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一个人总在宫殿外面甩那个鞭子是什么意思?

在雍正王朝中,每次朝会之前都有一个太监走到大殿前,随后甩了三下鞭子,这是什么意思呢?

作为一名沧州人,在我们那旮旯,每天早上,各个公园随处可见甩鞭的人,以老人居多。有时候他们还会比试,比的方式只有一个,谁的花样多,谁的声音响?

他们每天甩鞭子的原因应该是一种爱好,有人说也可以强身健体,姑且是这样吧,只不过路过的人们都得绕着走,生怕一个不小心,鞭子就甩到了自己身上,而且周边的人民,估计饱受噪音污染。

在老家农村也有甩鞭的人,不过大都是放羊的,或者是赶车的,鞭子的绳子也没有这么长,主要用来驱赶羊群,防止乱走的。小时候,我们孩童也会做个小鞭子,甩着玩,如果能甩响了,绝对是小伙伴们崇拜的对象。

但是在南方,却很少见到有人甩鞭子,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这项活动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这也跟当年皇宫内的人员祖籍分布有关,那时候的侍卫或者宫女太监等也主要出在京津冀地区。

也就是说这项活动其实是来源于宫中的,在雍正王朝中每次朝会前都有太监甩鞭子,可是宫里也不能放羊,又不是锻炼身体,也不像是在玩耍,更不像是跟人比试,那么他这样做是为何呢?

在现代社会,比如开会的时候,往往一个人在讲话前先咳嗽两声,意思就是提醒大家,不要再交头接耳、大声喧哗了,我们会议开始了。

不仅开会的时候如此,在学校读书的人深有体会,铃声一响,就意味着上课了,老师进门,班长喊“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

所以,这个响鞭就是一种仪式开始的象征,每次皇上要来了,有个太监要提前准备好甩鞭子,鞭子一响,大殿上的大臣们都不能再随便走动,交头接耳了,立马各就各位,站好等待皇帝上朝。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了,既然仅仅是提醒大臣们,为什么不用敲钟或者是打更那种方式呢?

其实,这个鞭子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什么样的人才能手握鞭子呢?那在当时只有马车夫或者是放牧的牧人有鞭子,他们使用鞭子,主要是为了驾驭牲口。

当然,皇帝使用鞭子,不能是驾驭牲口,而是驾驭人民,《诗经》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凡是天下的土地没有不是属于帝王的,凡是在天下水土上生活的人民,没有不是帝王的臣民的。

所以,皇帝统治人民,就跟牧人驾驭牛羊是一样的,“驭”字又跟“御”字同音。皇帝赏给人民的东西,都叫“御赐”,皇帝使用的杯子叫“御杯”,皇帝坐过的座位叫“御座”,皇帝使用的笔叫“御笔”,连皇帝带兵打仗,也叫“御驾亲征”。

所以,这个鞭子,其实就是皇权的象征!

不要以为靠马背征服天下的清朝才有这个打鞭子传统,其实在很久之前就有了:

这种鞭子也称为“鸣鞭”,俗称“响净鞭”。这个“净鞭”也叫“静鞭”,它是由黄丝编织而成,在鞭梢上涂上蜡,这样的话打在地上很响,目的就是警告臣下,皇帝就要到了。

这个打鞭子的记载可以追到五代十国时期,在宋代人高承的《事物纪原》中就有记载:

“鸣鞭,唐及五代有之。”

在宋史中也有记载:

“殿前指挥使,行门二十二人,鸣鞭十二人,孝宗增为一十四人”

关于这个人数设置也是有讲究的,宋孝宗估计是想表达自己比上一任皇帝更牛,所以增加了打鞭子的人数,只是人越多,这种鞭子越打不齐,打不齐,打不响,就有失威严。

到了元朝以后,朝廷就定了规矩,这种响鞭只能打三下,元明以后出版的书籍也大都采用响鞭三声记载,比如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的第十回:

“静鞭三下响,衣冠拜冕旒。”

等到了康熙帝除掉了鳌拜之后,为了彰显规格升级,开始统一了规则,由原来的四人打鞭子变成了一个人,这个人也由之前的侍卫换成了太监:

“……丹陛南阶三级,銮仪卫官六人司鸣鞭。钦天监报时,皇帝出御中和殿……赐茶毕,复鸣鞭三,中和乐作,驾还宫。乐止,群臣退。”

也就是康熙八年开始,朝会要鸣鞭两次,一次是朝会前,皇帝出中和殿之后,到金銮殿之前,一共响三声。一次是朝会结束,响三声,退朝!

明朝时期有几个皇帝不爱上朝,尤其是嘉靖皇帝,三十年都没有上朝,估计跟当时打鞭子有关系。

能有幸到宫里打鞭子,肯定是打鞭子高手,苦练一辈子,好不容易逮到上朝的机会,还不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拼命打,能打多响就打多响,众臣们是肃静了,估计皇帝也得吓一跳,你想啊,一边两个虎视眈眈的大汉手握鞭子,皇帝从面前走过,估计心里都发毛,索性不上朝了。

可惜了苦练一辈子打鞭子的锦衣卫,遇到了嘉靖皇帝,竟然没有施展的机会!

到了清朝,皇帝们也怕啊,索性把四个换成一个,把大汉也换成太监了,毕竟太监少了某项功能,鞭子打起来纵使很响,也是缺乏某种阳刚之气,也就不再凶煞了……

现在再看公园里打鞭子的老大爷们,突然就有了一种异常的感觉……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里一个人总在宫殿外面甩那个鞭子是什么意思?

现代开会,一般领导还没来,与会人员都已经坐下了,趁着领导没来,交头接耳嘻嘻哈哈。突然会议主持人,打开话筒,用手啪啪话筒,噗噗几声之后,清清嗓门,说,大家安静了,回会议马上开始啦!大家立刻停止议论,整肃表情。就看到领导拿个杯子悠哉悠哉走来。

其实在古代开朝会的时候,大臣们来得早,也一样,皇上没来,大家先交头接耳一番。只要听到三声“鞭子响”,立马就规规矩矩跪好,不再说话,等皇帝上朝。所以这鞭子响,又叫“静鞭”也叫“鸣鞭”或“净鞭”。效果跟那个拍话筒是一样一样的。

那有人就要问了,你不能搞个铃铛、钟或者金之类的,那样声音不是更动听吗?这里有讲,意义不一样!什么人才用鞭子?古时候养马养羊,赶马驾车的“牧人”或者“司机”才用鞭子。古时候天子治理国家叫“驭民”。啥意思?天底下老百姓就是牛马,而天子就是放牧的。于是天子赏你个啥,叫“御赐”;天子用的东西叫“御用“,天子去打个仗,叫“御驾亲征”。所以这个鞭子其实是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那么有人说只有清代宫廷戏里有,还不长见?其实不然,这种“静鞭”出现得比较早,早在五代十国就出现了。但的确不常见,也没形成规定的礼制。《宋史》就记载过,“殿前指挥使,行门二十二人,鸣鞭十二人,孝宗增为一十四人”。人一多这鞭子就不容易打齐,杂音一多,这仪式感立马就会打折扣。所以看来“鸣鞭”的人越少,打的次数越少,其实威仪感越强。反之,则容易闹笑话。

但真正把“鸣鞭”作为一种仪式制度固定下来的,却是在元朝。不但规定了“皇帝出阁升辇,鸣鞭三,升御座,鸣鞭三”的规制;还确定了鞭子的材料及外形”绿色的柄,鞭以梅红丝为之,梢用黄茸而渍以蜡”。

但真正做得最规范的是康熙,康熙八年以前,清朝仍然承袭明制,大型朝会鸣鞭要有四人,左右北向站立。

康熙除完鳌拜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要求每次朝会由一个太监鸣鞭两次共计六下:第一次是朝会开始,皇帝从中和殿到太极殿的路上,净鞭三下;第二次是典礼结束,皇帝起驾回宫, 再净鞭三下,群臣退下。

当然“鸣鞭”的人很关键,鞭子的三次声响声音要一样,其标准苛刻之程度,应该不比现在“阅兵”仪式要求低多少吧。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吐槽

《雍正王朝》里一个人总在宫殿外面甩那个鞭子是什么意思?

作者:金满楼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想必对其中的一个金头颇为印象深刻,那就是每次上朝之前,太监都会在殿门外用响鞭抽打三次,声音响亮,十分威势。

事实上,这个情节还真不是编剧发明的,响鞭不但清朝宫廷史上的确存在,而且有制度化的规定。

简单说,响鞭是銮驾仪卫之警人用具,朝会时鸣之以发声﹐以示肃静,这也是朝会前礼仪程序之一。

鸣响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彰显帝王的威严和权势,每次鸣响鞭时,这就是表明:皇上即将驾到,重要典礼就要开始,大家要立即安静。

由此,响鞭又被称为“鸣鞭”,或者“净鞭”、“静鞭”之类。

按照礼仪,响鞭只击打三下,但可别小看了这玩意。如今,故宫博物馆还保留着清宫中曾用过的响鞭,它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

响鞭用黄丝编织而成,长约十米,把长约三十公分,刻着龙头。鞭身又粗又长,鞭梢儿用专门的软皮制成,涂蜡,因而打在地上很响。

事实上,想抡起这鞭子打个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必须要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太监才能完成,后者不但要有臂腕之力,而且要熟练掌握其技巧。

那么,抡响鞭的技巧在哪里呢?首先,弯腰,收心,手腕一抖,大鞭子一甩,啪啪作响,那叫一个响亮、威风!

由于响鞭代表了帝王的威严,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首先,要保证每一鞭都能抽响,而且不能缓也不能急,稍有差池,就得受板杖之苦。

因此,受命持鞭的太监大多训练有素,挥鞭自如,不敢出现失误。

此外,再说一下响鞭为何这么响。

其中的原理是,甩鞭子时,力量顺着发力的方向传至鞭子末梢,如果力量够大、速度够快,其传至鞭梢就会产生音爆现象,由此响亮异常,起到净场的作用。

当然,响鞭也不是清廷发明的。如《元曲选》的马致远“陈抟高卧四”中即有云:“早听得净鞭三下响,识甚酬量!”

《水浒全传》第一回也说,“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

由此可见,响鞭在清朝之前就有了,并非清宫独有。

清朝覆亡后,响鞭逐渐成为一项民间运动,据说锻炼效果还不错,只是声音有些扰民,最好到郊外去练。

《雍正王朝》里一个人总在宫殿外面甩那个鞭子是什么意思?

第87期总680期

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上期解释了“雍正帝”登基的合法性以及为什么遭到质疑,原因来自哪里?

这期说皇宫前的鞭子;鞭子是车老板拿着它驾驭拉着一挂马车的“几匹马”,马匹的是否用力,是否听话都在“驾驭”这挂马车拿着鞭子的车老板!

那么我们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看到了一场太监在乾清宫门前甩鞭子的镜头,他们甩鞭子干嘛?

真实的历史上“甩鞭子”不是太监干的活,而是大内有力气的侍卫专职拿着鞭子用力气甩,一定要把鞭子甩的“山响”,正常要甩三下!【乾清宫门前甩静鞭】

那个叫鸣鞭。 统称为“净鞭”也叫“静鞭”,用黄丝编织而成,一般有规定鞭子的长度在四仗长而有余,鞭梢涂蜡,打在地上很响,目的是警告臣下:皇上即将驾到,重要典礼就要开始,大家要立即安静。

前面说了: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君主,是驾驭天下的天子,天下如同大大的马车,皇帝就是那位驾驭马车的人,它代表着庄严肃穆,之所以叫“净鞭”或“静鞭”。

鸣鞭”就是“响净鞭”,一般是重大朝会,皇帝登基大典,所谓的“文武百官”齐聚乾清宫由皇帝主持的朝会以及重大典礼活动都会有“静鞭”。【乾清宫正大光明殿】

在满清王朝之前就有“静鞭”的出现,一般每次“朝会”有两次“鸣鞭”:

一是皇帝从中和殿出来到达太极殿所谓的(金銮殿)入座时,有礼部属下的銮仪卫官高喊“鸣鞭!”于是执掌鞭子的专职执掌官甩响三下净鞭;代表庄严肃穆,群臣敬仰。

另外还有一次是典礼完毕,銮仪卫又甩响三下净鞭,这就是说明朝会结束,皇帝起驾退朝后,然后群臣才退下,表示对皇帝尊重。

金碧辉煌的皇宫,加上这响彻云霄的鞭声,皇帝还没有到来就有一种被驾驭的感觉,瞬间感觉皇宫很庄严威武,敬意感觉油然而生。【散朝后的鞭子声】

详细品味;皇帝一个人驾驭着天下群臣百姓,銮仪卫执掌这个“鞭子”如同皇帝手里大鞭子,驾驭这挂庞大的马车在运行,鞭子象征着权力,象征着皇帝的指挥棒。

当然,能进入这座乾清宫的金銮殿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特别是聆听皇帝的亲自讲授国家大事,更是无比荣光。这就如同一个大公司的董事会,你是董事会成员,能参与一个大公司的高端讨论,必定要先听大老板董事长指示一样。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满清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带你继续解剖分析雍正朝!欢迎网友一起评论、互动、留言!

《雍正王朝》里一个人总在宫殿外面甩那个鞭子是什么意思?

康熙创立了每天在乾清门御门听政制度,为的是吸取明代灭亡的教训,希望子孙能继承自己立下的规矩和优良传统,能亲断万机批览奏章,无论酷暑寒冬风雪雷雨。

清代皇帝的作息时间,上朝听政的礼仪规矩,后宫生活制度的安排等等条例大多都由康熙皇帝首创或改进设置。其中当然包括威严肃穆的皇家上朝礼仪,就是所谓的“听政仪轨”。

皇帝着朝服在御座上坐稳之后,殿外鸣响鞭三声,就如同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一人拿一条长鞭,挥舞甩至地上发出巨大的声响,这是“听政仪轨”的一部分,被称作“静鞭”。顾名思义是让参加朝会的百官不得喧哗耳语,不准咳嗽哈欠,整个过程有监察御史监督,否则将以失礼罪从严处理。

这个鸣鞭也不是康熙最早发明的,如果追根溯源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东京梦华录》里有记载,皇帝上下朝和出行移驾都有鸣鞭,是皇帝起居仪仗的标配。随后元明清都有效仿,只是人数次数有些许变动。

皮鞭本来是抽打牲畜的,在皇帝出现的场合使用 “静鞭”包含着极强的象征意义,普天之下都是皇帝的奴仆,在三跪九叩的群臣面前挥舞着皮鞭并发出摄人心魄的响声,它时刻提醒着人们在他们的头顶上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只能受其驱使,威严不可冒犯。

《雍正王朝》里一个人总在宫殿外面甩那个鞭子是什么意思?

“静鞭”也称“鸣鞭”,朝会时使用,已示肃静。

“鸣鞭”从唐及五代就有,在《东京梦华录》中描述:“行门二十二人,鸣鞭十二人。”宋孝宗时期,鸣鞭增值十四人。

元朝时期,皇帝出阁升辇和升御座都需要鸣鞭,各三下。

明清朝时期,鸣鞭盛行。大朝会时,都会有鸣鞭,随之百官出,即为“鸣鞭驾兴,百官以次出”。康熙朝时期,大朝会分为两次鸣鞭,一次是从中和殿到太极殿,另一次是起驾回宫,均各三次。

最后,通俗来说,鸣鞭就类似上课打铃,告诉皇帝来了,群臣要安静,是一种封建皇权专制和权威的象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