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为何要杀读书人领袖李绂?

表面上雍正帝是要杀李绂,其实他另有所指!

一、

李绂是怎样一个人?

李绂是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在康熙一朝时就跟着老三胤祉一起编书,曾经还跟前来追户部欠款的老四胤禛有过顶撞。

后来雍正帝即位,李绂也在张廷玉的举荐下,成为了雍正朝第一次科举考试的副主考,因为揭发考场舞弊案有功,也深受雍正帝的信任,并放湖北巡抚。

李绂这个人是清流,所谓的清流,其实就是中国封建时代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特殊产物,他们本身道德要求比较高,不会跟社会不良行为同流合污,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比较高,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具有正气的知识分子。

但是在剧中的这个清流,意思就有所不同了,他们则变成了站在道德制高点,对看不惯的人和事大肆批评,不肯妥协的一群人了。

李绂无疑就是雍正王朝中清流的一个楷模了,家里一贫如洗,据说老婆戴着的戒指都是铜的,好歹他也曾是湖北巡抚加直隶总督了。

当时他在湖北巡抚任上做的还算不错,虽然他也反对部分新政,尤其是反对田文镜在河南搞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但当时湖北并不是雍正新政的施行省份,所以李绂表现的还算优秀。

由于田文镜新政推行时过于急切,导致众清流反对,雍正帝跟老十三胤祥商讨以后,打算把李绂召回京城,升任直隶总督……

二、

为什么是李绂反对田文镜?(一)

老十三胤祥给雍正帝说了两件事:

一件事是旗人一开春就把分到的地租给汉人了,他们不领俸禄粮了,结果租地的粮食比俸禄粮都多。第二件事则是田文镜有危机,河南籍的京官联合起来打算倒田!

由此雍正帝对现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直隶总督不满,打算换掉,于是就想到了李绂,一方面李绂是汉人,对雍正帝要旗人自力更生的新政,他是拥护的,同时他又是清流的代表,雍正帝想通过他压一下河南籍京官打算告田文镜的事,毕竟他出任直隶总督以后,也是推行新政的,同样是推行新政,对田文镜就没有那么大意见了。

可惜,雍正帝这次打错了算盘。

但是我们仔细看李绂到河南后和田文镜的对话,就会惊讶的发现,真正让雍正帝打错了算盘的其实是田文镜:

李绂过来的时候,一直是笑呵呵的,但是田文镜除了刚见面寒暄时露了一丝笑脸后,后面全程都板着脸,尤其是当着李绂的面让李袚的一个同榜进士好友陆生楠去革了两个考生的功名。

最后俩人吵起来了,李绂还是拉架的,其实李绂的心思并不是让考生们罢考,他自己也说了,一方面让陆生楠再去开导开导一下生员,另一方面,也希望田文镜改变一下工作方式,不要动不动就革人家功名嘛,就事论事解决啊:

“田大人,生员们不懂事,教育教育也就是了,功名就不要革了。”

到了第二天,李绂又跟田文镜雪中散步,李绂同样只是希望田文镜改变一下工作方式,总是这么强硬,新政是不好推行的:

“罗镇邦他们,不过是为了读书人说了几句话,这点罪不至于罢官免职……你这不是摆明了要跟进士们过不去吗?”

三、

为什么是李绂反对田文镜?(二)

其实李绂的出发点还是希望田文镜改变工作方式,不要表现的那么对立,这样的话不利于新政的推行,他自始至终也没有一句反对新政推行的话。

倒是田文镜,动不动就拿“你这是和新政过不去”来压人,对考生们如此,对陆生楠如此,对李绂也是这个意思,甚至还当面指出李绂有结党的嫌疑!

作为清流,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把名声看得比命重要,所以李绂必然争这口气:

“我倒一味相让,你竟如此小人之心度我之腹,你说我结党我就结党,我倒要为天下读书人争个脸面!”

其实不仅田文镜说李绂有朋党之嫌,连他的老上司老三胤祉也这样说他!

李绂回京以后,第二天就去了老三胤祉府上,先是奉上一枚鸡血石,在得知确实不是巧取豪夺来的后,老三胤祉收下了,随后就开始谈论政事了,先问他进京见了皇帝都说了啥?

李绂:

“先是湖北的政务,接着同我谈整顿旗务,这以后说的都是田文镜的事了……”

果然敏锐的老三胤祉发现问题了:

“田文镜?田文镜关你什么事呀?”

是啊,田文镜有御史言官呢,你李绂是直隶总督,各管一方,你管他干嘛?

李绂说出了真正的原因,原来是因为他在河南把他的几个好友整的太惨了,想让他稍微宽容一些,结果老三胤祉一句话就把问题点说出来了:

“四弟这个人我了解,小心把你打成朋党?”

四、

为什么雍正帝最终放过了李绂?

其实雍正帝心中也清楚,田文镜确实是操之过急了,但是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朝中竟然还有一股势力敢跟皇权抗衡?

我们分析一下当时朝廷的势力分布,雍正帝一派,以李卫、田文镜、刘墨林为主;老八胤禩一派,以老九老十、隆科多以及大部分朝中大臣为主;清流一派,名义上是李绂、孙嘉诚等为主,其实他们的实际靠山是老三胤祉!

不要觉得老三胤祉第一个带头向雍正帝下跪称臣,后来又淡出朝廷视野就脱离嫌疑了,其实他一直不受雍正帝的信任。

这次清流们联名上折子,人员竟然跟当年弹劾年羹尧的名单惊奇的一致,此时雍正帝联想到了二十年前……

那是康熙朝太子胤礽被废,众大臣举荐新太子,当时的老八胤禩一伙就被视为了同党,雍正帝当然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必须打击清流的头子,只要除掉头,就能震慑住其他人员。

而这群清流跟老八胤禩一伙,其实是没有多少关联的,这是一股新兴的势力。

但是清流真正的头目是李绂吗?

当然不是,清流真正的头目其实是老三胤祉,等到了李绂、谢济世、陆生楠被判了死刑之后,老三胤祉终于坐不住了,他也知道,这次雍正帝表面上是针对李绂等人,实际上还是要打掉自己的势力。

于是他当面向雍正帝求情,可是不拿出点真正的东西,雍正帝会轻易放过他吗?

即使雍正帝的亲儿子弘历都来求情,雍正帝都不松口,因为他一直等着老三胤祉主动投降:

“一个亲儿子,再加上我这个亲阿哥,面子总算够了吧?御前免跪的恩典我也不要了……”

于是胤祉直接下跪了,预期已经达到,雍正帝缓缓地掏出了赦免李绂的诏书,原来他早就写好了,就等着老三胤祉表态呢。

历史上老三胤祉后来也被剥夺了爵位,原因是对死去的老十三胤祥不敬,剧中被剥夺权力,却是因为李绂!

从那以后,老三胤祉就郁郁寡欢了,也退出了政坛,不然的话后来八王议政逼宫时,老三胤祉就没在大殿上,或许已经没有资格了吧?

但是,雍正帝总得向众人表态,表明自己支持新政的态度,所以剩余的谢济世、陆生楠是非杀不可的,至于李绂,反正已经被剥夺了官职,贬为庶民了,至此,清流们也就再起不了波浪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为何要杀读书人领袖李绂?

帝王心术是一种谋略,可分为阴谋与阳谋,作为帝王,一定是两者兼用之。在《雍正王朝》里面,到处都能看见帝王心术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就比如雍正杀李绂,他是真的要杀吗?很明显不是,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胤祉与弘历为李绂求情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雍正赦免的诏书并不是临时下达的,而是是提前准备好的。如果雍正真的要置李绂于死地,也就不会准备什么诏书,即使看在儿子兄弟的面子上,临时改变主意,那也应该是当场口谕或草诏。所谓雍正杀李绂,只是一场半真半假的君臣博弈,借此实现自己的目的。

李绂不识时务,需要敲打

当初,科场舞弊案,李绂与雍正都是为天下读书人着想,在立场上具有一致性,所以合作愉快,李绂也升官了。如今,雍正推行新政,侵犯了士绅的利益,将自己摆到了天下读书人的对立面。但李绂还是当初那个李绂,他选择站队士绅。

在湖北巡抚任上,李绂就对“新政”颇有微词,没有贯彻到底。对此,雍正不仅没有责罚他,反而将他提拔为直隶总督。可这个李绂有点不知好歹,用胤祉的话说就是“官还没有做通”。

路过河南时,李绂原本想跟田文镜叙叙旧,不料发现田文镜将河南的读书人得罪光了。李绂站在读书人的立场好言相劝,田文镜就是不给面子。因此,李绂弹劾田文镜,号称是要给天下读书人争口气。

田文镜何许人也?雍正潜邸时的故旧,“新政”的代言人。李绂弹劾田文镜,就是明摆着反对“新政”,就是与雍正过不去。

李绂不止一次弹劾,而是接二连三地弹劾,雍正没办法,让弘历到河南区调查。调查结果出来后,他不依不挠,甚至拉帮结派,准备硬扛到底。

在这个过程中,李绂犯了三个错,一是没有搞明白亲不间疏的道理,他与雍正仅仅是君臣关系,而田文镜是雍正的嫡系,关系上差了一层,何况还隔着一个省;二是拉帮结派,搞起了朋党,犯了雍正的大忌;三是跟“新政”唱反调,这是雍正最不能接受的。

以杀李绂为名,打击他背后的势力

李绂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具有非凡的影响力,连雍正的嫡系李卫都高山仰止。这种人就是清朝的大V,一言一行都能左右大清舆论。如果合作,或者为新政说几句好话,最少也能相安无事;如果刻意抹黑田文镜或“新政”,那雍正必须对其下手,也能借此提醒其他读书人谨言慎行,树立君威。

在朝堂上,李绂是清流的领袖,他对新政的看法,代表着整个清流。整部剧中,清流都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这帮人还往往比较团结,之前就一致弹劾年羹尧,这次又一致弹劾田文镜。

清流同步行动,会给雍正制造很大的压力,也会威胁君权。所以,雍正擒贼先擒王,把清流领袖李绂拿下,告诫他们,搞朋党是有风险的。

李绂的背后,还站着胤祉,这两人很早就在一起合作编书。如果说李绂是清流门面,那胤祉就是隐藏在清流水底的话事人。胤祉年轻时深受康熙赏识,参与过九子夺嫡,与雍正是竞争对手。雍正打击李绂,就相当于拿掉了胤祉的“喉舌”。

雍正做坏人,让弘历做好人

等到惩治李绂的目的差不多已经达到了,就要开始刹车。当时为李绂求情的人,主要是胤祉带领的清流。雍正杀李绂就是为了针对他们,所以赦免李绂的人情绝不可能给他们。

一直到弘历出面,雍正才点头,相当于让自己的儿子收买了清流的人心。因为弘历在雍正元年就被内定为储君,将来治国理政需要支持力量。雍正自己担骂名,美名就留给后继之君。

雍正杀李绂是假,敲打他以及反对“新政”的清流才是真;放过李绂是虚,实际上是给弘历铺路。

《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为何要杀读书人领袖李绂?

朋党啊!

在任何一个警惕性高的帝王眼中,这足够杀头了。宋朝、明朝就是由于朋党勾心斗角,导致内耗严重,所有的政策都无法顺利实施,疲于应付,最终覆灭。

当李绂进京晋见三阿哥胤祉时,胤祉就很敏锐地发现李绂有“朋党”之嫌。

李绂晋见胤祉,献上鸡血石。但胤祉是经过九龙夺嫡全身而退的老狐狸,政治敏感度很高,立即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李绂这次见他,必然心有所图,于是主动发问。

胤祉看出李绂有话要说,主动挑起话头,李绂也就顺水推舟,牵出主要目的。因为李绂知道雍正会不高兴,但他无法准确把握雍正的尺度。所以找三阿哥胤祉来拿个主意,一是揣摩一下雍正可能的态度,二是万一激怒了雍正,想让胤祉能出头保他周全。

胤祉要了解情况,当然需要知道大致的谈话内容。

但李绂随后说起的几点内容令胤祉立刻警惕起来。1.湖北政务;2.整顿旗务;3.田文镜的事。

说政务,牵扯的是朝堂各方势力有关。说旗务,这牵扯的是旗人和皇族。说田文镜,这牵扯的是士绅阶层。

朝堂势力、皇族、士绅,这三者要是联系起来,惊天动地。

胤祉是老江湖了,立即发现苗头不对,对田文镜的态度就意味着对雍正处理士绅阶层的态度,弹劾田文镜就意味着向雍正挑战。

以一个异地官员弹劾田文镜,这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漏洞:因私。

李绂暴露出了真实的情况:有党。

胤祉指出了事情的严重性:小心把你打成朋党。

为什么要打成“朋党”?因为雍正最容易捉住的把柄。

打成朋党又会怎样?当然是死路一条。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帝王都绝不能容忍。

果不其然,当雍正收到以李绂为首的众官弹劾田文镜的奏章时,立即把他与朝堂势力和皇族联系起来――当年推选新储君时百官的联名折子!

弹劾田文镜――朝堂百官――当年推选新储君――八爷党

这立刻刺痛了雍正深藏内心中那根最敏感的神经。

雍正开始对其中的联系进行深入调查,以判断敌方势力的强大程度。

胤祥的调查结果是:这些人与老八胤禩没有什么联系。他提出的解决方式:对田文镜略加惩处。但雍正这一步没有办法退让。如果这次让步了,百官胜利了,那老八胤禩必然会与朝臣们勾连起来,到那个时候,形势可就更加恶劣了。

如果李绂与胤禩有勾连,雍正还要考虑一下后果,而现在断定没有勾连,才应该立即抓住时机,把李绂解决掉。

一是为了新政的执行,二是为了防止士绅、朝官和八爷党的联结,才应该快刀斩乱麻,迅速切断三者的联系。

而李绂做为朝堂重臣、文坛领袖,士绅阶层的楷模,必须从他身上下手。

雍正要喝酒,就是下定了决心。很快,他就发飆了。

“朋党”,先定了性。拿出明朝的万历来做反面典型。因为“明始亡于万历”,正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朝堂朋党相争,代替了正常的政务,是明朝覆灭的重要原因。

先抬出先帝康熙来,再指出朋党的危害性,“祸端从生”,揭穿朋党的用心“置国家大局于不顾。”

然后开始点名,宣布死亡名单。

那么我们看,雍正要杀李绂,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消灭朋党群体,防止内耗,以免新政无法彻底地贯彻执行。

二、迅速割断“朋党”与“八爷党”之势力间的联系,防止互相勾连。

三、拿士绅集团的代表性人物开刀,由难到易,除掉最大的拦路虎,以使新政能得以顺利实施。

后来雍正又拿赦免李绂为宝亲王弘历收买人心,咱们另外讨论。

《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为何要杀读书人领袖李绂?

都说文人清高,康熙年间的李绂那是真清高,据说家里穷的一贫如洗也没有贪污受贿劣迹,家里老婆带个戒指还是个破铜圈子。康熙四十八年中的进士,由编修累官内阁学士,历任广西巡抚、直隶总督,也是两袖清风。

由于李绂的务实、廉政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用,到了雍正朝已经是封疆大吏的直隶总督。可这李绂有一个毛病;太犟,太直且办事不留后路,比如科场舞弊案,他发现了主考官张廷璐有舞弊嫌疑,本来三爷胤祉不让他淌混水,李绂就是不听,惹了麻烦不知如何处理,还是李卫帮他收场。【清流领袖的李绂】

这次李绂玩的大,又惹事了,差点把脑袋玩丢了,因为他得罪了河南巡抚田文静并上奏折以弹劾田文静为名发动读书人攻击雍正皇帝的新政,这不找死吗?

雍正帝登基以来最大的工程就是推行新政,田文静与李卫,前者在河南,后者在江苏。前者在河南推行的是官员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后者李卫在江苏推行的是摊丁入亩,这些都是在试行。

田文静这个人为了取悦雍正帝尽快打开局面,在河南对读书人毫不客气的加以侮辱性的蹂躏,这就激怒了河南生员罢考。

李绂自广西巡抚任上被召回授为直隶总督,回京的时候经过河南首府开封,田文镜出城相迎。李绂责备田文镜肆意蹂躏读书人的尊严,自此李绂开罪了田文静使田文静密奏雍正帝指李绂有“朋党”之嫌,并与八爷党联系在一起。【雍正骂这些虎头蛇尾读书人】

雍正皇帝最反感的就是“朋党”,最恨的也是“朋党”,于是开始命十三阿哥彻查李绂发动的读书人联名是否与八爷党有关联。

经过十三阿哥胤祥的了解,李绂的确没有与八爷党有瓜葛,于是老十三胤祥如实向皇上奏报:

臣弟也仔细琢磨过这件事情,这件事很挠头哇。这些人都是清流,其中很多人还是有名望的清官,比方说李绂。皇上,我觉得是不是应该对田文镜略加惩处啊。

朝廷上下普遍认为田文静在河南的做法有些过份,但是都敢怒不敢言,只有十三阿哥胤祥说出了心里话,可李绂的做法已经触犯了雍正皇帝推行新政的红线:

朕决不会惩处田文镜。田文镜不是诺敏,不是年羹尧,何况他们这么做表面上是冲著田文镜,可是骨子里却冲著新政来的,冲著朕来的。

十三阿哥胤祥的意思是可是河南罢考一案震动太大,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清流都给得罪光了吧!【李绂、谢济世、陆生南态度】

雍正皇帝的态度是坚决的,推行新政是坚定不移的,所以雍正公开说道:任何人,不管是谁干扰新政的推行,朕绝不让步,绝不姑息。哪怕是得罪了全天下的读书人,朕也在所不惜。

雍正皇帝发现的苗头是以李绂为首的所谓“清理”派系的读书人口号与八爷党如出一辙;违反祖制!士绅不当差,不纳粮是祖宗定下来的规矩不能改。

雍正皇帝问道:民为重呢?

在处理李绂的问题上,雍正皇帝是有些“乾刚独断”,可雍正皇帝说的句句在理,心理想的是老百姓!【雍正帝对李绂的处理有数】

雍正皇帝后来的做法是差点把李绂处决,雍正帝不可能杀了李绂,只是差点,因为李绂毕竟与诺敏欺骗朝廷不一样,可跟随李绂煽乱朝纲朋党乱政的都处死。

雍正皇帝这里说的很对,李绂等人表面是冲着田文镜,可实际就是冲着雍正皇帝的“新政”来的,倘若对田文镜略加惩处,新政就无法继续推行,功亏一篑。

雍正帝想杀了李绂,表面看起来是宝亲王弘历救了李绂,实际上雍正皇帝根本没想让李绂死。可谢济世、陆生南等几个“墨守成规”的所谓读书人让雍正皇帝给杀了,留下李绂的项上人头也是给那些阻碍新政的人看看,雍正帝的国策不能改,更是不可动摇。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第222期总268期)

《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为何要杀读书人领袖李绂?

雍正皇帝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杀李绂,雍正继位后,国库里没有多少钱,只能从税赋上下手,自古以来,考取了功名之后的官绅是不需要纳税的,但是这群人又很有钱,于是雍正皇帝为了增加全国的税赋,开始在全国推行一体当差,一体纳税制度,这样一搞,官绅阶级就没有不纳税的特权了,他们当然就要起来搞事情。

雍正皇帝

暗藏在李绂背后的朋党

这个时候的李绂在干嘛呢?他在湖北当巡抚,也一样在全力推行新政,然而在河南的田文镜不太好干,因为田文镜急于求成,推行新政过于操切,河南的清流们,骂他酷吏,反对他。而李绂在湖北干得还不错,也拥护雍正的新政,加上他又是清流领袖,于是雍正皇帝和十三爷商量,就把李绂调来当直隶总督了。

李绂这群清流,他们背后的靠山是三爷胤祉,虽然不像八爷胤禩一党实力强劲,但是代表天下的读书人,他们的意见皇帝也不得不重视。胤祉其实和雍正没有直接的冲突,在雍正继位时他也是第一个称臣的,但是雍正并没有因此而信任他。另外雍正在看到清流们联名上的折子时,发现和当年弹劾年羹尧的折子非常相似,这正是让雍正最担心的朋党,所以虽然搞李绂是胤祉的人,其实还是在清理胤禩的人

三爷胤祉

李绂和田文镜的矛盾,阻碍了雍正皇帝推行新政

李绂到了河南后并没有如雍正预期那样,促成新政的推行,反而和田文镜搞得很僵,我认为这主要和田文镜的处事风格有关,在李绂回京找胤祉汇报工作时,就提到田文镜把李绂的几个好友搞得很惨,这也是李绂反对田文镜的原因。事实上李绂并不想让生员们罢考,只是想开导下他们,但是田文镜动不动就拿朋党压李绂,主要问题还是田文镜办事风格太强硬。

田文镜

雍正皇帝其实也知道问题所在,但是推行新政势在必行,而清流又是联名上则子,又是罢考,这就是李绂这个直隶总督办事不利,所以雍正皇帝必须要打压清流,而清流的领袖正是李绂 ,事实上是胤祉,所以最后李绂、谢济世、陆生楠被雍正下令斩首时,胤祉跪下向雍正皇帝求情,又加上弘历也来向雍正皇帝求情,这本来就是一场戏,所以雍正不紧不慢的拿出了一份放人的则子。

李绂

这样一来清流也知道了雍正皇帝推行新政的决心,抓了李绂又放了李绂,清流也就不敢在如此乱来,胤祉,胤禩被打压,又提升了弘历在清流中的地位。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为何要杀读书人领袖李绂?

雍正并非是真的想杀李绂,只不过借题发挥假装要杀李绂,来达成自己三个目标。

第一个目标就是借此让儿子弘历去求情,然后自己再答应赦免李绂,使弘历大大的拉拢了一把人心。

第二个目标是敲打李绂,因为李绂这个人有点不上道,雍正挺重用他的,结果他不支持新政就算了。

还因为书生意气参了田文镜,虽然李绂一直声称自己只是因为田文镜对读书人太苛刻才参他,并且一直与清流官员保持距离,避免被打成朋党,但不管怎么说他这么一弄,是起了个头,无意间带动大家一起参田文镜,这样一来不管李绂是怎么想的怎么表达的,他等于是带头反对田文镜反对雍正的新政,所以雍正自然要敲打他一番。

第三个目标则是李绂在九子夺嫡时期是老三的门人,李绂在雍正登基以后,虽然备受重用,但是与老三走的很近,雍正最忌讳朋党,尤其是王爷结交大臣,所以雍正要趁机打压老三一番。

果然李绂刚被雍正下令处斩,老三马上过来求情,雍正是无动于衷,老三无奈之下“御前免跪”的恩典都不要了,这样一来雍正收回了老三的“御前免跪”特权,算是达成了目标。

用一个自己不想杀的人,完成了这么多目标,现在大家看明白雍正的帝王心术了吧?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