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庞统不死,诸葛亮就不用入川”,如何反驳这种观点?

反驳这个观点要从两个角度,一个是从小说《三国演义》的角度,另外一个是从历史事实的角度,两个角度的因果关系略有不同。

我们一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其中原委。

从小说《三国演义》的角度来分析

庞统之死的前因后果发生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当时庞统正准备向雒城进发,刘备收到一封来自诸葛亮的书信,其内容是这样的:

略曰:“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

这封信的内容用现代眼光来看比较玄幻,有神化诸葛亮的嫌疑。根据天象推算,他认为在雒城附近即将发生有灾异发生,而且会应在主将帅身上。

诸葛亮跟随刘备的时间比较长,算无遗策,可谓百战百胜,即使赤壁之战取得胜利,也有一半的功劳来自他的筹划,因此非常认可他的能力。

刘备谨慎起见,就想回荆州和诸葛亮再商议一下这个天象表现出来的灾异问题,可是这个事遭到庞统的反对。庞统对于这个星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点,罡星在西并非凶兆,应该是吉兆,预示主公合得西川;

二点,太白临于雒城的事情已经应在蜀将泠苞的身上,无需过虑。

庞统还补充说,既然这两点已经应验,那么主公也就是不用回荆州白白消耗时光,浪费机会攻打雒城的机会。刘备也很相信庞统,认为庞统说的也很对,就继续出发。

在这里,庞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认为,诸葛亮是害怕自己抢夺了夺取益州的功劳,故意阻挡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

诸葛亮有没有这样的想法,世人不知道,但是庞统确实有这样的想法。毕竟诸葛亮在刘备占领荆州的事情上立下不少功劳,而庞统则是在占领荆州之后才归顺刘备,资历尚浅,因此庞统远比诸葛亮更加迫切建功立业。

所以,庞统以婉转的方式劝诫刘备不要回荆州,应该继续攻打近在眼前的雒城。

刘备听从了庞统的建言,于是立即兵发雒城。正当远在荆州的诸葛亮焦急万分的时候,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庞统在落凤坡被张任的乱箭射死,可怜一心建功立业,却出师未捷身先死。

庞统死后,刘备身边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谋士,因此不得不把诸葛亮从荆州召到身边出谋划策。

因此这才有世人传说的“如果庞统不死,诸葛亮就不用入川”,从这里看,确实有一定的前因后果。

有庞统战死的“因”,才有诸葛亮入西川的“果”,确实有非常严密的逻辑顺序,做到环环相扣,一个坑也不拉下,都有合理的情节推理,这个大概是罗贯中的高明之处。

从历史事实的角度来分析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庞统之死和诸葛亮入川之间并没有特别的严密的逻辑因果关系,并不是庞统战死之后,诸葛亮才需要入川。真实的史实是在庞统还没有死之前,诸葛亮已经奉命入川。

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诸葛亮入川和庞统之死。

01.诸葛亮为何要入川?

诸葛亮和关羽呆在荆州不是好好的吗?干嘛要跑到西川来?诸葛亮之所以要来到西川,涉及到以下几个原因,这些原因环环相扣。

首先,荆州经过几年的治理,已经比较稳固。

荆州在刘备,诸葛亮以及关羽等人的先后治理下,做出了卓越的成效,能够为入川提供充足的粮草和大量的兵员,并且进一步的巩固了和东吴之间的盟友关系。

荆州的内政和外交方面均处于稳定阶段,因此诸葛亮才能够和张飞,赵云等人起兵入川,协助刘备攻克益州。

其次,孙权和曹操的主力不在荆州。

诸葛亮入川的时候,孙权的主力并不在荆州,而是在合肥一带和曹操争夺淮南。此时的孙权的主要目标并不是荆州,而是企图夺取合肥,进攻淮南,进而打开进入徐州,豫州的大门,掌握战略主动权,将自己的战略纵深向北移。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孙权率领东吴主力部队多次在合肥一带发动攻击,因此留在荆州的兵力也仅够防御而已。

孙权在东线攻打合肥,曹操则将主要的力量放在东线防御孙权的进攻和西线的关中争夺,这样有利的局面促使刘备无需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囤积在荆州,因此可以抽调有效的兵马支援益州的战事。

再次,刘备围攻雒城的战事不顺利。

刘备在攻打益州的战事进展得非常不顺利,特别是在围攻雒城的战事上更是一筹莫展。

公元213年5月,刘备在攻克涪城之后,刘璝、张任与刘璋的儿子刘循退守雒城,刘备进军把雒城围住。张任率军出城,在雁桥与刘备军大战,张任军战败,张任战死。在此后大约一年的时间里面,刘璝等人坚守不出,以坚城对抗刘备的围攻,而刘备在雒城下徘徊不进。

雒城战事不顺严重的拖累了刘备夺取成都的目标,因此,刘备不得不命诸葛亮等人入川协助。

最后,曹操严重的威胁到刘备夺取益州。

当刘备攻打益州的时候,曹操也没有闲着,一方面在东线和孙权鏖战争夺合肥,阻挡孙权的进攻,另外一方面进攻关中,攻打马超为首的关中联军,进而入汉中夺取益州。

在战略上,刘备和曹操已经同时处于一个赛道,往一个共同的方向进发,这个方向就是成都。

到公元214年春,曹操已经扫灭关中势力,将马超等人逼入汉中,并且已经准备发兵汉中,而刘备还在雒城外围徘徊,难进一步。

假如刘备还继续在雒城附近踌躇不进,那么曹操就极有可能抢先一步夺取成都占领益州,那么刘备此前的努力就白费。

02.庞统是怎么死的?

公元213年5月,刘备在攻克涪城之后,率军攻打雒城,可是一直到公元214年四月,雒城依然耸立在眼前,无法攻克。

如此长时间的攻城让双方异常疲惫,也让庞统感到非常着急,于是亲自率队攻城,结果在城下被流矢射中而死。

庞统之死和张任无关,庞统被射死的时候,张任已经死了快一年了。

03.庞统之死和诸葛亮入川之间的某种联系。

那么庞统之死和诸葛亮入川之间有没有一定的联系呢?我想,应该是有,一方面雒城被攻打了一年之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损兵折将却无法前进一步,可是曹操那边的进展顺利,已经逼近汉中,因此让庞统乃至刘备非常着急;另外一方面,随着诸葛亮的到来,必然会从刘备那里分享一部分权力和地位,这就导致庞统的压力更加大,作为刘备身边主要的谋士,战事打了一年却毫无进展,这让庞统无法直面对诸葛亮这个昔日的好友,因此一时心急,竟然不顾危险,亲自率队攻城,这应该是导致庞统战死的直接原因。

按照常理,以庞统的地位而言,刘备军中自有牙门将或者攻城督负责攻城,完全不用庞统亲自带队攻城,由此可见,庞统迫于现实压力,对于雒城久攻不下已经失去了理智,从而不顾生命安全,做出了丧失理智的行为。

由此可见,“如果庞统不死,诸葛亮就不用入川”的说法并不准确,庞统即使没有去世,诸葛亮也必须入川,这是当时局势决定了的,与庞统之死没有任何关系,然而,诸葛亮入川在某种意义上和庞统之死却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

“如果庞统不死,诸葛亮就不用入川”,如何反驳这种观点?

庞统死不死和诸葛亮入川没有直接关系。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先主进军国雒;时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十九年夏,雒城破,进围成都数十日,璋出降。

看到了吗?刘备是先调诸葛亮、张飞、赵云入川的,然后才围攻雒县,众所周知,庞统是在围攻雒县中流箭而死,也就是说庞统活着的时侯,刘备就己经调诸葛亮入川了!

刘备为什么这么做?

庞统与诸葛亮定位不同,虽然在后世诸葛亮的名声远远高于庞统,但在当时的年代,庞统名声是远远高于诸葛亮的,庞统20岁(198年)时经与司马徽交谈而成名,诸葛亮直到28岁(207年)出山还默默无闻。

庞统经诸葛亮和鲁肃推荐,与刘备交谈后,刘备才重用庞统,官至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一样,但庞统更多是像郭嘉、程昱、荀攸一样的谋士,而诸葛亮则像荀彧一样的治政之臣,所以刘备打仗带着庞统出谋划策,而让诸葛亮坐镇后方,处理政务,足兵足粮。

之所以在庞统活着的时侯调诸葛亮入川,主要是准备在平定益州后,由诸葛亮坐镇此时的后方成都。

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如果庞统不死,诸葛亮就不用入川”,如何反驳这种观点?

本来诸葛亮入川时庞统还没有死,演义是罗贯中编出来的故事,不是历史!!

“如果庞统不死,诸葛亮就不用入川”,如何反驳这种观点?

从三国演义的角度看,庞统活着,诸葛亮为什么要入川。

本来的计划就是庞统守西川,诸葛亮守荆州,然后等待时机兵分两路伐魏。这也符合隆中对的战略规划。

原本计划的只是小规模政变,所以刘备入蜀没带太多重量级的武将,有点名气的只有魏延和庞统。由于刘备的仁慈变成了武装夺权,进而导致庞统落凤坡之死,所以诸葛亮不得已带着张飞赵云和荆州半数的兵力支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