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雍正王朝》中邬思道要向田文镜索取高达每年八千两的幕酬?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本不爱财,为什么却向田文镜要每年八千两幕酬?
一、
邬思道为什么先到李卫处?
前面一期我们也讲过了,雍正帝刚刚即位,对于邬思道怎么安排,他是非常犹豫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心中是有杀心的,有人也提出了疑问,既然想杀邬思道,直接派高毋庸就能解决了,何必亲自来?
其实这个问题雍正帝也考虑过,可是要知道邬思道在府邸已经待了十多年了,平时老四胤禛不在府上的话,都是邬思道代行权力。
尤其是当天老四胤禛进宫,是把关防大印交给邬思道手上的,邬思道名义上是可以调兵的。
而且邬思道又是多么聪明的人,一般人是斗不过他的,即使是十七阿哥过来,也很有可能被邬思道以谋反罪拿下。
对于高毋庸来说,也不傻,前面他刚干掉了坎儿,现在又让他去干掉邬思道,那下一步岂不是就轮到他了?
所以,他不仅不会去执行命令,还会求助邬思道,如何保命?
再说了,万一邬思道多说了几句不该说的话,那对雍正帝也是不利的,所以雍正帝必须自己回来,一来看看府上都做了什么安排,二来也是看看邬思道什么想法,三来也是犹豫要不要杀邬思道?
所以,邬思道提出了半隐的方案,这个方案很对雍正帝胃口,于是,邬思道就来到了李卫处。
之所以第一站选择李卫,一是为了消除雍正帝的疑心,二来李卫跟邬思道的私交很好,选择这里,是最合适不过了!
后来李卫进京,雍正帝还问起邬思道还好吗?李卫很机灵的回答,他除了给出出主意以外,基本都在院子里,哪也不去。
二、
为什么邬思道又选择了田文镜?
但是邬思道在李卫这里,最高兴的是李卫和雍正帝,一方面李卫肯定会一五一十的把邬思道在这里的所作所为告知雍正帝,而雍正帝也最放心李卫,知道邬思道跟李卫的私交好,又有文化,可以帮一下半文盲的李卫。
只是对于邬思道来讲,在李卫处未必是好事。
要知道雍正帝前期最信任的人中,一个是老十三胤祥,这个在京城,邬思道不可能再留在京城;一个是年羹尧,但是邬思道如果去了年羹尧处,那么他离死也不远了,雍正帝最怕的就是他去年羹尧处,关于原因,前面几期讲过;第三个是李卫,就是邬思道选择投奔的第一战;最后一个就是田文镜了,但是田文镜在雍亲王府几乎没有待过,跟邬思道私交不深,也不了解邬思道。
田文镜不了解邬思道是肯定的,但是邬思道了解田文镜吗?
别说邬思道了,就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了解田文镜,这个田文镜就是一根筋,对雍正帝是绝对忠诚的,但做事确实按部就班,不懂变通,只会按章办事。
后来李卫带着邬思道路过山西,正好碰到田文镜调查诺敏案,于是邬思道帮忙破了案,并借助李卫的兵包围了诺敏的银库。
此时对于邬思道来讲,是一个好机会,刚才我们也提到了,他跟李卫的感情很好,李卫也算是帮了他,把他推荐给了田文镜。此时的田文镜急于破案,所以也没有关心价格问题,于是邬思道就以每年八千两银子成为了田文镜的幕僚。
而田文镜这个直肠子根本就没有考虑过雍正帝监视邬思道的事情,所以根本就没有给雍正帝汇报过,不然的话李卫进京,雍正帝也不会问邬先生在他那好不好,后来又说听说邬先生相当田文镜的幕僚,还说田文镜确实需要。
由此可见,邬思道到田文镜那里,一方面符合自身利益,另一方面也符合雍正帝的预期。
三、
八千两银子是一个什么概念?
很多人说田文镜是一个清官,他根本出不起八千两银子,之所以答应邬思道,其实也是迫于形势,不然的话,为什么后来又总是表现出厌烦邬思道?又为何赶走邬思道?
当时的田文镜是巡抚,一年的俸禄银子也就一百多两,但是雍正帝此时正在推行火耗归公政策。这个政策的真实含义,其实就是养廉银。
毕竟那时候官员俸禄低,很多人都依靠这个“火耗”搜刮点钱,所谓的“火耗”就是说交的粮食和银子因为运输或者储存问题有损耗,所以收税的时候要多收一些,至于多多少,各地并不一致。
雍正帝也是针对这个弊端,提出了火耗归公政策,也就是交税都是一样的,最后的损耗算到国家头上。但是这样一来官员们收入降低了,于是雍正帝就推行了“养廉银”制度。
光绪的《清全典事例》记载:
“总督为13,000至20,000两,巡抚为10,000至15,000两,布政使为5,000至9,000两,按察使为3,000至8,444两。”
也就是说田文镜作为山西巡抚,其实他的年收入大于一万两,也并不是说交不出八千两银子,邬思道提出的这个数也是经过精心计算以后得出的。
在剧中邬思道追账的时候说的是田文镜刚进了一笔“火耗”银子,一共是五千两,也是对得上的,证明是田文镜半年的“火耗”银子。田文镜也提出来了,自己这么大个衙门,这么多人要吃饭,都给你了,我怎么办?
但是以当时的物价水平计算,这个八千两相当于现在的大几十万吧,现在哪个公司的高管年薪没有破百万的?所以邬思道作为雍正朝的顶级谋士,这个价格还是相当公道的。
四、
邬思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可怕?
最可怕的是无欲无求,对什么都满不在乎,当一个人没有追求的时候,才是最可怕的,要么他会灭亡,要么他会向最高的目标奋斗。
对于,邬思道来讲,辛辛苦苦辅佐老四胤禛这么多年,到头来什么都没得到,他会甘心吗?
这就是雍正帝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可是田文镜突然就报给了雍正帝,邬思道要价八千两银子当幕僚。雍正帝听到这个消息会乐坏的,哦,敢情邬思道是爱财啊,只要是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叫问题!
而且邬思道在给雍正帝提出半隐的时候,曾经讲过,自己没有谋生的手段,如果全隐,自己会饿死的。所以这次突然要价八千两,对于雍正帝来讲,反而是消除了戒心。
而对于田文镜来讲,如果邬思道过来分文不要,两个人总在一起密谋这个密谋那个的,正赶上朝廷还在打仗,雍正帝的多疑之心必然有勾起,反而对直肠子的田文镜不利。
当然,邬思道要八千两银子,其实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思。
田文镜是清官,毋庸置疑,可是毕竟是巡抚,总是要养一些兵丁和家眷的,本来俸禄加养廉银就不多,结果一大半都给了邬思道。时间久了,即使自己不说,自己其他的幕僚或者家人也会抱怨啊,到那时怎么办?
而邬思道也是相当聪明,在李卫处也帮了很多忙,在田文镜处也帮了很多忙,尤其是去了一趟西北,点破了年羹尧的小伎俩,促使年羹尧发动了对敌军的决战,也算是告诉了雍正帝,自己对他的忠诚是不会变的。
这也迎合雍正帝当初跟李卫说让邬思道帮田文镜在河南立稳脚跟,说到底还是希望邬思道继续卖力。
当然,田文镜后来受不了邬思道常挂在口中的八千两银子,而赶走了他,而雍正帝知道邬思道已经“逃跑”了以后,念及他的忠诚,也没有再追查。
于是,邬思道终于安全的全隐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为何《雍正王朝》中邬思道要向田文镜索取高达每年八千两的幕酬?
邬思道在《雍正王朝》里面,是个料事如神的谋士。有别于《三国演义》的谋士,更多谋的是“军事”。邬思道可以说谋的范围,集政事、人事于一身,兼职军事,不偏科,全能型谋士。
何以如此神乎其神?盖因邬思道似有一双火眼金睛,洞悉人性,了解人心。如此,便能相对预测事情发展的趋势,从而在与太子、八阿哥竞争中,把握先机。
激流勇进可以说邬思道是现实中,绍兴师爷的缩影。屡试不第,心中又有“一心为公”的政治抱负。当雍正携全家向其行拜师礼,随后又背诵其十年前的文章,这些行为艺术深深打动了邬思道,让其死心塌地地辅佐雍正。
雍正登基当夜,结束使命的邬思道,便提出辞呈,有范蠡之风。同时也决定彻底远离朝堂,这个是非之地。第一步便想好三个雍正,不能拒绝的理由:
- 有腿疾,有损雍正在朝廷的威望;
- 雍正用他这个,康熙朝“刑余之人”,会背上不孝的骂名;
- 谋划继位行的是阴谋诡计,继位后宜使用的光明大“道”。
第二步选择落脚点。邬思道无范蠡经商之材,选择了在雍正“潜邸”奴才李卫处“中隐”,谋份差事,自己与李卫交情甚深,解决温饱自然不成问题。还笑纳了雍正派的“贴身丫鬟”如月,完全在雍正监控之下,隔绝了邬思道与雍正政敌势力的汇流,彻底打消雍正杀他的念头。
离开李卫凡事要循序渐进,过急过缓,效果都不佳。有心退隐的邬思道,清楚若果一步由“中隐”马上“小隐”,会受到雍正的猜疑。于是借“诺敏一案”献计作为见面礼,谈好了八千两的价钱,投入田文镜帐下。从李卫到田文镜,也意味着监控的放松。也想好理由离开:
- 李卫虽不识字,但机灵,遇事有主意,不像田文镜有点愣,自己派不上多大用场;
- 雍正对李卫有知遇之恩,又恩同再造,给了李卫不一样的人生。李卫也绝不敢做出一点不忠于雍正的事,故邬思道在李卫这里,也就混个好一点的温饱。
刚好在山西遇到田文镜之时,其正为“山西库银”一案伤脑筋。故人相遇,加上酒劲,李卫一旁做僚机,邬思道半调侃地说只要八千两幕酬,以后便投入田文镜帐下。解决田文镜的燃眉之急,自然不在话下。要不说田文镜“愣”,自己也是清官,哪里能养得起这个“打工皇帝”。但他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一心扑在“山西库银”一案,爽快地应了下来。于是在酒桌之上,邬思道完成了“转会”。传递出的信号:邬思道也是个没什么大志的,贫贱能移,完全可以为五斗米折腰的,不足为虑。
后记:从李卫处到田文镜,起码还在朝廷势力范围内,雍正可以知道邬思道的消息。等到雍正在新政、西北战事忙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邬思道之时,其知道田文镜拿不出八千两幕酬,故意激怒他,哪怕兑现一半,作为晚年的退休金,达到“小隐”的目的,彻底隐退。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为何《雍正王朝》中邬思道要向田文镜索取高达每年八千两的幕酬?
《雍正王朝》中,田文镜察觉山西巡抚诺敏及山西众官员在清还国库欠款一事上有猫腻,可是在与诺敏交恶后,却又查不出究竟,反而将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正在田文镜一筹莫展的时候,李卫带着邬思道找到了田文镜,而邬思道也借此索要每年8000两白银幕酬的高价希望到田文镜的账下效力,为了打赢与诺敏这场官司,田文镜也就欣然接受了邬思道的条件。最终,在邬思道的指点下,田文镜终于查出了山西府库藩银的内幕,也算是向雍正有个交代了。
前往田文镜的府上,是邬思道最好的选择,也可以是唯一的选择。
雍正登基之夜,经过一番长谈,邬思道和雍正达成一致,邬思道前往李卫府上“中隐”,以待日后再续君臣之缘。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这说的是“中隐”,实际上就是将邬思道放在李卫府上看管起来,尽管可以保证衣食无忧,但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有朝一日雍正一旦迁怒于自己,李卫必然不敢抗旨,邬思道如果想要离开雍正的视线,改换门庭就是第一步。
而邬思道即便不到李卫府上“中隐”,必然是要去雍正信任并且对雍正绝对服从之人那里。此时符合这些条件的人选却寥寥无几,除了李卫,只有怡亲王胤祥、年羹尧,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早年为雍正所赏识,自己也对雍正忠心耿耿的田文镜了。
但是其余几位都与邬思道在雍正府邸的时候就有着很深的交情,一来他们会明白雍正的意思,对于邬思道而言,逃走必然没有可乘之机;二来,邬思道对于他们非常了解,自知在他们府上全无全身而退的希望;三来,即便真的有机可乘,邬思道也不愿意因为自己而让这些老朋友为雍正所迁怒。
因而田文镜则成为了唯一的选择,一方面,田文镜为雍正所信任,在田文镜府邸必然不会让雍正反对,属于继续“中隐”,另一方面,田文镜虽然忠心耿耿,但是处事急躁、尖酸刻薄,再加上不清楚自己的底细和过往,一旦与田文镜交恶必然被驱逐出府,这样才有逃离的可能。
所以,对于邬思道而言,前往田文镜的幕府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8000两白银的幕酬,就是邬思道安度晚年的积蓄。
邬思道在李卫府上绝对是衣食无忧,生活惬意,且不说雍正用没有刻意的交代,就是单从李卫对于邬思道过往的敬重而言,邬思道的日子也绝对不会差。
但是,邬思道缺钱是必然的。
邬思道前往李卫府上的时候,是轻车简从,除了十三爷赏赐的如月,几乎是两袖清风的离开了北京。即便是李伟府上衣食无忧,但是攒钱是基本不可能的,邬思道要是拿钱的话,必然会引起警觉,况且,李卫就是个从二品的地方官,还不是封疆大吏,更是个清官,没有什么太多的钱给到邬思道。
索要8000两幕酬的首要目的就要筹集安度晚年的积蓄。
邬思道身患残疾,又是刑余之人,如果自己没有投靠府第,生活必然窘迫,况且现在还带着如月一起。所以邬思道一张口就是一年8000两的幕酬,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之高了,记得邬思道在建议雍正接下追比户部欠款差事的时候,曾提到一个四品的京官,一年的俸银也就一百多两,就连现在已经是封疆大吏的田文镜一年的俸禄也邬思道的8000两的幕酬少的很多很多。而邬思道这样做,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最短的时间筹集自己安度晚年的积蓄。
当然,邬思道也是借此激怒田文镜,为自己的逃离创造条件。
在田文镜府上,邬思道一改在雍正府上大气凌然的形象,开始变得斤斤计较,不仅言语尖酸,还经常说风凉话,并且时不时的向田文镜催债催债,和雍正府上那个无所不知、大公无私的邬思道相比,是完全换了一个人。
邬思道知道,作为清官的田文镜府上也必然是非常缺钱的,这样做就是为了激怒田文镜,让田文镜主动提出来让自己离开府上,而前提是自己能够将自己的幕酬拿到。田文镜不知道邬思道的底细,也不知道邬思道与雍正的关系,面对邬思道的一再无礼,最终兑现了邬思道的幕酬后,将邬思道驱逐出了自己的府上,邬思道也得以在雍正到达河南前及时的逃离。
正史中的绍兴师爷邬思道本来就是田文镜府上的,并且是田文镜亲自引荐给雍正才让雍正所知,邬思道也因此名扬天下,而邬思道最后也还是没有接受田文镜的挽留,离开了田文镜府上,回乡教书带出了一大批的著名师爷,邬思道也成为了绍兴师爷的开山鼻祖。
这也是剧中一个与实事不符的地方,不过邬思道最后能重新回归田文镜府上,也算是在结局上与正史相回应,也就不必计较了。
为何《雍正王朝》中邬思道要向田文镜索取高达每年八千两的幕酬?
邬先生之意不在钱,而是以赚钱之名行跳槽之实。他当过雍正的谋士,事成之后也要防止胤禛卸磨杀驴,为自己留一条生路。
《雍正王朝》中,邬先生如同胤禛的张子房,雍正能够顺利地当上皇上,邬思道居功至伟。当乾坤已定,雍正动了鸟尽弓藏的杀心但尚有人性之时,邬先生以“半隐”的名义跑到李卫那儿。在李卫身边,就在雍正的掌控之中,邬先生虽居二线却无任何自由。等遇见田文镜,邬先生知道跳槽的机会来了。邬先生当着在场所有人的面,以开玩笑的口吻提出八千两银子的年薪,力助田文镜成为凌烟阁功臣。当时在场有邬先生、李卫、田文镜、丫鬟(雍正的耳目)、邬先生这话其实也是说给雍正听的。田文镜并不知道邬先生与雍正的关系,只知道他是绍兴师爷不知别有洞天,于是便答应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徙,这种方式是自污其名。邬先生让雍正知道,自己跳槽是为了谋生,没有其他意思,好打消雍正的顾虑。西汉萧何,为了防止刘邦的猜忌,也曾霸占过百姓财产。货币是一种价值尺度,工资是衡量员工能力的主要表现。邬先生已经在田文镜面前展现出自己的才能,提高身价既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也能让田文镜重视。在清朝,绍兴师爷全国文明,许多官员以请到一位绍兴师爷为荣。田文镜还未就任,正是用人之际。如果邬先生开价过低,田文镜反而会觉得便宜没有好货。如果不要薪酬,反而会引起田文镜甚至雍正的怀疑。
邬先生只要跳槽成功,就离金蝉脱壳更进一步。邬先生通过这种方式到了田文镜府上,不仅得到了雍正的认可,而且比之前更加自由。邬先生作为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济世救民的人文情怀。当他将有同样理想的雍正扶上皇位,他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他要通过自保之道重获新生。原创:秋媚读史,如有侵权者必追究责任!
为何《雍正王朝》中邬思道要向田文镜索取高达每年八千两的幕酬?
邬思道是绍兴师爷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屡试不中后,曾来到河南开封以游幕为生。而当时的河南巡抚田文镜慕名聘请邬思道入幕,邬思道开口就要每年八千两的幕酬。那么,八千两的幕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以清朝时候银子的购买力来换算的话,八千两的银子大约相当于现在160万人民币。要知道,师爷只是政府部门的佐治人员,一般是没有官职的,说白了就只是一个打工仔,还只是个“临时工”那八千两的幕酬显然就是很高的了。那么,为何《雍正王朝》中邬思道要向田文镜索取高达每年八千两的幕酬?
第一,这是邬思道对田文镜的一种保护。田文镜当时作为河南巡抚,一年的养廉银大概也就是一万两左右。八千两不是一个小数目,邬思道此举可以测探出田文镜是否真的有容人之量。而且如果田文镜真的清廉,那么在不贪腐的情况下,这笔钱他肯定无法支付,这也间接向雍正表明了田文镜是一个清廉可信的好官员,值得雍正重用,巧妙的进一步提高了田文镜在雍正心中的印象分。这么做,也算是邬思道对田文镜知遇之恩的一种报答。 第二,这也是邬思道的一种自保手段。邬思道心思玲珑,善谋帝王心术,他深知雍正对他的忌惮提防之心。在雍正登基后,他主动请求半隐,但又不脱离雍正的视线范围。给田文镜当幕僚,索取八千两的幕酬,就是为了向雍正表明自己并非无所求。以当时雍正的心理来说,他不怕邬思道渴求钱财,反而希望他有所求。有欲望的人才有弱点,如果邬思道真的无欲无求,表现得像个圣人,雍正才更不放心。这种自污的例子在历史上并不鲜见,从王翦到萧何到邬思道,他们这么做,都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向帝王表明自己并无其他的野心。
第三,邬思道在“甩锅”。何谓“甩锅”呢,就是说邬思道在故意激怒田文镜,狮子大开口,无礼的提出需要八千两的幕酬,逼得田文镜最后驱逐他,为自己的逃离寻找一个合理的借口。不是我要跑啊,实在是田大人无法满足我的要求,我才选择离开的。这一招实在是高啊,就这样,邬思道才得以在雍正到达河南之前逃出。 最后,邬思道也真的是需要为自己安度晚年筹凑一些资金。田文镜身患腿疾,又无官职加身,如果不提前为自己做准备,生活必然窘迫。通过这样的方法,邬思道可以在短时间内最大程度的筹集到自己半隐后需要的资金。
伴君如伴虎,刻刻要当心。如何安然与虎共舞可是一门大学问。邬思道无疑是个中高手,他识时务,有方法,最终得以保全性命而安度晚年,避免了“飞鸟尽,良弓藏”的悲剧下场,不得不说这也是其聪明才智的一种生动体现。
为何《雍正王朝》中邬思道要向田文镜索取高达每年八千两的幕酬?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向田文镜索取,每年8000两银子的幕僚酬劳,并且还时常挂在嘴边,其实是另有深意的!
首先,邬思道是为了表明,自己给田文镜做幕僚,是为了谋生,让雍正放心在史书记载中,邬思道是否为雍正出谋划策,帮助雍正顺利继位,是没有这个记载的。但是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却将此部分内容描绘的惟妙惟肖。给人的印象是:雍正正是在邬思道的精心策划下,才最终成功继位。
而雍正继位成功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邬思道。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么一个大谋士,并且深知雍正继位全过程的人,按道理,雍正是不会留他在世上的。
而邬思道也深知这个道理,所以雍正顺利继位后,他便提出来要走,并且还说采取半隐而退,这样让雍正皇帝能够随时找到他,同时他还需要做幕僚赚些钱,来养家糊口。于是,雍正才放心,让他先到了李卫那里。
后来,由于一桩案子,李卫把邬思道推荐给田文镜,让他做田文镜的幕僚。邬思道提出来每年8000两银子的薪酬俸禄。其实,也是为了给雍正表明,自己只是为了谋生,赚些银子罢了,不让雍正怀疑自己又有什么计谋。
其次,8000两银子几乎相当于田文镜全年俸禄,会让田文镜心疼,进而会让雍正知道田文镜为山西巡抚,按照《清全典事例》记载:巡抚的年俸禄为10,000至15,000两银子,而邬思道提出来每年8000两银子的幕僚俸禄,几乎相当于田文镜全年的收入,而田文镜又比较清廉,做人又直来直去,不善变通。所以,这8000两银子对他来讲,绝对不是个小数目。
因此,邬思道不断的拿这8000两幕僚俸禄说事,催田文镜要钱,其实目的是为了让他给雍正皇帝汇报,证明自己确实是需要做幕僚谋生。
终于,雍正知道了邬思道在田文镜那里,并且要每年8000两的幕僚费用,这才放心。
最后,邬思道归隐,也确实需要一些银两虽然说,在电视剧中,邬思道帮助雍正顺利继位,但是雍正也没给他什么钱。在电视剧中,雍正形象还是比较清廉的,每次吃饭都把饭菜吃的干干净净,所以为了不让邬思道认为他虚伪,在邬思道走的时候,就没给他什么钱财。
而邬思道是个谋士,没有朝廷俸禄,没从雍正那里拿到什么钱,想全身而退,隐居山野,可没有银子也是不行的。所以,他继续以幕僚的身份去谋生,李卫虽然鬼点子多,但是他不敢多要,怕李卫给雍正打小报告。
田文镜是最合适的人选,一方面是田文镜忠心,雍正不会怀疑;另一方面,田文镜性子直,肯定会把这事捅上去的,这样雍正就知道了。雍正知道这件事以后,田文镜的银子肯定会给自己,这样邬思道就能顺利归隐了。
结语《雍正王朝》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通过对邬思道的刻画,反应古代谋士的能量,即使这8000两幕僚俸禄的细节,都能让人捉摸半天,不能不说确实拍的很棒!您说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