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弘时为什么要泄露考题?
在雍正帝刚刚即位之后,就组织了一次科举考试,可是这次考场泄题的主谋就是弘时,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
雍正帝的儿子们:
雍正帝一共育有十个儿子,活到成年的只有四个,参与排序(序齿)的阿哥有六个,分别是:弘晖、弘昀、弘时、弘历、弘昼、弘曕六位。
在雍正王朝中一共出场了三个儿子,分别是三阿哥弘时,四阿哥弘历,五阿哥弘昼。
其实在康熙一朝,就已经决定了这几个阿哥的命运:
弘时出场次数不多,但是给人印象最深的一次出场就是老四胤禛在南方赈灾,弘时生病,太子胤礽没有关心。是老八胤禩他们连夜陪同,并跟弘时说:
“等你的病养好了,八叔带你去野外放鹰儿去。”
这也说明,弘时跟老八胤禩的关系不一般!
弘历,不用说,是康熙帝亲自挑选的皇孙,并带进宫里培养,甚至还让弘历“骑大马”,所谓“骑大马”就是骑着康熙帝的脖子哦,试问哪个皇孙有这待遇?
小小的弘历还说出了一句:
“皇爷爷,你可要扶好我啊!”
虽说小孩子是无意中说出的话,但是也引申一个意思,预示着弘历就是未来的皇帝!
二、
三个儿子的立场:
在康熙一朝弘昼出场的次数最少,如果杨角风没有记错的话,只出场过两次,一次是拜师,一次就是年秋月给邬思道送护膝,当时是年秋月抱着他:
“弘昼,把护腿给邬先生试试!”
这也是剧中年秋月唯一抱过的孩子,由此可知,弘昼跟年秋月和邬思道的关系必定不一般!
其实从后来弘昼的表现也可以看出,他经历了邬思道的离去,经历了年秋月的去世,经历了浩浩荡荡的八王议政逼宫,他的小心脏彻底承受不了了。
为了彻底离开权力的漩涡,于是玩了一出出看似荒唐的闹剧,比如“活出丧”,比如在雍正帝面前自贬等等,可以说他学到的是邬思道的自保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
弘历,不用说,是康熙帝指定的接班人,自带光环,虽然他也有些腹黑,比如曾经就得罪谁也不能得罪读书人跟雍正帝讨论,最后恶人让雍正帝做了,比如弘时被赐死,弘历不住的追问自己的三哥去哪了,直到得到了图里琛的暗示后,才放下了悬着的心,总总迹象表明,他还是有些腹黑的,但是在剧中做事是光明正大的!
他身上有邬思道的腹黑,也有康熙帝的光明磊落,他是结合了两个人的优点,所以才能最终登上皇位。
唯独弘时,聪明是有点小聪明,可是却是愚蠢的表现,直到临死前才突然明白过来,从而大骂八叔是“阿奇那”、“塞斯黑”。
剧中的他只有邬思道一个老师,可惜,他并没有从邬思道身上学到最本质的东西,反而沾染了老八胤禩的一些阴谋诡计,最终导致了灭亡。
三、
其实邬思道早已教导过弘时:
大家还记得热河狩猎时弘历出尽了风头吗?
有些人会有疑问,当时弘时和弘历都在热河,为什么邬思道只告诉了弘历关于康熙帝的狩猎经历,而没有传授给弘时呢?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邬思道本来没有私心,是想同时教好两个孩子的,可惜弘时实在不争气!
在热河时,邬思道同时教弘时和弘历读书,教着教着邬思道突然发问:
“弘时,刚才讲到哪了?”
弘时一愣,回答了曹操带领儿子们打猎了,邬思道又问曹丕看到一头母鹿没有射杀,为什么啊?
结果弘时吱吱唔唔答不上来,反而是弘历回答的很棒,随后邬思道就给大家讲了一个大道理:
“读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明理,世上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一个理字,把理字想清楚了,做起事来就有了主张……但是又不能守死理……”
记住这句话,这句话就是弘历后来做事的底线,也是他一直在坚守的东西,反观弘时,邬先生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喊着:
“先生,先生,我要撒尿,我要撒尿!”
邬思道无奈的让他去了,看得出他的表情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随后他就面对弘历的提问,做了一番详细的解答,也注定了弘历在狩猎场的精彩表现!
四、
弘时为什么要泄露考题?
回到我们的题目,弘时为什么要泄露考题呢?
刚才也分析过了,弘时要想夺位,最大的障碍就是弘历,所以雍正帝即位以后,他的一切行为,主要目的就是压过弘历的势头。
可是他凭什么压过弘历呢?
就像邬思道曾经说过的那样,弘历这里占着“理”呢,不管是“法理”还是“情理”,都是弘历占优。
此时的弘时只记住了邬先生说的“但是又不能守死理”,于是开始想一些歪门邪道,如果他当初不被尿憋急,用心听了邬思道后面的关于不守死理的前提条件的话,我想他或许就不会这样做了。
不守死理的条件是:
“只要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要你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可以不守死理,显然,弘时并没有占据这三项。
于是弘时在天时地利都不具备的前提下,想到了人和,只不过他的人和是畸形的人和:
他泄露考题就是为了笼络一批自己的人,能买得起试题的人,大都是官宦或者富裕之家,具备一定的话语权,只要笼络了这些人,就等于笼络了一个大财团和自己的坚定拥护者。他希望通过造势,也就是通过舆论来影响雍正帝,从而达到自己上位的目的。
其次,此举把张廷璐绑到了自己的船上,张廷璐是主考官,这一批高中了的进士们必然要拜师张廷璐,那时候的人们很重视师生裙带关系,有了这层关系,弘时就可以控制这一批进士,而不仅仅是买了考题的那几个人。
当然,他要想笼络人心,还是需要银子的,为了最终能与弘历抗衡,他必然缺钱,卖考题正是营收的一个手段,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嘛。
只是,他根本就没有学到邬思道的精髓,也没有学到老八胤禩的精明,他所做的一切都没有占住一个“理”字,最终落得个命丧黄泉的下场,真是可悲可叹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里弘时为什么要泄露考题?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雍正在艰难的登基之后,为了尽快的选拔能为自己所用的人才,建立自己的人才体系,很快就开恩科选士。雍正对这第一次的恩科考试非常的重视,主考官是八王爷允禩推荐的张廷璐,这个张廷璐是雍正的肱骨之臣上书房首辅大臣张廷玉的弟弟。而副主考是张廷玉举荐的“清流领袖”李绂。
最重要的那个考试题目,是雍正亲自拟定,亲自手书并亲自封存和亲自保管的。按照这样级别的保密措施,那三道试题无论如何也不会“泄露”出去的。雍正有这个自信。
但是,事情往往就是这么“诡秘”,什么意外都会有。雍正认为绝对不会出问题的首次恩科考试,还就出了问题,并且是出了“系统性”的大问题。
首先是在恩科开考之前,京城就有人开始兜售所谓“考题”。这种情况其实挺正常的,也是历朝历代的历次科考都会出现的现象。但大多数都是在考前骗几个银子罢了,当然也有真的能拿到考题并贩卖的,这种情况历史上也很少见。
雍正的首次恩科考试也是一样,兜售考题的人也是游走于各个酒店客栈。但不同的是在这些卖考题的“贩子”当中还真的就有“厉害角色”。
恩科的副主考李绂就遇到了一个卖考题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这份考题很靠谱,这位卖考题的还向李绂“透露”了一些在赶考的学子们面前算是秘密的信息:本次恩科的主考是谁,谁推荐的,副主考是谁,谁推荐的。
这种信息是很能唬人的,真的能够起到多卖考题的作用。李绂就感到这个卖考题的比较靠谱,所以他就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一份考题。对于这次的恩科考题是否已经泄露,李绂心中还是非常的怀疑,但是,他的主子三阿哥胤祉提醒他:买来的考题千万不要打开,小心惹火烧身,只能等到考试现场才能够打开对比。
李绂担心的事最终还是发生了,在考试现场李绂买来的三道考题和雍正亲自出的考题“完全相同”。李绂不顾主考官张廷璐的劝阻和威胁,愤然摔帽离开考场,由此一个“科考舞弊”的泼天大案被揭开。
雍正对这个给他丢尽了面子的大案相当的震怒,但是他首先是忍着极端的愤怒,马上又亲自出了三道考题,保证第一次的恩科考试顺利进行,同时责成总理王大臣廉亲王允禩彻查此案。
廉亲王允禩再一次故技重演,私下里威逼利诱张廷璐交代了泄露考题的主犯就是雍正的三阿哥弘时。而他本人则是“夹带了八名考生”。
廉亲王允禩这一次汲取了康熙年间在查处吏部的“买卖人命”的大案当中处理“太子是幕后主使”的这个证据上的失误的教训,这一次他没有把三阿哥弘时的“把柄”交到雍正那里,而是手握这个把柄用来控制三阿哥弘时。事实证明这一次廉亲王的做法要靠谱很多。
当然,对于考题泄露,雍正的基本判断还是比较冷静,他相信这么胆大妄为的事,绝对不可能是张廷璐一人所为,在他的后面肯定还会有更大的角色。但是雍正选择了“不深究”,只是处理了主考官张廷璐,目的也是为了稳定自己刚刚登基的局面。
但是,对于电视剧当中设计的“三阿哥弘时盗窃考题并泄露考题”的剧情,本人还是有所怀疑。
首先,严格的讲,泄露考题,尤其是恩科的考题肯定是死罪。而由雍正自己亲自出题,书写,保存的考题一旦泄露,追查起来非常容易,难道三阿哥弘时不知道这其中的风险吗?是什么让三阿哥弘时在第一次的恩科就敢于“铤而走险”?
第二,从考题泄露的情况来看,这个考题的泄露状态其实已经完全失控,已经放肆到敢于向不认识的人公开兜售的程度,这样的失控,一旦实发的话,很容易追溯——拥有和贩卖考题的人太多。
第三,考题泄露的太早,从考生夹带的状况来看,这些考生基本上是带着事先写好的三篇文章进考场的,这说明考生们很早就买到考题并找人事先写好。在这个过程中“考题泄露”很有可能在还没有开考就会引起极大的注意并最终暴露。
这样看来,雍正的这个三阿哥弘时还真的就是“胆大妄为”加上“自以为是”,也许是自己的皇子身份和涉事太浅,让这个三阿哥觉得自己一定会“密不透风”。但实际上早就“千疮百孔”,事实上如果不是他的三大爷胤祉阻止了李绂在开考前告发“考题泄露”的嫌疑的话,这位三阿哥早就露馅了。
人有点野心没什么不好,但是比野心更重要的是有“自知之明”。三阿哥弘时把手伸向考卷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他做为一个他的长辈们争斗的牺牲品的命运。
弘时泄露考题,按照后来弘时的一些举动来看,他的目的肯定不仅仅是为了“卖考题获利”,甚至说是完全不是为了“卖考题获利”,弘时的追求应该还没有这么“低级”。他的根本目的还是想通过向特定的人员泄露考题来笼络人心。
雍正的这个三阿哥弘时,大小就和他的八叔感情很好,并且应该是处处向他八叔学习,所以他是想通过泄露考题来结交类似于张廷璐这样的朝廷当中有实权的大臣。张廷璐夹带考生肯定是从弘时那里拿到了考题,然后“有偿”的夹带了几个考生,既为了挣点钱,也为了结交一些他自己认为需要结交的有用之人。
所以,弘时在考前把张廷璐叫进宫里,密谋“盗窃”考题或者说弘时盗窃考题之后与张廷璐商量如何让考题的作用最大化。
张廷玉在一大早天还没亮就去上书房办公的路上,在宫中“巧遇”三阿哥弘时送张廷璐出宫,看见张廷玉的张廷璐有些慌张,但是弘时确用求教张廷璐指点自己书法的“笔法”遮掩过去,其实也只是弘时自认为“遮掩过去”了而已。弘时有的时候自作聪明的那种自信会骗了自己,自欺有余而其人不足。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弘时泄露考题的时候,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件事会失控到“买卖考题”的程度,因为一旦考题被公开的明码标价的叫卖的时候,泄露考题这个事也就算是“半公开”了。所以弘时再笨,再贪婪也不会蠢到靠“泄露考题”来敛财。
收买笼络人心的想法应该就是弘时泄露考题的唯一目的,他羡慕他的八叔在朝廷上下的人脉和人气,他也想“有样学样”,这一次他学的可是真不像。
《雍正王朝》里弘时为什么要泄露考题?
《雍正王朝》中,雍正开科取士,目的就是为了国家招揽人才,给国家的行政体系注入新鲜血液,协助雍正推行新政。为了能笼络新进仕子们的人心,雍正皇帝不仅为王文昭掌灯,更是力排众议破格启用了刘墨林。但是雍正的亲儿子弘时,却故向外泄露了考题,险些让雍正的计划彻底泡汤,最终李绂向李卫求情,带兵清查考场,揭开了这个考场舞弊的事实,才没有造成更为恶劣的影响。
作为雍正皇子的弘时,为什么要故意泄露考题出来,原因当然还是为了皇位,虽然弟弟弘历自康熙朝开始,就受到康熙、雍正两代帝王的青睐,但是作为哥哥的弘时也不想就此放弃对于皇位的争夺,而这次就是他为争夺皇位所做为。
泄露考题,目的就是要笼络一批新官员到自己身边。雍正开科取士,要选拔人才,让这些人才为己所用,并利用这些新上来的官吏来对原有的官僚队伍进行一次换血,雍正对于这些人也一定会非常的重视。
而弘时恰恰也是看到了这一点,但凡是能出得起钱购买考题的,一定是官宦子弟或者富裕家庭出身,这些人家的孩子不会像寒门学子一样满身读书人的尖酸与迂腐,便于日后为自己所用,同时对于一些主动上门求助的人家,弘时定不会拒绝,因为这是笼络人心、壮大队伍的最佳时刻。而新进的士子中,有了自己的人、自己的力量,特别是这些人也为雍正所看重,对于日后的夺位之路就是一种巨大的支持。
弘时要将张廷璐拉下水,控制在自己这一边。张廷璐是当朝首辅张廷玉的弟弟,从张廷玉与张廷璐偶遇的对话来看,张廷玉并不希望自己的弟弟与皇子有过多的交集。但是弘时正是看重了张廷璐与张廷玉的特殊关系,一方面,因为牵扯上张廷玉的关系,对于张廷璐,满朝官员甚至是雍正处理起来都要留有余地,另一方面,也是弘时看到张廷璐可以借着这层关系一路高升,职务、地位也将远不及此。因而要借着这件事情把张廷璐拉下水,让张廷璐站在自己这一边,成为自己队伍里的骨干。
当然,按照弘时后续剧情中狠毒的性格,必然是对张廷璐利诱的同时,进行了威胁,不然张廷璐也不会除了想廉亲王说明外,致死都没有将弘时的事情对外公布。
当然,弘时也要考虑一下经济效应。雍正是出了名的节俭和勤政,特别是《雍正王朝》中的演绎,所以对于皇子而言,并不会像康熙那样纵容,也不可能让他的皇子成为九阿哥胤禟那样的富翁,况且,此时弘时还没有被晋封,所领导的俸银也是非常有限,因而也需要做一点经济上的储备和积累,所以选择了铤而走险,泄露考题。
由于李绂的刚正不阿,主动揭发,最终弘时的计划没有得逞,也是因为如此,弘时失去了积蓄力量的好机会,因而选择了沉默,指导廉亲王胤禩找到了弘时,当众销毁了张廷璐的证词,重新激起了弘时的夺嫡之心,而弘时也成为了胤禩对抗雍正的工具,最终落得了非常凄惨的下场。
《雍正王朝》里弘时为什么要泄露考题?
科举制诞生以来就如同股市操纵,泄密事件层出不穷。弘时泄露考题,既是个案,也是风气。
雍正登基时,朝廷到处都是“八爷党”的势力,雍正苦于朝中无人可用。对于自己“恩科取士”的首秀,雍正格外重视,每个环节都亲自过问,甚至不惜将尊为考生掌灯。为的是什么?笼络人心。
知识分子寒窗苦读十年,许多耗尽家族资源(那时没有免费师范生,也没有公费师范生,都是自费)进京赶考。如果没有相对公平的录取方式,朝廷的公信力以雍正的威信必然大减。弘时为了一已之私,罔顾雍正苦心。
掌握话语权,为自己造势
参加科举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官宦子弟,他们的家族掌握着舆论权。弘时把考题泄露给这帮人,作为回馈,哪些官僚自然会在舆论上对弘时进行包装。舆论可以影响民意,民意可以影响圣意。一旦自己的良好形象树立起来,在雍正那里也是加分项。
收买人心,壮大自己的势力
当收益足够大的时候,人往往会铤而走险。弘时不惜违触朝廷法度,也要将考题泄露出去。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弘时作过权衡。弘时是雍正的儿子,也是皇位的潜在继位人,不到最后一刻,自己都是有希望的。争夺皇位,不仅需要取得雍正的好感,而且需要有自己党羽。那道考题的这帮人,必然会对弘时感恩戴德,成为弘时的门人,将来为弘时所用。
弘时的算盘打得响,却不知姜还是老的辣。在李绂以及李卫的干预下,科场舞弊被制止。事情败露,就需要有人出面承担责任,台上的往往就是马前率,张廷璐就是这么一个牺牲品。弘时在雍正的“照顾”下没被法律制裁,却被八爷抓住把柄。
《雍正王朝》里弘时为什么要泄露考题?
其实清代科场舞弊早有先例,顺治十四年,康熙五十年都曾发生过科场舞蔽大案。雍正王朝里,弘时主使会试主考官张廷璐泄露考题,考题被公开售卖,众多学子身陷其中。如果不是李绂和李卫挺身而出,化解这场风波。雍正元年的开科取士就要沦为笑柄了。事后,张廷璐获罪被囚禁,廉亲王胤禩又来了一次诱供,得知了此次科场舞蔽案的主谋竟然是弘时。弘时为什么处心积虑泄露考题呢?科场舞蔽案,从表面上看,弘时是为了名利,是为了培植党羽,笼络人心。从深层次来看,这其实是弘时与雍正的对立表现。身为阿哥,弘时内心并不满足。为了招揽人才,为了收买人心,科举考场正是其用武之地。通过考题,弘时不仅控制了张廷璐,而且还拉拢了众多士子之心。一旦这些事先拿到考题的人高中,他们便会奉张廷璐,奉弘时为恩师。弘时培植党羽,收买人心的计划也就成功了。弘时是想通过张廷璐拉拢天下读书人,为其所用。弘时不明白,仁心仁术才是那时读书人的主张,仅仅通过偷奸耍滑,是笼络不了士子之心的。再者,雍正元年的开科取士是雍正的形象工程,是新朝吸纳良才的重要手段,雍正非常重视。弘时偏偏在此时与张廷璐沆瀣一气,泄露考题。这恰恰说明弘时对父皇雍正非常不满,弘时不满雍正偏爱弘历,不满自己的政治现状,就是要拆雍正的台。这一点,与八阿哥胤禩不谋而合。八阿哥发现了弘时的小心思,弘时也因而最终倒向了八爷党。
(觉得不错,就点一下,分享吐槽关注,谢谢)
《雍正王朝》里弘时为什么要泄露考题?
弘时为何要泄露考题,他是不缺银子,他缺的人心,缺的人望。缺的是拥护他登基仕林阶层的支持,以及官僚阶层的拥护。如果能够将国家大考的考题泄露给几个皇帝近支大臣的宗族子弟,无疑会使得这些既得利益者会和自己捆在一条船上,而且不会反叛,但弘时做梦都不会想到事情一开始就失控了。这也说明了弘时政治上短见。因为在弘时看来,他给了几个人,几个在他看来亲近的进士,但弘时忘了,他最亲近的进士朋友某甲,但某甲也有他最亲近的朋友和亲戚某乙,某乙还有最亲近的某丙,一个传一个,就像传染瘟疫一样,自然也就越来越多。到到最后,自然也就卖考题的,而亲自操盘的张廷路又是一个二货。最终导致雍正初年最大的科场舞弊大案。也给弘时自己留下一个坑。
科举制诞生以来舞弊事件层出不穷,玩的就是一个心跳,如果成功就是一本万利,如果输了就是人头落地。泄露考题的都是为财。为的是一己之私,但弘时泄露考题却比较另类,因为他是为了别人,事后才让这些既得利益者来拥护自己当太子。换句话说,弘时要的是“名”。如果在仕林阶层有了名声和人脉,无疑大大增加自己在父皇的心里的地位,对于击败弘历成为太子而大有益处。但弘时为一己之私人伤害了所有的仕林阶层,属于丢了西瓜芝麻。中国封建时代虽然卖官鬻爵,但科举绝不贩卖,因为皇帝知道,这是国家根本,满清甚至定下了规矩“满不点元”(满人不得当状元)。普通寒门子弟苦读十年,为的就是通过科举转变简直的阶层,但如果没有一个公平的录取方式,朝廷的公信力必然丧失,甚至会危及国家统治,所有弘时的行为绝对该杀。
弘时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了控制话语权,尤其是清流的话语权,收揽人心,争取新科进士对自己好感和拥护,说白了增加自己实力。让这些人为自己服务,官场有自己的人。还有就是把张廷璐拉下水给自己当挡箭牌,这样还可以与张廷玉联系上,有百利而无一害,弘时只是想小范围“弄”一下,但局势失控绝非弘时本意。一开始弘时偷到考题的时候,只是想安插几个人,让张廷路夹带进去,日后飞黄腾达也好成为自己的亲手培植的势力。却不曾想试题偷盗出来以后却被别人利用,公开售卖,导致了这件事情的穿帮。一开始弘时命令张廷路夹带考生去考试,张廷路不敢不听,于是张廷路就这样上了弘时的船。所以说张廷路一直说自己只是夹带考生,并非盗取试题之人。最终也只有张廷路给弘时做了替死鬼。
弘时为的自己,雍正为的是天下,而弘历则是坐收渔人之力。最后弘时被杀,也是咎由自取。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