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康熙带领儿子们狩猎,最后金如意为什么给了弘历?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被康熙帝不信任,就是在刑部冤案之后。
由于老八胤禩连夜送奏折给康熙帝,让康熙帝左右为难,最终在张廷玉的帮助下,草草结了案,并在不久后带众皇子到热河狩猎散心。
那么在热河狩猎时,康熙帝为什么要把象征储君意义的金如意赏给弘历呢?
一、老八胤禩的风光时刻:
要说整部剧中老八胤禩什么时候最风光,无疑在热河时,他的威望达到了顶级。
因为刑部冤案一事,牵扯到了太子胤礽,于是康熙帝草草结案,只是处罚了太子胤礽的几个手下,同时封了老八胤禩为廉郡王。
此时在康熙帝的心目中,太子胤礽并没有到了非废不可的境地,但是他的“病”也确实已经病入膏肓,只等康熙帝查清楚肖国兴的事之后,再定夺。
但是在热河接待蒙古王公的时候,王公的话让康熙帝非常恼火,一脸的不高兴,就因为这个王公要见太子,还要送他金如意:
“太子病了,今天不能出来!”
眼看康熙帝一脸的不高兴,那个蒙古王公心中疑惑万千,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康熙帝说要指派一名阿哥替太子招待诸位的时候,蒙古王公才明白,太子胤礽可能有问题了。
我们看康熙帝打算指派皇子的时候,众皇子的表情:
大阿哥一脸的高兴,估计心里想的是肯定轮到自己了;三阿哥则是一脸的期待,估计自己也非常有希望;四阿哥则是低着头,估计心里明白,这次不是自己;八阿哥则是眼睛睁得大大的,神情异常紧张。
终于,康熙帝说出了胤禩的名字,胤禩立马出列下跪,臣领旨!
二、老大和老三的对话:
老三一脸失落地回到了书房,李绂在整理书籍,打算送给那些王公贵族当礼物。他喊了一声三爷,可惜老三根本就不搭理他,颓废地一屁股坐到了门口左边的椅子上,叹了一口气。
随后老三坐在门口草地上发呆,老大过来了:
“你还准备了送人的宝贝?”
这句话透着讽刺,你以为你能接待蒙古王公们?都被老八胤禩抢走了,还准备毛的礼物啊?
老三显然也听懂了他说的话:
“我还能干什么?不就是吊几句文罢了。”
老大不忘继续说,提到治天下还得靠文章,靠喝酒可不行!
暗指老八胤禩一伙在喝酒呢,老三听出老大话里有话,直接就问了,有话直说!
随后,老大就找出了老八胤禩说话中的问题:
“老八在宴会上说什么,古往今来的圣主就只有两个人,一是太祖高皇帝,另一个就是皇阿玛。”
老三最后给他分析是太祖高皇帝传位给了八阿哥,所以是圣主,他这是暗示康熙帝也是圣主,要传八阿哥。
结果笨蛋老大回头就去回报康熙帝了,最后被康熙帝以传旨的型式一顿数落。
与老八胤禩风风光光不同,太子胤礽也在因刑部冤案一事叮嘱老十三胤祥当心老八胤禩。老四胤禛则有点后悔当初为什么不接刑部冤案……
三、为什么老四胤禛会懊恼?
因为此时此刻,康熙帝所有的表现都是一方面打压太子胤礽,一方面对老八胤禩大加赞赏。
给老四胤禛的感觉就是,邬思道当初给出的主意真是馊主意,如果当初自己接下刑部冤案的话,正应了康熙帝的心,还能受到更大的重视,最起码现在招待蒙古王公的差事是自己的。
“大清的江山决不能交给老八这种人!”
也就是说,这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老八胤禩这次有机会取代太子胤礽,成为新的太子。
但是在康熙帝心中却完全不是如此:
首先老大和老三搞的那一出传位八阿哥的闹剧,让康熙帝对这俩人很失望;同时对老十三胤祥跟太子胤礽走的太近也很失望,并下令不让他再找太子胤礽,也为后来他被圈禁埋下了伏笔;而对老四胤禛也是比较失望,你已经错过刑部冤案,怎么狩猎也不上了?
“你为什么不准备?”
老四胤禛已经病了,所以也只能一病到底,最后康熙帝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你不要后悔!”
还不后悔呢,现在老四胤禛的肠子都悔青了!
只是他并不知道,就在狩猎前,图里琛已经把肖国兴的情况汇报康熙帝了,康熙帝连喊:
“该死,其心可诛,其心可诛!”
还是图里琛聪明,马上就故意误解康熙帝的意思,假装没听懂他是在说老八,不然的话图里琛也走不到最后:
“奴才这就去杀了肖国兴!”
四、金如意到底给谁?
很多人觉得,正是弘历的出场,最终让金如意落到了老四胤禛家。
要解释这个问题不能按照正着的思路思考,必须要换种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表面上好像是因为弘历批评了老八胤禩的狩猎观,并夸康熙帝是“大清第一巴图鲁”,从而让康熙帝大为高兴,最终赏了他金如意。
其实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弘历……
对于康熙帝来讲,根本就没有什么好为难的,因为狩猎前他自己就说了:
“今天谁打的猎物最多,朕就把这金如意赏给谁!”
他是谁?
他是当今皇帝,一言九鼎,他说的话就是圣旨,这句话有任何问题吗?
毫无问题!
那么谁打的猎物最多呢?
老十三胤祥,他一共射杀了十八只猎物,按照康熙帝的说法,这个金如意毫无疑问,是老十三胤祥的。
但是康熙帝要通过这次狩猎搞明白每个人心中想的什么,所以他才故意问:
“你们说,这件赏物应该赏给谁?”
果然,其他人没说话,蒙古王爷倒先站出来给老八胤禩拉票了,康熙帝果然不高兴地问他为什么?
那个蒙古王爷的理由也很充分,其实他犯了大忌,根本就没搞明白前一天献金如意时,康熙帝为什么不高兴!
这个金如意,本就是康熙帝的,最应该拿金如意的,就是当今皇帝,康熙帝要的是这句话,你一个蒙古王公当着众人面就敢公开支持老八胤禩?朕还活着呢!
而弘历恰巧此时报出了康熙帝一生打猎的猎物,以及他成为了“大清第一巴图鲁”,这才是康熙帝想要的话,当时康熙帝一扫这些天的不愉快,爽朗的笑了多次。
但是笑归笑,他根本就没考虑过把金如意给老八胤禩,所以,最终他还是问胤禛:
“你说这把如意,应该赏给胤祥吗?”
老四胤禛还是相当聪明的,他如果表态同意,这把如意自然就是胤祥的。他故意提议还给太子胤礽,其实他也知道这不可能,等于是给康熙帝一个台阶下,排除了胤祥、排除了胤禩、排除了胤礽,还能剩下谁?
弘历啊!
至于为什么不赏给老十三胤祥,其实很简单,他太单纯,拿了这个金如意,树敌太多,最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更重要的是康熙帝根本就不重视这个阿哥,连老十三胤祥自己曾经就说过,已经习惯被皇阿玛冷落了……
而康熙帝把金如意给了弘历,也等于告诉大家,你们都想多了,这就是一个物品,并不是什么皇位!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里康熙带领儿子们狩猎,最后金如意为什么给了弘历?
英明神武但又垂垂老矣的康熙大帝,心里装着的核心大事其实就是一件事,那就是如何顺利地把皇位交到心目中的四皇子胤禛手上。
说康熙大帝英明神武但又垂垂老矣,是因为他在位这几十年,文治武功,已在那里,可以自豪地计入史册。但是,他对自己长期执政,特别是晚年执政的问题,尤其是吏治问题和国家财政空虚的问题,以及民众大量土地被兼并,生活疾苦等等重大问题也是了然于心的。这是大清帝国的命脉所系,明朝灭亡的历史殷鉴不远,历历在目,乱熟于心。可是,康熙大帝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确实是老了,心力不济了,知道自己已无法无力在世时自己来解决了,只能寄希望于后人了。
所以,要想大清帝国的江山传承下去,避免子孙不肖一旦亡国的命运,就必须选好储国之君。而这个可以作为储君的人就是老四胤禛。可老四胤禛又是一个孤臣,一旦浮出水面就会被陷入党争,朝局大乱,那国家一样是极其危险,甚至国将不国。
康熙大帝又要说明心中的人选没有别人,不是别人,同时又不能说明就是老四胤禛。所以,他借题发挥,以表扬弘历这个孙子有思想,有主张,不忘本,能明辨是非为由,将如意赏给了弘历。
这样,打获猎物最多的老十三也不会不高兴,因为原本就他和老四胤禛关系最好。
这样老八和八爷党就凉了,至少让他们知道最起码还没有到火候,还没有明确下来,甚至是希望不大。
这样也让蒙古王爷和满朝元老大臣不要乱猜,不要乱投门户,说不定就会搞错了,天意弄人。
这样也让四爷胤禛看到希望,注意影响,保持低调,但也可以有所作为。
可怜天下父母心!特别是这样的一位作为皇帝的天下父母之心!
《雍正王朝》里康熙带领儿子们狩猎,最后金如意为什么给了弘历?
金如意是蒙古王公送给太子的一件礼物,所以,大家都觉得谁能获得金如意,就能代替现在的“太子"。老八之前代替太子宴请蒙古王公,就给了大家一个错误信号:老八要接替二哥的太子之位!
我分两部分讲下此事:此事背景和康熙帝王权术的深意。
先交代背景。张五哥替死案,牵扯出刑部贪赃枉法的事。而太子一直主管刑部,所以,太子肯定参与了这些事。老八在奉旨审理此案时,以康熙名义诱审肖国兴,将太子的事全部查清。
康熙大怒,想要废了太子,幸好张廷玉阻拦。张廷玉说得对,朝局不能动,国本不能动。康熙就让图里琛流放肖国兴到宁古塔。
此事后,太子凉了。所以,康熙让老八代替太子宴请蒙古王公。不过,图里琛回来后,告诉康熙“老八诱审肖国兴的事”。康熙评价老八“其心可诛”!所以,老八也凉了。
第二日,康熙让阿哥们比赛打猎,猎物最多着将会得到“金如意”!最终,老十三所获猎物最多。而,老八所抓得都是活物,蒙古王公都推荐赏赐给老八!
此时,幼年的弘历提出自己的观点:康熙爷爷是大清第一巴图鲁;满清以打猎为生,猎杀猎物是谋生之本,无关“仁义”;金如意就该给十三叔。
弘历的话,拍了康熙的马屁,又批评了他八叔做的不对,很虚伪!邬思道这个老师教的不错。
回归正题,分析下康熙为什么将金如意给弘历。首先,这几个儿子都不能给。
第一,康熙本来可能想给老四,因为老四之前办理国库欠款的事,处理的不错。虽然,最后被太子搅黄了,也没有得到“亲王”封爵。但是“孤臣”作风,让康熙很喜欢。可惜,老四病了,不能参与。
第二,太子也不会参与,因为这个礼物本来就是给太子的。
第三,老八凉了,都说是打猎,他还卖弄自己贤王的“仁义”!沽名钓誉!康熙曾批评老八,事事学自己,事事学的都不像!再加上诱审肖国兴,"陷害太子"的事,老八的阴险让康熙厌恶。
第四,老十三猎获猎物最多,按照比赛规则,就该他获得金如意。但是,老十三为人耿直,很容易被其他皇子下套。不能让老十三出风头太多。
第五,老大,老九,老十,老三,老十四,都没有老十三胤祥获取猎物多。有没有老八那么有心机(新意),所以,不能给他们。
其次,给弘历的话,大家都不会提出反对意见。
按照比赛规则,老十三应该获得奖品。但是,老十三给老四关系好,都和穿一条裤子!弘历是老四的儿子,给了弘历,老十三也会高兴。
老八抓活物这一招很有心机,也得到了蒙古王公推崇。但是,他的做法已经被弘历驳斥了:他抓活物是仁义的话,康熙猎杀了那么多猎物,不就成了不仁义吗?所以,老八不能得到金如意。
最后,我总结出一个道理:康熙说的话很不靠谱。
第一次,康熙在以金如意为奖品的比赛,没有把奖品给获取猎物最多的老十三。
第二次,他让大臣们推举太子人选,老八的票最多。但是,推举老八的百官领袖佟国维被革职,老八也没当成太子,还要被处罚。
康熙还好意思在册封德妃为皇贵妃时,说:朕说过话,几时收回过?
那是,您说过的话不用收回。因为,就算不兑现,也没人敢翻旧账。
康熙帝王权术的深意就是,我是皇帝,我爱怎么着就怎么着!看你们谁敢反对!?!
(文/勇战王聊历史)
《雍正王朝》里康熙带领儿子们狩猎,最后金如意为什么给了弘历?
康熙为何将代表着储位的如意赏给了弘历
《雍正王朝》经过刑场换死囚一案,明眼人都看得出,太子胤礽已失圣心,行将被废,此时除胤褆胤礽外其余无事的几位皇子不免对大位多了几分心思,而康熙经此一事决定前往热河狩猎散散心,当然,顺便也考察一番众位皇子。
胤禛的幕僚乌先生听闻此事,立刻敏锐的认识到这次狩猎大会的不同以往,太子储位即将空悬,此时皇上同众位皇子一同出游其目的为何是不言自明的,于是身为胤禛两位公子的师傅的他开始积极准备,有意的在教弘时弘历哥俩时给他们灌输有关狩猎的相关知识以及他们的皇爷爷康熙的英雄事迹,以备不时之需,而胤禛对此则一无所知。在秋猎大会上,几位蒙古的王公毕恭毕敬的觐见康熙,并献上了一柄价值连城的如意,请康熙转交太子胤礽,康熙神色如常,淡淡的说太子胤礽身体不适,没来现场,这柄如意还是另赏别的阿哥吧,于是晓谕众皇子,有谁能在秋猎大会中拔得头筹既赏予此柄如意。众阿哥听后各个摩拳擦掌,奋勇争先,都想给皇阿玛留下一个好印象,夺得锦标。
经过一番紧张的狩猎过程,众皇子都收获颇丰,其中尤以十三阿哥胤祥射杀的猎物为最多,如意赏给胤祥似乎最为得当,但几位蒙古王爷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八阿哥胤禩虽然所获不多,但得到的猎物都是活的,这既反映了胤禩的仁慈博爱,又体现了上天有好生之德的真谛,理应获得这柄象征着尊贵祥和的如意。正在康熙沉吟不语之际下边一声稚嫩的声音响起,王公的这话不对!康熙心中一喜,抬头看时,却是皇孙弘历,康熙难掩脸上的笑意,和声细语的对弘历说,你怎么能说你王公的话不对呢,他的话哪里不对了?弘历迈步上前,来到康熙面前叩头行礼,又起身看着他皇爷爷说道,方才王公说八叔没有射杀猎物是有好生之德,这话不对!旁边胤禛因为大病初愈,没有参与狩猎,心中正自烦恼,却听得弘历竟然在这样重要的场合信口开河,胡言乱语,对蒙古王公又如此童言无忌,好生无礼,直惊得魂飞魄散,浑身上下一激灵,似乎自己的病也好了大半,当下也顾不得许多,朝弘历大声呵斥道,你闭嘴!大人们的事情,你小小孩子懂得什么,也敢胡言乱语?弘历被他父亲这么一喝,心中有点怯了,回头呆呆的看着父亲,又转过头来仰头可怜巴巴的看着他皇爷爷康熙,看得康熙心中一热,板起脸来冲胤禛叱道,你闭嘴,下去!又转头朝向弘历,满脸堆满了笑:弘历,你说说看,你王公哪里说的不对?弘历受到康熙如此鼓励,胆气又壮了起来:我们满族人以骑射得天下,射杀猎物本就是上苍教给我们满人谋生的本事,况且天生万物,本就是给人取用的,猎取猎物更是理所应当,现在我们满人取得了天下,已经不靠打猎为生了,此时皇爷爷教我们围猎,正是致敬前辈,不忘本之意,怎么能算杀生,况且皇爷爷一生猎杀了那么多的猎物,难道因此就能说皇爷爷心中没有仁爱之心吗?
这番话说下来真的是震惊四座,康熙听得连连点头,旁边的王公哑口无言,班列里的胤禛惊喜交加,他当然明白这一定是乌先生的功劳,心中对乌先生感激不已。康熙心情大好,笑着问弘历,你小小年纪,怎么会知道你皇爷爷的事情啊,你皇爷爷都做过些什么,你倒说说看?弘历不紧不慢的说,皇爷爷一生平三番,定台湾,英明睿智,威镇寰宇,又猎杀过各种各样的的猎物,数之不尽,算来皇爷爷实是我大清第一巴图鲁!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康熙一生中听到的马屁那是数不胜数,而他平素最恨的也是这等阿谀奉承之词,但今天由这么一个黄口小儿说出的这番话,自己却怎么听怎么受用,听得他全身上下的毛孔好像都开了,听得他全身好像都酥了,康熙一生阅人无数,什么样的大风大浪没见过,没想到如今却被这么一个小毛孩子撩到了,也算是一物降一物吧,当下康熙拍板,胤禩胤祥等众皇子另行奖赏,而这柄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如意被康熙赏给了弘历。
应该说,秋猎大会弘历被赏如意及随后的弘历被特地接到宫中由康熙亲自教导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预示着康熙心目中对大清的继承人已经有了眉目,只是有了胤礽的前车之鉴,康熙不想过早透露这个人选罢了,不得不说康熙不愧为千古一帝,他为大清选好了自己后两代的继承人,为所谓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雍正王朝》里康熙带领儿子们狩猎,最后金如意为什么给了弘历?
金如意之所以给弘历,一方面是因为康熙皇帝对于皇子争斗的厌恶,也反映了对于年幼弘历的赏识。
《雍正王朝》中皇子狩猎的情节始末如下:蒙古、西藏、朝鲜使臣向清廷朝贡。因每年均由皇太子胤礽朝宴众使臣,故朝贡之时,使臣为皇太子进献了金如意,而只有储君才能获得金如意,所以金如意的意义十分重大。
然而此时正值康熙皇帝意欲废太子之时,因此康熙皇帝向使臣说太子胤礽身体不适,代其接受。况且当时宴请群臣之时,派八阿哥胤禩代替,实际上也是对八阿哥的一种考验。
而如意是否赏给太子胤礽,康熙皇帝也做了一番思想斗争,实际上就是皇帝是否想废太子的斗争,最后并未将金如意给太子,而是下令众皇子打猎之时获得猎物最多的可获得金如意。
如此,除太子胤礽和四阿哥胤禛没有进行狩猎之外,其他皇子一拥而上。最终结果是十三阿哥胤祥获得猎物最多,而八阿哥胤禩抓了十一只活的。其实大家可以想见,如果抓十一只活的鹿,得耗费多少人力,可见八阿哥为获得名声,用心之深。
为此,康熙皇帝问使臣应当赏给谁,使臣称上天有好生之德,应赏给八阿哥。康熙皇帝没有赞成也没有反对。
此时年幼的弘历站出来,说使臣说的不对,十三阿哥射的最多,当赏十三阿哥。弘历是四阿哥胤禛的儿子,四阿哥一听,十分惶恐,跪在皇上面前说童言无忌,望皇上见谅。而康熙却十分好奇这个小孩会说什么。于是就斥责了胤禛,让他退下,并问他原因。
弘历称大清入关以前,主要以狩猎为生,万物皆有其归宿,如果不狩猎吃啥喝啥,大家都饿死了,还怎么统一中国。虽然现在不需要以猎物维持生计了,但皇帝之所以秋闱,主要是为了让大家不忘本。还说康熙皇帝狩猎能力十分强,是大清国的第一巴图鲁(勇士的意思)。
康熙皇帝听后十分开心,说朕封了这么多巴图鲁,还是第一次被一个小孩封为第一巴图鲁,实际上康熙皇帝说的这句话就是对弘历说法的认可,并将金如意赏赐给弘历,四阿哥在底下使眼色,让他不要接,他有点为难,康熙皇帝说难道弘历要抗旨,所以弘历就接下了,实际上也体现了小小年纪的弘历其胆识过人。
反过来想想这个情节,意味深长。康熙想要废掉太子的导火线,主要是因为太子管理刑部之事,出现了以钱买命的荒唐案件,难以饶恕。而处理这件事的便是八阿哥胤禩,他直接向康熙皇帝告发了太子,大有不把他拉下马誓不罢休的感觉。
康熙皇帝看在眼里了,八阿哥虽然办好了这件差事,其实也得罪了康熙皇帝。此后的一系列行为,不过都是对于八阿哥的考验罢了,八阿哥狩猎时又出了这么一招,康熙皇帝断然不开心了。
而小小的弘历敢说敢言,而且说的也头头是道,康熙皇帝面对诸子争斗依然筋疲力竭,换下口味,感觉小孩子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想法,而且还有胆有识,值得嘉奖,而且给了弘历也就避免了再去考虑究竟给谁的烦心事,岂不一举两得。
所以说,人有的时候也不能考虑的太多,该出手时就出手,多向弘历这种小孩子学学,人生会过得简单快乐一些。
《雍正王朝》里康熙带领儿子们狩猎,最后金如意为什么给了弘历?
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现就将个人体会,分享给大家。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从康熙皇帝为什么带领儿孙们去狩猎,然后才知道金如意为何原因给了弘历?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大清王朝,最能引人入胜,津津乐道的当属,亲情相煎,骨肉相残的“九王夺嫡”。而这一切的看不见的暗流涌动和血雨腥风,最不愿看到和最不愿听闻的当属康熙老皇帝了。他为了大清的基业,选择能继承他的衣钵者,可谓绞尽了脑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机会和各种办法,培养他的儿子们,看谁能继承他的大统!为此,他借外出散心之机,以便观察儿子们的业绩如何!在江南地区,康熙皇帝遇上一位世外高人。这是被康熙发现一首高深莫测的题诗,然后寻着另一首暗藏玄机的题诗,一路追寻,这才找到了这个神密的世外高人。他就是方苞!曾因文字狱入监的高官方苞。但是,康熙帝被方苞的绝世文才所倾倒,屏弃前嫌,回到京城,便让方苞住在畅春园自已的书房旁边。无论大小事必先与方苞商量,无多久,便被上书房的几个军机大臣誉为:无冕丞相。是的!方苞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无冕布衣丞相!康熙睿智聪明,除了同方苞交谈国家大事外,便有意无意点出接班人选问题。方苞何其聪明,但他知道这是皇家私事,不便多言,还害怕伤了康熙皇帝的自尊心。因此对于接班人问题,只点到了几个字:不看儿子看孙子。按说,在孙子辈中,康熙皇帝本就喜欢弘历。但在"九王夺嫡”中,他是不会过于热情的。反观老四和八爷两个最有机会的人选,老四阴沉老炼,做事干净利落,这是有目共睹。老八自成一党,成绩显著,在朝中,几乎有半边天下。但是,康熙最不肯忍受的就是结党二字。他认为:不论你有再出众的政绩和才能,只要结党,就有营私,就会腐饰大清根本,这是康熙最不愿意看到的人和事。但是,康熙自已都称认老四在有意回避他,是阴谋还是阳谋,他始终搞不透。所以,也无法对老四过多的指责。不过,老回胤禛要的就是这种摡念,因为他知道,明斗暗斗都不是皇阿爸的对手。自保和尽最大限度做出成绩,让皇阿爸高兴才是老四胤禛的本职工作和终极本分!自从康熙得到方苞的提示后,便找了一个好天气,带上儿孙及文武百官一起到草原围埸狩猎玩耍,顺便观察儿孙的业绩。大家簇拥着康熙皇帝来到了一个人工挖的又深又大的大型土沙坑。里面全是恶狼,个个呲着長牙,伸着血红的舌头,瞪着蓝眼睛,低声吼叫着,阴森恐怖。大摡要有数百头。(这就是老四胤禛的绝活之一)。此時众人兴奋异常,各自引弓放箭,等到剩下十几头饿狼時,胤禛停止大家放箭,然后放进一只野猪。此時的饿狼看到进来一头野猪,欢喜着朝野猪赴来。那野猪並不吃素,双方撕咬了半个時辰后,又乱箭射杀所剩三五只饿狼。约过半个時辰后,看下面无动静,众人再次簇拥着康熙下到狠坑里,察看众人的战果。当康熙走到离野猪将近十步時,那头野猪嗷地一声站起来,直冲康熙而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八岁的弘历拔出腰刀,冲到康熙面前,用尽全力挥刀砍向野猪。那野猪倒地毙命,而弘历被野猪强大的冲击力,再加上弘历挥刀砍野猪的力量,两个力量相撞,倒把小弘历震倒昏晕。等到小弘历苏醒后,身上还被着皇爷身穿的黄马褂,躺在皇爷的怀里,便开口问道:皇爷您没有事吧!野猪伤到您没有?一句话出口,众人皆惊。小小年纪,竞然有如此勇力舍身救皇爷,待醒后第一句话还是想到皇爷的安危,这是多么的罕见和不寻常!当時在場的众人无不为弘历的行为感动的掉泪。最为感动致深的要数康熙无异,毫无疑问,康熙便把随身携带的金如意赐给了弘历!无论是天赐良机,还是人为奇迹,或者歪打误撞,弘历终究被皇爷康熙带在了身边,除了学习几国语言外,还传授其治国安邦之策,为日后继位当皇帝,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而胤禛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皇帝之列了!而这一切的一切,又似乎是方苞指给了康熙大帝的迷津,才让"九王夺嫡"的困局,被几岁娃娃破解,难道这是偶然吗?师友们,言语不多,恐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以达分享之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