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中面对皇孙诞生,严党、太监和清流们表现有何不同?

上一个回答我们讲了“改稻为桑”国策是如何出炉的,虽然是严嵩一人之力提出的,可是他巧妙的“绑架”了所有人,包括嘉靖帝。

同时裕王府传出喜讯,裕王妃诞下皇孙,嘉靖帝大悦,并让清流们前去探望,那么其他人捕获到这个信息,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皇上大喜

面对太监举着的托盘,里面放着一个大大的玉璋,嘉靖帝并没有把喜悦表现到脸上,而是淡淡地问裕王府生子了吗?

清流一党仿佛重重地舒了一口气,但是仍然故作镇定,反而吕芳最高兴,而且这种高兴是真心替嘉靖帝着想的。

此时的嘉靖帝从袖子里拿出来一颗冬枣,一颗栗子,吕芳巧妙地向众人解释,皇上这是要“早立子”!

这里一定要注意吕芳的回话,他说的是回主子,而不是回皇上,意思也是表明自己是内臣,是自己人,真心替嘉靖帝高兴!

同时也等于卖清流们一个人情,给他们吃一颗定心丸:放心好了,裕王肯定是未来的皇帝,而这个皇孙也是未来的皇储。

结果清流们没来得及高兴,嘉靖帝又补充了一句:

意思就是说,不要急着高兴,周云逸后台的事朕也是清楚的很,你们还是注意一下的好!

说到这里的时候,高拱瞪大了双眼,有一种小心思被看破的惶恐感……

这时候嘉靖帝仍然沉浸在喜悦之中,再次向吕芳发问,按照规定,还该怎么赏裕王和裕王妃呢?

吕芳就等着这句话呢,马上就联想到冯保的事,等于提前给他安排好了去路:

随后嘉靖帝让他们立刻去办,吕芳高高兴兴地接到圣旨出去了,心里想的是冯保的小命算是保住了。

随后,嘉靖帝也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去裕王府贺喜去,并提出不留他们在这里吃元宵了,不留他们吃,留谁们吃呢?

当然是严嵩父子啦,这才是嘉靖帝的人嘛,等人们都走了,嘉靖帝不忘给严嵩父子鼓鼓劲:

严世藩还想上去说几句,结果被严嵩拦住了,嘉靖帝什么不知道?他这样问,一方面试探我们是不是还有怨气,另一方面也是告诉我们,咱们才是一伙的!

这次就留下跟朕一起吃元宵吧,往后“改稻为桑”的国策还希望你俩大胆去做。

二、吕芳的仁慈心

吕芳回到司礼监的时候,远远地就看到跪在雪地里的一个雪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冯保!

由此可见,冯保是一个为达目的誓不罢休之人,有点类似于《雍正王朝》中的年羹尧。冯保跟年羹尧一样,野心相当大,而且意志力超级强,冯保是跪雪地,年羹尧是跪四爷!只不过他比年羹尧更幸运一点,因为遇到了一个好干爹!

其实这里面的陈洪眼神相当凶恶,他明知道吕芳的干儿子中,最喜欢冯保,还是这种态度,由此可知,司礼监也不团结。

等所有人都走了,只留下两个小太监,吕芳才叫人把冯保抬进屋子里,用雪擦身子,烤火,终于算是把他救过来了。

冯保一醒过来,第一件事就是跪下继续认错:

而吕芳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冯保的错误之处:

一是擅自揣摩圣意,腊月二十九打死了周云逸,岂不知脏活只能脏着来干,这样明目张胆地打死周云逸,一方面嘉靖帝事后还会让他来背锅,另一方面,周云逸的后台,也就是裕王一伙,也会容不下他。

由此可见,吕芳早就知道周云逸的后台是谁,嘉靖帝也知道,只不过他们都不像严世藩那样说出来。

第二个错误就是下大雪了,自己去邀功,一方面夺了嘉靖帝的圣明,另一方面也得罪了司礼监的人,两头的人都得罪了,你说你还怎么活?

冯保一听,哭的更厉害了,一口一个干爹叫着,怎么救?

吕芳就提出了他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理论,同时还文武双全地送了几句经典名言,比如著名的三思理论:

其实吕芳是剧中为数不多的好人,所谓的好人,就在于他的心善。当然,他的这个心善也可以理解成未雨绸缪。就像他刚才替嘉靖帝解释冬枣和栗子一样,既然裕王已经有了后,他又是储君,那么未来在哪里?

未来就在冯保的手上,我们看历史上著名的大太监们,大都是得宠于一任皇帝,下一任基本就玩儿完了。大臣尚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对于皇帝身边的太监来讲,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裕王府的争斗

其实清流这伙人之所以能聚集在裕王手下,一方面他们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同的,有点类似于在野(当然他们也是官员,有话语权)。另一方面则是谋求拥立之功,甚至有点对朝政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做事风格,特别像当今的世界格局。

而裕王一开口就露怯了:

这句话也是包含两种含义,一方面是担心自己的儿子无法顺利生下来;另一方面也担心御前财政会议上严党揪出周云逸的后台。

至于去年的烂账能不能报,今年的政策又是怎样的,其实裕王并没有那么关心!

徐阶回话了:

这时候徐阶跟高拱还有张居正的观点出现了差异,徐阶说的今年总算开了一个好头,却被张居正打断。因为此时三个人有共同的目标,就是倒严,所以这个矛盾才没有激化,不然作为晚辈的张居正敢这样对徐阶讲话,也是不恰当的。

张居正的意思是朝廷定的“改稻为桑”的国策,实际上根本执行不下去!

而且浙江的百姓也会遭殃,严党肯定会趁机兼并土地,要知道从上到下都是他们的人!

这时候谭纶突然出现了,他指出了嘉靖帝减免了税负,表面上是对百姓好,其实是促使土地进一步兼并。

关于土地兼并的事情,自古到今都没有改变,每一个王朝都是循环上演,最后被推翻,然后重新分配,多年之后,再次兼并,再次推翻,循环反复。

所谓的经济改革,要搞明白最终鼓了谁的腰包?真的是百姓的吗?

只要看百姓有没有被代表,有没有资格制定规则,便一目了然了,就像房子,能制定规则的人,怎么会让自己破产呢?

最后几个人商定了由谭纶去找浙直总督胡宗宪,从他那里打开突破口。

目的真的是为了救老百姓吗?

并不是,因为张居正说了:

由此可见,裕王这一批人,面对今天的会议,最担心的是周云逸后台的事被翻出来,而在确定周云逸的事不会被翻出来的,而且皇上是圣明的,既然裕王已经生下了儿子,更不会追究周云逸的事了。

那么第二件事就只剩下了倒严,为了倒严,哪怕浙江烧起了大火……

而裕王在这一集的整体表现来看,基本毫无主见,完全被清流们“绑架了”!

随着“改稻为桑”的国策正式施行,浙江那里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我们下回再讲!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大明王朝中面对皇孙诞生,严党、太监和清流们表现有何不同?

在大明朝的皇宫中,嘉靖帝,内阁成员严嵩父子,张居正、高拱、徐阶清流们,司礼监的一众人正在激烈讨论着国库银子的事情。此时此刻,裕王的妃子正在分娩,未来的皇孙即将诞生。

会议刚刚讨论完,皇孙诞生的消息传来,嘉靖帝十分高兴,而作为嘉靖帝贴身下人的、司礼监大太监吕芳表面是十分开心的,但实质上也有许多无奈,毕竟裕王将来会继承大统;严党中的阁老严嵩是谨慎的,跟吕芳一个情绪、思想,作为臣子,面对将来的新王,只能恭迎。

而小阁老严世藩,就是内心无所谓,甚至有些狂妄的,只能跟随父亲;清流们作为裕王心腹,心中自然高兴异常,皇孙到来,裕王的帝王之位更加稳固了,那严嵩父子倒台的日子快来了。

背景

此时的御前会议,是一场看不见的腥风血雨。严嵩父子勾结司礼监吕芳,私吞国库的银子,造成国库的巨大亏空。而以徐阶为首的清流们,想弹劾严嵩父子的贪污腐败,但严嵩父子把持朝政二十多年,会议处理的不好,徐阶这些清流们,就可能人头落地了;如果处理的好,徐阶这些清流,就可以扳回一局,打压严党。

几个回合下来,以徐阶为首的清流们,逐渐落入低谷,而严世藩可能借此举,除掉徐阶这些清流们。随后,嘉靖帝出来了,他知道严嵩父子贪污的事实,也知道徐阶等人是裕王的人,但如今明朝风雨飘摇,还是需要严嵩父子的管理敛财,也需要徐阶等人这样的人才、为未来的新君裕王做事情,所以嘉靖帝和了和稀泥,草草了事。

皇孙消息传来

首先是司礼监吕芳面代微笑,传来这个好消息。作为嘉靖帝的贴身下人,吕芳对于嘉靖帝的性情,是十分清楚的,此种好消息一定会让嘉靖帝高兴,自然吕芳要推波助澜。

同时,这件事情也给了吕芳一个天载难逢的好机会:将自己得意的干儿子冯保送进裕王府,为将来的事情做个准备,好让自己能够在裕王登基之后,能有个人帮助自己全身而退,安度晚年。

再看严嵩父子。严嵩已经是八十二高龄了,把持内阁二十多年了,早已经见惯了各种风风雨雨了,面对此时皇孙消息的来临,以及嘉靖帝、吕芳的高兴神情,严嵩知道裕王的帝王之位是坐稳了,只能当面高兴附和。

但实质上,面对这种情况,严嵩也是有些忐忑的,裕王与严党关系恶劣,裕王一旦继位,严家必然会失去一切啊。这时的严嵩,已经有了附和裕王的心思,从随后严嵩推行改田为桑国策时的谨慎、迁就就可以看出来(按照以往严党暴烈的做法,必将会败坏朝政,为了给裕王留个好印象,严嵩认可了胡宗宪的做法,同时也放任了裕王府的人谭伦)。

而小阁老严世藩呢?他不,他并没有意识到一些微妙关系的变化,自以为只要搞定了嘉靖帝,那么严家父子俩就没有什么可怕的,裕王也就奈何不了自己。这也就是严氏父子倒台的关键啊,子不孝连累父亲啊。

最后就是徐阶为首的清流们。在与严嵩父子、吕芳等人的斗争中,清流们总是被无情打击,处于劣势。而亲近清流的裕王,就成了众人的靠山,裕王兴起,清流们就有足够的力量打击严党;裕王地位越是稳固,清流们的胜利也就越来越近了,内心是真的高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