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为什么说老八胤禩的“八王议政”恰好钻进了雍正设计的圈套之中?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吧!
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禩逼宫大战为何失败?其实这是雍正帝的计中计!
一、
雍正帝经历过的最危险的一事件,就是老八胤禩联系八旗王爷玩了一次“八王议政”逼宫大戏。
在这个剧情中,雍正帝对图里琛下了命令:
“调两棚御林军来!”
这句话其实是错误的,清朝并没有御林军,而杨角风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难道《雍正王朝》这部剧的编剧没有发现这个错误吗?
后来一想,不对,这部剧太经典了,怎么可能会出现错误?雍正帝说这句话,肯定蕴含着其他的意思。
既然我们正推推不动,那么我们就通过结果来反推一下:
前面我们也讲过了,图里琛的职位是御前侍卫总管,是不归隆科多管理的,所以,他的一千多侍卫不可能被更换。
可是他却跟雍正帝说自己的兵被隆科多调换了,单从当时的剧情来分析,图里琛明显的就是投机倒把分子,眼看老八胤禩的人得势,于是也这样说,如果后来老十三胤祥没有来,很有可能图里琛会背叛雍正帝。
如果是这样的话,雍正帝定然不傻,而且又是心狠手辣之人,一个存在怀疑的御前侍卫,经历了这件事以后,怎么可能继续在雍正帝身边当差,而且还颇受信任?
二、
所以,图里琛明明手里还有兵,而且还跟隆科多的兵对峙着,他说自己的兵没了,显然是在说谎。
如果是他自己的主意说谎,那么雍正帝日后自然不会再信任他。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雍正帝允许他说的谎,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清楚这一系列的事情,才能解释“御林军”的暗语。
作为睿智的雍正帝,面临带兵进京的八旗王爷,不可能不防,况且他手里还有粘杆处的秘密组织。而且军队换防这么大的事情,难道仅仅凭借五阿哥弘昼的一句话就能完成?
要知道,最早对这件事提出异议的是老十三胤祥,他对老八胤禩负责八旗王爷整顿军务事宜,对雍正帝提出了自己的担忧,结果雍正帝只说了一句话:
“让他去办,翻不了天!”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雍正帝早已经做好了部署,把能考虑到的所有因素都考虑了一个遍了,不然的话,怎么可能敢这么信誓旦旦的回复老十三胤祥。
即使雍正帝只是随便说说,可是以他多疑的性格,不可能不派人监视这些王爷,这些王爷一跟老八胤禩接触,就已经有人汇报雍正帝了。
三、
有人说,雍正帝费这么大的劲,到底图的什么?
其实很简单,雍正帝一直想要找到老八胤禩的把柄,可是老八胤禩异常聪明,虽然有时候也跟雍正帝作对,可是迟迟抓不到有力证据,也难以处置他。
不要以为这几年雍正帝跟老八胤禩和平相处的很融洽,其实一点都不融洽,很多时候老八胤禩拿先帝来压雍正帝,比如关于满人自己种地的事,老八胤禩:
“凡是圣祖仁皇帝定下来的事都不可更改!”
隆科多附和,马齐表态从长计议,张廷玉不表态,等支走了众人后,张廷玉当着雍正帝的面哭起来,这让雍正帝非常难受,做皇帝做到这个份上,换谁谁不憋屈?
所以,除掉老八胤禩,迫在眉睫,不然雍正帝的所有新政推行,老八胤禩都会从中作梗,难以有力实施。
而雍正帝跟老十三胤祥的对话也暴露了这一点:
“这个人啊,一向水深难测啊,正好借这件事看看他心里头,究竟是些什么打算?要是脓包,迟早得挤了他!”
这就说明,从老八胤禩接下了整顿旗务的事务后,雍正帝对他的360度监视就没有停息过。
四、
雍正帝面对老八胤禩整顿旗务一事,做了如下的安排:
先是不让弘历参与该事,怕他卷进去,并且把弘历派往了江南李卫处。李卫,不用说,雍正帝的铁杆臣子,在这个节骨眼上把他派往李卫处,并不简单的是为了体恤民情,更多的是逃离是非之地。
其实弘历在剧中还是比较正直的人,从他替李袚求情就能看出,他还算仁慈,雍正帝就怕他留在京城,这个仁慈还存在,从而误了大事。
第二件事,则是让弘时跟随老八胤禩一起处理此事,为什么派弘时?
其实这个问题在科场舞弊案的时候雍正帝就怀疑弘时了,借助此事也看看弘时对弘历有没有威胁,如果弘时跟老八胤禩一伙的,那么这件事以后,一起拿下,给弘历铺路。如果弘时迷途知返,拆穿了老八胤禩,那么弘时还是可以留下的。
所以老十三胤祥听完雍正帝的安排,说了一句:
“遇到皇上这样的一个好父亲,弘历真是有福啊!”
这句话说的真是让人费解,把弘历派出去怎么就成了好父亲了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经历过九子夺嫡的激烈争夺后,雍正帝对皇位的继承人保护的很恰当,避免了兄弟之间的厮杀,老十三胤祥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就是兄弟之间厮杀,所以雍正帝自己当坏人,给弘历铺路,这符合一个好父亲的角色。
所以,前面说了御林军,很可能是跟雍正帝跟图里琛的暗语,因为当时的情景是老八胤禩一伙露出了本来面目,所以雍正帝故意说御林军,图里琛接到这个指令后,则装傻说御林军被隆科多接管,目的就是进一步暴露现场人们的政治倾向。如果雍正帝说的是调侍卫过来,那么图里琛自然就带着侍卫前来了……
别忘了剧中雍正帝挨个的看在场的大臣,心中还在默念哪个是忠臣,哪个不是,目的也是为了下一步清算做准备。
等到弘时终于跳出来举报弘昼后,雍正帝愣了一下,然后打了弘昼一巴掌,这是他痛心的表现,表面上打的是弘昼,其实打的是自己,没想到弘时真的会跟老八胤禩搞一起……
只是,老十三胤祥本来没有在这个局中,他却主动替雍正帝解围,结果重病不治。这才是让雍正帝心痛不已,怪自己没有看护好十三弟的原因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为什么说老八胤禩的“八王议政”恰好钻进了雍正设计的圈套之中?
因为题主纯粹把政治斗争当成小孩过家家了:似乎“八王议政”逼宫就是八爷、四旗主、弘时、隆科多跟雍正、胤祥等十几个人的事,只要八爷带兵拿住了雍正,或雍正调兵拿住了八爷,他就胜利了,天下臣民就服服帖帖的听他的了。
其实哪有那么简单,八爷也好,雍正也好,都是一个势力的代表,你只拿住一个头领,不彻底摧毁其势力,没啥用。
《雍正王朝》最后一集,雍正也吐槽过:〖可没想到他们把朕编排得这么离谱,他们说朕的侍卫队是血滴子队,想杀哪个大臣,使个眼色,图里琛晚上就带人去杀了〗。《康熙王朝》里康熙禽鳌拜是这样的,很多人眼里“八王议政”政变也是这样的——只要杀了其头领,万事大吉,一切搞定。但《雍正王朝》显然认为这非常荒唐,现实中哪个皇帝敢这么玩,早就完蛋了,因为你不按规矩来,大家都想让你下台,别看你是皇帝,突然退休也是分分钟的事。
八爷发动“八王议政”,是建立在雍正杀清流,又让旗人自食其力,把大清的两大柱石得罪光的基础上。利用两大集团对雍正的不满,在朝会上掀起一场批斗大会,只要朝廷大臣大多都同意雍正该退位,雍正立马就成傀儡了。
说雍正设计圈套让老八发动“八王议政”,咱看看雍正的损失有多惨重。
之前让旗人自己种地一直僵持不下。后来田文镜在河南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得罪了大批读书人,京城里的科举文官也集体施压弹劾田文镜。有钢铁意志的雍正顶住压力,不仅保护了田文镜,还杀了带头闹事的罗振邦、陆生楠,最终没敢杀李袚,因为那样就把读书人得罪死了。科举官员也没敢集体搬倒雍正,因为他们不知道八旗铁骑都想法,如果八旗反对,他们恐怕死无葬身之地。当然,八旗想谋反,文官反对,那几个旗主也会死无葬身之地。大清皇帝就是靠两者共同支持,互相牵制才高高在上的。
雍正让弘历卖人情带圣旨赦免了李袚,李袚在刑场上还丝毫不退缩,反对新政。伯伦楼的那些八旗子弟听了欢呼雀跃,称颂他为李青天,要回去把分给他们的地卖了继续领粮食。因为雍正遭了这么强烈的反对,还敢死硬坚持吗?
到了朝会上,满含怨恨的科举文官,看着四旗主跟八爷怼雍正,一个个乐坏了,甚至随声附和。眼看雍正就要下台,幸好老九骂汉人是满人的狗,激化了满汉矛盾,张廷玉抓住这点,力挽狂澜,又给雍正争取了大家的支持,击败了老八。
但是雍正也看到了,这么多官员想看他笑话,面对逼宫只有一个给他掌过灯的王文昭挺身而出;他差一点就退位,要再敢得罪他们,下一次这一点还会差吗?
调兵逼宫谋逆本是大罪,诛九族也不为过,可他对三旗主只象征性地罚俸一年——这点俸禄还不够他们府里管家一顿酒钱——大家不觉得有点奇怪吗,以律法,以雍正的性格应该杀了他们才对啊。之所以处罚这么轻,是因为雍正知道已经得罪文官了,还得靠八旗支持,不能进一步得罪不起了。让旗人自食其力,也不了了之了。
同样,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雍正还敢这么强硬地推行吗?肯定也不敢了。历史上,一两年后乾隆即位,也立马废除了这条新政。
这场胜利对雍正来说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实在是场惨胜。他不会设计这么个圈套,让自己视若生命的新政被废掉一半。
《雍正王朝》中为什么说老八胤禩的“八王议政”恰好钻进了雍正设计的圈套之中?
一
八王爷和弘时联手,企图用八王议政来打乱雍正的新政,进而实现夺权的目的,不客气的说非常搞笑。
在这一时刻,雍正皇帝的政局已经基本稳定,正想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政: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外加改土归流的民族政策。弘时欺骗庄亲王说雍正皇帝在整顿旗务的内容中,也可以考虑八王议政。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导火索,八王爷最后反扑雍正皇帝的战斗打响了。
满清封在关外的几个铁帽子王也同时进京,参加了这次会议。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八王爷的欺骗下,都想恢复清朝初年各旗自治的权力。
二
这时,一个不起眼的人物站出来改变了局势,他就是俞鸿图。
俞鸿图当场反驳道:康熙早在六十几年前就废除了八旗议政制度,当初的八旗制度早就土崩瓦解了。各旗的旗主、佐领、参佐、牛录、包衣都是谁?他们都在做什么?相互之间如何统属?这些八旗的提出都没有,何来的八旗议政?
雍正的亲弟弟老十四也向雍正发起了进攻:八王议政,是列祖列宗的旧制,为什么不能提呢。
俞鸿图站出来反驳道:最开始十王议政,此后建立八旗后,才有了八王议政。八其中有四个旗主也不是进入八王议政的八个王。八王议政制度让决策没有效率,选拔领导人都要通过八王议政,容易引发争夺皇位的内乱。因此,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相继把八旗的权力集中到了皇帝的手中,才有了这近百年的,太平盛世。
然后他接着说,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就是皇权不能统一的结果。如果今天八王议政的制度恢复了,那么在座的诸位恐怕都会陷入一场社会动荡之中,只怕姓名和目前的地位都保证不了。
三
雍正皇帝对俞鸿图的这番讲话非常欣赏,他总结道:大家一定要团结在以雍正为核心的清政府中央领导核心周围,自觉与分裂势力作斗争,对那些叵心莫测的危险分子要坚决予以打击,比如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
在这场会议刚开始不久,十三阿哥就发现了一场,迅速调集了羽林军赶了过来。在雍正皇帝已经维持住局面的情况下,把那几位图谋造反的阿哥给抓了起来,这一场危机才宣告消除。
对于刚刚登上皇位的雍正皇帝来说,他迫切需要的是政局稳定,把自己制定好的政策能够顺利的推进下去。因此他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设置圈套,让那几位阿哥跳进来。
雍正也是一个爱面子的人,他也不希望这些宫廷内部的斗争传播出去,只要这些阿哥们不闹事,他情愿多给他们一些实际利益。
当双方的斗争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你死我活、有你无我的场面。虽然雍正皇帝没有处死那位阿哥,但也给了他们很重的惩罚,并且足以让他们万世不得翻身,再没有造反的机会。
《雍正王朝》中为什么说老八胤禩的“八王议政”恰好钻进了雍正设计的圈套之中?
在清朝期间“八王议政”曾经作为一种制度尝试过。只是中断的年限有点年头了。康熙皇帝的其中的一个号称八贤王的儿子,搬出了这个舍弃多年的法宝,是处心积虑的无奈之举。康熙皇帝是一个何等精明的人,他来个釜底抽薪的法子,使八王议政夭折在摇篮里。几个儿子,为了継承皇位的大统,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大儿子入牢笼,有的装疯卖傻的,唯独雍正这个四爷以不变应万变,默默无闻地忍劳忍怨地没完没了的工作,以常人不察的方式,进行着自己的不懈努力。雍正有一个好儿子,曾深得老皇帝的钟爱,弘历的被特殊的关爱,终于雍正儿进入了老皇帝的法眼。有史书评说,康熙皇帝是隔代钦点接班人,雍正才被挑选为皇帝,诏书在“正大光明”的篇后藏着,上书皇位传位于四皇子。记得二月河的巜康熙大帝》小说中有过详尽的描述。二月河的长篇小说,这本是写的最精彩的篇章。
《雍正王朝》中为什么说老八胤禩的“八王议政”恰好钻进了雍正设计的圈套之中?
老八胤禩说出6个字:是时候了,自以为准备充分逼宫雍正,没想到出手就失败,根源在于这其实是雍正设计好的圈套。
导语:雍正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他一直像个孤独的战士在默默奋斗。雍正的前半生身处夺嫡的漩涡中,后半生却又要跟既得利益者作斗争。
为何说八阿哥胤禩为逼宫做足了准备
第一个原因,舆论上面的优势。雍正的新政触犯了很多既得利益者,他们拥有大片的土地却不用交税,雍正发布的“摊丁入亩”政策,按照土地的多少交税,让这些贵族阶级在舆论上反对雍正;
第二个原因,军事上的准备充分。控制京城的安全主要是九门提督,而九门提督隆科多已经完全倒向胤禩,此时图里琛所带领的大内侍卫无法抵挡隆科多的兵力。在京城外面,还有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这两个地方的兵力也控制在胤禩手中。
不仅如此,这次关外四位旗主进京,胤禩也与他们达成交易,让他们以自己关外的旗兵作为外援。同时九阿哥和十阿哥也是旗主之位。
这样等于京城内外的兵力都在胤禩手中,如此周密的安排,让胤禩下定决定与雍正一决高下。胤禩说出六个字:现在是时候了。他等待这一天很久了,仿佛过了今天就要扬眉吐气了。
雍正如何设计圈套,就等着老八胤禩往里面钻
第一个准备,雍正已经察觉胤禩的阴谋。弘时向雍正提出让关外四位旗主进京,已经引起雍正的警觉。只是他还不够相信,弘时会是胤禩的人,但是雍正从龙椅上做起来,就说明雍正对此事很警觉。
第二个准备,雍正也在提前布局。胤禩对雍正逼宫发难,其实也是雍正对付胤禩的绝佳时机。两个人从夺嫡开始,一直斗争到现在。雍正身负康熙临终的重托,又要他善待自己的兄弟。雍正做起事处处掣肘,不能放开手脚。
如果胤禩这次真的是想图谋不轨,雍正就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条彻底铲除胤禩,并且还不能落下杀弟弟的骂名。
第三个准备,雍正已经做好人事的安排。别以为十三阿哥躺在担架上就可以控制丰台大营的大军,肯定是提前做好准备。十三阿哥虽然有病,可是也是一个障眼法,让胤禩忽视他的存在,胤祥已经在暗中布局,只是没有想到胤禩逼宫来的那么快。
另外就是雍正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在关外旗主进京的这段时间,雍正把下一任的皇位继承人弘历调离京城,让李卫对弘历严加保护,其实也是给自己留个退路。如果雍正遭遇不幸,弘历可以名正言顺继位,即使雍正落难,也有弘历从外面救援。
胤禩与雍正的巅峰对决,在朝堂上演逼宫大戏
终于开始上演胤禩逼宫的大戏,胤禩以为万事俱备,可是偏偏把十三阿哥胤祥忽视。胤祥听到弘昼的话以后,迅速按照既定的计划,重新掌管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力,隆科多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
至此,胤禩的逼宫失败,雍正巧妙的利用这次逼宫,把八阿哥圈禁,趁机消灭了朝中的反对新政的势力。
个人认为
胤禩逼宫失败,不在于胤禩的计划安排不周祥,是道理站在雍正这边。雍正实施的改革是有利于老百姓的措施。胤禩利用新政去攻击雍正,必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邪不压正。
《雍正王朝》中为什么说老八胤禩的“八王议政”恰好钻进了雍正设计的圈套之中?
念在兄弟感情,康熙临终遗言,已经提醒老八了,不让他说话。他非得说话。结果咎由自取,自己害死自己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