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雍正王朝》中的田文镜会得罪一些人?
田文镜得罪人,一个是在康熙朝赈灾和追缴户部欠款,如果说那时得罪人是没有办法的事。
那么雍正朝同样是推行新政,科班出身的田文镜那里举步维艰,而叫花子出身的李卫那里却顺利执行呢?
一、
推行新政的前提:
康熙帝把皇位传给雍正帝时,看似强大的清政府,其实已经被掏空了。
雍正帝即位以后,励精图治,接连经历了追缴户部欠款、科举舞弊案、西北战事趋缓以后,时机已经成熟,雍正帝于是强力推行三项新政:
第一项由李卫在江苏推行摊丁入亩新政,第二项由田文镜在河南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第三项在西北由年羹尧和孙嘉诚推行火耗归公。
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要推行这三项新政:
首先摊丁入亩,之前是人头税制度,也就是收税按人头收,这种方式要想公平的前提是人们的收入是一样的,显然经历过康熙一朝后,贫富差距增大,再执行这项制度弊端太多,人口普查查不出,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那时候的主要财产就是土地,地主有一千亩地,穷老百姓有一亩地,结果交一样多的税,这是不公平的。
摊丁入亩,就是说有多少亩地,就交多少税,跟现在的挣得多交的多是一样的道理。
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就是以前的士绅阶层可以不用服兵役,不用纳粮的。本身士绅一族就比较富裕了,再不用当差和纳粮,只会造成贫富差距继续增大,有钱人还会花钱买个身份,也造成了阶级固化。
火耗归公就是指以前交上来的粮食和银两在运输过程中有损耗,这个损耗由各地的老百姓负担,也就导致地方官多收税。雍正帝即位后这个损耗由朝廷负担,同时给官员们发“养廉银”,比如前一期提到的田文镜收了一笔五千两的养廉银,就是这个道理。
二、
李卫遇到的困境:
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雍正帝推行的新政必然会受到上层阶级的反对,凡是有能力改革的人基本都是享受这个制度的人,怎么会轻易打破自己的饭碗?
比如我们喊了这么多年的“某产税”,其实就类似于雍正朝的摊丁入亩,只不过把土地换成了房子而已,有能力执行这项制度的人,往往是持有大量房子的人,哪有嫌自己钱多的。
李卫就遇到这样的情况了,每次开会讨论,大家都反对,弄得他这项政策根本推行不下去。
前面一期也讲过了,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办,这事铁定办不成,就像我们召集村里最富裕的人开会,讨论的是怎么收富裕的人的钱,你觉得这会能达成一致吗?
可是李卫这小子根本不按套路出牌,他的方法不仅在那时候适用,即使放到现在也是非常适用的。
你不是不愿意多交钱吗?
那好啊,我们不提钱,我们提点别的,先把你查个底朝天,就不信你的双手都是干净的。
即使你的双手是干净的,那就查你的儿子,查你的老婆,不信查不出你没有毛病。
所以,不要跟朝廷作对,朝廷想抓抓你的毛病,还是有的是办法的,于是带头抵抗的黄伦第一个中招。
李卫派人查黄伦曾经办过的案子,很快就找到了黄伦的把柄——刘王氏的冤案。
这也太现实了吧,敢情想查谁,谁就有毛病啊?
是的,自古如此,但凡有权有钱的人,总会有些不光彩的过去,想查还是查的出来的,即使没有毛病,想安一个也是有办法的,想想岳飞吧。
三、
田文镜遇到的困境:
李卫抓住了官员的软肋,有了这个先例,其余人都怕查到自己头上,争着交钱,摊丁入亩得以顺利执行。
但是到田文镜这里就不太妙了。
他推行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受到的阻力不光光有富人和官员,还有就是那时候的知识分子。
这是最难办的一个阶层,虽然他们没有武器,可是他们有笔,这玩意比大刀长矛更要厉害。
就像秦始皇,不管你的功绩有多么伟大,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交通,创建了第一个帝国。可是你焚书坑儒、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了,那么当时的人记载的秦朝就是暴秦,秦始皇也成为了一个“暴君”。
田文镜遇到的就是这类人,他们类似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们没有办法阻止这项制度执行,但是可以罢工,罢考啊,罢考了,看你田文镜怎么办?
在这之前,雍正帝已经派了一个李袚前来了,为什么李袚也不支持这个新政呢?
其实李袚也是清流的代表,他是清官,毋庸置疑,可是他考取功名图的是什么?
其实是那种不用当差和纳粮的优越感,很早以前杨角风曾经跟人讨论过老年公交卡的问题,当时有一个建议是给老人每年打固定的钱,乘车时跟其余人一样交钱,这样的话对那些不乘车的老年人是公平的。也能缓解上下班乘车难的问题。
当时是被骂惨了,说到底,这是一种特权,我辛苦一辈子,退休了,就指望乘车免费早起到各超市抢鸡蛋或者接送孩子呢,现在把这项特权取消了,心中不是滋味。
当然,这个例子不够恰当,但是可以说明一种心态,李袚等人固然会想,以前考取功名后不用纳粮,为什么到我这里就要纳粮了,不公平,不公平!
四、
李卫跟田文镜的区别:
田文镜科班出身,正儿八经考取的功名当上的官,而在剧中的李卫是叫花子出身,机缘巧合之下当的官(历史中他是买的官)。
他们推行新政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有没有发动群众?
李卫在推行新政之时就给雍正帝写信了,先提出了困难,然后告诉雍正帝,自己也是有对策的,只是执行起来后担心有人告状,希望雍正帝帮忙稳住。
而田文镜就不同了,他是科班出身,总是希望按规矩办事,平时跟雍正帝的交流也远远没有李卫多。不然的话雍正帝怎么会不知道邬思道去了田文镜处,也不知道邬思道啥时候走的,所以雍正帝探望田文镜后,嘱咐他多上折子。
李卫的摊丁入亩是切实关系到老百姓的利益,比如原先他跟地主一样,每年交一两银子的税,现在他只需要交几个大子了,而地主变成十两银子了。李卫请人写的大白话告示,反而吸了一波粉,加上几个叫花子沿街歌颂新政好,很快就普及给了所有人民,这就是发动群众的力量。
反观田文镜,只会靠官职压人,人际关系处理的一塌糊涂,一旦出现了群体罢考事件,彻底傻眼,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而且他这个政策跟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够密切,毕竟涉及到的只是士绅一族的利益,跟老百姓的关系不够大。这也造成了田文镜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政策推行起来举步维艰。
如果不是后来的弘历前来相助,田文镜这一关真有点悬了……
虽然田文镜想着不给雍正帝添麻烦,偏偏是他给雍正帝添了麻烦,最后让雍正帝承担了得罪天下读书人的骂名。
而李卫办事,从来没有给雍正帝添过麻烦哦,除了跑进从良的妓女家一趟,还被雍正帝骂了一顿……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为什么《雍正王朝》中的田文镜会得罪一些人?
这个问题可以在《天下粮仓》中得到答案。
《天下粮仓》无论在故事发生时间(乾隆元年),还是拍摄时间(2002年)都跟《雍正王朝》完美衔接上。
《雍正王朝》讲的是雍正为了底层小民的利益跟官僚集团、士绅集团斗争的故事。但《雍正王朝》没有一味美化和丑化某些人。
雍正作为第一主角第一正面人物,既有他忧国忧民,坚韧不拔的一面;也毫不客气地拍出了他阴险狠毒的一面。
年羹尧作为雍正头号心腹,既讲他才能卓著,也大篇幅讲他残忍嗜杀,骄奢淫逸。
李卫颇是具喜感的人物,出场自带音效,点子多能力强,但并没有把他美化成一心为国为民,他推行新政只是为了让自己当更大的官,推行完了还要嫖娼去。
《天下粮仓》里的第一大反派田文镜,在《雍正王朝》里既拍出了他正直、爱民,为了小民宁可得罪大量官绅,又拍出了他尖酸刻薄、急功近利,还借弘历之口批评他〖田文镜处事如此操切,怎么能不坏事?〗。
就连最正面的人物胤祥,也从前期一个侠肝义胆的侠王,变成了后期一个唯唯诺诺的军机大臣。
对于反面人物呢?
八爷作为第一大反派,他代表官绅群体利益,是雍正的对立面。但《雍正王朝》对他的大局观、公德心毫不吝笔墨,在罗不脏丹增叛乱时他还宁可得罪自己的死党九爷十爷十四爷,也要没日没夜地为国家筹集粮草,最后跟家人离别更是感人至深。
李绂强烈反对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认为官绅就应该享受特权,是《雍正王朝》需要批判的。可仍大篇幅拍他清正廉明、不畏权贵,连雍正的心腹都佩服他。在考场驳斥”怪力乱神”,浩然正气;为了保证科考公正,宁可官都不做。
那几个为了自己不纳粮不当差,反对田文镜新政的举子,也没被拍成尖嘴猴腮的样子。
到了《天下粮仓》呢?
历史上雍正去世时,经过十三年的锐意改革,已经国库充盈,存银从700万两提升到5000万两,百姓的负担也大大减轻。所以才够乾隆挥霍那么多年。
但《天下粮仓》开头就是,乾隆元年天下大荒,民不聊生。
里面的正面人物,那几个大清官们,一开始先痛斥了雍正在位时天天搞冤狱(也就是杀了那些要维护特权,反对新政的人),搞的民怨四起,所以老天不给下雨。
这些大清官们个个清正廉明,一腔正气,一心为国为民,从不为自己的利益得失,比《雍正王朝》里的人高端大气上档次多了吧?
第一大反派田文镜,变成了个谄媚皇帝,不顾灾民死活,尤其是一心跟爱国爱民的大清官作对,除了好事啥都敢做的小人。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爱国爱民的大清官跟仁慈的乾隆皇帝战胜了一肚子坏水的田文镜。老百姓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你说两部电视剧嘛,表达的意思不同,自然表现的人物不同。
可是,在历史上,田文镜早在雍正十一年就累死了啊。并且《天下粮仓》还打着历史正剧的名义。这就很值得玩味了。
历史上商鞅变法,以军功耕织作为晋升的条件,严重损害了那些躺在床上就能升官的奴隶主的利益,最后商鞅被五马分尸。
王安石变法以图减轻百姓负担,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但旧党强烈反对。宋神宗就问他们实行这些变法,难道对百姓没好处吗?文彦博一句陛下您是〖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驳得他哑口无言。最后变法失败,支持王安石的都被打入奸党。
天启年间满洲崛起,不断入关侵扰,四处大旱,江南富商富得流油就是不交税,那想筹集军饷只能在灾区那加税。天启就用魏忠贤这条恶狗咬江南富商的代言人东林党,让他们交税。
商鞅、王安石一党在历史上都是奸佞刻薄的形象,魏忠贤更不用说了,要多残忍有多残忍,要多变态有多变态。江南抗税把税吏打死,逼反陕西灾民,还写出个《五人墓碑记》来歌颂。
乾隆年间也是,废除了雍正的新政,据当时的记载是“政令所至,民欢趋之”。原来在雍正的新政下,一个士绅交七两银子,一个贫苦老百姓交三两,现在被大仁君乾隆废除了,十两银子都得让贫苦老百姓交,于是他就高兴得了不得?文人无耻到一定程度了。
所以说,田文镜就算你死了,也得让你活过来,接受大仁君好士绅的批判,让你身败名裂,然后再把你杀了,让你再死一次,方解官绅们的心头之恨。
《天下粮仓》大概就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官绅利益动不得,皇帝死了就会人亡政息。敢为百姓动官绅们的利益,你就会永远臭名昭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