿丝绸,但是不能不吃饭。更何况老百姓手里不过是生丝罢了。平时家里中点桑田,靠着生丝换点钱还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全家依靠桑田,那么风险是极大的。
倘若浙江大部分的农民都把自己的田地改为了桑田,到时候向沈一石这样的丝绸大户联合起来压低生丝的价格,提高粮食的价格,怎么办?这种事情春秋的时候管仲就干过,通过经济战打败附近的邻国。
第三、严世蕃改稻为桑过于急躁,加上他用人失当,使得民怨很深。
对于改稻为桑的问题,胡宗宪很早就看出了其中的问题。只可惜谭纶去了,严世蕃等人将胡宗宪看成了党争之人,胡宗宪关于改稻为桑的也建议被当作是“讨裕王爷的好”。
毕竟浙江不像别的地方,浙江的土地非常至少,七山二水一分田。更何况此时浙江还面临严重的倭寇骚乱,这种情况下,严世蕃还要这么急的推行这个国策,自然是要出问题的。前面是直接断老百姓的水,派兵践踏老百姓的秧苗,后面更是丧尽天良的扒开新安江的大堤,造成了洪灾。
除此之外,严世蕃所用非人。严嵩有句话说得很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我们的人争气才有用。可是严世蕃重用的郑必昌、何茂才,这两个人做事情私心太重了。这样的大事,不是他们这些人能办好的。
这些事情下来,就算有些老百姓愿意改稻为桑,那现在也必定是不愿的。试想大明的官府无所不用其极的逼着老百姓去干一件事情,难道会是好事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